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绿毛虫》反思》属于幼儿园大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大班教案《绿毛虫》反思
活动目标:
1、倾听音乐,探索用绿毛虫吃东西、蠕动、蜕皮等动作来表现音乐结构,体会其情趣。
2、借助图片及语言的提示创编相应动作,并学会等待最后一拍时静止造型给别人带来惊喜。
3、初步体验用身体动作表现动物的生长过程,体验自我成长的快乐。
4、让幼儿感受歌曲欢快的节奏。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绿毛虫》。
活动过程:
1、幼儿倾听音乐,自由想象音乐所表现的现象。
教师引导幼儿倾听音乐,自由猜想音乐所表现的动物形象。
——我们一起来听听、猜猜,今天我们将和哪个动物一起玩游戏?
教师出示教学挂图。
——我们来看一看,是哪个小动物最先跑来和我们一起玩的?
2、幼儿在教师引导下理解图的内容,并创编动作来表现图的内容。
教师逐幅出示小图,引导幼儿观察、了解其中内容,并创编相关动作。
——你发现这个故事里有什么事情?绿毛虫在干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学一学绿毛虫的动作吗?
教师在引导幼儿做出蜕皮动作时,有意识地说:还差一点,还差一点、、、、、、直到音乐最后一拍时,用夸张的动作使劲将粘在身上的“皮”用脚踹下,让幼儿体验成长必须经过的努力,激发幼儿期盼并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
教师按顺序出示图片,引导幼儿了解绿冒充变蝴蝶的音乐情节。
——绿毛虫们,我们今天要听音乐变蝴蝶了!
3、幼儿用动作参与,进一步感受并表现音乐。
在教师的带领下,幼儿听音乐用动作表现绿毛虫。
——绿毛虫们,我们今天要听音乐变蝴蝶了!
4、幼儿创编蝴蝶造型。
教师鼓励幼儿用动作表现不同蝴蝶。
——我们比比哪只绿毛虫变的蝴蝶最漂亮。
幼儿吸纳他人做的蝴蝶动作,再次表演。
——刚才你发现哪只蝴蝶最漂亮?这次请你来学她(他)的蝴蝶动作。
5、教师和幼儿共同小结,体验用身体动作边县小动物的快乐。
——我们今天是和哪个小动物一起听音乐、玩游戏的?原来我们的身体也可以表演绿毛虫变蝴蝶的过程。下次我们还会和其他小动物一起玩游戏。
活动反思:
本次的韵律活动——《绿毛虫》选材贴近幼儿的生活,符合小班幼儿现有水平。整个活动以绿毛虫角色导入,并以绿毛虫游戏贯穿始终,气氛活跃,幼儿的兴趣都非常浓厚,大部分幼儿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师在导入环节教师利用“谁来和我们做游戏”的神秘口吻,和幼儿一起边听音乐边猜测,加上教师丰富的表情、有趣的毛毛虫动作让幼儿兴趣浓厚,做到为目标服务,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教师提出的问题指向性明确、有效为理解歌词和游戏服务。如:我变成了什么?机器人变身的时候发出什么声音? 变声的时候声音和动作是怎么配合的3、教师创设的毛毛虫变蝴蝶的游戏与活动很吻合,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在模仿游戏中学习。
2、大班教案《一寸虫》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和同伴一起尝试使用简单的方法进行测量,引发测量的兴趣。
2、欣赏、理解故事内容,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3、让幼儿懂得遇到困难不要害怕、紧张,要多动脑,想办法。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5、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活动准备:
课件、一寸虫若干、知更鸟尾巴、故事中的各种鸟卡片、各种鸟的记录表若干、指偶一寸虫。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本书,看看这是哪里?草丛里会有什么?
师:一寸表示一个东西的长度,请你们说说一寸虫有多长?(用手比一比。)
师:一寸虫到底在草丛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提问:你觉得一寸虫能正确量出知更鸟的尾巴吗?
(评析:首先,通过谈话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导幼儿说说一寸的长度,并用手比一比,再结合老师出示的一寸虫,帮助幼儿了解了一寸所表示的实际长度,帮助幼儿建立一寸虫长度经验,为测量活动作准备。)
二、初次测量,学习首尾相连的测量方法。
师:老师在桌上也放了知更鸟的尾巴,还有一寸虫,请你们去帮帮一寸虫吧,去摆一摆,看看用了几条一寸虫,算一算知更鸟的尾巴到底有多长。
1、请幼儿俩俩合作,运用“一寸虫”当测量工具,依次摆放一寸虫,测量一寸虫的长度。
2、个别说说用了几条一寸虫,集体验证测量方法。
3、教师小结:原来知更鸟的尾巴长度是3寸。
4、师:你们在量的时候用了三条一寸虫,可是在那密密的草丛里只有一条一寸虫,怎么量呢?
5、介绍首尾相连的测量方法:一寸虫爬一次作记号,爬一次作记号,然后数记号有几个就是几寸长。
(评析:初次测量的目的在于了解幼儿的原有经验,体现了“幼儿在前,老师在后”的教育理念。在幼儿测量的基础上,引导幼儿验证测量结果,学习首尾相连的测量方法,给孩子们很好的测量方法的引导和梳理。)
三、结合故事情节,开展二次测量。
1、师:知更鸟放走了一寸虫,这个故事就在森林里传开了。好多鸟都找来了,它们是谁?认识吗?
它们会请一寸虫量量什么?
2、二次测量要求:请你独自一人用一条一寸虫,运用首尾相连的方法测量上述三种鸟的嘴巴、腿和全身的长度。
3、师:三种鸟量出来的结果是几寸呢?
(评析:在这个环节中,组织幼儿给其他鸟类测量最钟爱的东西,通过实践操作,巩固首尾相连的测量方法。)
四、生生互动,开展第三次测量。
1、师:树丛里的鸟都有自己钟爱的地方,那你们有自己最钟爱的地方吗?你最钟爱身体的那个部分呢?为什么?请你和一个好朋友拿一条一寸虫,量一量朋友钟爱的地方有多长。
2、交流验证,你朋友最钟爱的地方有多长。
(评析:进行第三次测量,联系幼儿实际,引导幼儿给自己的好朋友测量最钟爱的地方,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巩固测量方法,并且提升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变枯燥的数学学习为有趣的游戏活动。)
五、再见,一寸虫——感受一寸虫的机智。
1、师:有一天,一寸虫碰到了一只夜莺,夜莺有世界上最美妙的歌声,它要请一寸虫来量它的歌声,歌声怎么量啊?
2、教师小结:一寸虫听着歌声,量着、爬着,歌声听不见的时候,一寸虫就逃走了……
师:一寸虫以后还会碰到危险吗?
师:你们在生活中也会碰到危险,那你们怕吗?为什么?
(评析:美妙的歌声升华了活动的主题,让孩子们通过绘本本身的寓意,表达并感受着一寸虫的机智,而且更多体验了情感的要素,让幼儿懂得遇到困难不要害怕,要多动脑子想出办法来,感受一寸虫的机智。)
活动反思:
活动中,老师为幼儿创设了一个“经验化、探究化、过程化、多元化”的活动环境,让幼儿随着一寸虫遇到的种种危险去感知、去思索、去寻找方法,将预设的目标融入游戏活动中,使幼儿主动依据个人的已有经验、认知水平,愉快地学习;同时,也告诉孩子,在生活中,我们随时都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是有很多事情并不是靠强壮的身体或力气大就可以解决的,而动动脑、用智慧来解决问题,往往会比那些外表看似强大的力量来得更有力!就像一寸虫一样,它脆弱得不堪一击,但它化解危机、解救自己生命的方法,无关身体大小,也无关力气大小,而是对自己的认识和善用自己的智慧。
3、大班音乐教案《萤火虫》含反思
设计思路
此次音乐活动《萤火虫》是大班主题活动“ 黑夜秘语”系列活动中的一个活动。走进黑暗的世界,孩子们要面对恐惧,他们将依*各种感官来认识自已生活中的另一半世界,建构对黑夜的认识。在倾听了故事《不开灯的夜晚》、欣赏了散文《我喜欢长长的夜》、科学活动《白天和黑夜》、《夜晚多么美》的活动后,孩子们再不会被黑夜“吓坏”了,他们对黑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经过探索发现了黑夜中的萤火虫是那么的美,从而产生了我们今天的活动。
活动目标:
1、在欣赏歌曲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歌曲内容,引起学唱的兴趣。
2、学习听辨并唱准两段歌曲结尾处的区别。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多媒体《萤火虫》
活动过程:
一、欣赏歌曲
1、组织幼儿通过多媒体课件欣赏歌曲《萤火虫》:一个宁静的夜晚,有一个怕黑的孩子睡不着觉,妈妈轻轻地在孩子的耳边唱了一首歌曲帮助孩子入睡。
2、这首歌曲叫什么名字,你从歌里听到了什么?
二、理解歌曲内容。
1、 这首歌真是太好听了,让我们一起再听一遍。
2、说说二段歌词是否一样
3、萤火虫有什么本领?
三、初步学唱歌曲
1、引导幼儿用语言和动作模仿萤火虫,交流、表达自己的感受。
2. 跟音乐轻声学唱,引导幼儿感受夜晚萤火虫慢慢飞舞,四周静悄悄的氛围。
3. 怎么样使这首歌更好听?(注意要中速)
4、教师重点范唱结二段不一样的地方
四、结束部分:我们一起来把这首好听的歌演唱给大家听。
课后反思:
这是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萤火虫》,主要目的是让幼儿感应歌曲短短长的乐句,幼儿通过纱巾的摆动以及其他的肢体动作来表现此曲的优美意境。在活动中,我通过游戏来满足孩子各种情感需要和发展。如:小手指变成萤火虫跟着音乐到处飞等。在整个游戏中我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身体各种肢体动作来进行创造性表演。在这节音乐教学活动中选材方面适合我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对萤火虫的形象孩子都很愿意去模仿。活动中孩子的参与性较以往积极,能大胆表演。在活动的设计上思路清晰,过渡自然、大方、亲切,与幼儿建立平等、融洽的关系,使幼儿学得轻松、愉快。
4、大班教案《什么虫》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幼儿能说出图中昆虫的名字,并了解它们的运动方式;
2、引导幼儿发现昆虫的特征,了解昆虫的不同之处,学习儿歌并仿编儿歌;
3、激发幼儿认识、了解昆虫的乐趣。
4、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儿歌,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及运动方式。
难点:仿编儿歌
活动准备
1、录音:知了的叫声;音乐:《虫儿飞》;
2、昆虫的图片若干;
3、字卡:⑴昆虫的特征:头上有一对触角,有三对足,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⑵什么虫儿树上叫;_____树上叫;⑶什么虫;⑷什么虫儿空中飞,_____空中飞;⑸什么虫儿路边爬;_____路边爬;⑹什么虫儿草里跳;_____草里跳。
活动过程
一、引入:
1、(手指游戏)师:宝贝们,早上好,树林里的空气真好,我们一起来做做手指游戏,让我们的手指更加灵活,更有劲。(做一会就放录音)
2、师:听,是谁在叫呀?(让幼儿自由的猜测并作答)
3、师:我们一起找找,看在桌子下、椅子下有没有。(在幼儿找寻时,师悄悄的将知了贴到黑板上的树上去。
师:找到了没有(在黑板的树上)
4、师问:⑴谁知道它叫什么名字?(知了)
⑵它是昆虫还是鸟啊?(昆虫)为什么?(让幼儿观察后说出昆虫的特征)板书:字卡⑽并教读
5、师:知了的叫声把我们带到了树林,想想还有什么虫儿会在树上叫呢?(贴图片:蛐蛐)板书字卡⑵
6、师小结:宝贝们真聪明,想不想认识更多的昆虫呀?(想)那我们就一起去抓昆虫吧,在抓的时候一定要安静,不然会把它给吓跑的,抓到了就马上回到位置上坐好,看谁的速度最快。(幼儿下位取自己早已放好了的昆虫卡片)板书:字卡⑶
二、认识昆虫
(一)认识会飞的昆虫
1、宝贝们,你们抓到昆虫了吗?
2、师问:⑴说说你抓的虫子叫什么名字?
⑵它是怎么运动的?(飞)
⑶除此以外什么虫儿会在空中飞?(蜜蜂、七星瓢虫……)(贴字卡⑷)
⑷这儿是天空,这儿是草地,这儿是地面。
3、师:我想,虫儿也向往自由,我们把它们放回到树林里去吧!(幼儿将会飞的昆虫卡片贴到天空上去)
(二)认识会爬的昆虫
1、师问:⑴宝贝们,你们还抓到了哪些虫子?(蚂蚁)
⑵你抓到的是什么虫?
⑶它们都是怎么运动的?(爬的)
⑷还有什么虫儿在路边爬?(贴字卡⑸)
2、师:也请宝贝们将会爬的虫子放回到路边吧。(幼儿将会爬的昆虫卡片贴到黑板上去)
(三)认识会跳的昆虫
1、师问:手上的昆虫都放了吗?(没有)你抓到的是什么虫呀?(多让几个孩子回答)
2、它们有什么本领呀?(会跳)(贴字卡⑹)
4、大家也把会跳的虫儿放了吧。
二、学儿歌:
1、师:玩了这么久,累吗?我们来念一首儿歌,儿歌的名字叫:《什么虫》
2、齐读,分角色读。
四、仿编儿歌:
1、聪明的宝贝们,谁能照着这首儿歌另外再编一首儿歌来(请幼儿仿编)
2、师:我念前半句,你接后半句,可以说出你喜欢的昆虫。(仿编时,移动字卡⑵⑷⑸⑹到相应的昆虫中,这更便于仿编)
三、结束语:
在树林里,虫儿在飞、在叫、在爬、在跳、开心极了,接下来,我们也伴着音乐飞起来,跳起来吧!(放音乐:虫儿飞)
教学反思
1、在认识会飞的昆虫这一环节应充分让幼儿说,多说这样才能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
2、在学习儿歌这个环节时因已有各环节的铺垫,幼儿应该会自己读了,就让幼儿先自己读,然后老师再给于适当的纠正或再教,不要一开始就用教读的方式学习儿歌。
3、仿编儿歌可以着重放在飞这句的仿编上,这样更容易达到**,也更易让幼儿学习仿编。
5、大班教案《绿毛虫》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倾听音乐,探索用绿毛虫吃东西、蠕动、蜕皮等动作来表现音乐结构,体会其情趣。
2、借助图片及语言的提示创编相应动作,并学会等待最后一拍时静止造型给别人带来惊喜。
3、初步体验用身体动作表现动物的生长过程,体验自我成长的快乐。
4、让幼儿感受歌曲欢快的节奏。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绿毛虫》。
活动过程:
1、幼儿倾听音乐,自由想象音乐所表现的现象。
教师引导幼儿倾听音乐,自由猜想音乐所表现的动物形象。
——我们一起来听听、猜猜,今天我们将和哪个动物一起玩游戏?
教师出示教学挂图。
——我们来看一看,是哪个小动物最先跑来和我们一起玩的?
2、幼儿在教师引导下理解图的内容,并创编动作来表现图的内容。
教师逐幅出示小图,引导幼儿观察、了解其中内容,并创编相关动作。
——你发现这个故事里有什么事情?绿毛虫在干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学一学绿毛虫的动作吗?
教师在引导幼儿做出蜕皮动作时,有意识地说:还差一点,还差一点、、、、、、直到音乐最后一拍时,用夸张的动作使劲将粘在身上的“皮”用脚踹下,让幼儿体验成长必须经过的努力,激发幼儿期盼并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
教师按顺序出示图片,引导幼儿了解绿冒充变蝴蝶的音乐情节。
——绿毛虫们,我们今天要听音乐变蝴蝶了!
3、幼儿用动作参与,进一步感受并表现音乐。
在教师的带领下,幼儿听音乐用动作表现绿毛虫。
——绿毛虫们,我们今天要听音乐变蝴蝶了!
4、幼儿创编蝴蝶造型。
教师鼓励幼儿用动作表现不同蝴蝶。
——我们比比哪只绿毛虫变的蝴蝶最漂亮。
幼儿吸纳他人做的蝴蝶动作,再次表演。
——刚才你发现哪只蝴蝶最漂亮?这次请你来学她(他)的蝴蝶动作。
5、教师和幼儿共同小结,体验用身体动作边县小动物的快乐。
——我们今天是和哪个小动物一起听音乐、玩游戏的?原来我们的身体也可以表演绿毛虫变蝴蝶的过程。下次我们还会和其他小动物一起玩游戏。
活动反思:
本次的韵律活动——《绿毛虫》选材贴近幼儿的生活,符合小班幼儿现有水平。整个活动以绿毛虫角色导入,并以绿毛虫游戏贯穿始终,气氛活跃,幼儿的兴趣都非常浓厚,大部分幼儿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师在导入环节教师利用“谁来和我们做游戏”的神秘口吻,和幼儿一起边听音乐边猜测,加上教师丰富的表情、有趣的毛毛虫动作让幼儿兴趣浓厚,做到为目标服务,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教师提出的问题指向性明确、有效为理解歌词和游戏服务。如:我变成了什么?机器人变身的时候发出什么声音? 变声的时候声音和动作是怎么配合的3、教师创设的毛毛虫变蝴蝶的游戏与活动很吻合,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在模仿游戏中学习。
6、大班美术教案《一寸虫》含反思
设计思路:
绘本《一寸虫》,讲述了森林里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家伙,利用自身的优势,在求生的同时为森林里的其他伙伴带来方便和快乐。与一般绘本不同的是,幼儿在阅读绘本的同时,不仅体验到文学作品带来的乐趣,也引发了他们对测量的兴趣。
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两次操作(测量)的机会,第一次操作是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测量,或许方法并不正确,结果也不一致,但却让幼儿在操作中积累
了测量的经验。在幼儿尝试操作后,教师用课件演示相应的测量方法,便于幼儿理解和掌握正确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幼儿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第二次测量,以达到掌握新方法,积累新经验的目的。
通过本次活动,可进一步引导幼儿用不同的工具测量不同的物品,激发幼儿测量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和同伴一起尝试使用简单的方法进行测量,引发幼儿测量的兴趣。
2.理解故事内容,喜欢一寸虫的机智,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3.引导孩子们在活动结束后把自己的绘画材料分类摆放,养成良好习惯。
4.体验运用不同方式与同伴合作作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
故事中角色的局部图、用纽纽绳制作而成的一寸虫、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介绍角色,引起兴趣
1.今天要讲的故事名字叫《一寸虫》。
2.你估计一寸虫大概有多长呢?
【设计思路:幼儿大胆自由猜测“一寸”有多长,既可帮助教师了解幼儿对长度单位的理解情况,同时也让幼儿在猜测中体验乐趣,对故事充满期待。】
3.【出示图片)这就是“一寸虫”,是故事中的主角,让我们一起来听这个故事吧!
二、阅读故事,实践操作
1.欣赏故事第一段,尝试简单的测量方法。
(1)讲述故事第一段:一寸虫是森林里的小不点儿,谁也不把它当回事,它总是独自慢慢地向前爬着。一天,一只饥饿的知更鸟看见了它,想要一口吞掉它。一寸虫说:“请不要吃我,我是一寸虫,我会量东西。”“真的吗?”知更鸟说:“那你来量量我的尾巴吧!量错了我可要吃掉你。”
(2)操作:帮帮一寸虫,两个朋友一起,试着用一寸虫量量知更鸟的尾巴有多长。
【设计思路: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测量,两名幼儿一起合作是为了让幼儿彼此学习他人的测量方法,数量充足的一寸虫也为幼儿的成功测量作了准备,教师可从中观察幼儿测量的相关经验与能力,及时发现问题。】
(3)交流:你量出知更鸟的尾巴有多长?是怎么量的?
(通常幼儿会用三条一寸虫连接起来进行测量,如图)
(4)你们用几条一寸虫量出结果的,7
幼儿:我用三条一寸虫量出来的。
教师:这三条一寸虫是怎么排列的?
幼儿:一条接着一条,尾巴接着头……
(5)小结:我们用三条一寸虫量出了知更鸟尾巴的长度,一寸虫从知更鸟尾巴的顶端开始量起,它们挺直了身子,一条虫的尾巴紧紧挨着另一条虫的头,三条一寸虫首尾相接连在一起,知更鸟的尾巴刚好三寸长。
(6)一寸虫量出了知更鸟尾巴的长度,顺利躲过了一场灾难。它能量尺寸的本领也被大家知道了,看!还有很多鸟都来找它帮忙。
2.理解故事第二段,尝试测量。
(1)出示巨嘴鸟、蜂鸟、苍鹭,你们认识这些鸟吗?
【设计思路:这一环节虽然是个过渡,但仍然可以拓展幼儿对鸟的认知。】
幼儿:我认识巨嘴鸟。
教师:为什么它会有这么一个名字呢?
幼儿:因为它的嘴巴特别大。
教师:你们猜巨嘴鸟会让一寸虫量哪个部位?为什么?
幼儿:量嘴巴,因为它的嘴巴很特别。
幼儿:那个是蜂鸟。
教师:你听说过蜂鸟吗?
幼儿:它像蜜蜂一样。
幼儿:我在书上见过,它很小很小。
教师: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小小的身材是它最自豪的地方,它想让一寸虫量全身。量全身要从哪儿量到哪儿?
幼儿:要从嘴巴尖一直量到尾巴。
幼儿:还有一种鸟,叫苍鹭。
教师:(演示课件)苍鹭要求一寸虫量它的什么地方?
幼儿:腿、脚……
教师:腿和脚一样吗?哪里是腿?哪里是脚?
教师:苍鹭对自己的腿有多长很感兴趣。
【设计思路:演示课件时,可用记号明确标出需要测量的部位,帮助幼儿明确测量的路径。】
(2)操作:请幼儿为一种鸟测量它最喜欢的部位有多长,使用的一寸虫越少越好。
【设计思路:第二次操作的难度比第一次大,并且要求幼儿独立操作,桌上提供的一寸虫数量也不再充足,使幼儿有机会尝试用尽可能少的一寸虫来进行测量。这个环节中,幼儿可以尝试更多的测量方法,如移动测量工具、目测等。】
(3)交流、记录测量的结果。
教师:你测量的是哪一种鸟,测量结果如何?
幼儿:我量的是蜂鸟的全身。
活动反思:
活动中,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经验化、探究化、过程化、多元化”的活动环境,让学生随着一寸虫遇到的种种危险去感知、去思索、去寻找方法,将预设的目标融入游戏活动中,使学生主动依据个人的已有经验、认知水平,愉快地学习;同时,也告诉孩子,在生活中,我们随时都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是有很多事情并不是靠强壮的身体或力气大就可以解决的,而动动脑、用智慧来解决问题,往往会比那些外表看似强大的力量来得更有力!就像一寸虫一样,它脆弱得不堪一击,但它化解危机、解救自己生命的方法,无关身体大小,也无关力气大小,而是对自己的认识和善用自己的智慧。
7、大班安全优秀教案《寄生虫》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几种常见的寄生虫,知道寄生虫的名称,了解寄生虫病的一些症状。
2、通过听故事、看图片、讨论等形式,了解寄生虫病产生的原因;通过竞赛游戏,知道预防寄生虫的简单方法。
3、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4、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活动准备:
有关寄生虫病的竞赛题目、蛔虫图片
活动过程
1、出示蛔虫的图片,知道蛔虫是寄生虫的一种。⑴ 师出示图片:这是什么?它是什么样的?
⑵ 启发幼儿讨论:你知道生活在什么地方吗?
2、教师讲述故事,使幼儿了解蛔虫是怎样产生的,以及蛔虫的危害。
⑴ 教师讲故事,并提问:
① 小胖瘦了,为什么会瘦?教案来.自:屈;老师教.案网,。
他得了什么病?
② 医生从小胖的大便里查出来什么?
③ 蛔虫是怎么跑到小胖的肚子里去的?
④ 蛔虫在人的肚子里干什么?
⑤ 肚子里有了蛔虫怎么办?
⑵ 教师小结:蛔虫是一种寄生虫,它寄生在我们的肠子里,吸收我们吃进去的营养,所以有了蛔虫的小朋友,因为缺乏营养,个子长不高,脸色也不好看,还会常常生病。
3、讨论:怎样才能预防蛔虫病
⑴ 饭前便后一定要用肥皂和自来水洗手。
⑵ 不喝生水。
⑶ 吃瓜果一定要削皮或用自来水洗干净。
⑷ 不把脏手或脏东西放在嘴巴里。
⑸ 勤剪指甲,不留长指甲。
4、了解其他寄生虫的名称及危害。
⑴ 你们还知道哪些寄生虫病?它们有什么症状?
⑵ 教师出示一些图片,让幼儿观察,向幼儿介绍一些相应的常识。
5、进行竞赛抢答,了解一些预防寄生虫病的卫生知识。
⑴ 蛔虫、蛲虫、钩虫都属于寄生在人体的寄生虫,对吗?
⑵ 蛔虫的虫卵常附在手上和指甲缝里,所以经常洗手是预防蛔虫病的好办法,对吗?
⑶ 吃东西时,如果使用筷子等餐具,就可以不用洗手,对吗?
⑷ 大量的蛔虫寄生,会引起消化不良、厌食、偏食,对吗?
⑸ 洗手时,用盆里的水多洗几次,不要开着水龙头,这样洗手能洗干净吗?
⑹ 大便之后,要用肥皂把手搓洗干净,对吗?
⑺ 蛲虫的成虫会在夜间,从肛门跑出来产卵,并通过手、衣物、床具等传播,对吗?
8、大班数学优质课教案《绿毛龟走小路》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能够发现事物间的排列规律并续排。
2、能够自己、合作创造不同的排列规律进行排序。
活动准备:
1、教具:ppt一张、绿毛龟、青蛙图片各四张、
2、学具:操作板人手一份、四色吸管各100根、泡沫垫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听故事,引出规律。
1、提出要求:在故事中,听到“绿毛龟”三个字的时候马上坐下。
2、教师讲述故事,并依次贴出绿青蛙、绿毛龟、绿青蛙、绿毛龟、绿青蛙、绿毛龟。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3、教师小结:原来它们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4、师:如果我要接着排,后面会是什么呢?。本.文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绿青蛙、绿毛龟、绿青蛙、绿毛龟……)
二、观察ppt,探索规律,了解按物体颜色、数量、量的差异、方位排序的知识。
1、师:它们想去谁家找谁玩?(小熊)
2、师:我来介绍一下小熊,这是一只喜欢有规律生活的熊,在它周围环境中有很多东西都是有规律的。请你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跟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3、幼儿自由讲述发现的规律,引导幼儿说完整。
4、教师带领幼儿由易到难逐个讲述并续排。
(1)栅栏排列(蓝色、白色、蓝色、白色、蓝色、白色)
(2)向日葵排列(高、矮、高、矮),带领幼儿用身体动作模仿、续排,扮演向日葵排列。
(3)鱼排列(两上、两下、两上、两下),带领幼儿用身体动作模仿、续排,扮演鱼排列。
5、师:天空中飘来了一些气球,中间还有一些云,一朵、两朵、三朵,后面会是什么呢?
6、幼儿续排。
7、教师小结:这种排列也是有规律的,它是一种递增的规律,是越来越多的。
8、教师总结:我们发现了这么多有规律排列的东西,它们有的按物体名称,有的按数量,有的按上下左右的方向,还有的按递增的规律进行排列。
三、幼儿操作
1、师:现在,绿毛龟准备去小熊家了,可以没有路走呀,怎么办呢?它想请小朋友帮它铺一条小路,而且还有一个要求,这条小路必须是有规律的。
2、出示两种颜色的吸管,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想法,会按照什么规律铺路。
3、幼儿人手一份材料操作。
4、展示、交流,师幼总结创新之处——颜色、数量、方位等方面的变化。
四、合作操作
1、师:小路铺好了,可是绿毛龟想走一条大路,这样可以快一点到达,它还想请小朋友帮忙,要三个小朋友一组,一起铺一条大路,这条大路也必须是有规律的。
2、出示三种颜色的纸,幼儿分组、商量。
3、小组合作用三色纸在泡沫垫铺出有规律的路。
4、师幼互相介绍、检查。
五、结束。
1、师:在你们的帮助下,绿青蛙和绿毛龟很快就到了小熊家,它们说要谢谢小朋友,还送了一条围巾给你们,瞧!这条围巾是什么图案的?
2、引导幼儿发现围巾上黑白格子的规律。
3、师: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有规律排列的东西,我们一起回去找一找。
活动反思:
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9、小班教案《绿毛虫》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会听音乐进行表演,尝试用绿毛虫吃东西、蠕动、蜕皮等的动作表现出音乐的旋律和节奏特征。
2、能在图片提示及语言表述的帮助下,学习与乐曲特征相应的动作,培养对乐曲的感受力,发展动作协调能力、想象力、创造力。
3、体验参与韵律活动的快乐。
4、能根据音乐的速度,变换动作速度。
5、体验歌唱活动带来的愉悦。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幼儿已初步了解蝴蝶的生长过程。
材料准备:关于毛毛虫的图片若干,乐曲《未出壳的鸟雏》。
活动过程:
1、问题导入,自然引题。
(1)引导语:今天,老师带来一首乐曲,一起来听听是哪个小动物来和我们玩游戏了?
(播音乐)
(2)放音乐《未出壳的鸟雏》。让幼儿在初步感受乐曲的同时,猜测并回答。
(3)请个别幼儿谈谈自己的猜想,丰富幼儿对乐曲的感受力。
2、图片及音乐引导,师幼分段学习韵律表演的动作。
(1)引导幼儿观察绿毛虫在音乐中玩的几个游戏。
引导语:到底是谁呢?这是一只绿毛虫。它来和我们小朋友玩游戏。请看!它穿的是什么颜色的衣服?”引导幼儿逐一发现图片上绿毛虫在音乐中玩的几个游戏(吃东西、扭动身体、蜕皮和睡觉)。
引导语:那我们现在就来听听着这个音乐,看看,毛毛虫在这个音乐里是不是玩着这几个游戏。
(2)引导幼儿模仿绿毛虫吃东西的样子、扭动身体的动作、绿毛虫蜕皮的动作和幼儿模仿创编绿毛虫睡觉的动作。
引导语:你们想做绿毛虫哪个动作?想做吃?还是想做毛毛虫动,还是想做毛毛虫脱衣服,还是想做毛毛虫睡觉呀?
3、学习听音乐进行表演。
(1)引导幼儿完整地听音乐看图片,进一步理解记忆乐曲的旋律与节奏特征。
引导语:毛毛虫的动作我们都会了,我们一起听着音乐来玩绿毛虫玩游戏。
(播音乐)
(2)引导幼儿加入上个环节中自己创编的动作,进一步感受音乐并进行自由尝试表演。
(3)集体找空地表演。
(播音乐)
引导语:现在,绿毛虫们到草地上找东西吃,看有什么就吃什么吧!
(4)创编蝴蝶造型。
绿毛虫变呀变,变成什么?——1、2、3,变,变成美丽的蝴蝶了。
4、师幼互动进行完整表演。
(播音乐)
(1)引导幼儿面向老师,师幼一起进行完整的韵律表演。
(播音乐)
(2)引导幼儿主动邀请同伴,一起进行韵律表演。
活动反思:
本次的韵律活动——《绿毛虫》选材贴近幼儿的生活,符合小班幼儿现有水平。整个活动以绿毛虫角色导入,并以绿毛虫游戏贯穿始终,气氛活跃,幼儿的兴趣都非常浓厚,大部分幼儿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师在导入环节教师利用“谁来和我们做游戏”的神秘口吻,和幼儿一起边听音乐边猜测,加上教师丰富的表情、有趣的毛毛虫动作让幼儿兴趣浓厚,做到为目标服务,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教师提出的问题指向性明确、有效为理解歌词和游戏服务。如:我变成了什么?机器人变身的时候发出什么声音? 变声的时候声音和动作是怎么配合的3、教师创设的毛毛虫变蝴蝶的游戏与活动很吻合,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在模仿游戏中学习。
10、大班安全《预防寄生虫》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几种常见的寄生虫,知道寄生虫的名称,了解寄生虫病的一些症状。
2、通过听故事、看图片、讨论等形式,了解寄生虫病产生的原因,通过竞赛游戏,知道预防寄生虫的简单方法。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5、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6、初步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7、知道在发生危险时如何自救。
活动准备:
有关寄生虫病的竞赛题目、蛔虫图片
活动过程:
1、出示蛔虫的图片,知道蛔虫是寄生虫的一种。
(1)师出示图片:这是什么?它是什么样的?
(2)启发幼儿讨论:你知道生活在什么地方吗?
2、教师讲述故事
使幼儿了解蛔虫是怎样产生的,以及蛔虫的危害。
(1)教师讲故事,并提问:
① 小胖瘦了,为什么会瘦?他得了什么病?
② 医生从小胖的大便里查出来什么?
③ 蛔虫是怎么跑到小胖的肚子里去的?
④ 蛔虫在人的肚子里干什么?
⑤ 肚子里有了蛔虫怎么办?
(2)教师小结:蛔虫是一种寄生虫,它寄生在我们的肠子里,吸收我们吃进去的营养,所以有了蛔虫的小朋友,因为缺乏营养,个子长不高,脸色也不好看,还会常常生病。
3、讨论:怎样才能预防蛔虫病
(1)饭前便后一定要用肥皂和自来水洗手。
(2) 不喝生水。
(3) 吃瓜果一定要削皮或用自来水洗干净。
(4) 不把脏手或脏东西放在嘴巴里。
(5) 勤剪指甲,不留长指甲。
4、了解其他寄生虫的名称及危害。
(1) 你们还知道哪些寄生虫病?它们有什么症状?
(2) 教师出示一些图片,让幼儿观察,向幼儿介绍一些相应的常识。
5、进行竞赛抢答,了解一些预防寄生虫病的卫生知识。
(1) 蛔虫、蛲虫、钩虫都属于寄生在人体的寄生虫,对吗?
(2) 蛔虫的虫卵常附在手上和指甲缝里,所以经常洗手是预防蛔虫病的好办法,对吗?
(3) 吃东西时,如果使用筷子等餐具,就可以不用洗手,对吗?
(4) 大量的蛔虫寄生,会引起消化不良、厌食、偏食,对吗?
(5) 洗手时,用盆里的水多洗几次,不要开着水龙头,这样洗手能洗干净吗?
(6) 大便之后,要用肥皂把手搓洗干净,对吗?
(7) 蛲虫的成虫会在夜间,从肛门跑出来产卵,并通过手、衣物、床具等传播,对吗?
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大班的教师,班上的孩子年龄幼小,缺乏保护自己的能力,老师就要将工作做到最细微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多学习,积累,调整。我想,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们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好方法,那时,幼儿的安全问题不会再成为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