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音乐教案《大蛀牙》反思》属于幼儿园大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大班音乐教案《大蛀牙》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感受和表现音乐的美感,培养幼儿的审美观念。
2、初步认识钢琴键盘。
3、通过创意肢体造型,培养幼儿创造潜能。
4、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教学准备:
响筒、纸、笔、娃娃、键盘垫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玩泡泡游戏。
(反思:以游戏的引入,可以提高幼儿的兴趣,把幼儿带入音乐的世界。老师在与幼儿一起玩游戏时可以更加自由、轻松。)
二、节奏游戏。
1、老师敲鼓,幼儿用手拍出节奏。
老师:请小朋友听鼓声,用手拍出节奏。
2、模仿老师拍肢体节奏。
老师:我们玩猴子学样的游戏,请小朋友模仿老师拍出身体节奏。
(反思:老师在以上的活动就是为了下一个目标做铺垫的。幼儿对老师所拍的节奏和动作大部分是可以掌握的。但当幼儿遇到较困难的节奏时,老师只是一带而过,没有继续深入。在老师出拍时,老师应考虑到幼儿的接受能力,可以从易到难开始。当幼儿拍错时,老师可以重复3――5次,动作要夸张些,拍子放慢些。)
三、请幼儿听歌曲中有几颗大蛀牙。
老师:小朋友你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牙齿的?
老师:有个小丑特别喜欢吃糖,又不爱刷牙,结果长了大蛀牙。请你们听一听,他长了几颗大蛀牙。
四、幼儿边听音乐边用手指表示每句蛀牙的次数。
(反思:在这个环节中,引起许多听课老师的争议,认为老师的节奏拍错了。在课前,我听过多次的音乐,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想法,觉得乐曲中的牛铃声小,速度快,幼儿较难听出来。老师有太多的不放心,也低估了幼儿的能力。)
五、幼儿边听音乐边用敲出每句蛀牙的次数。
(反思:在活动中我侧重于让幼儿感受音乐里的蛀牙次数,忽略了幼儿心理对兴趣需求,兴趣点的激发不是很高。出现了幼儿不想再次听音乐的现象。当出现这些情况时,老师应该邀请幼儿一起动起来,多准备游戏,激发幼儿的兴趣。)
六、认识键盘。
老师出示第一张小丑,引导幼儿:你们看这个小丑有几颗大蛀牙?(两颗)
老师:你们觉得小丑的蛀牙象哪种乐器。
老师介绍键盘:这个是钢琴键盘,有黑有白。白的叫白键,黑的叫黑键。
老师:你能在键盘上找出两个黑键吗?(幼儿轮流触摸黑键)
老师出示第二张小丑,引导幼儿:你们看这个小丑有几颗大蛀牙?(三颗)
老师:你能在键盘上找出三个黑键吗?(幼儿轮流触摸黑键)
(反思:幼儿游戏兴趣非常浓郁,因为在钢琴键上玩游戏化的情节对幼儿的吸引非常大。[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不足之处:游戏时,始终是老师与幼儿玩,没有音乐的加入,略显呆板。我们每做的一件事情,最后都要回归音乐。)
七、蛀牙造型。
老师:有一颗大蛀牙,变一个造型。
幼儿:原来你没刷牙,模仿一个造型。
老师:有两颗大蛀牙,变两个造型。
幼儿:原来你没刷牙,模仿两个造型。
老师:有三颗大蛀牙,变三个造型。
幼儿:原来你没刷牙,模仿三个造型。
(反思:幼儿能够模仿出老师的动作,但幼儿更愿意自己去创造。)
八、牙防所游戏。
(反思:幼儿很喜欢玩这个游戏,老师在组织中没有注意到游戏的氛围,结束也显得有点仓促。)
课后反思:
1、自己应该更充分相信班中孩子的能力、潜力。在某些环节中使教育更加放手与开放,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暗示。
2、应提高自己捕捉幼儿在讨论中想法与信息的能力。
3、老师在活动中还应具有自由自主、灵活变通的能力。
2、大班教案《大蛀牙》含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感受和表现音乐的美感,培养幼儿的审美观念。
2、初步认识钢琴键盘。
3、通过创意肢体造型,培养幼儿创造潜能。
4、能大胆表现歌曲的内容、情感。
5、通过肢体律动,感应固定拍。
教学准备:
1、响筒、纸、笔、娃娃、键盘垫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玩泡泡游戏。
(反思:以游戏的引入,可以提高幼儿的兴趣,把幼儿带入音乐的世界。老师在与幼儿一起玩游戏时可以更加自由、轻松。)
二、节奏游戏。
1、老师敲鼓,幼儿用手拍出节奏。
老师:请小朋友听鼓声,用手拍出节奏。
2、模仿老师拍肢体节奏。
老师:我们玩猴子学样的游戏,请小朋友模仿老师拍出身体节奏。
(反思:老师在以上的活动就是为了下一个目标做铺垫的。幼儿对老师所拍的节奏和动作大部分是可以掌握的。但当幼儿遇到较困难的节奏时,老师只是一带而过,没有继续深入。在老师出拍时,老师应考虑到幼儿的接受能力,可以从易到难开始。当幼儿拍错时,老师可以重复3――5次,动作要夸张些,拍子放慢些。)
三、请幼儿听歌曲中有几颗大蛀牙。
老师:小朋友你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牙齿的?
老师:有个小丑特别喜欢吃糖,又不爱刷牙,结果长了大蛀牙。请你们听一听,他长了几颗大蛀牙。
四、幼儿边听音乐边用手指表示每句蛀牙的次数。
(反思:在这个环节中,引起许多听课老师的争议,认为老师的节奏拍错了。在课前,我听过多次的音乐,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想法,觉得乐曲中的牛铃声小,速度快,幼儿较难听出来。老师有太多的不放心,也低估了幼儿的能力。)
五、幼儿边听音乐边用敲出每句蛀牙的次数。
(反思:在活动中我侧重于让幼儿感受音乐里的蛀牙次数,忽略了幼儿心理对兴趣需求,兴趣点的激发不是很高。出现了幼儿不想再次听音乐的现象。当出现这些情况时,老师应该邀请幼儿一起动起来,多准备游戏,激发幼儿的兴趣。)
六、认识键盘。
老师出示第一张小丑,引导幼儿:你们看这个小丑有几颗大蛀牙?(两颗)
老师:你们觉得小丑的蛀牙象哪种乐器。
老师介绍键盘:这个是钢琴键盘,有黑有白。白的叫白键,黑的叫黑键。
老师:你能在键盘上找出两个黑键吗?(幼儿轮流触摸黑键)
老师出示第二张小丑,引导幼儿:你们看这个小丑有几颗大蛀牙?(三颗)
老师:你能在键盘上找出三个黑键吗?(幼儿轮流触摸黑键)
(反思:幼儿游戏兴趣非常浓郁,因为在钢琴键上玩游戏化的情节对幼儿的吸引非常大。不足之处:游戏时,始终是老师与幼儿玩,没有音乐的加入,略显呆板。我们每做的一件事情,最后都要回归音乐。)
七、蛀牙造型。
老师:有一颗大蛀牙,变一个造型。
幼儿:原来你没刷牙,模仿一个造型。
老师:有两颗大蛀牙,变两个造型。
幼儿:原来你没刷牙,模仿两个造型。
老师:有三颗大蛀牙,变三个造型。
幼儿:原来你没刷牙,模仿三个造型。
(反思:幼儿能够模仿出老师的动作,但幼儿更愿意自己去创造。)
八、牙防所游戏。
(反思:幼儿很喜欢玩这个游戏,老师在组织中没有注意到游戏的氛围,结束也显得有点仓促。)
课后思考:
1、自己应该更充分相信班中孩子的能力、潜力。在某些环节中使教育更加放手与开放,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暗示。
2、应提高自己捕捉幼儿在讨论中想法与信息的能力。
3、老师在活动中还应具有自由自主、灵活变通的能力。
3、大班音乐教案《大蛀牙》含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感受和表现音乐的美感,培养幼儿的审美观念。
2、初步认识钢琴键盘。
3、通过创意肢体造型,培养幼儿创造潜能。
4、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教学准备:
响筒、纸、笔、娃娃、键盘垫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玩泡泡游戏。
(反思:以游戏的引入,可以提高幼儿的兴趣,把幼儿带入音乐的世界。老师在与幼儿一起玩游戏时可以更加自由、轻松。)
二、节奏游戏。
1、老师敲鼓,幼儿用手拍出节奏。
老师:请小朋友听鼓声,用手拍出节奏。
2、模仿老师拍肢体节奏。
老师:我们玩猴子学样的游戏,请小朋友模仿老师拍出身体节奏。
(反思:老师在以上的活动就是为了下一个目标做铺垫的。幼儿对老师所拍的节奏和动作大部分是可以掌握的。但当幼儿遇到较困难的节奏时,老师只是一带而过,没有继续深入。在老师出拍时,老师应考虑到幼儿的接受能力,可以从易到难开始。当幼儿拍错时,老师可以重复3――5次,动作要夸张些,拍子放慢些。)
三、请幼儿听歌曲中有几颗大蛀牙。
老师:小朋友你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牙齿的?
老师:有个小丑特别喜欢吃糖,又不爱刷牙,结果长了大蛀牙。请你们听一听,他长了几颗大蛀牙。
四、幼儿边听音乐边用手指表示每句蛀牙的次数。
(反思:在这个环节中,引起许多听课老师的争议,认为老师的节奏拍错了。在课前,我听过多次的音乐,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想法,觉得乐曲中的牛铃声小,速度快,幼儿较难听出来。老师有太多的不放心,也低估了幼儿的能力。)
五、幼儿边听音乐边用敲出每句蛀牙的次数。
(反思:在活动中我侧重于让幼儿感受音乐里的蛀牙次数,忽略了幼儿心理对兴趣需求,兴趣点的激发不是很高。出现了幼儿不想再次听音乐的现象。当出现这些情况时,老师应该邀请幼儿一起动起来,多准备游戏,激发幼儿的兴趣。)
六、认识键盘。
老师出示第一张小丑,引导幼儿:你们看这个小丑有几颗大蛀牙?(两颗)
老师:你们觉得小丑的蛀牙象哪种乐器。
老师介绍键盘:这个是钢琴键盘,有黑有白。白的叫白键,黑的叫黑键。
老师:你能在键盘上找出两个黑键吗?(幼儿轮流触摸黑键)
老师出示第二张小丑,引导幼儿:你们看这个小丑有几颗大蛀牙?(三颗)
老师:你能在键盘上找出三个黑键吗?(幼儿轮流触摸黑键)
(反思:幼儿游戏兴趣非常浓郁,因为在钢琴键上玩游戏化的情节对幼儿的吸引非常大。[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不足之处:游戏时,始终是老师与幼儿玩,没有音乐的加入,略显呆板。我们每做的一件事情,最后都要回归音乐。)
七、蛀牙造型。
老师:有一颗大蛀牙,变一个造型。
幼儿:原来你没刷牙,模仿一个造型。
老师:有两颗大蛀牙,变两个造型。
幼儿:原来你没刷牙,模仿两个造型。
老师:有三颗大蛀牙,变三个造型。
幼儿:原来你没刷牙,模仿三个造型。
(反思:幼儿能够模仿出老师的动作,但幼儿更愿意自己去创造。)
八、牙防所游戏。
(反思:幼儿很喜欢玩这个游戏,老师在组织中没有注意到游戏的氛围,结束也显得有点仓促。)
课后反思:
1、自己应该更充分相信班中孩子的能力、潜力。在某些环节中使教育更加放手与开放,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暗示。
2、应提高自己捕捉幼儿在讨论中想法与信息的能力。
3、老师在活动中还应具有自由自主、灵活变通的能力。
4、大班音乐优秀教案及反思《国旗红红的哩》含反思
教学活动:国旗红红的哩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国旗红红的哩》,学习用跳跃的方法演唱歌曲中的部分歌词,唱准休止符。
2、能用多种形式演唱歌曲,体会歌唱活动的快乐。
3、培养幼儿喜欢国旗,热爱国旗的情感。
4、愿意跟随教师和音乐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然、连贯的声音唱歌,情绪愉快地参加音乐活动。
5、在学习歌表演的基础上,结合游戏情节,注意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
活动名称:《国旗红红的哩》
活动重点:能够用跳跃的声音唱出歌曲中的部分歌词。
活动难点:在歌唱时不拉长声,能够在指定的歌词处停顿。
经验准备:幼儿了解国旗的含义;学过有关国旗的歌曲
物质准备:国旗图片;歌词小图片
活动过程:
一、发声练习
1、师生问好
2、练习单音的音节"哩"和"啦"重点指导:指导幼儿不要拉长声,唱出快乐活泼的情绪。
二、国旗多美丽
1、观察国旗图片,说说自己对国旗的了解是什么?
2、复习曾学过的有关国旗的歌曲教师小结:观察国旗的外形和颜色,重点提出来国旗是红红的,五颗星是黄色的。
三、学习歌曲《国旗红红的哩》
1、欣赏歌曲"请你听一听这首歌歌词里是怎么说国旗的?"
2、学习歌词
(1)看PPT学歌词
(2)分组利用小图卡摆一摆歌词顺序
(3)展示每组摆的顺序,和音乐确认最后结果
(4)随音乐念歌词
3、演唱歌曲
(1)看图片随音乐进行演唱。
重点指导:在有休止符的地方要强调幼儿注意空拍,声音要断开。
(2)尝试轮唱、对唱(与老师)
(3)利用课件指导幼儿唱准"哩哩"和"啦啦"重点指导:指导幼儿分清"啦"和"哩"的标志。在唱这两个字时不要拉长声。
4、我爱国旗
(1)请幼儿说说自己喜欢国旗的什么地方。
(2)讨论升国旗的时候要怎么做。
教学反思:
歌唱活动"国旗红红的哩"是一首表达幼儿对国旗喜爱之情的一首歌。过去我们曾学过一首有关国旗的歌曲"国旗国旗多美丽",与这首个不同的是"国旗红红的哩"是从国旗的外观上展示给小朋友国旗的美丽。所以为了使幼儿能够直观的看到国旗的外观,我将一些国旗的图片配合歌词向幼儿展示出来,形象化的歌词更容易使幼儿记忆。为了使幼儿能够正确记忆歌词我利用各种方法,实物对应;倾听范唱;图片排序这些方法,用不同的途径激发幼儿学习记忆歌词的兴趣,并利用集体和小组两种教学方式帮助幼儿更好的记忆歌词。但活动环节的进行中还是出现了幼儿听的多,唱的少的情况,而且在听、学休止音的环节我没有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而是进行了直接教授,这样没有使幼儿主动的去听,去感受歌曲中的休止。最后我以"你喜欢国旗的哪里?"的一个小的谈话结束了活动,孩子们通过学习歌曲,也从歌词中感受到国旗外形的美丽,都纷纷举手发言,我能够感受到孩子们对国旗的喜爱之情。
5、大班音乐游戏教案《大蛀牙》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歌曲内容,感受歌曲欢快、风趣的特点。
2.通过道具游戏、肢体造型感应每句末“蛀牙”次数。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知道蛀牙的危害。
2.材料准备:音乐《大蛀牙》、鼓、故事图片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了解歌曲内容,并通过道具游戏肢体造型等感应每个句末的“蛀牙”次数。
活动难点:引导幼儿听辨每句末尾木鱼声的次数。
活动过程:
1.热身活动。
(1)教师敲击鼓面,幼儿走各种步伐感应拍子。(指导幼儿根据鼓声的快慢变化,走出各种步伐如跑、跳、蹲走、弯腰走等。)
(2)教师敲击鼓边,幼儿原地拍手或两人互拍出教师敲揍的节拍。
2.观察图片,故事导入。
引导幼儿观察故事图片,自由讲述图片内容。
师:你看见了谁?它们在做什么? 故事讲述
3.欣赏歌曲:
(1)完整倾听,感受歌曲的欢快与风趣。
(2)再次倾听,肢体感应歌曲节拍。"出自:屈;老.师"(教师按三段歌词,随拍子拍肢体的三个部位,引导幼儿听蛀牙的次数。)
4.进行道具游戏,感应每句末“蛀牙”的次数。
(1)打棒敲击次数。(引导幼儿听辨句末的木鱼声,并用掌声拍出来。)
(2)点手心游戏,感应次数。
玩法:幼儿手一只手摊开,当唱到“有一颗大蛀牙”时用另外一只手在手心点一点,两颗,三颗大蛀牙则依照歌曲节奏快慢点上两点或三点。(注意提醒幼儿边唱边玩。)
5.做肢体造型,感应句末“蛀牙”次数。
(1)教师伴随音乐,在句末木鱼处做肢体造型。(注意提醒幼儿两人合作,一人创作,另一个模仿,合拍做造型。)
(2)幼儿两个人合作玩肢体造型游戏。(提醒幼儿随“蛀牙”的次数做肢体造型,之后请全班幼儿围成一个圆圈,请几个幼儿站在中间按歌曲节拍做动作,其余幼儿模仿,每段间奏时换人)
6.小结评价。
提问:怎样保护牙齿?
小结: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保护牙齿身体好!
附:
【音乐分析】
1.句式。
前奏(一个八拍)-----念词一遍(有一颗大蛀牙)------间奏(一个8拍)------唱歌一遍(有两颗大蛀牙)-------间奏(1个8拍)-------唱歌一遍(有三颗大蛀牙)。
2.歌词。
小朋友乖乖,小虫子坏坏,把嘴巴开开啊!
有一颗大蛀牙!原来你没刷牙!
有两颗大蛀牙!原来你没刷牙!
有三颗大蛀牙!原来你没刷牙!
活动反思:
《大蛀牙》是一首音乐节奏简明、语词简单有趣的歌曲。活动中,有趣的故事情节很好的吸引了幼儿的兴趣,第一遍倾听歌曲后,幼儿对语词有了初步的理解,第二遍基本可以跟随音乐念唱出来,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将大蛀牙出现的次数拍出来,很好的感受了音乐里的蛀牙次数。角色扮演“牙访所"的游戏中,幼儿非常喜欢,但老师在组织中没有注意到游戏的氛围,没有强调好规则,幼儿在角色分配上有了矛盾,出现了大家都想演医生,而不想演病人的现象,仓促的结束了表演,多数幼儿没有把角色扮演出来。认识键盘的游戏中幼儿兴趣非常浓烈,因为在钢琴键上玩游戏的情节非常吸引幼儿,幼儿对小山坡CDE,大山坡FGAB理解较好,能够在琴键上找出来,并能正确的用相应的手指触摸。不足之处就是此环节没有加入音乐,游戏时略显呆板。在造型记忆的环节中,幼儿能够模仿出老师的动作,但在结合音乐做出模仿这块幼儿还是把握不好音乐,需要老师提醒。有个别幼儿可以自己创编动作,随音乐记忆表演。大多数幼儿还需要老师引导,只能模仿。
6、大班音乐优质课教案《大蛀牙》含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感受和表现音乐的美感,培养幼儿的审美观念。
2、初步认识钢琴键盘。
教学准备:
1、响筒、纸、笔、娃娃、键盘垫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玩泡泡游戏。
(反思:以游戏的引入,可以提高幼儿的兴趣,把幼儿带入音乐的世界。老师在与幼儿一起玩游戏时可以更加自由、轻松。)
二、节奏游戏。
1、老师敲鼓,幼儿用手拍出节奏。
老师:请小朋友听鼓声,用手拍出节奏。
2、模仿老师拍肢体节奏。
老师:我们玩猴子学样的游戏,请小朋友模仿老师拍出身体节奏。
(反思:老师在以上的活动就是为了下一个目标做铺垫的。幼儿对老师所拍的节奏和动作大部分是可以掌握的。但当幼儿遇到较困难的节奏时,老师只是一带而过,没有继续深入。在老师出拍时,老师应考虑到幼儿的接受能力,可以从易到难开始。当幼儿拍错时,老师可以重复3――5次,动作要夸张些,拍子放慢些。)
三、请幼儿听歌曲中有几颗大蛀牙。
老师:小朋友你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牙齿的?
老师:有个小丑特别喜欢吃糖,又不爱刷牙,结果长了大蛀牙。请你们听一听,他长了几颗大蛀牙。
四、幼儿边听音乐边用手指表示每句蛀牙的次数。
(反思:在这个环节中,引起许多听课老师的争议,认为老师的节奏拍错了。在课前,我听过多次的音乐,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想法,觉得乐曲中的牛铃声小,速度快,幼儿较难听出来。老师有太多的不放心,也低估了幼儿的能力。)
五、幼儿边听音乐边用敲出每句蛀牙的次数。
(反思:在活动中我侧重于让幼儿感受音乐里的蛀牙次数,忽略了幼儿心理对兴趣需求,兴趣点的激发不是很高。出现了幼儿不想再次听音乐的现象。当出现这些情况时,老师应该邀请幼儿一起动起来,多准备游戏,激发幼儿的兴趣。)
六、认识键盘。
老师出示第一张小丑,引导幼儿:你们看这个小丑有几颗大蛀牙?(两颗)
老师:你们觉得小丑的蛀牙象哪种乐器。
老师介绍键盘:这个是钢琴键盘,有黑有白。白的叫白键,黑的叫黑键。
老师:你能在键盘上找出两个黑键吗?(幼儿轮流触摸黑键)
老师出示第二张小丑,引导幼儿:你们看这个小丑有几颗大蛀牙?(三颗)
老师:你能在键盘上找出三个黑键吗?"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幼儿轮流触摸黑键)
(反思:幼儿游戏兴趣非常浓郁,因为在钢琴键上玩游戏化的情节对幼儿的吸引非常大。不足之处:游戏时,始终是老师与幼儿玩,没有音乐的加入,略显呆板。我们每做的一件事情,最后都要回归音乐。)
七、蛀牙造型。
老师:有一颗大蛀牙,变一个造型。
幼儿:原来你没刷牙,模仿一个造型。
老师:有两颗大蛀牙,变两个造型。
幼儿:原来你没刷牙,模仿两个造型。
老师:有三颗大蛀牙,变三个造型。
幼儿:原来你没刷牙,模仿三个造型。
(反思:幼儿能够模仿出老师的动作,但幼儿更愿意自己去创造。)
八、牙防所游戏。
(反思:幼儿很喜欢玩这个游戏,老师在组织中没有注意到游戏的氛围,结束也显得有点仓促。)
教学反思:
1、自己应该更充分相信班中孩子的能力、潜力。在某些环节中使教育更加放手与开放,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暗示。
2、应提高自己捕捉幼儿在讨论中想法与信息的能力。
3、老师在活动中还应具有自由自主、灵活变通的能力。
7、大班音乐优质课教案反思《梦之船》《圣桑》《水族馆》
活动目标:
1、能用正确的呼吸及歌唱方法,能较流畅的吟唱出歌曲。
2、利用身体动作表现出歌曲中连唱及跳唱的演唱形式。
3、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4、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活动准备:
光碟《圣桑》《梦之船》《水族馆》
活动重难点:
表现出歌曲中连唱及跳唱的演唱形式。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进行气息发声练习
1、伴随优美的旋律进入故事情景(幼儿在活动室门口等候,音乐响起)
(教师旁白)在一个幽静的湖边,有一只美丽的天鹅带着她的宝宝们,正在轻轻的拍着她们的翅膀,慢慢的跳着舞,因为这个夜晚实在是太美了。
2、根据提示进行气息练习
“啊,这的空气太清新了,让我们好好享受的深呼吸吧。(三次)
3、示范讲解进行发声练习
重点示范连唱和跳唱的演唱方法。
YO (13531) 这么美丽的景象,我特别想唱歌,你们跟我一起唱,连唱(ya 13531 yo 13531 yi 13531)练习,跳唱(ya 13531 yo 13531 yi 13531)练习。
二、学唱歌曲,借助角色扮演,引出歌曲——《梦之船》,整体范唱歌曲。
“你们看那是什么?”
“我是梦之船,你们愿意上船,跟我到水族馆去吗?”(教师旁白)
“愿意”!
“小天鹅们,梦之船在航行时会遇到水流平稳和颠簸的时候,看看自己能在歌中感觉到吗?"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让我们出发吧!”
@唱歌曲《梦之船》边唱边表现水流平稳和颠簸(第一遍)
教师配以身体动作进行范唱。重点学习连唱和跳唱的演唱方法
@分段表现平稳和颠簸(第二遍)
提示幼儿用身体动作感受连唱和跳唱的音乐表现形式
@幼儿集体演唱,重点指导幼儿用不同的声音表现连唱和跳唱的方法
“梦之船,还要行驶一段就到了,让我们继续行驶吧!”(第三遍)
“梦之船,要你们唱出好听的歌声才会开门,你们试试吧!”(第四遍)
“门开了”!
三、律动:《水族馆》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水族馆”(老师旁白)
“我是小水草,我们一起来跳舞吧!”(放音乐—水族馆)
四、结束活动
“当-叮当,”“呀,不好了,时间已经到了,梦之船要关门了,我们要抓紧时间回去了。来一个跟着一个上船,唱着《梦之船》离开教室。
活动反思: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原动力,幼儿只有有了兴趣才能产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愿望。爱好音乐是人的天性,有趣的音乐活动能激起幼儿学习的欲望,使其产生愉快的情绪,充分发挥想象,表现出他们不同的感受和创造。
8、大班音乐优秀教案教案《倒霉兔》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感受音乐诙谐的情绪和AB的音乐结构,能在游戏中用创造性的动作、表情等表现音乐。
2.通过镜像模仿游戏,能够大胆创编动作并愿意准确模仿出同伴的动作。
3.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活动准备:
音乐,场地的颜色地标,兔耳朵。
活动过程:
一、大家一起交流"倒霉"一词引出故事。
"有这样一个词,我们可以一起交流一下,你们知道什么叫倒霉吗?"
二、故事导入
1."今天我就要讲一个关于倒霉的故事。有一只兔子,很倒霉,倒霉。它把它聪明的耳朵丢了。一只兔子,没有耳朵还像兔子吗?""怎么办呢?"(去找)"对,赶紧把兔耳朵找回来呀。可是有一个问题:它的本领不够,怎么办?"
三、聆听音乐,加入动作,感受音乐。
1.简单动作"很好,请大家帮忙,去学习。你会向我学习吗?我做一个动作,你会做吗?"
2.组合动作"我换一个动作,你会吗?""嗯,如果你丢了一个东西或者是遇到什么倒霉事,没关系,你可以努力学习,就会变成一个勇敢坚强的人。"
3.初步感受音乐。
"好,我们跟音乐一起来做动作。""在你跟我学本领的时候如果不仔细看能不能学会?""来,看你能不能和我学得一模一样?"
四、挑战游戏:
1、加入猜拳游戏"这次呢,我有个新玩法。石头剪刀布会玩吧?我们来玩石头剪刀布。"(跟音乐带口诀:倒霉的兔子不是我比一比)
2、再次听音乐,加大难度,两个幼儿互动。让幼儿说说用什么动作表示成功和失败。
"这次我们不仅在本领上有新的变化,你们还要理解什么是成功和失败。输赢要用动作告诉我"(不放音乐试一次)"赢了的就要把耳朵高高举起,输了的就要把耳朵垂下去。现在大家一起比啊!"放音乐再来一次。
3、第三次听音乐,让幼儿说说第三种情况,如果打成平手用什么动作表示。
"刚才说成功的兔子找回耳朵,把手举起来当耳朵。。屈,老师.教案.网出处。失败的兔子耳朵耷拉下来,那如果打成平手怎么办?"(拥抱、握手)提问:"你们两刚是谁教谁学本领的?"小结:谁赢了谁就帮助对方学本领。
4、再次听音乐游戏,确保每位幼儿都清楚游戏规则。(座位上)教师可请一名幼儿扮演聪明兔来验证游戏规则是否清晰。(1次)口诀:"聪明的兔子就是我(第四次说)跟我学本领。""这次一定要愿赌服输哦,输了的就把耳朵垂下来。输了也没关系,后面我会挑一个更难的本领,你一定能赢回你聪明的兔耳朵。"5、座位前站立游戏:捶腿…一替换…原地踏步(1次)小结:祝贺你们都能努力认真的学习本领,你们是最棒的小兔。
6、加入空间圆圈游戏,幼儿尝试感受挑战游戏的快乐。
老师准备小贴画,让幼儿两两手拉手,前后站在贴画上。
"看我带来了什么?兔子是有耳朵还是没耳朵啊?有耳朵的兔子是什么兔子?现在两个两个拉手围圆圈,前后站在我的小兔子上。我们跟音乐玩游戏,如果你赢了就可以和他换位置。最后谁站在里圈谁就可以教对方本领,本领要合拍哦!"
7、加大游戏难度,让幼儿感受团体游戏的快乐"如果每一次都和他打平手,你还想不想和他比?""这次我们换个方法,刚才我是不动的,现在我是移动的,看我移动了几个位置?对,可以向前换一个朋友。这可是超级厉害的办法哦,看你们能不能学会""有兔耳朵的小朋友不移动,外圈的小朋友移动,现在我们来试一试。"
8、请客人老师表演,游戏结束。
活动反思:
根据新《纲要》中艺术指导的'内容与要求: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猜拳游戏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绪……我将本次活动设计成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活动形式,感受音乐中诙谐的情绪和A和B的音乐结构,能在游戏中用创造性的动作、表情等表现音乐。通过镜像模仿游戏使幼儿能够大胆创编动作并愿意准确模仿出同伴的动作,愿意与同伴友好游戏,感受游戏中分享与合作挑战的快乐,培养孩子勇敢努力不放弃的精神。
本次活动我能采用逐层深入的方法,让幼儿边玩边学,在玩中感受音乐,在感受音乐的同时玩游戏,减轻了幼儿枯燥学习的负担,使得学习在游戏中自然进行,更显趣味性。在活动中我比较注重孩子的相互学习,比如说,在猜拳游戏时,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观念,通过不同的音乐情绪变化让孩子感受“聪明的兔子就是我比一比”达到了教与学的共同目的。这样,不仅让孩子有一种成就感,还能鼓励其他孩子去创新。
这次的活动很适合我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因此在玩游戏时孩子参与的积极性特别高,每个孩子都能在活动中体验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尤其是最后一个环节──空间方位的移动,这使整个活动推向了一个高潮。
本次的活动虽说效果还不错,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如:(1)音乐B段开始之前老师指点的不到位导致幼儿的动作有点局限,模仿老师动作。没有完全达到创新。(2)座位安排略有些不合理,对个别幼儿关注的还不够。(3)对孩子引导性的语言还不够风趣幽默,以至于兴趣点还有些浓厚,教育机智还有所欠缺。
9、大班歌曲游戏《大蛀牙》教案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教育教学目标:
1、熟悉歌曲旋律,学唱歌曲,感应特定节奏。
2、积极参加角色扮演,感受快乐。
3、初步认识钢琴键盘,加强黑键位置的辨认。
4、通过整体欣赏音乐、图片和动作,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
5、在进行表演时,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二、教学准备:
1、鼓、琴槌、放大镜、打棒、娃娃、琴键垫、琴键卡
2、故事挂图、VCD
三、教学队形
坐时半圆,游戏时散开。
四、活动重难点
五、教学过程:
(一)暖身活动
1、老师敲奏鼓面,幼儿用各种步伐感应拍子。
老师:现在我们要玩手和脚的游戏。请小朋友听着鼓声,用脚走出各种步伐。考一考你们能走几种步伐。
2、老师敲奏鼓面,幼儿用流动的拍手感应拍数。
老师:现在我们玩手的游戏。请小朋友听鼓声,听一听我敲了几次,你们用手拍出来(引导幼儿拍出流动的拍子)。
(反思:在暖身活动中将本节课所要教给孩子们的特定节奏包含在里面,幼儿通过玩手和脚的游戏初步感应特定节奏,为下个环节进行了很好的铺垫,另外,经过暖身游戏能够有效的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二)故事引导
森林里的河马医生可出名了,他的诊所里总是挤满了病人。每一次河马医生都拿出秘密武器为病人治病。看,谁来看病了?(小花猫)它哪里不舒服了?(引导幼儿看故事挂图,互动讲故事)河马医生拿出他的秘密武器,唱起歌来,听一听,他唱了什么?
(反思:幼儿通过观看故事图片,创编故事,知道讲卫生、爱清洁的小朋友才能得到大家的喜爱。从而引出主题音乐,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
(三)歌曲游戏
第一遍歌曲:请幼儿听歌曲讲了什么?
第二遍歌曲:请幼儿听一听小花猫长了几颗大蛀牙。幼儿边听音乐边用手指表示每句蛀牙的次数。
老师:请小朋友小声跟唱歌曲,唱到有大蛀牙的地方我们用手拍出来。
第三遍歌曲:幼儿边听音乐大声唱歌边用琴槌敲出每句蛀牙的次数。
(反思:幼儿分三遍听辨、欣赏乐曲,有利于幼儿更好的熟悉音乐的语词、熟悉音乐中的特定音效。老师通过让幼儿从:听——说——再听——拍出特定节奏——跟唱——琴锤敲出特定节奏,使幼儿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困难的学习本首音乐,让幼儿在不知不觉间,愉快的学到了老师所要赋予的东西。)
(四)角色扮演
1、放大镜游戏
老师:看看这是什么?我们用放大镜照照身体,发现了什么?
老师:请你往放大镜上呵呵气,在放大镜上点一点。
老师清唱,幼儿玩游戏。
第四遍歌曲:幼儿呵气感应次数。
(反思:幼儿在呵气感应次数的时候,能变唱边游戏,已经很好的熟悉了音乐的语词,以及特定节奏出现的次数,已经能够进一步的进行牙防所的游戏。)
2、牙防所游戏。
老师:我们来玩牙防所的游戏,牙防所需要哪些角色?(医生、护士、病人)
老师:我为你们准备了医生、护士、病人的道具。请你们分成三组,轻轻地拿好自己的道具。
老师和幼儿一边清唱一边练习游戏。
第五遍歌曲:玩牙防所游戏。
第六遍歌曲:换角色再玩一次。
(反思:孩子们三人为一组进行游戏,第一遍音乐的时候在游戏进行时,孩子们专注于角色的扮演,并一心想着,音乐到什么地方我要敲下娃娃的蛀牙,而忘了唱歌,经过老师的提醒以及要求,在第二遍音乐的时候,孩子们都能大声唱歌,按照角色进行游戏。游戏结束了,孩子们都意犹未尽,一直要求老师再玩一遍。)
(五)认识键盘。
老师出示第一张小丑,引导幼儿:你们看这两个小朋友有几颗大蛀牙?(两颗、三颗)
老师:你们觉得小朋友的蛀牙像哪种乐器?
老师介绍键盘:这个是钢琴键盘,有黑有白。白的叫白键,黑的叫黑键。你们看看黑键在钢琴上是怎样排列的?(两个黑键、三个黑键、两个黑键、三个黑键排列)
老师:你能在琴键游戏垫上找出两个黑键吗?(幼儿依老师指令找出黑键组)
老师: 现在听老师唱的歌词,请你在钢琴上用手指弹出黑键。听到“有两颗大蛀牙”时,你们用2、3指弹,“有三颗大蛀牙”时,你们用2、3、4指弹。
幼儿练习手指感应黑键。
(反思:钢琴一直是孩子们所喜欢的乐器,钢琴拟人化的长了蛀牙,孩子们感到新奇又好玩,他们都争着给钢琴宝宝找蛀牙,老师抓住幼儿的兴趣点让幼儿边找出黑键边让他们用手指弹出大蛀牙的特定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