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橘子红了》反思》属于幼儿园大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大班教案《橘子红了》反思
活动目标:
1.在观察、比较和交流中,感受橘子成熟后挂在枝头造型饱满、色泽红润的美。
2.能大胆运用勾、涂的方法,表现橘子在树上的不同造型。
3.体验创作的乐趣,萌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学习客观的评价自己或别人的作品,从而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5.感受作品的美感。
活动准备:
1.颜料、水粉笔、绘画纸、毛巾、水桶等
2.PPT、实物橘子、音乐等
活动过程:
一、欣赏——细致观察成熟橘子的颜色和外形,感受其饱满、红润的特征。
1.出示实物橘子,引导幼儿观察。
师:秋天到了,有许多的水果都成熟了,猜一猜,梁老师今天带来了什么水果?
这是什么?橘子成熟了吗?它是什么样子的?
小结:成熟的橘子是橙色的,呈椭圆(扁圆)形,橘子摘下来之后,你还会发现一个突起的部分叫梗。
2.欣赏PPT——橘子林
这里的橘子树是什么样子的?看一看,树干是怎样的?(粗、矮) 枝条又是怎样的?(细细的、长长的、弯弯的)
仔细看一看,树上的橘子都成熟了吗?都是什么颜色的?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不一样?(颜色、大小、果实的密集与稀疏)
这么多的橘子都是长在哪里的?枝条上除了许多红红的橘子之外,还有什么?叶子是什么样子的?(绿色、椭圆)
小结:生活中的橘子树一般有2-3米高,在细细弯弯的枝条上结满了橙色的果实,有一个的,也有两个、三个挨在一起的,它们悄悄地压弯了枝头。
3.个别幼儿尝试画橘子
小结:画橘子时,应该先勾画出橘子的轮廓,再给橘子涂上颜色。(幼儿空手练习)
4.欣赏名画——《门外的橘子树》 作者:美国画家 温斯洛.荷默
师:我们画的都是一个一个的,那么两个、三个橘子挨在一起又是怎么画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美国的一个画家他的作品——《门外的橘子树》。
(1)讨论:这根树枝上有几个橘子挨在了一起,你觉得画家是怎么画的?
小结:如果几个橘子挨在了一起,最前面的橘子画完整,后面的橘子遮住的部分不画。
(2)个别幼儿尝试作画挨在一起的橘子。
二、幼儿集体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师:现在你们都想不想自己来画橘子树?你想画几棵?树上有多少成熟的橘子?和同伴说一说。
要求:
1.开始作画时,我们要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添画上什么?
2.换色时,把笔在水桶里涮一涮,在毛巾上蘸一下,再换颜色。
3.音乐停止播放时,小朋友绘画全部都要停下来。
三、幼儿作品欣赏
师:你喜欢哪一幅画?为什么?
延伸活动:
*整理绘画工具
活动反思:
活动中孩子们对橘子外部特征了解更近了一步,活动没有出示范例,不想给幼儿一个固定模式,结果令人欣喜,在用色方面,幼儿的作品很有色彩感觉。甚至在橘子身上由于反光呈现出的蓝色,紫色,小黑点都进行表现。活动中幼儿兴趣很浓厚,画得非常认真投入。世界上没有两片同样的树叶,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也是教育所在,相信用这样的观念来教育孩子,孩子一定会成长得更好。
2.大班教案《橘子红了》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在观察、比较和交流中,感受橘子成熟后挂在枝头造型饱满、色泽红润的美。
2.能大胆运用勾、涂的方法,表现橘子在树上的不同造型。
3.体验创作的乐趣,萌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学习客观的评价自己或别人的作品,从而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5.感受作品的美感。
活动准备:
1.颜料、水粉笔、绘画纸、毛巾、水桶等
2.PPT、实物橘子、音乐等
活动过程:
一、欣赏——细致观察成熟橘子的颜色和外形,感受其饱满、红润的特征。
1.出示实物橘子,引导幼儿观察。
师:秋天到了,有许多的水果都成熟了,猜一猜,梁老师今天带来了什么水果?
这是什么?橘子成熟了吗?它是什么样子的?
小结:成熟的橘子是橙色的,呈椭圆(扁圆)形,橘子摘下来之后,你还会发现一个突起的部分叫梗。
2.欣赏PPT——橘子林
这里的橘子树是什么样子的?看一看,树干是怎样的?(粗、矮) 枝条又是怎样的?(细细的、长长的、弯弯的)
仔细看一看,树上的橘子都成熟了吗?都是什么颜色的?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不一样?(颜色、大小、果实的密集与稀疏)
这么多的橘子都是长在哪里的?枝条上除了许多红红的橘子之外,还有什么?叶子是什么样子的?(绿色、椭圆)
小结:生活中的橘子树一般有2-3米高,在细细弯弯的枝条上结满了橙色的果实,有一个的,也有两个、三个挨在一起的,它们悄悄地压弯了枝头。
3.个别幼儿尝试画橘子
小结:画橘子时,应该先勾画出橘子的轮廓,再给橘子涂上颜色。(幼儿空手练习)
4.欣赏名画——《门外的橘子树》 作者:美国画家 温斯洛.荷默
师:我们画的都是一个一个的,那么两个、三个橘子挨在一起又是怎么画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美国的一个画家他的作品——《门外的橘子树》。
(1)讨论:这根树枝上有几个橘子挨在了一起,你觉得画家是怎么画的?
小结:如果几个橘子挨在了一起,最前面的橘子画完整,后面的橘子遮住的部分不画。
(2)个别幼儿尝试作画挨在一起的橘子。
二、幼儿集体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师:现在你们都想不想自己来画橘子树?你想画几棵?树上有多少成熟的橘子?和同伴说一说。
要求:
1.开始作画时,我们要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添画上什么?
2.换色时,把笔在水桶里涮一涮,在毛巾上蘸一下,再换颜色。
3.音乐停止播放时,小朋友绘画全部都要停下来。
三、幼儿作品欣赏
师:你喜欢哪一幅画?为什么?
延伸活动:
*整理绘画工具
活动反思:
活动中孩子们对橘子外部特征了解更近了一步,活动没有出示范例,不想给幼儿一个固定模式,结果令人欣喜,在用色方面,幼儿的作品很有色彩感觉。甚至在橘子身上由于反光呈现出的蓝色,紫色,小黑点都进行表现。活动中幼儿兴趣很浓厚,画得非常认真投入。世界上没有两片同样的树叶,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也是教育所在,相信用这样的观念来教育孩子,孩子一定会成长得更好。
3.大班教案《橘子》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进一步认识橘子。
2、写生画法的培养。
3、在想象创作过程中能用简单的材料装饰,体验成功的乐趣。
4、引导孩子们在活动结束后把自己的绘画材料分类摆放,养成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橘子若干,画纸每人一张,蜡笔。
活动过程:
1 、观赏品尝橘子。
(1)观赏橘子的颜色形状。
(2)幼儿逐个触摸观察,再次表达自己的认知。
小结:橘子不是很圆,扁圆形,有的地方是橘黄色,有的地方是绿色,有的地方是黄色。
(3)品尝味道。
2、 给橘子画像
3、 作品展示,自我介绍。
活动反思:
活动中孩子们对橘子外部特征了解更近了一步,由于幼儿们掌握了圆和椭圆形的画法。所以幼儿画的橘子造型较好,构图大胆,由于是写生,活动没有出示范例,不想给幼儿一个固定模式,结果令人欣喜,在用色方面,幼儿的作品很有色彩感觉。甚至在橘子身上由于反光呈现出的蓝色,紫色,小黑点都进行表现。活动中幼儿兴趣很浓厚,画得非常认真投入。世界上没有两片同样的树叶,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也是教育所在,相信用这样的观念来教育孩子,孩子一定会成长得更好。
4.大班教案《橘子写生》含反思
活动目标:
1 、进一步认识橘子。
2、写生画法的培养。
3、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4、体验运用不同方式与同伴合作作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
橘子若干,画纸每人一张,蜡笔。
活动过程:
1 、观赏品尝橘子。
(1)观赏橘子的颜色形状。
(2)幼儿逐个触摸观察,再次表达自己的认知。
小结:橘子不是很圆,扁圆形,有的地方是橘黄色,有的地方是绿色,有的地方是黄色。
(3)品尝味道。
2、 给橘子画像
3、 作品展示,自我介绍。
活动反思:
活动中孩子们对橘子外部特征了解更近了一步,由于幼儿们掌握了圆和椭圆形的画法。所以幼儿画的橘子造型较好,构图大胆,由于是写生,活动没有出示范例,不想给幼儿一个固定模式,结果令人欣喜,在用色方面,幼儿的作品很有色彩感觉。甚至在橘子身上由于反光呈现出的蓝色,紫色,小黑点都进行表现。活动中幼儿兴趣很浓厚,画得非常认真投入。世界上没有两片同样的树叶,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也是教育所在,相信用这样的观念来教育孩子,孩子一定会成长得更好。
5.大班教案《橘子有几瓣》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探索橘子的大小与瓣数的多少是否有必然的联系;
2、能清楚地表达探索的过程与结果;
3、学习不受物体排列方式的影响计数,探索多种计数的方法;
4、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5、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6、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启发幼儿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2、幼儿在数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橘子的特性。
活动准备
1、剥开的橘子人手一个、没剥开的橘子人手两个;
2、笔、记录纸、卡片等。
活动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幼儿思考与操作。
(1)、幼儿想办法点数橘子的瓣数并进行记录。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喜欢和大家分享东西,今天我们来分享橘子,分享之前老师要考验小朋友,如果你们挑战成功就可以分享橘子。挑战的问题是:如果你和大家分享一个橘子,每个人吃一瓣,可以有几个人吃到你的橘子,想一想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
幼:数一数。
师:橘子是圆的又可以掰开,那可以怎样数呢?小朋友动脑筋想一想,可以跟旁边的小朋友商量,想好了拿一个橘子用你的办法试一试。数完了不仅要把数字记在心里,还要记在记录表上。(教师边说边出示表一)
(2)幼儿交流数的结果和计数的方法。
师:刚才小朋友都数了橘子,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数的那个橘子有几瓣?可以分给几个人吃?你是怎样数的?
幼1:我数的橘子有9瓣,可以分给9个人吃,我把橘子掰成一瓣一瓣,然后数一数。
幼2:我数的橘子有10瓣,可以分给10个人吃,我是用手指按住一瓣,从这一瓣开始数,数到它旁边就停下来。
幼3:我数的橘子有12瓣,可以分给12个人吃,我的橘子有一瓣很小,我记住这一瓣的样子,然后从这一瓣开始数,数到它旁边就知道有几瓣。
幼4:我数的橘子有9瓣,可以分给9个人吃,我把橘子的一瓣抠个小洞.然后从这一瓣开始数,数到它旁边就不要数了,最后是数字几就是几瓣。
(3)幼儿通过观察统计表发现橘子瓣数的规律。师:你们仔细观察表格,看看能发现什么?
幼1:我发现有9瓣的橘子和10瓣的橘子一样多,都是4个:
幼2:有的橘子是9瓣,有的橘子是8瓣。
师:你的橘子有几瓣?
幼3:有12瓣。
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8瓣的橘子、9瓣的橘各有几个?
幼儿统计和记数。
师:看一看,你还发现了什么?
幼4:我发现8瓣的橘子只有1个,12瓣的橘子最多,有9个。
幼5:一个橘子最多的有14瓣,一个橘子最少的有8瓣。
师:今天我们只有30个小朋友参加活动,一个人数一个橘子,我们一共数了多少个橘子?
幼:30个。
师:建瓯有很多的橘子,那么多的橘子中,是不是一个橘子最多有14瓣,一个橘子最少有8瓣呢?
幼:不知道。
师:以后你们吃橘子前数一数,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2.抛出新的问题,启发幼儿猜想与验证。
(1)幼儿猜想、验证大橘子瓣数多还是小橘子瓣数多。
师:你们猜猜,一个橘子只有8瓣,它是大橘子还是小橘子?为什么?
幼:是大橘子瓣数多,因为大橘子很大肯定瓣多,小橘子很小肯定瓣少。
师:你们都觉得是大橘子瓣数多,小橘子瓣数少,到底是不是这样呢?待会儿你们拿两个橘子数一数,然后记录在表我们一起来看记录表(见表二),左边第一列是一个大橘子、一个小橘子,第二列是猜一猜橘子有几瓣,第三列是数一数有几瓣。
(2)幼儿交流猜想、验证的过程与结果。
师:你们猜猜大橘子有几辫,小橘子有几瓣,是大橘子瓣数多还是小橘子瓣数多?数完后看大橘子有几瓣,小橘子有几瓣,是否猜对了?
幼l:我猜大橘子12瓣,小橘子9瓣,大橘子瓣数更多,后来我数大橘子有13瓣,小橘子11瓣,大橘子瓣数更多,我猜对了。
幼2:我猜大橘子14瓣,小橘子10瓣大橘子瓣数更多,后来我数大橘子有10瓣小橘子14瓣,,卜橘子瓣数更多,我猜错了。
幼3:我的大橘子很大,我猜大橘子有15瓣,小橘子比较小,我猜有9瓣,大橘子肯定比小橘子瓣数多,后来我数大橘子有14瓣,小橘子14瓣,大橘子和小橘子瓣数一样多,我猜错了。
(3)利用探索的答案引发幼儿思考。
师:刚才,小朋友经过验证,得出三种答案:第一种是大橘子瓣数多,小橘子瓣数少;第二种是大橘子瓣数少,小橘子瓣数多;第三种是大橘子和小橘子的瓣数一样多。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里肯定有秘密,今天回家后通过你们自己的办法找到答案?
教学反思
1、 利用统计表,让幼儿发现橘子的瓣数不相同,初步知道橘子大约的瓣数。设计这一环节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幼儿在操作的基础上对事物现象的简单规律进行思考与提升,以获得思维的发展;二是为后面的探索活动提供条件。"建瓯有很多的橘子,那么多的橘子中,是不是一个橘子最多有14瓣,一个橘子最少有8瓣呢?以后你们吃橘子前数一数,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教师抛出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幼儿知道并不是橘子最少只有8瓣,最多有14瓣。橘子到底有多少瓣,教师没有给予答案,而是提醒幼儿在生活中关注,为幼儿继续探索橘子的瓣数留下广阔的空间。
2、 让幼儿交流猜想、验证的过程与结果。幼儿通过自己的验证,意识到自己原有的认识是不对的,通过此环节,让幼儿学习客观地看待问题,建构辩证的思维方式。
3、 教师归纳幼儿操作后的答案,利用三种不同的答案,引发幼儿继续探索,让幼儿关注橘子生长的条件。
6.大班美术公开课教案《橘子变身术》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多个角度观察橘子,了解橘子内、外的结构特征,培养幼儿认真、细致观察及捕捉事物特征的能力。
2、增强幼儿的自我意识及大胆表现的信心。
3、感受色彩对比。
4、对方形、圆形,线条等涂鸦感兴趣,并尝试大胆添画,能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横切、竖切及剥开的橘子若干(保证人手一份),记号笔、纸
活动过程:
一、引题
师:橘子宝宝想拍照片,请大家当小小摄影师,把橘子宝宝拍下来。
二、整体观察---观察实物
教师出示橘子实物,让幼儿自主选择角度进行观察:这是什么?这个橘子是什么形状的?什么颜色的?(让幼儿自主地观察和讲述,树立初步整体的印象。)
三、局部观察---实物、图片观察交叉进行,线条辅助
(1)观察实物并结合多媒体图片,从“上——下”观察橘子:现在看到的橘子有什么不一样了?橘子蒂是怎样的?
(2)实物结合多媒体图片,从“下——上”观察橘子:现在看到的橘子又有什么不一样了呢?
(3)观察横切的橘子并以线条辅助,引导幼儿从“外---内”观察:这是橘子的什么部分?横切的橘子里面还有漂亮的花纹,看上去象什么?
(4)观察竖切的橘子,并从线条辅助:橘子里的形状又变成怎样了?
(5)观察剥开的整个橘子及一瓣瓣的果肉,这时橘子看起来象什么?
四、细节观察---图片观察
利用多媒体课件放大橘子一个“点”,引导幼儿观察:这时橘子的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你还发现了什么?
五、启发想象
(1)教师根据幼儿刻画的作品转换角度启发想象:如果请你添上几笔能变成什么?这个你能把它变成什么?
(2)教师把幼儿想象的形象现场画出来,起到点拨幼儿的作用。
(3)教师提供成品作品给幼儿欣赏:你们看,这个小朋友把橘子变成了什么?你喜欢吗?为什么?
六、创造作画
师:原来橘子可以变出很多不一样的东西来。现在请你把橘子变出一个很奇特的东西来。看谁变得最神奇,还要想想你变出的是什么东西。(在作画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对遇到困难的幼儿及时启发以解决问题,对想法特别奇特的幼儿要给以大力的支持和鼓励。)
评价、讲述作品。幼儿自我评价,讲述画面内容。同伴评价。
教学反思: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小班幼儿的手部精细动作发展还不成熟,教师在今后设计的活动中,可以从平面开始逐步过渡到立体,随着孩子手部动作的不断协调发展来增加操作材料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