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水中芭蕾》

《大班科学教案《水中芭蕾》》属于幼儿园大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大班科学教案《水中芭蕾》

1、大班科学教案《水中芭蕾》

  【活动目标】

  1、对导电现象感兴趣。

  2、能自主动手操作探索灯泡发亮的方法。

  3、初步感知金属能导电的特性。(重点)

  4、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灯泡与单节电池的连接图示、小兔子情景图片。

  2、每组一套实验材料:毛线、塑料绳、回形针、铁钉、铁丝、电池、小灯泡、记录纸、水彩笔、裸漏的电线。

  【活动难点】

  自主探索用电线等物体连接电池使灯泡发亮的方法。

  【活动过程】

  一、出示情景图片,谈话引出主题,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师:今天老师的一位好朋友小兔子,它呀搬新家了,可是到了晚上屋里就黑乎乎的,怎么回事呀?(出示图片)(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那么安装电灯需要些什么呢?(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初步了解使电灯亮起来的条件。)

  小结:要想让黑黑的屋子里亮起来,需要安装电灯。安装电灯需要有电线、灯泡,还要有电源,比如:电池。这些就可以让灯泡亮起来了。

  二、探索活动怎样让灯泡亮起来。

  引导幼儿合作实验,探索电线与电池连接使灯泡发亮的方法,大胆交流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果。

  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

  师:今天老师要就请你们来做实验,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电池和一头缠着灯泡的电线,想一想,你们怎样让灯泡亮起来呢?

  2、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步骤与方法。

  师:在实验之前我想先请孩子听清楚操作要求,每两个人一份操作材料,不要讲话,安安静静地动脑认真操作,当听到老师结束活动的口令后,要及时放下材料,然后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你的实验结果,说一说你的灯泡亮起来了吗,你是怎么做的,听明白了吗?(听明白了)好,现在就请孩子们把小板凳轻轻地面向小桌子,开始操作吧。

  3、幼儿自主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关注能力弱得幼儿完成操作。)

  4、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师:好了,孩子们,大部分小朋友已经完成实验了,通过实验让灯泡亮起来的小朋友请举手。(观察幼儿完成情况)哇,这么多小朋友都成功了,孩子们表现非常棒!(快思 www.banzhuren.cn)那我们就一起来听听看,这些成功让灯泡亮起来的小朋友他是怎么做的?

  小结:(出示灯泡与单节电池的连接图示)将连着电线丝的灯泡按在电池的凸起的一头也就是电池的正极,将另一段的电线丝按在电池的另一头也就是电池的负极,这样电就接上了,小灯泡就亮了。

  三、探索活动“接电线”。

  引导幼儿自主探索物体的导电现象,初步感知金属的物体可以导电,鼓励幼儿鼓励幼儿探索实验并记录。

  1、设置问题情景。

  师:孩子们,小兔子又遇到麻烦了,它家的电线不够长,灯还没有接上,用什么材料可以接上这段电线通电让灯泡亮起来呢?

  2、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材料,提出要求。

  师:今天,老师给孩子们准备了许多材料,除了桌子上孩子们刚才操作的电池、灯泡、电线以外,还有毛线、塑料绳、回形针、铁钉和铁丝,这些东西里面什么能接上电线导电呢?想不想亲自试一试,帮助小兔子家通上电呢?(想)

  师:(出示记录表)这是什么?(记录表)用你们桌子上的材料和小盘子里的物品连接起来,看看什么材料能让灯泡亮起来,如果能导电让灯泡亮起来你就在记录表上相应的图片下面画一个“对号”,不能导电的材料,你就在记录表上画一个“错号”,把结果都记录好。还有把能导电材料放在一起,把不能导电的材料放在一起,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操作的时候要保持安静,听明白了吗?(听明白了)好下面,先把你们的小板凳轻轻的面向小桌子,我开始发材料。把记录表和彩笔在盘子里拿出来,开始操作和记录吧。

  (1)幼儿动手操作并做记录,老师巡回指导。

  (2)交流经验,分享实验结果。

  师:刚才,孩子们玩得很开心,你们发现了什么?哪些材料能导电,哪些材料不能导电,请举手说一说?(请2-3个小朋友回答)

  (3)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再次实验分享结果。

  师:我们根据记录的答案再来进行一次实验,看我们验证的对吗?一起再来实验一次。

  小结:回形针、铁钉、铁丝都是金属制品,而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这些材料接触电线和电池后,能让灯泡亮起来,说明这些金属材料制品是能导电的。而像毛线、塑料绳等材料在接触电线和电池后,没有让灯泡亮起来,说明毛线、布条、塑料绳制品是不能导电的。

  四、出示裸露的电线,教育幼儿注意用电的安全。

  师:和老师的实验结果一样的小朋友都帮助了小白兔把灯亮起来了,小白兔到了晚上就再也不担心看不见东西了。小白兔要我代它谢谢大四班的孩子们。老师这里有一段电线,仔细观察一下这段电线怎么了?(破了)露出了里面的金属,我们实验后已经知道了,金属能导电,那当你看见这种裸露的电线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不接触,尽快告诉大人)

  小结:孩子们回答的非常正确,今天实验活动中小电池里的电流和这种裸露的电线接触都在我们使用的安全范围内,但当你在生活中看见这种裸露的电线的时候,是一定不可以用手去触摸的,而应该及时告诉大人来处理。

  活动延伸:

  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材料,什么东西可以导电,什么不能导电,我们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说一说、试一试。

  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极大的探索欲望,乐于参与到活动中来,刚开始时孩子们并没有实验成功,但每个孩子都在轮流的努力尝试着实验,并且期待着成功,在实验中孩子们都能体现出合作的精神,最后大家在一个小朋友尝试成功中收到了启发,各组中都纷纷让小灯泡亮了起来,孩子们很开心也很兴奋,有的鼓掌有的都发出了赞叹的声音,但我知道这并不是课堂“失控”了,是孩子们对于活动的热情和兴趣来了,不足的是材料的投放还是有些欠缺,如果能够多准备些材料对幼儿的探索更加有利。

2、大班教案《大脚丫跳芭蕾》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绘本阅读,感受个体的多样性,并能大胆表达发现每个人的不同点。

  2.懂得欣赏自己、欣赏别人、不取笑别人与常人不同的地方。

  3.通过阅读,理解故事情节。

  4.能自由发挥想像,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

活动重难点:

  能理解故事情节,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从故事中感受个体多样性,懂得欣赏自己,尊重别人。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游戏《猜猜我是谁?》

  1.今天许多老师来我们班做客了,我们向老师们打个招呼吧,说声“老师好!”

  2.今天周老师要给你们玩一个游戏,叫做:“猜猜我是谁”,周老师来说他的特征,请你们来猜猜这个小朋友是谁?现在开始咯!(老师说说某个幼儿特别的地方,其他小朋友猜一猜是谁。)

  3.小结:根据这些特征,我们很快就能找出他是谁,原来这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

  4.提问:谁来说一说自己不一样的地方?(引导幼儿用“我和别人不一样,我……”的语句表述)

  二、基本部分

  1.谈话导入

  提问:你喜欢你不一样的地方吗?为什么?说说自己的理由

  2.出示绘本,倾听故事

  (1)小朋友们有的人喜欢自己不一样的地方,有的却很讨厌。和别人不一样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呢?我们先来听一听、看一看这个故事,看完了你们再告诉我好吗?

  (幼儿欣赏配乐录音一遍。)

  (2)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呀?(贝琳达)她有什么不一样?(有一双特别大的脚)她喜欢自己的不一样吗?(很烦恼)为什么呢?

  (3)引导语:我们再次走进绘本看看吧!

  3、再次阅读绘本,尝试讲述。

  (1)可是,贝琳达有个大问题,嗯,应该说有两个大问题,仔细看图,猜猜看,她遇到了什么大问题?(她的左脚和右脚,她有一双大脚。)

  (2)其实贝琳达不觉得自己的脚有问题,可是参加一年一度的芭蕾舞表演选拔时,问题就来了。评审委员一看到贝琳达的大脚就大叫:他们会说什么?(暂停!)

  (3)我们一起学一学评审委员的话吧:“天啊!”、“你的脚大得像条船!” 、“简直和海豹的鳍没两样!” 、“回去吧。你那一双脚,永远跳不好!”

  (4)如果你是贝琳达,你听了这些话你是什么感觉?(伤心,难过)仔细观察图片,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贝琳达很难过,难过了好久好久。她想:“或许那些评审委员说得对,我的大脚真的不适合跳舞。”)

  (5)从这幅画上,我们可以看出贝琳达还跳舞吗?为什么要放弃呢?如果你是她,你会怎么做?会放弃吗?

  (6)(既然不再跳舞,她就得找别的事做,可是,她除了跳舞,什么都不会。她找啊找,终于在费莱迪餐厅找到工作。餐厅里的客人喜欢她,因为她动作快,脚步轻巧灵活。费莱迪先生也喜欢她,因为她做事很认真。)故事就这样结束了吗?“轻巧灵活”是什么意思?

  (7)贝琳达在费莱迪餐厅干得很出色,可是贝琳达快乐吗?贝琳达工作间隙看《舞蹈杂志》时若有所思的样子,她在想什么呢?(是呀!贝琳达虽然喜欢费莱迪先生和餐厅里的客人,不过她还是忘不了舞蹈。

  (8)有一天,有个乐团来餐厅表演,他们自称“费莱迪好友乐团”,在餐厅开门营业前,他们先练了一首轻快的曲子。贝琳达的脚尖忍不住一上一下地跟着打拍子。接着,他们开始演奏浪漫又抒情的乐曲,不知不觉中……贝琳达跳起舞来了!(从“忍不住”、“不知不觉”这两个词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9)这些音乐家每天到餐厅演奏,贝琳达每天趁客人还没上门,就随着他们的音乐跳舞。有一天,费莱迪先生问贝琳达愿不愿意跳给客人看。贝琳达微笑着回答:“噢,当然好啊!”餐厅里的客人都很喜欢她表演。他们高兴地告诉去他们的朋友,那些朋友第二天就来到了费莱迪的餐厅,他们也非常喜欢……他们又告诉其他朋友。很快地,每天都有很多人来费莱迪餐厅看贝琳达跳舞。大都会芭蕾舞团的指挥听说了这件事,他的朋友的朋友叫他一定要去看贝琳达跳舞。他去了。他很惊讶。他非常赞赏。他觉得好感动。“知道大都会吗?那可是一个世界级的歌剧院。指挥满意吗?他为什么会惊讶?赞赏?好感动?你能说说指挥的心里话吗?

  (10) “你一定要来大都会剧院表演!”他激动地说,“请你答应我!”  贝琳达笑着回答:“噢,当然好啊!”餐厅里的客人都鼓掌欢呼起来。就这样,贝琳达到了大都会剧院,随着“费莱迪好友乐团”美妙的音乐翩翩起舞。她好喜欢跳舞!评审委员们大喊:“太精彩了!多么像燕子、鸽子、羚羊啊!”他们全神贯注地看她跳舞,完全没有注意到她的脚有多大。贝琳达快乐极了,因为她可以跳舞、跳舞、一直跳舞……至于评审委员说什么,她一点也不在乎了。

  4、重温故事,加深印象

  引导语:这真是个温馨的故事啊!我们一起跟着录音再完整欣赏一遍吧!

  三、结束部分,总结深化

  1.现在,你觉得贝琳达是一个()女孩,她有没有因为自己不一样的大脚而感到难过了?

  2.那你现在觉得你不一样的地方还是你的烦恼吗?你还会嘲笑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吗?

  3.总结语: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不一样,有时候不一样会让我们觉得很开心,也有时候我们会因为不一样感到难过,但是我们都应该正确的对待他们,小朋友们,其实有时候不一样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因为它让我们每个人都变得独一无二。

  4.我们来和贝琳达说再见吧!(再见,贝琳达,再见大脚丫女孩!)

  活动延伸:

  1.老师把这本书放在了图书室里面,你们可以去翻看,看看不一样的大脚丫—贝琳达的故事!

  2.你也可以告诉小伙伴们你的不一样,让别人知道你独一无二的地方!

活动反思:

  《大脚丫跳芭蕾》这个语言活动是围绕一个大脚丫女孩贝琳达讲述的励志故事,孩子们眼中的不一样一般都是直观的,显而易见的东西,但是往往一些内在的不一样并不能被孩子所发掘,他们不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那么在这时候,老师的引导就起了很大的作用,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到底哪里不一样,这些不一样对于我们来说是好还是不好,带着这些疑问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我发现孩子们在活动进行时,都能被绘本中绚丽的图片所吸引,孩子们相比大人是单纯的,他们不会因为贝琳达的大脚丫而笑话她,更多的是好奇,当我讲述完整个故事,她们被贝琳达热爱芭蕾舞的精神所感动,觉得贝琳达是个很棒的女孩,她很值得我们学习。

3、大班绘本阅读教案《大脚丫跳芭蕾》

  活动目标:

  1.在听听、看看、猜猜中初步感知故事情节,尝试用优美的语句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通过集体和自主阅读,进一步理解绘本中蕴含的道理:做自己喜欢的事,萌发坚持梦想不放弃的信念。

  活动准备:

  PPT课件;绘本图书若干;根据孩子的本领,适当准备音乐或道具。

  活动过程:

  1.聊一聊,现场展示,介绍拿手本领。

  师: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们有许多本领,是这样吗?谁来介绍一下自己最拿手的本领!

  刚才每位小朋友都介绍了自己的本领,其中有一个小朋友说会跳骑马舞哟。黄老师准备了音乐,请他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本领好吗?掌声送给他!

  2.猜一猜封面人物有什么本领,引出绘本故事。

  师:今天我要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她叫贝琳达,一起向她打个招呼吧!猜猜看,贝琳达的本领是什么?跳什么舞?你怎么知道的?你们从贝琳达的服装和动作上看出来的?猜得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去听听贝琳达的故事吧。

  3.听一听,观察画面,猜想故事情节。

  (1)贝琳达的问题

  ①师:(讲述故事)有一个跳芭蕾舞的女孩,名叫贝琳达。贝琳达喜欢跳舞,她每天去舞蹈学校认真地练舞。她跳舞的时候,姿态优雅、脚步轻巧灵活。可是,贝琳达有个大问题。仔细看图,猜猜看,她有什么大问题?什么地方比较特别?为什么脚大会是她的大问题呢?

  ②师:因为贝琳达长着一双大脚,所以在参加一年一度的芭蕾舞表演选拔赛时,评委们对贝琳达的大脚满意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他们好像在说什么?

  请你来学学他们夸张的表情。(个别、集体:)

  (2)伤心的贝琳达

  师:还没等贝琳达试跳,三个评审委员都说:“回去吧,你那一双脚,永远也跳不好!”

  师:贝琳达此时此刻的心情怎么样?画面上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贝琳达很难过?

  师总结:画面以灰色为主,天灰蒙蒙的,让我们感受到了贝琳达的灰心难过;莲蓬头滴下的水滴仿佛是贝琳达伤心的眼泪。

  师:贝琳达这么难过,你想对贝琳达说些什么呢?

  谢谢你们的鼓励!听了你们的话,贝琳达好了许多。

  (3)贝琳达的新工作

  师:她决定放弃跳舞,寻找新的事做。贝琳达找到工作了吗?在费莱迪餐厅找到了工作。费莱迪先生和餐厅里的客人喜欢她吗?是的,客人喜欢她,因为她动作快,脚步轻巧灵活。费莱迪先生也喜欢她,因为她做事很认真。

  费莱迪先生为什么喜欢她?

  讨论:贝琳达在舞蹈学院里认真练习舞蹈,在餐厅里认真做事。孩子们,无论在哪里,认真的人总会受到欢迎。

  你是一个认真的人吗?你做什么事很认真?妈妈是怎么夸你的?

  师:虽然,贝琳达在费莱迪餐厅干得很出色,可是贝琳达快乐吗?她在想什么呢?决定放弃的她为什么还是忘不了跳舞?

  师:贝琳达真的放弃了吗?她还会再跳舞吗?如果再跳舞她会在哪里跳呢?

  4.看一看,自主阅读,寻找答案。

  师:你们猜得对不对呢?答案就藏在书里。等一会儿请你轻轻地到书架上拿一本书,打开到有红色标记的一页,然后一页一页往后翻,一直看到有黄色标记的那一页。黄老师在你们阅读的时候播放一段轻柔的音乐。当音乐结束的时候,请你把书放回到书架上。好,轻轻地去吧!

  (1)师:贝琳达后来跳舞了吗?在哪里跳的?

  师:先在哪里跳的?餐厅里的客人喜欢她的表演吗?从哪里看出来的?你能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这样的话完整地说一说吗?

  (2)师:贝琳达后来怎么又到舞台上跳舞了呢?你看懂了吗?

  师:原来有一个指挥发现了她。他在看贝琳达跳舞的时候是怎样的表情?(惊讶、赞赏、感动)请你来学学他的样子:三种不一样的表情,我来说,请你来学一学好吗?

  因为她的舞蹈太美了,所以指挥邀请她到舞台上去表演给更多的人看。

  (3)师:贝琳达在舞台上随着美妙的音乐翩翩起舞,你觉得她跳舞的时候像什么?你能用优美的语句说一说吗?

  师:仔细看一看,在观众席上你有没有发现三张熟悉的面孔?他们是谁?相同的评委,为什么他们的表情和之前截然相反呢?第一次选拔时,他们有没有看贝琳达表演?没有看表演,就说别人不适合跳舞,这样好不好?为什么不好?

  如果请你对他们说.一句话,你想说什么?

  小结:凡事不能只看表面,试一试才知道。听了你们的话,相信他们以后也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了!

  (4)贝琳达快乐极了,因为她可以跳舞,跳舞,一直跳舞。

  5.读一读,绘本图书,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

  (1)师:小朋友们,故事讲完了,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叫什么名字吗?

  看,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故事——《大脚丫跳芭蕾》。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埃米•扬。

  (2)让我们再来完整地读一读这个故事吧!轻轻地打开第一页,故事开始了,遇到你喜欢的地方,也可以跟着老师读一读哟! (人手一本绘本图书,边看,边听,边读。)

  故事读完了,轻轻地把书合上,我们班的小朋友有很好的阅读习惯哟!

  师:孩子们,你喜欢贝琳达吗?你觉得贝琳达是一个怎样的女孩?

  (3)是啊,贝琳达最喜欢的就是跳芭蕾舞,在她遭遇困难的时候,如果她放弃了跳舞,能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能不能站在世界一流的舞台上?

  6.说一说,童真梦想,升华绘本内涵。

  师:贝琳达的梦想已经实现,你们的梦想是什么呢?

  (师鼓励、赞赏孩子们的梦想。)

  小结:孩子们,童年的梦想是多么的珍贵!只有坚持和努力之后才能让梦想变成现实。你们就要上小学了,老师希望你们像贝琳达一样,做自己喜欢的事,学习更多的本领,祝你们梦想成真!

  活动反思:

  思考——教师基于绘本本身的内涵思考

  绘本《大脚丫跳芭蕾》是美国知名图画书作家埃米•扬的第一本图画书作品。埃米•扬从小热爱画画,获得哈佛大学法学博士并从事律师工作七年之后,放弃了让人羡慕的律政事业,回归艺术的世界。这本绘本其实就是作者对自身内心成长历程的再现。绘本中,作者用漫画手法夸张地画出贝琳达的一双大脚,描绘了热爱跳舞的贝琳达在遭遇困难时没有放弃,终于梦想成真的故事。看似简单的故事情节,其实蕴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坚守梦想、自信执着、不断努力。

  如何将这样深刻的人生哲理传递给大班幼儿,让他们在主动学习、快乐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洛克曾说“阅读只是给头脑提供认识的材料;思考才使我们阅读的东西成为我们自己的。”因此,我将本次绘本教学的关键词定位于:积极思考,大胆碰撞,真实体验,获得感悟。

  体验一一情感迁移,体验人物情感的变迁

  在故事的精彩、关键、转折处,引导孩子预测问题,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激发孩子继续阅读的兴趣。呈现情绪色彩浓的图画可以让幼儿由图画想象人物的心理,鼓励孩子在观察中积极反应与评论,观察画面,发现画面中隐藏的故事。例如,灰色的天空代表着贝琳达心灰意冷的心情,莲蓬头的水滴代表着贝琳达的眼泪。

  说说安慰的话,进行情感迁移。孩子们说:“脚大又不是你的错”,“别担心,除了跳舞,还有其他事做”。

  感悟——多层次阅读,感悟人生的哲理

  首先,让孩子们通过自我介绍和展示最拿手的本领,一开始就让孩子们了解自己,肯定自己。

  其次,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去看书,通过师幼共读、引发思考、讨论故事、自主阅读,发现和寻找答案。其中有两个小的讨论:1.认真的人无论在哪里都会受欢迎,你是认真的人吗?你做什么很认真?别人是怎么夸你的。孩子们的回答很多,其中有一个孩子说:“我看电视很认真。”师的处理:“说明你很专注,如果把这种专注用在学习上那就更好了!”2.三个评委从开始的反对到后来的赞同,让孩子们讨论为什么?没有看到就说别人不行,这样好不好?你想怎么对他们说?孩子们的回答同样精彩。师总结:凡事不能看表面,试一试才知道。

  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方面老师可以了解孩子对故事的了解程度,思考的深度与广度;另一方面为孩子们讨论故事提供一个合作思考的机会,不仅帮助孩子确认、扩展及修正个人对故事内容的理解,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倾听、发问与表达的技巧,学习说理与思考,建立对自己有意义的知识系统。

  同时,在这里还体现了绘本教学的整合策略:自主探索阅读、计算机辅助阅读、理解体验阅读、倾听阅读等,最终达成目标!

  活动最后,说说自己的梦想,鼓励孩子像贝琳达一样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坚持梦想,努力实现。我觉得,绘本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绘本的表面,要多领域渗透,充分挖掘绘本中蕴含的教育价值。所以,在这里我将绘本迁移到生活,由绘本人物迁移到孩子们自己。当绘本成为我们的教育资源时,教学就要使绘本活色生香!

4、大班教案《跳芭蕾舞的牛》含反思

活动目标

  1、 能根据角色的表情、动作等图片信息,推测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情节的发展变化,大胆表达自己对图画故事的理解。

  2、 理解故事内容,知道牛的成功在于坚持不懈,初步萌发做事要坚持到底的信念。

  3、 在感知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角色特点。

  4、 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这节课幼儿能够根据人物的表情推测心理并表达出来。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教师的大书,幼儿的小书及书袋。

  2、 经验准备:

  (1) 观看芭蕾舞光碟,初步了解有关芭蕾舞的知识。

  (2) 教师和幼儿交流在幼儿园或家里就如何学习本领以及如何克服困难的。

活动过程

  一、谈话讨论,引出绘本内容

  1、出示芭蕾舞的图片,引发经验联想。

  2、 引导尝试用脚尖跳舞,感受芭蕾舞的特点。

  3、 引出绘本内容。

  二、 共同阅读,理解绘本内容

  1、 阅读封面。

  (1) 出示大书,指读故事题目。

  (2) 猜测故事主角。

  2、 逐页阅读。

  3、 自主阅读。

  (1) 幼儿自主阅读小书。

  (2)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随机选择画面,进一步引导幼儿观察、讨论。

  三、 完整阅读,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1、 再次带领幼儿配乐完整阅读一遍故事。

  2、 加深幼儿对主题的理解。

教学反思

  1、 选材适宜,看图讲故事对大班幼儿有一定的挑战性,通过这节课丰富了幼儿词汇,学到了牛的一些精神。

  2、 基本达到教学目标。

5、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水中的发现》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利用幼儿园玩水池为幼儿提供玩水的机会,感知水的特点,巩固对水的认识。

  2、引导幼儿用各种材料投放水中玩耍,感知不同物体的“沉”与“浮”现象。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

  3、让幼儿感受水中发现的乐趣,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4、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1、提前几天告诉幼儿星期×下午我们到“玩水池”玩水。老师、幼儿及家长共同搜集玩水的材料。塑料制品:果奶瓶、塑料玩具、小水桶等;木制品:积木、树枝、冰糕棍、树叶等;纸制品:硬纸壳、皱纹纸、报纸、作业纸、纸盒等;泡沫制品以及小石块、鹅卵石、小铁块等。并让幼儿用塑料袋将材料装好,作上标记,放在玩具柜里。

  2、活动前,检查水池的安全、卫生。池底是否有异物,池水是否清洁,池水高度是否适当。

活动重难点:

  感知物体的沉浮现象。

活动过程:

  1、感觉游戏。

  鼓励幼儿同老师一起到水池玩水(个别胆小不愿到水池玩的幼儿暂不强求,允许他们在水池边玩)。引导幼儿看看水中的小脚丫或凉鞋;试试用双手捧水;体会把手掌平放在水中与手指插入水中的不同感觉;体验水中走路的感受。帮助幼儿回忆、再现过去所学知识,如:能看见水中的小脚丫,是因为水透明、无色,捧着的水一会儿没有了,是因为水会流动等等;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感受或发现,如:把手掌平放水中用的力比手指插入水中用的力更大,在水中走路比在地上走路慢。

  2、听觉游戏。

  请幼儿将塑料袋里的材料一一投入水中。让幼儿听一听、比一比不同材料投入水中声音的大小;再试一试、听一听、比一比不同材料从高处、低处投入水中声音的大小。幼儿反复对比实验,相互讨论,得出结论:从高处将材料投入水中比低处将材料投入水中声音大,重的材料投入水中比轻的材料投入水中声音大。让幼儿闭眼想象:夏天的暴雨和秋雨(毛毛雨)打在水里的不同声音;回忆的故事《咕咚来了》,想象木瓜掉在水中的声音,理解小兔为什么会吓得惊慌失措。

  3、观察、比较、归纳游戏。

  观察不同材料投入水中的沉浮现象;比较材料的轻、重、厚、薄;感知材料的轻、重、厚、薄和“沉”、“浮”的关系;归纳那类材料会沉于水中,那类材料会浮于水中。

  4、触觉游戏。

  用手触摸、感知那些材料吸水,那些材料不吸水;那些材料遇水会烂,那些材料遇水完好如初。

  5、收拾整理材料。

  请幼儿把水中的所有材料收集在塑料袋里,使水中无杂物。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一一保护水资源。

  注意:在上述每一种游戏中,均让幼儿充分讨论、交流、合作。如相互提供材料,交流新发现等。以此提高幼儿的交往技能,体验分享的快乐,体验“发现学习”的惊喜、乐趣。

活动延伸:

  请幼儿把玩水材料带回家,把今日的“水中的发现”告诉爸爸妈妈。请家长作好记录,次日交给老师。以便老师及时了解孩子“水中发现”的多与少、深与浅;了解孩子的表达能力;了解孩子对这种活动方式的兴趣及认可程度;了解孩子某方面的个体差异,如听觉、触觉、记忆等。以便教师根据幼儿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从中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点,扩散或寻找新的教育活动内容。

活动点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进一步突出了让幼儿主动学习的思想。《水中的发现一一大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力求体现这一思想并遵循了幼儿学习的三个特点:

  一是幼儿的学习受兴趣和需求直接驱动。玩水是幼儿感兴趣的,所以,他们会积极投入、主动探索、发现学习。在发现学习中获得成功,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二是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对事物的认识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需要用动作和各种感观来帮助思维。因此,给幼儿提供操作机会和调动幼儿的各种感观共同参与尤为重要。三是由于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学习进程,幼儿与幼儿间相互作用的学习方式,使孩子们乐意接受。同时,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均得到发展。

活动反思: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孩子们表现的相当有兴趣。在进行操作的时候,大点的孩子基本可以自己完成整个过程,小一点的孩子需要教师从旁指导。在游戏环节中孩子们玩得很开心,这种在玩中学习知识的目标正是我想达到的。纵观整个过程,探索的意义无处不在,只是在科学知识方面应该再加强一些。教师在设计这个活动时如果再能加入面粉,沙子,木块之类的材料效果应该更好。

6、大班科学优秀教案《水中芭蕾》

  【活动目标】

  1、对导电现象感兴趣。

  2、能自主动手操作探索灯泡发亮的方法。

  3、初步感知金属能导电的特性。(重点)

  4、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灯泡与单节电池的连接图示、小兔子情景图片。

  2、每组一套实验材料:毛线、塑料绳、回形针、铁钉、铁丝、电池、小灯泡、记录纸、水彩笔、裸漏的电线。

  【活动难点】

  自主探索用电线等物体连接电池使灯泡发亮的方法。

  【活动过程】

  一、出示情景图片,谈话引出主题,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师:今天老师的一位好朋友小兔子,它呀搬新家了,可是到了晚上屋里就黑乎乎的,怎么回事呀?(出示图片)(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那么安装电灯需要些什么呢?(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初步了解使电灯亮起来的条件。)

  小结:要想让黑黑的屋子里亮起来,需要安装电灯。安装电灯需要有电线、灯泡,还要有电源,比如:电池。这些就可以让灯泡亮起来了。

  二、探索活动怎样让灯泡亮起来。

  引导幼儿合作实验,探索电线与电池连接使灯泡发亮的方法,大胆交流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果。

  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

  师:今天老师要就请你们来做实验,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电池和一头缠着灯泡的电线,想一想,你们怎样让灯泡亮起来呢?

  2、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步骤与方法。

  师:在实验之前我想先请孩子听清楚操作要求,每两个人一份操作材料,不要讲话,安安静静地动脑认真操作,当听到老师结束活动的口令后,要及时放下材料,然后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你的实验结果,说一说你的灯泡亮起来了吗,你是怎么做的,听明白了吗?(听明白了)好,现在就请孩子们把小板凳轻轻地面向小桌子,开始操作吧。

  3、幼儿自主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关注能力弱得幼儿完成操作。)

  4、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师:好了,孩子们,大部分小朋友已经完成实验了,通过实验让灯泡亮起来的小朋友请举手。(观察幼儿完成情况)哇,这么多小朋友都成功了,孩子们表现非常棒!(快思 www.banzhuren.cn)那我们就一起来听听看,这些成功让灯泡亮起来的小朋友他是怎么做的?

  小结:(出示灯泡与单节电池的连接图示)将连着电线丝的灯泡按在电池的凸起的一头也就是电池的正极,将另一段的电线丝按在电池的另一头也就是电池的负极,这样电就接上了,小灯泡就亮了。

  三、探索活动“接电线”。

  引导幼儿自主探索物体的导电现象,初步感知金属的物体可以导电,鼓励幼儿鼓励幼儿探索实验并记录。

  1、设置问题情景。

  师:孩子们,小兔子又遇到麻烦了,它家的电线不够长,灯还没有接上,用什么材料可以接上这段电线通电让灯泡亮起来呢?

  2、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材料,提出要求。

  师:今天,老师给孩子们准备了许多材料,除了桌子上孩子们刚才操作的电池、灯泡、电线以外,还有毛线、塑料绳、回形针、铁钉和铁丝,这些东西里面什么能接上电线导电呢?想不想亲自试一试,帮助小兔子家通上电呢?(想)

  师:(出示记录表)这是什么?(记录表)用你们桌子上的材料和小盘子里的物品连接起来,看看什么材料能让灯泡亮起来,如果能导电让灯泡亮起来你就在记录表上相应的图片下面画一个“对号”,不能导电的材料,你就在记录表上画一个“错号”,把结果都记录好。还有把能导电材料放在一起,把不能导电的材料放在一起,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操作的时候要保持安静,听明白了吗?(听明白了)好下面,先把你们的小板凳轻轻的面向小桌子,我开始发材料。把记录表和彩笔在盘子里拿出来,开始操作和记录吧。

  (1)幼儿动手操作并做记录,老师巡回指导。

  (2)交流经验,分享实验结果。

  师:刚才,孩子们玩得很开心,你们发现了什么?哪些材料能导电,哪些材料不能导电,请举手说一说?(请2-3个小朋友回答)

  (3)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再次实验分享结果。

  师:我们根据记录的答案再来进行一次实验,看我们验证的对吗?一起再来实验一次。

  小结:回形针、铁钉、铁丝都是金属制品,而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这些材料接触电线和电池后,能让灯泡亮起来,说明这些金属材料制品是能导电的。而像毛线、塑料绳等材料在接触电线和电池后,没有让灯泡亮起来,说明毛线、布条、塑料绳制品是不能导电的。

  四、出示裸露的电线,教育幼儿注意用电的安全。

  师:和老师的实验结果一样的小朋友都帮助了小白兔把灯亮起来了,小白兔到了晚上就再也不担心看不见东西了。小白兔要我代它谢谢大四班的孩子们。老师这里有一段电线,仔细观察一下这段电线怎么了?(破了)露出了里面的金属,我们实验后已经知道了,金属能导电,那当你看见这种裸露的电线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不接触,尽快告诉大人)

  小结:孩子们回答的非常正确,今天实验活动中小电池里的电流和这种裸露的电线接触都在我们使用的安全范围内,但当你在生活中看见这种裸露的电线的时候,是一定不可以用手去触摸的,而应该及时告诉大人来处理。

  活动延伸:

  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材料,什么东西可以导电,什么不能导电,我们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说一说、试一试。

  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极大的探索欲望,乐于参与到活动中来,刚开始时孩子们并没有实验成功,但每个孩子都在轮流的努力尝试着实验,并且期待着成功,在实验中孩子们都能体现出合作的精神,最后大家在一个小朋友尝试成功中收到了启发,各组中都纷纷让小灯泡亮了起来,孩子们很开心也很兴奋,有的鼓掌有的都发出了赞叹的声音,但我知道这并不是课堂“失控”了,是孩子们对于活动的热情和兴趣来了,不足的是材料的投放还是有些欠缺,如果能够多准备些材料对幼儿的探索更加有利。

7、大班科学教案《水中的宝贝》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探索“水中的宝贝”的各种办法,引导幼儿多动脑,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激发幼儿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3.通过实验初步感知大气压的存在和力量。

  4.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5.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准备

  1.瓷盘、蜡烛、大号玻璃杯、颜色水、小号弹珠,戒指,耳环、打火机等。

  2.镊子、夹子、小勺、叉子、筷子等若干。

  3.狐狸手偶一个、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1.用手偶进行表演,激发幼儿兴趣。

  师:“我是狐狸大婶,看我长得多漂亮呀!我是世界上最神气的狐狸,因为我有许多戒指.耳环等首饰、宝贝。唉,可是现在我很伤心。因为昨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雨,地上到处是水,刚才我走路不小心,把我的许多宝贝都掉到水里去了,怎么找也找不到.小朋友们:你们能帮我找找吗?”

  2.出示盘子,请幼儿观察瓷盘里都有什么(中间有根站着的蜡烛和蓝颜色水)。师:“狐狸大婶的宝贝都在水里面,小朋友想想办法,看怎么帮狐狸大婶把宝贝弄出来?但是(语气加重)手不准碰到水。”幼儿互相讨论,商量解决办法。

  3.出示工具试探解决的办法。师:“小朋友很聪明,想了那么多好办法。今天老师准备了一些工具,说说它们都叫什么名字?”(叉子、小勺。夹子、筷子等。)让幼儿动手试一试,用哪种工具最好(要提醒幼儿别把蜡烛碰倒了)。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发现幼儿有创意的行为。请几位幼儿将自己探宝的办法表演给大家看,并说说谁的办法最好。

  4.出示大号玻璃杯,引导幼儿感受科学实验的奇妙。师:“小朋友真能干,想出了很多办法。那么,怎么才能知道宝贝都捞出来了呢?”幼儿讨论片刻。师:“老师也想出了一个办法,你们帮老师来试一试这个办法好不,好?”,老师点燃蜡烛,把玻璃杯轻轻罩在燃烧的蜡烛上火苗越大,效果越佳),让幼儿仔细看发生了什么:蜡烛慢慢熄灭,彩色水进入杯子内,盘子里的水逐渐干了。这时,宝贝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很小的“珍珠”也能用手拿出来。请幼儿再操作一遍,要求幼儿仔细观察,火是怎样熄灭的,水是怎样进入杯子的。教师巡回指导,帮助能力弱的幼儿完成实验,要让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5.提出疑问,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求知的欲望。师:“真是太奇妙了,水怎么会像变魔术似地一下就钻入杯子里呢?小朋友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幼:想。)老师也想知道。这样吧,今天你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实验,找出答案;咱们下次实验课再一起揭开这个谜好吗?”(幼:好。)

  6.做律动“转转、想想”。师:“今天狐狸大婶太高兴了,她丢失的首饰、宝贝都被聪明能干的小朋友找了回来。现在,请小朋友把捞出来的宝贝送给狐狸大婶吧。”然后,随音乐和狐狸大婶一起做律动“转转、想想”,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是以探索水的秘密为主,水是孩子们天天接触,非常熟悉的一个物品,但是水的秘密也非常多,因此,孩子们在本次活动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水的三个特性,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十分有成就感的事,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活动中教师也注重了让幼儿用完整的一句话回答问题,并且鼓励更多的幼儿参与思考,实验,讨论 ,充分体现了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让幼儿真正做到了学习的主人,自发,自主,自由的开展活动,在同伴与教师的互动中共同探索获得新知。

8、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大班科学:物体间的空隙》含反思

  一、活动题目

  物体间的空隙

  二、活动目标

  幼儿通过操作,感知物体的内部是有间隙的;同一容器内的物体与物体间也是有间隙的。培养幼儿科学、有序、合理安排空间的思维方式。

  三、适用对象

  大班

  四、活动所需资源

  每组一个托盘,盘内有一个空广口玻璃瓶、一碗石头(10块左右)、2/3碗小石子、l/3碗沙子、1/3碗水(矿泉水瓶也可)、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画有玻璃瓶轮廓的记录纸和笔、指偶小兔。

  五、活动过程

  让幼儿观察桌上摆放的实验用品:石头、小右子、沙子和水、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画有玻璃瓶轮廓的纸和笔。 说一说,石头、小石子、沙子和水有什么不同。

  (1)沙子和水能流动,石头、小石子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摸起来比沙子更扎手,而且石头比小石子儿大,也比小石子重。

  (2)小石子比沙子大而重,水是无味的,而石头、小石子和沙子闻起来有泥巴的味道。

  (3)水是透明的,抓不住的,而石头、小石子和沙子是能用手拿起来的。

  探究的问题:你能把石头、小石子儿、沙子和水都装到一个瓶子里吗?(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 试一试。幼儿用两种方法把石头、小石子儿、沙子和水装到一个瓶子里。

  (1)先装大石头,再依次装小石子儿、沙子和水。

  (2)先装水,再依次装沙子、小石子和大石头。

  记录实验过程。 说一说我的发现。

  (1)先装了大石头,因为大石头占的地方大,然后又放了些小石子,这样小石子就把一些空隙给填上了。后来又放了一些沙子,沙子又把石子间的缝隙填上了。最后倒水,水把更小的缝也给填上了。

  (2)先倒水,再装沙子、小石头和大石头,没有成功。

  六、注意事项

  1.实验前教师要掌握好材料提供的量,以装满瓶口为准,课前应预先操作几遍。

  2.本实验先装大石头,再装小石子、沙子和水,这样装得较多。

  3.实验前教师应讲明注意事项:拿石头时要轻拿轻放,舀沙子时应小心,以防散落一地。

  4.提示幼儿应边做实验边记录。

  5.实验前应让幼儿知道,应把物品都装进瓶子里面,堆高至瓶口以上就算失败了。

  6.为幼儿多准备几份相同的材料,以备幼儿再次探索时使用。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主要是引导孩子们探索规则的物体之间,在量都比较多的情况下,怎样把它们都装进去的方法,也就是哪种方法装的更多。在接下来,我们还要和孩子们进一步的探索不规则的物体之间的间隙,比如:核桃、花生、小米,还有石头、石子、沙子、水等物体之间的间隙,以及不同物体量的增多和减少后,还有哪些方法也是可以成功的等。

9、大班语言教案《大脚丫跳芭蕾》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绘本阅读,感受个体的多样性,并能大胆表达发现每个人的不同点。

  2.懂得欣赏自己、欣赏别人、不取笑别人与常人不同的地方。

  3.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4.通过阅读,理解故事情节。

  活动重点:

  能理解故事情节,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难点:

  从故事中感受个体多样性,懂得欣赏自己,尊重别人。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游戏《猜猜我是谁?》

  1.今天许多老师来我们班做客了,我们向老师们打个招呼吧,说声“老师好!”

  2.今天周老师要给你们玩一个游戏,叫做:“猜猜我是谁”,周老师来说他的特征,请你们来猜猜这个小朋友是谁?现在开始咯!(老师说说某个幼儿特别的地方,其他小朋友猜一猜是谁。)

  3.小结:根据这些特征,我们很快就能找出他是谁,原来这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

  4.提问:谁来说一说自己不一样的地方?(引导幼儿用“我和别人不一样,我……”的语句表述)

  二、基本部分

  1.谈话导入

  提问:你喜欢你不一样的地方吗?为什么?说说自己的理由

  2.出示绘本,倾听故事

  (1)小朋友们有的人喜欢自己不一样的地方,有的却很讨厌。和别人不一样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呢?我们先来听一听、看一看这个故事,看完了你们再告诉我好吗?

  (幼儿欣赏配乐录音一遍。)

  (2)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呀?(贝琳达)她有什么不一样?(有一双特别大的脚)她喜欢自己的不一样吗?(很烦恼)为什么呢?

  (3)引导语:我们再次走进绘本看看吧!

  3、再次阅读绘本,尝试讲述。

  (1)可是,贝琳达有个大问题,嗯,应该说有两个大问题,仔细看图,猜猜看,她遇到了什么大问题?(她的左脚和右脚,她有一双大脚。)

  (2)其实贝琳达不觉得自己的脚有问题,可是参加一年一度的芭蕾舞表演选拔时,问题就来了。评审委员一看到贝琳达的大脚就大叫:他们会说什么?(暂停!)

  (3)我们一起学一学评审委员的话吧:“天啊!”、“你的脚大得像条船!” 、“简直和海豹的鳍没两样!” 、“回去吧。你那一双脚,永远跳不好!”

  (4)如果你是贝琳达,你听了这些话你是什么感觉?(伤心,难过)仔细观察图片,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贝琳达很难过,难过了好久好久。她想:“或许那些评审委员说得对,我的大脚真的不适合跳舞。”)

  (5)从这幅画上,我们可以看出贝琳达还跳舞吗?为什么要放弃呢?如果你是她,你会怎么做?会放弃吗?

  (6)(既然不再跳舞,她就得找别的事做,可是,她除了跳舞,什么都不会。她找啊找,终于在费莱迪餐厅找到工作。餐厅里的客人喜欢她,因为她动作快,脚步轻巧灵活。费莱迪先生也喜欢她,因为她做事很认真。)故事就这样结束了吗?“轻巧灵活”是什么意思?

  (7)贝琳达在费莱迪餐厅干得很出色,可是贝琳达快乐吗?贝琳达工作间隙看《舞蹈杂志》时若有所思的样子,她在想什么呢?(是呀!贝琳达虽然喜欢费莱迪先生和餐厅里的客人,不过她还是忘不了舞蹈。

  (8)有一天,有个乐团来餐厅表演,他们自称“费莱迪好友乐团”,在餐厅开门营业前,他们先练了一首轻快的曲子。贝琳达的脚尖忍不住一上一下地跟着打拍子。接着,他们开始演奏浪漫又抒情的乐曲,不知不觉中……贝琳达跳起舞来了!(从“忍不住”、“不知不觉”这两个词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9)这些音乐家每天到餐厅演奏,贝琳达每天趁客人还没上门,就随着他们的音乐跳舞。有一天,费莱迪先生问贝琳达愿不愿意跳给客人看。贝琳达微笑着回答:“噢,当然好啊!”餐厅里的客人都很喜欢她表演。他们高兴地告诉去他们的朋友,那些朋友第二天就来到了费莱迪的餐厅,他们也非常喜欢……他们又告诉其他朋友。很快地,每天都有很多人来费莱迪餐厅看贝琳达跳舞。大都会芭蕾舞团的指挥听说了这件事,他的朋友的朋友叫他一定要去看贝琳达跳舞。他去了。他很惊讶。他非常赞赏。他觉得好感动。“知道大都会吗?那可是一个世界级的歌剧院。指挥满意吗?他为什么会惊讶?赞赏?好感动?你能说说指挥的心里话吗?

  (10) “你一定要来大都会剧院表演!”他激动地说,“请你答应我!”  贝琳达笑着回答:“噢,当然好啊!”餐厅里的客人都鼓掌欢呼起来。就这样,贝琳达到了大都会剧院,随着“费莱迪好友乐团”美妙的音乐翩翩起舞。她好喜欢跳舞!评审委员们大喊:“太精彩了!多么像燕子、鸽子、羚羊啊!”他们全神贯注地看她跳舞,完全没有注意到她的脚有多大。贝琳达快乐极了,因为她可以跳舞、跳舞、一直跳舞……至于评审委员说什么,她一点也不在乎了。

  4、重温故事,加深印象

  引导语:这真是个温馨的故事啊!我们一起跟着录音再完整欣赏一遍吧!

  三、结束部分,总结深化

  1.现在,你觉得贝琳达是一个()女孩,她有没有因为自己不一样的大脚而感到难过了?

  2.那你现在觉得你不一样的地方还是你的烦恼吗?你还会嘲笑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吗?

  3.总结语: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不一样,有时候不一样会让我们觉得很开心,也有时候我们会因为不一样感到难过,但是我们都应该正确的对待他们,小朋友们,其实有时候不一样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因为它让我们每个人都变得独一无二。

  4.我们来和贝琳达说再见吧!(再见,贝琳达,再见大脚丫女孩!)

  活动延伸:

  1.老师把这本书放在了图书室里面,你们可以去翻看,看看不一样的大脚丫—贝琳达的故事!

  2.你也可以告诉小伙伴们你的不一样,让别人知道你独一无二的地方!

  活动反思:

  《大脚丫跳芭蕾》这个语言活动是围绕一个大脚丫女孩贝琳达讲述的励志故事,孩子们眼中的不一样一般都是直观的,显而易见的东西,但是往往一些内在的不一样并不能被孩子所发掘,他们不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那么在这时候,老师的引导就起了很大的作用,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到底哪里不一样,这些不一样对于我们来说是好还是不好,带着这些疑问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我发现孩子们在活动进行时,都能被绘本中绚丽的图片所吸引,孩子们相比大人是单纯的,他们不会因为贝琳达的大脚丫而笑话她,更多的是好奇,当我讲述完整个故事,她们被贝琳达热爱芭蕾舞的精神所感动,觉得贝琳达是个很棒的女孩,她很值得我们学习。

10、幼儿园大班科学《神奇的水中画》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实验,初步了解白板笔里面主要含有墨水和粘着剂。

  2、幼儿亲自操作,并能感知白板笔在瓷盘上画的图案和瓷盘分开的简单原理。

  3、体验游戏带来的乐趣。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通过实验,初步了解白板笔里面主要含有墨水和粘着剂。

  难点:能感知白板笔在瓷盘上画的图案和瓷盘分开的简单原理。

  活动准备

  水性白板笔、油性记号笔、白色瓷盘、大的透明碗、1杯清水、滴管若干、抹布、小镜子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小朋友们听说过“神笔马良”的故事吗?

  幼:没有......

  师:那老师今天为小朋友讲一讲“神笔马良”的故事吧!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叫马良的小朋友非常喜欢画画。有一天,他得到了一支神奇的笔,能把画出来的东西变成真的。听到这里,小朋友们是不是也想拥有这样神奇的笔来作画呢?

  幼:想……

  二、寻找消失的画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笔,分别是记号笔、水性白板笔、小镜子,我们现在就用这三种材料一起玩游戏。请小朋友先用马克笔在镜子上画画,然后用抹布擦一擦,看看有什么变化呢?再用水性白板笔在镜子上画画,用抹布擦一擦,你发现了什么呢?

  (1)、幼儿自主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幼儿通过实验操作知道了记号笔画到镜子上用抹布是擦不掉的,而水性白板笔画到镜子上,用抹布一擦就什么也没有了。

  (2)、教师总结

  师:因为水性白板笔的墨水与记号笔的墨水相似,都含有强力的粘着剂,但是水性白板笔中含有的粘着剂较少,容易被擦掉;而记号笔中含有的粘着剂较多,所以不容易被擦掉。

  三、《让画飘起来》

  1、教师讲解实验过程

  师:请小朋友把瓷盘轻轻的放在桌子上(小心不要摔坏划破手指),然后拿水性白板笔在盘子中间画上小蝌蚪(小蝌蚪要涂满),最后用滴管慢慢的滴在小蝌蚪边上(水不要太多),使水轻轻的覆盖住小蝌蚪后,轻轻的晃动瓷盘,多次尝试,直到小蝌蚪能游动起来。

  2、提供材料,幼儿进行实验

  幼儿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并及时观察记录。

  3、教师小结

  师:为什么小蝌蚪会动起来呢?

  幼:因为加水了。

  师:因为水性白板笔的墨水密度比水小,所以水倒入后小蝌蚪的漂浮力克服了粘着力,无法溶解在水中,难以破坏笔迹形状,所以画可以在水上漂浮着。

  四、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究实验的兴趣。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个好玩的游戏,名字叫《镜子作画》。

  1、《镜子作画》的方法

  师:首先拿水性白板笔在干净的镜子上画出喜欢的形状,再将画好画的小镜子竖着放入透明水盆中(3名幼儿用1个透明水盆),慢慢放入,轻轻的晃动,等待画漂浮后,再用抹布将小镜子擦干,再继续画自己喜欢的图案。

  2、幼儿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五、延伸活动

  师:请小朋友回家后用不同材质的盘子试一试(玻璃盘、塑料盘、不锈钢盘),看看什么材质的盘子最容易使画浮动起来?来园后与小朋友一起分享!

  活动总结

  水性白板笔可以在瓷盘上画小蝌蚪,边滴水边轻轻的晃动使小蝌蚪变活,也可以在小镜子上画图案,轻轻地放在水里使画的图案游动起来。是因为水性白板笔含有粘着剂,干燥后在物体表面形成一层薄膜,而水性白板笔的墨水密度比水小,所以画可以在水上漂浮着。

11、大班语言活动《大脚丫跳芭蕾》教案反思

  教学设计者:

  贝琳达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或许不是她的脚,而是她身体裡永远无法浇灭的热情,有时如活泉涌现,有时如暗流奔窜,使她忍不住要随音乐打拍子,忍不住要伸展、跳跃。从图画上看起来,平常略带羞怯的贝琳达,跳起舞却脱胎换骨。她跳舞时的神情姿态展现出无比的欢愉和自信,就像在做自己喜欢做、又做得很好的事情的样子,充满迷人的生命力。画中和谐的色彩和巧妙的线条,使主角的大脚特徵并不突兀滑稽,整体呈现出优雅趣味的气质。画面洋溢著旋律和动感,呼应故事的节奏。贝琳达在大都会剧院舞台上展露的舞姿,多麽美妙啊! 让人见证了她的热情、技巧、能力、专注,还有自信。下一页,她彷彿回到属于自己的舞蹈世界裡,表面上和过去一样快乐,实际上已是通过成长的考验而更有自信的人。在最后的掌声和鲜花中,别人不在乎她的大脚了,她也更清楚自己应该在乎什麽了。这正是作者匠心独具的铺排设计,希望小读者面对事物的表象时,能看见真正的内涵和价值。原书名是《Belinda the Ballerina》,和结局首尾呼应直指故事的核心,强调贝琳达最值得我们重视的焦点是她如何成为一个优异的舞者,而不是她异常的一双大脚。因著这种细微的差别,小孩学会如何尊重人,如何看待人,如何不把嘲笑别人当成好玩有趣的娱乐。对贝琳达而言,这才是最圆满公平的结果吧。内容简介

  贝琳达最喜爱跳芭蕾舞,因此想参加评选加入芭蕾舞团,可是没想到评审一看到她的大脚丫就不让她参加表演,失落的贝琳达只好去找工作。

  她在一家餐厅当服务生,态度亲切,脚步轻巧,大家都很喜欢她。后来餐厅来了个乐团,她忍不住随着音乐起舞,被老板发觉后请求她跳给客人看,她很高兴的答应了,大家都慕名来看贝琳达精彩的芭蕾舞,连大都会舞团的指挥也来了。

  舞团指挥被她的舞蹈感动,邀请她到大都会剧院表演。她好高兴,尽情地在舞台上表演,至于那些评审们对她的大脚丫有哪些看法,根本都不重要了。

  参考资料: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54637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建立积极人生观。

  2.增进自我了解,看重、珍惜自己的长处进而发展个人潜能。

  3.培养欣赏、表现、审美及创作能力。

  4.培养表达、沟通、分享的知能。

  5.发展尊重他人,关怀社会的精神。

  6.让幼儿尝试叙述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7.通过讨论、猜测等多种方式,理解故事内容,感受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教学设计理念:说了很多道理,却不如让孩子看一本动人的绘本,因精彩的故事内容更能触动孩子们柔软的心。第一次看到「大脚丫,跳芭蕾」时,就被故事中的主角-贝琳达优美的舞姿和流利的故事内容所吸引,而她对舞蹈的热情更令人感动。我们都希望能培养出乐观、勇敢、自信、热情与懂得尊重的孩子,而这些珍贵的人格特质,却能藉由贝琳达所发生的遭遇,潜移默化的告诉孩子,这比起身为家长、老师的费尽唇舌,希望孩子们拥有著良好表现的效果好太多了。

  <第一节>

  一、淮备活动

  一、课前淮备

  ◎教师淮备

  1.绘本封面图片

  2.绘本简报

  3.天鹅湖芭蕾舞剧DV

  4.作者照片

  5.宾果游戏板

  6.学习单一张

  二、引起动机

  教师播放天鹅湖芭蕾舞剧片段,请学生仔细

  观看舞者的肢体动作的变化。

  1.发展活动

  2.跳跃的舞者

  3.引领学生做出几个芭蕾舞的基本动作,让

  学生体验跳芭蕾舞的感觉

  4.请学生说出跳芭蕾舞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二、 绘本故事猜一猜

  1.藉由绘本封面图片,带领学生观察图片的舞者特色(含脸部表情、服装、肢体动作)

  2.以分组接龙方式,共同猜测编製故事内容

  三、绘本导读

  1.透过简报放映,共同欣赏绘本内容

  2.教师以播报员的方式进行故事内容的辅助说明与讲解

  3.教师介绍图文作者的背景与写作此书的动机

  叁、综合活动

  1.教师以宾果游戏竞赛做问题的抢答询问故事内容发生的主角、时间、地点、经过、结局。

  2.最后请学生发表一分钟的故事内容大意叙述。

  3.学习单一张

  <第二节>

  一、淮备活动

  一、课前淮备

  ◎教师淮备

  1.题目问题条

  2.回答纪录的卡片

  ◎学生淮备

  1.上节课的学习单

  2.剪贴用具

  3.书面纸

  4.色彩笔

  一、引起动机

  教师用简报播放较具有创意的学习单,并共

  同观赏学生所绘的图画故事。

  一、发展活动

  一、分组问题讨论:

  1.提醒学生注意讨论规则、记录方式、懂得

  尊重他人的意见。

  2.公佈讨论题目:

  (1).贝琳达的双脚与一般人有什么不一样,

  你觉得对他的舞蹈表演有什么影响?

  (2).如果你是贝琳达,你对评审给的批评和

  阻扰,将有什么样的回应?

  (3).你觉得贝琳达参加跳舞比赛时的最大问题是什么?(评审、自信心、反应力……等)

  (4).从贝琳达的跳舞的图画,你觉得贝琳达跳舞时的感觉像什么? (羚羊、燕子、鸽子、天使、蝴蝶………等)

  (5).阅读大脚丫跳芭蕾的故事后,你从贝琳达身上学习到什么?(自信心的建立、热情、专注)

  3.小组讨论完毕,教师请各组轮流回答。

  4.回答问题前先大声将题目唸一遍,再进 行讨论结果分享。

  5.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6.每组就自己和他组人员讨论出来的意见想法做纪录彙整,以便将心得和听到的意见写入讨论记录表。

  7.教师做归纳与总结(请学生将回答的记录卡贴在大型的问题海报上,并作美编设计)

  二、绘本DM设计大赛

  请学生依据上节课的学习单做DM的内容设计(含绘本图画故事、内容大纲、心得想法、推荐用语…….等),

  ※可运用剪贴学习单(如:印象中最深刻的故事来製作)贰、综合活动学生就自己製作的绘本DM作成果发表(著重色彩、内容的展示与口头发表的能力)

  <第三节>

  一、淮备活动

  一、课前淮备

  ◎教师淮备

  1.卡通人物的图片

  2. 学习单

  ◎学生淮备

  1.镜子

  2.图画纸

  3.粉蜡笔

  二、引起动机

  教师介绍卡通人物图片 (如史瑞克、人鱼公主、飞天小女警、小叮噹、我们这一家的妈妈),与学生共同找出卡通人物的特色和可爱之处

  贰、发展活动

  一、镜中的自己

  1.教师说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请学生

  面对镜子看看自己有哪些特色?(提醒学生

  对自己的外形特徵做记录)

  2.请学生面对镜子画下自己最具特色的部份

  二、发表与讚美

  1.请学生各自发表自己长得最好看最具特色的部位是哪裡?

  2.请学生两人一组,互相衷心的讚美别人,接受讚美者要回应感谢的话语,并请讚美者

  在自己的画像上签名。

  3.请小朋友说说被讚美的感觉

  叁、综合活动

  共同完成学习单:「认识自己」

  活动反思:

  《大脚丫跳芭蕾》这个语言活动是围绕一个大脚丫女孩贝琳达讲述的励志故事,孩子们眼中的不一样一般都是直观的,显而易见的东西,但是往往一些内在的不一样并不能被孩子所发掘,他们不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那么在这时候,老师的引导就起了很大的作用,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到底哪里不一样,这些不一样对于我们来说是好还是不好,带着这些疑问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我发现孩子们在活动进行时,都能被绘本中绚丽的图片所吸引,孩子们相比大人是单纯的,他们不会因为贝琳达的大脚丫而笑话她,更多的是好奇,当我讲述完整个故事,她们被贝琳达热爱芭蕾舞的精神所感动,觉得贝琳达是个很棒的女孩,她很值得我们学习。

12、幼儿园大班语言绘本《大脚丫学芭蕾》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一、认知目标:通过观看数字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二、技能目标:能根据情节发展,仔细观察画面线索并大胆推测表达。

  三、情感目标:体会作品所传达的积极情感,树立坚持梦想的信念。

  四、运用已有生活经验,根据画面大胆想象、推测并表达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五、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活动准备:PPT课件

  活动重点:理解故事内容。

  活动难点:体会作品所传达的积极情感,树立坚持梦想的信念。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一)小朋友们,有谁知道刚生下来的小宝宝是什么样的呢?

  (二)嗯,手小小的,脸小小的,脚丫小小的,身体小小的。但我们今天的这个小朋友却有点特殊,我么一起来看,贝琳达小朋友。

  二、播放PPT

  (一)播放至第4页,提问:人们说长大之后,脚看起来就小了,是这样的吗?那长大后贝琳达的脚是什么样的呢?

  (二)播放至第8页,提问: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脚丫有些什么好处以及不好的地方呢?

  (三)播放至10页,提问:牛老师为什么选贝琳达扮演小丑呢?贝琳达想不想扮演小丑?牛老师说贝琳达是天生的小丑,这样说对吗?

  (四)播放至第20页,提问:贝琳达最后成为了芭蕾舞者,牛老师为什么觉得可惜呢?

  三、领读故事,加深印象

  教师领读部分句子,加深幼儿理解。

  四、教师总结

  只要坚持自己的热爱,坚持自己的努力,自信与热情,梦想终究可以开花。

  五、活动延伸:去绘画区画出自己的梦想,并说说怎样实现。

  活动反思:

  《大脚丫跳芭蕾》这个语言活动是围绕一个大脚丫女孩贝琳达讲述的励志故事,孩子们眼中的不一样一般都是直观的,显而易见的东西,但是往往一些内在的不一样并不能被孩子所发掘,他们不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那么在这时候,老师的引导就起了很大的作用,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到底哪里不一样,这些不一样对于我们来说是好还是不好,带着这些疑问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我发现孩子们在活动进行时,都能被绘本中绚丽的图片所吸引,孩子们相比大人是单纯的,他们不会因为贝琳达的大脚丫而笑话她,更多的是好奇,当我讲述完整个故事,她们被贝琳达热爱芭蕾舞的精神所感动,觉得贝琳达是个很棒的女孩,她很值得我们学习。

13、幼儿园大班语言绘本《大脚丫跳芭蕾》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大班幼儿能根据故事画面的部分情节线索,猜想故事情节的发展并说出自己的看法。《大脚丫跳芭蕾》这个绘本故事以宽松的语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在大胆猜测人物心理变化的同时,愿意主动表述自己的想法,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

  活动目标:

  1.树立坚持梦想不放弃的信念。

  2.能根据画面中的内容,初步理解故事情节。

  3.通过对角色表情和动作的观察,大胆想象、推测。

  4.通过阅读小图、上下图的对比观察,了解故事的情节,通过一组图片排序,了解故事情节的发生和发展,培养细致观察和较完整表述能力。

  5.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判断人物的心理变化。

  活动重点:能根据画面中的内容,初步理解故事情节。

  活动难点:通过对角色表情和动作的观察,大胆想象、推测、判断人物的心理变化。

  活动准备:PPT课件、轻音乐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出故事。

  1.孩子们,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有关梦想的话题。

  提问:你们有梦想吗?你的梦想是什么?

  2.有一位女孩叫贝琳达,她也有一个梦想,会有怎样的故事,我们一起看一看。

  二、根据画面中的内容,初步理解故事情节。

  1.观察封面女孩,猜测人物特点。

  提问:贝琳达的梦想是什么?你们觉得她喜欢跳芭蕾舞

  吗?(表情、动作),她跳得怎么样?

  2.讨论:贝琳达遇到的大问题可能会是什么?(左右脚都很大)

  提问:左右脚都很大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3.观察评审委员的表情和动作,大胆想象、推测、判

  断人物的心理变化。

  提问:评委们对贝琳达的大脚满意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的?(表情、动作)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

  讨论:如果你是贝琳达听了评委的话,你心里会有什么

  感觉?

  4.观察画面,大胆猜想、推测贝琳达的内心活动。

  提问:贝琳达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画面上哪些地

  方可以看出贝琳达很难过?那她可能会想些什么?

  讨论:她做了一个什么决定?她可能会去干什么?

  5.仔细观察贝琳达在餐厅里的画面,请幼儿与身边的伙

  伴小声进行交流,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用完整的语言

  大胆表达出来。

  提问:你都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新发现?

  讨论:以前评审委员们是怎么评价贝琳达的?现在又是

  怎样评价呢?燕子、羚羊、鸽子,这些动物有什么特点?

  提问:你觉得现在的贝琳达快乐吗?为什么呢?

  6.根据自己的理解,给故事取名字。

  讨论:你觉得这个故事中的贝琳达是一个怎样的女孩?

  三、生活迁移,树立坚持梦想不放弃的信念。

  提问:怎样让自己的梦想也成为现实?

  总结:是啊,要让自己的梦想成为实现,必须要努力、

  勇敢、自信、坚强,虽然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但

  是不要被困难和挫折打败,相信自己,向着自己的目标

  努力,终有一天你会成功的!

  活动反思:

  《大脚丫跳芭蕾》这个语言活动是围绕一个大脚丫女孩贝琳达讲述的励志故事,孩子们眼中的不一样一般都是直观的,显而易见的东西,但是往往一些内在的不一样并不能被孩子所发掘,他们不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那么在这时候,老师的引导就起了很大的作用,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到底哪里不一样,这些不一样对于我们来说是好还是不好,带着这些疑问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我发现孩子们在活动进行时,都能被绘本中绚丽的图片所吸引,孩子们相比大人是单纯的,他们不会因为贝琳达的大脚丫而笑话她,更多的是好奇,当我讲述完整个故事,她们被贝琳达热爱芭蕾舞的精神所感动,觉得贝琳达是个很棒的女孩,她很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