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音乐教案活动《昆虫音乐会》反思

《中班音乐教案活动《昆虫音乐会》反思》属于幼儿园中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中班音乐教案活动《昆虫音乐会》反思

1、中班音乐教案活动《昆虫音乐会》反思

活动意图:

  喜爱音乐是孩子们的天性。音乐是世界的语言。为人类所共同理解,能产生共鸣。音乐对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有着其他活动所无法替代的功效。在唱唱跳跳中感受音乐的美,产生愉悦的心情。从而更好的发展了幼儿的音乐能力。

活动目标:

  1、用乐器进行合奏表演,体验乐趣。

  2、引发对昆虫鸣叫声的兴趣。

  3、在感受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意境。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蜜蜂、知了、螳螂等昆虫图片;音乐cd。

  2、部分节奏卡片,木鱼、碰铃、串铃等乐器。

活动过程:

  (一)猜猜谁会来。

  1、森林里要开昆虫音乐。谁来了?

  2、逐一出示昆虫图片,如蜜蜂、螳螂、知了,分别学一学它们的叫声?

  (二)昆虫唱歌。

  1、你们想先看谁的表演?

  2、蜜蜂是怎么唱歌的?教师范唱第一段,出示最后两小节的节奏卡片: x x x x / x - - - / 引导幼儿拍打节奏。

  3、出示螳螂,有几只?它是怎么来的?歌声是怎样的?学一学螳螂表演 xx x xx x / x - - - /。

  4、 出示知了,有几只?它在什么地方?声音是怎么样的?学一学 x. x x. x / xx - - - /

  5、跟老师边唱边拍节奏。

  (三)昆虫音乐会。

  1、分三组,分别扮演蜜蜂、螳螂、知了,看节奏卡片拍打节奏(蜜蜂—木鱼;螳螂—碰铃;知了—串铃)。

  2、教师弹奏歌曲,幼儿齐声合唱,每段最后两小节根据歌词分角色演奏相应乐器。

  3、好朋友在一起表演,昆虫音乐会肯定会更精彩。

  4、用两种乐器合奏。

  5、尝试多声部合奏。

  (四)好听的音乐会

  跟着音乐cd,配上乐器将歌曲完整表演。

活动反思:

  虽然有三个声部,但每一个声部都是固定的节奏,只是在最后两小节有些变化,这样的合奏并不难。教师可以用语言节奏帮助幼儿控制好自己声部的节奏。 从单声部敲奏过渡到多声部合奏会给幼儿的听觉器官带来一种新的刺激。学习合奏,也是学习合作的开始,不仅动作要协调,还需学会倾听,以便能和谐地演奏。 在“昆虫音乐会”的情景中可鼓励幼儿表演其他昆虫的鸣叫声,进一步激发喜爱昆虫、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大班音乐优质教案《昆虫音乐会》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看图谱,表现简单的节奏型。

  2.初步尝试听旋律拍出简单的节奏型。

  3.尝试用乐器演奏简单的节奏型。

  4.对器乐演奏活动产生兴趣,并喜欢演奏。

  活动准备

  1.幼儿对螳螂、蟋蟀的外形特征及叫声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2.《昆虫音乐会》教学挂图、音乐CD。

  3.节奏图谱一张,打击乐器木沙铃、沙锤、沙蛋若干。

  活动过程

  1.教师播放图片,创设游戏情景,激发活动兴趣。

  森林里面要举办一场隆重的昆虫音乐会,(教案出自:www.banzhuren.cn)有很多昆虫都要来参加,你觉得会有哪些昆虫会来呢?

  2.教师出示三种旋律及节奏型,以螳螂、蟋蟀及蝗虫三种昆虫依次出场为线索,引导幼儿分别认识三种不同的节奏型,并能够用身体进行表现。

  (1)教师哼唱旋律,引导幼儿根据图谱用踏脚的方式表现节奏型XXXX︳XXX-︳,并跟随乐曲旋律表现。

  (2)教师哼唱旋律,引导幼儿根据图谱用拍手的方式表现节奏型XXX-︳XXX-︳,并跟随乐曲旋律表现。

  (3)教师哼唱旋律,引导幼儿根据图谱模仿蟋蟀的叫声表现节奏型XXX XXX︳XX- - -︳,并跟随音乐旋律表现。

  3.播放《昆虫音乐会》乐曲,引导幼儿根据图谱用身体动作连贯的表现不同的节奏型。

  4.尝试学习用乐曲进行演奏。

  (1)逐一出示沙蛋、沙锤、木沙铃,介绍乐器,分发乐器,让幼儿尝试探索乐器的使用方法。

  (2)教师用指令、哼唱旋律带领幼儿尝试演奏乐器。

  (3)播放乐曲,教师带领幼儿演奏乐曲。

  (4)播放乐曲,带领幼儿看教师指挥演奏乐曲。

  教学反思

  千姿百态的昆虫形象能极大地引起孩子的兴趣。喜爱小动物是孩子的天性。于是开展了此次活动。感受大自然中昆虫的美。认识常见昆虫,知道昆虫的本领,了解昆虫的生长环境与特征,了解大自然的秘密。激发学习兴趣。

3、中班教案《昆虫音乐会》含反思

活动目标:

  1、用乐器进行合奏表演,体验乐趣。

  2、引发对昆虫鸣叫声的兴趣。

  3、借助图谱记忆歌词、学习歌曲。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活动准备:

  1、蜜蜂、知了、螳螂等昆虫图片;音乐cd。

  2、部分节奏卡片,木鱼、碰铃、串铃等乐器。

活动过程:

  (一)猜猜谁会来。

  1、森林里要开昆虫音乐。谁来了?

  2、逐一出示昆虫图片,如蜜蜂、螳螂、知了,分别学一学它们的叫声?

  (二)昆虫唱歌。

  1、你们想先看谁的表演?

  2、蜜蜂是怎么唱歌的?教师范唱第一段,出示最后两小节的节奏卡片: x x x x / x - - - / 引导幼儿拍打节奏。

  3、出示螳螂,有几只?它是怎么来的?歌声是怎样的?学一学螳螂表演 xx x xx x / x - - - /。

  4、 出示知了,有几只?它在什么地方?声音是怎么样的?学一学 x. x x. x / xx - - - /

  5、跟老师边唱边拍节奏。

  (三)昆虫音乐会。

  1、分三组,分别扮演蜜蜂、螳螂、知了,看节奏卡片拍打节奏(蜜蜂—木鱼;螳螂—碰铃;知了—串铃)。

  2、教师弹奏歌曲,幼儿齐声合唱,每段最后两小节根据歌词分角色演奏相应乐器。

  3、好朋友在一起表演,昆虫音乐会肯定会更精彩。

  4、用两种乐器合奏。

  5、尝试多声部合奏。

  (四)好听的音乐会

  跟着音乐cd,配上乐器将歌曲完整表演。

活动反思:

  虽然有三个声部,但每一个声部都是固定的节奏,只是在最后两小节有些变化,这样的合奏并不难。教师可以用语言节奏帮助幼儿控制好自己声部的节奏。 从单声部敲奏过渡到多声部合奏会给幼儿的听觉器官带来一种新的刺激。学习合奏,也是学习合作的开始,不仅动作要协调,还需学会倾听,以便能和谐地演奏。 在“昆虫音乐会”的情景中可鼓励幼儿表演其他昆虫的鸣叫声,进一步激发喜爱昆虫、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中班音乐教案《昆虫音乐会》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看图谱表现简单的节奏型。

  2.初步尝试听旋律拍出简单的节奏型。

  3.尝试用乐器演奏简单的节奏型。

  4.对器乐演奏活动产生兴趣,并喜欢演奏。

  5.在感受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意境。

  6.感知多媒体画面的动感,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对螳螂、蟋蟀的外形特征及叫声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2.《昆虫音乐会》教学挂图、音乐CD。

  3.节奏图谱一张,打击乐器:木沙铃、沙锤、沙蛋若干。

活动过程

  1.教师播放图片,创设游戏情景,激发活动兴趣。

  森林里面要举办一场隆重的昆虫音乐会,有很多昆虫都要来参加,你觉得会有哪些昆虫会来呢?

  2.教师出示三种旋律及节奏型,以螳螂、蟋蟀、及蝗虫三种昆虫依次出场为线索,引导幼儿分别认识三种不同的节奏型,并能够用身体进行表现:

  (1)教师哼唱旋律,引导幼儿根据图谱用踏脚的方式表现节奏型XXXX︳XXX-︳,并跟随乐曲旋律表现。

  (2)教师哼唱旋律,引导幼儿根据图谱用拍手的方式表现节奏型XXX-︳XXX-︳,并跟随乐曲旋律表现。

  (3)教师哼唱旋律,引导幼儿根据图谱模仿蟋蟀的叫声表现节奏型XXXXXX︳XX- - -︳,并跟随音乐旋律表现。

  3.播放《昆虫音乐会》乐曲,引导幼儿根据图谱用身体动作连贯的表现不同的节奏型。

  4.尝试学习用乐曲进行演奏。

  (1)逐一出示沙蛋、沙锤、木沙铃,介绍乐器,分发乐器,让幼儿尝试探索乐器的使用方法。

  (2)教师用指令、哼唱旋律带领幼儿尝试演奏乐器。

  (3)播放乐曲,教师带领幼儿演奏乐曲。

  (4)播放乐曲,带领幼儿看教师指挥演奏乐曲。

活动反思:

  虽然有三个声部,但每一个声部都是固定的节奏,只是在最后两小节有些变化,这样的合奏并不难。教师可以用语言节奏帮助幼儿控制好自己声部的节奏。 从单声部敲奏过渡到多声部合奏会给幼儿的听觉器官带来一种新的刺激。学习合奏,也是学习合作的开始,不仅动作要协调,还需学会倾听,以便能和谐地演奏。 在“昆虫音乐会”的情景中可鼓励幼儿表演其他昆虫的鸣叫声,进一步激发喜爱昆虫、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5、中班音乐活动教案《昆虫音乐会》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看图谱,表现简单的节奏型。

  2.初步尝试听旋律拍出简单的节奏型。

  3.尝试用乐器演奏简单的节奏型。

  4.对器乐演奏活动产生兴趣,并喜欢演奏。

  5.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6.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幼儿对螳螂、蟋蟀的外形特征及叫声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2.《昆虫音乐会》教学挂图、音乐CD。

  3.节奏图谱一张,打击乐器木沙铃、沙锤、沙蛋若干。

活动过程

  1.教师播放图片,创设游戏情景,激发活动兴趣。

  森林里面要举办一场隆重的昆虫音乐会,有很多昆虫都要来参加,你觉得会有哪些昆虫会来呢?

  2.教师出示三种旋律及节奏型,以螳螂、蟋蟀及蝗虫三种昆虫依次出场为线索,引导幼儿分别认识三种不同的节奏型,并能够用身体进行表现:

  (1)教师哼唱旋律,引导幼儿根据图谱用踏脚的方式表现节奏型XXXX︳XXX-︳,并跟随乐曲旋律表现。

  (2)教师哼唱旋律,引导幼儿根据图谱用拍手的方式表现节奏型XXX-︳XXX-︳,并跟随乐曲旋律表现。

  (3)教师哼唱旋律,引导幼儿根据图谱模仿蟋蟀的叫声表现节奏型XXXXXX︳XX- - -︳并跟随音乐旋律表现。

  3.播放《昆虫音乐会》乐曲,引导幼儿根据图谱用身体动作连贯的表现不同的节奏型。

  4.尝试学习用乐曲进行演奏。

  (1)逐一出示沙蛋、沙锤、木沙铃,介绍乐器,分发乐器,让幼儿尝试探索乐器的使用方法。

  (2)教师用指令、哼唱旋律带领幼儿尝试演奏乐器。

  (3)播放乐曲,教师带领幼儿演奏乐曲。

  (4)播放乐曲,带领幼儿看教师指挥演奏乐曲。

活动反思:

  活动中教师可以用语言节奏帮助幼儿控制好自己声部的节奏。 从单声部敲奏过渡到多声部合奏会给幼儿的听觉器官带来一种新的刺激。学习合奏,也是学习合作的开始,不仅动作要协调,还需学会倾听,以便能和谐地演奏。 在“昆虫音乐会”的情景中可鼓励幼儿表演其他昆虫的鸣叫声,进一步激发喜爱昆虫、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6、中班音乐教案活动《昆虫音乐会》含反思

活动意图:

  喜爱音乐是孩子们的天性。音乐是世界的语言。为人类所共同理解,能产生共鸣。音乐对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有着其他活动所无法替代的功效。在唱唱跳跳中感受音乐的美,产生愉悦的心情。从而更好的发展了幼儿的音乐能力。

活动目标:

  1、用乐器进行合奏表演,体验乐趣。

  2、引发对昆虫鸣叫声的兴趣。

  3、在感受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意境。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蜜蜂、知了、螳螂等昆虫图片;音乐cd。

  2、部分节奏卡片,木鱼、碰铃、串铃等乐器。

活动过程:

  (一)猜猜谁会来。

  1、森林里要开昆虫音乐。谁来了?

  2、逐一出示昆虫图片,如蜜蜂、螳螂、知了,分别学一学它们的叫声?

  (二)昆虫唱歌。

  1、你们想先看谁的表演?

  2、蜜蜂是怎么唱歌的?教师范唱第一段,出示最后两小节的节奏卡片: x x x x / x - - - / 引导幼儿拍打节奏。

  3、出示螳螂,有几只?它是怎么来的?歌声是怎样的?学一学螳螂表演 xx x xx x / x - - - /。

  4、 出示知了,有几只?它在什么地方?声音是怎么样的?学一学 x. x x. x / xx - - - /

  5、跟老师边唱边拍节奏。

  (三)昆虫音乐会。

  1、分三组,分别扮演蜜蜂、螳螂、知了,看节奏卡片拍打节奏(蜜蜂—木鱼;螳螂—碰铃;知了—串铃)。

  2、教师弹奏歌曲,幼儿齐声合唱,每段最后两小节根据歌词分角色演奏相应乐器。

  3、好朋友在一起表演,昆虫音乐会肯定会更精彩。

  4、用两种乐器合奏。

  5、尝试多声部合奏。

  (四)好听的音乐会

  跟着音乐cd,配上乐器将歌曲完整表演。

活动反思:

  虽然有三个声部,但每一个声部都是固定的节奏,只是在最后两小节有些变化,这样的合奏并不难。教师可以用语言节奏帮助幼儿控制好自己声部的节奏。 从单声部敲奏过渡到多声部合奏会给幼儿的听觉器官带来一种新的刺激。学习合奏,也是学习合作的开始,不仅动作要协调,还需学会倾听,以便能和谐地演奏。 在“昆虫音乐会”的情景中可鼓励幼儿表演其他昆虫的鸣叫声,进一步激发喜爱昆虫、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7、中班音乐活动教案《山上音乐家》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音乐教案:山上音乐家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通过图片、故事等多种途径来充分感受音乐,并通过声音、动作等来表现音乐。

  2.发展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及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3.培养幼儿随音乐节奏做动作的良好习惯。

  4.熟悉乐曲旋律,并用相应的动作进行表演。

  5.听音乐,尝试分辨乐曲的快慢和轻重,能跟着节奏律动。

  (二)活动准备

  1."热闹的森林"图片一张;小提琴、笛子、大鼓、钢琴、沙锤、铃鼓、碰铃等多种乐器;小松鼠、小白兔、小鸟、小狐狸头饰各一,并布置于教室四周。

  2.幼儿熟悉小提琴、钢琴、长笛、大鼓等多种乐器。

  (三)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小提琴、钢琴、长笛、大鼓四种乐器,引导幼儿讨论喜欢的乐器。

  指导语:

  (1)今天,森林里的小动物要请我们开个小小音乐会。你们看,我带来了什么?

  (2)你们会演奏这些乐器吗?上来试试。

  (3)还有谁会演奏别的乐器?

  2.引导幼儿倾听音乐,理解歌词内容。

  (1)引导幼儿仔细倾听音乐。指导语:在热闹的森林里,住着一群音乐家,我们听听他们的演奏。

  (2)请幼儿说说歌曲里说了什么,并谈谈自己对音乐的感觉。

  (3)教师出示"热闹的森林"图片,带领幼儿按歌曲节奏念歌词。

  3.引导幼儿再次欣赏音乐,注意听乐曲中四种乐器音色的变化,并在此间奏处模仿演奏乐器的动作。

  4.启发幼儿分角色表演音乐。

  (1)自由分配角色。指导语:森林音乐会就要开始了,现在我们来邀请一些山上的音乐家。(教师介绍四个音乐家的位置)

  (2)教师当指挥家,引导幼儿分角色表演音乐。

  5.带领幼儿召开班级小小音乐会,鼓励幼儿自由选择乐器表演音乐。

  6.教师小结。指导语:森林音乐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教学反思:

  用幼儿能听懂明白的话语帮助幼儿理解。尽管只有短短20分钟,宝贝们已经较好的掌握了歌曲的内容和旋律,但人的记忆都有一定的遗忘规律,且幼儿的学习需要不断重复,所以,还需要不断的巩固复习,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8、中班音乐活动教案《小蝌蚪音乐家》含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声音有高有低,通过上台阶和下台阶来感受音阶的上行和下行。

  2、在愉快游戏的过程中熟悉歌曲的旋律和歌词,感受三拍子,能够用轻快的声音完整的演唱歌曲。

  3、熟悉、感受歌曲旋律和内容,学唱歌曲。

  4、通过学唱歌曲,体验歌曲的氛围。

  活动准备:

  绿色皱纹纸在地上布置成一个大的五线谱、电子琴、泡沫垫子一人一个。

  活动过程:

  1、请幼儿扮演各种小动物,在《DoReMi》的音乐中引领幼儿走进音乐世界。

  指导语:小动物们,我们一起去音乐世界玩吧。

  2、通过游戏《小动物走台阶》,感受音阶的上行和下行。

  指导语:小动物们,你们看,这是音乐阶梯,每一级阶梯都能发出美妙的声音。我们来试一试吧!谁先来?

  先请个别动物尝试,再分组玩游戏,引导幼儿感受在上阶梯时音越来越高,下阶梯时音越来越低。

  指导语:你们在上下阶梯时,谁发现了什么?

  3、练声。

  指导语:小动物们,我们一起来用好听的声音来唱唱音阶吧!

  0000|0000|1234|5671|1765|4321||

  小老鼠唱音阶:吱

  小狗唱音阶:汪

  4、学唱新歌《小蝌蚪音乐家》

  (1)设置情境,让幼儿在游戏中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幼儿学习新歌的兴趣。

  指导语:刚才,小动物们玩得那么高兴,小蝌蚪也想上音乐台阶玩,这里有一条音乐河,你们想想办法,让小蝌蚪也能玩音乐台阶。

  (2)说歌词

  指导语:我们刚才游累了,过来休息一下。

  指导语:小蝌蚪长什么样子啊?(小蝌蚪,小蝌蚪,细细尾巴,圆圆头。)你们是怎么游的啊?(上上下下水里游,)像在干什么?(跳跳水中芭蕾舞。)小尾巴怎么跳的啊?把水波变成了什么?(抖抖水波五线谱)我们小蝌蚪在五线谱上像什么?(好像一个一个的音符)。

  (3)范唱

  指导语:李老师把小蝌蚪在音乐河里跳舞的情景唱成了一首好听的歌,我们来听一听!

  (4)范唱第二遍,让幼儿自跟着音乐在音乐河里玩,并表现好音阶的部分。

  指导语:小蝌蚪有没有上音乐台阶玩啊?你来学一学他是怎么玩的?我们都来试一试。

  (5)学唱新歌

  指导语:这首好听的歌的名字叫《小蝌蚪音乐家》。为什么说小蝌蚪是音乐家啊?(念歌词一至两遍)

  指导语:好!我们一起来唱唱这首好听的歌!

  (6)游戏,边游边唱

  指导语:小蝌蚪们,我们唱着歌在音乐河里舞蹈吧!注意音阶的部分。

  (7)游戏

  指导语:小蝌蚪们,我们去邀请客人老师和我们一起跳舞。客人老师很喜欢听你们的歌声,你们要边唱边跳!

  5、结束活动。

  指导语:小蝌蚪们,我们唱着歌到前面找妈妈去咯!

9、中班音乐公开课教案《昆虫音乐会》含反思

  活动意图:

  喜爱音乐是孩子们的天性。音乐是世界的语言。为人类所共同理解,能产生共鸣。音乐对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有着其他活动所无法替代的功效。在唱唱跳跳中感受音乐的美,产生愉悦的心情。从而更好的发展了幼儿的音乐能力。

  活动目标:

  1、用乐器进行合奏表演,体验乐趣。

  2、引发对昆虫鸣叫声的兴趣。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活动准备:

  1、蜜蜂、知了、螳螂等昆虫图片;音乐cd。

  2、部分节奏卡片,木鱼、碰铃、串铃等乐器。

  活动过程:

  (一)猜猜谁会来。

  1、森林里要开昆虫音乐。谁来了?

  2、逐一出示昆虫图片,如蜜蜂、螳螂、知了,分别学一学它们的叫声?

  (二)昆虫唱歌。

  1、你们想先看谁的表演?

  2、蜜蜂是怎么唱歌的?教师范唱第一段,出示最后两小节的节奏卡片: x x x x / x - - - / 引导幼儿拍打节奏。

  3、出示螳螂,有几只?它是怎么来的?歌声是怎样的?学一学螳螂表演 xx x xx x / x - - - /。

  4、 出示知了,有几只?它在什么地方?(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声音是怎么样的?学一学 x. x x. x / xx - - - /

  5、跟老师边唱边拍节奏。

  (三)昆虫音乐会。

  1、分三组,分别扮演蜜蜂、螳螂、知了,看节奏卡片拍打节奏(蜜蜂—木鱼;螳螂—碰铃;知了—串铃)。

  2、教师弹奏歌曲,幼儿齐声合唱,每段最后两小节根据歌词分角色演奏相应乐器。

  3、好朋友在一起表演,昆虫音乐会肯定会更精彩。

  4、用两种乐器合奏。

  5、尝试多声部合奏。

  (四)好听的音乐会

  跟着音乐cd,配上乐器将歌曲完整表演。

  活动反思:

  虽然有三个声部,但每一个声部都是固定的节奏,只是在最后两小节有些变化,这样的合奏并不难。教师可以用语言节奏帮助幼儿控制好自己声部的节奏。 从单声部敲奏过渡到多声部合奏会给幼儿的听觉器官带来一种新的刺激。学习合奏,也是学习合作的开始,不仅动作要协调,还需学会倾听,以便能和谐地演奏。 在“昆虫音乐会”的情景中可鼓励幼儿表演其他昆虫的鸣叫声,进一步激发喜爱昆虫、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10、幼儿园中班音乐活动《过新年教案》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学唱歌曲,理解歌词内容。

  2、迁移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教师图片的提示,较准确地唱出衬词,记忆歌词。

  3、感受歌曲给人们带来的活泼、欢快的新年气氛。

  4、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理解歌词,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5、通过图片理解歌词内容,并能根据歌词内容展开大胆的想象。

  6、欣赏歌曲,感受歌曲活泼有趣的特点。

  7、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活动准备:

  1、教学CD。 2、鞭炮、鼓、跳舞的图片各一张。

  活动过程:

  1、导入。 (播放歌曲《新年到》)

  教师:小朋友们,当你的小耳朵听到这首歌曲时,你想到了什么呢?

  2、介绍春节习俗。 教师:小朋友们对春节的习俗了解多少呢? 介绍鞭炮、鼓、对联等。 教师:关于年的由来,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教师讲故事)

  3、学唱歌曲。 教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来学习一首有关年的歌曲,名字叫做《过新年》,教师范唱。

  (1)听歌曲《过新年》(幼儿学唱,并模仿其中一句),看谁学得快。

  (2)听歌曲,分组学唱自己组里的那一句(播放音乐),教师琴声伴奏。

  (3)听歌曲,并学习别人组里的那一句,看谁学得多、学得快。

  (4)教师弹琴,幼儿齐唱(欢快、活泼的情绪)。

  (5)分角色演唱(师生间配合、男女间配合)。

  4、认识器乐、并伴奏。

  (1)认识"鼓"、"钹"两种乐器。学习其单独的演奏方法(听声音、模仿)。

  (2)教师与幼儿在音乐中的配合示范。

  (3)用手模仿学习乐器在《过新年》中的表现。

  (4)请幼儿上台当"小乐手",其他幼儿充当"小歌星"。

  5、歌曲音乐文化扩展。

  教师:过年的风俗每个地区都不一样,我们一起来看看南方的热闹气氛。幼儿活动:带着新年的喜庆与快乐完 整的演唱歌曲,咚咚咚咚呛"的歌词部分,师生一起用自制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师:大家的演唱和乐器把新年的喜庆和热闹都表现出来了。最后,让我们在过新年美妙的音乐声中,我们一起来欢度新年!

  播放《过新年》伴奏音乐,与幼儿一起活动。

  活动延伸:

  可以在幼儿熟悉了歌曲以后,为歌曲加入动作进行表演,也可以几个人合作,编排一个舞蹈。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的音乐曲调活泼、欢畅,节奏轻快。从活动的效果来看,预设的教学内容符合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在活动中整个过程以幼儿为主,一点一点推着进行,知道这首音乐的节奏规律是强、弱、强、弱,并让幼儿学会看图谱进行演奏。活动中是选用了形象具体的图谱和乐器,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在音乐中,教学活动游戏化是提升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整个活动环节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总体来说目的明确、层次分明。

11、幼儿园音乐活动《快乐的小蜗牛》中班音乐教案反思

  教材分析:

  《快乐的小蜗牛》是一首节奏明快、曲调欢快的儿童歌曲,旋律亲切、流畅,歌词幽默诙谐,3/4 拍的节奏,跳跃连贯的曲调,表达出小蜗牛自由自在旅行的快乐心情,表现了小蜗牛虽小但志气大、不怕困难去旅行的开朗乐观的态度。中班幼儿多数有旅行的经验, 对蜗牛也有一定认知,对小蜗牛旅途中遇到的困难与艰辛能产生情感共鸣。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让幼儿模仿小蜗牛旅行,引导幼儿感受小蜗牛的自信、快乐、坚强,更好地用声音、动作、表情表达对歌曲的感受,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曲调,能用自然的声音唱出 3/4 拍“强弱弱”的特点。

  2.用跳跃和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能创造性地用动作、声音表现歌曲的内容、表达自己的心情。

  3.学习小蜗牛不怕困难、开朗乐观的精神。

  4.让幼儿知道歌曲的名称,熟悉歌曲的旋律及歌词内容。

  5.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活动准备:

  小蜗牛图片 1 幅,《幼儿素质发展课程•音乐》CD

  活动建议:

  一、请幼儿猜谜语,进行发声练习,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1. 出示谜语:走路从来不回头,背着房子去旅游。头上两只小犄角,一边看来一边走。提问:这是什么小动物?结合图片引导幼儿认识小蜗牛。

  2.指导幼儿进行发声练习:创设“小蜗牛荡秋千”的情境,引导幼儿感受三拍子的节奏特点。

  手持蜗牛手偶,用荡秋千的手势三拍 1 次左右摇摆,演唱“咿呀儿哟,呀咿儿哟”一句, 旋律从 C 调依次升到 E 调。

  三、演唱歌曲,引导幼儿感受歌曲的旋律并初步学唱歌曲、学说歌词。

  1.提问:听到歌曲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说这是一只快乐的小蜗牛? 引导幼儿了解小蜗牛独自去旅游,不怕困难、坚强乐观的品质。

  2.请幼儿随琴声学说歌词,重点学说“咿呀儿哟,呀咿儿哟”,感受乐曲欢快、 悠扬的特点。

  三、播放歌曲《快乐的小蜗牛》,指导幼儿学唱歌曲,感受歌曲欢快的节奏以及 3/4 拍“强弱弱”的特点,鼓励幼儿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

  1.引导幼儿感受歌曲的欢快及 3/4 拍“强弱弱”的节奏特点。

  请幼儿用拍手拍腿、拍手抱肩等动作表现三拍子的节奏。

  2.引导幼儿进一步感受歌曲中小蜗牛去旅行的快乐,鼓励幼儿用跳跃和连贯的声音演唱。提问:唱到“哟哟”时,小蜗牛好像在做什么?可以怎样演唱来表达小蜗牛快乐的样子? 3.引导幼儿完整演唱歌曲,表达小蜗牛旅行时快乐的心情。

  小结:小蜗牛克服了山高路远、刮风下雨等困难,悠闲自在地旅游,感到非常开心和兴奋。四、请幼儿随琴声完整演唱歌曲,创造性地用声音、动作表现歌曲,鼓励幼儿学习小蜗牛不怕困难、开朗乐观的品质。

  1.提问:小蜗牛会怎样爬?可以用什么来表现它的小犄角和房子?如果你是小蜗牛,你会怎么表现高兴的样子?

  启发幼儿用多变的身体动作创造性地进行表现。

  2.引导幼儿分组或分男女声演唱,进一步体验小蜗牛勇敢乐观的品质。

  教学反思:

  1课前导入得太直接,不够贴近生活化。

  2教学教具过少,没有挂图。

  3师生互动过少,课上应该穿插多种游戏进行。

12、幼儿园活动《森林音乐会》中班音乐教案反思

  森林里要开音乐会,让小朋友们一起感受一个合作演奏的乐趣吧。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欢快的特点,并能利用图谱理解乐曲的结构和节奏型。

  2、能在老师的引导下,为乐曲创编配器方案。

  3、初步学习看指挥合作演奏,体验与同伴合奏的乐趣。

  4、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及肢体的表现能力。

  5、喜欢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有进行过打击乐的教学活动

  2、铃鼓、圆舞板、小铃、图谱、音乐

  活动过程:

  一、欣赏熟悉乐曲。

  1、导入。

  老师:告诉你们一个消息,今天森林里要召开—场音乐会!有许多的小动物都想来参加,那到底有哪些小动物会来参加呢?请小朋友听音乐。

  2、幼儿欣赏音乐。

  3、欣赏完毕提问。

  老师:你们听到了都有谁来了呢?(鸟类,青蛙,各种各样的虫子等)

  老师:到底谁来参加今天的音乐会了呢?请小朋友看看今天的演出节目单。

  二、出示图谱,根据图谱拍出相应的节奏型

  1、提问出示图谱。

  老师(轻轻问):节目单上都有谁呀?

  老师(出示图片)问:青蛙、小鸭子还有(小孔雀~)

  2、请个别幼儿根据图谱分别来做一做小鸭子、小青蛙和小孔雀的动作。

  老师:

  (1)第一个节目由小青蛙表演,它表演的节目是唱歌。咦?小青蛙是按什么节奏唱歌的?谁能看着图谱把小青蛙唱歌的声音拍出来?(老师清唱,个别小朋友看老师指挥尝试拍出节奏) 是不是这个节奏?那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一学小青蛙好不好?

  (2)第二个节目是小鸭子跳舞,那她又是怎么跳的呢?(幼儿集体看图谱拍手)

  (3)让我们看一看第三个节目是谁带来的?孔雀会为我们带来什么节目呢?小孔雀是怎么开屏的呢?让我们学一学。(看图谱做动作)

  教师:三只小动物为我们表演了精彩的节目,我们小朋友和它们一起做一做好吗?(教师指挥看图谱完整拍手)

  3、组织幼儿进行音乐会第一次彩排。

  老师:第一次彩排可难了,要请小演员一边看指挥拍手一边还要听音乐,你们能不能做到?

  老师:哎?你们发现这只青蛙怎么啦?这只青蛙跟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啊?(颜色不一样,位置不一样,青蛙跳出来表示乐曲结束了,要谢幕了~)

  4、再熟悉一遍音乐,强调最后一只小青蛙的节奏。(琴声)

  老师:那我们再来一次能不能把最后一只青蛙拍准?

  5、跟音乐拍手

  老师:现在我们要加大难度啦,音乐速度变快了,小朋友愿不愿意挑战啊?

  中班森林音乐会教案2

  三、配器合奏

  老师:那~现在我们要进行第二次彩排了。 第二次的彩排,指挥要给你们一个新的任务。这次新的任务是什么呢?请看~(拿出乐器)

  1、认识乐器,介绍使用方法。

  老师:今天指挥带来了几种乐器,这是什么呀?(小铃,圆舞板,铃鼓)

  老师:它们分别怎么使用 ?

  2、讨论配器方案

  老师:那小青蛙的地方你想用什么乐器演奏?小青蛙脚蹼的地方你想用什么乐器

  老师:大鸭子的地方可以用什么乐器演奏?两只抱在一起的小鸭子的地方可以用什么乐器?

  老师:孔雀的地方可以用什么乐器?孔雀羽毛的地方呢?

  小孔雀你想用什么?

  (例如圆舞板可以给青蛙伴奏、小铃给小鸭子伴奏、铃鼓可以给孔雀伴奏)

  3、合奏。

  (1)看老师的图谱听音乐进行初步合奏。

  (2)交换乐器演奏。(待定,看幼儿学习情况):

  四、结束。

  师:哎呀真棒!你们快成为小小演奏家了,小动物们也都累了,让我们轻轻地把小乐器送到回家, 向后转~跟老师们挥手再见吧~~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是一次中班的音乐活动,选自奥尔夫音乐,指南中提到,4——5岁幼儿应该能用拍手、踏脚等身体动作或可敲击的物品敲打节拍和基本节奏,在活动中,教师选用了双响筒、响铃两种乐器让幼儿参与到打击活动中来,此次活动的效果较好,现将反思如下:

  优:

  1、 教师深入挖掘乐曲中的典型节奏,并找出与其节奏型匹配的乐器进行打击。

  2、 幼儿前期对打击乐活动的经验较丰富,打击乐活动的常规较好。

  3、 教师设计形象生动有趣的图谱,便于幼儿对节奏型的学习。

  4、 在活动中,教师设计有趣的闯关游戏,大大的激发了幼儿的参与性,学习的积极性。

  5、 教师在活动中,让幼儿自主发现和创造,尊重幼儿的学习主动性。

  6、 能观察到个别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及时的给予指导。

  不足:

  1、 教师对奥尔夫音乐的专业术语掌握得不够。

  2、 乐器的选择应该更加的多样化。

  活动结束后,孩子们还沉浸在森林音乐会的喜悦中,可见此次活动让孩子们不仅学到了乐曲中的节奏型,还体验到了活动的快乐,这不正是我们一直所倡导的吗。

13、幼儿园中班音乐教案:昆虫音乐会反思

  【教材分析】

  《昆虫音乐会》是一首节奏抒情的乐曲,多以四分音符为主,重点是熟练掌握4/4拍节奏特点,学习三种不同的节奏型并能够按强弱规律使用打击乐器合拍地演奏。

  【活动目标】

  1.了解昆虫的叫声,借助图谱学念节奏。(重点)

  2.认识木鱼、碰铃、响板等乐器,了解它们的使用方法,尝试用乐器打击节奏。(难点)

  3.体验用乐器随音乐演奏的兴趣。

  4.通过图片理解歌词内容,并能根据歌词内容展开大胆的想象。

  5.喜欢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了解昆虫的叫声,蜜蜂、蛐蛐、蝈蝈图片。

  2.图谱卡片,木鱼、碰铃、响板等乐器。

  3.节奏卡片蜜蜂: x x x x| x - - -

  蛐蛐:xx x xx x| x - - - 蝈蝈: x.x x.x|xx - - -

  【活动过程】

  一、创设游戏情景,激发幼儿兴趣。

  1.教师利用情景游戏:邀请幼儿参加昆虫音乐会。

  2.逐一出示蜜蜂、蛐蛐、蝈蝈图片,分别学一学它们的叫声。

  二、通过情景“昆虫唱歌”,引导幼儿学习节奏型。

  1.教师设置野外的情景“昆虫唱歌”。提问:蜜蜂是怎么唱歌的?

  教师范唱第一段,出示蜜蜂的节奏卡片: x x x x / x - - - / 引导幼儿拍打节奏。

  幼儿按照节奏学说小蜜蜂的声音:嗡嗡嗡嗡/嗡----/ 2.追问:蛐蛐是怎样唱歌的?

  教师范唱第二段,出示蛐蛐的节奏卡片:xx x xx x| x - - -引导幼儿拍打节奏。

  幼儿按照节奏学说蛐蛐的声音: 蛐蛐 蛐 蛐蛐 蛐| 蛐- - -

  3.再次追问:蝈蝈是怎样唱歌的?

  教师范唱第三段,出示蝈蝈的节奏卡片: x.x x.x|xx - - -引导幼儿拍打节奏。

  幼儿按照节奏学说蝈蝈的声音:蝈.蝈蝈.蝈|蝈蝈 - - -

  三、昆虫合奏会。

  1.幼儿分三组,分别扮演蜜蜂、蛐蛐、蝈蝈看节奏卡片拍打节奏(蜜蜂—碰铃;蛐蛐—木鱼;蝈蝈—响板)。

  2.教师弹奏乐曲,前半部分集体合奏,最后两小节两种乐器进行合奏。

  3.尝试用两种乐器合奏。四、整理乐器。

  引导幼儿按类摆放整理乐器。

  附: 音乐昆虫音乐会

  1=D 4/4

  5 5 6 6 | 5 5 3 - | 2 3 4 - | 3 4 5 - |

  x x x x | x x x - | x x x - | x x x - | 5 5 6 6 | 5 5 3 - |2.3 4 3 2| 1 - - - |

  x x x x | x - - - | x x x x | x x x - | xx x xx x |x - - -|

  x. x x. x|xx - - -|

  活动反思:

  虽然有三个声部,但每一个声部都是固定的节奏,只是在最后两小节有些变化,这样的合奏并不难。教师可以用语言节奏帮助幼儿控制好自己声部的节奏。 从单声部敲奏过渡到多声部合奏会给幼儿的听觉器官带来一种新的刺激。学习合奏,也是学习合作的开始,不仅动作要协调,还需学会倾听,以便能和谐地演奏。 在“昆虫音乐会”的情景中可鼓励幼儿表演其他昆虫的鸣叫声,进一步激发喜爱昆虫、热爱大自然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