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蔬果沉浮》反思

《大班科学教案《蔬果沉浮》反思》属于幼儿园大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大班科学教案《蔬果沉浮》反思

1、大班科学教案《蔬果沉浮》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活动组织时正是柳城蔬果成熟的季节,小朋友虽然吃过了各种水果蔬菜,但是都是教师洗好了的,为了增进幼儿的知识,并且班上有部分幼儿对物体放入水中后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感兴趣,因而我组织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观察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初步获得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

  2、学习用简单的方法记录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3、增进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沉、浮

  活动准备

  1、实物苹果、香蕉、梨、番茄、茄子、青椒若干

  2、盆子、水、小毛巾

  3、自制记录卡、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手指游戏:乒乓球

  二、认一认,猜一猜

  1、认识教师准备有的所有水果蔬菜。

  2、让幼儿猜一猜将过放到水里会有什么样的现象。<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教师取一样水果做实验,并将实验前后的结果记录在黑板上画好的记录卡内。

  三、试一试

  1、介绍↑、↓、实验记录卡

  2、实验操作。让幼儿分组操作并做好实验结果的记录。

  四、结果展示和小结

  教师将所有的蔬果都放到水里做实验

  五、结束

  让幼儿回家试试一些常见的蔬果放到水中出现的现象。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能够按照我的流程进行,活动目标基本达到,幼儿的兴趣都很高,都乐于参与到试验活动当中,但是也存在不足,一是我对班上孩子的能力还把握得不够好,在介绍上下牵头时,只是和幼儿说了箭头的名字,没有教画法;二是在孩子操作之前,要求说得不够详细,三是准备材料不够充分,因为在之前没有试验过蔬果,导致幼儿试验用的蔬果都是浮着的,没有沉下去的蔬果;此外,在对蔬果沉浮现象的解释上也不够。

2、大班科学优秀教案《沉浮的变化》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体验物体沉浮现象。

  2.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能够根据沉浮现象将物体进行分类。

  3.通过活动提高幼儿的团结协助能力,渗透环境保护意识。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5.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各种操作材料:水盆、纸、木块、金属、石子、海绵、塑料、乒乓球、树叶、羽毛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

活动过程:

  1.故事导入:老师这里有一副美丽的图画,(出示图画)叙述,在蔚蓝的大海里生活着好多各种各样漂亮的鱼,有些鱼在大海里游得多开心呀!可是有一天,这些小鱼都伤心地哭起来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有一些游客来游玩,把好多废旧垃圾丢到了水里。这些垃圾严重污染了水里的环境,使小鱼生命受到了威胁。

  2."你们想知道人们扔到水里的都是些什么吗?小朋友,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你们认识这些都是什么物品吗?(展示桌子上的物品,引导幼儿认一认,说一说)

  3.师:环境遭到破坏,小鱼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小朋友你们想帮助这些小鱼吗?那我们今天就赶紧组织一批打捞队,去帮助小鱼把水里的垃圾打捞上来好吗?

  4.可是,这些垃圾有的漂浮在水面上,有的沉入到了水底,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打捞队分成两队才行,一队去打捞浮在水面的垃圾,一队去打捞水底的垃圾。你们说好吗?

  5.猜测活动,师:小朋友,那你们知道哪些物品会沉到水底,哪些物品又会浮到水面上来吗?(教师操作演示,引导幼儿观察)

  6.操作活动师: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不是一样?(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提高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请小朋友对照自己的猜测将材料一个一个地放入水中。)

  7.师:小朋友你们猜的到底对不对呢?现在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讲给大家听听?(在此环节中,教师采用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让幼儿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和物体大小没有关系。)

  8.师:对,它们有的沉下去,有的浮起来,真有趣!小朋友,你们真能干!发现了这么多的秘密。真棒!

  9.分类活动 师:小朋友,我们帮小鱼把垃圾打捞上来之后,该怎样处理这些垃圾呢?老师有个提议,我们把它们装进垃圾箱里好不好?(出示两个带有上浮、下沉符号的纸箱。)你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指导幼儿认识沉浮标志,然后把下沉和上浮的物体分类放在两个箱子里,让幼儿对物体的沉浮现象有所巩固。)

  10.小朋友们学到了这么多知识,能当一名合格的环保小卫士了,现在让我们动起手来帮小鱼把水里的垃圾打捞上来吧!大家要记得一定要把打捞上来的垃圾分别放在不同的两个垃圾箱里。大家准备好了吗?开始行动吧!

活动反思:

  应该注意到幼儿的这个学习特点,课前让幼儿能在平面的图上分清上下,那么就不会出现分不清这种情况了。

3、大班优秀科学教案《沉浮》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大胆探索、尝试便物体沉或浮的不同方法,发展探索精神;

  3.初步学习两人合作进行实验,培养合作能力。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5.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活动材料,包括石子、牙膏皮、橡皮泥、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记录表(见附图)、铅笔;盛水的水盆若干个,积木块若干,塑料插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教师提出尝试问题:如果把这些材料放进水中,会发现什么现象?

  1.幼儿尝试。

  2.幼儿介绍尝试结果。

  教师总结:

  石子、牙膏皮、橡皮泥这些物体沉到了水底,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沉;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这些物体浮在了水面上,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浮。

  (二)教师提出尝试性问题:"怎样让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在水面上?"

  1.幼儿尝试。

  要求:幼儿两人友好协商,一人尝试,一人记录。

  2.尝试结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捏成带边的薄片状),可以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石子、牙膏皮放在泡沫板上可浮在水面上……

  (三)教师提出尝试问题:怎样让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沉到水底?

  1.幼儿尝试。

  要求:幼儿两人互换尝试。鼓励幼儿大胆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尝试。

  2.尝试结论:塑料吸管插在橡皮泥上可使塑料吸管沉到水底;橡皮泥装在空药丸盒里可使空药丸盒沉到水底;石子放在泡沫板上可使泡沫板沉到水底……

  (四)教师提出尝试问题:

  小班的小弟弟和小妹妹在收玩具时,不小心把塑料插片和积木块混在了一起,你能用什么办法帮他们把积木很快分出来?

  幼儿尝试回答:把混在一起的积木块和塑料插片倒入水中,沉下去的是积木块,浮在水面上的是塑料插片。

  教师实验演示,验证答案。

活动延伸:

  老师把这些材料放在科学区,活动结束后,小朋友可以来继续进行尝试。

活动反思:

  应该注意到幼儿的这个学习特点,课前让幼儿能在平面的图上分清上下,那么就不会出现分不清这种情况了。

4、大班教案《蔬果沉浮》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观察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初步获得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

  2、学习用简单的方法记录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3、增进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沉、浮

活动准备

  1、实物苹果、香蕉、梨、番茄、茄子、青椒若干

  2、盆子、水、小毛巾

  3、自制记录卡、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手指游戏:乒乓球

  二、认一认,猜一猜

  1、认识教师准备有的所有水果蔬菜。

  2、让幼儿猜一猜将过放到水里会有什么样的现象。教师取一样水果做实验,并将实验前后的结果记录在黑板上画好的记录卡内。

  三、试一试

  1、介绍↑、↓、实验记录卡

  2、实验操作。让幼儿分组操作并做好实验结果的记录。

  四、结果展示和小结

  教师将所有的蔬果都放到水里做实验

  五、结束

  让幼儿回家试试一些常见的蔬果放到水中出现的现象。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能够按照我的流程进行,活动目标基本达到,幼儿的兴趣都很高,都乐于参与到试验活动当中,但是也存在不足,一是我对班上孩子的能力还把握得不够好,在介绍上下牵头时,只是和幼儿说了箭头的名字,没有教画法;二是在孩子操作之前,要求说得不够详细,三是准备材料不够充分,因为在之前没有试验过蔬果,导致幼儿试验用的蔬果都是浮着的,没有沉下去的蔬果;此外,在对蔬果沉浮现象的解释上也不够。

5、大班科学教案《沉浮》含反思

设计背景

  体育课时,我班的小朋友无意间把球投入了正装满水要用来打扫卫生的桶中,我见球有些泥污,就随手把球往下压,洗一洗,然后松开了手,球马上浮了上来,孩子们很好奇。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孩子们了解物体放到水中有沉浮现象。

  2、培养孩子们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孩子们的细致观察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重点难点

  1、这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小朋友们知道水有向上托物体的力(浮力)。

  2、难点是漂浮的物体在一定情况下也能下沉。

活动准备

  能盛水的家具(如:盆、桶等)并加满水,小皮球、小石头、干木块

活动过程

  1、让孩子们轮流感受水的浮力。老师先让孩子们将小皮球放在盛满水的盆中,小皮球浮在水面,然后叫他们用手把小皮球按到水底,让孩子们感受水有把球向上托的力,再把手松开,小皮球马上浮到水面上。问孩子们:小皮球被我们按到水底,一放开手小皮球为什么自动浮起来?我们按小皮球的时候手有什么感觉?小朋友都说:手被弹开的感觉。结论:这是水中有浮力。

  2、让孩子们把石头和干木块分别放入水中,观察沉浮情况:石头很快沉到水底,而干木块却浮在水面上。提问孩子们:为什么石头沉到水底,而干木块又浮到水面上?结论:石头重,容易下沉;而干木块轻,容易浮在水面上。

  3、让小朋友们说一说,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学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是幼儿园大班的科学常识课,主要通过实践来了解,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找到答案,用玩的方式让他们更好的感觉到学科的乐趣,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使他们乐于观察、乐于尝试,发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

  2、每一个孩子都能积极的加入到活动中,可以很好的从各个角度发现问题。

  3、在今后做活动要准备多些设备,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动手做,让他们对学习感到兴趣。

  4、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将会将实验物品换一换,再让它们尝试更多,孩子们更深一步了解沉与浮。

6、大班下学期科学教案《蔬果沉浮》含反思

让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蔬果沉浮

活动的生成:

  1、纲要的需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为每个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不同观点和经验。

  2、孩子的需要

  秋天是水果丰收的季节,各色各样的水果是孩子们的最爱,追随孩子们的兴趣,我班开展了“蔬果舞会”的主题活动。随着活动的展开,孩子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蔬菜和水果。一次陆洲小朋友把葡萄和西红柿放进了金鱼缸里,引来了许多孩子的围观与议论。经了解得知,原来他们是想给金鱼喂食,结果发现蔬菜和水果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沉在水下面。孩子们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我们就生成了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观察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初步获得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

  2、学习用简单的方法记录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3、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每张桌上放有苹果、葡萄、西红柿、土豆、萝卜等蔬果。一盆水,记录卡(卡上画有大水杯,水杯上有水位线)和各种蔬果小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想一想,猜一猜。

  师:小朋友快来看呀!这里有许多水果、蔬菜。你们认识它们吗?

  孩子们饶有兴趣地指点着,议论着。有的描述着它们的形状,有的回味着他们的味道,有的掂量着它们的重量。

  幼A:这是弯弯的香蕉,有点象小船;

  幼B:这是紫色的葡萄,吃起来有点酸有点甜;

  幼C:这是土豆,摸上去硬硬的,滑滑的;

  幼D:我觉的这个土豆重,这个苹果轻;

  ……

  师:你们有没有想过把它们放到水里会怎么样?苹果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呢?葡萄、西红柿、土豆、萝卜呢?

  孩子们争论起来:

  幼A:我猜土豆会沉到水底。

  幼B:老师我猜葡萄会浮在水面上。

  幼C:老师我猜萝卜会在水的中间。

  师:大家各有各的想法,请你们把自己的猜想记录下来。可以使用蔬果小图片和记录卡,按自己的猜想分别把小图片摆放在水面、水底或水中间。

  二、玩一玩,比一比。

  师:那么这些蔬菜、水果放到水里到底会怎么样呢?请你们把它们放到水里试一试。

  孩子们把它们一一放进水里,仔细观察它们在水里的情况,然后在另外一张记录卡上验正记录。教师则巡回观察,适时指导,引导幼儿将实验结果与预想的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帮助他们在观察沉浮现象时,正确运用“沉”和“浮”来表述。

  三、讲一讲,议一议。

  师:现在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讲给大家听听?

  幼A:我发现苹果是浮在水面上的,香蕉是沉在水底的。

  幼B:我发现西红柿是浮在水面上的,土豆是沉在水底的。

  幼C:我发现葡萄是沉在水底的。

  幼D:我发现萝卜横着放是沉下去的竖着放是在年水中间的。

  …

  师:对,它们有的沉下去,有的浮起来,真有趣。小朋友你们真能干发现了那么多的秘密,真棒!那你们还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要问呢?

  幼A:老师,为什么大的西红柿能浮起来,而小小的葡萄却沉下去了呢?

  幼B:为什么有的水果不沉下去也不浮在水上面而在水中间呢?

  师:这些问题要留给小朋友们去动动脑筋,找找答案了。另外,还有一个问题也要请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想想办法,那就是怎样才能让西红柿沉到水底去,让葡萄浮到水面上来?幼儿探索中不断生成的新问题进行延伸。]

活动后的反思:

  在本次活动的设计和执行过程中,我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相信幼儿是蕴藏着巨大潜力的独立个体。在操作活动中我认为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幼儿尝试,让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出“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教育思想,从而真正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在本次的探索活动中我班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结果,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变得更自信了。

  一、感受乐趣,让幼儿乐于探索;

  二、科学引导,让幼儿敢于探索;

  三、激发自信,让幼儿勇于探索。

  “听会忘记,看会记住,做才能会。”科学活动贵在于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这就是我的体会。

不足之处:

  1、本班幼儿的个体差异较大,对个别能力差的幼儿可降低要求;

  2、准备的蔬果品种还可以丰富些,便以满足不同幼儿的探索要求。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能够按照我的流程进行,活动目标基本达到,幼儿的兴趣都很高,都乐于参与到试验活动当中,但是也存在不足,一是我对班上孩子的能力还把握得不够好,在介绍上下牵头时,只是和幼儿说了箭头的名字,没有教画法;二是在孩子操作之前,要求说得不够详细,三是准备材料不够充分,因为在之前没有试验过蔬果,导致幼儿试验用的蔬果都是浮着的,没有沉下去的蔬果;此外,在对蔬果沉浮现象的解释上也不够。

7、大班科学优秀教案《沉浮》含反思

  设计意图

  孩子们对玩水有着浓厚的兴趣,经常会看到他们把一粒石子、一片树叶等投进水里,百玩不厌。为了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我结合大班《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一书设计了此活动――《沉浮》。

  活动目标

  1.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大胆探索、尝试便物体沉或浮的不同方法,发展探索精神。

  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活动材料,包括石子、牙膏皮、橡皮泥、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记录表(见附图)、铅笔;盛水的水盆若干个,积木块若干,塑料插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出示材料,激发幼儿操作的欲望。

  二、活动过程

  (一)教师提出尝试问题:如果把这些材料放进水中,会发现什么现象?

  1.幼儿尝试。

  2.幼儿介绍尝试结果。

  教师总结:石子、牙膏皮、橡皮泥这些物体沉到了水底,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沉;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这些物体浮在了水面上,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浮。

  (二)教师提出尝试性问题:“怎样让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在水面上?”

  1.幼儿尝试。

  要求:幼儿两人友好协商,一人尝试,一人记录。

  2.尝试结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捏成带边的薄片状),可以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石子、牙膏皮放在泡沫板上可浮在水面上……

  (三)教师提出尝试问题:怎样让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沉到水底?

  1.幼儿尝试。 要求:幼儿两人互换尝试。鼓励幼儿大胆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尝试。

  2.尝试结论:塑料吸管插在橡皮泥上 可使塑料吸管沉到水底;橡皮泥装在空药丸盒里可使空药丸盒沉到水底;石子放在泡沫板上可使泡沫板沉到水底……

  (四)教师提出尝试问题:

  小班的小弟弟和小妹妹在收玩具时,不小心把塑料插片和积木块混在了一起,你能用什么办法帮他们把积木很快分出来?.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 幼儿尝试回答:把混在一起的积木块和塑料插片倒入水中,沉下去的是积木块,浮在水面上的是塑料插片。

  教师实验演示,验证答案。

  活动延伸

  老师把这些材料放在科学区,活动结束后,小朋友可以来继续进行尝试。

  活动反思

  本节课是幼儿园大班的科学常识课,主要通过实践来了解,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找到答案,用玩的方式让他们更好的感觉到学科的乐趣,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使他们乐于观察、乐于尝试,发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

8、大班科学教案反思《蔬果沉浮》

  活动设计背景

  活动组织时正是柳城蔬果成熟的季节,小朋友虽然吃过了各种水果蔬菜,但是都是教师洗好了的,为了增进幼儿的知识,并且班上有部分幼儿对物体放入水中后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感兴趣,因而我组织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观察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初步获得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

  2、学习用简单的方法记录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3、增进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沉、浮

  活动准备

  1、实物苹果、香蕉、梨、番茄、茄子、青椒若干

  2、盆子、水、小毛巾

  3、自制记录卡、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手指游戏:乒乓球

  二、认一认,猜一猜

  1、认识教师准备有的所有水果蔬菜。

  2、让幼儿猜一猜将过放到水里会有什么样的现象。<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教师取一样水果做实验,并将实验前后的结果记录在黑板上画好的记录卡内。

  三、试一试

  1、介绍↑、↓、实验记录卡

  2、实验操作。让幼儿分组操作并做好实验结果的记录。

  四、结果展示和小结

  教师将所有的蔬果都放到水里做实验

  五、结束

  让幼儿回家试试一些常见的蔬果放到水中出现的现象。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能够按照我的流程进行,活动目标基本达到,幼儿的兴趣都很高,都乐于参与到试验活动当中,但是也存在不足,一是我对班上孩子的能力还把握得不够好,在介绍上下牵头时,只是和幼儿说了箭头的名字,没有教画法;二是在孩子操作之前,要求说得不够详细,三是准备材料不够充分,因为在之前没有试验过蔬果,导致幼儿试验用的蔬果都是浮着的,没有沉下去的蔬果;此外,在对蔬果沉浮现象的解释上也不够。

9、大班科学教案《水的沉浮》含反思

  活动的生成:

  1、纲要的需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为每个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不同观点和经验。

  2、孩子的需要

  秋天是水果丰收的季节,各色各样的水果是孩子们的最爱,追随孩子们的兴趣,我班开展了“蔬果舞会”的主题活动。随着活动的展开,孩子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蔬菜和水果。一次陆洲小朋友把葡萄和西红柿放进了金鱼缸里,引来了许多孩子的围观与议论。经了解得知,原来他们是想给金鱼喂食,结果发现蔬菜和水果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沉在水下面。孩子们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我们就生成了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 观察蔬果 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初步获得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

  2、 学习用简单的方法记录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每张桌上放有苹果、葡萄、西红柿、土豆、萝卜等蔬果。一盆水,记录卡(卡上画有大水杯,水杯上有水位线)和各种蔬果小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 想一想,猜一猜。

  师:小朋友快来看呀!这里有许多水果、蔬菜。你们认识它们吗?

  孩子们饶有兴趣地指点着,议论着。有的描述着它们的形状,有的回味着他们的味道,有的掂量着它们的重量。

  幼A:这是弯弯的香蕉,有点象小船;

  幼B :这是紫色的葡萄,吃起来有点酸有点甜;

  幼C :这是土豆,摸上去硬硬的,滑滑的;

  幼D: 我觉的 这个土豆重,这个苹果轻;

  ……

  师:你们有没有想过把它们放到水里会怎么样?苹果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呢?葡萄、西红柿、土豆、萝卜呢?

  孩子们争论起来:

  幼 A:我猜土豆会沉到水底。

  幼 B:老师我猜葡萄会浮在水面上。

  幼 C:老师我猜萝卜会在水的中间。

  师:大家各有各的想法,请你们把自己的猜想记录下来。可以使用蔬果小图片和记录卡,按自己的猜想分别把小图片摆放在水面、水底或水中间。

  二、 玩一玩,比一比。

  师:那么这些蔬菜、水果放到水里到底会怎么样呢?请你们把它们放到水里试一试。

  孩子们把它们一一放进水里,仔细观察它们在水里的情况,然后在另外一张记录卡上验正记录。!.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教师则巡回观察,适时指导,引导幼儿将实验结果与预想的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帮助他们在观察沉浮现象时,正确运用“沉”和“浮”来表述。

  三、 讲一讲,议一议。

  师:现在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讲给大家听听?

  幼 A :我发现苹果是浮在水面上的,香蕉是沉在水底的。

  幼 B :我发现西红柿是浮在水面上的,土豆是沉在水底的。

  幼 C : 我发现葡萄是沉在水底的。

  幼D:我发现萝卜横着放是沉下去的竖着放是在年水中间的。

  …

  师:对,它们有的沉下去,有的浮起来,真有趣。小朋友你们真能干发现了那么多的秘密,真棒!那你们还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要问呢?

  幼A:老师,为什么大的西红柿能浮起来,而小小的葡萄却沉下去了呢?

  活动反思

  本节课是幼儿园大班的科学常识课,主要通过实践来了解,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找到答案,用玩的方式让他们更好的感觉到学科的乐趣,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使他们乐于观察、乐于尝试,发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

10、大班优质科学教案《沉浮》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乐意参加探索沉与浮的小实验。

  2.初步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是沉的。哪些是浮的。并能对其分类。

  3.能用||记录结果,表示上浮和下沉。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1.每组一个脸盆,里有半盆水,擦手毛巾人手一条。

  2.每组两个盒子,盒子一面贴有向上向下的符号。

  3.钥匙、小木块、玻璃球、架夹子、海绵、橡皮泥等小物品。

  4.人手一个夹子,一张记录纸,一支笔,两个小箩筐。

  活动过程:

  一、猜测活动: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物品宝宝,它们就躲在你们的椅子下,找出来看看是谁呀?

  幼:是钥匙、小木块、玻璃球???

  师:今天我们要和这些物品宝宝做一个玩水的游戏,把它们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呢?你们猜猜看?

  幼:———师:你们说有的会沉,有的会浮,我也不清楚,那就请小朋友每人选一样东西放到水里看看会发生什么?然后把你看到的结果告诉老师。

  二、幼儿操作活动:感知沉与浮的现象。

  三、认识沉与浮:

  师:刚才你跟谁玩了,发现它怎么了?小朋友真棒,你们在玩中发现了沉与浮的现象,那你会用身体动作做一做沉与浮的现象吗?

  四、记录活动:

  1.师:老师这里也有两位物品,它们是谁呀?它们会沉还是会浮呢?我也来玩一玩吧,我的鹅卵石是沉下去的,瓶盖是浮在水面上的,我要把这个发现用标记记录下来,你们会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吗?

  2.交代操作要求:

  师:首先把第一位物品宝宝的现象记录好,接着再跟其他物品宝宝都玩一玩,把你的发现全部记录好。明白了吗?

  3.幼儿操作记录。

  4.幼儿讲解操作结果。

  五、游戏:找家。

  师:小朋友们都很聪明,大家在玩中都了解了这些物品宝宝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现在物品宝宝们也要回家了,(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可是它们家的门牌号已经改了,看!这有2个盒子,这就是物品宝宝们的家。有没有小朋友知道这分别是谁的家?请小朋友把物品宝宝送回家吧。

  师:大家都为物品宝宝找到了家,那我们来看看,小朋友们找的对吗?

  六、今天我们与物品宝宝们玩得很开心。有一对小朋友也来凑热闹了。

  瞧!他们来了。出示两个球,沉与浮,水的背景图。

  它叫浮浮,它叫沉沉,它们是一对好朋友。可是它们从来没有手拉手一起做过游戏。因为浮浮只能呆在水面上,到不了水底,而沉沉呢一直呆在水底,不会浮到水面上来。咳!真是伤脑筋啊!小朋友们帮忙想想办法,好让这对好朋友一起手拉手做游戏。

  1.教师用橡皮泥师范如何从沉到浮。

  2.幼儿操作。

  3.将自己尝试结果告诉老师。

  七、结束小结。

  师,小朋友们今天知道了许多物品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我们在生活中还有许多东西大家不知道它们在水中的特性,小朋友们回去以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探索我们周围还有一些什么东西在水里是沉还是浮。

  活动反思

  本节课是幼儿园大班的科学常识课,主要通过实践来了解,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找到答案,用玩的方式让他们更好的感觉到学科的乐趣,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使他们乐于观察、乐于尝试,发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

11、小班科学详案教案《蔬果沉浮》含反思

  设计意图:

  根据孩子们的兴趣,我们开展了“蔬果舞会”的主题活动。随着活动的展开,孩子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蔬果。一次,不知是谁把葡萄和西红柿放进了金鱼缸里,引来了许多孩子的围观与议论。经了解得知,原来他们是想给金鱼喂食,结果发现蔬果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沉在水下面。孩子们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我们生成了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观察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初步获得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

  2.学习用简单的方法记录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每张桌上放有苹果、香蕉、葡萄、西红柿、土豆等蔬果,一盆水,记录卡(卡上画有大水杯,水杯上有水位线)和各种蔬果小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想一想,猜一猜。

  师:这里有许多水果、蔬菜,小朋友快来看呀!

  孩子们饶有兴趣地指点着,议论着。有的描述着它们的形状,有的回味着它们的味道,有的掂量着它们的重量……

  师:你们有没有想过把它们放到水里会怎么样?苹果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呢?葡萄、西红柿、土豆呢?

  孩子们争论起来,有的说会沉到水底,有的说会浮在水面上,也有的说会在水的中间。

  师:大家各有各的想法,请把你们的猜想记录下来。可以使用蔬果小图片和记录卡,按自己的猜想分别把小图片摆放在水面、水底或水中间。

  在实验操作前,考虑到小班孩子的能力水平,教师准备了直观形象的记录卡和蔬果图片。不作任何提示,让孩子运用已有经验进行猜想和判断,并作记录,为他们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奠定了基础。

  二、玩一玩,比一比。

  师:这些蔬菜、水果放在水里到底会怎么样呢?请你们把它们放到水里试一试。

  孩子们把它们一一放进水里,仔细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情况,然后在另外一张记录卡上验证记录。“文章.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教师则巡回观察,适时指导,引导幼儿将实验结果与预想的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帮助他们在观察沉浮现象时,正确运用“沉”和“浮”来表述。

  [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按自己的想法作用于物体,真实地感受、记录实验的结果,验证自己的解释和猜想是否正确,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认识,并初步懂得了要得出结论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三、讲一讲,议一议。

  师:现在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讲给大家听听?

  幼:我发现苹果是浮在水面上的,香蕉是沉在水底的,西红柿是浮在水面上的,土豆是沉在水底的。

  师:它们有的沉下去,有的浮起来,真有趣。

  师:你们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幼:为什么大的西红柿能浮起来,而小小的葡萄却沉下去了呢?

  师:这个问题要留给小朋友们去动动脑筋,找找答案。另外,还有一个问题也要请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想想办法,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让西红柿沉到水底去,让葡萄浮到水面来?

  (孩子们在玩耍中获得了蔬果沉浮的经验,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更引发了进一步探索沉浮现象的兴趣。事实上,这一活动仅仅是一个系列探究活动的开端,以后的活动可以根据幼儿探索中不断生成的新问题进行延伸。)

  活动反思:

  针对小班幼儿来说,这个活动总体上比较满意。在玩水的过程中无意识地发现和获得初浅的“沉”“浮”经验,帮助幼儿归纳和形成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让孩子们做简单的记录,目的是让他们通过记录蔬果在水里的沉浮状态,并且根据蔬果在水里实际的沉浮状态来验证原有的猜想,调整自己的认识,使幼儿感知到:事物要通过实验、探究来认识,一切结论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激发了幼儿极大的探索和研究的兴趣。

12、中班科学教案《蔬果的沉浮》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观察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初步获得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

  2.学习用简单的方法,记录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活动准备:

  1.知识的准备:已经认识了一般常见蔬菜和水果的名称。

  2.实物准备:各种蔬果实物(苹果,梨,葡萄,香蕉,龙眼,番茄,茄子,马铃薯,红萝卜,玉米,番薯,橘子,灯笼椒)等。

  3.装水的玻璃鱼缸。布口袋。

  4.蔬果图片若干张及上下箭头符号。

  活动过程:

  一 以变魔术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出课题

  老师:小朋友好,今天老师带来一个魔术袋。这个魔术袋里啊装了好多好多东西,小朋友你们想知道装了什么吗?请幼儿上来摸实物,并说出蔬果名称。

  二 请幼儿探索

  1,教师提问:你们有没有想过要是我们把它们放进水里会怎么样呢?

  2,教师操作让幼儿仔细观看,同时拿出上下两个箭头,上表示上浮,下表示沉下去,告诉幼儿如何做记录卡的方法。

  3,让幼儿自由讨论,叫兴趣较浓的幼儿上来操作,并把相应的图片放在上下箭头的后面。

  三 引导幼儿尝试

  小朋友,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试一试啊?(想)

  1, 教师讲解操作方法与规则:要求幼儿操作完后,马上拿相应的蔬果图片到白板上下箭头的后面做好记录蔬果的沉浮现象。

  2, 幼儿操作。教师:小朋友在把蔬果放进水里时要看仔细了,看清楚蔬果到底是沉在缸底还是浮在水面的。“文章.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认真观察水中的现象。

  四 教师验证,小结

  将幼儿做的记录做个验证与分析,按幼儿的记录进行讲解,并对幼儿错误的记录再次进行操作,加深幼儿对蔬果“沉,浮”有进一步了解。从而激发幼儿的探讨兴趣。教师小结: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知道了上浮的蔬果有:茄子,香蕉,玉米,灯笼椒,橘子,番茄,苹果,梨。下沉的蔬果有:番薯,葡萄,红萝卜,龙眼,马铃薯。

  五 活动延伸

  你们觉得物体的上浮和下沉有趣吗?老师出个问题给你们动动脑筋,也可以请爸爸妈妈帮你们实验一下,就是:一只香蕉会浮起来,那么一串香蕉是浮起来还是沉下去呢?下次把答案告诉老师,好不好?

  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的设计和开展过程中,我们为幼儿准备了充分的操作材料,使每一位幼儿都有参与的机会,同时通过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来发现蔬果沉浮的秘密,并学会将结果记录下来,这充分培养了幼儿自主探究的能力。也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在讲一讲,议一议这一环节,通过集体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体现了师幼之间的互动,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使他们真正体验到发现秘密后的乐趣。

13、小班科学教案《蔬果沉浮》活动反思

  设计意图:

  根据孩子们的兴趣,我们开展了“蔬果舞会”的主题活动。随着活动的展开,孩子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蔬果。一次,不知是谁把葡萄和西红柿放进了金鱼缸里,引来了许多孩子的围观与议论。经了解得知,原来他们是想给金鱼喂食,结果发现蔬果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沉在水下面。孩子们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我们生成了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观察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初步获得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

  2.学习用简单的方法记录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6.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7.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每张桌上放有苹果、香蕉、葡萄、西红柿、土豆等蔬果,一盆水,记录卡(卡上画有大水杯,水杯上有水位线)和各种蔬果小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想一想,猜一猜。

  师:这里有许多水果、蔬菜,小朋友快来看呀!

  孩子们饶有兴趣地指点着,议论着。有的描述着它们的形状,有的回味着它们的味道,有的掂量着它们的重量……

  师:你们有没有想过把它们放到水里会怎么样?苹果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呢?葡萄、西红柿、土豆呢?

  孩子们争论起来,有的说会沉到水底,有的说会浮在水面上,也有的说会在水的中间。

  师:大家各有各的想法,请把你们的猜想记录下来。可以使用蔬果小图片和记录卡,按自己的猜想分别把小图片摆放在水面、水底或水中间。

  在实验操作前,考虑到小班孩子的能力水平,教师准备了直观形象的记录卡和蔬果图片。不作任何提示,让孩子运用已有经验进行猜想和判断,并作记录,为他们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奠定了基础。

  二、玩一玩,比一比。

  师:这些蔬菜、水果放在水里到底会怎么样呢?请你们把它们放到水里试一试。

  孩子们把它们一一放进水里,仔细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情况,然后在另外一张记录卡上验证记录。教师则巡回观察,适时指导,引导幼儿将实验结果与预想的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帮助他们在观察沉浮现象时,正确运用“沉”和“浮”来表述。

  [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按自己的想法作用于物体,真实地感受、记录实验的结果,验证自己的解释和猜想是否正确,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认识,并初步懂得了要得出结论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三、讲一讲,议一议。

  师:现在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讲给大家听听?

  幼:我发现苹果是浮在水面上的,香蕉是沉在水底的,西红柿是浮在水面上的,土豆是沉在水底的。

  师:它们有的沉下去,有的浮起来,真有趣。

  师:你们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幼:为什么大的西红柿能浮起来,而小小的葡萄却沉下去了呢?

  师:这个问题要留给小朋友们去动动脑筋,找找答案。另外,还有一个问题也要请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想想办法,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让西红柿沉到水底去,让葡萄浮到水面来?

  (孩子们在玩耍中获得了蔬果沉浮的经验,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更引发了进一步探索沉浮现象的兴趣。事实上,这一活动仅仅是一个系列探究活动的开端,以后的活动可以根据幼儿探索中不断生成的新问题进行延伸。)

  活动反思:

  针对小班幼儿来说,这个活动总体上比较满意。在玩水的过程中无意识地发现和获得初浅的“沉”“浮”经验,帮助幼儿归纳和形成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让孩子们做简单的记录,目的是让他们通过记录蔬果在水里的沉浮状态,并且根据蔬果在水里实际的沉浮状态来验证原有的猜想,调整自己的认识,使幼儿感知到:事物要通过实验、探究来认识,一切结论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激发了幼儿极大的探索和研究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