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数学教案《统计》反思

《中班数学教案《统计》反思》属于幼儿园中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中班数学教案《统计》反思

1.中班数学教案《统计》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比较,学习基本的统计方法,初步感知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2.乐意与同伴交流探索过程和结果,分工合作,体验成功的乐趣。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小朋友的书 数学》、各班男女小朋友人数统计表、统计图各一份;每组一张空白统计图表、笔。

活动过程:

  一、了解统计表、条形统计图的意义

  1.出示统计表

  之前我们去各班统计了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曹老师把统计出来的结果做成了一张统计表,请你来看一下。

  你在这张表格里看到了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你有什么看不懂的地方

  2.出示条形统计图

  我把统计表上的数据用画图的形式表示出来了,你在这张表格里看到了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你有什么看不懂的地方?

  二、对比两张表格

  你更喜欢统计表还是统计图?为什么呢?

  教师小结:统计图更方便我们直接看出哪个班级的男生人数最多,哪个班级的女生人数最多。

  三、展示空统计图,集体探索如何使用统计图进行统计

  1.出示一张空白的统计图,提出要求

  曹老师想要统计一下班级里电风扇和电灯的数量,怎么来画统计图?

  四、小组操作统计

  1.确定统计对象

  除了刚才统计过的东西,我们还可以统计什么?

  2.分组操作

  请每个小组完成一张统计图

  3.各组分享、交流各自的统计结果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2.中班数学教案《统计》含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比较,学习基本的统计方法,初步感知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2.乐意与同伴交流探索过程和结果,分工合作,体验成功的乐趣。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小朋友的书 数学》、各班男女小朋友人数统计表、统计图各一份;每组一张空白统计图表、笔。

活动过程:

  一、了解统计表、条形统计图的意义

  1.出示统计表

  之前我们去各班统计了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曹老师把统计出来的结果做成了一张统计表,请你来看一下。

  你在这张表格里看到了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你有什么看不懂的地方

  2.出示条形统计图

  我把统计表上的数据用画图的形式表示出来了,你在这张表格里看到了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你有什么看不懂的地方?

  二、对比两张表格

  你更喜欢统计表还是统计图?为什么呢?

  教师小结:统计图更方便我们直接看出哪个班级的男生人数最多,哪个班级的女生人数最多。

  三、展示空统计图,集体探索如何使用统计图进行统计

  1.出示一张空白的统计图,提出要求

  曹老师想要统计一下班级里电风扇和电灯的数量,怎么来画统计图?

  四、小组操作统计

  1.确定统计对象

  除了刚才统计过的东西,我们还可以统计什么?

  2.分组操作

  请每个小组完成一张统计图

  3.各组分享、交流各自的统计结果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3.中班数学课教案《二维统计表格》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按物体的两个特征(颜色和形状)进行分类和统计。

  2.学习用二维统计表格进行记录。

  3.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活动准备】

  1.未涂色的游戏圈、水球图卡若干。

  2.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蜡笔若干。

  3.统计表1一张,统计表2每两位幼儿一张。

  4.装有3~6个红色圆形、红色三角形、绿色圆形、绿色三角形雪花片的小筐若干。

  【活动过程】

  1.涂画活动,制作学具,调动兴趣。

  (1)教师向幼儿介绍游泳圈图卡和水球图卡,并将图卡发给幼儿每人一张。

  (2)师:请你们每人从四种颜色的蜡笔中选择一支,给图卡上面的游泳圈和小球涂色。每个游泳圈和水球只能涂一种颜色。

  (3)幼儿涂色。

  2.分类活动练习。

  (1)师:老师想把这些图卡分类放好,我想把他们分成两类。可以怎么分?幼儿回答,并完成分类。

  (2)师:老师想把这些图卡分成四类。可以怎么分?幼儿回答,并完成分类。

  (3)师:老师想把这些图卡分成八类。可以怎么分?幼儿回答,并完成分类。然后数一数每一类各有几张,用数字卡片表示。

  3.认识二维统计表格。

  (1)教师出示二维统计表格1,请幼儿说一说表格上有什么。

  (2)教师示范一张数字卡片。如,黄色的游泳圈有5个,我们就把数字5拿起来在表格上先找到游泳圈所在的那一行,现找黄色所在的那一列,把数字5放在空格中。

  (3)请几个幼儿分别把其它的数字放在表格中正确的位置。

  4.两人一组进行设计和操作活动。

  活动反思

  此次活动,以“幼儿的发展为本”精心设计,抓住幼儿好动的天性,巧妙地创设数学王国这一情境。在活动中,提高幼儿主动参与性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和掌握知识,使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幼儿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4.中班数学教案《15只老鼠的礼物》教案反思

  老师讲述故事十五只老鼠送礼物,然后提问,通过提问,理解老鼠们为了避开猫,选礼物送礼物的有关情节,在讨论、投票过程中帮助老鼠们选出最适合的礼物避开猫。

  【活动目标】

  1、在为小老鼠们选礼物避开猫的故事情境中,运用分类、计数等方法,尝试统计。

  2、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

  3、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4、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活动重点】

  阅读老鼠们投票的有关画面,运用数数、比较、说出总数等方法,尝试统计。

  【活动准备】

  PPT、幼儿操作材料(统计表、数字卡片、贴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十五只老鼠就住在仓库里,仓库里很温暖舒适,每个袋子里都装满了食物。有一天,老鼠们发现仓库里乱七八糟,还留了一张纸条(胆小鬼,你们好啊,我是农场主的猫。今天就算我的自我介绍了,下次见面时,我会饱餐一顿。明白吗?)

  谁来过了?老鼠们看到猫要吃了它们可害怕了?你们能想个办法帮助老鼠们吗?老鼠们也聚在一起商量,最后它们商量的结果是在猫脖子上挂点什么?

  二、感知统计

  1、继续讲述故事:在脖子上挂什么好呢?有的老鼠说:“挂重的东西,让猫动弹不得。”有的老鼠说:“可是太沉,我们怎么搬呢?”“不行,挂重的。”

  “不行,挂轻的”就这样,小老鼠们闹腾开了。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觉得在猫脖子上挂重的东西还是轻的东西呢?

  出示锁和羽毛的图片,你们觉得哪张图片代表轻的东西,哪张图片代表重的东西。

  幼儿举手表决。

  2、小朋友们认为挂轻的多,那我们来看看小老鼠们是怎么选的?我们一起数数,选挂重的东西的老鼠们有几只?选挂轻的东西的老鼠们有几只?哪一队多?

  小结:选择挂重东西的一队有5只老鼠,选择挂轻东西的一队有10只老鼠,10比5多,所以,老鼠们决定挂轻的东西。

  三、尝试统计。

  1、幼儿投票:

  重点提问:

  (1)轻的东西选什么挂上呢?(幼儿讨论)

  (2)(出示有味道的、会发光的、有声音的物体)老鼠们选了哪几样物体?为什么选这些?

  小结:袜子、香水能发出臭味,给猫带上就能闻到味道;电筒、灯笼有光亮,给猫带上远远地能闻到味;哨子、铃铛等有声音,如果哨子响就知道猫来了。好像都有道理,可是到底选择什么呢?

  (3)小朋友们,如果是你们,你们会送什么给猫?

  (出示表格)请幼儿将自己的贴纸贴在表格里,数一数我们选择了什么?

  2、统计记录:

  (1)重点提问:看看小老鼠选择了有味道的、会发光的,还是有声音的物体?

  (2)尝试统计

  这一次小老鼠是以什么来投票的?(栗子)数一数有几只老鼠选了有声音的?几只老鼠选了有味道的?几只老鼠选了会发光的?哪个最多?

  (3)集体验证幼儿的统计表。

  小结:选择挂有声音的东西的老鼠有9只最多,老鼠们决定给猫挂上有声音的东西,那就是铃铛。

  四、经验迁移。

  1、谁能把铃铛送给猫呢?什么时候送?(幼儿选择并讲述理由)

  2、小老鼠们有的选择清晨去送、有的选择大半夜,还有的选择中午,分别有几只?

  3、教师讲述故事:小老鼠决定在中午,老鼠们弄来个铃铛并精心包装起来。第二天中午,农场主人家的门铃响起来。叮咚叮咚!

  女主人一开门就看到脚边的礼物盒。“给聪明帅气的猫咪?哎哟,猫咪,给你的礼物耶!”女主人把铃铛挂在猫脖子上。从那天开始,老鼠们听到当啷当啷的响声就藏到院子里,田野里,就这样,十五只老鼠欣喜若狂,顿顿饱餐度过了。

  教学反思:

  我意识到本次活动有不足之处。在整个活动中,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过渡时,都是由老师提出问题,没能体现幼儿的主动性,在语言组织中,不够精炼。这是以后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

5.幼儿中班数学活动《分类统计》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会进行简单的分类统计。

  2.用语言描述分类的过程和结果。

  3.初步培养幼儿合作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6.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7.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活动准备

  1.创设情境表演。

  2. 操作材料每人一份:萝卜、鱼、桃子的食物卡片;分类盒、笔、统计表、湿布、小红旗等。

  活动过程

  1.帮小熊整理食物。

  (1)教师设置情境:小熊为客人准备了许多食物,我们一起来帮助它整理,引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教师演示分类盒的操作方法。

  (3)幼儿操作:把食物(萝卜、鱼、桃子)分类整理后填入统计表。

  要求: ①在统计表的右上方填上自己的号数。

  ②把食物归类整理完再做统计。

  (4)提问:你整理了多少食物?(要求用完整名式表述)。

  2.统计全班幼儿喜欢吃的食物。

  (1)、提问:小朋友,在这些食物中你最喜欢吃什么?

  (幼儿争先恐后讲着自己爱吃的食物。)

  教师:大家讲了我也记不住,怎么样让老师一看就知道每种食物全班有多少人喜欢吃呢?

  (2)、幼儿讨论:用什么方法让别人一看就知道每种食物有多少人喜欢吃呢?

  (3)、提供表格幼儿统计记录。

  要求:①先分工再统计。.

  ②统计表先填上第几组,最后才统计出爱吃的人数。

  (4)、师幼汇总。

  3.结合统计情况简单小结。

  活动延伸

  1.在数学区提供各类玩具、图片等材料,让幼儿继续进行分类统计。

  2.鼓励幼儿对家里感兴趣的实物进行分类统计,并且带到幼儿园来交流。

  活动反思

  此次活动,以“幼儿的发展为本”精心设计,抓住幼儿好动的天性,巧妙地创设数学王国这一情境。在活动中,提高幼儿主动参与性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和掌握知识,使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幼儿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6.教案中班数学《多变的图形》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在图形的反复变化中,训练幼儿思维,提高操作能力。

  2、通过让幼儿反复对三角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图形进行变化操作,引导幼儿发现图形之间可以相互变化,转换,它们可以变出不同的数量的各种图形。

  3、培养幼儿利用各种图形组合成各种物体的情趣。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6、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7、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三角形、长方形、梯形、圆形拼成一幅画(机器人)。

  2、学具:每人一套各种图形的纸,放在信封中。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小朋友,你们知道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吗?(教师拿出挂图背朝幼儿),变!一幅画展现在幼儿面前。“机器人”对!那你看一看机器人是由什么拼成的。“由图形拼成。”好!下面我们就来做有关图形的游戏。

  (二)基本部分: 第一次尝试活动:观察、思考。

  l、请小朋友动脑筋,仔细观察机器人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由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组成。)

  2、每种图形各有多少个?(圆形6个,半圆形6个,正方形1个,长方形4个,梯形5个,三角形1个。) 第二次尝试活动:用折纸游戏,看图形的变化。

  1、发礼物:(学具)小朋友,上面的游戏,大家做的都很好,所以老师要奖励。每位小朋友一份礼物(发学具),我知道大家都想看看袋里面装的是什么礼物,好,下面就请你们自己打开小信袋(里面出现多种颜色的图形)。你们喜欢不喜欢呀?(“喜欢!”)这些小图形呀,它们还有魔力呢,只要你用手折一折,它还会变成其它形状呢,不信,你们试一试。

  2、操作:动手动脑,感知图形变换。

  (1)请幼儿动手变一变(折纸)。 (2)请幼儿说说变化的结果: 正方形——变成了三角形还有长方形。 圆形——变成了半圆形、扇形。 长方形——变成了三角形,还有正方形

  (三)结束部分:

  五彩图形妙趣横生:小朋友,这些小图形好玩吗?(好玩!)那我们再把它贴在白纸上它还会变成一幅精美的粘贴画,把这些画献给你们的爸爸妈妈吧。师生共同享受动手制作的快乐。

  活动结束:

  请小朋友回家后同爸爸妈妈找一找,你家里哪些东西是你认识的图形。

  【活动反思】

  此次活动设计我能够结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确定活动目标和活动形式。由于幼儿直觉行动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年龄特点,整个数学活动我都采取了操作和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在动手的过程中亲自感知、探索、总结。

  中班幼儿在图形认知方面仅限于简单的图形分割与拼合,因此在孩子们开展了三角形二等分的经验基础上,设计了正方形二、四等分和拼合活动,进一步了解各图形的分割与拼合。活动中采取游戏情景法引入数学活动内容,利用为喜羊羊过生日,结合了幼儿的兴趣和已有经验,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孩子们一看到喜羊羊等图片,情绪十分高涨。针对中班幼儿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情境“给喜羊羊分生日蛋糕,怎样能够分得一样大”,请幼儿集思广益,帮助喜羊羊想办法,孩子们操作的热情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

  通过两次探索操作,幼儿充分感知正方形图形二、四等分与拼合,感知和理解图形间的关系以及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两次操作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并且教师结合幼儿的操作进行小结,帮助幼儿梳理经验认识。孩子们到底是否掌握了对正方形图形二、四等分和拼合的理解呢?我又通过一个“和图形娃娃做游戏”的环节,引导幼儿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在游戏的设计中,我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小困难,引导幼儿能够用所学到的知识经验解决这些困难。

  最终,幼儿将生活中的知识又运用到生活中,活动的设计比较完整。为了能够突出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我重点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活动中提问的设计。在这次数学活动中,我设计的提问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既能够引导幼儿按照一定的目标思考问题,又能够激发每个幼儿求异的思维方式,为幼儿在思维上拓展了空间,鼓励幼儿和别人想的不同,如进行正方形二、四等分的提问:怎样能够把蛋糕分成一样大的两(四)块呢、还有别的方法吗等。

  第二,操作活动后鼓励幼儿交流。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正是显示思维差异性的时候,教师作为一名观察者和指导者一定要了解幼儿的操作特点和思维特点,在操作活动后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进行方法和经验的交流。孩子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学到别人的经验,这对每一名幼儿来说都是十分宝贵的,而且教师的行为会影响到孩子的思考,他们会努力展现自己的想法,与别人分享。

  第三,将所学知识进行运用。在教师的引领下,孩子们在一次教育活动中能够学到一定的知识,而知识的作用正是“学为所用”,因此孩子们能将所学的知识得以运用十分重要。

  所以我在活动中设计了一个运用知识的游戏环节,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此次数学教育活动只是拉开了图形分割与拼合的序幕,我们还会相继开展圆形、半圆形等图形的分割与拼合活动,引领幼儿在图形学习的领域里探索,为幼儿提供操作、探索与创新的机会,促进幼儿动手、语言和思维等各方面的发展。

7.中班数学教案反思《动物运动会》反思

  活动目标:

  1、能初步感知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2、尝试用序数词表述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3、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6、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7、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活动准备:

  课件,幼儿学具人手一份,幼儿的个人相片。

  活动过程:

  一、动物排第几。

  出示课件第一幅,请幼儿观察排成横排的动物。

  “今天小动物们要到草地上来参加运动会,看看谁第一个到?第二个是谁?某某动物是第几个到的呀?……”

  (让幼儿说说动物排的位置,尝试用序数词来表述。)

  二、动物运动会。

  1、出示课件第二幅,确定小动物在跑道上的位置。

  “跑步比赛马上要开始了,看看小动物们现在在哪个跑道上?”(让幼儿说说××动物在第几条跑道上)

  2、猜猜谁会得第一。

  “小朋友,你们认为谁会在跑步比赛中得第一名呢?”让幼儿说说。

  3、点击课件第三幅,进行跑步比赛,再让幼儿说说动物跑步比赛的名次。

  “到底谁会得第一名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比赛的过程,好吗?”表扬猜对的幼儿。

  三、乘汽车回家。

  “比赛结束了,我们乘汽车回家好吗?”

  出示课件第四幅,让幼儿初步意识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让幼儿一起来看看、说说“我坐在几号汽车的第几位”

  四、操作活动。

  “一起乘坐汽车,并用序数词说出一句话,我坐在几号汽车的第几位”。

  活动反思:

  数学能为幼儿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情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使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协调发展。引导学生在“玩"中学,“趣"中练,“乐"中长才干,“赛"中增勇气。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组织纪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