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案《石头》反思》属于幼儿园中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中班教案《石头》反思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了解石头的特点,知道石头的用途。
2.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
3.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 老师与幼儿一同收集各种各样的石头。
2.师生共同收集各种各样的石头,在教师的一角布置一个石头展览。
活动过程
1.请幼儿观察,摆弄收集到的各种石头。
(1) 摸一摸,看一看:石头有什么地方不一样,接自己的感觉把石头进行分类。
(2) 称一称:老师为幼儿提供天平,石头,让幼儿称一称,谁重谁轻。
(3) 敲一敲,听一听:鼓励幼儿用小棒或石头敲击石头,听听有什么不同,利用石头发出的不同的声音编揍自己的乐曲。
(4) 玩一玩:鼓励幼儿用石头进行各种游戏(如铺路,塔房子等)。
2.找一找,说一说:我们周围有什么东西是用石头做的?你还可以用石头做些什么?
教学反思
这一活动属于观察认识型活动。这一活动主要利用了幼儿的感官如触摸,听觉等,采用了操作,游戏,比较,发现等方法,充分认识常见的物体____ 石头的特点。
2.中班教案《石头剪刀布》含反思
活动目标
1:练习腿部及脚部的反应能力,发展动作的协调性。
2:养成遵守游戏规则和公平竞赛的意识。
3: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石头剪刀布的乐趣。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要强调游戏规则,同时观察幼儿的活动状况。
活动准备
孩子已经能熟练的用手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
活动过程
开始环节:
幼儿两路纵队进入场地,复习听信号变速跑的动作
基本环节:
一. 导入
孩子们,你们玩过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吗?好玩吗?那老师今天就带你们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好不好?
但是我们这次不是用手来玩,要用脚。你们想一想咱们用我们的小脚玩石头剪刀布?
二. 幼儿探索用脚的不同站法来表现石头;剪刀;布,教师总结。
幼儿自由设计,教师巡回指导。总结找到好的设计
三:幼儿听口令练习新创编的脚上动作
四:两个一组分组玩脚部石头剪刀布的游戏
结束环节:
采用比赛的形式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激发幼儿兴趣。
延伸环节:
当幼儿熟悉游戏玩法后,可采用淘汰制的方法增加游戏的竞赛性。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幼儿参与积极性很高,因两两比赛前规则强调的不太明确,所以很多孩子在石头剪刀布的口令已经停止时还换动作了,所以引起争吵。以后一定要注意重点强调规则,使幼儿从小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
小百科;“石头、剪刀、布”是猜拳的一种,两人玩,起源于中国,然后传到日本、韩国等地,随着亚欧贸易的不断发展传到了欧洲,到了近现代逐渐发展到世界。游戏规则中,石头克剪刀,剪刀克布,布克石头。
3.中班美术教案《美丽的石头画》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能够运用水粉颜料来装饰出漂亮的石头画。
2.在活动中让幼儿学习在石头上大胆用色、均匀涂色的方法。
3.通过活动让幼儿体验在石头上绘画的乐趣。
4.感受绘画的趣味性,体会创作的快乐。
5.感受作品的美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幼儿学习在石头上大胆用色、均匀涂色的方法。
难点: 在装饰石头画时注意画面的布局及颜色的变化。
活动准备
石头展览馆场景,视频展示仪,各种石头,水粉颜料,水粉笔,轻音乐,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作品欣赏:
通过欣赏石头画展,引导幼儿欣赏,引起幼儿兴趣:
1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个石头画展,请小朋友仔细看,石头上都画了什么,你最喜欢哪一块石头。
2 .讨论:重点引导幼儿欣赏三种类型的石头画
(1)形状(2)色彩(3)布局
3.总结:师:刚才欣赏了那么多的石头画,有的石头画是根据石头的形状来装饰的,有的则运用了许多漂亮的颜色,有的画上画了丰富的内容我们也来办一个画展吧。
二、示范活动:
1 .教师示范绘画过程,边示范边讲绘画重点(首先我要选择一块喜欢的石头,然后想好要画什么,接着用小的毛笔来画轮廓,选用大一些的笔来图底色,颜料不要加水太多,要根据你的内容,合理搭配颜色,在换颜色时要注意将笔涮干净,另外等石头上的颜色稍微干一些在换另外一种颜色,这样颜色不容易乱。
2 .讨论:
师:我的石头画完成了漂亮么,给我鼓励一下吧。(放在展览架上)
师:你想在石头上画什么呢?(幼儿讨论)
三、操作活动:
幼儿操作,教师个别指导,(提示幼儿注意色彩的搭配,保持画面干净)
四、欣赏评价
老师将幼儿作品一一展示出来,请幼儿欣赏评价,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反思
活动结束后刘老师和学校领导及同事对我的活动进行讲评:
优点:
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们都体验到了进行石头画创作的乐趣,由于提高材料是幼儿很感兴趣,幼儿的绘画兴趣很高。对于初次尝试在石头上,幼儿的绘画作品效果还不错。
不足:
1、老师在向幼儿介绍制作方法的时候,有的孩子却是在张望着他刚刚在摆弄的石头。把介绍制作方法这个环节提前到前面,过后在让幼儿去操作石头,这样是否比较能够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在幼儿拿取操作完材料后,再来听老师的讲解,这时候,太多数的孩子的注意力都被石头给吸引了,而非在老师的语言上了。
2、由于老师材料摆放的位置不合理,造成了幼儿操作的不便。这个问题在于我课前准备活动时没有考虑周到,没能以孩子的角度去看待这个材料的摆放。以前我的观念是上好一节课就是在你组织的时候孩子们能够按照你的思路走,能够较好的达到你预定的目标,可是不然,一次好的活动,除了活动中老师的指导要到位,能够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下达到你预定的目标外,老师课前的准备活动也是十分重要的,这里所说的准备既包括知识方面的准备,也包括老师材料的摆放是否符合幼儿的实际需要,是否便于幼儿操作等等。
3、刚开始的引入过于繁琐,导致了在后面介绍制作方法,特别是水粉绘画时颜料不能沾太多水这个重点没能与孩子交代清楚,导致后面孩子们在操作的时候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我想作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除了有较好的组织能力外,还能具备较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如果把你的语言,把你要表达的意思让幼儿听明白,这也是这个课题的真正目的今后,我想自己除了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外,关键的就是要找到一条正确的与幼儿交谈,交流的“路”,让孩子能够“听”得懂你所要表达的意思,打破孩子与我之间的那堵墙。
4、教师的范例过小,不利于幼儿的观察。我的范例在这次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并没能很好的体现,由于范例过小,就造成了幼儿观察的不便,本来范例在这个活动中是起到一种示范并协助老师讲解方法的作用,可是过想细想,我本未能很好的来体现范例的这一特征,范例在活动中就象走场一样,并无其他用处了。
4.中班教案《石头变变变》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在石头原有外形基础上大胆想象,设计并制作出自己喜欢的创意作品。
2、乐意在同伴面前大胆讲述自己的制作过程和创意。
3、体验参加创意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5、进一步学习在指定的范围内均匀地进行美术活动。
【活动准备】
1、各种植物、大小不同的纸盒、毛线、绳子、泡沫板、橡皮泥、牙签、粘胶、剪刀。铅笔、勾线笔、水彩笔、油画棒。
2、收集各类自然物。(如瓜子壳、核桃壳、花生壳、稻草、松果......),石头。
【活动过程】
一、玩摸一摸游戏,引出石头。
准备一个盒子,里面装着不同材质的物品,摸一摸,有什么不同感觉。
二、讨论如何用石头制作装饰物。
提问:石头有什么形状?(圆形、椭圆形、三角形......)像什么?在生活中有什么东西象它?你怎么样把它变成你想的东西?需要什么材料?
三、介绍自己的创意设计。
请个别幼儿将自己的设计清楚表述出来。要求说明准备做什么?使用什么辅助材料进行装饰?
四、了解材料的种类及摆放位置,方便取放。
五、分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重点指导幼儿在石头上用什么工具作画、如何连接、怎样放置。(可以用油画棒、水彩在石头上绘画;用泡沫胶、橡皮泥连接;用纸盒、稻草、泡沫、饮料瓶支撑作为底座。)
鼓励幼儿大胆的想象,各种辅助材料都可以考虑。(稻草可做鸟窝、头发、衣服等、果壳可作装饰成五官、铺成道路等,采集的野花、野草可以装饰成园林。)
六、作品展示,分享交流。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合作制作立体造型。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的进行,从课前准备—收集各种材料—自己的创意—动手制作—互相观赏,孩子们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在大自然中放松身心,孩子们感觉没有了大人的唠叨,与花、草、树木自然的交流直至用自己以前没用过的材料按照自己的愿望大胆玩耍,最大程度地发挥潜能。孩子的作品千姿百态,没有一个是重复的,有憨态可掬的大头娃娃,有正在鸟窝里吃食的小鸟,还有稻草人在站岗。孩子们看着、说着,连续几天都是一有时间就围在展区周围议论不停,班上仿佛成了园林世界。
5.中班优秀科学教案《石头的作用》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石头的作用,萌发探究意识
2、会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3、感受石头的特性,了解石头的作用。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1、ppt课件:石头的作用
2、每位幼儿准备两块小石头。
【活动过程】
一、看看说说:我的小石头
让幼儿利用手中的石头,告诉小伙伴:
我的石头像什么?
怎么得来的小石头?
(引导幼儿编成有趣的小故事,讲给大家听)
二、认识石头的特征
1、认识石头的颜色、形状。
小朋友互相看一看,你们手中的小石头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
(幼儿观察,发言)
小结:这些石头有青色、红色、黄色。有的石头四四方方,有的像鸡蛋型,还有的奇形怪状。
2、倾听敲石头的声音
(1)轻轻敲敲你手中的石头,听听能发出声音吗?
(2)敲击出来的声音好听吗?,互相听听敲击出的声音一样吗?
(鼓励幼儿用语言清楚的表达操作结果)
(3)捏一捏石头有什么感觉?
(石头很硬)
三、课件演示:石头的作用
1、你知道石头能用来干什么?
(铺路,盖房)
2、各种各样的石头
各种各样的石头,放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用途:
大青石可以盖房子
小石子可以铺路
鹅卵石可以装饰建筑物
美丽的玉石可以做成艺术品
四、好玩的石头
引导幼儿用手中的小石头,创意的玩各种小游戏。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6.中班音乐教案《石头碰碰响》含反思
活动背景:
石头在我们农村随处可见,在小河边、马路旁、山坡上,都可以看到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石头。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石头,却对人们的生活起着巨大的影响。在开展的《石头乐》的主题活动中,幼儿在玩一玩、画一画、讲一讲中发现石头还能发出好听的声音,顺着孩子们的兴趣、思路,我设计了此次活动,旨在提高他们音乐节奏的敏感性及表现力,体验音乐活动所带来的快乐。
活动目标:
1.看图谱学习用石头打击歌曲的节奏。
2.感受石头敲击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3.喜欢音乐活动,体验石头敲击带来的快乐。
4.认真倾听并积极参与歌唱活动。
5.学会歌唱本首歌曲。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两块鹅卵石,人手一件金属物品(如小勺)。
2.音乐磁带《加油干》,大图谱一幅,反复标记。
3.在音乐伴奏下学习用石头敲击简单的节奏。
活动过程:
一.运用已有经验,感受表现歌曲。
1.引入:师:"小朋友,今天的音乐时间又到了。"
2.复习歌曲《加油干》
师:"上次我们学习了一首好听的歌曲叫《加油干》,今天,我们再来唱一遍。""这首歌很好听,我们除了唱出来,还可以用什么来表现这首歌呢?(乐器)"
二.借助图谱,学习用石头为音乐配节奏。
1.提问:"我们在什么时候唱这首歌?"(幼儿回答)教师小结。
2.出示图谱,感受歌曲的力度。
(1)师:"果园里的苹果成熟了,农民伯伯要把它们运到市场上去卖,你看看这几筐苹果有什么不一样?(大筐小筐)农民伯伯搬大筐的苹果时因为苹果重,所以要慢一点,搬小筐的就?(快一点)为什么?(小的轻)我们用拍手来为他们加油,一筐苹果拍一下手,我们一起来唱一遍。"
(2)完整的听音乐拍节奏。到大筐时要拍大力一点,小筐时轻一点,引导幼儿用动作来表现。
3.石头碰碰响
(1)看,谁来了?调皮的小石头也要来为他们加油了。
(2)师:"小朋友,老师在你们椅子下面的箩筐里准备了小石头和小勺子,请你们来玩一玩,待会儿请你来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3)幼儿自由操作,教师个别指导,引导幼儿互相交流。
(4)请个别讲述小石头与不同物体碰撞的声音是否一样,各是怎样的声音。
(5)引导幼儿探索用不同声音来表现歌曲内容。
4.石头打击乐
(1)幼儿分声部练习
(2)出示反复标记,引导幼儿理解其含义。
(3)教师指挥,幼儿分组演奏。
(4)幼儿指挥,集体练习演奏乐器。
三.总结评价,鼓励幼儿用乐器继续表现乐曲。
师:"今天,我们用石头与勺子为这首乐曲配上了好听的声音,那老师这里还有什么呢?"(出示各种乐器)
师:"老师把这些乐器放到区角里,下课后,请小朋友去玩一玩,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的。今天的音乐时间就到这里。"
教学反思:
用幼儿能听懂明白的话语帮助幼儿理解。尽管只有短短20分钟,宝贝们已经较好的掌握了歌曲的内容和旋律,但人的记忆都有一定的遗忘规律,且幼儿的学习需要不断重复,所以,还需要不断的巩固复习,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