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做被,夜不寒。

《云做被,夜不寒。》属于谚语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云做被,夜不寒。

1、云做被,夜不寒。

大家很可能都有这样的感觉,晚上如果天上布满云,那末气温就下降不了许多,因而也就显得暖和些。相反,晚上如果晴天无云,气温就下降很快,在初春晚秋甚至有霜出现。这又是为什么呢?按理说晚上天空阴云密布应当更冷些才对吧!其实然,“云做被”一语道破内中的奥妙所在。晚上天空密布的云层所起的作用就像被子作用一样。

被子盖在身上会觉得暖和,这是人们生活中的一般常识。被子盖在身上为什么会暖和呢?盖上被子觉得暖和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被子使人体上的热量不易散失所致。由于人身体上热量不易散失,才使人觉得暖和些。

我们知道空气的大部分热量是来自地面长波辐射来增暖自己的,地面的热量又来自太阳的光照。晚上太阳下山,地面上得不到太阳光照,但自身又不断地通过辐射散热,因而温度不断下降。如果晚上天空晴朗无云,地面以长波形式向天空辐射,散失热量就会毫无阻挡地进行,因而晴朗无云的夜晚会感到冷些。

如果晚上天空密布云层,像棉被一样盖住大地,情况就在不相同了。晚上地面辐射的热量由于云层的阻挡会反射回空气层,这样就增加了气温,气温增加的结果又给地面以影响,使它降温变慢些。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辐射反射只在地面与云层中间进行,热量很少散失,因而气温就不易下降,所以在有云的夜晚就不会很冷。

2、开门风,关门住,关门不住吹倒树。早风晴,晚风雨

开门风,关门住,关门不住吹倒树。早风晴,晚风雨气象谚语。

白天刮风不像晚上刮风那样有明确的指示性意义。在稳定少变的情况下,晚上要么无风要么风力很小,如果晚上刮大风,一般都说明有新的天气系统即将移来影响本地,天气将要转坏。

白天则不一样。白天刮风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处于稳定天气系统控制下没有新的天气系统移来影响,只是由于白天地面增热快发生对流而刮起来的风。这种风有时也比较大;另一种情况则是新的天气系统移来而造成的大风。两种情况形成的风在白天是不容易很好地区别开来(如果配上云的观测可能会好区别些)。

但是有一点,如果是在稳定的天气系统控制下,仅仅是因为白天热力对流作用而造成的大风,不论其风力多大,太阳西沉后,也就是到晚上风都应该逐渐变小止息。如果白天刮大风到晚上没有停止趋势,就说明这种风不是热力对流作用而产生的,是新的天气系统移来,比如北方冷空气南下,台风北上,低槽东移等等而造成的。

随着天气系统主力移来风力将会大增。开门风,关门住,关门不住吹倒树就是说明这种情况。早风晴,晚风雨也是一样,单单是在白天刮风可能是稳定天气系统控制下好天气,晚上起风表明有新的天气系统影响,当新的天气移来时会造成阴雨天气。

3、日暖夜寒,东海也干

“日暖夜寒,东海也干”。这主要指半个月的天气。通常寒潮于冷空气笼罩下,天气整日晴朗,所以日夜温差大。

4、太阳见一见,三日不见面。天亮午,晴不久。

连绵不断的阴雨天气,有时在中午时光也会有短暂天晴的情况,紧接着又是阴雨天气,这就是“天亮午,晴不久”所指的天气状况。

春秋季节长江流域由于冷暖空气势力相当,经常成为冷暖空气交绥地带即静止锋。造成长时间连绵不断的阴雨天气,在静止锋北缘地区,暖气团在白天受到太阳辐射增温影响,势力加强,迫使锋面略微北抬,于是构成短暂的晴好天气,到了午后太阳下山,辐射增温消失,暖空气失去赖以加强的热力影响,于是又恢复到原来情形,冷空气又向南移动,静止锋南压到原来地方,于是短暂的晴好天气又告消失,天气又将转坏。继续其原来的阴雨天气。

5、棉花云,雨快临。朝有棉花云,下午雷云鸣。

棉花云指的是夏天晴空中出现一团团、一簇簇像破棉花絮一样的云朵飘散在天空,大小不一,高低不匀。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絮状高积云(如果高度低的话也可以是絮状层积云)。

絮状高积云一般生成于3000~5000米高空,它的生成环境是空气中有强烈的不稳定的扰动对流产生,同时中空要有一定水汽。实际上它是中空的一种对流云,由于高度高我们看上去个体小些,也由于周围环境比较干燥,云的边缘部分被蒸发因而显得破碎一点。这种云的存在说明整个空气层很不稳定。

白天在太阳光照射下,热力作用加强,对流产生。在空气层结本身不稳定的情况下,一旦有对流产生,这种对流在不稳定的空气层结作用和影响下会很快发展成浓积云、积雨云,跟着雷鸣电闪下起雷阵雨来。农谚“朝有棉花云,下午雷云鸣。”是很有科学根据的。絮状高积云(包括絮状高层积云)是一种指示性的云,观测时应特别注意。

6、急云易晴,慢雨不开。云随风急,风雨瞬时息。

夏天人们经常碰到黑沉沉的乌云像排山一样压来,倾刻间狂风暴雨,电闪雷鸣,一会儿雨过天晴,彩虹飞挂又是一个晴朗天空。这就是农谚所说的“云随风雨急,风雨瞬时息。”和“急雨易晴”的现象。造成这样天气一般都是地方性热雷雨,因为这种积雨云范围不大,会很快移过本地或通过狂风暴雨、雷鸣电闪,能量消耗殆尽云便趋于消散。因此很快出现雨过天晴的情形。

这种雨来势猛,下得急,消得也快,这是一种带局部性的小范围天气现象。另一种是第二型冷锋前的雷阵雨天气。由于第二型冷峰前进速度快,迫使前面暖空气作垂直上升运动发展而成积雨云。这种积雨云长度长可遍及整条锋线附近,但宽度不宽,而且冷锋又前进很快,所以也是一扫而过,即转入冷锋后部高压控制,天气转好。

慢雨不开指的是另一种情况,雨来势不猛也不大,但持续时间很久,有时一下就是几天,所以说“慢雨不开。”它多数是形成于锋面附近。在锋面附近范围宽广的两个性质不同的气团相交汇,交汇区范围也很广、很宽。暖气团沿着冷气团斜面爬升,造成范围又大厚度又厚的云层,由于上升气团是被整层抬升,所以多数情况下形成层状云。因而下起雨来阵性不是很强,多数是间歇性或连续性的雨。由于范围大因此下起雨来时间就比较长,要等整个系统移过,锋区移走天气才会转好。有时因而两大气团势均力敌互不退让而造成静止锋天气,锋面停止在一个地方徘徊不定,那么下雨时间就会更长了。

7、云做被,夜不寒。

大家很可能都有这样的感觉,晚上如果天上布满云,那末气温就下降不了许多,因而也就显得暖和些。相反,晚上如果晴天无云,气温就下降很快,在初春晚秋甚至有霜出现。这又是为什么呢?按理说晚上天空阴云密布应当更冷些才对吧!其实然,“云做被”一语道破内中的奥妙所在。晚上天空密布的云层所起的作用就像被子作用一样。

被子盖在身上会觉得暖和,这是人们生活中的一般常识。被子盖在身上为什么会暖和呢?盖上被子觉得暖和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被子使人体上的热量不易散失所致。由于人身体上热量不易散失,才使人觉得暖和些。

我们知道空气的大部分热量是来自地面长波辐射来增暖自己的,地面的热量又来自太阳的光照。晚上太阳下山,地面上得不到太阳光照,但自身又不断地通过辐射散热,因而温度不断下降。如果晚上天空晴朗无云,地面以长波形式向天空辐射,散失热量就会毫无阻挡地进行,因而晴朗无云的夜晚会感到冷些。

如果晚上天空密布云层,像棉被一样盖住大地,情况就在不相同了。晚上地面辐射的热量由于云层的阻挡会反射回空气层,这样就增加了气温,气温增加的结果又给地面以影响,使它降温变慢些。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辐射反射只在地面与云层中间进行,热量很少散失,因而气温就不易下降,所以在有云的夜晚就不会很冷。

8、楼梯云,晒破砖。楼梯云,晒破沟。

楼梯云指的是滚轴状的层积云或高积云。这种云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一定高度上存在稳定的逆温层,而在逆温层底部的冷空气内水汽易于集中经常处于近饱和状态。这时如果逆温层底部存在波动气流的话,波峰处由于空气抬升,绝热冷却水汽凝结成云;波谷处绝热下沉,增温水汽蒸发不易生云。

于是就生成楼梯一样的一层云隔着一道蓝天,一层云隔着一道蓝天向远处伸展开来。这种云由于上面有逆温层存在,因而不可能再向上发展,所以一般情况下不会下雨,而波动气流一旦消失,云就可能趋于消散,所以有“楼梯云,晒破砖,晒破沟。”之说。

9、花菜云,晒死人。担云翁,起大风。

淡积云发展到浓积云由于上升气流较强,且有多股分支,因而顶部像花菜一样,有时看上云又像个老头子似的,因而称为“花菜云”、“担云翁”。

淡积云发展到浓积云,如果不再继续向上发展,一旦到了傍晚空气趋于稳定,对流减弱,浓积云也就会慢慢地消退,消亡,因而浓积云一般不会造成下雨,最多 引起局部性大风天气。这种情况一般是发生在单一气团控制下的天气状况,空气层结不十分稳定,但又不是很不稳定,对流可以发展甚至可以发展到浓积云程度。但是不可能再继续发展下去成为积雨云。因而天气总是晴好,“晒死人”就是晴好之意。

10、鱼鳞天,不雨也风颠.鱼鳞天,不过三.云势若鱼鳞,来日风不轻.

鱼鳞天指的是天上的云细小如鱼鳞,整齐地排列在天上,它是一种高云,亦是我们平常称之为卷积云的那种云。这种云应与“鲤鱼斑”有所区别,鲤鱼的鳞片很大,而一般鱼的鳞片却很小,云块的大小是这两种云之间区别的重要标志,农谚却形象地说明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形成“鱼鳞天”与“鲤鱼斑”云的天气形势却迥然不同,预兆的天气也大不相同,前者天气变坏,后者天气晴好 。

我们知道地球上水汽分布一般集中于近地层空气中,这是因为水汽的来源主要是靠江、河、湖、海蒸发作用而把水汽引进空气之中的缘故。而上层空气中的水汽主要靠空气扰动而把低层空气中水汽带入上层空气,很明显上层空气中水汽只能是越来越少,高空中水汽更少,因为一般的空气扰动是不足以把水汽带到很高的空中。没有水汽就不可能生成云这个道理是很明显的。

既然在很高的天空中(6000~9000米)出现密布的卷积云,说明有很强的扰动或抬升作用(不论是本地或远离本地的地方),把空气中的水汽输送到很高的空气层中,这种情况一般产生于离本地有一定距离的地方有一强辐合带(如低压槽或气旋中心)或锋面(如暖锋)的作用。另外卷积云的生成还说明高空中处于不稳定状况存在着扰动或波状气流,这种不稳定能量也会慢慢地给中层、低层空气以强烈影响,使整层空气都不稳定起来。

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离本地有一定距离的强辐合带或锋面都会慢慢移来,同时空气层结在上层不稳定层影响下也会变得越来越不稳定,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将使天气逐渐转坏,风雨也随之影响本地,鱼鳞天不雨也风颠讲的就是这个意思。“鱼鳞天,不过三”是说出现鱼鳞天后不出三天天气即要转坏,从鱼鳞天的出现到天气转坏一般是用不了三天的时间。

“鱼鳞天”是指布满全天(即使不布满全天,也须布满大部分天空)的卷积云,而且一般是有系统侵入的。这不应与局部地区,天空个别部分出现少量卷积云混为一谈,因为少量的而又没有系统性的卷积云只是说明高空中有局部不稳定状况,这种不稳定状况是否会发展波及整层空气尚不很清楚,因而不能把这种情况下的卷积云也看成风雨的前兆。另外卷云、卷层云消亡之前也可能蜕化为卷积云,这种卷积云很薄而且也正在消散,因而也不能看成是风雨前兆,相反它却是晴好天气的标志。冷锋后部也可能产生卷积云,它也是处于消散阶段。因而出现卷积云是否是象征坏天气的鱼鳞天,主要还应当看云的发展情况,要看云的发展全过程,决不能只看一时一地的情况,就作出武断的判决,如果这样,在预报上是要摔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