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小花被》反思

《大班教案《小花被》反思》属于幼儿园大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大班教案《小花被》反思

1、大班教案《小花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和游戏,感知上下叠置的空间位置关系。

  2、指导生活中的叠放物品的好处和注意事项。

  3、愿意与同伴合作完成游戏,合作时尊重他人的意见。

  4、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5、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五种颜色的积木、餐具若干,记录纸和笔。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各种积木,引发孩子的兴趣。

  教师:老师带来了很多积木,我们今天来玩堆积木游戏,你们想玩吗?

  2、通过游戏,初步感知上下叠置的空间位置关系。

  ——这是老师堆的积木塔,大家要接受我的过关大考验才能玩游戏哦!教师出示不同颜色或形状搭成的4层积木塔。

  第一关:引导幼儿分别从上至下,从下至上数分别是什么颜色什么形体?如第一层是红色立方体形状的。

  第二关:这一层积木的上面一块和下面一块积木分别是什么颜色和形状的?(指着中间的一块问)

  第三关:请仔细观察这个积木高塔,记住每一块积木的叠放顺序。然后教师用布把积木塔盖住,让幼儿四人一组回忆积木塔叠放顺序搭出一座一模一样的积木塔。

  3、幼儿展示操作的结果,看一看与老师有什么不同?并请幼儿描述某一块积木的上面和下面分别是什么颜色和什么形状的积木。

  4、通过实际操作引发幼儿发现叠放物品的好处。

  ——四组变两组,两组的积木合在一起,想办法把这些积木搭起来,思考怎样搭最高。

  ——活动快结束了,咱们把积木都放回篮子里吧,(教师随意放,结果积木放不下)积木放不下,有什么办法让积木放得下呢?启发孩子叠放整齐。

  5、发散孩子思维,生活中有什么东西是叠放的。教师小结:刚才我们发现把物品一个一个地叠放在一起就会比较节省空间,同时也很整齐。但叠放时小朋友也要注意哦,有的物品是不能叠放太高的,如家里的陶瓷碗,如果太高容易歪倒,就会把碗打破。

活动反思:

  在这个活动中我通过闯关游戏的形式进行,孩子都很感兴趣。从活动中孩子的表现看,孩子对上下叠置的空间位置关系都很明确,能清楚地分辨从上往下数与从下往上数的位置关系。在这个活动中我还注重一点就是根据我班孩子合作能力比较差这一点,所以我设计的这个活动大多数都是以合作的形式进行,如在第二个环节的闯关游戏,从4人到8人一组,在第一次游戏时有个别喜欢表现的孩子(钟镇阳、陈朗)不理同组的同伴,自己拿了积木就搭,结果他们组是最后一个完成的,于是我与孩子一起分析了原因,为什么?引导孩子商量着怎样合作完成任务。在后面的两个闯关游戏中孩子基本上都能做到商量合作完成任务,而且每一次完成任务后孩子都很有成就感。在最后一个环节与孩子一起发现生活中叠放的物品时,孩子们的发言也非常积极,也发现了叠放的好处,如占用的空间少,又美观等。

  从这个活动的效果看,孩子对空间位置都比较熟悉,叠放的物品会比较节省空间,同时也很整齐的道理孩子也懂,如果能把重点放在实践学习如何利用空间位置上,如让孩子摆放积木,让孩子思考怎样摆放可以装得最多,把各种不同大小的玩具放进柜子的那一层最合适等,对我班的孩子挑战性会更大一些。

2、大班教案《迷路的小花鸭》含反思

活动目标:

  1、熟悉歌曲旋律,理解三段歌词表达的不同情感。

  2、体验小花鸭的心理感受,尝试用不同的声音或乐器来表现。

  3、产生关心他人的情感,体会帮助别人的乐趣。

  4、在学习歌表演的基础上,结合游戏情节,注意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音乐、图谱、头饰、铃鼓等。

活动过程:

  一、师幼儿以问答的形式进行发声练习进活动室。

  二、引导幼儿依次理解讲述三段歌词内容,体会每段歌词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1、出示小花鸭的图片,引题迷路的小花鸭。

  2、它在哪里?为什么哭的?依次出示图谱,边指图谱边唱谱嘎嘎嘎,小花鸭真伤心,我们一起来唱唱看。

  3、如果你迷路了,怎没办?小花鸭迷路了,谁来帮助它?我们接着听歌曲里是怎么唱的?依次出示图谱(教师清唱第二段)。如果是你看见了小花鸭,会怎么做呢?原来你们都是帮助别人的好孩子,帮助别人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小花鸭要回家了,可高兴了。也要有精神,把开心唱出来好吗?(全体幼儿唱一次)

  4、小花鸭回家了,见到妈 妈会很开心,(出示图片3张)你说妈 妈会怎么说?(教师唱第三段)鸭妈 妈怎么说的?引导幼儿唱一次。

  三、引导幼儿完整的唱一次。

  1、提醒幼儿要记住第一段迷路的时候和第二段找到家的时候的区别,跟着图谱全体唱。

  2、引导幼儿全体边看图谱边做动作。

  四、乐器感应。

  小花鸭找到了妈妈,我们来开个音乐会庆祝一下好吗?(出示铃鼓,沙锤、瓶子)

  幼儿自由选择,幼儿自由选择乐器,形成三个声部,根据教师指挥伴随音乐即兴表演。第一段我们用瓶子,手掌指一下第一组,第二段我们用沙锤,第三段铃鼓加进去一起演奏。

  五、游戏《帮助小花鸭》

  请一个小朋友扮演一只小花鸭,老师扮演大朋友,我们一起去找小花鸭。教师拍手带领幼儿走成圆形,在黑板后找到,我们一起来送它回家

活动延伸:

  小朋友帮小花鸭找到了妈 妈,妈 妈可开心了,夸你们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我们一起去找找看还有什么人需要我们帮忙的!

课后反思:

  《迷路的小花鸭》这首歌旋律简单优美,因此我在设置教学目标时没有把学唱这首歌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而把培养孩子对小动物的同情心,体会小花鸭找不到妈 妈而伤心难过寂寞的心情,和乐于助人的情感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从教学效果来看教学重点难点已经突破了,

  1、我在教学中孩子的主体地位的到了充分的发挥。我设计了很多的问题,比如:怎么唱才能把小花鸭伤心难过的心情唱出来呢?小花鸭迷路了怎么办呢?等等。把问题抛给孩子,给孩子足够的思考时间,我只是充当孩子的引导者。

  2、为了加深孩子对歌曲的理解和把握,初次让孩子体验乐器感应,使用打击乐器给了孩子一个演奏的环节,这个环节不但可以锻炼孩子的表现能力。还能了解孩子对这首歌是否把握,最后的游戏环节点睛了整个活动的中心主题,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但是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在这节音乐教学中自己的音乐素养有待提高。尤其是歌词部分一定要记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总结,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大班教案《小花伞》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首先让幼儿明白伞在下雨时和天晴时的不同用途;

  2.能看图讲故事;

  3.明白小花伞高兴与不高兴的原因;

  4.最后让幼儿们知道如果自己是小花伞的话,该如何帮助别人。

  5.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6.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要让幼儿明白要互相帮助,乐于帮助别人,才是好孩子。

  难点:课堂上,个别有而表现不积极。

活动准备

  1.拿出自己制作的十几把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小花伞,让幼儿观察。

  2.出示教具,彩色卡片,便于幼儿接受。

活动过程

  一.提问,讨论并导入课堂。

  1.小朋友你们有没有小花伞啊!(有)

  2. 你们的小花伞都有什么作用啊!(遮雨)

  3. 拿出卡片让幼儿仔细观察回答,引导幼儿说说伞把都能做什么?伞尖又能做什么?另外它除了你们所说的用途之外还有什么用途?请小朋友开动脑筋想一想?

  4.要是一直不下雨,小花伞有事做吗?它的心情会怎么样呢?(发挥想象)

  二.引导幼儿看图,说话,并连起来讲给班里的小朋友听。

  1.课本第一页教学

  ①.小朋友们,书上都画了些什么?小花伞和太阳的表情是什么样子的?

  ②.小花伞为什么开心?太阳为什么笑得那么甜?

  ③.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2.课本第二页教学

  ①.看图回答图上都画了些什么?它们在干什么?

  ②.它们的表情有什么不同?

  ③.引导完成课本问题:小花伞为什么不高兴啊?小花伞为什么又笑了?刚才小花伞挺高兴,为什么后来又不高兴了?

  3.课本第三页教学

  观察图片第一小块,回答问题:图上画了什么人或东西?它们都做了什么?小花伞为什么要那样做呢?

  观察图片第二小块,回答问题:图上画了什么?如果你是小花伞,你会怎么做?

  观察图片第三小块,回答问题:图上画了什么?小花伞应该如何帮助老爷爷?如果你是小花伞,你又会怎么做呢?

  三.指导小朋友将故事连起来,一起讲故事?

  1.看着图片一点点的说。

  2.老师给大家讲故事。

教学反思

  小朋友们能看懂图片,能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但是有个别小朋友表现不积极。师幼配合较好,小朋友们都明白了要互相帮助,乐于帮助别人,才是好孩子。伞的用途孩子也了解了,小朋友们都很开心。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启发幼儿积极思考问题的好习惯,调动幼儿自己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4、大班优秀美术公开课教案《美丽的花花被》含反思

【教学目标】

  认识蔬菜和简单图形的印章,愿意进行简单的拓印活动,体验成功的快乐。

  培养幼儿初步的创造能力。

  鼓励幼儿大胆正确的上色。

【教学准备】

  (认知准备)区角活动使用过纸团和小印章。

  (材料准备)大信封、红黄绿颜料盒、印章、抹布。

【重点与难点】

  使用印章蘸颜料拓印,意愿换个印章拓印,手脏了使用抹布。

【教学过程】

  一、欣赏美丽的花花被。

  二、看老师做花花被。

  ·老师边说边做拓印:手拿小印章,蘸蘸颜料,亲一亲被子,亲亲这里,亲亲那里,这理是空的也要亲亲,用好送回家。换个印章蘸蘸颜料,亲亲这里,亲亲那里,看!这里空的也要亲亲。看看手脏了用抹布搽搽。

  三、幼儿做花花被。

  ·引发幼儿动手,哪个宝宝愿意来试试,给小猪和娃娃做个飘亮的花花被?手脏了用抹布擦擦。

  ·带幼儿一起说说怎么用小印章的短语。

  ·提示幼儿选印章时,要你让我,我让你,用好了要送回家。

  ·帮助幼儿大胆使用印章。

  ·提醒幼儿动作慢一点。

活动反思:

  本活动是拓印,孩子在活动中的状态体现出他们在拓印的经验上是很缺乏的,他们并不了解这些工具和颜色,甚至该怎么用都不太清楚,只是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在印。但是我的讲解还不够清晰,幼儿在操作时不太明确,加入一些个别幼儿的示范会更好。

5、大班教案《小花被》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和游戏,感知上下叠置的空间位置关系。

  2、指导生活中的叠放物品的好处和注意事项。

  3、愿意与同伴合作完成游戏,合作时尊重他人的意见。

  4、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5、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五种颜色的积木、餐具若干,记录纸和笔。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各种积木,引发孩子的兴趣。

  教师:老师带来了很多积木,我们今天来玩堆积木游戏,你们想玩吗?

  2、通过游戏,初步感知上下叠置的空间位置关系。

  ——这是老师堆的积木塔,大家要接受我的过关大考验才能玩游戏哦!教师出示不同颜色或形状搭成的4层积木塔。

  第一关:引导幼儿分别从上至下,从下至上数分别是什么颜色什么形体?如第一层是红色立方体形状的。

  第二关:这一层积木的上面一块和下面一块积木分别是什么颜色和形状的?(指着中间的一块问)

  第三关:请仔细观察这个积木高塔,记住每一块积木的叠放顺序。然后教师用布把积木塔盖住,让幼儿四人一组回忆积木塔叠放顺序搭出一座一模一样的积木塔。

  3、幼儿展示操作的结果,看一看与老师有什么不同?并请幼儿描述某一块积木的上面和下面分别是什么颜色和什么形状的积木。

  4、通过实际操作引发幼儿发现叠放物品的好处。

  ——四组变两组,两组的积木合在一起,想办法把这些积木搭起来,思考怎样搭最高。

  ——活动快结束了,咱们把积木都放回篮子里吧,(教师随意放,结果积木放不下)积木放不下,有什么办法让积木放得下呢?启发孩子叠放整齐。

  5、发散孩子思维,生活中有什么东西是叠放的。教师小结:刚才我们发现把物品一个一个地叠放在一起就会比较节省空间,同时也很整齐。但叠放时小朋友也要注意哦,有的物品是不能叠放太高的,如家里的陶瓷碗,如果太高容易歪倒,就会把碗打破。

活动反思:

  在这个活动中我通过闯关游戏的形式进行,孩子都很感兴趣。从活动中孩子的表现看,孩子对上下叠置的空间位置关系都很明确,能清楚地分辨从上往下数与从下往上数的位置关系。在这个活动中我还注重一点就是根据我班孩子合作能力比较差这一点,所以我设计的这个活动大多数都是以合作的形式进行,如在第二个环节的闯关游戏,从4人到8人一组,在第一次游戏时有个别喜欢表现的孩子(钟镇阳、陈朗)不理同组的同伴,自己拿了积木就搭,结果他们组是最后一个完成的,于是我与孩子一起分析了原因,为什么?引导孩子商量着怎样合作完成任务。在后面的两个闯关游戏中孩子基本上都能做到商量合作完成任务,而且每一次完成任务后孩子都很有成就感。在最后一个环节与孩子一起发现生活中叠放的物品时,孩子们的发言也非常积极,也发现了叠放的好处,如占用的空间少,又美观等。

  从这个活动的效果看,孩子对空间位置都比较熟悉,叠放的物品会比较节省空间,同时也很整齐的道理孩子也懂,如果能把重点放在实践学习如何利用空间位置上,如让孩子摆放积木,让孩子思考怎样摆放可以装得最多,把各种不同大小的玩具放进柜子的那一层最合适等,对我班的孩子挑战性会更大一些。

6、大班主题教案《大树和小花》含反思

主题说明:

  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总是带着自己的情感态度、已有经验、认知习惯进入学习情境的,而不是照单全收地接受客观事物的映象。因而,关于春天的学习需要创设一个与幼儿的情感态度、已有经验、认知习惯想契合的情境,而不能把客观的、现成的知识简单机械地塞给幼儿。

  这一主题的意图及脉络正是在上述理念影响下确定、构建的。在这一主题中,我们并不勾画春天的树木、花草、气候的知识网络,而是和幼儿一起去结识树朋友、花朋友,以朋友的目光感受朋友、理解朋友,关心、照顾朋友。幼儿给自己的树朋友制作“身份证”,细致入微的观察芽苞苞的色泽、质地、形状。于是,在情感愿望的驱动下,他们徜徉在“花瓣儿鱼”的美妙遐想中,为“不高兴发芽的树”着急,为“去年的树”哀伤,在音乐的旋律中,他们用自己的形体语言表现嫩芽、新叶的生长,他们像花瓣儿那样翩翩起舞,把春天的气息、生机勃勃的精神有神韵地表现出来,也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中,他们积极地探索,惊喜地发现:树和花不仅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还是生活用品和食品的来源,是自己须臾不可离开的伙伴。

  进入这样一个学习环境,树和花是迷人的。幼儿与自然交融,在真实、生动的情景中,获得了发展。

活动目标:

  1、欣赏图片阅读教材,理解图片内容了解花草树木对人类的作用。

  2、说出几种花草树木的名称和作用及其保护方法。

  3、培养对花草树木爱的情感。

  4、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5、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环境和创设:

  1、在幼儿园户外种植有各种不同的树木和花卉,便于幼儿寻找树朋友,观察大大小小的树和花。

  2、在活动室的一个墙面上,师幼共同制作、布置“大大小小的树”和“树的朋友”。

  3、在自然角中摆放一些花卉,供幼儿观看。另辟一角,放置各组种的花,便于小组成员观看、照料。

  4、布置“我的树朋友”专栏,幼儿将自己的树朋友画下来,并布置其中。

  5、提供关于树和花的书籍。

  6、在一张大的硬纸板上印上“由树木和花制成的东西”字样,教师随时将幼儿的发现记录在图表上。

家园共育:

  1、在接送途中,到公园里去的路上或者在绿化带附近散步时,可以抓住时机引导孩子观看花草树木,亲近花草树木。

  2、在家中,与孩子一起动手种植一盆花,观看花的生长变化,并记录、表述花的生长变化。

  3、协助孩子做好“树的朋友”的调查,用多种方式了解树的朋友,如:查书、上网、看电视等。

  4、关心孩子在幼儿园的“树朋友”,有条件的话,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植树,让小树苗伴随孩子成长。

  5、把拾来的花瓣捣烂,同孩子一起印染手绢等物品。

  6、我们来种花不同的花瓣我家种植的花各种各样的花和树说说悄悄话制作柳条柳树木制品展览各种各样的木制品会开花的树叶子像扇子的树身上会长毛的树给树制作身份证照顾树朋友找认树朋友有趣的树叶不同的树树的外观树的用途户外观察我的树朋友大树、、、小花大树和小花请孩子找出家中所有木料做成的东西,说说哪个房间的木制品最多。

主题相关活动:

  1、户外观察树

  2、我的树朋友

  3、树朋友的身份证

  4、芽苞苞

  5、不高兴发芽的树

  6、拼小树

  7、花儿开放了

  8、花儿真美丽(一)、(二)

  9、花瓣儿“鱼”

  10、我们来种花

  11、去年的树

  12、唱个树的歌

  13、盼盼的树朋友

  14、树真好

  15、花儿多美丽(数学)

活动实录:

  实录一:户外观察树春天已在不知不觉中来临:阳光越来越温暖,风景越来越美丽,红的花、绿的树、垂柳依依的柳树姑娘……就这么诱惑着我们老师以及每一位孩子想要去亲近春天!拥抱春天!

  不知不觉,我们的学习也进入了《大树和小花》的主题活动中,这是一个能充分调动孩子运用各种感官去学习、去探索的主题活动。很多活动需要孩子们在户外完成,或观察、或记录、或比较。

活动反思:

  1. 我从教学目标上我有认知、情感、技能、但是科学活动应落在探索上,这是我以后科学活动中应注意的。

  2. 活动中我应考虑在幼儿的水平上来安排内容。如理解光合作用这是难点,应建立在平时经验之上来教学。

  3. 通过游戏活动幼儿对花草树木的情感提升了,了解了保护花草树木的方法。

7、大班音乐教案《迷路的小花鸭》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欣赏歌曲,感受、理解歌曲的内容与所表达的情绪。

  2、尝试用表情(神态)、动作来表现歌曲的忧伤和愉快的情绪。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熟悉、感受歌曲旋律和内容,学唱歌曲。

  5、尝试仿编歌词,乐意说说歌曲意思。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歌曲的内容与所表达的情绪。

  2、难点:用表情、动作表现歌曲的忧伤和愉快的情绪。

活动准备:

  挂图两幅。

活动过程:

  1、律动《头发、肩膀、膝盖、脚》导入,调动幼儿情绪。

  2、欣赏歌曲第一段,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歌曲内容。

  你听到歌曲中都唱了些什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小花鸭迷路了,哭着找妈妈)小花鸭在什么地方叫妈妈呢?(池塘边、柳树下)小花鸭是怎样哭着叫妈妈的呢?(嘎嘎嘎、嘎嘎嘎)

  出示挂图一,教师总结:池塘边、柳树下,有只迷路的小花鸭,嘎嘎嘎,嘎嘎嘎,哭着叫妈妈。(这个环节的设计采用了反复欣赏歌曲,让孩子在一遍遍的欣赏中熟悉歌曲旋律,认真倾听歌词,在听听、说说中记住歌词,挂图的出示为幼儿展现完整的画面,有助于理解歌词,为学会歌曲打好基础。)

  3、提问:小花鸭迷路了,谁能帮助小花鸭找到妈妈呢?怎样帮助小花鸭呢?(幼儿展开想象,进行讨论)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唤起幼儿对迷路的小花鸭的同情,激发幼儿积极想办法帮助小花鸭,打开幼儿的思维)

  4、欣赏歌曲第二段,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歌曲内容。

  小花鸭迷路了,这时是谁看见了它呢?(小朋友)小朋友是怎样帮助小花鸭的呢?(把小花鸭抱回家送回家)小朋友把小花鸭送回家,高兴的唱起了歌,他是怎样唱歌的呢?(啦啦啦,啦啦啦)

  出示挂图二,教师总结:小花鸭迷路了,原来是小朋友看见了,抱起迷路的小花鸭,啦啦啦,啦啦啦,把它送回家。(在多次欣赏中,幼儿熟悉了歌曲的旋律,理解了歌词,形成了完整的叙事情节,为幼儿更好地表现歌曲做好了准备)

  5、完整欣赏歌曲,引导幼儿用表情表达乐情绪。

  你觉得这首歌有几段(两段)

  歌曲的第一段说了什么事情?歌曲第二段说了什么事情呢?

  第一段唱小花鸭迷路了,哭着找妈妈,你看到这只小花鸭、听到的哭声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啊?这时脸上的表情又是怎样的呢?

  第二段唱小朋友帮助了小花鸭,把它送回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大家高兴会是怎样的表情?(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引导幼儿如何表现歌曲的情绪,培养幼儿的情绪意识)

  6、再次欣赏歌曲,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情绪表现歌曲,师幼共同演唱歌曲多遍。并尝试用动作进行歌表演并结束活动。(反复的欣赏与感受的目的就是为孩子能够准确表现歌曲的性质与内容,所以,在这个环节中老师采取多种形式让幼儿来唱歌曲,表现歌曲,达到教学的目的)

课后反思:

  本次活动我主要针对部分幼儿虽然喜爱小动物却不爱护小动物,因此,我选取了这节音乐课——《迷路的小花鸭》。在活动设计上,让幼儿反复欣赏、感受音乐,在欣赏、感受的基础上让幼儿熟悉音乐旋律,记住歌词。根据中班幼儿思维形象性的特点,让幼儿在欣赏感受歌曲的同时并通过欣赏与歌曲内容相一致的形象挂图,使幼儿耳闻目见有一个完整的意象。在幼儿对音乐旋律性质、内容的感知基础上,幼儿理解了迷路的小花鸭的心情。当我用“你看到、听到迷路的小花鸭的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的语言,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帮助幼儿实现第二个目标,尝试用表情和动作来表现歌曲,启发幼儿随着音乐做出伤心和高兴的动作、表情,激发幼儿同情、关心他人的情感。

8、大班数学教案《小花被》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和游戏,感知上下叠置的空间位置关系。

  2、指导生活中的叠放物品的好处和注意事项。

  3、愿意与同伴合作完成游戏,合作时尊重他人的意见。

  4、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5、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五种颜色的积木、餐具若干,记录纸和笔。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各种积木,引发孩子的兴趣。

  教师:老师带来了很多积木,我们今天来玩堆积木游戏,你们想玩吗?

  2、通过游戏,初步感知上下叠置的空间位置关系。

  ——这是老师堆的积木塔,大家要接受我的过关大考验才能玩游戏哦!教师出示不同颜色或形状搭成的4层积木塔。

  第一关:引导幼儿分别从上至下,从下至上数分别是什么颜色什么形体?如第一层是红色立方体形状的。

  第二关:这一层积木的上面一块和下面一块积木分别是什么颜色和形状的?(指着中间的一块问)

  第三关:请仔细观察这个积木高塔,记住每一块积木的叠放顺序。然后教师用布把积木塔盖住,让幼儿四人一组回忆积木塔叠放顺序搭出一座一模一样的积木塔。

  3、幼儿展示操作的结果,看一看与老师有什么不同?并请幼儿描述某一块积木的上面和下面分别是什么颜色和什么形状的积木。

  4、通过实际操作引发幼儿发现叠放物品的好处。

  ——四组变两组,两组的积木合在一起,想办法把这些积木搭起来,思考怎样搭最高。

  ——活动快结束了,咱们把积木都放回篮子里吧,(教师随意放,结果积木放不下)积木放不下,有什么办法让积木放得下呢?启发孩子叠放整齐。

  5、发散孩子思维,生活中有什么东西是叠放的。教师小结:刚才我们发现把物品一个一个地叠放在一起就会比较节省空间,同时也很整齐。但叠放时小朋友也要注意哦,有的物品是不能叠放太高的,如家里的陶瓷碗,如果太高容易歪倒,就会把碗打破。

活动反思:

  在这个活动中我通过闯关游戏的形式进行,孩子都很感兴趣。从活动中孩子的表现看,孩子对上下叠置的空间位置关系都很明确,能清楚地分辨从上往下数与从下往上数的位置关系。在这个活动中我还注重一点就是根据我班孩子合作能力比较差这一点,所以我设计的这个活动大多数都是以合作的形式进行,如在第二个环节的闯关游戏,从4人到8人一组,在第一次游戏时有个别喜欢表现的孩子(钟镇阳、陈朗)不理同组的同伴,自己拿了积木就搭,结果他们组是最后一个完成的,于是我与孩子一起分析了原因,为什么?引导孩子商量着怎样合作完成任务。在后面的两个闯关游戏中孩子基本上都能做到商量合作完成任务,而且每一次完成任务后孩子都很有成就感。在最后一个环节与孩子一起发现生活中叠放的物品时,孩子们的发言也非常积极,也发现了叠放的好处,如占用的空间少,又美观等。

  从这个活动的效果看,孩子对空间位置都比较熟悉,叠放的物品会比较节省空间,同时也很整齐的道理孩子也懂,如果能把重点放在实践学习如何利用空间位置上,如让孩子摆放积木,让孩子思考怎样摆放可以装得最多,把各种不同大小的玩具放进柜子的那一层最合适等,对我班的孩子挑战性会更大一些。

9、大班下学期音乐教案《小花狗》含反思

活动名称:

  小花狗

活动目标:

  1.学习歌曲《小花狗》

  2.理解并遵守游戏规则

  3.能根据歌曲内容做相应的动作

  4.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及肢体的表现能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小狗头饰,肉骨头头饰,歌曲磁带。

活动过程:

  一、 猜谜语,引出课题

  1、 谜语:长着梅花脚,喜欢摇尾巴,夜晚睡门口,喜欢吃骨头。(小狗)

  引导幼儿学小狗叫,激发学习兴趣。

  2、 出示课件,请幼儿观看不同颜色,不同数量的小狗客人。

  课件一,一只白色小狗

  课件二,两只黑色小狗

  课件三,两只黄色小狗

  二、 认识小狗

  出示课件四,一只小花狗

  1.提问:他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的姿势?请幼儿学一学。眼睛什么样?他在想什么?出示课件五

  2.学说歌词

  三、 学唱歌曲

  1.欣赏歌曲,熟悉旋律

  2.幼儿学唱歌曲

  3.随音乐跟唱歌曲,并做相应的动作

  4.出示课件六两只小花狗,改变歌词并演唱(几只小花狗就叫几声)两只小花狗,蹲在大门口,两眼黑黝黝,想吃肉骨头,旺旺,汪汪

  5.出示课件七,三只小花狗,改编歌词并演唱

  四、 游戏《小狗啃骨头》

  幼儿分别扮演“小花狗”和“肉骨头”。小花狗边唱边表演“肉骨头”蹲在小花狗面前,当唱完“汪汪”时,“肉骨头”迅速逃回自己座位。

  讲解游戏规则,分角色扮演小狗和骨头,听音乐进行游戏,互换角色进行第二遍游戏。

  教师小结:小朋友,小狗会看门,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一定要爱护它,但我们不能随便玩狗,因为小狗会咬伤人。

教学反思: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结合音乐本身的要素,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的音乐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幼儿的演唱效果很好。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成功的音乐活动,会提升孩子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较为弱的孩子对音乐活动的自信心。

10、大班音乐教案反思《迷路的小花鸭》

  活动目标:

  1、熟悉歌曲旋律,理解三段歌词表达的不同情感。

  2、体验小花鸭的心理感受,尝试用不同的声音或乐器来表现。

  3、产生关心他人的情感,体会帮助别人的乐趣。

  4、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活动准备:

  音乐、图谱、头饰、铃鼓等。

  活动过程:

  一、师幼儿以问答的形式进行发声练习进活动室。

  二、引导幼儿依次理解讲述三段歌词内容,体会每段歌词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1、出示小花鸭的图片,引题迷路的小花鸭。

  2、它在哪里?为什么哭的?依次出示图谱,边指图谱边唱谱嘎嘎嘎,小花鸭真伤心,我们一起来唱唱看。

  3、如果你迷路了,怎没办?小花鸭迷路了,谁来帮助它?我们接着听歌曲里是怎么唱的?依次出示图谱(教师清唱第二段)。(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如果是你看见了小花鸭,会怎么做呢?原来你们都是帮助别人的好孩子,帮助别人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小花鸭要回家了,可高兴了。也要有精神,把开心唱出来好吗?(全体幼儿唱一次)

  4、小花鸭回家了,见到妈 妈会很开心,(出示图片3张)你说妈 妈会怎么说?(教师唱第三段)鸭妈 妈怎么说的?引导幼儿唱一次。

  三、引导幼儿完整的唱一次。

  1、提醒幼儿要记住第一段迷路的时候和第二段找到家的时候的区别,跟着图谱全体唱。

  2、引导幼儿全体边看图谱边做动作。

  四、乐器感应。

  小花鸭找到了妈妈,我们来开个音乐会庆祝一下好吗?(出示铃鼓,沙锤、瓶子)

  幼儿自由选择,幼儿自由选择乐器,形成三个声部,根据教师指挥伴随音乐即兴表演。第一段我们用瓶子,手掌指一下第一组,第二段我们用沙锤,第三段铃鼓加进去一起演奏。

  五、游戏《帮助小花鸭》

  请一个小朋友扮演一只小花鸭,老师扮演大朋友,我们一起去找小花鸭。教师拍手带领幼儿走成圆形,在黑板后找到,我们一起来送它回家

  活动延伸:

  小朋友帮小花鸭找到了妈 妈,妈 妈可开心了,夸你们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我们一起去找找看还有什么人需要我们帮忙的!

  活动反思:

  《迷路的小花鸭》这首歌旋律简单优美,因此我在设置教学目标时没有把学唱这首歌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而把培养孩子对小动物的同情心,体会小花鸭找不到妈 妈而伤心难过寂寞的心情,和乐于助人的情感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从教学效果来看教学重点难点已经突破了,

  1、我在教学中孩子的主体地位的到了充分的发挥。我设计了很多的问题,比如:怎么唱才能把小花鸭伤心难过的心情唱出来呢?小花鸭迷路了怎么办呢?等等。把问题抛给孩子,给孩子足够的思考时间,我只是充当孩子的引导者。

  2、为了加深孩子对歌曲的理解和把握,初次让孩子体验乐器感应,使用打击乐器给了孩子一个演奏的环节,这个环节不但可以锻炼孩子的表现能力。还能了解孩子对这首歌是否把握,最后的游戏环节点睛了整个活动的中心主题,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但是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在这节音乐教学中自己的音乐素养有待提高。尤其是歌词部分一定要记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总结,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11、大班美术详案教案《小花伞》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本次活动结合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小花伞,结合《纲要》中的主题目标,让幼儿主动的参与活动,有信心,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意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写简单的问题。

  活动目标

  1、观察各种各样的小花伞,感受花伞上图案的对称美。学习用点、线、面对称地装饰小花伞。

  2、培养幼儿感受美,欣赏美和表现美的能力,体验画画的快乐。

  3、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及创新意识。

  4、在创作时体验色彩和图案对称带来的均衡美感。

  5、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是学习用点、线、面对称地装饰小花伞。

  2、 教学难点是制作过程。

  活动准备

  1、收集的小花伞若干。

  2、圆形纸若干,记号笔、彩色水彩笔、油画棒若干。

  活动过程

  一、欣赏小花伞

  师出示实物小花伞若干,摆放在活动室四周。

  1、幼儿自由欣赏各种小花伞。

  2、幼儿自由的和同伴交流,教师在旁倾听。

  说说你最喜欢的小花伞,为什么喜欢?

  二、引导幼儿感知小花伞上图案的对称美。

  教师出示一只图案对称的风筝。请幼儿欣赏后说说自己的发现。<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伞上的图案是对称的,上面的和下面的花纹、颜色、形状都是一样的,,左面的和右面的花纹、颜色、形状也是一样的。这就是对称。)

  三、幼儿讨论如何装饰小花伞。

  教师引导语:这些小花伞真漂亮,我们也来做一把漂亮的小花伞好吗?

  设疑:你想做一把什么样的小花伞?

  四、幼儿绘制小花伞。

  教师引导语:请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图案、色彩做一把漂亮的与众不同的小花伞。注意图案要对称,看谁装饰的最漂亮。

  五、小花伞展。

  展示幼儿制作的小花伞,比一比谁的小花伞最美。

  活动反思: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布森指出:知觉是一种主动的过程。儿童和成人都能在环境中主动地发现、探索、参与和抽取信息。因此,在活动中,我能尊重孩子的需要,注重孩子个性的发展,引导孩子主动学习,大胆想象,装饰小花伞。通过活动,孩子们的知识经验得到了提升,活动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体验到了美术活动的快乐。

12、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小花被》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和游戏,感知上下叠置的空间位置关系。

  2、指导生活中的叠放物品的好处和注意事项。

  活动准备:

  五种颜色的积木、餐具若干,记录纸和笔。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各种积木,引发孩子的兴趣。

  教师:老师带来了很多积木,我们今天来玩堆积木游戏,你们想玩吗?

  2、通过游戏,初步感知上下叠置的空间位置关系。

  ——这是老师堆的积木塔,大家要接受我的过关大考验才能玩游戏哦!教师出示不同颜色或形状搭成的4层积木塔。

  第一关:引导幼儿分别从上至下,从下至上数分别是什么颜色什么形体?如第一层是红色立方体形状的。

  第二关:这一层积木的上面一块和下面一块积木分别是什么颜色和形状的?(指着中间的一块问)

  第三关:请仔细观察这个积木高塔,记住每一块积木的叠放顺序。然后教师用布把积木塔盖住,让幼儿四人一组回忆积木塔叠放顺序搭出一座一模一样的积木塔。

  3、幼儿展示操作的结果,看一看与老师有什么不同?并请幼儿描述某一块积木的上面和下面分别是什么颜色和什么形状的积木。

  4、通过实际操作引发幼儿发现叠放物品的好处。

  ——四组变两组,两组的积木合在一起,想办法把这些积木搭起来,思考怎样搭最高。

  ——活动快结束了,咱们把积木都放回篮子里吧,(教师随意放,结果积木放不下)积木放不下,有什么办法让积木放得下呢?启发孩子叠放整齐。

  5、发散孩子思维,生活中有什么东西是叠放的。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发现把物品一个一个地叠放在一起就会比较节省空间,同时也很整齐。"屈;老师.教,案网出处"但叠放时小朋友也要注意哦,有的物品是不能叠放太高的,如家里的陶瓷碗,如果太高容易歪倒,就会把碗打破。

  活动反思:

  在这个活动中我通过闯关游戏的形式进行,孩子都很感兴趣。从活动中孩子的表现看,孩子对上下叠置的空间位置关系都很明确,能清楚地分辨从上往下数与从下往上数的位置关系。在这个活动中我还注重一点就是根据我班孩子合作能力比较差这一点,所以我设计的这个活动大多数都是以合作的形式进行,如在第二个环节的闯关游戏,从4人到8人一组,在第一次游戏时有个别喜欢表现的孩子(钟镇阳、陈朗)不理同组的同伴,自己拿了积木就搭,结果他们组是最后一个完成的,于是我与孩子一起分析了原因,为什么?引导孩子商量着怎样合作完成任务。在后面的两个闯关游戏中孩子基本上都能做到商量合作完成任务,而且每一次完成任务后孩子都很有成就感。在最后一个环节与孩子一起发现生活中叠放的物品时,孩子们的发言也非常积极,也发现了叠放的好处,如占用的空间少,又美观等。

  从这个活动的效果看,孩子对空间位置都比较熟悉,叠放的物品会比较节省空间,同时也很整齐的道理孩子也懂,如果能把重点放在实践学习如何利用空间位置上,如让孩子摆放积木,让孩子思考怎样摆放可以装得最多,把各种不同大小的玩具放进柜子的那一层最合适等,对我班的孩子挑战性会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