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社会教案《钱币一家亲》反思

《大班社会教案《钱币一家亲》反思》属于幼儿园大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大班社会教案《钱币一家亲》反思

1、大班社会教案《钱币一家亲》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钱币的用处,欣赏各国钱币。

  2、通过游戏"环游世界"巩固对主流货币的认识和使用。

  3、领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钱币,体验爱世界爱生活的情感。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5、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各国货币(票样),银行卡一张,环游世界ppt(包含美元,迪斯尼乐园图片,澳元,袋鼠图片,泰铢,日元,富士山图片,寿司图片,大象表演的视频。)

  活动过程:

  1、导入。

  教师:昨天小老鼠杰米和凯特猫去环游世界了,它们都去很多的地方,有美国的纽约,澳大利亚,由法国的巴黎。他们去了这么多好玩的地方,今天我就当做导游,带你们去环游世界。

  2、教师:我们出发之前呢要准备一些东西。引导幼儿说出准备钱。

  3、欣赏外国的货币图片,简单了解外国货币图案的特点。

  (1)出示人民币,日元,澳元,美元,泰铢的图片,带幼儿认识这几种货币。(先出示人民币,让幼儿了解人民币不能在别的国家使用。

  (2)教师出示各国硬币的图片让幼儿认识。

  教师:在国外除了纸币,也有也有许多各种各样好看的硬币,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外国的硬币。

  (3)教师小结:原来每个国家的钱都很漂亮,也都不一样,上面有它们国家重要的人物头像,和一些重要的风景。在哪个国家就要用哪个过家家的钱购买物品。

  4、通过游戏"环游世界",加深幼儿对主流国钱币的认识和使用。

  (1)教师:我们准备这么多国家的钱现在就可以出发了。

  (2)这是哪里,你怎么知道这是泰国,泰国的国宝是什么,请你们找出泰铢和我一起去看大象表演吧。

  (3)这个雕像叫什么,它是哪个国家的我们要进美国的迪斯尼乐园要用什么来买门票呢?

  (4)接下来要去哪呢,这是什么动物,小朋友找出澳元,去买袋鼠明信片吧。

  (5)我们最后到的是哪个国家,这座山叫什么,这个国家叫什么,去了这么多国家你们的肚子都饿了吧,日本的寿司很棒,准备好你们的日元我们要买寿司吃了。

  5、出示银行卡,简单了解其使用方法。

  (1)教师:如果你要去更多的国家还要准备更多的钱,就不是很方便了。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2)让幼儿认识银行卡。

  (3)教师总结:原来它不光本领大,使用起来还很方便呢!有了银行卡去再多的国家都不怕了。

  活动反思:

  钱币虽然不是幼儿每天要接触的东西,但是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设计这样的活动,能有计划地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启发和引导幼儿尝试把所掌握的简单数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游戏之中,不断丰富经验促进能力提高。但是原活动的设计并不令人满意,原因一,活动形式的设计以个别演示、集体讨论、自己记录的方式,游戏性不强不能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操作活动以个人书面的形式,教师不能快速有效给予帮助,也将影响教学效果。原因二,探索钱币的不同兑换策略,限定兑换7元钱,过于死板,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发挥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同时以数字、符号等方式记录策略,增加了幼儿的思维难度,也没有考虑幼儿间个体的差异性。

  本次活动设计的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框架;以调动幼儿已有经验,发挥幼儿积极主动性为原则;以提升幼儿自身能力为大目标。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积累经验,发展能力。活动的第一环节,保留了原活动中较好的提问,提示幼儿关注1、2、5这几个数字在钱币中的重要用途。活动的第二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学具的提供保证了幼儿个体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独立摆弄操作及尝试。同组不同色的材料要求,方便幼儿的观察和相互启发。幼儿操作材料数量的设定,包揽了10 以内所有面值钱币的不同组合。三个层次的安排,提示了教师教学难点的突破步骤,以及阶段目标的把握。活动的第三环节,主要是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和运用,目的不在于用的多用的好,而在于大胆得用,合作的好。教师的指导应结合幼儿个体的差异,游戏中突出的问题。指导提示是不出基本问题情况下的提升要求,实施者应灵活把握。

2、大班教案《钱币》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运用已有经验感知各种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2、尝试运用不同策略进行10元以内人民币之间的兑换。

  3、能自主结伴三至四人开展小银行游戏。

  4、引导幼儿对钱币产生兴趣。

  5、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幼儿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大胆尝试10以内面值钱币支取的不同策略。

  教学难点:启发和引导幼儿尝试把所掌握的简单数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游戏之中。

活动准备

  学具……个人操作材料人民币替代玩具,同色数卡5两张、2五张、1十张

  同组幼儿玩具不同色

  教具……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人民币若干,

  大数卡,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1、投影各面值钱币,引导幼儿认识各种人民币。

  教师提问:你们认识这些钱吗?这些钱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

  它们分别是多少钱?你是怎么知道的?

  比这小的钱币还有什么?

  小结:我们中国只有1、2、5,10、20、50,100这几个数字面值的钱币。不管你要多少钱都要由这几个数来组合。

  2、鼓励幼儿大胆尝试10以内面值钱币支取的不同策略。

  教师提示:我们来玩小银行游戏,你们做银行职员,老师来取钱,试试看你们能否让顾客满意。

  游戏形式:教师出数卡,表示要取多少钱,幼儿用自己的操作材料在面自己前摆放。 你用哪几张钱币组合成顾客想要取的钱数?

  (1) 引导幼儿观察同伴间有没有不同方法,正确吗?

  (2) 鼓励幼儿用自己的玩具摆出不同的取钱策略。

  (3) 同组幼儿讨论摆放出各种不同的取钱策略,越多越好。

  3、幼儿自主结伴三至四人开展小银行游戏。

  教师提示:下面我们来开银行,我们自由组合三到四人,玩具合并在一起,银行柜台可以用桌子或椅子来代替,场地和角色大家商量,可以轮流做银行职员和顾客。

  游戏形式:幼儿分组,自主游戏。

  教师指导:

  (1)对能力强的幼儿,启发他们分类整理钱币,以提高操作效率。

  (2)在玩具充足的情况下,鼓励幼儿尝试10以外的取钱额度。

  4、总结讲评。

  ( (1)宣传教师指导中幼儿成功的尝试。

  (2)鼓励幼儿在今后的游戏中大胆运用和尝试。

活动反思:

  钱币虽然不是幼儿每天要接触的东西,但是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设计这样的活动,能有计划地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启发和引导幼儿尝试把所掌握的简单数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游戏之中,不断丰富经验促进能力提高。但是原活动的设计并不令人满意,原因一,活动形式的设计以个别演示、集体讨论、自己记录的方式,游戏性不强不能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操作活动以个人书面的形式,教师不能快速有效给予帮助,也将影响教学效果。原因二,探索钱币的不同兑换策略,限定兑换7元钱,过于死板,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发挥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同时以数字、符号等方式记录策略,增加了幼儿的思维难度,也没有考虑幼儿间个体的差异性。

  本次活动设计的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框架;以调动幼儿已有经验,发挥幼儿积极主动性为原则;以提升幼儿自身能力为大目标。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积累经验,发展能力。活动的第一环节,保留了原活动中较好的提问,提示幼儿关注1、2、5这几个数字在钱币中的重要用途。活动的第二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学具的提供保证了幼儿个体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独立摆弄操作及尝试。同组不同色的材料要求,方便幼儿的观察和相互启发。幼儿操作材料数量的设定,包揽了10 以内所有面值钱币的不同组合。三个层次的安排,提示了教师教学难点的突破步骤,以及阶段目标的把握。活动的第三环节,主要是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和运用,目的不在于用的多用的好,而在于大胆得用,合作的好。教师的指导应结合幼儿个体的差异,游戏中突出的问题。指导提示是不出基本问题情况下的提升要求,实施者应灵活把握。

3、大班数学教案《钱币》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运用已有经验感知各种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2、尝试运用不同策略进行10元以内人民币之间的兑换。

  3、能自主结伴三至四人开展小银行游戏。

  4、体会集体合作游戏的快乐。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幼儿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大胆尝试10以内面值钱币支取的不同策略。

  教学难点:启发和引导幼儿尝试把所掌握的简单数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游戏之中。

活动准备

  学具……个人操作材料人民币替代玩具,同色数卡5两张、2五张、1十张

  同组幼儿玩具不同色

  教具……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人民币若干,

  大数卡,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1、投影各面值钱币,引导幼儿认识各种人民币。

  教师提问:你们认识这些钱吗?这些钱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

  它们分别是多少钱?你是怎么知道的?

  比这小的钱币还有什么?

  小结:我们中国只有1、2、5,10、20、50,100这几个数字面值的钱币。不管你要多少钱都要由这几个数来组合。

  2、鼓励幼儿大胆尝试10以内面值钱币支取的不同策略。

  教师提示:我们来玩小银行游戏,你们做银行职员,老师来取钱,试试看你们能否让顾客满意。

  游戏形式:教师出数卡,表示要取多少钱,幼儿用自己的操作材料在面自己前摆放。 你用哪几张钱币组合成顾客想要取的钱数?

  (1) 引导幼儿观察同伴间有没有不同方法,正确吗?

  (2) 鼓励幼儿用自己的玩具摆出不同的取钱策略。

  (3) 同组幼儿讨论摆放出各种不同的取钱策略,越多越好。

  3、幼儿自主结伴三至四人开展小银行游戏。

  教师提示:下面我们来开银行,我们自由组合三到四人,玩具合并在一起,银行柜台可以用桌子或椅子来代替,场地和角色大家商量,可以轮流做银行职员和顾客。

  游戏形式:幼儿分组,自主游戏。

  教师指导:

  (1)对能力强的幼儿,启发他们分类整理钱币,以提高操作效率。

  (2)在玩具充足的情况下,鼓励幼儿尝试10以外的取钱额度。

  4、总结讲评。

  ( (1)宣传教师指导中幼儿成功的尝试。

  (2)鼓励幼儿在今后的游戏中大胆运用和尝试。

活动反思:

  钱币虽然不是幼儿每天要接触的东西,但是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设计这样的活动,能有计划地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启发和引导幼儿尝试把所掌握的简单数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游戏之中,不断丰富经验促进能力提高。但是原活动的设计并不令人满意,原因一,活动形式的设计以个别演示、集体讨论、自己记录的方式,游戏性不强不能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操作活动以个人书面的形式,教师不能快速有效给予帮助,也将影响教学效果。原因二,探索钱币的不同兑换策略,限定兑换7元钱,过于死板,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发挥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同时以数字、符号等方式记录策略,增加了幼儿的思维难度,也没有考虑幼儿间个体的差异性。

  本次活动设计的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框架;以调动幼儿已有经验,发挥幼儿积极主动性为原则;以提升幼儿自身能力为大目标。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积累经验,发展能力。活动的第一环节,保留了原活动中较好的提问,提示幼儿关注1、2、5这几个数字在钱币中的重要用途。活动的第二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学具的提供保证了幼儿个体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独立摆弄操作及尝试。同组不同色的材料要求,方便幼儿的观察和相互启发。幼儿操作材料数量的设定,包揽了10 以内所有面值钱币的不同组合。三个层次的安排,提示了教师教学难点的突破步骤,以及阶段目标的把握。活动的第三环节,主要是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和运用,目的不在于用的多用的好,而在于大胆得用,合作的好。教师的指导应结合幼儿个体的差异,游戏中突出的问题。指导提示是不出基本问题情况下的提升要求,实施者应灵活把握。

4、大班教案《昆虫一家亲》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

  2、产生了解更多昆虫的兴趣,拥有探索昆虫的欲望。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昆虫操作卡片若干张,多媒体。

活动重难点:

  通过故事情节,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

  熟悉昆虫的定义,并能根据此作出判断。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1、师组织幼儿进行手指游戏。

  2、师:今天大家表现的这么好,我很开心。其实老师今天也有一件开心的事要和大家分享。你们想知道吗?其实今天是我们班上一位小朋友的生日,猜猜他是谁?

  3、师揭晓答案:出示毛毛虫的图片。在他生日的时候来了很多的朋友,猜猜都有哪些小朋友?

  二、帮助幼儿了解昆虫的特征。

  1、教师出示图卡

  师:

  (1)你们发现了哪些昆虫来参加毛毛虫的生日会呀?

  (2)蜈蚣和蜘蛛来参加生日会,毛毛虫为什么要请他们回去呢?

  (3)毛毛虫是怎么说的?他的昆虫朋友哪些地方是一样的呢?

  小结:原来它们都是昆虫,都有六条腿,有头、胸、腹、也有翅膀。

  2、毛毛虫的秘密。

  师:毛毛虫为什么只邀请昆虫朋友参加它的生日聚会,那毛毛虫自己是昆虫吗?(师播放《毛毛虫变成蝴蝶啦》儿歌,了解毛毛虫的蜕变过程。)

  三、通过操作活动巩固幼儿对昆虫特征的了解。

  教师出示图片,小朋友集体辨认。

活动延伸:

  1、我们带着刚认识的新朋友一块给毛毛虫唱首生日歌,祝它早日变成美丽的蝴蝶。

  2、去户外找一找,看看我们身边还有哪些昆虫。

教学反思:

  随着天气的升温,各种各样的小动物都出来活动了。学校四周,平时在小区里,小朋友们看到了很多小动物,那么在这里面有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昆虫呢?小朋友们都还不是很清楚。

  昆虫是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幼儿在生活中有着很深的探索欲望。教师出示动物图卡片,让幼儿自由发表对图中的动物的了解,帮助幼儿在交流的过程中正确认识昆虫和非昆虫。活动再次通过故事《毛毛虫的生日会》归纳总结幼儿眼中昆虫的特征。

  活动中,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幼儿的认识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幼儿的参与性也比较高,能积极地表达自己对于昆虫的认识,而且在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交流以幼儿为主,顺应幼儿的发现与认识。更加的让活动变得生动。

  通过本次的活动,可以帮助幼儿了解昆虫的特征,了解大自然的秘密。但是课后教师没有给幼儿预留学习运用环节,在培养幼儿动手、动脑方面有待加强。

5、大班社会活动教案《中国的钱币》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钱币在生活中的用处,知道中国钱币的演变历史。

  2、探究人民币图案的设计意义,增强爱护钱币的意识。

  3、通过游戏体验,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4、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5、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活动重点:了解钱币在生活中的用处,知道中国钱币的演变历史。

  活动难点:探究人民币图案的设计意义,增强爱护钱币的意识。

  活动准备:钱币图片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人民币,自由讨论它的用途。

  2、你在什么地方见过钱?我们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钱?

  二、出示挂图,介绍中国的古钱币。

  1、认识中国的各种古钱币。

  挂图上的钱币你们见过吗?猜一猜哪种钱币是最早出现的?

  2、教师总结:最早出现的钱币是贝币,然后是各种形状的金属币,接着秦始皇将这些金属币统一成了圆形方孔铜钱。后来,一些大的金额用白银和黄金来代替。在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我国最早的纸币。

  三、认识人民币。

  1、我们现在用的是我国第五套人民币,谁来说一说这些纸币和硬币上的图案分别是什么?

  2、幼儿分组观察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图案,并进行集体分享交流。

  3、教师总结:人民币图案的意义。

  活动反思:

  《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是让学生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学习解决一些和购物有关的实际问题。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能正确、熟练地辨认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进行合理、灵活地思考;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正确地收集、整理和加工相关信息;能正确地解决购物时常见的问题……

  要完成上述这些目标,是要依赖于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对于“人民币”,我觉得学生应该是再熟悉不过了,对于它的用途,更不用我们去讲。所以在上本单元之前,以为会非常容易的,还曾想着压缩课时,但是开始之后,我才发现一切根本不是我所想的那样,原本3个课时的课,我足足用了一个星期,又复习了2天,直到今天还有相当一部分孩子迷迷糊糊。

  这让我思考了许久,怎么会这样呢?《人民币的认识》学生掌握起来难度很大,每次教学总感觉效果不理想,在三年前的教学中早就领教过它的“看似容易实则很难”,所以在课前我充分进行了研读教材,精心设计教案,力求帮助孩子们轻松掌握本节课知识,觉得准备的.比较充分了,但是上完课我还是感到不满意。

  再次反思,发现根源可能在以下几方面:

  1、教材与生活的脱节: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让学生观察书上的插图,本以为那样可以更直观的让学生看到人民币。但由于我的疏忽,书上或练习题中的人民币有些是旧版的,而学生现在用的几乎是新版的人民币,所以对于旧版的不是很了解,当然我也准备了有关5套人民币的知识,可是只是匆匆认识,毕竟不是孩子们每天所见的,可效果不是很好,遇到旧版人民币的图时大多学生不认识,尤其是现在几乎不用的2元钱。还有孩子们年龄小,平时接触人民币机会少,他们对于人民币的认识可能只限于收几百元压岁钱,绝大部分还是家长保管,平时家长很少让孩子自己去买物品,偶尔买的也多限于一两元的小东西,接触较多的是5角和1元,其他的几乎很少接触,所以他们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有难度,更不用说兑换人民币和买卖物品的计算,他们掌握起来更困难。

  2、学具的缺乏使得学习成为纸上谈兵:考虑种种因素,害怕让学生带人民币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没有让孩子们带学具,致使学习这部分知识成了纸上谈兵,没有实际操作,完全是靠想象完成,效果当然不理想。

6、大班社会公开课教案《钱币一家亲》含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钱币的用处,欣赏各国钱币。

  2、通过游戏"环游世界"巩固对主流货币的认识和使用。

  3、领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钱币,体验爱世界爱生活的情感。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5、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各国货币(票样),银行卡一张,环游世界ppt(包含美元,迪斯尼乐园图片,澳元,袋鼠图片,泰铢,日元,富士山图片,寿司图片,大象表演的视频。)

  活动过程:

  1、导入。

  教师:昨天小老鼠杰米和凯特猫去环游世界了,它们都去很多的地方,有美国的纽约,澳大利亚,由法国的巴黎。他们去了这么多好玩的地方,今天我就当做导游,带你们去环游世界。

  2、教师:我们出发之前呢要准备一些东西。引导幼儿说出准备钱。

  3、欣赏外国的货币图片,简单了解外国货币图案的特点。

  (1)出示人民币,日元,澳元,美元,泰铢的图片,带幼儿认识这几种货币。(先出示人民币,让幼儿了解人民币不能在别的国家使用。

  (2)教师出示各国硬币的图片让幼儿认识。

  教师:在国外除了纸币,也有也有许多各种各样好看的硬币,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外国的硬币。

  (3)教师小结:原来每个国家的钱都很漂亮,也都不一样,上面有它们国家重要的人物头像,和一些重要的风景。在哪个国家就要用哪个过家家的钱购买物品。

  4、通过游戏"环游世界",加深幼儿对主流国钱币的认识和使用。

  (1)教师:我们准备这么多国家的钱现在就可以出发了。

  (2)这是哪里,你怎么知道这是泰国,泰国的国宝是什么,请你们找出泰铢和我一起去看大象表演吧。

  (3)这个雕像叫什么,它是哪个国家的我们要进美国的迪斯尼乐园要用什么来买门票呢?

  (4)接下来要去哪呢,这是什么动物,小朋友找出澳元,去买袋鼠明信片吧。

  (5)我们最后到的是哪个国家,这座山叫什么,这个国家叫什么,去了这么多国家你们的肚子都饿了吧,日本的寿司很棒,准备好你们的日元我们要买寿司吃了。

  5、出示银行卡,简单了解其使用方法。

  (1)教师:如果你要去更多的国家还要准备更多的钱,就不是很方便了。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2)让幼儿认识银行卡。

  (3)教师总结:原来它不光本领大,使用起来还很方便呢!有了银行卡去再多的国家都不怕了。

  活动反思:

  钱币虽然不是幼儿每天要接触的东西,但是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设计这样的活动,能有计划地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启发和引导幼儿尝试把所掌握的简单数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游戏之中,不断丰富经验促进能力提高。但是原活动的设计并不令人满意,原因一,活动形式的设计以个别演示、集体讨论、自己记录的方式,游戏性不强不能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操作活动以个人书面的形式,教师不能快速有效给予帮助,也将影响教学效果。原因二,探索钱币的不同兑换策略,限定兑换7元钱,过于死板,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发挥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同时以数字、符号等方式记录策略,增加了幼儿的思维难度,也没有考虑幼儿间个体的差异性。

  本次活动设计的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框架;以调动幼儿已有经验,发挥幼儿积极主动性为原则;以提升幼儿自身能力为大目标。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积累经验,发展能力。活动的第一环节,保留了原活动中较好的提问,提示幼儿关注1、2、5这几个数字在钱币中的重要用途。活动的第二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学具的提供保证了幼儿个体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独立摆弄操作及尝试。同组不同色的材料要求,方便幼儿的观察和相互启发。幼儿操作材料数量的设定,包揽了10 以内所有面值钱币的不同组合。三个层次的安排,提示了教师教学难点的突破步骤,以及阶段目标的把握。活动的第三环节,主要是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和运用,目的不在于用的多用的好,而在于大胆得用,合作的好。教师的指导应结合幼儿个体的差异,游戏中突出的问题。指导提示是不出基本问题情况下的提升要求,实施者应灵活把握。

7、大班科学教案《昆虫一家亲》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

  2、产生了解更多昆虫的兴趣,拥有探索昆虫的欲望。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昆虫操作卡片若干张,多媒体。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通过故事情节,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

  活动难点:

  熟悉昆虫的定义,并能根据此作出判断。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1、师组织幼儿进行手指游戏。

  2、师:今天大家表现的这么好,我很开心。其实老师今天也有一件开心的事要和大家分享。你们想知道吗?其实今天是我们班上一位小朋友的生日,猜猜他是谁?

  3、师揭晓答案:出示毛毛虫的图片。在他生日的时候来了很多的朋友,猜猜都有哪些小朋友?

  二、帮助幼儿了解昆虫的特征。

  1、教师出示图卡

  师:

  (1)你们发现了哪些昆虫来参加毛毛虫的生日会呀?

  (2)蜈蚣和蜘蛛来参加生日会,毛毛虫为什么要请他们回去呢?

  (3)毛毛虫是怎么说的?!.快思.教案网出处!他的昆虫朋友哪些地方是一样的呢?

  小结:原来它们都是昆虫,都有六条腿,有头、胸、腹、也有翅膀。

  2、毛毛虫的秘密。

  师:毛毛虫为什么只邀请昆虫朋友参加它的生日聚会,那毛毛虫自己是昆虫吗?(师播放《毛毛虫变成蝴蝶啦》儿歌,了解毛毛虫的蜕变过程。)

  三、通过操作活动巩固幼儿对昆虫特征的了解。

  教师出示图片,小朋友集体辨认。

  活动延伸:

  1、我们带着刚认识的新朋友一块给毛毛虫唱首生日歌,祝它早日变成美丽的蝴蝶。

  2、去户外找一找,看看我们身边还有哪些昆虫。

  教学反思:

  随着天气的升温,各种各样的小动物都出来活动了。学校四周,平时在小区里,小朋友们看到了很多小动物,那么在这里面有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昆虫呢?小朋友们都还不是很清楚。

  昆虫是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幼儿在生活中有着很深的探索欲望。教师出示动物图卡片,让幼儿自由发表对图中的动物的了解,帮助幼儿在交流的过程中正确认识昆虫和非昆虫。活动再次通过故事《毛毛虫的生日会》归纳总结幼儿眼中昆虫的特征。

  活动中,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幼儿的认识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幼儿的参与性也比较高,能积极地表达自己对于昆虫的认识,而且在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交流以幼儿为主,顺应幼儿的发现与认识。更加的让活动变得生动。

  通过本次的活动,可以帮助幼儿了解昆虫的特征,了解大自然的秘密。但是课后教师没有给幼儿预留学习运用环节,在培养幼儿动手、动脑方面有待加强。

8、大班教案《认识钱币》含反思

活到目标:

  1、培养幼儿合理理财意识。

  2、促进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丰富幼儿生活经验。

  3、引导幼儿观察钱币,根据钱币上的数字,判断钱币的面值。

  4、培养幼儿对钱币的认识能力。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区分硬币和纸币,知道钱币的面值

  难点:根据钱币上背景图片来认识硬币和纸币的面值

活动准备:

  1、不同面值的硬币和纸币若干。

  2、人民大会堂、布达拉宫、泰山、桂林山水、杭州西湖、长江三峡等图片。

  3、写有“中国人民银行”的字卡。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老师:小朋友知道买东西需要什么吗?(钱)请幼儿讨论后回答。

  老师:可是小朋友们不太清楚它们的面值是多大?是硬币还是纸币?今天老师带来好多纸币和硬币,我们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二)展开部分

  1、请幼儿将硬币和纸币分类

  将硬币和纸币摆在桌子上,请幼儿观察硬币和纸币在外形上的不同之处并进行分类,然后根据形状告诉幼儿纸币是一个长方形的,硬币是一个圆形。老师左手拿一张纸币带领幼儿一起说:“这是纸币”,右手拿一枚硬币带领幼儿一起说:“这是硬币”。然后请一位小朋友来分类。

  2、和幼儿一起认识老师准备的“中国人民银行”字卡和国徽的图片。

  3、请幼儿仔细观察钱币两面,提问:“你是从哪里发现是我们中国的钱币的”。

  4、根据纸币的图案和颜色认识纸币的面值

  (1)拿出面值100元纸币

  问幼儿这是硬币还是纸币?面值是多少?

  (2)分别拿出面值50、20、10、5、1元纸币做对比进一步来认识其面值

  首先引导幼儿从数字上来认识每张纸币的面值是多少。

  (3)进一步认识纸币的面值

  将所有学过的纸币逐一拿出来带领幼儿用“这是几元钱”这句话来认识纸币。

  对所有的纸币进行总结:这些纸币都有一个相同点,不同点就是每张纸币面值不一样,背面的图案不一样,小朋友们根据100元的人民大会堂、50元布达拉宫、20元桂林山水、10元长江三峡、5元泰山、1元杭州西湖来认识纸币的面值。

  5、认识硬币及其面值

  分别出示硬币1元、1角、5角、1分、2分、5分,引导幼儿从正面数字和背面图案来进一步了解。告诉幼儿:1元、1角、5角、硬币的背面相同点都有一朵花,1元的硬币稍大一点,5角的硬币颜色是金黄的,1分、2分、5分背面的相同点是都有标有国徽的标识,5分的硬币稍大一点。

  6、幼儿之间相互交流,将交流的结果用“这是x元钱”这句话来表达。

  (三)结束部分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硬币和纸币,也知道了他们的用途,请幼儿要爱惜和保护钱币,不能随意去破坏它们,有计划地使用钱,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哦!

活动延伸

  大班的小朋友会帮妈妈干活了,可以和自己的父母一起到商店买需要的生活用品,使自己在买东西这一环节中进一步认识各种钱,丰富幼儿生活经验和体会劳动的乐趣。

教学反思

  钱币在生活当中是很常见,这是一节科学活动,作为大班的幼儿来说是很容易接受的,这节课通过师生互动、与同伴之间相互交流,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的过程和结果,大部分孩子能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认识了钱币。虽然孩子们对钱币的背景图片不太感兴趣,但他们可以通过钱币上的数字来判断面值。如果再重新上这节课,会降低要求,不强求幼儿根据背景图案来认识钱币,可以从颜色和数字来认识钱币。

  大班教案《认识钱币》含反思这篇文章共407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