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案《调味品》反思

《中班教案《调味品》反思》属于幼儿园中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中班教案《调味品》反思

1.中班教案《调味品》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日常生活中常见调料的名称。

  2.知道可以用嗅觉和味觉来分辨各种调料。

  3.知道过马路的自我保护的方法。

  4.培养幼儿对调料的好奇心,乐于探究。

  5.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幼儿园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活动准备

  故事《天天打醋》的录音磁带。

  活动过程

  一、 通过谈话引出活动主题

  1. 教师:你们知道做菜的时候需要蔬菜、肉等食物以为,还需要什么吗?

  2. 教师:请说出你所知道的调料的名称。

  3. 教师:你知道这些调料都是什么味道吗?

  二、 欣赏故事《天天打醋》

  1. 教师播放故事《天天打醋》录音磁带,幼儿欣赏。

  2. 教师:妈妈要天天买的是什么?

  3. 教师:天天来到小卖部后,想买的是什么,老奶奶是怎么说的?

  4. 教师:天天忘记了要买什么,后来他怎么做的?最后天天买的醋了吗?

  三、 讨论分析各种调料的方法

  1.老师:天天说,醋是酸的,酱油是咸的,他说的对吗?你还知道可以用什么方法分辨酱油和醋?

  2.老师:你有什么办法能分辨出盐和糖吗?

  3.幼儿互相交流、分享经验。

教学反思

  还没学习之前,小朋友们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不同味道的食物。通过学习,小朋友对五味有了初步的了解。可以说,基本上知道了盐是咸的,醋是酸的,糖是甜的,苦瓜素是苦的,辣椒酱是辣的。

  学习教导小朋友不要挑食,只有吃不同的食物,才能健康的成长,做个阳光宝宝。

2.大班教案《调味品》含反思

教学目标:

  幼儿在拌制凉拌菜的过程中,认识各种常用的调味品。

  在尝试记录和小组合作记录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合作协商能力和表达表现能力。

  初步了解调味品的小常识。

  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教学准备:

  1、现成的凉拌菜一盆

  2、切成丝的几种蔬菜:黄瓜、海带、豆芽、胡萝卜

  3、调味品:盐、白糖、醋、麻油 、辣椒油

  4、一次性的杯子、勺子、碗等。

教学过程:

  一、幼儿品尝凉拌菜,激发幼儿拌凉拌菜的兴趣。

  老师提问:你吃的凉拌菜味道怎么样?为什么会这么好吃?(你还吃过什么?好吃吗?里面都放了些什么呢?)

  二、幼儿认识各种调味品。

  老师提问: 1、你们看看桌子上有些什么调味品?你是怎么知道的?

  2、你们知道了,那我们怎样让别人一看也知道呢?(引导幼儿合作协商制作标记)

  3、幼儿制作标记,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创造,并给予肯定和表扬。

  (老师不要求统一标记。)

  三、幼儿自制凉拌菜。

  (一)、幼儿第一次自制凉拌菜

  1、教师向幼儿交代制作凉拌菜的要求。

  2、幼儿第一次自制凉拌菜,并独自把自己自制凉拌菜的过程记录下来,教师巡回指导。

  3、交流讨论:你觉得你的凉拌菜好吃吗?为什么?

  4、教师总结:调味品要放的不多不少才好吃。

  (二)、幼儿第二次自制凉拌菜,尝试小组合作记录。

  (三)、分享交流。教师出示幼儿小组记录的表格,每组幼儿选派一位代表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制作过程,并向大家推销自己的凉拌菜。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环境,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表现方式大胆的设计调味品标记,并记录自己自制凉拌菜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主动性,活动气氛非常的浓厚。每一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的,每一次的尝试和制作的过程,都是在帮助幼儿认识调味品,并知道它的作用。同时在无形之中也培养了幼儿的合作协商能力和表达表现能力。

  教学的设计是非常的完美的,可是不足之处也有很多。如:第一次的品尝如果我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制作凉拌黄瓜,那么从一开始就能让孩子们尝到了不同的凉拌味道。这样也有利于后期教学的带动。

  其次就是本次活动的教学难点:设计调味品标记,在这个环节中我没有做细致的分工,想让每一个孩子都尝试着为所有的调味品设计标记,但却忽略了孩子们的能力差异,不过我在进一步的巡回指导小组活动时,还是帮助幼儿们解决了这些问题。设计好后,我在每一组挑选出了一名小老师来统一组上设计的标记。所以在这个环节中占用了太多的时间,以至于后面的教学顺序没法按照自己设计的步骤走下去。操作课是比较难以控制的,尤其又是在吃东西就更没有办法控制孩子们停止下来了。所以,我随机应变的把大组的教学改为小组教学。因为孩子们的兴奋度实在是太高了,原本打算进行两次操作的,结果也因为第一次的操作时间过长和食物的准备过少而放弃了,但孩子们的记录结果还是让我感到比较满意的。

  虽然整个的教学活动并没有预计的那样顺利、紧凑,但却顺利的完成了本次教学活动的目标。在今后的教学路上,我会加倍的用心和努力,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学会更多的本领。

3.大班主题详案教案《认识调味品》含反思

  设计思路: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理念,我们的教学内容应该来自于生活,与幼儿的基本经验相结合,在活动中要关注幼儿的情感和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下面我从两方面来讲讲我设计这个活动的想法。

  一、选材上,注重了贴近幼儿的生活。我在选材时注重了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出发,贴近幼儿的生活。而我选择的调味品这一幼儿熟悉的活动内容,从幼儿的直接经验出发,让幼儿在活动中有话可说。

  二、从教学方法上,体现了三个关注。

  1、关注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在教学中我摒弃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注重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尝试失败、体验成功,并有所获得。比如在幼儿拌制凉拌菜的时候,我事先不告诉幼儿调味品不能放得太多,而是让幼儿在实践中发现调味品放的不多不少才好吃的道理。

  2、关注了幼儿多种表现方式的培养。幼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因此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环境,让幼儿用自己的表现方式记录自己自制凉拌菜的过程。比如:在记录味道的时候,孩子们可以用笑脸和哭脸来表示,也可以用★、╳的方法表示等等,教师不作统一的规定。

  3、关注了幼儿合作协商能力的培养。比如:在活动中,我让小朋友们通过小组合作制作调味品的标记,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有合作商量的机会,也有合作学习的过程,更有合作交流的机会,小朋友们还可以从别人的记录中得到启发。在这种协商交流、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幼儿的合作协商能力和表达表现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教学目标:

  1、幼儿在拌制凉拌菜的过程中,认识各种常用的调味品。

  2、在尝试记录和小组合作记录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合作协商能力和表达表现能力。

  教学准备:

  1、现成的凉拌菜一盆

  2、切成丝的几种蔬菜:黄瓜、海带、豆芽、胡萝卜

  3、调味品:盐、白糖、醋、麻油 、辣椒油

  4、一次性的杯子、勺子、碗等。

  教学过程:

  一、幼儿品尝凉拌菜,激发幼儿拌凉拌菜的兴趣。

  老师提问:你吃的凉拌菜味道怎么样?为什么会这么好吃?(你还吃过什么?好吃吗?里面都放了些什么呢?)

  二、幼儿认识各种调味品。

  老师提问:

  1、你们看看桌子上有些什么调味品?你是怎么知道的?

  2、你们知道了,那我们怎样让别人一看也知道呢?(引导幼儿合作协商制作标记)

  3、幼儿制作标记,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创造,并给予肯定和表扬。

  (老师不要求统一标记。)

  三、幼儿自制凉拌菜。

  (一)、幼儿第一次自制凉拌菜

  1、教师向幼儿交代制作凉拌菜的要求。

  2、幼儿第一次自制凉拌菜,并独自把自己自制凉拌菜的过程记录下来,教师巡回指导。

  3、交流讨论:你觉得你的凉拌菜好吃吗?为什么?

  4、教师总结:调味品要放的不多不少才好吃。

  (二)、幼儿第二次自制凉拌菜,尝试小组合作记录。“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

  (三)、分享交流。教师出示幼儿小组记录的表格,每组幼儿选派一位代表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制作过程,并向大家推销自己的凉拌菜。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环境,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表现方式大胆的设计调味品标记,并记录自己自制凉拌菜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主动性,活动气氛非常的浓厚。每一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的,每一次的尝试和制作的过程,都是在帮助幼儿认识调味品,并知道它的作用。同时在无形之中也培养了幼儿的合作协商能力和表达表现能力。

  教学的设计是非常的完美的,可是不足之处也有很多。如:第一次的品尝如果我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制作凉拌黄瓜,那么从一开始就能让孩子们尝到了不同的凉拌味道。这样也有利于后期教学的带动。

  其次就是本次活动的教学难点:设计调味品标记,在这个环节中我没有做细致的分工,想让每一个孩子都尝试着为所有的调味品设计标记,但却忽略了孩子们的能力差异,不过我在进一步的巡回指导小组活动时,还是帮助幼儿们解决了这些问题。设计好后,我在每一组挑选出了一名小老师来统一组上设计的标记。所以在这个环节中占用了太多的时间,以至于后面的教学顺序没法按照自己设计的步骤走下去。操作课是比较难以控制的,尤其又是在吃东西就更没有办法控制孩子们停止下来了。所以,我随机应变的把大组的教学改为小组教学。因为孩子们的兴奋度实在是太高了,原本打算进行两次操作的,结果也因为第一次的操作时间过长和食物的准备过少而放弃了,但孩子们的记录结果还是让我感到比较满意的。

  虽然整个的教学活动并没有预计的那样顺利、紧凑,但却顺利的完成了本次教学活动的目标。在今后的教学路上,我会加倍的用心和努力,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学会更多的本领。

4.小班优秀主题教案《各种调味品》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几种常见调味品的名称及其味道,知道加入调味品能让食品更美味。

  2、乐意大胆交流自己品尝不同食物蘸调味品的体验。

  3、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4、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活动准备】

  1、调味品(盐、糖、醋、酱油)。

  2、可以蘸食的食品若干(芋艿、鹅肝)。

  3、品尝结果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说说调味品。

  (价值分析:初步了解调味品,乐意用各种感官分辨不同的调味品。)

  1、教师出示标有1~4号标志的调味品。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调味品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分辨四种调味品。

  提问:你们是怎么分辨这些调味品的?

  3、教师小结:调味品的味道是各种各样的。我们可以用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的方法分辨调味品。

  二、蘸蘸尝尝。

  (价值分析:自主选择食物蘸调味品,品尝体验不同的味道,并能正确进行记录结果。)

  1、交流哪些食物要蘸调味品。

  提问:平时吃过的哪些食物是需要用到酱油和醋的?哪些需要用盐和糖的?

  2、介绍教师提供的食物和活动要求。

  要求:选择一种食物,(.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分别蘸四种调味品,选择你觉得味道最好的投票。

  3、幼儿品尝鹅肝和芋艿,并记录自己喜欢的调味品。

  三、交流分享。

  (价值分析:大胆表达自己的蘸食体验,了解口味的统一性和相对性。)

  1、集中交流:

  提问:你觉得什么食物蘸哪样调味品最好吃,为什么?

  2、根据幼儿的介绍,记录各种食物的蘸食佐料,统计出每种食物最受欢迎的调味品。

  3、小结:蘸了调味品会使食物更美味。我们大部分人喜欢的口味有点差不多,但是有的人也会有独特的口味。

  四、延伸: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调味品可以让食物更美味呢?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环境,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表现方式大胆的设计调味品标记,并记录自己自制凉拌菜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主动性,活动气氛非常的浓厚。每一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的,每一次的尝试和制作的过程,都是在帮助幼儿认识调味品,并知道它的作用。同时在无形之中也培养了幼儿的合作协商能力和表达表现能力。

  教学的设计是非常的完美的,可是不足之处也有很多。如:第一次的品尝如果我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制作凉拌黄瓜,那么从一开始就能让孩子们尝到了不同的凉拌味道。这样也有利于后期教学的带动。

  其次就是本次活动的教学难点:设计调味品标记,在这个环节中我没有做细致的分工,想让每一个孩子都尝试着为所有的调味品设计标记,但却忽略了孩子们的能力差异,不过我在进一步的巡回指导小组活动时,还是帮助幼儿们解决了这些问题。设计好后,我在每一组挑选出了一名小老师来统一组上设计的标记。所以在这个环节中占用了太多的时间,以至于后面的教学顺序没法按照自己设计的步骤走下去。操作课是比较难以控制的,尤其又是在吃东西就更没有办法控制孩子们停止下来了。所以,我随机应变的把大组的教学改为小组教学。因为孩子们的兴奋度实在是太高了,原本打算进行两次操作的,结果也因为第一次的操作时间过长和食物的准备过少而放弃了,但孩子们的记录结果还是让我感到比较满意的。

  虽然整个的教学活动并没有预计的那样顺利、紧凑,但却顺利的完成了本次教学活动的目标。在今后的教学路上,我会加倍的用心和努力,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学会更多的本领。

5.中班科学教案《调味品》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几种常见调味品的名称及其味道,知道加入合适的调味品能让食品更美味。

  2、乐意大胆交流自己使用调味品的体验。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4、喜欢参与游戏,体验。

活动准备:

  1、调味品(盐、糖、醋、酱油)

  2、可以蘸食的食品若干(芋艿、鹅肝)

  3、品尝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说说调味品

  1、教师出示标有1~4号标志的调味品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调味品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分辨四种调味品。

  提问:你们是怎么分辨这些调味品的?

  3、 教师小结:调味品的味道是各种各样的。我们可以用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的方法分辨调味品。

  二、品尝思考

  1、交流哪些食物要蘸调味品。

  提问:平时吃过的哪些食物是需要用到酱油和醋的?哪些需要用盐和糖的?

  2、介绍教师提供的食物和活动要求。

  要求:选择一种食物,分别蘸四种调味品,选择你觉得味道最好的投票。

  3、幼儿品尝鹅肝和芋艿,并记录自己喜欢的调味品。

  三、经验交流

  1、集中交流:

  提问:你觉得哪样食物蘸哪样调味品最好吃,为什么?

  2、根据幼儿的介绍,记录各种食物的蘸食佐料,统计出每种食物最受欢迎的调味品。

  3、教师小结:食物蘸了调味品会使食物更美味。

6.中班安全优秀教案《不玩妈妈的化妆品》含反思

  设计思路:

  在平时,我发现孩子们特别爱美。每次他们涂指甲后都会向我炫耀。有事还会用彩笔画指甲。孩子小,会经常把手放在嘴里。这样对身体有害。因此我设计了这节活动。

  活动目标:

  ⒈知道化妆品含有化学成分,幼儿皮肤嫩,不小心弄到嘴里会中毒。

  ⒉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知道大人的东西不乱动,树立安全意识。

  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1.在活动中让孩子形象地感知化妆品的危险,不能将妈妈的化妆品当成玩具,更不能随便涂抹。

  2.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树立安全意识。

  活动准备:

  1.口红、粉饼、胭脂、指甲油、眼影油彩等。背景音乐。

  2.课件:《不玩妈妈的化妆品》,故事的音频。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看,老师今天又什么变化?

  2.出示化妆品让幼儿观察。

  师:这些是什么?谁经常用化妆品?小朋友可以用化妆品吗?

  二、讲故事,回答问题。

  1.播放PPT,并播放故事音频。

  师:刚才小朋友们看到的就是化妆品了,在家里你是不是看到妈妈也在用这些呢?那我们小朋友可不可以玩妈妈的化妆品呢?

  师:那下面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故事吧。

  2.回答问题

  (1)师:大眼猫在玩妈妈的化妆品,她做了什么呢?

  (2)师:皮皮猴为什么会肚子痛?

  (3)师:大眼猫第二天也去了医院,她为什么去医院?

  教师小结。师:从故事当中我们可以知道,我们小朋友是不可以玩妈妈的化妆品的。化妆品化学成分多,小孩使用容易皮肤过敏。皮肤过敏会出现皮肤瘙痒、红肿等现象。 化妆品不小心放入口中会引起中毒。

  三、请大班幼儿进行情景表演。

  1.请幼儿表演。

  师:孩子们,老师请来了大班的小朋友,我们热烈欢迎。他们今天为我们打来了情境表演。"教案来自:屈;老师教;案网."我们看看他们做了什么?

  (1)小朋友涂抹妈妈的口红。

  (2)小朋友误食化妆品。

  (3)使用小儿专用的化妆品。

  2.播放"博士爷爷"的录音。

  师:现在老师请来了一位博士爷爷,我们一起来听听他是怎么说的。

  3.小结。

  师:孩子们,博士爷爷的话你们记住了吗?我们一定不能玩妈妈的化妆品,否则会很危险的。

  四、活动延伸师:我们今天通过故事知道了妈妈的化妆品,小朋友是不能使用的。回家后请把这个故事讲给你们的妈妈。

  教学反思:

  安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将继续探讨和努力,将安全教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不断增强孩子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为每位幼儿撑起一把安全的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