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课教案《平凸凹玻璃片》

《中班科学课教案《平凸凹玻璃片》》属于幼儿园中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中班科学课教案《平凸凹玻璃片》

1、中班科学课教案《平凸凹玻璃片》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不同的玻璃片,引起幼儿对周围物体现象的探索兴趣。

  2、初步培养幼儿自己尝试动手制作的能力。

  3、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图片:小花猫。

  2、三块玻璃片(凸片、凹片、平面片)、长方形纸、玩具望远镜、双面胶。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幼儿兴趣。

  1、观察桌上放着的玻璃片(凸片、凹片、平面片)。

  2、小花猫图片。

  请幼儿分别用这三块玻璃片去看小花猫图片。

  3、提问:透过这三块玻璃片看到的图片是不是跟原来的一样大?

  (大了、小了、和原来一样)。

  二、启发、探索。

  1、为什么透过三块玻璃片看同样的东西,大小不一样呢?

  2、请小朋友用手摸摸,用眼看看,这三块玻璃片是不是一样?

  3、教师示范并告诉幼儿:“先摸玻璃片两面的中间,再摸边缘是不是一样,然后把玻璃片竖起来用眼睛看。”

  三、师幼进一步探讨平、凸、凹玻璃片。

  1、请幼儿取出中间和周围一样厚薄的玻璃片,告诉幼儿这是“平玻璃片”;

  2、请幼儿取出中间厚、周围薄的玻璃片,告诉幼儿这是“凸玻璃片”;

  3、请幼儿取出中间薄、周围厚的玻璃片,告诉幼儿这是“凹玻璃片”。

  四、幼儿动手操作、体验平、凹、凸三种玻璃片的作用。

  1、请幼儿分别用平、凹、凸三种玻璃片去看周围的事物,讲讲有什么不同。

  (平:—样大;凸:放大;凹:缩小)。

  2、教师小结:玻璃片真有趣,用不同的玻璃片看到的东西不一样。

  科学家真会动脑筋,他们利用不同的玻璃片,制造出各种各样的东西,玻璃片的作用可真大呀!

  五、尝试制作望远镜,教师巡回指导。

  1、请幼儿用玩具望远镜看一看周围事物,引起幼儿制作兴趣。

  2、请小朋友动手把长方形纸卷成筒,把凹玻璃片放在纸筒后面,凸玻璃片放在纸筒前面,望远镜就做成了。教师重点指导双面胶的用法。

  3、请幼儿用自己制作的望远镜再一次看一看周围事物的变化,进一步了解望远镜的作用并享受自己动手制作的乐趣。

  (教师提示望远镜的作用。如看文艺演出、看体育比赛、看风景、jiefangjun了望。)

  活动延伸:幼儿自由玩耍自制望远镜,对周围事物进一步探索。

2、中班科学课教案《风筝》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欣赏风筝感受风筝的艺术美。

  2.幼儿能说出风筝的主要构造及其作用。

  3.幼儿能运用自己的想象用拓印的方法设计风筝不同的图案,并尝试自己动手制作风筝。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课件(幼儿放风筝)、自制风筝多个、分组操作材料(颜料、骨架、胶带、纸盘)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观看课件,激发幼儿对风筝的的兴趣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让我们来看一看春天里他们在户外做什么?你见过或放过什么样的风筝?

  请幼儿说说自己放风筝的经历。

  教师介绍风筝的发展历史和制作过程,让幼儿了解风筝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间工艺,知道我们潍坊市,因为独特的风筝文化而被誉为“国际风筝之都”。

  二、欣赏、观察风筝,了解其主要构造及作用

  (一)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欣赏风筝,感受风筝的艺术美,幼儿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风筝的外部特征。

  (二)幼儿观察风筝,能说出风筝的主要结构和作用。

  竹子骨架:用来支撑整个风筝。

  线:用来牵住风筝。

  面:它可以把风兜住,产生向上飞的力量。

  三、制作风筝

  (一)教师出示以做好的风筝,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教师示范制作风筝的过程。

  第一步:贴骨架。

  第二步:用纸球拓印图案。

  (三)教师讲制作要求。

  (四)幼儿动手制作简易风筝,教师巡回指导。

  (五)幼儿讲评作品。

活动延伸

  幼儿到户外放风筝。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3、中班科学课教案《电闪雷鸣》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风、雨、雷、电是自然现象,不必恐惧和害怕。

  2.培养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兴趣。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4.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1.事先让家长带幼儿观察有关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

  2.录有刮风、下雨、打雷声音的录音带《奇妙的声音》及《电闪雷鸣》录像带。

活动过程:

  1.教师引导幼儿听录音《奇妙的声音》。幼儿闭上眼睛,认真听录音,并说说听到了什么声音?

  2.教师引导幼儿看录像,了解刮风、下雨。闪电、打雷是自然现象。

  3.幼儿两人一组,分别讨论和分享:刚才看到了什么?喜不喜欢?

  4.教师引导幼儿总结。

  在我们的生活里,天气经常变化,有时会刮风,有时会闪电和打雷,有时会下雨,雨后还会有彩虹,有时还会下雪。这些都是自然现象,不要害怕,要想知道为什么,长大了可以去探索这个奥秘。

活动建议:

  提供一些有关自然界其他现象的图片,如雾、霜、冰等,放在自然角,供幼儿自由观察。

活动反思:

  对于雷雨天孩子们还是比较熟悉的,只是关于雷电形成的过程不知道,在听老师讲解的时候,孩子们都听的很认真,我将重点放在雨点的形成上,孩子们很快就明白了。在自我保护上我们采用了情景表演的模式,更深一步的加大孩子们的自我保护经验。目标1、2大成效果较好。

4、中班科学课教案《砸核桃》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核桃等坚果坚硬的特点。

  2、在游戏中感受科学活动的乐趣。

  3、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核桃、开心果若干;若干种坚果图片;

  两把铁锤子;剪刀、钳子、螺丝刀各一把;

  八宝粥空瓶子(教师与幼儿每人一个);盒子一个(供放核桃壳)

  《米奇妙妙屋》动画开头视频;《小海军》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引出主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玩玩米奇妙妙屋的游戏吧!

  播放《米奇妙妙屋》开头视频(0:37)

  (视频播放37秒停止,我们的妙妙屋出现了,要开始我们的游戏啦!)

  今天米老鼠给我们带来了一样好玩的礼物,猜猜是什么?我们一起来喊出我们的咒语(哦土豆,哦土豆)

  二、坚硬的核桃。

  1、出示装满核桃的盒子,教师摇动盒子,请幼儿听声音猜猜里面是什么?

  2、我们一起说1、2、3打开,教师打开盒子,这是什么?它的名字叫核桃。

  3、讨论:你们吃过核桃吗?吃核桃是吃它的什么地方呢?(核桃肉)

  4、那今天陈老师就请你们来吃核桃,教师把核桃分给幼儿,请幼儿捏一捏、咬一咬,看一看、敲一敲

  5、呀,核桃的壳好硬啊,那该怎么办呢?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打开核桃呢?(教师请幼儿将核桃先交给配班老师,先一起想想办法,配班教师将核桃一一砸开为下面环节做准备)

  三、想办法打开核桃

  1、教师启发幼儿想办法,请幼儿自由讨论并发言

  到底该怎样打开核桃呢?我们来请米老鼠帮忙吧,看看它给我们带来什么妙妙工具呢?我们一起来喊出我们的咒语(哦土豆,哦土豆)

  2、出示PPT,有钳子、剪刀、螺丝刀,还有一样神奇的妙妙工具

  教师介绍各种工具,与幼儿讨论这些工具是否可以打开核桃,怎样使用这些工具打开核桃呢?(教师与幼儿一一讨论几种工具的使用方法)

  我发现使用这些工具还是不能打开核桃,我们来看看今天神奇的妙妙工具是什么呢?一起喊出我们的咒语(哦土豆,哦土豆)

  3、点击锤子图片,原来今天神奇的妙妙工具是锤子

  教师拿出锤子,展示给幼儿看,我们怎样用锤子来打开核桃呢(用砸的方法),太好了,我们可以用锤子来砸核桃

  我们来试试看,在砸核桃的时候请你跟我一起说“1、2、3砸”(砸开了吗?看来我的力气还不够,我们再来试一试,1、2、3砸)

  教师细心地将核桃砸开,让幼儿观察教师是怎样用力的

  4、哇,核桃终于砸开了,我们轻轻地把核桃壳剥开,然后把核桃肉放进嘴巴里,恩,吃起来香香的,脆脆的

  你们想不想吃呀,好,赵老师已经把核桃都用锤子砸开了,请每位小朋友仔细地剥开核桃,将核桃壳子放在中间的小盒子里

  5、让幼儿自己细心地剥核桃、吃核桃。请幼儿说一说核桃的味道

  四、坚果游戏

  1、除了核桃有坚硬的外壳,还有许多果实都有着坚硬的外壳,我们一起来看看打开PPT2,出示各种坚果图片,让幼儿分辨是什么,教师介绍各种坚果,说明各种坚果的食效。

  (开心果:抗衰老,增强体质

  花生:花生吃多了会引起消化不良,煮熟的花生营养比较好

  瓜子:瓜子的种类有很多,这里有葵瓜子和西瓜子

  核桃:吃核桃补脑

  板栗:吃板栗可以健脾胃

  松子:防止高血压,老年人要多吃

  杏仁:治疗咳嗽

  腰果:可以炒起来吃,香喷喷的

  榛子:营养非常丰富,它是这些果实王国中的国王。)

  教师在最后点明:它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坚果,它们都是硬硬的;别看它们那么硬,经常吃坚果对我们的身体都有好处哦!

  2、这些坚果,除了可以吃以外,还可以用来做什么呢?(它们的果壳可以用来制作乐器)

  为了让乐器的声音清脆好听,陈老师统一准备了开心果的果壳

  教师引导幼儿制作果壳乐器:教师引导幼儿将果壳装进八宝粥瓶子,摇动起来发出哗啦啦的响声

  3、播放《小海军》伴奏,教师带领幼儿用果壳乐器跟随有节奏的音乐打节奏。

  4、真好听,那我们下节课用我们自己做的果壳乐器再给音乐打节奏吧!

教学反思:

  利用多种感观让幼儿去认知事物是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在活动中,我发现幼儿们的态度积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创造力也得到发挥。

5、中班科学课教案《豆子在跳舞》

【活动目标】

  通过对豆豆的观察和实验,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活动准备】

  高脚杯6个、黄豆若干、大铁盘6个、记录白纸30张、铅笔30支。

【活动过程】

  探究的问题:把黄豆放到高脚杯里,要装得满满的,然后加入少量清水,再将酒杯放在大铁盘上,看看有什么变化?

  幼儿讨论:

  (1)豆豆被泡大了。

  (2)豆豆会从杯子里跳出来。

  (3)不会有变化。

  试一试。幼儿把黄豆放到高脚杯里,装得满满的,然后加入少量清水,再将酒杯放在大铁盘上并仔细观察。

  说说我的发现。

  (1)看见一颗颗黄豆陆陆续续地从高脚杯跳到铁盘中。

  (2)豆子发出蹦蹦的响声,好像豆子在“跳舞”。

  (3)豆子被水泡大了,杯子里放不下就跳出来了。

  数一数,有多少豆子在“舞池”中跳舞,并在记录纸上记录活动的结果。

  想一想,还有哪些豆子会跳舞呢?水泡过的豆子与干豆子有什么不同?

【注意事项】

  1、实验活动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各个环节教师要提前做一遍,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2、挑选黄豆时要挑选颗粒饱满的黄豆。

6、中班科学课教案《嘟嘟火车》

目标

  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材料提供

  火车外形的底板,各种颜色、大小、形状的图形片。

操作层次建议

  A.幼儿随意地在火车上摆放图形片。

  B.幼儿按照一定的规律在火车车厢上摆放图形片,如摆放所有的三角形、所有的红色的图形等等。

  C.幼儿按照要求的玩法摆放图形片:后摆放的图片与前一张图形片有一个方面的不同。

  如前面一张是"大的红色的三角形",后面可以放"小的红色的三角形"或者"大的红色的正方形"或者"大的绿色的三角形"等。

提示

  开始的时候,教师给幼儿提供一定的活动情节,如建议幼儿往每个火车车厢上装 货物,要求后一节车厢的货物在一个方面要与前节车厢的不同。在幼儿很熟悉之后,可以要求"使后一张图形片在两个方面与前一张图形片不同",如前一张为"大的红色三角形,后一张就可以放大的黄色的正方形。"

  鼓励两个幼儿一起玩,商量更多的"装货物"方法。

7、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平凸凹玻璃片》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不同的玻璃片,引起幼儿对周围物体现象的探索兴趣。

  2、初步培养幼儿自己尝试动手制作的能力。

  3、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图片:小花猫。

  2、三块玻璃片(凸片、凹片、平面片)、长方形纸、玩具望远镜、双面胶。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幼儿兴趣。

  1、观察桌上放着的玻璃片(凸片、凹片、平面片)。

  2、小花猫图片。

  请幼儿分别用这三块玻璃片去看小花猫图片。

  3、提问:透过这三块玻璃片看到的图片是不是跟原来的一样大?

  (大了、小了、和原来一样)。

  二、启发、探索。

  1、为什么透过三块玻璃片看同样的东西,大小不一样呢?

  2、请小朋友用手摸摸,用眼看看,这三块玻璃片是不是一样?

  3、教师示范并告诉幼儿:“先摸玻璃片两面的中间,再摸边缘是不是一样,然后把玻璃片竖起来用眼睛看。”

  三、师幼进一步探讨平、凸、凹玻璃片。

  1、请幼儿取出中间和周围一样厚薄的玻璃片,告诉幼儿这是“平玻璃片”;

  2、请幼儿取出中间厚、周围薄的玻璃片,告诉幼儿这是“凸玻璃片”;

  3、请幼儿取出中间薄、周围厚的玻璃片,告诉幼儿这是“凹玻璃片”。

  四、幼儿动手操作、体验平、凹、凸三种玻璃片的作用。

  1、请幼儿分别用平、凹、凸三种玻璃片去看周围的事物,讲讲有什么不同。

  (平:—样大;凸:放大;凹:缩小)。

  2、教师小结:玻璃片真有趣,用不同的玻璃片看到的东西不一样。

  科学家真会动脑筋,他们利用不同的玻璃片,制造出各种各样的东西,玻璃片的作用可真大呀!

  五、尝试制作望远镜,教师巡回指导。

  1、请幼儿用玩具望远镜看一看周围事物,引起幼儿制作兴趣。

  2、请小朋友动手把长方形纸卷成筒,把凹玻璃片放在纸筒后面,凸玻璃片放在纸筒前面,望远镜就做成了。教师重点指导双面胶的用法。

  3、请幼儿用自己制作的望远镜再一次看一看周围事物的变化,进一步了解望远镜的作用并享受自己动手制作的乐趣。

  (教师提示望远镜的作用。如看文艺演出、看体育比赛、看风景、jiefangjun了望。)

  活动延伸:幼儿自由玩耍自制望远镜,对周围事物进一步探索。

8、中班科学课教案《有用的蒜头》

  【活动设计】

  蒜头是日常生活常见的植物,我们请幼儿带来了蒜头,在自然角中进行植物发芽的活动。一段时间过后,蒜瓣长出了嫩绿的小芽,在这发芽过程中,还有伴有浓烈的气味,甚至还有点“臭”。可孩子们天天都往自然角跑,还好奇的观察着。我们知道只有自己亲手尝试实践,获得的知识才会真实而牢固,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也是《幼儿园指导纲要》所要求的。于是结合我的个人课题探究《让科学教育更贴近幼儿生活》,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设计了科学活动《有用的蒜头》,让幼儿对蒜头有一个初步的全面认识。通过看、摸、剥、数等多种方式感知蒜头的特征,了解蒜头的用途。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实践能力,让幼儿体验了探索蒜头的乐趣。

  【活动目标】

  1、通过看、摸、闻、掰等方法,发现蒜头的特征,体验发现的乐趣。

  2、会手口一致地点数,感受用数字记录地简便、明了。

  3、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蒜头人手一个,统计表。

  2、笔、纸。

  【活动过程】

  一、出示蒜头,导入活动。

  师:看,这是什么?(蒜头)

  看一看蒜头是什么样的,像什么?什么颜色?

  (分析:首先开始部分以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出示蒜头引起幼儿观察兴趣,通过直观的视觉形象初步感知蒜头的外部特征,同时引导孩子从蒜头的不同角度来想象其像什么,这环节充分调动了幼儿想象力。)

  二、通过看、摸、闻、掰等方法,发现蒜头的特征。

  1、请小朋友每人拿一个蒜头,仔细的摸一摸,看一看能发现什么?幼儿观察。

  师:你发现了什么?(滑滑的,上面有纹路)(硬硬的)

  小结:蒜头摸上去滑滑的,硬硬的,身上有像线一样的花纹,凹凸不平的,里面还藏有一个个的蒜瓣。

  (分析:幼儿在近距离观察蒜头时,通过摸、看等多种方式感知蒜头外部的基本特征。在探索观察的基础上,引起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2、怎么知道里面的蒜瓣是什么样的呢?(剥)那我们来剥一剥。剥的时候注意看看蒜头的外衣是怎样的?

  幼儿剥蒜衣,师:蒜衣是怎样的?

  (分析:引导幼儿在剥蒜衣的过程中发现蒜衣一层层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实践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幼儿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师:看看现在的蒜瓣怎样的?(一个个紧紧的抱在一起)那掰开看看一一个的蒜瓣是又像什么?怎么看出?(每人拿一瓣)

  再看看它们的身上有什么?其实每个蒜瓣身上还都有件小衣服呢,让我们剥开看看里面又会是怎样的?(白色的…)闻闻什么气味?有股特殊的气味,甚至有点臭。

  那蒜瓣们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吗?(有的大有的小)

  师小结:蒜头除了一层层的外衣,每个蒜瓣都还有件小衣服,剥开小衣服有一股特殊的气味,我们还发现蒜瓣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分析:该环节逐步深入,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感知蒜瓣的特征。知道蒜皮除了一层层的外衣,其实每个蒜瓣身上都还有一件“小衣服”,并再剥开来进一步观察。通过闻一闻蒜头特有的气味,从而可以加深幼儿对蒜头的认识。)

  4、那么你的蒜头里有几个蒜瓣呢,让我们来数一数吧。小朋友动作要快快的,并用笔记下数出的总数哦。

  师:你的蒜头里有几个蒜瓣?有谁也是XX请举手?教师根据幼儿回答进行记录。

  小结:看,在这张统计表中几个小朋友数到了几个蒜瓣,几个……,最多的有?,最少的有?原来蒜头里的蒜瓣是有多有少。

  (分析:借助记录和数量统计,让幼儿通过数数,发现蒜头中蒜瓣的数量是有多有少的。这也是本次活动的一个难点,引导幼儿能数出正确的总数并进行记录。在科学活动中渗透了数学领域的知识,提升了幼儿的数数能力。)

  三、迁移生活经验,了解蒜头的作用。

  师:那你知道蒜头有什么用呢?

  教师小结:大蒜可以生吃杀菌、做菜除腥味、预防感冒、抗癌等等,还可以当做种子呢。(快思 www.banzhuren.cn)那小朋友觉得蒜头的作用大不大呀?那我们可要多吃哦!

  (分析: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生活经验进一步了解蒜头的作用。有了对蒜头作用的了解,能激发孩子想吃、愿意吃蒜头的欲望。也使本次活动达到较好的效果。)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选材来源于幼儿实际生活经验,材料的难度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符合幼儿兴趣点,所以活动中幼儿参与积极性较高。本次活动采用看门见山的方法来导入活动,从一开始就激发起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幼儿主动观察、发现,由里到外的探索蒜头的特征,积极地投入到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活动带来的乐趣。经过三次磨研活动,使我发现自己在组织科学活动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作为一名新教师应该把握好自己的角色,科学活动中幼儿才是主体,孩子们的发现应让孩子自己来表达。在设计科学活动时应巧妙的运用一些有启发性、针对性的提问,通过问题启发幼儿大胆动手、独立思考及积极地表达。并根据不同的内容,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态度,以此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9、中班科学课教案《冰中取糖》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冰的各种特性。

  2、尝试利用工具积极探索,感受探索的乐趣。

  3、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4、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

  吹风机、锤子、餐刀、热水袋、热水。内含一颗糖果的冰块若干(同幼儿数)。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大冰块,激发孩子参与的热情,初步感知冰块的特性。

  提问:你们看这是什么?摸摸看,你有什么感觉?(教师手持冰块让每个小朋友先摸一摸,进行初步感知)你们能看见大冰块里有什么呢?(糖果)

  教师小结:原来冰块是透明的。我们可以看到里面有一颗糖。

  提问:你们想吃冰块里的糖吗?怎么才能把糖果取出来吃呢?(幼儿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办法。)

  二、介绍工具。

  教师:老师帮你们准备了很多工具,我们来看一看都是些什么。(重点介绍电吹风及各工具的使用安全)

  三、幼儿尝试。

  1、幼儿自己取冰块,教师引导孩子观察冰块,进一步感知其特性。

  提问:你拿的冰块摸起来有什么感觉啊?(冰冰的、凉凉的、硬硬的、滑滑的)

  2、幼儿取工具,尝试将冰块中的糖块取出。

  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把糖果取出来的?(对已经取出糖的小朋友进行鼓励,请其再拿一块冰换一种工具进行尝试。)

  四、幼儿集中分享经验。

  1、提问:小朋友都很努力试过了,你们都吃到糖了吗?谁愿意来介绍一下自己取糖的经过?

  2、小结:小朋友们很聪明,都利用工具从冰里取出了糖,我们来给自己鼓鼓掌。

教学反思:

  基本完成了本节课预设的教育教学目标,幼儿对老师的提问积极响应,与老师的互动很好。老师的有些引导还不够到位,要多让幼儿表达,以后上课要多注意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10、中班科学课教案《恐龙大探秘》

  活动目标

  1、知道一些常见恐龙的名称以及生活习性,并学习认识草食恐龙和肉食恐龙。

  2、知道恐龙曾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它的灭绝至今是科学上的一个谜。

  3、激发幼儿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活动准备

  1.ppt课件-食草恐龙和食肉恐龙

  2.操作活动业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出示恐龙化石,请幼儿说这是什么?教师总结:这是一个恐龙蛋化石,当时的恐龙蛋被掩埋,经过几百万年地地质挤压而形成的恐龙蛋化石。

  2、说起恐龙,它有很多种类,主要分为肉食恐龙和素食恐龙两大类。你们都知道那些恐龙?老师这里有很多的恐龙照片,能帮我确认一下这些都是什么恐龙?

  二、引导幼儿一起讨论图片

  图片1霸王龙又名暴龙,是肉食性恐龙,它们是肉食恐龙中出现最晚、也是最大型、(教案来源:快思教案网)最强的食肉动物。身长约13米,肩高约5米,平均体重约9吨。

  图片2梁龙 属于食草恐龙,个体最长可超过25米,是最长的恐龙。体重约10吨左右。鼻孔位于眼睛之上。当陆上敌害攻击时,它就逃入水中躲藏,头顶上的鼻孔不会被水淹没,便于呼吸。

  图片3偷蛋龙 身长2m 宽0.2m 高1m 重24~34公斤既吃植物也吃肉,比如其它动物的蛋,种子,昆虫等。主要特征:手上有三个长手指,鼻子上长小角。

  图片4异特龙 属于食肉恐龙,出现时间更晚,身长最大的有15米长,身高大约5米高,体重3吨

  图片5镰刀龙是一种杂食恐龙,它最显着的特征就是前肢上极长的指爪--长达75厘米,可以用于驱赶天敌,或者得到食物。镰刀龙可能长有羽毛,但是显然不会飞。

  图片6腕龙体重约在70-80吨之间,是最重的恐龙。体长: 长23米,高12米恐龙(五六层楼),食物: 草食动物,它吃树梢处的叶子,尾巴短粗,头部能抬得很高

  图片7鸭冠龙它与霸王龙一样都是生活在6850万年以前,鸭冠龙的生活与鸭子相似,是在水中游泳,并且以水中植物为生。

  图片8剑龙它最大的特征就是背部耸起的两排骨板,以及尾巴上生着尖棘。剑龙是草食性的恐龙,行动缓慢,它身上的骨板和尾巴上的尖棘,便成了躲避肉食性恐龙最好的防卫了。

  图片9雷龙体重约在35公吨到50吨之间(7到10只成年大象),粗壮的腿,有如树干一样雷龙的身体虽然大得惊人,性情却很温和,平时以植物为食,有时会走入沼泽里,由于水具有浮力,可以减轻它身体的沉重负担,同时也能躲避像异特龙般凶暴的肉食性恐龙的攻击。

  图片10慈母龙  身长9米(三到四层楼) 体重4吨 ,主要食物: 吃树叶,浆果,和种子 ,杂食恐龙,长着和鸟一样的脚,性格温顺

  图片11巨齿龙最早的大型、二足、肉食性恐龙,体长:7-9米长,约3.5米高(尽两层楼高),锯齿龙的大脑是最大的且,它的感觉器官非常发达,因而被认为是最聪明的恐龙

  图片12翼龙就是会飞的恐龙,其实翼龙不是恐龙,它是生存在恐龙时代的一种动物,是一种会飞的爬行动物,当时恐龙控制着整个陆地,翼龙就控制着整个空中,是当时的空中霸主。

  三、探索恐龙外形与食性关系。

  1.食肉恐龙和食草恐龙看上去有哪些不一样的特征呢?

  2.引导幼儿观察肉食恐龙、草食恐龙的牙齿、脖子、体型的不同,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

  启发幼儿思考食性和外形的关系,比如为什么肉食恐龙的牙齿很锋利,为什么草食恐龙的脖子很长。

  3.根据初步了解的肉食恐龙和草食恐龙典型特征,给挂图中的恐龙分类

  4.小朋友知道肉食恐龙与草食恐龙生活在地球的什么地方吗?

  小结;几亿年前的地球上拥有一个完整的大陆,恐龙可以自在地四处漫游。

  四、按照食性给恐龙分类 按照恐龙的食性对自己熟悉的恐龙进行分类恐龙喜欢吃什么呢?

  那哪些恐龙喜欢吃肉哪些恐龙喜欢吃草呢?

  (引导幼儿按照食性分类进行连线。)

  五、恐龙是怎么灭绝的?

  ——可是,这样的庞然大物在地球上称霸了一亿七千万年以后却一齐消失了,它究竟是怎么消失的呢?请你想一想、猜一猜、说一说。

  ——幼儿自由讨论、猜测并交流。

  ——教师小结:就象你们的猜测一样,我们的科学家也作了各种猜测,但却都没有根据,所以恐龙的灭绝,至今为止,仍然是一个没有解开的谜。小朋友,你们觉得恐龙神秘吗?希望我们小朋友努力学习,不断地去探索、研究恐龙,早日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