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平衡木》反思》属于幼儿园大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大班教案《平衡木》反思
活动目标:
1 . 尝试运用多种方式按快慢节奏过平衡木,提高身体的协调性。
2 . 敢于挑战,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
3 . 锻炼平衡能力及快速反应能力。
4 .能根据指令做相应的动作。
活动准备:
音乐、平衡木若干。
活动过程:
1.热身活动。
T:今天我带来了一段很特别的音乐,我们一起跟着音乐动起来吧!
2.幼儿自由走平衡木。
小结:刚才你们在平衡木上走圆场的时候手都伸平了,走得稳稳的,很棒。
3.幼儿示范各种方法走平衡木,教师抓典型讲解要领。
T:你们刚刚是行走过了平衡木,那还有其他什么方法过平衡木呢?(请个别幼儿示范,其他幼儿跟着在原地练习。)
T:现在请你们选一种方法来过平衡木。
4.幼儿练习。
T:你们刚刚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1)没困难——你们真厉害,都能稳稳的过平衡木。
(2)有困难——那你选一种最稳、最安全的方法再来过一次平衡木。
T:这一次我有一个新的要求,请你们听好我的哨声有节奏的过平衡木。
5.听音乐,比较两段音乐旋律。
T:下面我带来了一段音乐,请你们听一听哪里快、哪里慢?
6.幼儿分别根据快、慢的音乐选择走的方法进行练习。
(1)慢音乐——原地练习两个动作,要求按照音乐节奏;熟练后再上平衡木练习。
T:请你用分合的方法,有节奏的来走一次平衡木。
T:你还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再走一次。
(2)快音乐——直接上平衡木练习。
T:这次音乐变快了,你能又快又稳又安全的走过平衡木吗?好,来试一试吧!
7.教师示范完整的表演。(加高平衡木:两低一高)
T:你们都能稳稳的走过平衡木,真厉害!我也很想来试一试,你们可要看仔细啦!
T:你们刚刚发现了什么?
T:平衡木加高了,我刚刚走了几个慢的?听到什么音乐后亮相?
T:你会做一个很帅气的亮相吗?(教师喊口令,幼儿自由做出亮相的动作。)
8.幼儿尝试跟音乐完整表演两遍。
9.幼儿坐在平衡木上进行放松运动。
教学反思:
我根据本班幼儿年龄爱动这一特点制定了本次走平衡木的体育活动。在准备的过程中,我和孩子们一起准备材料,制作青草、小路,还有路边的小花,我还选用了幼儿能够接受的高矮适中的平衡木,孩子们的积极性特别高。
2.大班教案《平衡木》含反思
活动目标:
1 . 尝试运用多种方式按快慢节奏过平衡木,提高身体的协调性。
2 . 敢于挑战,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
3 . 锻炼平衡能力及快速反应能力。
4 .能根据指令做相应的动作。
活动准备:
音乐、平衡木若干。
活动过程:
1.热身活动。
T:今天我带来了一段很特别的音乐,我们一起跟着音乐动起来吧!
2.幼儿自由走平衡木。
小结:刚才你们在平衡木上走圆场的时候手都伸平了,走得稳稳的,很棒。
3.幼儿示范各种方法走平衡木,教师抓典型讲解要领。
T:你们刚刚是行走过了平衡木,那还有其他什么方法过平衡木呢?(请个别幼儿示范,其他幼儿跟着在原地练习。)
T:现在请你们选一种方法来过平衡木。
4.幼儿练习。
T:你们刚刚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1)没困难——你们真厉害,都能稳稳的过平衡木。
(2)有困难——那你选一种最稳、最安全的方法再来过一次平衡木。
T:这一次我有一个新的要求,请你们听好我的哨声有节奏的过平衡木。
5.听音乐,比较两段音乐旋律。
T:下面我带来了一段音乐,请你们听一听哪里快、哪里慢?
6.幼儿分别根据快、慢的音乐选择走的方法进行练习。
(1)慢音乐——原地练习两个动作,要求按照音乐节奏;熟练后再上平衡木练习。
T:请你用分合的方法,有节奏的来走一次平衡木。
T:你还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再走一次。
(2)快音乐——直接上平衡木练习。
T:这次音乐变快了,你能又快又稳又安全的走过平衡木吗?好,来试一试吧!
7.教师示范完整的表演。(加高平衡木:两低一高)
T:你们都能稳稳的走过平衡木,真厉害!我也很想来试一试,你们可要看仔细啦!
T:你们刚刚发现了什么?
T:平衡木加高了,我刚刚走了几个慢的?听到什么音乐后亮相?
T:你会做一个很帅气的亮相吗?(教师喊口令,幼儿自由做出亮相的动作。)
8.幼儿尝试跟音乐完整表演两遍。
9.幼儿坐在平衡木上进行放松运动。
教学反思:
我根据本班幼儿年龄爱动这一特点制定了本次走平衡木的体育活动。在准备的过程中,我和孩子们一起准备材料,制作青草、小路,还有路边的小花,我还选用了幼儿能够接受的高矮适中的平衡木,孩子们的积极性特别高。
3.大班教案《有趣的平衡》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改变两端积木重量,探究平衡方法。
2、发现操作规律,培养科学的精神和态度。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平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物质准备:
红蓝棒“3”四根、红蓝棒“1”四根、记录纸、铅笔、橡皮、大记录板、黑色水笔、积木。
经验准备:
进行三次活动:第一次活动引导幼儿在搭建红棒十字架中,初步感受平衡的概念;第二次活动引导幼儿通过改变支点使红蓝棒保持平衡;第三次活动引导幼儿感知在平衡的红蓝棒“4”两端要添加同样块数的积木才能让红蓝棒保持平衡。通过i次试验,幼儿掌握了试验的基本规则和记录的初步方法。
此次活动让幼儿探索如何改变红蓝棒“3”两侧的重量,让红蓝棒达到平衡。
重点、难点:
使红蓝棒“3”达到平衡的条件:短的一边的积木数要多于长的一边。
活动过程:
1、回忆并巩固上次实验结果与经验。
教师:上次我们做的平衡实验得到什么结果了呢?
幼儿:在红蓝棒“4”的两边,要放一样的积木才能平衡。
老师出示红蓝棒“4”,一个小朋友往两边各放两块积木,红蓝棒平衡。
2、介绍本次实验。
教师:今天我们换一根红蓝棒3,我们要将支点放在红蓝棒“3”的“2”和“3”之间,你们猜猜会怎么样?(教师边介绍边演示放的位置)
幼儿:那肯定不平衡。
教师:我们来试试看啊。(把红蓝棒“3”摆在支点上)呀!不平衡!那怎样使红蓝棒“3”达到平衡?
幼儿:要在短的那边多放积木。
幼儿:要在长的那边多放。
幼儿:应该是在短的那边多放吧?
教师:为什么你认为是在短的那边多放呢?
幼儿:那我就不知道了。
幼儿:我觉得是要在长的那边多放,因为那边长。
幼儿:你没看见那边沉啊?肯定得少放。
教师:你们想不想亲自试一试呀?
3、介绍实验规则和记录时的注意事项。
教师:到底怎么才能让这个不平衡的红蓝棒达到平衡呢?我们做试验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幼儿:积木的两边要对齐。
教师:你是说积木的边要和红蓝棒的边对齐吗?
幼儿:对,要不就不准了。
幼儿:要放在支点的中间,要不就不稳了。
幼儿:要把“2”和“3”的那个线和红蓝棒“1”那儿对齐。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说的这些规则大家都同意吗?积木两端要与红蓝棒的两边对齐,支点(红蓝棒“1”)放在蓝色段内,它右侧的边缘与红蓝棒“3”的“2”和“3”的分界线对齐,而且要放在支点的中间,还要记下真实结果。
幼儿:同意。
4、幼儿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提醒幼儿边实验边记录结果。
第一组:幼儿①把三角积木对着2、3之间的线放好,幼儿②歪着头看了看:“行了。”幼儿①拿一块放在长边,幼儿②拿一块放在短边,幼儿①又拿一块放在短边,红蓝棒的短边翘起来了,两边基本平衡了,幼儿②在记录表上记录下结果。接着幼儿①就在长边放两块积木,幼儿②往右边放两块积木,还是长边低,她们俩说:“怎么回事?”于是又拿一
块往长边放,长边更低了。幼儿②说:“不对,长边太沉了,得往这边放。”说着拿起长边的一块积木放在了短边上,红蓝棒平衡了……
第二组:幼儿③和④都操作积木,不断地在两边放积木,平衡了再添加积木,没有记录结果。教师:“你们发现什么结果了?”幼儿⑧:“短边总是比长边放的多一块。”幼儿④:“不是多一块。”教师:“到底多几块?”幼儿③:“就是多一块。”幼儿④说:“不对。”教师:“你们为什么会记不住了?”幼儿③:“忘了记录了。”教师:“你们发现了一个规律,也挺好的。不过还是要将结果记录清楚,才能验证你们的发现呀。”
5、分享实验结果,总结规律。
老师请每一组幼儿把成功的积木的数量填写在大的记录表板子上。
教师: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和你们最开始猜想的一样吗?
幼儿:和我猜想的一样,长的那边积木少。我猜想对了。
教师:那为什么长的那边积木少呢?如果我再往长的这边多放会怎么看,本来长的这边就沉下去的,你要是再放,不就更沉?
教师:可为什么长的这边会沉下去呢?
幼儿:因为这边木头多,就重呗。
教师:今天我们又发现了平衡的方法,谁来说一说?
幼儿:红蓝棒短的一边放的积木多,长的一边的积木少,红蓝棒“3”就平衡了。
活动反思:
活动的生成来源于蒙氏班的教具操作,突破蒙氏教具单一的目标特点,将蒙氏教具固有的操作灵活运用,教师引导幼儿运用红蓝棒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平衡实验”,使它成为幼儿学习和探究的工具。这是一个没有采用标准测量工具的平衡活动。虽然不是那么精确,但从幼儿不断的探索和严肃认真的眼神里,我们看到了幼儿敢于实践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通过实验探索两边各放几块积木,可以使红蓝棒平衡,在操作、记录和经验整合中,他们获得了关于平衡的相关经验。
4.大班科学教案《找平衡》含反思
设计意图
生活中很多物品都渗透着平衡原理。平衡现象在幼儿生活中随处可见,如撑起的雨伞,一上一下的跷跷板等,幼儿对此也很感兴趣。我们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材料,设计了这节活动。如何让幼儿了解平衡的原理,解开平衡的秘密,是本次活动探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因此,整个活动以各种有趣的游戏、探索操作等贯穿始终,引导幼儿亲身感受和体验平衡,从而萌发对平衡这一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我设计的本次活动,旨在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探究能力,培养幼儿勤动手、勤动脑的好习惯。
活动目标
1.探索物体的平衡。
2.尝试找到物体的平衡点。
3.乐于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探索的乐趣。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人手一只铅笔、彩笔、剪刀、纸,各种积木,瓶子、硬纸板、球、盒子、木棒等若干。
活动过程
一、试一试,探索纸的平衡
1.出示纸和铅笔。
这是什么?它们可以干什么呢?今天我们要用铅笔和纸来玩一个游戏,用铅笔把这张纸顶起来。
2.幼儿操作 :六个小朋友一组,自己去试一试。
3.师生交流。
你是怎么把纸顶起来的?请幼儿示范。
小结:用铅笔顶在纸上,纸就保持平衡了,我们把能让纸保持平衡的这个点叫“平衡点”。请小朋友再来试一试,找到平衡点用彩笔作出标记。
4.幼儿再次操作。
小结:纸的一个面上只有一个平衡点。
二、剪一剪,体验纸的平衡点的变化
1.教师示范将纸剪去一个角,请幼儿猜测纸的平衡点是否有变化。
2.幼儿猜测。
3.幼儿操作 :剪一剪,体验纸的平衡点的变化。
4.师生交流。
小结:纸的形状改变了,它的平衡点也会改变。
三、玩一玩,探索各种积木的平衡
1.出示玩具积木,请幼儿用铅笔使他们保持平衡。
2.幼儿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尝试积木各个面的平衡。
3.交流分享。
小结:通过尝试,我们发现只要找到积木每一个面的平衡点,它们都能保持平衡。
四、做一做,尝试用身体的各个部位使物体保持平衡
出示泡棉大型积木,请幼儿想办法把它们平稳地顶起来。
用头顶、用手掌顶、用膝盖顶、用脚顶、用拳头顶、用肩膀顶、用手指顶,两人或三人合作顶等
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教师适时指导
小结:许多物体都能保持平衡,只要你能找到那个神奇的平衡点。
五、说一说,看一看,拓展生活经验
1.请幼儿说一说生活中平衡原理的运用。
小结:吊灯、吊扇、吊饰都是我们身边的平衡现象,科学家利用平衡原理制造了很多东西像跷跷板、天平、秤等。
2.请幼儿欣赏杂技,感受平衡的奇妙。
杂技是高技术的平衡,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杂技的神奇吧!观看杂技视频。
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都运用到平衡原理,希望小朋友好好学习,长大后也能利用平衡原理发明更多东西。
活动反思:
为了让幼儿更好的加深对平衡的认识和理解,探索物体平衡的秘密,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本次活动分五步完成:首先,通过试一试,探索纸的平衡,找到纸的平衡点;其次,通过剪一剪,体验纸的平衡点会随着纸形状的变化而变化;再次,通过玩一玩,探索各种积木的平衡;接着,通过做一做,尝试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找到物体神奇的平衡点,使物体保持平衡;最后结合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以及杂技视频等扩展延伸,让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再回归生活。本次活动充分做到了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了幼儿探索科学实践的兴趣,发展了幼儿的观察、比较、思考和细心做事的能力,让幼儿养成从小主动探索科学的习惯,体验成功的喜悦。但这个活动也带给我们很多很深的思考,比如,幼儿园教师如何对许多科学现象既准确又合理的解释,在掌握各年龄段科学内容难易的同时,如何才能够深入浅出地让孩子更明白更了解,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和做进一步的探讨。
5.大班科学教案《平衡》含反思
设计意图
生活中很多物品都渗透着平衡原理。平衡在幼儿生活中随处可见,他们每天都接触很多平衡现象,如撑起的雨伞,一上一下的跷跷板等,幼儿对此很感兴趣。我们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材料,设计了这节活动。如何让幼儿了解平衡的原理,解开平衡的秘密,是本次活动探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因此,整个活动以各种有趣的游戏、探索操作等贯穿始终,引导幼儿亲身感受和体验平衡,从而萌发对平衡这一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我设计的本次活动,旨在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探究能力,培养幼儿勤动手、勤动脑的好习惯。
活动目标
1.探索物体的平衡。
2.尝试找到物体的平衡点。
3.乐于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探索的乐趣。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5.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
活动准备
人手一只铅笔、彩笔、剪刀、纸,各种积木,瓶子、硬纸板、球、盒子、木棒等若干。
活动过程
一、试一试,探索纸的平衡
1.出示纸和铅笔
这是什么?它们可以干什么呢?(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今天我们要用铅笔和纸来玩一个游戏,用铅笔把这张纸顶起来。
2.幼儿操作 :六个小朋友一组,自己去试一试。
3.师生交流。
你是怎么样把纸顶起来的?请幼儿示范。
小结:用铅笔顶在纸上,纸就保持平衡了,我们把能让纸保持平衡的这个点叫“平衡点”。请小朋友再来试一试,找到平衡点用彩笔作出标记。
4.幼儿再次操作。
小结:纸的一个面上只有一个平衡点。
二、剪一剪,体验纸的平衡点的变化
1.教师示范将纸剪去一个角,请幼儿猜测纸的平衡点是否有变化。
2.幼儿猜测。
3.幼儿操作 :剪一剪,体验纸的平衡点的变化。
4.师生交流。
小结:纸的形状改变了,它的平衡点也会改变。
三、玩一玩,探索各种积木的平衡
1.出示玩具积木,请幼儿用铅笔使他们保持平衡。
2.幼儿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尝试积木各个面的平衡。
3.交流分享。
小结:通过尝试,我们发现只要找到积木每一个面的平衡点,它们都能保持平衡。
四、做一做,尝试用身体的各个部位使物体保持平衡。
出示泡棉大型积木,请幼儿想办法把它们平稳地顶起来。
用头顶、用手掌顶、用膝盖顶、用脚顶、用拳头顶、用肩膀顶、用手指顶,两人或三人合作顶等。
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教师适时指导。
小结:许多物体都能保持平衡,只要你能找到那个神奇的平衡点。
五、说一说,看一看,生活经验拓展
1.请幼儿说一说生活中平衡原理的运用。
小结:吊灯、吊扇、吊饰都是我们身边的平衡现象,科学家利用平衡原理制造了很多东西像跷跷板、天平、秤等。
2.请幼儿欣赏杂技,感受平衡的奇妙。
杂技是高技术的平衡,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杂技的神奇吧!观看杂技视频。
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都运用到平衡原理,希望小朋友好好学习,长大后也能利用平衡原理发明更多东西。
活动反思:
为了让幼儿更好的加深对平衡的认识和理解,探索物体平衡的秘密,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本次活动分五步完成:首先,通过试一试,探索纸的平衡,找到纸的平衡点;其次,通过剪一剪,体验纸的平衡点会随着纸形状的变化而变化;再次,通过玩一玩,探索各种积木的平衡;接着,通过做一做,尝试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找到物体神奇的平衡点,使物体保持平衡;最后结合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以及杂技视频等扩展延伸,让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再回归生活。本次活动充分做到了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了幼儿探索科学实践的兴趣,发展了幼儿的观察、比较、思考和细心做事的能力,让幼儿养成从小主动探索科学的习惯,体验成功的喜悦。但这个活动也带给我们很多很深的思考,比如,幼儿园教师如何对许多科学现象既准确又合理的解释,在掌握各年龄段科学内容难易的同时,如何才能够深入浅出地让孩子更明白更了解,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和做进一步的探讨。
6.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平衡小人》反思
活动目标
1.能找到合适的辅助材料,让纸板小人在木棍上平稳直立,感受平衡的原理。
2.能完整的表达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和感受。
3.体验如何让纸人直立在走钢丝上带来的乐趣。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重点难点
重点:让纸板小人在木棍上平稳站立。
难点:能找到适当的材料或方法让纸人平衡。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玩过平衡游戏
物质准备:图片、视频、鱼线、铅笔、小棍、纸板小人、橡皮泥、回形针、积木、夹子、双面胶等材料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你见过什么样的平衡?玩过哪些平衡游戏?(通过回忆前期经验引入活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提出大家要挑战的任务
“老师这里有一个小人,他也想稳稳当当的站立在木棍上。”出示纸人和木棍。请幼儿到前面来操作,发现纸人无法站立在木棍上。提出任务:请小朋友想办法让小人既能稳稳的立在木棍上保持平衡,又能够动起来,就像走钢丝一样。(通过出示材料引导幼儿发现小人无法直立在木棍上的现象,引出活动任务。)
三.幼儿对任务进行操作尝试
1.幼儿说一说让纸人站在木棍上的方法。(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充分表达,拓展幼儿思路。)
2.幼儿对自己的想法进行验证。(通过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鼓励幼儿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
四.分享交流
1.你是怎样做的?用了哪些材料?你有什么发现?(通过幼儿描述自己的探究过程,帮助幼儿理解使小人保持平衡的关键。)
2.一起小结让小人成功直立的要点:使用辅助材料,两侧一样重量,重力点要低。(帮助幼儿梳理成功制作平衡小人的经验。)
五.增加难度:给小人戴上帽子还能直立站好么
1.我们的小人都已经站好了,那给他戴上一顶帽子还能不能成功的站好呢?教师为每名幼儿准备一块橡皮泥,给小人戴上小帽子。让大家再次进行探索。(增加难度,引导幼儿发现小人头重脚轻,就会失去平衡。)
2.大家再次尝试。(再次操作,发现小人头部变重后,要给脚上增加重量使小人继续保持平衡。)
3.分享自己的经验(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发现。)
一起小结:小人戴上帽子后变得头重脚轻就栽了下来,需要再在小人的腿部或脚上再加上重量,底下一定要重。(帮助幼儿梳理操作过程中的发现。)
六.延伸活动:提供坡度不同的鱼线,幼儿尝试让自己的小人在不同的鱼线上行走,体验“小人走钢丝”游戏的乐趣。(通过用自己制作的小人,玩“小人走钢丝”的游戏,体验平衡游戏的乐趣。)
活动总结
结合我们班开展的“有趣的平衡”的科学主题活动,幼儿对“平衡”这一现象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对所见所玩的平衡现象和平衡游戏都十分的感兴趣。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分析本班幼儿发展情况:幼儿个性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敢于大胆尝试创新,喜欢有挑战性的活动;大部分幼儿能与同伴分享、合作、解决问题,平时活动中有互相学习的意识等特点。基于这些情况,我设计了《平衡小人》这节有趣的活动。
(一)相信幼儿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关注并尊重他们,支持他们在活动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实现自己的想法
1. 活动中做幼儿的观察者,活动的支持者
活动中鼓励幼儿大胆猜想,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引导幼儿充分思考,大胆想象。活动中幼儿能够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猜想,并能够大胆的进行尝试,在探索的过程中能够合作解决问题,乐于创新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分享过程中能够清晰的表述自己的想法和实验操作的过程,以及遇到的困难和解决的方法。
2.关注幼儿的创意,支持幼儿根据需要调整设计,实现自己的想法
本节活动开放性较强,幼儿的思维也非常的开阔,因此活动中幼儿遇到的问题也是个性化的,这就需要老师有丰富的指导策略和接住幼儿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能够关注幼儿的创新,支持孩子的探索实验,并在幼儿遇到困难时给予支持,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调整设计,最后使小人能够平稳的站在平衡木上。教师能够将活动中有意义、有价值、值得探索的经验在分享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分享好经验。在幼儿的思考中、不断地探索实验中,最终能够实现自己的想法,在玩“小人走钢丝”的游戏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发挥幼儿自主性,支持幼儿在与环境、材料的互动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纲要》指出,要“使幼儿通过真实而有意义的活动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获得完整的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活动中,幼儿通过探索不同材料加在小人身上产生的不同现象,获得使物体保持平衡的方法。在不断的提出新的挑战中更是激发了孩子们的游戏兴趣,在充分利用班级材料进行尝试和探索的过程中,对不同材料进行不同的组合,发现玩具的不同特点和感受平衡的有趣。
(三)支持幼儿间互相学习,促进每个孩子在自己原有水平上有所进步
在活动中,宽松的探究氛围丰富幼儿同伴间交往的经验,提供幼儿同伴间学习交流的机会。在不断的对材料进行探索中,教师关注幼儿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幼儿在探索、调整、在探索的过程中感受平衡力,使幼儿在原有平衡经验上有新的认识和提升。
本次活动我将目标牢记于心,将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幼儿,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主动探究。活动很好的完成了目标,幼儿在活动中得到了经验的发展和提升,再制造平衡玩具的过程中,对“平衡”这一科学现象的兴趣更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