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课教案《自制饮料》反思》属于幼儿园大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大班科学课教案《自制饮料》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碳酸饮料的制作方法,培养幼儿试验操作及观察的能力。
2、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及分工合作的精神,体验成功的喜悦。
3、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4、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课前认识小苏打,知道其名称及作用。
2、材料准备:①一次性透明胶杯和小汤匙、吸管、有饮料名称的包装标贴。②小苏打、柠檬酸。③糖、各种颜色和味道不同的果汁粉、凉开水、碳酸饮料两瓶。
3、环境准备:把活动室创设成一个分为“展销厅”、“培训室”和“生产车间”的“米奇饮料厂”。
活动过程:
1、教师扮演“米奇饮料厂的指导员”的角色,邀请幼儿参观该厂的展销厅。
(1)这是我厂的饮料产品,用了特别的配料配制而成,色、香、味俱全。
请幼儿品尝一下我们的饮料新产品吧。
(2)味道怎么样?好不好喝?你们知不知道这饮料是怎样配制的?
(3)这是饮料工程师在车间分工合作配制而成的。你们想不想也来当一回饮料工程师呀?
(4)那么,就请小朋友先到培训室集体培训,表现好的幼儿就可以到“生产车间”当饮料工程师。
2、幼儿通过操作实验,观察小苏打和柠檬酸混合在水中时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现象。
(1)出示小苏打,让幼儿说出其名称及作用。
(2)出示柠檬酸,幼儿通过看、摸、尝,认识柠檬酸。
(3)幼儿操作实验:小苏打、柠檬酸各舀一汤匙放在茶杯里,加凉开水,观察水中发生什么现象。
(4)组织幼儿讨论:当小苏打、柠檬酸混合在一起时,水中发生了什么现象呢?"屈,老师.教案,网出,处!待幼儿充分讨论后,教师可告诉幼儿:水中冒出的一串串气泡叫二氧化碳气体。
3、认识碳酸饮料。
(1)出示各种碳酸饮料,让幼儿说出其名称、味道,并摇动饮料瓶,观察瓶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2)提问:还喝过什么味道的碳酸饮料?喝后有什么样的感觉?让幼儿了解二氧化碳气体的作用。
4、尝试自己配制饮料。
(1)自由讨论:配制碳酸饮料需要哪些材料呢?
(2)出示糖、各种颜色和味道不同的果汁粉,激发幼儿制作的欲望。
(3)幼儿自己尝试制作可口的饮料,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互相谈谈自己配制的是什么味道的饮料,怎样配制?
5、幼儿分工合作配制饮料。
(1)工厂车间共有三条生产线:桃子饮料生产线、苹果饮料生产线、芒果饮料生产线。
(2)五个小朋友一条生产线,以流水线生产:凉开水(1人)→小苏打、柠檬酸(1人)→糖、果汁粉(1人)→包装(2人)
(3)请小朋友把自制的饮料有的送给客人老师喝,有的放到展销厅展销,体会成功的快乐。
6、教师小结。
活动延伸:
让幼儿在家长指导下,尝试用可可粉、水果汁、蔬菜汁等配料制作不同口味的饮料。
活动反思:
通过本次活动,幼儿在尝试自制饮料的过程中对溶解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学会了与人交流,丰富了生活经验,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在活动中,幼儿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发展不一,在合作制作的过程中,幼儿可以交流各自的做法,学习同样的经验,促进语言交流,合作学习等能力的发展。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想还可以将延伸活动作一调整,鼓励幼儿尝试将饮料制作过程制作成说明书,这样不仅可及时帮助幼儿梳理自制饮料的经验,还可引导幼儿将自己在探索过程中获得的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现,表达。
2、大班优质科学教案《自制喷泉》含反思
【活动目的】
1、探索运用多种材料制作小喷泉,初步感知喷泉的形成。
2、运用多种方法探索发现孔的大小与水柱之间的关系。
3、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材料准备】
两个大一些的空饮料瓶(如雪碧瓶)、大头钉、水。
【制作方法】
(1)在一个雪碧瓶的瓶身一侧竖排用大头钉扎若干个直径大小相同的小孔。
(2)在另一个雪碧瓶的瓶盖上扎数个直径大小不同的小孔。
【实验操作】
(1)让幼儿在第一个瓶子中装满水,水会从瓶身的小孔中喷出来,且水喷射的距离不同。(见“自制喷泉图”)
(2)让幼儿在第二个瓶子中也装满水,并拧紧瓶盖,然后用力挤压瓶身,水会象喷泉一样从上面喷出来。
【教师指导建议】
操作第一个瓶子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哪个小孔喷出的水射得远,哪一个小孔喷出的水射得近,请幼儿记录自己观察到的结果。
操作第二个瓶子时,教师要引导幼儿感受用力大小对形成喷泉大小的影响。
【拓展与替代】
有条件的幼儿园可带领幼儿观察户外喷泉。
【科学小知识】
水的压力由水的深度决定,水越深,水压就越大;水越浅,水压就越小。所以,在瓶身上的小孔直径相同的情l)下从瓶子底部喷出的水喷射得最远,顶部喷出的水射出的距离最近。此外,当用力挤压瓶身时,瓶子中的水同时受到压力的影响,从大小不同的小孔中喷射出来。挤压越用力,水压越大,喷泉越大。
【活动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是在学习了《指南》之后设计的,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选材取自于孩子们常见的喷泉,幼儿都熟悉,但却不一定明白其中的原理,这样有生活经验的基础,又有探索的空间,孩子们很感兴趣。整个活动中孩子们都在演绎着科学家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模式,先猜想,再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总结。老师只是把问题抛给孩子,孩子们便循着这一线索探索起来,每个孩子都是活动的主体,都在积极的参与探索,尤其在最后表演自己的音乐喷泉,都特自豪。相信他们以后会爱上科学探索活动的。
3、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自制饮料》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碳酸饮料的制作方法,培养幼儿试验操作及观察的能力。
2、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及分工合作的精神,体验成功的喜悦。
3、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4、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课前认识小苏打,知道其名称及作用。
2、材料准备:①一次性透明胶杯和小汤匙、吸管、有饮料名称的包装标贴。②小苏打、柠檬酸。③糖、各种颜色和味道不同的果汁粉、凉开水、碳酸饮料两瓶。
3、环境准备:把活动室创设成一个分为“展销厅”、“培训室”和“生产车间”的“米奇饮料厂”。
活动过程:
1、教师扮演“米奇饮料厂的指导员”的角色,邀请幼儿参观该厂的展销厅。
(1)这是我厂的饮料产品,用了特别的配料配制而成,色、香、味俱全。
请幼儿品尝一下我们的饮料新产品吧。
(2)味道怎么样?好不好喝?你们知不知道这饮料是怎样配制的?
(3)这是饮料工程师在车间分工合作配制而成的。你们想不想也来当一回饮料工程师呀?
(4)那么,就请小朋友先到培训室集体培训,表现好的幼儿就可以到“生产车间”当饮料工程师。
2、幼儿通过操作实验,观察小苏打和柠檬酸混合在水中时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现象。
(1)出示小苏打,让幼儿说出其名称及作用。
(2)出示柠檬酸,幼儿通过看、摸、尝,认识柠檬酸。
(3)幼儿操作实验:小苏打、柠檬酸各舀一汤匙放在茶杯里,加凉开水,观察水中发生什么现象。
(4)组织幼儿讨论:当小苏打、柠檬酸混合在一起时,水中发生了什么现象呢?"屈,老师.教案,网出,处!待幼儿充分讨论后,教师可告诉幼儿:水中冒出的一串串气泡叫二氧化碳气体。
3、认识碳酸饮料。
(1)出示各种碳酸饮料,让幼儿说出其名称、味道,并摇动饮料瓶,观察瓶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2)提问:还喝过什么味道的碳酸饮料?喝后有什么样的感觉?让幼儿了解二氧化碳气体的作用。
4、尝试自己配制饮料。
(1)自由讨论:配制碳酸饮料需要哪些材料呢?
(2)出示糖、各种颜色和味道不同的果汁粉,激发幼儿制作的欲望。
(3)幼儿自己尝试制作可口的饮料,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互相谈谈自己配制的是什么味道的饮料,怎样配制?
5、幼儿分工合作配制饮料。
(1)工厂车间共有三条生产线:桃子饮料生产线、苹果饮料生产线、芒果饮料生产线。
(2)五个小朋友一条生产线,以流水线生产:凉开水(1人)→小苏打、柠檬酸(1人)→糖、果汁粉(1人)→包装(2人)
(3)请小朋友把自制的饮料有的送给客人老师喝,有的放到展销厅展销,体会成功的快乐。
6、教师小结。
活动延伸:
让幼儿在家长指导下,尝试用可可粉、水果汁、蔬菜汁等配料制作不同口味的饮料。
活动反思:
通过本次活动,幼儿在尝试自制饮料的过程中对溶解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学会了与人交流,丰富了生活经验,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在活动中,幼儿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发展不一,在合作制作的过程中,幼儿可以交流各自的做法,学习同样的经验,促进语言交流,合作学习等能力的发展。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想还可以将延伸活动作一调整,鼓励幼儿尝试将饮料制作过程制作成说明书,这样不仅可及时帮助幼儿梳理自制饮料的经验,还可引导幼儿将自己在探索过程中获得的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现,表达。
4、大班美术公开课教案《自制连环画》含反思
设计思路:
小朋友都喜欢听故事,尤其是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了幼儿。故事内容清晰、角色鲜明、情节分明,容易使幼儿做成连环画,在初步尝试制作连环画中,培养幼儿能分图画出具体的情节画面,锻炼幼儿深刻细致的绘画能力,色彩运用及设计意识、空间思维和创造能力。
活动目标:
1、进一步熟悉和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内容,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
2、会区分故事中不同的情节内容,知道其先后顺序,并能通过绘画表现出来,制作成连环画。
3、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活动准备:
1、白纸裁成32k,数量6倍于幼儿人数。
2、事先熟悉《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内容。
3、油画棒、连环画、动物图片、背景图一张、订书机、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回忆故事《小蝌蚪找妈妈》的主要情节。
1、教师一边操作图片,一边讲述故事《小蝌蚪找妈妈》。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个小朋友非常熟悉的故事 ,故事的名字叫《小蝌蚪找妈妈》,请你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2、提问:小蝌蚪刚生下来是什么样子?
小蝌蚪把哪些动物当成自己的妈妈了?
小蝌蚪去找妈妈,先碰到了谁?后来又碰到了谁?最后它找到自己的妈妈了吗?
小结:小蝌蚪遇到了鸭妈妈,鱼妈妈,乌龟妈妈,鹅妈妈,在大家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
二、谈话导入,激情激趣
1、教师出示准备好的连环画,请幼儿欣赏,教师提问:小朋友,你们知道刚才我们看得是什么画吗?"来;自.屈;老师;教.案;(幼儿讨论并发言)教师小结:我们刚才看到的是连环画,它们是由一张张连续的画面组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使读者了解故事的情节内容。我们也试着画一画连环画,好吗?
三、讨论:怎样制作连环画?
1.画故事。每张纸画一个故事情节,有几个情节就画几张纸。
2.把画好的故事内容按照先后顺序排列并写上页码。
3.请爸爸妈妈给故事情节配上文字说明
4.装饰封面。利用故事的名字《小蝌蚪找妈妈》,画在封面上,让别人一看就知道这本连环画告诉我们的是什么故事。
5.装订。
四、家长幼儿一同绘画,制作连环画,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及时的帮助。
教师注意提醒家长幼儿根据情节的发展表现完整的画面。
五、鼓励幼儿交换连环画册互相欣赏评价师:制作好画册的小朋友可以把自己的画册和好朋友的画册交换阅读,互相介绍自己制作的画册故事,和爸爸妈妈一起欣赏欣赏其他小朋友的作品,互相交流交流。
六 、活动延伸:请小朋友回家后和爸爸妈妈再一起合作,为其他已学过的故事编讲后续故事,绘制成连环画,装订成连环画册带到幼儿园与小伙伴们一起分享。
活动反思:
亲子活动在忙碌中过去了,此次活动的主题是《自制连环画》,我们选择这一活动的目地是让幼儿能够与爸爸妈妈合作,共同完成作品,体验与爸爸妈妈一起合作制作图书的乐趣.
活动开始前,只有小部分家长准时来到幼儿园,等待家长的这段时间,我组织幼儿把刚学的韵律操做给她们看,并请她们一起参与,家长们都非常配合,这首先又为我增添了很多信心和感动.活动过程中,我利用图片粘贴讲述故事,孩子们非常投入,并能积极回答我所提出的问题,气氛活跃。绘画时,家长能帮助并指导孩子一起完成连环画。
不足之处:1.我为了能够更好的演示故事,操作图片,在动物图片上粘贴了透明胶布,家长参考时导致反光而看不清图片细节。2.故事内容选的有点复杂,共有5副画,导致一小部分孩子和家长画的不够精致,匆匆结束。
虽然活动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小朋友们能和爸爸妈妈一起,都很开心!我们总结经验与不足,是为了下次活动能开展的更好,期待下次活动的到来!
5、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自制蜡烛画》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蜡烛的作用及用途。
2.观察蜡烛在不同材料上的凝固状态。
3.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活动准备:
蜡烛、打火机、纸、理石板
活动过程:
1.谜语导入——心细如线,胸怀大志,燃尽自己,照亮别人。(banzhuren)让小朋友们猜出谜底是蜡烛。
2.出示蜡烛并且观察蜡烛,发现蜡烛遇冷水凝固的现象,观察蜡烛油在不同材料上的凝固状态。
3.讨论举出蜡的3种不同用途。
4.会制作两种不同的蜡烛花,点燃蜡烛,让蜡烛油滴在水、纸、布、理石板上,发现它的变化。
5.激发幼儿大胆想象,并独立创作一幅蜡染画。
活动延伸:
1.在家里与妈妈一起创作小蜡烛,找一个灌装的饮料桶,把蜡和蜡笔削入桶中;
2.加热并搅拌里面的蜡和蜡笔,使之熔化;
3.把熔化的蜡液倒入好看的容器中,放入棉线做烛芯;
4.冷却后好看的蜡烛就做成了。
科学乐园:
生活中蜡的妙用可真不少,如:小蜡笔、制作蜡像、防水密封,还能去除房间里的异味等作用。
教学反思
认识和探索环境是人类的本性,新《纲要》中对幼儿科学领域教育的目标指出,要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并能运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在本次活动中我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做,活动内容方面既考虑到了符合幼儿的现有的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既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又有助于拓展孩子的经验和视野。在互动方式上,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有机的结合并相互渗透注重孩子学习的综合性、趣味性、操作性和游戏性。通过幼儿自己的探索促进信息的获得和观察、感知能力的发展。
6、大班科学活动详案教案《自制邮票》含反思
教材分析:
《自制邮票》主要认识邮票的外形特征用途,会制作邮票,我把本节活动课重点,定位于能用清晰的语言说出邮票的特征,知道如何使用邮票.难点定位于设计一张有纪念意义的邮票,为了突破教学重点,我以新<纲要>科学领域发展目标为指导,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孩子生动形象的展示了邮票的五个特征:面值发行国家发行日期边缘齿孔图案,使孩子很快掌握了重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巧妙设置一个环节,我自己制作的邮票,通过讨论了解制作过程,并设计制作一张自己喜欢的邮票.
设计意图:
有一天我收到一封信,小朋友们争着看,我随意指邮票问,这是什么?只有一个小朋友说出邮票,因此,我想通过<自制邮票>让幼儿知道邮票的特征和用途,并且通过设计制做邮票环节,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体验动手动脑的乐趣.
活动目标:
1、了解邮票的基本特征和用途。
2 、尝试自制邮票,发展想象力。
3 、体验自己设计邮票的乐趣。
4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1 、PPT,一封信,自制邮票,自制集邮本
2 、自制邮票的纸,油画棒,花边剪刀,胶棒等材料。
活动过程:
一、 交流分享,邮票的用途。
(出示一封信)这是什么?你在哪里见过邮票?它有什么用?
小结:(出示贴有邮票的信封)邮票是寄信用的,许多喜爱邮票的人还会抽藏它。
二、 观察讨论,邮票的特征。
1、观看幻灯片:邮票上有什么?
2、面值:就是邮票的价钱,信寄到不同的地方,需要不同面值的邮票,邮票的面值是不一样的。(出示集邮册让幼儿观察面值不一样的特征)
3、发行国家:表示这张邮票是哪个国家发行的,看看这张邮票是哪个国家发行的?
4、发行日期:表示邮票发行的时间。
5、边缘齿孔:方便人们在没有剪刀的情况下,用手直接撕开,并且很整齐。
6、图案:邮票的图案是各种各样的,看一看这些邮票上都有什么图案?<来.源快思教.案网>(师幼一起观察邮票一起总结。)你还看到过什么图案的邮票?
小结:每张邮票都必须标有面值,发行国家,发行日期,边缘是齿状的,图案各式各样,非常有纪念意义。我们要爱护它。
三、 操作体验,邮票的制作。
1、(出示自制邮票)我也很喜欢邮票,我自己制作了一张邮票。如果你来设计邮票,你想设计什么图案的邮票呢?
2、邮票上除了有图案,还必须有什么?(巩固特征)
3、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设计邮票,老师已经为小朋友准备了制作邮票的材料。不会写字的可以直接贴上准备好的字。
4、幼儿制作,教师加以指导。
5、将幼儿制作好的邮票放在自制集邮本里,为延伸活动做准备。
活动反思:
这节科学活动课,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幼儿兴趣,形象生动的向幼儿展示了邮票的五个特征,在活动设计上,我以一封信开始,认识邮票的用途特征,在观察讨论操作过程中,完成邮票制作.整节棵幼儿表现思维活跃,积极性高,回答问题踊跃,充分体现了幼儿主题性原则。
7、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自制陀螺》含反思
材料准备:废旧光盘、水彩笔、各种颜色的即时贴
制作方法:用各种即时贴装饰光盘,然后将粗细适中的水彩笔从光盘中小孔穿入,并固定住。
实验操作:让幼儿用力拧转陀螺,然后放手,让陀螺旋转,看谁的陀螺旋转时间最长。
教师指导建议:
●指导幼儿分别用水彩笔的两头做支点,观察旋转速度和时间的不同。
●观察陀螺旋转速度不同时,光盘上即时贴颜色的变化。
●调整支点距离地面的距离,观察陀螺旋转时间长短的变化。
●指导幼儿用不同的力度旋转陀螺,观察陀螺旋转的时间长短。
拓展与替代:
◆可使用卡纸、火柴棒或其他材料制作陀螺。
◆用红、黄、蓝三种颜色中任意两种颜色装饰陀螺,进行三原色实验。
◆让幼儿在生活中玩各种各样的陀螺。
科学小知识:
陀螺是中国古老的儿童玩具,是在地上转的回转体。陀螺在旋转的时候,不但围绕它本身的轴线转动,而且还围绕一个垂直轴做锥形运动。要让陀螺立起来,必须不断地施加外力,一旦失去外力的帮助,陀螺很快就会倒下来,因为陀螺的支,占、太小,无法支撑自身的重量。陀螺转动的时间长短与支点距离地面的远近、旋转时的用力大小、支点与地面接触面积和摩擦力有关。
教学反思
由于是学前班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接受能力已经比较强了,做这次的手工对他们来说并不难。所以,选材和教学时间的安排上我处理得比较恰当,在每一个步骤中让先完成的幼儿重做和帮助别的幼儿,使整节课堂能维持课堂纪律和保证教学质量起到关键的作用。但因为并非每个幼儿的能力都是一样的,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还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幼儿。然而这个过程中还存在了一些问题:第一,需要帮助的幼儿占大多数,他们太依赖教师的帮忙。这时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去折。第二,因为时间的关系,指导到后面的学生时由原先的教方法让他折变成了一边说一边帮他做。这样这个幼儿就缺失了动手的机会,是不利于幼儿的自我动手能力发展的。今后再上手工课时我一定会注意这样的问题,尽量妥善解决。
8、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自制饮料》含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饮料是多样的,在自制饮料的过程中发现有些物品能溶于水。
2.尝试用常见的饮料粉自制饮料,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3.体验积极动手尝试自制饮料的快乐,懂得安全饮用饮料的常识。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5.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
1.课件。
2.饮用水、奶粉、橘子粉、可可粉、酸梅粉、糖、透明一次性杯、吸管、搅拌勺,教师用自制好的各种饮料布置的“饮料展览会”。
活动过程
1. 参观“饮料展览会”,知道饮料是多种多样的。
(1)教师:小朋友,今天我给大家带来很多美味的饮料,我们先来看一看,请小朋友们猜一猜这些饮料是什么口味的。
(2)幼儿猜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比较饮料的颜色,也可以让幼儿闻一闻饮料的气味,发现不同之处。
(3)品尝。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吸管尝一尝,说一说他们的味道,看看刚才猜得对不对。
2.幼儿动手自制饮料,观察物品的溶化过程。
(1)教师示范。
教师:小朋友,刚才这些美味的饮料都是老师自己制作的。你们想不想知道是怎么制作的?
a.出示自制饮料的材料,并进行介绍。
b.示范制作饮料的过程:盛1勺饮料粉放入杯中,加入半杯水,边用搅拌勺搅拌边引导幼儿仔细观察饮料粉在水中的变化。教师:饮料粉去哪了?水发生了什么变化?(了解溶解及水变色的原因)然后根据自己的口味添加糖。
(2)幼儿第一次调饮料:尝试用一种材料制作饮料。
请幼儿自主选择1种材料制作饮料。鼓励幼儿互相欣赏配制好的饮料,并互相比较它们的颜色、气味,然后各自品尝自己的饮料。说一说喝了自己制作的饮料有什么感觉。
(3)幼儿第二次调饮料:尝试用两种材料制作饮料。
a.和幼儿讨论:这些饮料粉可不可以混在一起制作饮料呢?(教案出自:www.banzhuren.cn)哪两种混在一起能更好喝呢?
b.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尝试用两种饮料粉配制饮料,探索发现两种饮料粉溶化的奇妙变化。
3.幼儿品尝饮料,知道应该安全饮用饮料。
(1)引导幼儿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说一说自制的饮料,将配制好的饮料与小伙伴共同品尝,分享快乐。
(2)喝了这么多饮料,你有什么感觉?
幼儿共同讨论喝饮料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引导幼儿懂得剧烈运动后不能喝饮料,喝饮料适应适量,少喝冷饮及碳酸饮料等。
4.课件学习。
出示课件,了解常见的、健康的饮品的制作方法,请感兴趣的幼儿回家制作。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9、科学领域活动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长长的面条》《大班》
科学领域《长长的面条》《大班》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剪纸的方法连续剪出更长的纸条。
2.大胆尝试使纸变长的方法,并能将探索过程与结果用语言进行表达。
3.培养幼儿自主探索的能力,体验探究的乐趣。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1、小熊布偶一个。
2、剪刀,废旧报纸。
活动过程:
一:导入。
用废旧报纸为小熊制作寿面引发幼儿的兴趣。
二:制作长寿面条。
1.第一次探索:想办法剪出一根长的面条。
2.第二次探索:尝试将长边和短边连起来剪出更长的面条。
3.第三次探索:尝试长边和长边连起来剪出更长的面条。
4.小结:让幼儿回家尝试其他方法剪出更长的面条。
三:和小熊一起吃面条结束活动。
科学活动《长长的面条》反思:
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说:“小孩子应有剪纸的机会。”而“长长的面条”对于幼儿来说是比较熟悉的,面条在家中也是随处可见的。所以我设计了这一活动《长长的面条》。
幼儿通过观察,知道了面条是细细的、长长的,可以让幼儿初步尝试用白纸剪下长长的细细的“面条”。幼儿剪纸是一门熟能生巧的技能,需要孩子们花时间去反复练习,如果采取枯燥乏味的练习形式,他们很快便会对剪纸失去兴趣。因此,我们就将剪纸活动贯穿在自主性游戏活动中,该活动形式大大提高了孩子们对剪纸活动的兴趣,同时又促进了游戏情节的发展。
在剪纸之前首先教幼儿正确使用剪刀,我先引导孩子们观察剪刀的外形特征,掌握握剪刀的方法。
在活动中我启发幼儿如何用剪刀剪下一根一根长长的面条,并让他们仔细观察每一根面条,从而让他们自己发现每一根面条都是一样的,要剪地均匀一点,并且剪地不能粗粗的,这样就不像面条了。并让个别幼儿到前面操作,比一比谁剪地面条又长又细。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兴趣很高,多数幼儿都想上来剪面条。
在幼儿自己操作时,个别小朋友不会使用剪刀,而且拿的方式都是错误的;有些幼儿会剪了,但不会沿着直线剪;个别幼儿剪地面条还是粗粗的、短短的。多数幼儿通过自己操作并探索,基本能剪出长长的面条;通过老师的启发引导,部分幼儿还需要通过反复练习指导才能较好地掌握用剪刀剪出又长又细的面条。
通过这次的剪纸活动,不但发展了孩子们初步的剪纸技能,还能培养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在以后的活动中,还应让幼儿剪一些他们既感兴趣又容易掌握的事物,这样幼儿就会觉得有成就感。幼儿对剪纸感兴趣了,剪出来的作品才会好。
10、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教学反思《自制胶水》
幼儿手工课经常用到的材料“胶水”作为本次科学活动的内容。通过引导幼儿积极猜想和自主探索的方式,提高幼儿对科学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学会探索、分享过程和展示成果的自豪感。
活动目标:
1、喜欢并主动参加自制胶水的探索活动,并积极围绕问题进行探索。
2、初步学习使用实验探索有关的材料与工具。
3、感知牛奶与醋混合后的黏性特点,尝试利用这个特点制作胶水。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重点:探究制作胶水的材料与方法。
难点:感知牛奶与醋混合后的黏性特点,并利用这个特点制作胶水。
纸条、小毛刷、厨房用的细眼筛子、小勺、玻璃杯、发酵粉、清水、盐、
白糖、酱油、牛奶、食醋、实验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故事的形式导入,引出活动的内容。
(1)教师讲述弗雷德的故事
故事:小蚂蚁弗雷德最近迷上了做手工,保罗的生日快到了,他想在保罗的生日带来之前做好手环送给它做生日礼物,但是当它在制作手环的过程中却发现, 用来粘手环的胶水用完了!
(2)师:小朋友们,刚刚故事中的弗雷德遇到了什么困难?他需要什么东西?
(3)激发幼儿制作胶水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们觉得生活中哪些材料可以做出胶水?
(4)认识实验材料
(二)猜想与实验。
(1)小朋友,你们猜猜这几种材料中谁和谁混合在一起才能做成胶水?
(2)解读记录表的记录方法。
师:小朋友们,老师这里为每个小朋友们准备了一个记录表,第一列是今天实验中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的所有材料;第二列是猜想栏,请你猜一猜哪四种材料混合在一起能制作出胶水,请把你猜想的材料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记录;第三列就是去实验验证后的结果怎样。如果你按照猜想的方法步骤实验成功了,用什么方法记录?没有成功用什么方法记录?幼:成功用勾勾表示,没有成功用叉叉表示。
(3)实验规则:
1、请小朋友首先用铅笔在猜想栏里选出你猜想的哪些可以制作出胶水的材料。
2、实验结束以后请把你实验验证的结果记录在验证栏里,并把记录表带回座位进行分享。
(4)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操作,探索制作胶水的方法。
(三)实验分享
师:小朋友们,你们通过自己猜想的能制作胶水的材料,再经过自己的实验操作,胶水制作成功了吗?遇到了什么问题了没有?请小朋友们来分享一下。
师小结:其实呀!制作胶水选择材料最关键,不是所有的材料都能制作出胶水,选择对了材料还得需要正确的方法和步骤,请小朋友们一起来看看制作胶水中必需的材料和正确的方法吧!
(四)出示制作胶水的步骤图,幼儿进行观察学习。并尝试按照步骤图再次尝试制作胶水。
(1)幼儿观看制作胶水步骤图
玻璃杯里先倒入半杯牛奶,再放入两勺醋进行充分的搅拌,之后用筛子放在另一个玻璃杯上进行过滤,将筛子上过滤出来的块状物倒进另一个空杯子里,再加入适量的发酵粉,再滴几滴水,搅拌后就可以用来粘贴啦!
(2)幼儿再次操作实验
(五)总结归纳实验成果。
(1)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
(2)总结和归纳:牛奶中含有蛋白质,当牛奶与醋混合搅拌后,就会出现一些白色的、粘稠的块状物,这些块状物具有很强的黏性,再加入发酵粉进行搅拌以后就会把这种黏性变得更强!胶水就是运用这一原理制作出来的。
(六)延伸活动:
师:小朋友们!你们的手环都制作成功啦!接下来请小朋友们把你粘贴制作的手环送给你喜欢的老师或者小朋友吧!
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幼儿能积极猜想哪些材料能制作胶水,并能根据自己猜想中的材料进行制作胶水,但是发现自己猜想的材料无法成功做出胶水有些失落感,但后面通过观看正确制作胶水的步骤图并按照步骤图成功做出胶水,而且把手环也做好了以后就成就感倍增!不足之处就是:由于幼儿的生活经验缺乏,所以在猜想生活中什么材料可以做出胶水,很多孩子都无法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