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音乐教案《大象和小鸟》反思

《中班音乐教案《大象和小鸟》反思》属于幼儿园中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中班音乐教案《大象和小鸟》反思

1、中班音乐教案《大象和小鸟》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AB段音乐所表现的不同风格,尝试用大象和小鸟的动作进行表现。

  2、在故事情境的帮助下学习创编相应的动作,并有节奏地表现。

  3、体验音乐游戏中角色扮演的乐趣。

  4、初步感受歌曲中亲切的情绪,用亲切的语调唱歌。

  5、认真倾听并积极参与歌唱活动。

活动准备:

  大象与小鸟的手偶或毛绒玩具各一、音乐、图谱。

活动过程:

  一、倾听故事,进入音乐情境。

  师根据图片一讲述故事:森林里住着许多小动物,有调皮的小猴、美丽的长颈鹿、聪明的小花蛇、威武的大狮子、还有一头大大的大象和一只小小的小鸟,大象和小鸟是一对好朋友,它们俩经常在一起玩有趣的游戏。

  师:你知道大象喜欢干什么?小鸟又喜欢干什么呢?(师根据幼儿回答出示相应图片)(幼儿简单猜测后,师继续讲述故事)

  师:这只大象真的和你们说的一样,它太重了,所以走起路来总是慢慢的。大象长长的鼻子会喷水,粗粗的尾巴还会甩来甩去赶蚊子呢。

  小鸟,它最喜欢在天上飞,有时候也会停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唱唱歌。对了,小鸟还会捉虫子吃呢。

  二、初步感受音乐,在故事情节的帮助下创编动作。

  1、分别倾听A段与B段音乐,初步感受音乐。

  师:你们想和大象、小鸟一起玩吗?听,它们来了。

  播放A段,感知乐曲沉重、平稳的特点。

  师:谁来了?你怎么知道是大象呀?(幼儿回答)

  师:这段音乐声音很重很慢,很像大象走路(出示大象图谱),又重又慢,谁来学一学大象走路。(师哼音乐)(师请2-3个幼儿)

  师:那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大象走路吧!现在我们的手是大象的脚,我们一起来学大象走路吧,记得要听好音乐哦!(播放音乐,在位置上模仿)

  师再次播放A段集体模仿大象走路:你们学的真好,重重地、慢慢得,非常的有节奏,那我们站起来学学大象走路吧!(教师哼唱音乐)

  师:大象们走的真棒,那让我们听着音乐再来走一走吧!

  播放B段,感知乐曲轻快、跳跃的特点。

  师:大象来了,小鸟也来了(出示小鸟图谱),你们听。

  小鸟是怎么来的呀?谁来学一学小鸟是怎么飞的?(师在幼儿做动作时哼唱歌曲)

  师:那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小鸟轻快的飞。(播放音乐)

  师播放AB段音乐:我们把大象走路和小鸟飞连起来做一做吧!要听好音乐哦!

  2、在故事情节的帮助下创编动作。

  播放中间段音乐:想象大象和小鸟在干什么?

  师:大象和小鸟都来了(出示大象小鸟图谱),它们会干什么呢?(记号笔画出符号)请你听着音乐想一想。大象在干什么?小鸟在干什么?大象还会干什么呢?小鸟又会做什么呢?听完之后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师:大象喜欢干什么呢?谁会做个动作给大家猜猜?(师帮助哼音乐)(提示幼儿左边甩一下,右边甩一下;左边捉捉虫,右边捉捉虫……)

  小鸟也来了,谁会把小鸟喜欢做的事情表演给大家看?

  师根据幼儿回答出示相应图和谱。

  师幼听音乐做动作。

  师:我们一起看着图谱,听着音乐把大象和小鸟做的事情表演出来吧!

  三、进一步感受音乐,学习用动作进行表现。

  1、看图谱完整倾听音乐,并想象游戏情节。

  师:现在我们一起听着音乐,看着图谱来想一想大象和小鸟的故事吧!(师随音乐指图谱)

  师:咦,还有一段音乐呢!最后一段音乐在说什么呀?

  幼儿自由回答,师:原来大象和小鸟在一起做游戏,唱着歌跳舞呢,它们玩的真开心。

  2、在教师的带领下完整地进行动作表现。

  师:健壮的大象,可爱的小鸟,我们听着音乐一起来玩吧。(站起来完成)

  3、教师选择其中一个角色,与幼儿分角色进行动作表现。

  师:我们一起来玩游戏吧,你们想做大象还是小鸟?(站起来)

  师:那我来做大象,你们和周老师一起做小鸟,大象做动作的时候小鸟在干什么?怎么静止?小鸟做动作时大象在干什么呢?大象准备好了,小鸟们准备好了吗?

  师:刚刚我看到大象做动作时,有一只小鸟做的静止动作非常的漂亮,请你来做给我们大家看一看。

  师:那我们再来玩一次游戏,这次,我们来换一下,我请几个小朋友跟我一起做小鸟,其他小朋友和周老师一起做大象,记得听好音乐。

  分组游戏。

  师:这次大象和小鸟的静止动作都做的非常漂亮,那现在我们分组来玩游戏,这边的小朋友你们来做大象,那边的小朋友做小鸟,准备好了吗?

  4、找好朋友游戏。

  师:你们完成的非常棒,那现在老师要加大游戏的难度了,我请你自己去找一个好朋友,你们自己商量一下,谁做小鸟,谁做大象,好吗?

  商量好了吗?大象准备!小鸟准备!

  四、结束活动

  师:今天我们和大象小鸟玩的真开心,森林里还有很多小动物呢,下次我们再和他们一起玩吧!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是第二议,经过更改,活动中更加体现出音乐游戏的规则性,配班老师的出现帮助了孩子们建立了规则,知道大象动的时候小鸟不动,小鸟动的时候大象不动,同时,孩子们对音乐的节奏也把握的较明确。但是仍有不少改进的地方,我的提问方式需要改变一下,如在明确游戏规则时,我用图谱来建立规则,这个时候如果能利用音乐(大象有音乐的时候,小鸟在干什么?怎么休息?小鸟又音乐的时候大象在干什么?怎么休息?)来建立规则的话则能让孩子们对规则更加明白,最后一次的游戏中,孩子们虽然能找到好朋友,但是仍是各规各的游戏,虽然我后来加入了教师的示范,但又把整个活动显得比较死板,如果我请孩子们找自己座位旁的好朋友讨论,摆好造型的话,活动可能会显的更为完整。

2、小班音乐欣赏教案《大象和小鸟》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熟悉音乐的旋律,感受ABA的结构,能准确分辨轻快与深沉有力两种不同的音乐性质。

  2.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尝试共同商讨游戏的动作和玩法,并大胆根据音乐创编动作,丰富音乐形象。

  3. 在有秩序的游戏中体会合作游戏的愉快。

  4. 感受乐曲欢快富有律动感的情绪。

  5. 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及肢体的表现能力。

活动准备:

  1. 课件

  2. 经验准备:

  孩子们感受过低沉和轻快;听音乐粉角色游戏。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故事,故事里说的是哪些小动物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故事:有一天早晨,森林里的空气真好,今天是哪位小动物第一个起床呢?(教师动作模仿)对了,是大象(播放课件),大象摇着长长的鼻子,踩着沉重的步伐,慢慢地向我们走来,(教师哼唱乐句) 1 1 | 3 1 | 1 3 | 1 —|,大象边走边说:“啊,新的一天开始了,小动物们都赶紧起床吧!”(教师用低沉的声音来说)

  提问:大象说话的声音听起来怎么样?(粗、低、重)

  这时大象说话的声音被一个小动物听见了,是谁呀?(教师身体模仿)对,是小鸟(播放课件),它拍着轻快的翅膀,飞起来了, (老师哼唱旋律)小鸟一边飞一边说:“新的一天开始了,大象先生,你好!”(教师用清脆的声音来说)

  提问:小鸟的声音和大象的声音比起来,小鸟的声音怎么样?(细、清脆)

  二、理解音乐

  1.第一次倾听音乐

  林老师还给小朋友带来了一段音乐,这段音乐里说的就是大象和小鸟的故事,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听听在音乐里哪儿听起来像大象的声音?哪儿听起来比较像小鸟?我和你们一起听。

  倾听时教师的指导语:这里听上去是谁?记在心里,这里呢?注意听这里有几个声音?对两个一起的。

  提问:刚才这段音乐里你听到了谁?你们怎么听出来的?你听到的声音是粗的还是细的?你们听到的那个比较粗、比较低的声音,那是谁?(大象)还有个声音是谁?小鸟的声音怎么样?

  2.了解高音和低音

  教师小结:在音乐除了有好听的旋律以外还有一种叫高音和低音,低音就像我们今天听到的大象的声音一样,听上去很沉、很重,好像在地上走路,音乐里还有高音的部分,听起来就像小鸟清脆的叫声,像小鸟在天上高高地飞翔,因为有了高音和低音的变化,所以小朋友一下子就猜出谁是大象谁是小鸟。

  3.第二次倾听音乐

  带着问题倾听音乐:这次我们来仔细听听在音乐里谁先出来,接着又是谁?最后音乐又有什么变化?

  三、角色游戏

  1.用肢体动作表现音乐形象

  你们都能听出哪里是大象,哪里是小鸟吗?那当你听出它们是谁,就学做它们的动作,可以吗?

  2.用两只手分别表现大象和小鸟。

  刚才小朋友是用整个身体来表演大象和小鸟的,那如果让你们用一只手当大象,一只手当小鸟,可以吗?如果听到大象的声音,我们就用右手慢慢地摆动,如果听到小鸟的声音,我们就用左手在天上飞翔?如果听到两个一起呢?对了,两只手一起动,我们把小手准备好,和着音乐来试一试。

  2.分角色表演

  (1)看大屏幕,找游戏规则 。

  大象和小鸟也听着音乐做起了游戏,我们来看一看他们是怎么玩的。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他们是随便走的,还是听着音乐走的?听到低音谁走?大象怎么走的?跟着音乐的节奏慢慢地、重重地走。听到高音呢?小鸟怎么飞?低音高音同时出现时,大象和小鸟做什么了?恩,它们走到一起,一只大象找一只小鸟做朋友,相亲相爱真温馨。

  (2)幼儿分角色表演

  孩子们想玩游戏吗?谁愿意表演大象?谁愿意表演小鸟?听着音乐来试一试。

  (3)创编动作

  大象们有什么更漂亮的动作吗?(喝水,抖抖脚、洗澡、喷水)小鸟们有什么更漂亮的动作吗? (旋转飞,高飞、低飞、吃虫子)

  幼儿交换角色,进行游戏。

  四、延伸活动

  大象和小鸟有点累了吧,我们找个位置休息一下吧,大家休息时,我请来了两个小乐器(鼓、三角铁)。

  教师演奏鼓,提问:你们觉得这是谁的声音?(大象)

  教师演奏三角铁,提问:这个听上去像谁?你们想敲吗?我们下次用小乐曲演奏出大象和小鸟的声音好吗?

  建议:老师可以选择低音、高音交替进行的音乐。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传统的图片观察和音乐欣赏让幼儿区分这两段音乐,幼儿在音乐中尽情游戏。从活动过程看,本节课特别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参与活动积极性很高,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回答,表演时能大胆的展现自我,体验着音乐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充分体现了活动的游戏化、趣味化、生活化的特点。在编动作这一环节,幼儿受我的影响,幼儿的动作较单一,而我又没有及时的加以引导,导致这一环节完成情况欠佳,作为教师今后应在课堂的引导方面多下功夫。

3、小班下学期音乐教案《大象和小鸟》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熟悉音乐的旋律,感受ABA’的结构,能准确分辨低音与高音。

  2.创编与音色和节奏较相配的动作,随音乐自主地表现A段的抒情缓慢和B段的跳跃明快。

  3 . 在音乐的游戏中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喜悦。

  4 . 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及肢体的表现能力。

  5 . 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课件

  2.经验准备:孩子们感受过低沉和轻快;听音乐分角色游戏。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故事,故事里说的是哪些小动物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故事:有一天早晨,森林里的空气真好,今天是哪位小动物第一个起床呢?(教师动作模仿)对了,是大象(播放课件),大象摇着长长的鼻子,踩着沉重的步伐,慢慢地向我们走来,(教师哼唱乐句)11|31|13|1—|,大象边走边说:“啊,新的一天开始了,小动物们都赶紧起床吧!”(教师用低沉的声音来说)提问:大象说话的声音听起来怎么样?(粗、低、重)这时大象说话的声音被一个小动物听见了,是谁呀?(教师身体模仿)对,是小鸟(播放课件),它拍着轻快的翅膀,飞起来了,(老师哼唱旋律)小鸟一边飞一边说:“新的一天开始了,大象先生,你好!”(教师用清脆的声音来说)提问:小鸟的声音和大象的声音比起来,小鸟的声音怎么样?(细、清脆)

  二、理解音乐

  1.第一次倾听音乐林老师还给小朋友带来了一段音乐,这段音乐里说的就是大象和小鸟的故事,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听听在音乐里哪儿听起来像大象的声音?哪儿听起来比较像小鸟?我和你们一起听。

  倾听时教师的指导语:这里听上去是谁?记在心里,这里呢?注意听这里有几个声音?对两个一起的。

  提问:刚才这段音乐里你听到了谁?你们怎么听出来的?你听到的声音是粗的还是细的?你们听到的那个比较粗、比较低的声音,那是谁?(大象)还有个声音是谁?小鸟的声音怎么样?

  2.了解高音和低音教师小结:音乐除了有好听的旋律以外还有一种叫高音和低音,低音就像我们今天听到的大象的声音一样,听上去很沉、很重,好像在地上走路,音乐里还有高音的部分,听起来就像小鸟清脆的叫声,像小鸟在天上高高地飞翔,因为有了高音和低音的变化,所以小朋友一下子就猜出谁是大象谁是小鸟。

  3.第二次倾听音乐带着问题倾听音乐:这次我们来仔细听听在音乐里谁先出来,接着又是谁?最后音乐又有什么变化?

  三、角色游戏

  1.用肢体动作表现音乐形象你们都能听出哪里是大象,哪里是小鸟吗?那当你听出它们是谁,就学做它们的动作,可以吗?

  2.用两只手分别表现大象和小鸟。

  刚才小朋友是用整个身体来表演大象和小鸟的,那如果让你们用一只手当大象,一只手当小鸟,可以吗?如果听到大象的声音,我们就用右手慢慢地摆动,如果听到小鸟的声音,我们就用左手在天上飞翔?如果听到两个一起呢?对了,两只手一起动,我们把小手准备好,和着音乐来试一试。

  2.角色表演音乐

  (1)看大屏幕,找游戏规则。

  大象和小鸟也听着音乐做起了游戏,我们来看一看他们是怎么玩的。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他们是随便走的,还是听着音乐走的?听到低音谁走?大象怎么走的?跟着音乐的节奏慢慢地、重重地走。听到高音呢?小鸟怎么飞?低音高音同时出现时,大象和小鸟做什么了?恩,它们走到一起,一只大象找一只小鸟做朋友,相亲相爱真温馨。

  (2)幼儿分角色表演孩子们想玩游戏吗?谁愿意表演大象?谁愿意表演小鸟?听着音乐来试一试。

  (3)创编动作大象们有什么更漂亮的动作吗?(喝水,抖抖脚、洗澡、喷水)小鸟们有什么更漂亮的动作吗?(旋转飞,高飞、低飞、吃虫子)幼儿交换角色,进行游戏。

  四、延伸活动

  大象和小鸟有点累了吧,我们找个位置休息一下吧,大家休息时,我请来了两个小乐器(鼓、三角铁)。

  教师演奏鼓,提问:你们觉得这是谁的声音?(大象)教师演奏三角铁,提问:这个听上去像谁?你们想敲吗?我们下次用小乐曲演奏出大象和小鸟的声音好吗?

  建议:老师可以选择低音、高音交替进行的音乐。

  活动评析:

  整个活动以故事——角色游戏为主线,贯穿活动始终,紧抓小班幼儿的兴趣点。幼儿在活动中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投入积极,获得了音乐素养、动作协调、有序游戏的多维度发展。活动过程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有效达成本次活动目标。具体表现在:

  1.在活动导入部分,直入主题。教师把乐曲的难点部分前置,以故事的形式开场,选择的故事角色与音乐特质非常吻合,形象可爱的大象和小鸟是小班幼儿最为常见、熟悉和喜爱的小动物。活动中,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进行辅助教学,课件画面直观、并富有动感,非常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采用这样的策略,既能很快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又能把难点进行化解,较好的帮助了幼儿初步感受音乐的低沉与轻快的特质。同时,为下面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作了很好的铺垫。

  2.第二环节是帮助幼儿理解、感受音乐阶段,也是本次活动的关键环节。因为幼儿对乐曲能否真正理解,直接关系到下一阶段的音乐游戏的水平。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关注到了小班幼儿的能力与水平,时时提示幼儿把音乐与动物紧紧联系在一起。同时,运用了边欣赏边提问、提示性的提问及启发式的提问方式,在幼儿欣赏音乐、理解音乐、感受音乐的过程中,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又为角色游戏环节——幼儿表现音乐,奠定了基础。

  3.角色游戏环节是本次活动幼儿表现音乐的重要环节。幼儿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关注幼儿音乐与动作的有机融合;关注幼儿音乐游戏规则的遵循;关注幼儿合作意识的培养。但教师创设的游戏的难度是递进式前行的:

  (1)让幼儿用肢体表现音乐,体现了自主性。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各有差异,教师遵循了幼儿的这一特点,不作具体要求,让幼儿自由表现。采用这样的策略,好处是调动了每个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用指定的两只手表现音乐,锻炼了幼儿注意力分配能力,难度加大,对幼儿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3)增设游戏规则——要求幼儿在表现音乐时,既要关注音乐的特质,又要按音乐的节奏做动作,这对小班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把制定游戏规则的权利完全交给幼儿,可以吗?这对小班幼儿来说是不现实的。在这里,林教师处理的很好,让幼儿在观赏课件、欣赏音乐中寻找游戏规则,既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又体现了教师主导性。

  (4)让幼儿尝试分配角色进行游戏,体现了合作意识的培养。个体表现音乐与和同伴合作表现音乐进行游戏,难度有所增加。但,因有前面环节的铺垫,幼儿的合作还是很愉快的。幼儿在合作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4.延伸活动,教师设计巧妙,也很新颖。乐器的呈现——你们想敲吗?调动了幼儿参加下次活动的欲望。

  活动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传统的图片观察和音乐欣赏让幼儿区分这两段音乐,幼儿在音乐中尽情游戏。从活动过程看,本节课特别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参与活动积极性很高,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回答,表演时能大胆的展现自我,体验着音乐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充分体现了活动的游戏化、趣味化、生活化的特点。在编动作这一环节,幼儿受我的影响,幼儿的动作较单一,而我又没有及时的加以引导,导致这一环节完成情况欠佳,作为教师今后应在课堂的引导方面多下功夫。

4、小班音乐教案反思《大象和小鸟》

  活动目标:

  1、熟悉音乐的旋律,能分辨出轻快、沉重的音乐变化。

  2、能随着音乐变化变换大象走路、小鸟飞、大象喝水和小鸟吃食的动作。

  3、体验和同伴合作表演的快乐。

  4、喜欢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5、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学过歌曲《秋天》,了解许多动物的不同特征

  2、环境准备:创设森林场景

  3、物质准备:大象走路、小鸟飞、大象喝水和小鸟吃食的图片各一张贴在森林场景里,小鸟和大象头饰各一套,《秋天》《大象和小鸟》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秋天》乐曲中进教室。

  T:秋天到了,我们一起去森林里唱歌吧!

  二、引导幼儿了解大象和小鸟的角色特点

  T:森林里有谁?我们来学一学大象。看,这只大象在干什么?我们来学学。森林里还有谁?一起来学学小鸟。

  小结:大象走起路来慢慢的、重重的。

  小鸟飞起来轻轻的、快快的。

  三、欣赏音乐《大象和小鸟》,通过身体动作表演,引导幼儿理解和区别大象和小鸟两种音乐角色的不同。

  1、第一遍欣赏AB段

  T:今天老师还带来一首好听的音乐,叫《大象和小鸟》。听,谁出来了?

  2、第二遍欣赏AB段,用动作来学。

  T:再来听听,哪段音乐是大象出来了,哪段音乐又是小鸟出来了?你可以用动作来学一学。

  小结:大象出来的音乐是重重的、慢慢的。小鸟出来的音乐是轻轻的、飞得快快的。

  3、第三遍听老师讲述故事,完整欣赏AB、AB段

  T:原来这首音乐中讲了关于《大象和小鸟》的故事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播放完整音乐)师指图片讲述故事

  4、第四遍听音乐表演,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T:宝宝想不想来听着音乐表演这个故事啊?当你听到大象出来的音乐就做个重重的动作,

  小鸟出来的时候就做个轻轻的动作呢。

  四、分角色表演

  T:宝宝,我们一起去森林里表演吧!

  1、出示头饰

  T:请这边的宝宝扮演大象,[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另一边的宝宝表演小鸟,听到大象音乐时小鸟蹲下,大象围着小鸟走。听到小鸟音乐时大象蹲,小鸟围着大象飞。

  2、交换角色表演

  五、结束活动

  T:今天,我们在森林里玩得真高兴,下次再来玩吧!

  师带领幼儿做小鸟飞、大象走的动作离开“大森林”。

  活动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传统的图片观察和音乐欣赏让幼儿区分这两段音乐,幼儿在音乐中尽情游戏。从活动过程看,本节课特别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参与活动积极性很高,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回答,表演时能大胆的展现自我,体验着音乐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充分体现了活动的游戏化、趣味化、生活化的特点。在编动作这一环节,幼儿受我的影响,幼儿的动作较单一,而我又没有及时的加以引导,导致这一环节完成情况欠佳,作为教师今后应在课堂的引导方面多下功夫。

5、小班音乐优秀教案《小鸟和大象》含反思

  活动目标:

  1、熟悉音乐的旋律,能听辨出轻快、沉重的音乐变化。

  2、在教师的带领下能根据音乐的变化做出小鸟飞、小鸟吃食,大象走路、大象喝水的动作。

  活动准备:

  小鸟飞、小鸟吃食,大象走路、大象喝水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请幼儿欣赏音乐《小鸟和大象》。 提问:

  1、这两段音乐听上去有什么不同?

  2、哪里是轻快的、活泼的?

  3、哪里是缓慢的、沉重的?

  二、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变化。"屈,老师.教案,网出,处!提问:

  1、用什么动作表示欢快的音乐呢?

  2、用什么动作表示沉重的音乐?

  三、音乐与图片匹配。

  1、教师出示图片,幼儿观察并讲述图片内容。

  2、根据音乐匹配图片内容,并提问。

  四、听音乐分段练习做动作。

  A段做小鸟飞和小鸟吃食的动作。

  B段做大象走和大象喝水的动作。

  五、在教师的指导下听音乐,完整的开展韵律活动。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做动作,并用语言提示幼儿根据音乐的变化做动作。

  六、小结。

  活动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传统的图片观察和音乐欣赏让幼儿区分这两段音乐,幼儿在音乐中尽情游戏。从活动过程看,本节课特别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参与活动积极性很高,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回答,表演时能大胆的展现自我,体验着音乐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充分体现了活动的游戏化、趣味化、生活化的特点。在编动作这一环节,幼儿受我的影响,幼儿的动作较单一,而我又没有及时的加以引导,导致这一环节完成情况欠佳,作为教师今后应在课堂的引导方面多下功夫。

6、小班音乐教案《大象和小鸟》含反思

  活动目标:

  1. 感受大象走和小鸟飞的不同音乐性质。

  2.能随着音乐变化做大象走和小鸟飞的动作。

  3.体验与同伴合作表演的快乐。

  4.熟悉歌曲旋律,为歌曲创编动作。

  5.熟悉歌曲旋律,学唱新歌。

  活动准备:

  挂图、音乐

  活动过程:

  1.律动《春天》导入。

  2. 欣赏音乐《大象和小鸟》。

  (1)幼儿用语言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2)出示图片,再次倾听音乐,感受不同音乐性质。

  (3)用动作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4)探索大象走和小鸟飞的动作,并根据音乐的变化变换动作。

  3.分角色合作表演。

  (1)男孩扮大象,女孩扮小鸟。听到"大象"音乐时,小鸟蹲下,大象围着小鸟走;听到"小鸟"音乐时,大象蹲下,小鸟围着大象飞。

  (2)交换角色合作表演,表演时,教师鼓励幼儿表演,要用眼睛看着自己的朋友。

  活动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传统的图片观察和音乐欣赏让幼儿区分这两段音乐,幼儿在音乐中尽情游戏。从活动过程看,本节课特别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参与活动积极性很高,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回答,表演时能大胆的展现自我,体验着音乐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充分体现了活动的游戏化、趣味化、生活化的特点。在编动作这一环节,幼儿受我的影响,幼儿的动作较单一,而我又没有及时的加以引导,导致这一环节完成情况欠佳,作为教师今后应在课堂的引导方面多下功夫。

7、中班音乐教案《大象和小鸟》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AB段音乐所表现的不同风格,尝试用大象和小鸟的动作进行表现。

  2、在故事情境的帮助下学习创编相应的动作,并有节奏地表现。

  3、体验音乐游戏中角色扮演的乐趣。

  4、初步感受歌曲中亲切的情绪,用亲切的语调唱歌。

  5、认真倾听并积极参与歌唱活动。

活动准备:

  大象与小鸟的手偶或毛绒玩具各一、音乐、图谱。

活动过程:

  一、倾听故事,进入音乐情境。

  师根据图片一讲述故事:森林里住着许多小动物,有调皮的小猴、美丽的长颈鹿、聪明的小花蛇、威武的大狮子、还有一头大大的大象和一只小小的小鸟,大象和小鸟是一对好朋友,它们俩经常在一起玩有趣的游戏。

  师:你知道大象喜欢干什么?小鸟又喜欢干什么呢?(师根据幼儿回答出示相应图片)(幼儿简单猜测后,师继续讲述故事)

  师:这只大象真的和你们说的一样,它太重了,所以走起路来总是慢慢的。大象长长的鼻子会喷水,粗粗的尾巴还会甩来甩去赶蚊子呢。

  小鸟,它最喜欢在天上飞,有时候也会停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唱唱歌。对了,小鸟还会捉虫子吃呢。

  二、初步感受音乐,在故事情节的帮助下创编动作。

  1、分别倾听A段与B段音乐,初步感受音乐。

  师:你们想和大象、小鸟一起玩吗?听,它们来了。

  播放A段,感知乐曲沉重、平稳的特点。

  师:谁来了?你怎么知道是大象呀?(幼儿回答)

  师:这段音乐声音很重很慢,很像大象走路(出示大象图谱),又重又慢,谁来学一学大象走路。(师哼音乐)(师请2-3个幼儿)

  师:那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大象走路吧!现在我们的手是大象的脚,我们一起来学大象走路吧,记得要听好音乐哦!(播放音乐,在位置上模仿)

  师再次播放A段集体模仿大象走路:你们学的真好,重重地、慢慢得,非常的有节奏,那我们站起来学学大象走路吧!(教师哼唱音乐)

  师:大象们走的真棒,那让我们听着音乐再来走一走吧!

  播放B段,感知乐曲轻快、跳跃的特点。

  师:大象来了,小鸟也来了(出示小鸟图谱),你们听。

  小鸟是怎么来的呀?谁来学一学小鸟是怎么飞的?(师在幼儿做动作时哼唱歌曲)

  师:那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小鸟轻快的飞。(播放音乐)

  师播放AB段音乐:我们把大象走路和小鸟飞连起来做一做吧!要听好音乐哦!

  2、在故事情节的帮助下创编动作。

  播放中间段音乐:想象大象和小鸟在干什么?

  师:大象和小鸟都来了(出示大象小鸟图谱),它们会干什么呢?(记号笔画出符号)请你听着音乐想一想。大象在干什么?小鸟在干什么?大象还会干什么呢?小鸟又会做什么呢?听完之后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师:大象喜欢干什么呢?谁会做个动作给大家猜猜?(师帮助哼音乐)(提示幼儿左边甩一下,右边甩一下;左边捉捉虫,右边捉捉虫……)

  小鸟也来了,谁会把小鸟喜欢做的事情表演给大家看?

  师根据幼儿回答出示相应图和谱。

  师幼听音乐做动作。

  师:我们一起看着图谱,听着音乐把大象和小鸟做的事情表演出来吧!

  三、进一步感受音乐,学习用动作进行表现。

  1、看图谱完整倾听音乐,并想象游戏情节。

  师:现在我们一起听着音乐,看着图谱来想一想大象和小鸟的故事吧!(师随音乐指图谱)

  师:咦,还有一段音乐呢!最后一段音乐在说什么呀?

  幼儿自由回答,师:原来大象和小鸟在一起做游戏,唱着歌跳舞呢,它们玩的真开心。

  2、在教师的带领下完整地进行动作表现。

  师:健壮的大象,可爱的小鸟,我们听着音乐一起来玩吧。(站起来完成)

  3、教师选择其中一个角色,与幼儿分角色进行动作表现。

  师:我们一起来玩游戏吧,你们想做大象还是小鸟?(站起来)

  师:那我来做大象,你们和周老师一起做小鸟,大象做动作的时候小鸟在干什么?怎么静止?小鸟做动作时大象在干什么呢?大象准备好了,小鸟们准备好了吗?

  师:刚刚我看到大象做动作时,有一只小鸟做的静止动作非常的漂亮,请你来做给我们大家看一看。

  师:那我们再来玩一次游戏,这次,我们来换一下,我请几个小朋友跟我一起做小鸟,其他小朋友和周老师一起做大象,记得听好音乐。

  分组游戏。

  师:这次大象和小鸟的静止动作都做的非常漂亮,那现在我们分组来玩游戏,这边的小朋友你们来做大象,那边的小朋友做小鸟,准备好了吗?

  4、找好朋友游戏。

  师:你们完成的非常棒,那现在老师要加大游戏的难度了,我请你自己去找一个好朋友,你们自己商量一下,谁做小鸟,谁做大象,好吗?

  商量好了吗?大象准备!小鸟准备!

  四、结束活动

  师:今天我们和大象小鸟玩的真开心,森林里还有很多小动物呢,下次我们再和他们一起玩吧!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是第二议,经过更改,活动中更加体现出音乐游戏的规则性,配班老师的出现帮助了孩子们建立了规则,知道大象动的时候小鸟不动,小鸟动的时候大象不动,同时,孩子们对音乐的节奏也把握的较明确。但是仍有不少改进的地方,我的提问方式需要改变一下,如在明确游戏规则时,我用图谱来建立规则,这个时候如果能利用音乐(大象有音乐的时候,小鸟在干什么?怎么休息?小鸟又音乐的时候大象在干什么?怎么休息?)来建立规则的话则能让孩子们对规则更加明白,最后一次的游戏中,孩子们虽然能找到好朋友,但是仍是各规各的游戏,虽然我后来加入了教师的示范,但又把整个活动显得比较死板,如果我请孩子们找自己座位旁的好朋友讨论,摆好造型的话,活动可能会显的更为完整。

8、中班教案《大象和小鸟》含反思

活动目标

  鼓励幼儿在快乐的环境中参加音乐活动。

  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和感受音的高与低。

  提高幼儿的表演能力。

  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大象和小鸟的特征。

  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鼓励幼儿在快乐的环境中参加音乐活动。

  难点: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和感受音的高与低,并提高幼儿的表演能力。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大树的图片,大象和小鸟的卡片,磁带,打击乐器活动过程实录

活动过程

  1. 律动:跟老师一起做律动《拍手歌》

  2. 听故事提问

  给幼儿带来好听的故事。想听吗?

  (有一天早晨,太阳公公出来了,小鸟唱着歌轻轻的飞来了,小鸟说“多好的天气呀,大家快来呀,快来一起玩吧!”这时候大象摇着长长的鼻子慢慢的走过来了,对小鸟说“小鸟你好,咱们一起玩吧!”大象和小鸟在森林里快乐地玩了起来。)

  听故事提问:谁来了?

  大象的脚步是怎样的?说话是怎么样的?

  这回谁来了?

  小鸟的声音是怎么样的?

  看图片巩固大象和小鸟的声音的高低

  3.到大森林去,听音乐表演

  哪段音乐是表现大象的,哪段音乐是表现小鸟的?

  小结:像大象的声音又低,又沉的声音,在音乐里用低音来表示,像小鸟的声音一样,高而清脆,在音乐里用高音来表示。

  听音乐表演, 分组表演

  4、邀请乐器

  认识乐器名称(三角铁,鼓)

  哪个乐器适合表演大象和小鸟?

  5、用合适的乐器表演

  听音乐分组用乐器表演。

  6、做律动出教室。

我的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给我带来最大的愉悦就是小朋友们很快乐,在活动中很投入,而且在“想象力启迪”这一点我做得较成功,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想法很独特,表现力也很强,因此师幼互动的效果也较好,个别孩子的表现还超出了我预期的想象。

  活动中我比较遗憾的是在孩子们游戏这个环节,我对他们干预得比较多,他们在游戏时我一直问他们你是怎么玩的,你玩什么游戏,我想这里应该先让小朋友跟着音乐尽情地游戏,不要打断他们,等音乐结束后我再和他们交流,会比较好,孩子们在游戏中玩得肯定更过瘾。

9、中班音乐课教案《大树和小鸟》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音乐教案:大树和小鸟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参加音乐活动的兴趣。

  2、调动幼儿各种感观,让幼儿感知音乐的高低。

  3、培养幼儿用创造性的方式表达高低的能力。

  4、初步学习用对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5、能大胆表现歌曲的内容、情感。

  活动准备:大树四棵、背景图、各种小动物、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律动:小动物律动

  2.练声,复习歌曲。

  二、基本部分:

  1.故事:鸭妈妈和小鸭,引出妈妈和孩子的叫声。(高和低)

  2.幼儿讨论各种动物的妈妈和孩子的叫声(出示贴绒)

  3.游戏:看谁玩得对

  师:妈妈幼:孩子(交换角色)

  4.出示音乐(一)欣赏并讨论音乐有什么变化(有高有低)

  5.幼儿再听音乐(一)听到高的音乐学孩子叫,听到低的音乐学妈妈叫。

  6.幼儿听音乐(一)根据音乐的高低变换动作。

  7.游戏:大树和小鸟

  1)幼儿讨论并学习小鸟飞的动作。

  2)教师交代游戏规则,当听到高的音乐时小鸟在树林里飞,当听到低的音乐是就蹲下来对着大树点头。

  3)先分组请幼儿游戏,最后一起游戏。

  三、结尾部分

  欣赏舞蹈:绿苗

  教学反思:

  在音乐欣赏方面我有一个特别深刻的体会就是无论聆听什么类型的音乐都要给幼儿留有一个想象和发展的空间。音乐有内容,但没有固定的内容。因此,音乐实践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可避免的带有实践者的个性特征。所以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一定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而是要利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去引导幼儿去主动的聆听和欣赏。对于某一音乐作品如何理解,对于一首歌如何表现,我们都应鼓励孩子有不同的感受结果,有更多的表现方法,只有这样才能通过音乐教育使孩子的个性得到张扬和发展。

10、中班音乐教案《大象和蚊子》含反思

活动目标:

  1. 初步熟悉乐曲的旋律,能借助图谱感知乐曲结构。

  2. 大胆用身体动作来表现大象和蚊子的角色,体验表现音乐的快乐。

  3. 在感受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意境。

  4. 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5. 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活动准备:

  1. 教师自制的图谱。

  2. 音乐磁带。

活动内容:

  一、激起兴趣,初步感知乐曲。

  二、教师讲述故事《大象和蚊子》,帮助幼儿理解乐曲内容。

  提问故事内容。

  三、欣赏乐曲,借助图谱感知乐曲结构。

  1.教师出示图谱,幼儿根据图谱听音乐感受乐曲。

  2.看图谱,引导幼儿发现乐曲结构。

  3.幼儿倾听乐曲,在座位上自由想象动作表现乐曲。

  四、大胆用身体动作来表现乐曲。

  1.教师引导幼儿根据图谱的提示,大胆用动作表现大象和蚊子的角色。

  2.教师扮演大象,幼儿扮演蚊子,用动作表现乐曲。

  3.交换角色用动作表现乐曲。

  3.幼儿分角色表现乐曲。

  4.与客人老师互动表现乐曲。

活动反思:

  活动运用图谱的演示,采用视听结合的形式,帮助幼儿感受、理解乐曲,视听欣赏的形式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目有所见、耳有所闻,在不知不觉中带着喜悦、好奇之心进入乐曲美好的境界之中。利用与动作相符的动作感受理解乐曲,让动作使乐曲更具体化、形象化,并加深幼儿对乐曲的印象。

11、中班音乐游戏教案《大象和小蜜蜂》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有趣的音乐故事情境中,感受不同的音乐形象,体验用串铃表现小蜜蜂的快乐;

  2、乐意唱唱动物的歌,模仿动物的动作。

  3、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对一些动物的外形特征已有一定的了解。

  2、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大象和小蜜蜂》,象走、小蜜蜂叫声的录音,串铃(幼儿人手一个),多音滚筒一个,大鼓一个,立体制作的大象一头。

【活动过程】

  一、听赏低沉缓慢的音乐,感受大象的音乐形象

  师:这是什么地方?谁来了?(多媒体演示森林的背景画面,出现低沉缓慢的音乐。)

  师:大大的动物走路时会发出怎样的声音?(请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在音乐的节拍中加入鼓声,让幼儿感受。)

  师:谁来到了草地上?你为什么觉得是大象?(出示大象的背影,请幼儿猜猜讲讲,做做大象的动作。)

  师:今天,天气真好呀!大象在草地上散步,走着走着走累了,就在大树底下睡着了…(边讲边演示多媒体动画,引入故事情境。)

  师:今天的大象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穿了一件花背心。)

  二、听辨蜜蜂的叫声,感受串铃的声音

  师:听!可能是谁?(播放蜜蜂的叫声,请幼儿听听猜猜。)

  师:哪个音乐魔盒的声音像小蜜蜂飞来的声音呢?(教师分别用圆舞板和串铃在一个空盒子里发出声音,请幼儿听辨。)

  幼儿玩串铃,伴随音乐哼唱由《伦敦桥,快倒啦》改编的歌曲《我是一只小蜜蜂》我是一只小蜜蜂,飞呀飞,飞呀飞!我是一只小蜜蜂,快快飞呀。

  三、深入故事情境,体验玩串铃的快乐

  师:小蜜蜂看到了大象的花背心可能怎么想、怎么做?(请幼儿想一想、做一做。)

  师:小蜜蜂在草地上飞呀飞,突然发现前面有许多美丽的小花,红的、黄的、蓝的、紫的…·真是一个美丽的小花园呀!我去采蜜吧!(边讲边演示媒体动画。)

  师:小蜜蜂飞到大象身上,大象会怎样?(请幼儿大胆地想象大象的动作,感受刮奏蛙鸣筒。教师根据幼儿的想象,随着大象甩鼻子、甩耳朵、甩尾巴等动作配上刮奏。)

  教师出示纸做的立体大象,请幼儿扮小蜜蜂进行游戏——随着背景音乐,“小蜜蜂”一边玩串铃一边哼唱,飞到“小花园”(大象的花衣裳)采蜜。当出现刮奏时,“小蜜蜂”立即飞回,停止呜叫(串铃停止)。

  师:小蜜蜂又飞来了,听!有什么变化?你的串铃能变出几只小蜜蜂?(由轻至响地播放蜜蜂的叫声,请幼儿倾听声音的轻和响,并用串铃演奏出声音的轻响变化。)

  师:这是什么声音?这么多小蜜蜂飞来,大象又会怎样?(教师即兴将歌词“我是一只小蜜蜂”改唱为“许多蜜蜂飞来了…”,请幼儿用串铃表现,并将刮奏改为大鼓,鼓励幼儿想象并模仿鼓声和表现大象的动作。)

  师:(媒体演示大象跺脚的动作)越来越多的小蜜蜂飞来了,大象忍不住啦!“嘣!”大象跺了跺脚说,“小蜜蜂,我是大象!那是我的花背心,可不是小花园,你们到别处去采蜜吧!”(引导幼儿说:“对不起,大象!我们打扰你了。”“小蜜蜂”边玩串铃边飞向真正的小花园…)

教学反思: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结合音乐本身的要素,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的音乐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幼儿的演唱效果很好。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成功的音乐活动,会提升孩子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较为弱的孩子对音乐活动的自信心。

12、中班音乐公开课教案《大象和小鸟》含反思

  设计意图:

  大象有着长长的鼻子、象小山一样的身体;而小鸟有着娇小、灵巧的身体,大象和小鸟都深深的印在孩子们的脑筋里,孩子们平时喜欢模仿它们。而"大象与小鸟"这段音乐欢快,给人一种快乐的感受,老师给予了其一个美妙的故事情节更使人愿听、想听,从而再想要去表现。

  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AB段音乐所表现的不同风格,尝试用大象和小鸟的动作进行表现。

  2、在活动中听辨高低音,并用肢体、乐器的方式感应音乐的欢快和缓慢。

  3、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活动准备:

  ppt、大象和小鸟的胸饰若干、音乐、手鼓、沙锤。

  活动过程:

  导入1、故事:出示ppt森林背景(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故事:《大象和小鸟》,大森林的早晨空气真新鲜,小动物们都还没有睡醒,这时突然传来一阵沉重的声音"咚、咚、咚、咚"。树上的小鸟被吵醒,(出示小鸟图片)揉了揉眼睛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好朋友来了。(小朋友们猜猜有可能是谁来了?真棒,猜对了,是大象来了。)出示大象图片。大象摇着长长的鼻子、踩着沉重的步伐"咚、咚、咚、咚"对小鸟说:起床了,我们一起做早操吧。小鸟拍拍翅膀说"好呀好呀"美好的一天开始了。

  师问:你们觉得大象的声音听起来应该是怎么样?

  幼答:(很粗、很沉、很低)师问:小鸟的声音和大象相比怎么样?

  幼答:(轻巧、很细、很好听)

  二、听音乐《小鸟和大象》,引导幼儿理解和区分小鸟和大象两种音乐角色的不同。

  1、分别倾听A段与B段音乐,初步感受音乐问:(1)在刚刚这两段音乐里听到了什么?(大象和小鸟的声音)(2)怎么听出来的?(粗的是大象的声音,细的是小鸟的声音)小结:在我们刚刚的听的音乐里有两种声音,高音和低音,低音就像我们听到的大象的声音,听起来很沉,很低,更重,就像在地上走路;高音就像我们听到的小鸟的声音,很清脆,像小鸟在天上飞翔问:在音乐里是谁先出来呢?(大象)然后又出来的是谁呢?"文.章出自屈a老师教.案网"(小鸟)再接着呢?(大象)再接着呢?

  (小鸟)在音乐的后半段,有什么变化呢?(大象和小鸟同时出现)2、再听音乐,验证第一次听的对不对。听到大象的声音,就伸出手来左右划;听到小鸟的声音,就扬起手来在天上飞。

  三、游戏将小朋友分成两队,并分别戴上大象和小鸟的图片。

  问:听到大象的声音时,小鸟怎么办?

  听到小鸟的声音时,大象怎么办?

  (听到大象的音乐时,小鸟不动;听到小鸟的音乐时,大象不动;听到大象和小鸟的音乐时,一起动。)(音乐结束:每一个小鸟找一个大象做朋友)

  四、听辨乐器音色,并用乐器进行合奏师:有两个乐器宝宝,它也想来给你们伴奏。你们认识他们吗?(手鼓、沙锤)敲打鼓,你们觉得她应该给你们哪一队伴奏,为什么?那沙锤呢?--(第四遍音乐)高音:沙锤低音:手鼓鼓大象组拿手鼓,小鸟组拿沙锤,跟着音乐合奏表演。

  五、活动结束师带领幼儿随音乐表演离开。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传统的图片观察和音乐欣赏让幼儿区分这两段音乐,幼儿在音乐中尽情游戏。从活动过程看,本节课特别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参与活动积极性很高,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回答,表演时能大胆的展现自我,体验着音乐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充分体现了活动的游戏化、趣味化、生活化的特点。在编动作这一环节,幼儿受我的影响,幼儿的动作较单一,而我又没有及时的加以引导,导致这一环节完成情况欠佳,作为教师今后应在课堂的引导方面多下功夫。

13、幼儿园中班音乐教案《大象和小蚊子》反思

  设计意图

  夏天到了,讨厌的蚊子又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虽然我们都不喜欢蚊子,但蚊子飞舞时发出的忽响忽轻的声音,似乎就像蚊子在用高低不同的声音“唱歌”,而我们有时拍打蚊子所发出的声音又类似于某种节奏,这些让我们联想到了音乐教学活动中的一些元素,如长音与重音, 我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及兴趣特点,结合他们已有经验和发展水平,选择了大象和蚊子这两种幼儿在生活中熟悉的并在形态上反差大的动物,将生动有趣的故事人物与音乐、节奏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让幼儿在倾听、欣赏、和游戏的过程中,自由表达对音乐的理解这就是这个音乐活动的总体设计思路。

  活动目标

  1、感受音乐段落、音乐与《大象与小蚊子》故事情节的匹配,初步尝试用身体动作体验和表现故事情节。

  2、能运用小象散步、蚊子叮、赶蚊子等故事情节记忆动作顺序,和同伴分角色玩音乐游戏。

  3、感受游戏中小蚊子“叮”与大象“赶”有趣的逗乐情趣。

  4、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5、初步欣赏歌曲,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节奏既充满幻想希望的情感,并尝试用语言进行表述。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大胆想象,尝试用不同的动作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感受乐曲结构,尝试自己用身体动作大胆变现出来。

  活动难点:能随音乐完整表演。体验想象。创造和表演的快乐。根据故事情节记忆动作顺序,并和同伴分角色扮演。

  活动准备

  1.«大象和小蚊子»PPT 课件(包含故事图片、分段的音乐)

  2.«大象和小蚊子»完整版音乐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师:今天,我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做《大象与小蚊子》,故事里的这头大象,长得可大啦,脑袋大大的,身体大大的, 屁股也好大好大。当大象碰到了小蚊子,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呢?(鼓励幼儿想象猜测创编)

  师:我们还是一起去听一听、看一看吧!

  (二)、教师分段讲述故事。引导幼儿欣赏乐曲

  教师跟随音乐节奏播放课件,引导幼儿感受大象走路的音乐节奏

  师:(点开 PPT 课件图,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讲诉故事) 有一天,大象出门散步,它走———走———跳跳跳, 走———走———跳跳跳,走——— 走———跳跳跳,走———走———跳跳跳,走累了,就趴在大树下打起了瞌睡

  提问:你刚才看到大象是怎么走路的呀?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大象走路的样子

  吧!(引导幼儿创编走———走———跳跳跳的动作)

  跟随音乐节奏播放课件,感受蚊子飞来了的音乐节奏

  师:大象睡的可香了,可是,就在这个时候,飞来了一群小蚊子嗡——嗡—

  —嗡——嗡(点开 PPT 课件图,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

  提问:小蚊子是怎么飞的?(引导幼儿创编动作)提问:小蚊子看到大象在睡觉的时候,说了一句什么?(哇,好可爱的屁股啊,让我们去叮叮它吧)

  跟随音乐播放课件,感受蚊子叮大象时的音乐节奏

  师:(点开 PPT 课件图④,教师一边播放多媒体课件,一边念节奏 看见了

  ———叮,看见了———叮……

  提问:小蚊子是怎么叮大象屁股的?(引导幼儿回答,并创编看见了——— 叮的动作)

  ④跟随音乐播放课件,感受大象赶蚊子时的音乐节奏

  师:小蚊子一直叮大象,大象被吵醒了,他会怎么赶走小蚊子? (点开 PPT 课件图⑤,教师跟随音乐节奏播放课件)

  提问:大象是怎么赶小蚊子的?(引导幼儿创编动作,扇——扇——扇蚊子 ……)

  师:小蚊子被赶走了,大象又重新换了一个地方继续睡觉,可是,这时候, 被赶走的小蚊子又来了(点开 PPT 课件图⑥,教师跟随音乐节奏播放课件)

  ⑤跟随音乐播放课件,感受大象生气跺脚时的音乐节奏

  师:小蚊子又来叮大象了,这一次,大象终于生气了(点开 PPT 课件图⑦, 教师跟随音乐节奏播放课件)

  师:大象说了什么?(我——生——气——了 跺脚:咚——咚——咚—— 咚 ,引导幼儿编动作)

  提问:大象的脚使劲一咚,声音大的把小蚊子都给吓死啦

  (三)、欣赏完整音乐,动作还原

  播放完整音乐,引导幼儿跟随音乐节奏做身体动作

  师:谁能告诉大家在《大象和蚊子》的音乐故事里,大象做了哪些动作?(请个别幼儿讲述并示范:走路和耳朵扇蚊子,教师再现)

  提问:小蚊子又做了哪些动作?(飞和叮的动作)

  师:那我们一起来跟着音乐做做动作吧!(播放完整音乐)

  (四)、分角色音乐游戏

  师: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我来当小蚊子,你们来当大象怎么样?(播放音乐)

  师:这次我们交换,老师当大象,小朋友当小蚊子好吗?(播放音乐) 幼儿交换角色再次游戏一次,教师完全退出。

  教师小结:哎呀,玩了这么久,天都快要黑了,今天大象和小蚊子都快回家去睡觉了吧!我们下次又来玩!

  活动反思:

  活动运用图谱的演示,采用视听结合的形式,帮助幼儿感受、理解乐曲,视听欣赏的形式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目有所见、耳有所闻,在不知不觉中带着喜悦、好奇之心进入乐曲美好的境界之中。利用与动作相符的动作感受理解乐曲,让动作使乐曲更具体化、形象化,并加深幼儿对乐曲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