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星期之歌》反思》属于幼儿园大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大班教案《星期之歌》反思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注意升降音节的准确
2、感受歌曲的节奏,激发孩子歌唱的欲望。
3、教幼儿学习根据“星期之歌”的结构形式,进行仿编歌曲的活动,以发展想象和创造力。
4、尝试仿编歌词,乐意说说歌曲意思。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并学唱歌曲,认识一周中的每一天。
难点:培养幼儿大胆的创编歌曲,并能大胆地在全体幼儿面前展示自己的成果。
活动准备
歌曲挂图1幅,三角铁、铃鼓、鼓槌等乐器
活动过程
一、热身活动
1、发声练习:
老师弹奏音阶,引导幼儿进行发声练习
2、节奏练习
老师用手拍打铃鼓,分别拍打出2拍子、3拍子、4拍子的节奏,让学生模仿
二、谈话导入,激发幼儿的学习歌曲的兴趣。
师:小朋友每天都要到幼儿园上学,经常会听到老师说第几周呀星期几呀,那么你们知道一周有多少天吗?都是那几天呢?
老师出示日历。
现在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来数一数。(一天、两天……七天,哦,一周有七天)都是那几天呢?我们再来数一数,(星期一、星期二……星期天)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有一位叔叔将这几天编成了一首好听的歌曲,这首歌曲叫《星期之歌》,你们想听吗?
三、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理解歌曲。
1.教师示范唱《星期之歌》,让幼儿初步感知歌曲。
2.朗诵歌词
老师指导幼儿朗诵歌词,使幼儿能够独立朗诵出歌词
四、学唱歌曲
1.打节奏朗诵歌词;
老师引导幼儿根据音乐旋律拍打节奏,边打节奏(拍手)边朗诵歌词
分别用三角铁、铃鼓、鼓槌敲打节奏并朗诵歌词。
2.试唱:
教师弹奏曲谱,引导幼儿逐句学唱,直到幼儿能够独立唱出歌曲和旋律
3.乐器伴奏唱歌曲
一部分孩子分别使用三角铁、铃鼓、鼓槌敲打出音乐的节奏
另外一部分孩子合着节奏唱歌曲
五、表演唱
组织幼儿进行分角色的表演唱,请七个小朋友分别代表一天,例如:星期一由一个小朋友来唱,星期二由一个小朋友来唱,以此类推,最后合唱。
六、引导幼儿创编“歌词”。
老师引导幼儿创编歌词,可以用颜色来代替星期,可以用水果来代替,还可以用身上的器官来代替……老师要充分地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作的欲望。
教学反思
这节歌唱活动,其活动目标是在学习歌曲的基础上,结合歌曲内容,充分发挥想像力编创歌词,并结合歌词进行即兴动作表演,能正确使用乐器,并能根据歌曲打击出正确的节奏
在教学这首诗歌时,我有些操之过及。导致使用乐器的幼儿和唱歌的幼儿配合得不是很好,但创编歌词这一部分很成功,幼儿的积极性很高,此环节幼儿非常轻松,他们也愉快地体验了创作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在此后的教学中,我会随时随地观察幼儿的兴趣,随时完善自己的教学。
2、大班教案《大碗岛的星期天》含反思
目的:
1、通过欣赏名画,让幼儿感受美,并能用较丰富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想法与感受。
2、让幼儿模仿画面的构图、造型,从而掌握绘画中的一些技巧。
3、在浸染、欣赏作品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4、根据色彩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准备:
名画课件,幼儿绘画工具。
活动过程:
1、与幼儿回忆画过的人有哪些样子。
2、演示名画《大碗岛的星期天》,引导幼儿欣赏:
(1) 你在画中看到了什么?
(2) 这些人在干什么?他们有些什么样的姿态?你能不能表演一下?
(3) 这是什么季节?你能猜出他们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风光?
(4) 从画面上你能看出这是在一天中的什么时候?
(5) 画面上用了哪些线条?这些线条是朝哪些方向延伸的?看上去有什么感觉?
(6) 画家画这幅画用了哪些颜色?这些颜色在画面上是怎样安排的?
(7) 画家是怎么安排画面的?(前面画了些什么?后面画了些什么?看上去一样大吗?哪个看上去更清楚些?为什么?)
(8) 看完整幅画后,你感觉怎么样?给这幅画起个名字。
(9) 教师配乐朗诵解说词,让幼儿充分感受这幅画的意境。
3、让幼儿模仿这幅画的构图方式绘画〈〈快乐的秋游〉〉。
附解说词: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了风景优美的大碗岛,这里有绿油油的草地,茂密的树林,兰色的、清澈的河水在四周静静流淌着,河面上荡漾着几叶小舟;这里有各色各样的人,男的、女的、老人、小孩,他们有的坐着轻声交谈,有的躺着休息,有的在河边钓鱼,有的在悠闲地散步……我躺在这片嫩绿的草地上,就象躺在柔软的地毯上,舒服极了;我闭上眼睛,听到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从树枝上传来小鸟动听的歌声,人们隐隐约约讲话的声音,河面上小船划过水的声音……阳光暖暖地照在我的身上,象妈妈的手轻轻抚摸我的脸,我还闻到了花草淡淡的清香,我全身放松极了,这真是美妙的休息,我想永远逗留在这里。
活动观察记录与反思:
这幅名画所传递的信息非常丰富,因此在欣赏活动中幼儿的对话也很精彩,特别是在分析这幅画的构图时,幼儿找到了许多的对比关系:大的人在前面、小的人在后面,近的人明显、远的人模糊,明暗的对比,(人物)高矮的对比,多少的对比(有的地方人多,有的地方人少),粗细对比,胖瘦对比,直线(地平线)与曲线(河岸线)的对比,绿色和红色的对比……孩子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真令我叹服!
到目前为止,幼儿已进行了六次的名画欣赏活动,开始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水平,有的幼儿还只停留在对作品某一个细节的注意,有的能较好地描述画面,有的能对作品进行形式分析(即造型、色彩、构图的分析),有小部分的幼儿甚至能理解作品所蕴含的内在意义。因此,在欣赏活动中,有的幼儿只能维持很短时间的注意,有的幼儿却能自始至终保持很高的热情,实现积极的互动。怎样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进行相应的指导,是我在以后的欣赏活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3、大班教案《星期歌》含反思
活动目标
1、 学习有关星期的英文单词。
2、 学唱《星期歌》。
3、 在情景中,有兴趣地学习区分和说出英文单词,并复习已学单词。
4、 乐意参加英语活动,对英语活动感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熟记七个星期单词。
难点:能听懂口语并作出相应反应
活动准备
课本、录音机及录音带、教学卡片、组织游戏用的相关道具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
1、Greeting
2、 Warming-up
3、 Review
二、基本环节(T:Teacher C:Children)
1、T:Now,look,what is this?
C:It is a calendar.(教师英语翻译“日历”)
T:Today is November 15th.So what day is it today?(教师翻开今天的日历并引出新课---星期)
C:星期二。
T;Very good,today we will learn days of the week .How many days of the week?(让幼儿学会动脑听问题与思考,一周有几天)
C:Seven.
T:Which day is the first day?(出示星期图片)
C:星期一(Monday)(教师教授,幼儿跟读,接着引出星期二到星期天的图片,教师说Monday,拍一下手。以此类推。)
T:Let us play a game.I say the world.You clap your hands.(通过拍手读单词的游戏让幼儿所有的感官都动起来,在脑海中队新单词形成初步的印象。)
2、T:Let us play another game.Listen、 pass and say.(通过击鼓传话的游戏进一步加深的新单词的记忆。并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感受英语带来的乐趣)
3、T:let us play another game.(教师边说口语边示范,让幼儿通过听觉与视觉来猜测游戏规则。从而让幼儿在全英文的语言环境学会倾听。学会分析与理解。)
3、T:Let us play another funny game.(通过传声筒的游戏进一步巩固单词,真正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三、 结束环节
1、让幼儿把贴在黑板上的图片拿下来,按顺序排好队,教师边表扬边让幼儿再次跟读两遍单词。
2、听录音机,学唱《星期之歌》
四、延伸环节
向客人老师唱再见之歌,结束本节课。
教学反思
1、学习一门外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语言环境,所以我努力为幼儿们创造几乎是全英文的课堂环境。
2、根据每位幼儿特点,给予积极肯定评价。树立自信心。从而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这点非常重要。
4、大班教案《星期之歌》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注意升降音节的准确
2、感受歌曲的节奏,激发孩子歌唱的欲望。
3、教幼儿学习根据“星期之歌”的结构形式,进行仿编歌曲的活动,以发展想象和创造力。
4、尝试仿编歌词,乐意说说歌曲意思。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并学唱歌曲,认识一周中的每一天。
难点:培养幼儿大胆的创编歌曲,并能大胆地在全体幼儿面前展示自己的成果。
活动准备
歌曲挂图1幅,三角铁、铃鼓、鼓槌等乐器
活动过程
一、热身活动
1、发声练习:
老师弹奏音阶,引导幼儿进行发声练习
2、节奏练习
老师用手拍打铃鼓,分别拍打出2拍子、3拍子、4拍子的节奏,让学生模仿
二、谈话导入,激发幼儿的学习歌曲的兴趣。
师:小朋友每天都要到幼儿园上学,经常会听到老师说第几周呀星期几呀,那么你们知道一周有多少天吗?都是那几天呢?
老师出示日历。
现在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来数一数。(一天、两天……七天,哦,一周有七天)都是那几天呢?我们再来数一数,(星期一、星期二……星期天)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有一位叔叔将这几天编成了一首好听的歌曲,这首歌曲叫《星期之歌》,你们想听吗?
三、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理解歌曲。
1.教师示范唱《星期之歌》,让幼儿初步感知歌曲。
2.朗诵歌词
老师指导幼儿朗诵歌词,使幼儿能够独立朗诵出歌词
四、学唱歌曲
1.打节奏朗诵歌词;
老师引导幼儿根据音乐旋律拍打节奏,边打节奏(拍手)边朗诵歌词
分别用三角铁、铃鼓、鼓槌敲打节奏并朗诵歌词。
2.试唱:
教师弹奏曲谱,引导幼儿逐句学唱,直到幼儿能够独立唱出歌曲和旋律
3.乐器伴奏唱歌曲
一部分孩子分别使用三角铁、铃鼓、鼓槌敲打出音乐的节奏
另外一部分孩子合着节奏唱歌曲
五、表演唱
组织幼儿进行分角色的表演唱,请七个小朋友分别代表一天,例如:星期一由一个小朋友来唱,星期二由一个小朋友来唱,以此类推,最后合唱。
六、引导幼儿创编“歌词”。
老师引导幼儿创编歌词,可以用颜色来代替星期,可以用水果来代替,还可以用身上的器官来代替……老师要充分地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作的欲望。
教学反思
这节歌唱活动,其活动目标是在学习歌曲的基础上,结合歌曲内容,充分发挥想像力编创歌词,并结合歌词进行即兴动作表演,能正确使用乐器,并能根据歌曲打击出正确的节奏
在教学这首诗歌时,我有些操之过及。导致使用乐器的幼儿和唱歌的幼儿配合得不是很好,但创编歌词这一部分很成功,幼儿的积极性很高,此环节幼儿非常轻松,他们也愉快地体验了创作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在此后的教学中,我会随时随地观察幼儿的兴趣,随时完善自己的教学。
5、大班主题教案《认识星期》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星期,知道星期的排列顺序,知道一星期有7天,一个月有30、31天。
2、通过探索活动,了解一年有12个月,会看月历,能够正确说出月历上的日期和星期。
3、对看月历和阅读活动有兴趣。
4、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5、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人手一册,人手一支笔。
2、2012年的挂历。
星期一~星期日的字卡共7章。
活动过程
一、集体活动
1、通过提问引出星期。
师:小朋友,你知道今天是几月几日吗?星期几?(幼儿回答)那你知道一星期有哪几天?
2、教师出示挂历(本年本月),引导幼儿观察,了解挂历内容。
(1)这是什么?上面有什么?
(2)告诉幼儿这是今年的挂历,每一张表示一个月,这是几月份的挂历?这个月有几天呢?教师边指日期。本.文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边带领幼儿念日期1-30。
(3)认识星期。认读汉字星期一到星期日。
(4)幼儿找一找1日在哪?教师用红笔圈起来。并引导幼儿向上看1日是星期几。
(5)请幼儿圈出今天的日期,再说说是星期几?
3、初步了解星期与人们的关系,感知星期排列的有序性。
(1)一个星期这几天是怎样排列的?
(2)星期与爸爸妈妈和我们小朋友有什么关系?
(3)游戏:找一找星期几不见了?(老师请幼儿把眼睛闭上,抽掉一张,让幼儿猜一猜星期几不见了?)
4、让幼儿观察台历,通过观察进一步巩固对星期的认识。
(1)观察自己带来的台历,数一数一个星期有几天,这个月有几天?
(2)教师任意说出日期。让幼儿找一找是星期几?
(3)教师说出具体的位置,让幼儿圈出日期,再告诉大家。如:第一个星期三是几号?第三个星期五是几号?
(4)一年有几个月?请幼儿翻翻数数再告诉大家。
二、操作活动。
1、引导幼儿观察月历,请你给第一个星期日涂上红色;给第三个星期二涂上黄色,再给小鼠咪咪的生日——第四个星期四画上一颗五角星。
2、观察画面,说说图上有什么?请你将同类实物圈在一起,在写上相应的数字。
活动反思:
让幼儿初步认识日历,在操作中了解一年有12个月,不同月份有不同的天数。对日历感兴趣,初步感知时间概念,懂得珍惜时间。发展推理能力。
6、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认识星期》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复习巩固1-7的序数,2-6的邻数。
2、识时间星期,了解其顺序性、周期性,初步形成"星期"概念。
3、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活动准备:
1- 7的数字娃娃,大写数字一至七,星期娃娃图片7张,四个星期转盘,星期娃娃每人一个。
活动过程:
一、以故事的形式让幼儿了解星期的顺序性。
1、现在我们要和数字娃娃一起来听一个童话故事,听的时侯要仔细听,故事里讲了什么。
老师讲述故事《星期妈妈和孩子们》。
讲完后提问:
(1)星期妈妈一共有几个孩子?
(2)它给孩子取了什么名字?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3)老师随幼儿的回答出示星期娃娃图片,打乱顺序。)。屈,老师.教案.网出处。强调:星期妈妈的第一个孩子是谁?第二个孩子是谁?请你们帮星期妹妹来排队,好吗?(排好队后读一读)
二、今天星期妈妈还给小朋友带来了星期宝宝们的值班表,我们一起来看看。
(1)老师出示挂历,引导幼儿观察。
(2)这是什么?上面有什么?
(3)那么星期宝宝就是看着最上面的星期来值班的,我们来看一看12月份,它们分别能值几次班。
(4)带幼儿观察挂历,说一说12月共有几个星期。
三、游戏:找一找星期几不见了。
四、游戏:我是星期几(1)请3-5名幼儿说一说自己是什么颜色的星期几。
五、游戏:颜色星期排排队。
六、游戏:手拉手转个圈七、活动评价,结束活动今天,我们知道了星期宝宝们是怎样轮流值班的,也知道他们是有顺序性和周期性的,相信小朋友以后也知道按照星期去安排好自己的事情,这样我们大家的生活才会井井有条。
活动反思:
一、紧扣幼儿的生活经验,凸显数学活动中的挑战性。
在以往的数学活动中,星期的周期性和序列性占了主要的比例,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发现,孩子们基本已经具备了相关的知识经验,教师只需帮助其提炼经验即可,如果还只是延续此类内容,远远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对于幼儿来说,真正的学习动力来自于活动本身,想让他们稳定地沉浸在数学探索、操作活动中,就必须给他们提供一个有一定挑战性的,需要通过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情境,而这个挑战性又不能脱离生活,因此结合"昨天今天明天后天前天"的推算活动,能极大的满足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并且此类推算也能为生活服务。
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凸显数学活动的趣味性。
很多时候,我们会简单地认为,用教语言的方法来教数学,尽量多讲,多操作,多练习,孩子自然就会了,这个观念是错误的,幼儿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依靠自己的经验,才能真正地理解数学,而这种主体的理解必须基于内在的需要和兴趣,整个活动,我都是以童趣的手法,引用了星期妈妈和她的宝贝,小猪送蛋糕等形式,让孩子在一定的情景中学习数学,教与学其乐融融,相得益彰。
7、大班社会故事活动教案《认识星期》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时间星期,了解其顺序性、周期性,初步形成"星期"概念。
2.激发幼儿对时间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活动准备:
1. 星期妈妈和七个星期宝宝的图片。
2. 两个孩子一个转盘。
3. 每位幼儿一个星期卡片。
活动过程:
一、儿歌导入。
1. 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来念一首关于星期的儿歌,好吗?(朗诵儿歌)
2.你们知道儿歌里的星期是怎么来的吗?我们一起来听一个关于星期来历的故事。
二、新授:认识"星期", 了解其顺序性、周期性。
1.教师讲述故事。
2.故事里讲到了谁?星期妈妈一共生了几个孩子?(.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它给孩子取了什么名字?星期妈妈的第一个孩子是谁?第二个孩子叫什么?第三个孩子又是谁?星期四是第几个出生的?第五个孩子叫什么?第六个孩子叫什么?最后一个是谁?
3.他们穿的是什么颜色的衣服?为什么?
4.星期宝宝们没有排好队,星期妈妈找不着了,谁来帮星期妈妈排排队呢?
5.星期宝宝排好了队,心里可高兴了,他们想和小朋友玩"谁不见了"的游戏。
三、游戏"谁不见了"。
请你找一找谁不见了,我们看看是不是星期X啊?
四、转盘游戏。
1.看,这七个调皮的星期娃娃又来到了转盘上,他要和小朋友继续玩游戏。
2.介绍转盘。
小朋友看一看,这个转盘上有些什么?指针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3.讲解游戏规则,幼儿探索。转动指针后,指针停到几,就请小朋友说出星期几的邻居分别是谁?两个小朋友玩一个,一个小朋友在玩的时候,另一个小朋友做小老师,检查他说的对不对,然后交换。
4.个别幼儿交流。你刚才找的是星期几的邻居?
5.(教师示范转动转盘,请个别幼儿讲述)星期六的邻居是谁呢?星期日的邻居又是谁和谁呢?
6.小朋友说的很好,请刚才没有玩过的小朋友再玩一玩,玩过的小朋友做小老师。
7.你知道星期和小朋友有什么关系吗?老师这里有一张表格,我们起来看一看,我们一起数一数一个星期有几天呢?上学的是哪几天?休息的是哪几天?请小朋友上来将上学的打勾,休息的画圈。
小结:原来星期一到星期五是小朋友上学的时间,星期六和星期日是休息的时间。
8.你知道星期一开始到星期日结束后,第二个星期是从星期几开始的呢?对了,第二周又要从星期一开始到星期日结束,那第三周呢?这样一星期一星期的循环,小朋友也在一星期一星期的长大。
小结:看来小朋友都理解了星期,那星期还要和小朋友一起来玩一个找邻居的游戏。
四、 角色游戏:找邻居
1. 教师讲解游戏规则
2.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准备了星期一到星期日的卡片,请小朋友排好队到每一组的篮子里去拿一张卡片,挂在胸前说一说,你拿的是星期几的卡片,你的好朋友是星期几,然后按照星期一到星期日的顺序拉成一个圆圈。
3.我们一边转圈一边念儿歌"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七个娃娃在一起,快快乐乐做游戏"念完儿歌就蹲下不动。
4.老师说到"星期几的朋友在哪里",星期的两个邻居就站起来将手举高,其他星期宝宝蹲着不动。
5.请一组幼儿示范。
6.幼儿游戏。
五、结束部分。
星期娃娃还藏在了日历上,我们再去找一找。
活动反思:
这是一节大班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我首先让孩子们理解星期的来历,随后通过游戏让幼儿理解星期的顺序性,循环性,最后,让幼儿形成"星期"的概念,对星期更感兴趣。
整个活动,我从始至终遵守以孩子为主体,让孩子的想法尽量多的表达,然而在孩子玩转盘游戏的过程中,也让幼儿进行自由探索,让幼儿充分了解星期的顺序性,在最后通过提问"星期一开始到星期日结束,那接下来的一星期又是从星期几开始的呢?"这样让幼儿明白星期是一周周循环的,有周期性的。
在活动中,我也发现了许多问题。因为星期幼儿接触的比较多,所以在提问时对幼儿的难度也较低,在发现没有难度时,教师应该适时进行调整,如在问到"星期二的邻居是谁?"幼儿都能清楚地说出来时,教师可以增加难度,可问"星期一和星期三是谁的邻居?"让幼儿用逆向思维进行思考。在活动中自己的语言不够精炼,不流畅,通过本次活动,让自己有所提高。
附故事:星期妈妈和孩子们
妈妈一连生了七个孩子,她皱着眉头说:"我还得给他们取七个好听的名字呢!"星期妈妈看着孩子们,想呀想呀,觉得它们非常可爱,非常漂亮,于是她高兴地说:"有了,有了,好听的名字有了。"她边说边伸出手指,轻轻地点着孩子们的脑袋说:"梅花、桃花、兰花……"可是她只报了三个名字就停止了,"唉!不行,不行,这不是跟花儿们的名字一样了吗?"星期妈妈又看着孩子们,想呀想呀,觉得它们非常聪明,非常伶俐,于是他又快乐地喊起来:"有了,有了,好听的名字有了。" 她边说边伸出手指,轻轻地点着孩子们的脑袋说:"宝宝、聪聪、明明、伶伶、俐俐……"可是念到这儿,她又停住了,"哎呀,不行、不行,这不是和小朋友们的名字一样了吗?"星期妈妈有想呀想。突然,她拍着自己的脑袋自言自语的地说:"啊哈!有了、有了,我的孩子是一天接一天生的,就按他们出生的次序来取名吧!""、星期六、星期七,"星期妈妈说到最后一个孩子的名"星期七"时,感到这个名字很别扭,她想了一下说一天生一个孩子,一天就是一日,星期七就叫星期日吧。星期妈妈取好了七个名字,嘘了一口气,高兴地说,"好啦,好啦,七个好听的名字总算取好了。"过了一会儿,星期妈妈拿来两件红衣服说:"星期六、星期日是我七个孩子中这最小的两个孩子,就让他们穿上最漂亮的红衣服吧!"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这五个孩子长得白白胖胖,星期妈妈说:"给他们穿上黑衣服最漂亮",于是她又拿来五件黑衣服,一边给他们穿一边笑嘻嘻地说:"黑衣服、黑衣服,黑里衬出白皮肤,衣服黑,皮肤白,人人见了都喜爱。"星期妈妈的孩子们渐渐长大了,他们不但学会了走路,而且,还经常受拉手围在妈妈身边,跳起快乐的"圆圈舞"呢!
8、大班数学教案《认识星期》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星期,知道星期的排列顺序,知道一星期有7天,一个月有30、31天。
2、通过探索活动,了解一年有12个月,会看月历,能够正确说出月历上的日期和星期。
3、对看月历和阅读活动有兴趣。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台历实物、操作材料、彩笔。
2、PPT课件(挂历)、星期一至星期日的字卡共7张。
配套课件:大班数学课件《认识星期》PPT课件
下载地址:www.banzhuren.cn/ppt/2238.html
活动过程:
一、集体活动
1、通过提问引出星期。
师:小朋友,你知道今天是几月几日吗?星期几?(幼儿回答)那你知道一星期有哪几天?
2、教师出示PPT挂历,引导幼儿观察,了解挂历内容。
(1)这是什么?上面有什么?
(2)告诉幼儿这是哪年的日历,每一块表示一个月,一年共有几个月?
(3)这是几月份的日历?这个月有几天呢?教师边指日期边带领幼儿念日期1-30。
(4)认识星期。认读汉字星期一到星期日。
(5)幼儿找一找1日在哪?教师用红笔圈起来。并引导幼儿向上看1日是星期几。
3、初步了解星期与人们的关系,感知星期排列的有序性。
(1)一个星期这几天是怎样排列的?
(2)星期与爸爸妈妈和我们小朋友有什么关系?
(3)游戏:找一找星期几不见了?(老师请幼儿把眼睛闭上,去掉一张,让幼儿猜一猜星期几不见了?)
大班数学教案《认识星期》含PPT课件
二、操作活动
引导幼儿观察操作材料上的月历,请你给第一个星期日涂上红色;给第三个星期二涂上黄色,再给小鼠咪咪的生日——第四个星期四画上一颗五角星。
三、活动评价。
活动反思
一、紧扣幼儿的生活经验,凸显数学活动中的挑战性。
在以往的数学活动中,星期的周期性和序列性占了主要的比例,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发现,孩子们基本已经具备了相关的知识经验,教师只需帮助其提炼经验即可,如果还只是延续此类内容,远远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对于幼儿来说,真正的学习动力来自于活动本身,想让他们稳定地沉浸在数学探索、操作活动中,就必须给他们提供一个有一定挑战性的,需要通过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情境,而这个挑战性又不能脱离生活,因此结合"昨天今天明天后天前天"的推算活动,能极大的满足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并且此类推算也能为生活服务。
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凸显数学活动的趣味性。
很多时候,我们会简单地认为,用教语言的方法来教数学,尽量多讲,多操
作,多练习,孩子自然就会了,这个观念是错误的,幼儿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依靠自己的经验,才能真正地理解数学,而这种主体的理解必须基于内在的需要和兴趣,整个活动,我都是以童趣的手法,引用了星期妈妈和她的宝贝,小猪送蛋糕等形式,让孩子在一定的情景中学习数学,教与学其乐融融,相得益彰。
9、幼儿园大班音乐活动教案歌曲《上学歌》幼小衔接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熟悉歌曲的旋律,尝试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
2、在理解歌曲内容的基础上,能大胆创编动作边表演边唱。
3、在演唱中体验即将成为小学生的自豪、喜悦之情。
4、听音乐,尝试分辨乐曲的快慢和轻重,能跟着节奏律动。
5、在进行表演时,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事前参观小学。
2、物质准备:音乐磁带,根据歌词内容设计图片或课件,小学生背着书包上学的高兴场景(录像)。
活动建议:
1、欣赏歌曲《上学歌》,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特点和明朗的节奏。
(1)听歌词,感受歌曲的特点。
提问:歌词中唱到了些什么?听到这首歌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2)欣赏第 2 遍歌曲,感受节拍、节奏,并启发幼儿用动作表达感知的节奏特点。
2、利用图片,理解并学习歌词。
(1)用歌曲做背景音乐,出示图片,学说歌词。
(2)引导幼儿用自己创造的方式表现节奏(如:点头、拍手、拍肩等),并随音乐有节奏的念歌词。
如:X XX X |X- |X XX X |X –
太阳 当空 照,花儿 对我 笑。
3、学唱歌曲,体验歌曲的特点和做小学生的自豪感。
(1)跟唱:以听为主,小声哼唱,一边听一边自然的学唱《上学歌》
(2)引导幼儿完整的演唱歌曲,提示幼儿用声音和表情表现自豪、喜悦的心情。
如:第 1 段歌词的前两句“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要以充分朝气和舒展的歌声唱出:“小鸟说早早早”要唱的跳跃轻快,表现出美好快乐的心情:最后一句“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祖国立功劳”,要唱的坚实饱满,声音可强一些,表现出自己要好好学习的决心。
4、启发幼儿根据歌词创编动作演唱,进一步体验做一个小学生的自豪感。
教学反思:
《上学歌》是一首朗朗上口的歌曲,简单易学,因此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幼儿的性格和心理需求入手,为幼儿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前导入,我用动情的范唱在加上合适的动作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有学习歌曲的热情和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