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教案《管子变形闯关》》属于幼儿园大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大班数学教案《管子变形闯关》
【活动目标】
1、在探究管子不断变形的过程中,丰富几何形体等相关数学经验。
2、愿意交流不同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相互竞争的快乐。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有玩管子的经验;
教学准备:课件、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管子若干(直管、十字管、弯管)教师用管子、图文“秘密提示卡”6张等;
【活动过程】
一、启发幼儿回忆玩管子积木的经验,激发参与兴趣。
1、幼儿交流经验,在相互分享中激发玩管子的兴趣。
师:小朋友,框里是什么积木?平时你能用管子积木变出什么好玩的?
2、交代分组情况。
师:今天,我们要分组来玩“管子变形闯关”游戏。首先按管子颜色分四组。
二、动手动脑,在探究管子变形中不断丰富几何形体等相关数学经验,促进合作能力的发展。
1、第一关:管子变长棒——在自主探究中丰富比较、等量等相关数学经验,愿意交流。
(1)(图一)在观察、相互交流中了解闯关任务一:管子变长棒(师:你能看懂第一关任务吗?)
(2)幼儿操作。(重点:两根小棒一样长。数数每根小棒有几个管子?)
(3)交流比较。师:你们的小棒都一样长吗?怎么比?(发现秘密一:管子插时用力)提示卡
2、第二关:管子变方框——两人合作探究管子变方框的方法。
(1)(图二)师:第二关任务是什么?你发现要完成方框还需要什么?(十字管、两人合作;方框有几根小棒?几个十字管?)(发现秘密二:两人合作;发现秘密三:粗头找细头)提示卡
(2)幼儿两人合作。讨论:每组可以完成几个方框?(重点:两人合作情况、管子插接方法等)
(3)分享讨论。请幼儿交流搭建困难或介绍好办法。
3、第三关:管子变方架子——在与同伴合作探究中讨论交流,不断丰富立体几何形体的相关数学经验。
(1)(图三):观察图片,了解几何形体的结构特点。
第三关:这是一个什么?(方架子)
师:可以怎么搭?和大家讨论一下。(发现秘密四:六人分工合作)提示卡,幼儿交流小组意见。
师: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问题?(有几根小棒?几个十字管子?几个弯管?重点讨论:原来三个方框拆掉几个?六人怎样合作才能最快完成?)
(2)第一次尝试。重点关注遇到什么问题。
(3)交流讨论失败的原因。
师:闯关时出现什么问题?谁有好办法?
视频与实物解析,帮助幼儿进一步感知几何形体结构特点。重点观察:方架子由两个方框、四根小棒组成。
(4)第二次尝试。根据讨论经验继续完成闯关任务三。
(5)幼儿交流成功经验、交流好办法。(发现秘密五:弯头方向)提示卡。
三、在猜测想象、对比观察中激发幼儿继续探索的愿望。
1、管子游戏畅想。师:猜猜第四关的任务是什么?
2、管子闯关拓展。师:看看比比,第四关任务和第三关有什么关系?回到教室我们再研究!
2、大班数学教案《智力闯关》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自编应用题必须有两个数和一个问题,能编出7以内的数的应用题并说出算式。
2、体验创编过程的成功与快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PPT
活动过程
1.师:(出示PPT)我们先来复习一下7的分合式有哪些,请小朋友来说一下。
2.现在,谁能根据7可以分成1合6来列算式,提醒一下,这个分合式可以列出4个算式哦!
1+6=7,6+1=7;7-1=6,7-6=1。
小结:对于加法来说,小的+小的=大的;对于减法来说,大的-小的,对应的那个数就是答案。
(出示第二张PPT),请小朋友来看一下,你看到了什么?
①草地上有1只黄色的蝴蝶,又来了6只粉色的蝴蝶,现在一共有几只蝴蝶?
你还能说出其他的应用题吗?(提示,加法两个,减法两个。)、
经过第一个的练习,谁能自己说出这一个。
②草地上有5只灰色的兔子,又来了2只白色的兔子,现在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兔子? 列算式,5+2=7
(根据上一个练习,同样请小朋友说出剩余的3个应用题)
(出示PPt3)刚才小朋友说的都很好,那现在来看这一个,会的举手。
活动延伸
(PPt4)来看图,谁能根据这个图编出更多的应用题,列出更多的算式。
(根据:树上树下;鸟的大小;尾巴的方向)
教学反思:
在执教的过程中缺少激情,数学本身就是枯燥的,那在教孩子新知识的时候,就需要老师以自己的激情带动孩子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这方面也要注意。
3、大班数学教案《管子变形的秘密》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探究管子不断变形的过程中,丰富几何形体等相关数学经验。
2.愿意交流不同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相互竞争的快乐。
3.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玩管子的经验;
2.教学准备:课件、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管子若干(直管、十字管、弯管)、教师用管子、图文“秘密提示卡”6张等;
活动过程:
(一)启发幼儿回忆玩管子积木的经验,激发参与兴趣。
1.幼儿交流经验,在相互分享中激发玩管子的兴趣。
——师:小朋友,框里是什么积木?平时你能用管子积木变出什么好玩的?
2.交代分组情况。(按管子颜色分四组)——师:今天,我们要分组来玩“管子变形闯关”游戏。
(二)动手动脑,在探究管子变形中不断丰富几何形体等相关数学经验,促进合作能力的发展。
1.第一关:管子变长棒——在自主探究中丰富比较、等量等相关数学经验,愿意交流。
(1)(图一)在观察、相互交流中了解闯关任务一:管子变长棒(师:你能看懂第一关任务吗?)
(2)幼儿操作。(重点:两根小棒一样长。数数每根小棒有几个管子?)
(3)交流比较。师:你们的小棒都一样长吗?怎么比?(发现秘密一:管子插时用力)提示卡
2.第二关:管子变方框——两人合作探究管子变方框的方法。
(1)(图二)师:第二关任务是什么?你发现要完成方框还需要什么?(十字管、两人合作;方框有几根小棒?几个十字管?)(发现秘密二:两人合作;发现秘密三:粗头找细头)提示卡
(2)幼儿两人合作。讨论:每组可以完成几个方框?(重点:两人合作情况、管子插接方法等)
(3)分享讨论。请幼儿交流搭建困难或介绍好办法。
3.第三关:管子变方架子——在与同伴合作探究中讨论交流,不断丰富立体几何形体的相关数学经验。
(1)(图三):观察图片,了解几何形体的结构特点。
——第三关:这是一个什么?(方架子)——师:可以怎么搭?和大家讨论一下。(发现秘密四:六人分工合作)提示卡——幼儿交流小组意见。师: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问题?(有几根小棒?几个十字管子?几个弯管?重点讨论:原来三个方框拆掉几个?六人怎样合作才能最快完成?)
(2)第一次尝试。师重点关注遇到什么问题。
(3)交流讨论失败的原因。
——师:闯关时出现什么问题?谁有好办法?
——视频与实物解析,帮助幼儿进一步感知几何形体结构特点。重点观察:方架子由两个方框、四根小棒组成。
(4)第二次尝试。根据讨论经验继续完成闯关任务三。
(5)幼儿交流成功经验、交流好办法。(发现秘密五:弯头方向)提示卡
(三)管子畅想:在猜测想象、对比观察中激发幼儿继续探索的愿望。
1.管子游戏畅想。师:猜猜第四关的任务是什么?
2.管子闯关拓展。师:看看比比,第四关任务和第三关有什么关系?回到教室我们再去研究!
活动反思:
管道是孩子平日里最喜欢玩的玩具之一,利用各种材料对管道进行探索,孩子们的兴趣是可想而知的,本次活动所选择的材料取源于幼儿的生活,因此,对孩子来说是最熟悉不过了,整个活动充分渗透了"做中学"的教育理念,每个孩子都在做中、玩中增长了知识,每次探索前都提出明确的要求,所以他们不再是简单的操作活动了,而是带着任务在探索。因此,整个活动中,孩子们显得井然有序。
本次活动还注重“三个学得更好”:1.先安排探索直管后再提供更有难度的材料。2.让幼儿在接受挑战,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时学得更好。3.采用竞赛、赏识的小结方式,让幼儿在被信任、被鼓舞中学得更好。
当然,本次活动也存在一些问题,活动后我及时反思,发现还有两个今后努力的方向:1.科学活动相对与其他学科来说,是很严谨的一门内容,所以,今后我还要注意语言的规范和严谨。2.管道的弯度可以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提供不同的材料。
4、大班优质数学教案《管子变形闯关》
【活动目标】
1、在探究管子不断变形的过程中,丰富几何形体等相关数学经验。
2、愿意交流不同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相互竞争的快乐。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有玩管子的经验;
教学准备:课件、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管子若干(直管、十字管、弯管)教师用管子、图文“秘密提示卡”6张等;
【活动过程】
一、启发幼儿回忆玩管子积木的经验,激发参与兴趣。
1、幼儿交流经验,在相互分享中激发玩管子的兴趣。
师:小朋友,框里是什么积木?平时你能用管子积木变出什么好玩的?
2、交代分组情况。
师:今天,我们要分组来玩“管子变形闯关”游戏。首先按管子颜色分四组。
二、动手动脑,在探究管子变形中不断丰富几何形体等相关数学经验,促进合作能力的发展。
1、第一关:管子变长棒——在自主探究中丰富比较、等量等相关数学经验,愿意交流。
(1)(图一)在观察、相互交流中了解闯关任务一:管子变长棒(师:你能看懂第一关任务吗?)
(2)幼儿操作。(重点:两根小棒一样长。数数每根小棒有几个管子?)
(3)交流比较。师:你们的小棒都一样长吗?怎么比?(发现秘密一:管子插时用力)提示卡
2、第二关:管子变方框——两人合作探究管子变方框的方法。
(1)(图二)师:第二关任务是什么?你发现要完成方框还需要什么?(十字管、两人合作;方框有几根小棒?几个十字管?)(发现秘密二:两人合作;发现秘密三:粗头找细头)提示卡
(2)幼儿两人合作。讨论:每组可以完成几个方框?(重点:两人合作情况、管子插接方法等)
(3)分享讨论。请幼儿交流搭建困难或介绍好办法。
3、第三关:管子变方架子——在与同伴合作探究中讨论交流,不断丰富立体几何形体的相关数学经验。
(1)(图三):观察图片,了解几何形体的结构特点。
第三关:这是一个什么?(方架子)
师:可以怎么搭?和大家讨论一下。(发现秘密四:六人分工合作)提示卡,幼儿交流小组意见。
师: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问题?(有几根小棒?几个十字管子?几个弯管?重点讨论:原来三个方框拆掉几个?六人怎样合作才能最快完成?)
(2)第一次尝试。重点关注遇到什么问题。
(3)交流讨论失败的原因。
师:闯关时出现什么问题?谁有好办法?
视频与实物解析,帮助幼儿进一步感知几何形体结构特点。重点观察:方架子由两个方框、四根小棒组成。
(4)第二次尝试。根据讨论经验继续完成闯关任务三。
(5)幼儿交流成功经验、交流好办法。(发现秘密五:弯头方向)提示卡。
三、在猜测想象、对比观察中激发幼儿继续探索的愿望。
1、管子游戏畅想。师:猜猜第四关的任务是什么?
2、管子闯关拓展。师:看看比比,第四关任务和第三关有什么关系?回到教室我们再研究!
5、数学活动《积木王国闯关记》大班教案
活动中通过观察积木的重叠、遮挡现象,正确点数积木数量,鼓励幼儿能用语言表述出被遮挡的积木位置,愿意与同伴相互检查操作结果。
活动目标
1.观察积木的重叠、遮挡现象,尝试正确点数积木数量。
2.能用语言描述出被遮挡的积木的位置。
3.愿意与同伴相互检查操作结果。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正方体小积木、任务卡笔、PPT;经验准备:有积木进行多种造型的经验。
设计意图:
积木是幼儿常见的玩具,在区角活动和游戏中,孩子很喜欢用积木进行建构,在活动中,经常会听到孩子有这样的讨论:“我的城堡比你造的高!”“我的城堡造的比你大”。在数积木的过程中孩子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中间的积木看不见,不知道有多少,没有点数重叠、遮挡积木的经验。《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和游戏中的问题。班上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空间概念,设计此活动,旨在发展幼儿感知立体图形的能力,建立起图形和数量的关系。
活动目标:
1、观察积木的重叠、遮挡现象,正确点数积木数量。
2、能用语言表述出被遮挡的积木位置。
3、愿意与同伴相互检查操作结果。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正方体小积木、任务卡和笔、PPT
经验准备:有积木进行多种造型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教师和小朋友一起看PPT第一页,吸引幼儿注意,教师提问,唤起幼儿游戏经验,激发幼儿兴趣。
提问:
1、小朋友们好,今天我们要去一个非常好玩的地方,去之前先看看这是什么?
2、你们搭过积木吗?用积木搭过哪些东西?
教师小结:你们太棒了,会用积木搭那么多的东西,积木国王啊,要考考小朋友们,出了任务卡给小朋友们,看看谁是最聪明的小朋友。我们一起去积木王国闯关历险吧!
二、操作任务卡一,幼儿运用已有经验点数积木,集体验证,初步感知积木的重叠和遮挡。
1、教师讲述活动规则,介绍操作材料,请幼儿操作任务卡一,教师巡回指导。
提问
(1)请小朋友回头看看桌子上有什么?
(2)谁来说一说规则是什么?
(3)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块积木?
2、请幼儿相互检查结果,幼儿展示记录结果,师幼观看PPT共同验证,帮助幼儿了解重叠和堆放的关系。
提问
(1)第一个建筑造型,一共有多少块积木?
(2)第二个建筑造型,一共有多少块积木?
小结:像这两块积木这样放在一起,叫做重叠,也就是同样的东西层层堆叠。好,请跟老师一起说一下:重叠。
⑶第三个建筑造型一共有多少块积木?
小结:像这样,黄色的积木把后面的积木遮挡住了,遮挡就是遮盖,遮蔽的意思。就是前面的把后面的遮挡住,上面的把下面的遮挡住,不容易被看见的意思,好,请跟老师一起说一下,遮挡。
三、难度提升,幼儿操作任务卡二,加深对积木重叠和遮挡的认识。
1、教师讲述新的任务规则,帮助幼儿理解操作材料的利用方法。(增加操作材料小积木,数不清楚时可以利用小积木进行搭建)
(1)请小朋友回头看看桌子多了什么?
(2)谁来说一说规则是什么?
(3)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块积木?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观察和理解遮挡和重叠。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引导幼儿用积木造型时,要和图片中的造型一致。
3、幼儿相互检查操作结果,鼓励幼儿介绍操作过程和结果,师幼共同看PPT验证。请个别幼儿介绍数的方法,集体分享。
提问
(1)第一个建筑造型,一共有多少块积木?你数漏了哪一块积木?它的位置在哪里?
(2)第二个建筑造型,一共有多少块积木?你数漏了哪一块积木?它的位置在哪里?
(3)第三个建筑造型一共有多少块积木?你数漏了哪一块积木?它的位置在哪里?
四、幼儿操作任务卡三,进一步加深对积木重叠和遮挡的认识。
1、教师讲述新的任务规则,帮助幼儿理解操作材料的利用方法。
提问:
(1)谁来说一说规则是什么?
(2)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块积木?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观察和理解遮挡和重叠,数完后要搭积木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提问:你的验证结果对吗?
3、幼儿相互检查操作结果,师幼共同看PPT验证。
提问
(1)第一个建筑造型,一共有多少块积木?数漏了哪一块积木?它的位置在哪里?
(2)第二个建筑造型,一共有多少块积木?你数漏了哪一块积木?它的位置在哪里?
四、活动延伸,幼儿回教室继续挑战新的任务卡。
教师:小朋友们太厉害了,所以积木国王出终极任务卡了,它更难了,我们一起回教室去看一看,带领其他小朋友一起把它挑战成功。
以上是本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您觉得不错请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哦!
6、大班数学活动《智力闯关》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自编应用题必须有两个数和一个问题。(重点)
2、能编出 7 以内数的应用题并说出算式。(难点)
3、体验创编过程的成功与快乐。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熟练掌握 7 以内数的加减法、有参与闯关游戏的经验物质准备:课件、数字卡片每人一套、操作盘每人一个活动过程:
1、创设“游览迪士尼萌宠乐园”情境,幼儿复习 7 以内的加减法第一关:走进迪士尼
1出示课件,复习 7 以内的加减法幼儿说算式答案,
2对比了解算式的都有三个数字和不同处
教师小结:每个算式都有三个数字组成,加法的得数越来越多,减法的得数越来越少。
2、“走进萌宠乐园”,学习自编 7 以内数的应用题并说出算式。
(1)第二关:看图编应用题
1教师示范编加法应用题的方法,幼儿自主发现编应用题需要的条件:两个数字和一个问题。
2根据图片,幼儿初步尝试创编减法应用题,体现两个数字和一个问题。
3幼儿自主创编 7 以内数的应用题。
4小结:编应用题需要的条件:两个数字和一个问题。加法用“一共”,减法用“还剩”。
(2)第三关:看算式编应用题出示 7 以内加减法算式,幼儿结合算式用不同的内容编加法减法编应用题。
3、第四关:“萌宠捉迷藏”,巩固对自编应用题的认识。幼儿根据图片,摆算式编应用题。
幼儿认真观察图片,根据图片中动物的方向和位置,判断加减法并创编应用题,巩固对自编应用题的认识,提高幼儿观察图片的能力。
课后反思:
本次活动内容在大班数学中是一个比较难的教学内容,练习了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和创编的能力,我采用了情境闯关的形式,激起孩子的兴趣,让他体验到闯关创编的乐趣。创编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是已知的两个数字和一个未知的问题组成,只要掌握了这两点孩子们就能编应用题,我也采用了多种方式来辅助孩子们进行观察、创编。整个活动过程通过让幼儿发现观察层层递进,每个环节发散孩子的思维,从而让孩子理解减法应用题的实际意义。在教学过程中,用图片、算式、综合三步走的流程,孩子自主进行学习,一步一步由浅入深。
不足之处:
1、每个环节的小结点评应该更丰富、更有效。
2、在第四个环节,应该让孩子多说,让孩子充分的进行创编,但是我有点着急,没让孩子充分发挥。
7、大班数学活动教案《积木王国闯关记》
《积木王国闯关记》是教案网小编整理的一节优秀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教案,本教案含设计意图,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活动过程等,是一节优秀的幼师教案,更多幼儿园五大领域课件找教案网,欢迎阅读本节完整教案!
活动目标
1.观察积木的重叠、遮挡现象,尝试正确点数积木数量。
2.能用语言描述出被遮挡的积木的位置。
3.愿意与同伴相互检查操作结果。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正方体小积木、任务卡笔、PPT;
经验准备:有积木进行多种造型的经验。
具体活动方案及流程
大班数学活动:《积木王国闯关记》
设计意图:
积木是幼儿常见的玩具,在区角活动和游戏中,孩子很喜欢用积木进行建构,在活动中,经常会听到孩子有这样的讨论:“我的城堡比你造的高!”“我的城堡造的比你大”。在数积木的过程中孩子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中间的积木看不见,不知道有多少,没有点数重叠、遮挡积木的经验。
《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和游戏中的问题。班上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空间概念,设计此活动,旨在发展幼儿感知立体图形的能力,建立起图形和数量的关系。
活动名称:科学活动
活动内容:大班数学活动《积木王国闯关记》
活动目标:
1、观察积木的重叠、遮挡现象,正确点数积木数量。
2、能用语言表述出被遮挡的积木位置。
3、愿意与同伴相互检查操作结果。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正方体小积木、任务卡和笔、PPT
经验准备:有积木进行多种造型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教师和小朋友一起看PPT第一页,吸引幼儿注意,教师提问,唤起幼儿游戏经验,激发幼儿兴趣。
提问:
1、小朋友们好,今天我们要去一个非常好玩的地方,去之前先看看这是什么?
2、你们搭过积木吗?用积木搭过哪些东西?
教师小结:你们太棒了,会用积木搭那么多的东西,积木国王啊,要考考小朋友们,出了任务卡给小朋友们,看看谁是最聪明的小朋友。我们一起去积木王国闯关历险吧!
二、操作任务卡一,幼儿运用已有经验点数积木,集体验证,初步感知积木的重叠和遮挡。
1、教师讲述活动规则,介绍操作材料,请幼儿操作任务卡一,教师巡回指导。
提问
(1)请小朋友回头看看桌子上有什么?
(2)谁来说一说规则是什么?
(3)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块积木?
2、请幼儿相互检查结果,幼儿展示记录结果,师幼观看PPT共同验证,帮助幼儿了解重叠和堆放的关系。
提问
(1)第一个建筑造型,一共有多少块积木?
(2)第二个建筑造型,一共有多少块积木?
小结:像这两块积木这样放在一起,叫做重叠,也就是同样的东西层层堆叠。好,请跟老师一起说一下:重叠。
⑶第三个建筑造型一共有多少块积木?
小结:像这样,黄色的积木把后面的积木遮挡住了,遮挡就是遮盖,遮蔽的意思。就是前面的把后面的遮挡住,上面的把下面的遮挡住,不容易被看见的意思,好,请跟老师一起说一下,遮挡。
三、难度提升,幼儿操作任务卡二,加深对积木重叠和遮挡的认识。
1、教师讲述新的任务规则,帮助幼儿理解操作材料的利用方法。(增加操作材料小积木,数不清楚时可以利用小积木进行搭建)
(1)请小朋友回头看看桌子多了什么?
(2)谁来说一说规则是什么?
(3)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块积木?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观察和理解遮挡和重叠。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引导幼儿用积木造型时,要和图片中的造型一致。
3、幼儿相互检查操作结果,鼓励幼儿介绍操作过程和结果,师幼共同看PPT验证。请个别幼儿介绍数的方法,集体分享。
提问
(1)第一个建筑造型,一共有多少块积木?你数漏了哪一块积木?它的位置在哪里?
(2)第二个建筑造型,一共有多少块积木?你数漏了哪一块积木?它的位置在哪里?
(3)第三个建筑造型一共有多少块积木?你数漏了哪一块积木?它的位置在哪里?
四、幼儿操作任务卡三,进一步加深对积木重叠和遮挡的认识。
1、教师讲述新的任务规则,帮助幼儿理解操作材料的利用方法。
提问:
(1)谁来说一说规则是什么?
(2)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块积木?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观察和理解遮挡和重叠,数完后要搭积木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提问:你的验证结果对吗?
3、幼儿相互检查操作结果,师幼共同看PPT验证。
提问
(1)第一个建筑造型,一共有多少块积木?数漏了哪一块积木?它的位置在哪里?
(2)第二个建筑造型,一共有多少块积木?你数漏了哪一块积木?它的位置在哪里?
四、活动延伸,幼儿回教室继续挑战新的任务卡。
教师:小朋友们太厉害了,所以积木国王出终极任务卡了,它更难了,我们一起回教室去看一看,带领其他小朋友一起把它挑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