儿女答谢老人去世的悼词

《儿女答谢老人去世的悼词》属于悼词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儿女答谢老人去世的悼词

1、儿女答谢老人去世的悼词

各位领导、各位长辈、各位亲朋好友:

  首先谨让我代表我们全家向今天参加追悼会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亲戚、各位亲朋好友表示诚挚的谢意!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来到这里和我们一起向我的爸爸作最后的告别。

  在这些天,承蒙各位亲朋好友的关怀、多次探望慰问,给了我爸爸莫大的支持!

  我爸在平时生活工作中,单位领导、同事也特别的关照,给了我爸爸提供优越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作为女儿、作为家属我们心存感激。

  20**年5月15日早晨7点,我最亲爱的爸爸走了,直到现在我还不能相信我的爸爸,世界上最疼爱我的人永远地离开我而去了。

  亲爱的.爸爸,您睡着了,睡得很沉很沉,我们知道您太累了,您需要休息了,为了妈妈,为了我,您操劳了一生,以致于忽视了自已最宝贵的生命追悼会上子女答谢词6篇追悼会上子女答谢词6篇。

  在妈妈眼里,您是最好的丈夫,您给了她最幸福的生活,与她共同度过了最美的时光。

  在女儿的眼里,您是世上最好的爸爸,您赐予了我生命,一步步扶着我长大,教会了我坚强,给了我力量,我一定会加倍努力学习,争取拿最好的成绩为您争光!

2、老人去世悼词

各位亲友、各位来宾:

  分配他在东山乡任教,重返了三尺讲台。1980年到龄退休,由于大沙中学领导信任,特意挽留,在中学再作了二年贡献。老先生四十余年的教书育人工作,桃李满天下。

  周老先生退休后,本来可以轻松地在家颐养天年,同儿孙们共享天伦之乐,可是由于长期在教育工作岗位上形成的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仍然参加了大沙中小退休教师组织的学习小组,和老同志一起坚持学习,坚持活动,坚持宣传党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坚持社会调研,为大沙中小行政人员提供教育教学管理上的`合理建议,为高小学校提供有益的业务指导,为村民小组及家庭排忧解难,为社会文明建设、为建设新农村、为社会和谐构建继续发挥余热。

  周老先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村民,热爱生活,他经常用那饱含热情的笔墨和清秀的字迹,热情洋溢地歌颂社会的进步、党的正确领导、祖国及新农村的变化,继续播撒文明的种子,同时也不断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

  周老先生,品德高尚,作风正派,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一身正气,正如他门前亲手栽种的劲竹,常年翠绿,挺拔向上,无论严冬酷寒,仍坚韧如故。他子女多,生活负担重,工资微薄,但始终保持勤俭节约、细水长流的俭朴作风,没有向领导告过苦,没有向组织提过要求,公私分明,严于律己,克勤克俭,度过难关。以校为家是教师的传统,爱岗敬业是教师的天职,爱生如子是教师的品性,这几方面,周老先生是我们行业中的楷模,特别是在物欲横流的年代,周老师始终保持高尚情操,不伸手向公家要物,不行贿向领导要职,不谋取个人私利。铮铮铁骨,刚正不阿,这是最难能可贵的精神。

  周老先生,团结同事,平易近人,态度谦虚随和。无论在何种年代,何种场合,和同事们协作愉快,没有年龄界限,都愿意做知心朋友。坦诚待人,知无不言,特别是对年轻教师,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和他在一起共过事的老师,无不常怀敬佩之心,经他教育的学子,无不常怀感激之情。

  周老先生,治家从严,教子有方。他虽然子女众多,在他的精心培育和严格训教之下,都能够自觉行正道,操正业,有理想,有道德,有能力。长子继承了老先生的衣钵,为基础教育默默奉献。其余爱子,都能文明经商,童叟无欺,发家致富;两女勤俭治家,为发展家庭经济当好了贤内助。孙辈繁衍,家族庞大,无不以老先生之风范为楷模,敬业爱岗,无私奉献,利国利民,为繁荣社会主义经济作出了贡献。

  周老先生撒手人寰,永远离开了我们,想见仪容空有影,欲闻教诲杳无声。学生失去了一位好老师,子女失去了好慈父,同志失去了一位好师长,但是最初的笑声与最后的逝世都是生命的必然,最初的晨曦与最后的晚霞同样光照人间,只要我们以老先生的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为我们永远学习的典范,作无限追求的动力,我相信周老先生定会含笑九泉,我相信周老先生在天之灵定会保佑家人快乐安康,家族繁荣昌盛,教育事业更加兴旺发达。

  在此衷心祝愿:一路走好!安息吧,周老先生!

3、儿女答谢老人去世的悼词

各位来宾、各位领导:

  今天承蒙各位亲临出席先父的追悼会,我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代表我们家属,谨表谢。

  先父为人谦和忠厚,毕生致力于党的.事业,园满完成了党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我们子女深感光荣。

  他经常教导我们要加强修养,努力报国,要做一个对国家、对宗族有用的人才。

  今后我们自当牢记先父教训,继承忠实家风,使先父得以安眠于九泉之下,并以此报答各位尊长、各位亲友的期望默认。

  谢谢大家!

4、老人去世的悼词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亲朋好友:

  又是一年春草绿,刚刚送走悲情伤感的清明节,今天,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深深悼念可敬可爱的张xx老大人。张绍文老人是我的舅父,是我尊敬的长辈,在我的心目中,他老人家平易近人,热爱生活,家庭和睦,意志坚强,他与人为善,团结邻里,服务乡亲,深得村里人的敬重和赞扬。夫唱妇随,父慈子孝,为家人树立了好榜样。是一位好丈夫,一位好父亲,一位好兄长。然而,就在前天,这位老人,带着对亲人的不舍和牵挂,永远地离开了大家,享年八十岁。

  大妹张xx、二妹张xx、小妹张xx三人听闻兄长与世长辞,悲伤之情无以言表,大妹、小妹抛下一切,急忙从深圳、长沙赶回,只为见大哥最后一面。痛哭流涕,苍天动容!大哥在,外家在,如今大哥二哥都已乘鹤西去不复返,今后只能空对镜框,徒增思念。

  遥想当年,父亲早逝,长兄如父,视妹如珍宝,疼爱有加,兄妹情深,天可以鉴!“望云路断亲何在,空余血泪洒新坟”。想想再也看不到昔日慈祥的面容,再也听不到平时熟悉的声音,从此阴阳相隔,天各一方,怎不让相濡以沫的老伴悲痛欲绝?怎不让日日牵挂的儿孙伤心不已?怎不让一起长大,享受庇护的姊妹们黯然落泪?今夜,三姊妹为他们的大哥长歌一曲,号歌一宿,送大哥最后一程,并许下约定:来世再作兄妹!

5、老人逝世悼词

  老人逝世悼词不会写么?以下是CN人才网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老人逝世悼词供大家参考。

  老人逝世悼词(一)

  各位父老乡亲、各位亲朋好友、各位来宾:

  白沙垂首,伊洛呜咽!

  这天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情绪深切悼念我的爷爷——一位和善的大好人,他于--年去世,享年--岁。

  爷爷的突然离去给我们大家带来了一种无法言说的心痛。正因之前所有人都没有想到,一向那么健康,几乎连个感冒都没有的老人怎样会突然离去?

  他与人为善、乐于助人、襟怀坦白,平易近人,生活节俭,艰苦朴素,家庭和睦,邻里团结。他对我们从严管教,严格要求,他在病榻中始终以顽强的毅力和病魔做斗争。

  我爷爷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也是艰苦奋斗、经受磨砺的一生,更是善良正直、勤俭节约的一生。虽然他不爱言辞,不爱张扬,却在人们心中树起一座丰碑。

  理应享受完美生活的时候,无情的病魔却夺取了他的生命,怎不令人扼腕叹息,悲痛欲绝!

  爷爷我多么期望能和你再在一齐说说话、聊聊天,而您这次没有再听我们的话,没有再多等待些日子,没有再给我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这次您拒绝的'是那么的干脆!

  如果能够重来,我们必须去多陪陪你,和你说说话,让你不再感到寂寞!

  如果能够重来,我们必须不会经常惹你老人家生气,让你笑容常挂脸上!

  如果能够重来,我们必须会每一天做好吃的东西给你,让你享受天伦之乐!

  在孙子们眼里,你是英雄,是骄傲。在你的教导下,孙子们个个知书达理,人人为社会出力。

  我们还记得在爷爷最后的日子,最后的冷暖,最后的目光,默默地,停留在窗外的四季中,停留在过去的风景里。爷爷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是你的音容笑貌常存,你的善良正直勤俭节约影响这我们,你的高风亮节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阴晴圆缺月,生死离别情。寂寞坟冢前,何人能相陪。仰天空悲切,无泪报春晖,百年浪迹后,再来孝前缘。

  安息吧!爷爷!

  一路走好,爷爷!我们永远想念你!

  老人逝世悼词(二)

  各位亲友,村民们: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来到这里,深情缅怀这位跨越世纪的百岁老人XXX。面对老人的故去,我们晚辈的心情皆无比悲痛!

  XXX出生于XXXX年X月,我们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吴婆婆。她经受过百年风雨的洗礼,为我村开长寿先河。如今这位饱经风霜而子孙满堂的老人,因年事已高而于XXXX年X月XX日驾鹤西去,享年101岁。

  吴婆婆老人家的故去,不仅是亲人的一大损失,也是我村的一大损失。我们失去了这样一位受人敬仰的长辈:与人为善、辛勤劳作、生活俭朴、乐于助人。老人虽然已经故去了,但我们会记住她,不会忘记她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日子。

  XXX生在中国动荡的时期,经历了社会的几度变迁,生前她曾自豪地跟我们说起过她当年来我们村时只有三十几户人家。如今我们村已发展到百十户几百人口的村寨,见证了我们村的发展历程,让年轻人了解过去。

  吴婆婆对乡亲们十分照顾。她经常迎着风雨为乡里邻居治病;忙上忙下辛勤操劳于晨间为乡亲们送出可口的佳肴;乡亲们有困难时,她绝对会第一个过去帮忙。她的品德让我们敬仰,她的功绩我们永不会忘!

  吴婆婆除了对乡亲们的照顾十分周到之外,对家庭更是尽心尽力。一路走来,吴婆婆与其丈夫吴爷爷始终相濡以沫。吴婆婆一生勤俭持家,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把贫寒的家庭操持得体体面面,不仅孩子们都很听话,而且在她的支持下,丈夫得以全力扑在工作上,取得非常好的成绩,获得劳模称号。

  晚年,两位老人精神依旧很好,日常生活都能自己料理,只是腿脚有些不方便,吴爷爷每天都要看报纸和电视,了解国内外的大事,吴婆婆依然能够穿针引线,做针线活。这个最初只有两个人的家,现在已经从一株小树苗长成了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加上孙辈、重孙辈,四代同堂已有30余口人。后辈们对老人都十分孝顺,老人的日子过得也十分舒心。吴婆婆度过了这样一个安心的晚年,是她早年辛苦的回报,是一生的福气,也是我们最大的欣慰。

  如今,她带着对家人的不舍,和乡亲们的牵挂永远的离开了,将我们的思念永远地带进了另一个世界,也将那份永远无法释怀的哀和痛留在了我们的心底。从今以后,吴婆婆的音容笑貌就只能从她为数不多的照片中,从我们饱含思念的记忆中重温了。

  高山俯首,为您送行。我们为您送上山头,愿老人家一路走好,一路走好,走好哇!

6、百老人逝世悼词

  甘惜分 生于1916年,四川邻水人,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中国新闻学界泰斗,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奠基人。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双喜临门:一喜是学院迎来60岁生日;二喜是学院资深教授甘惜分先生迎来百岁寿辰。

  因为要研究人大新闻学院学术刊物《新闻学论集》的缘故,笔者有幸专门采访了甘老。甘老家住北京平安大道的铁狮子胡同1号,这里曾经是段祺瑞执政府的旧址,新中国成立后曾经成为中国人民大学的宿舍。那天,我刚叩开门,甘老就笑呵呵地迎上来,一个劲儿地招呼我落座。未及坐定,甘老已经翻开《新闻学论集》第1辑的扉页了。

  甘老是《新闻学论集》的创办者与第一任主编,他之所以要创办刊物,就是为了“痛击‘新闻无学论’”。翻开《新闻学论集》那泛黄的纸页,我们不难领略甘老上下求索的孜孜努力与拳拳心意。他在第1辑上发表了《什么是新闻——关于新闻的定义》,在第2辑上发表了《关于新闻工作的客观规律问题》,在第3辑上发表了《对新闻理论几点分歧意见的看法》……其文煌煌,其意昭昭,洋洋洒洒,难计其数。

  办《新闻学论集》最大的障碍是缺少经费。没有经费怎么办?只能靠学生们到处去“募捐”,用现在的流行语说就是“拉赞助”。当时提供赞助的单位主要是各大报社。即便如此,经费还是不足。《新闻学论集》本打算出季刊,不行;出半年刊,还是不能保证;最后基本上一年才出一本。面对重重困难,甘老却毫不犹豫地挑起了重任。

  甘老还特别提到了另外一本书,即由甘老一人执笔完成的《新闻理论基础》。这本书曾经发行20万册,成为全国许多高等新闻院校的新闻理论教材。该书虽然最终成书出版于1982年7月,但它的写作时间是1980年4月到7月,时值盛夏——据甘老回忆,写书过程也算得上是“挥汗如雨”了。

  专心写书,凝神编刊,千辛万苦,所为何故?甘老于1954年调入北京大学任教,1958年转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早在那时,他就感到新闻学方面“看不到书”,书不仅少且浅薄。甘老说:“既然看不到书,只能我们自己来开辟道路!”如果说痛击“新闻无学论”是甘老的第一个贡献,那“新闻学中国化”就是甘老的第二个贡献。甘老曾说:“我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观点研究中国的新闻学,一定要把新闻学中国化,而不是照搬他国。我相信,只要钻得进去,就可以摸索出规律来,从小到大,由浅入深。”

  2006年,《光明日报》“走进大家”专栏曾刊登对甘老的专访文章,简要而精当地介绍了甘老的'思想与事业,同时刊登了甘老亲笔题写的书法:“知识不老化,思维不僵化,文风不套化。”这的确是甘老一以贯之的治学思想: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长期照搬的,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保证永远正确,要始终辩证地、客观地、发展地看待问题。谈到这里,甘老又情不自禁地回忆起他早年的学习经历:“我自己其实没学过新闻学,但我从小读报纸杂志,主要读上海以邹韬奋为首的报人办的东西。当时,我看报看得很多,不过可没想过成为大学的新闻学老师!”

  是呵,这就是命运的安排——甘老自己年轻时没学过新闻学,后来却一辈子沉浸在新闻学的研究之中;甘老从没想过来人大新闻系当老师,结果一来就是半个世纪。几十年风风雨雨,甘老就像一棵大树,深深扎根于新闻学教书育人的前沿。如今,他已是桃李满天下,可谓后继有人了。

  回眸甘老“挥汗如雨”的1980年,几十年光阴悄然逝去。当年的学术启蒙刊物现在已成了“过刊”,它们在资料室里沉睡,又会被谁叩醒?然而,一个人不能没有记忆,否则他不知道自己是谁,从何而来,到何处去。一个学科也是如此,不能没有自己的历史。就新闻学理论而言,如果没有甘老等老一辈新闻学者的“挥汗如雨”,怎会有当时的新竹破土?又怎会有如今的花团锦簇?甘惜分先生用他的汗水浇灌了一方苗圃。如今,稼穑依旧,耕耘依旧,只是一代一代不断接力而已。今天祖国的新闻事业已经不能与甘老时代的情况同日而语,它已经从一个豆芽长成一棵茁壮的小树。然而,后继者不能也不应该忘怀前行者的功绩,就像长江、黄河之水难以忘怀它们的源头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