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里面有什么》反思

《中班科学教案《里面有什么》反思》属于幼儿园中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中班科学教案《里面有什么》反思

1、中班科学教案《里面有什么》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里面有什么

名称:

  里面有什么

目标:

  1、知道空气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身边到处是空气。

  2、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的。

  3、在科学活动中,用语言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发现。

  4、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5、对科学探索感兴趣,体验积极探索带来成功的心情。

准备:

  1、塑料袋若干

  2、各种实物,如积木等

  3、水缸、充气塑料袋

过程:

  1、教师让幼儿摸摸几个塑料袋(其中有积木、空气等)

  通过幼儿对固体、液体的感觉,引出对空气的性质的发现

  教师同时点一下三态的性质

  1、把有小洞的塑料袋放进水缸中,“发现了什么?”

  2、“哪里有空气?”教师记录

  3、幼儿找空气

  4、交流分享最后得出结论“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2、中班科学活动教案《里面有什么》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里面有什么

名称:

  里面有什么

目标:

  1、知道空气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身边到处是空气。

  2、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的。

  3、在科学活动中,用语言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发现。

  4、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5、对科学探索感兴趣,体验积极探索带来成功的心情。

准备:

  1、塑料袋若干

  2、各种实物,如积木等

  3、水缸、充气塑料袋

过程:

  1、教师让幼儿摸摸几个塑料袋(其中有积木、空气等)

  通过幼儿对固体、液体的感觉,引出对空气的性质的发现

  教师同时点一下三态的性质

  1、把有小洞的塑料袋放进水缸中,“发现了什么?”

  2、“哪里有空气?”教师记录

  3、幼儿找空气

  4、交流分享最后得出结论“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3、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猜猜有什么?》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多种方法,推断盒子里的东西。

  2、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3、乐于探索,并感受探索的乐趣。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

  略

活动过程:

  一、出示盒子,引起探索兴趣。

  二、幼儿自由猜测并交流。

  1、交待第一次游戏规则:不打开盒子,想办法、猜一猜盒子里可能有什么?

  2、幼儿第一次探索,猜测盒子里的东西。

  3、幼儿进行交流。师:你用了什么方法?盒子里可能是什么?把你的方法做给大家看看。

  4、教师小结:(结合图片)师:每个人用的方法不一样,猜出来的东西也不一样。

  三、观察、比较、进一步推断盒子里的东西。

  1、教师出示盒子里可能装的东西:毛巾、橘子、枣子、硬币。

  2、请幼儿说说四样东西的不同。

  3、交待第二次游戏规则。

  (1)每人两只盒子;(2)把自己身上的小名片贴在两个盒子的上面(教师示范);(3)不打开盒子;猜出盒子里东西后放到前面桌上东西的前面。

  4、幼儿第二次探索,(教案.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并根据探索结果把盒子放在相应的地方。

  5、集体交流:交流猜测方法和结果。

  次序一:把毛巾找出来幼儿的两只盒子比较。(可能的组合:毛巾-橘子;毛巾-桂圆;毛巾-硬币)。

  引导比较:发出声音不同,轻重不同。

  老师小结:毛巾放在盒子里,摇动盒子,听上去声音很轻。用手掂,感觉也是轻的。而且不容易滚动起来。

  集体检查:毛巾组盒子里是否都是毛巾。

  次序二:把橘子找出来。

  幼儿的两只盒子比较。(可能的组合:橘子-毛巾;橘子-枣子;橘子-硬币)。

  引导比较:重量不一样;声音轻重不一样;滚动不一样;香味不一样。

  老师小结:原来,橘子有点重的,听上去声音噗噗噗的;橘子有点圆,容易滚动起来)集体检查:橘子组盒子里是否都是橘子。

  次序三:把枣子和硬币找出来。

  教师在枣子组和硬币组各选出一只盒子。请幼儿进行比较。

  引导发现:摇一摇,声音差别不大。

  教师提供工具:法宝--磁铁幼儿操作,进行比较,分出枣子和硬币。

  集体检查:找出枣子和硬币。

  次序四:再次确定刚才没有确定的盒子。(幼儿自己及同伴帮助)

  四、延伸。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4、中班科学教案《谁藏在里面》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摸一摸,看一看,听一听,玩一玩,知道皮球里装有空气。

  2、联系生活,知道空气用于生活的其他方面。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重点难点:

  1、引导幼儿探索怎样把无形的空气装起来加以利用。

  2、了解空气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准备:

  皮球若干、打气筒一个、塑料袋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准备。

  做“鼻子,鼻子,嘴”游戏,看谁反应快。(规则:老师说出第三个器官时,幼儿马上用手指向相应位置,如:老师说“鼻子,鼻子,嘴“,幼儿马上用手指向嘴巴等)

  二、认识皮球里有空气。

  1、导语:今天老师带来一样东西(出示用袋子装好的打足气的皮球)。

  2、请幼儿从外面看看,摸摸,猜猜是什么?

  3、从袋子里拿出皮球,观察形状知道圆圆的、鼓鼓的,质疑:有谁藏在里面呢?

  4、让幼儿敲一敲,摇一摇,提问题:怎样才能知道里面藏着谁呀?

  5、拧开气嘴,用手轻轻一压,让幼儿用耳朵靠近听一听,(.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问:你听到什么?感觉怎样?

  6、让幼儿轮流把气压出来,继续追问:谁跑出来了?

  7、小结:哦,原来皮球里藏有很多空气呢。

  三、通过实践,探索空气的秘密。

  1、空气都从皮球里跑出来了,我们怎样才能再把空气装进皮球里呢?

  2、师生共同用打气筒给皮球打气。

  3、哪里有空气呀?我们怎样才能抓住它呢?

  4、师生共同实践,用塑料袋装空气。

  5、玩一玩。

  ①你爱玩皮球吗?可以怎样玩呢?(可以拍、踢、滚,也可以传接球等)

  ②师生一起玩皮球,引导发现:打足气的皮球运动快,气不足的皮球运动慢。

  四、了解空气用于生活的其他方面。

  1、刚才我们把空气装在皮球里、装在塑料袋里,你平时还看见人们把空气装在哪里呢?怎么装?空气有什么用呢?

  2、引导幼儿发现:气球打足气可以飘起来;汽车、自行车轮胎打足气滚动快、省力;游泳圈打足气可以浮起来等。

  3、我们呼吸也需要空气呢,走,我们到外面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吧!(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幼儿表现出非常的兴奋,活动气氛很活跃。这是因为我抓住了他们爱玩的心理特点,让他们从头玩到尾,用玩这种方式激起他们参与活动的欲望,让所有的幼儿尽可能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的过程中,我让幼儿通过多种感觉器官去感受的同时,我还相机提出了一系列有趣的问题“皮球里面藏着谁?”;“怎样才能知道里面藏着谁?”;“怎样才能再把空气装进皮球里呀?”;“怎样才能抓住空气呢?”“平时你还看见人们把空气装在哪里?”;“空气有什么用?”等。让幼儿通过实践活动,并结合生活实际弄懂了皮球里原来藏着空气,空气这种无形的东西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可以有办法把它抓住并利用它,从而突破难点。

  但在操作过程中,由于我的教学经验不足,又由于班级人数相对较多,活动材料相对少,在让幼儿参与活动时,组织有些乱,幼儿有相互抢材料的现象,如抢皮球、塑料袋等,我知道,这样存在安全隐患很大,以后我会想办法解决,尽量避免这些现象的发生。

5、中班科学优秀教案《猜猜有什么》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多种方法,推断盒子里的东西。

  2、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3、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4、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活动准备:

  略

  活动过程:

  一、出示盒子,引起探索兴趣。

  二、幼儿自由猜测并交流。

  1、交待第一次游戏规则:不打开盒子,想办法、猜一猜盒子里可能有什么?

  2、幼儿第一次探索,猜测盒子里的东西。

  3、幼儿进行交流。师:你用了什么方法?盒子里可能是什么?把你的方法做给大家看看。

  4、教师小结:(结合图片)师:每个人用的方法不一样,猜出来的东西也不一样。

  三、观察、比较、进一步推断盒子里的东西。

  1、教师出示盒子里可能装的东西:毛巾、橘子、枣子、硬币。

  2、请幼儿说说四样东西的不同。

  3、交待第二次游戏规则。

  (1)每人两只盒子;

  (2)把自己身上的小名片贴在两个盒子的上面(教师示范);

  (3)不打开盒子;猜出盒子里东西后放到前面桌上东西的前面。

  4、幼儿第二次探索,并根据探索结果把盒子放在相应的地方。

  5、集体交流:交流猜测方法和结果。

  次序一:把毛巾找出来幼儿的两只盒子比较。"出自:屈;老.师"(可能的组合:毛巾-橘子;毛巾-桂圆;毛巾-硬币)。

  引导比较:发出声音不同,轻重不同。

  老师小结:毛巾放在盒子里,摇动盒子,听上去声音很轻。用手掂,感觉也是轻的。而且不容易滚动起来。

  集体检查:毛巾组盒子里是否都是毛巾。

  次序二:把橘子找出来。

  幼儿的两只盒子比较。(可能的组合:橘子-毛巾;橘子-枣子;橘子-硬币)。

  引导比较:重量不一样;声音轻重不一样;滚动不一样;香味不一样。

  老师小结:原来,橘子有点重的,听上去声音噗噗噗的;橘子有点圆,容易滚动起来)集体检查:橘子组盒子里是否都是橘子。

  次序三:把枣子和硬币找出来。

  教师在枣子组和硬币组各选出一只盒子。请幼儿进行比较。

  引导发现:摇一摇,声音差别不大。

  教师提供工具:法宝--磁铁幼儿操作,进行比较,分出枣子和硬币。

  集体检查:找出枣子和硬币。

  次序四:再次确定刚才没有确定的盒子。(幼儿自己及同伴帮助)

  四、延伸。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6、中班科学《什么东西会滚》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滚动这个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像车轮的滚动、皮球的滚动、、、在我们成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现象却深深吸引着我们的孩子。《纲要》中指出要积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要尽量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从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并培养幼儿一种运用科学的态度、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选择了《什么东西会滚》这一科学活动。

  活动目标:

  1.按试验的基本要求及程序对物体进行预测、试验和验证。

  2.在观察比较中发现会滚物体与不会滚物体的各自特点。

  3.愿意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意见,体验探索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6.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7.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记录表3张,打钩标记若干,打叉标记若干。

  2.幼儿操作材料:皮球、卷筒、易拉罐及牛奶盒和各种形状的积木等。

  3.斜坡3个。

  活动过程:

  一、 指认材料,引导幼儿说一说哪些物体会滚动。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东西,看看有哪些呀?(教师带领逐一指认)

  *幼1:有皮球、易拉罐

  *幼2:牛奶盒、积木

  *师:你们猜一猜这些东西会滚吗?(幼儿猜测)

  *幼:我觉得皮球和易拉罐会滚。

  *师:老师为每组小朋友都准备了一张记录表。(出示记录表)

  你觉得会滚,就贴上打钩的标记,觉得不会滚,就贴上打岔标记。谁来猜一下?

  (评析:这是活动的开始部分,直接出示各种材料,让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猜一猜并记录的方式,萌发幼儿的想象力,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

  *师:我们来看一看,你们觉得皮球能滚动的,给它贴上打钩的标记,其他小朋友有没有不同意见?依次检查。

  二、做滚动的试验,验证预先的猜测。

  *师:是不是像小朋友猜的那样子,我们可要来试试看,请你们分别把每样东西放在斜坡上试一试,看看这些东西会不会自己滚下来。如果是滚动的就贴上打钩标记。不会滚动的就贴上打叉标记。

  *师:谁愿意先来试一下?(请个别幼儿试好并做记录)

  *幼:老师你看,皮球滚下来了。皮球会滚我选打钩标记。

  *师:我们每一组都有一块斜坡,那怎样玩才能玩的开心呢?(要像滑滑梯那样,排好队试好再做记录)

  *师:那让我们来试一试吧。(幼儿实践操作)

  (评析:这个环节让幼儿带着问题自由操作,教师从旁观察,并适时给予指导幼儿试验好一个,做好一个标记记录。)

  *师:我们来看一看,猜出来的和试出来的一样吗?集体验证。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提供了斜坡,让幼儿把每样材料都放在斜坡上实践操作,看看会不会自己滚下来,这里用游戏的形式操作,即为幼儿间的互动提供了机会,又使幼儿的主动活动得到充分体现,还知道“滚”的含义,实践中出真知。)

  三、发现滚动与不会滚动物体的差别。

  *师:你们看看这些会滚动的东西,它们为什么会滚呢?

  *幼1:它们是圆的。

  *幼2:它们没有角,所以会滚。

  *师:看看不会滚的物体,它们为什么不会滚呢?

  *幼:它们不是圆的,有角。

  *师幼共同小结:原来没有角、有圆面的东西会滚动。

  *师:刚才我们通过亲手试验,找到了会滚的东西,请小朋友把会滚的东西放在这个打钩的箱子里,不会滚的东西放在打叉的箱子里。幼儿根据标记分类滚动的物体与不会滚动的物体。

  (评析:这一环节是对前二个环节预测、试验,而得出的验证结果,通过对比的方式,自然而然得出没有角、又圆面的东西能滚动。)

  四、根据有无圆形面推测生活中的其他物体是否会滚动。

  *师:我们除了看到这些会滚动的东西,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是会滚动的?

  *师:小朋友说的真好,滚动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方便。

  五、延伸活动:把物体放在不同的斜坡上比一比快、慢。

  *师:小朋友你们说把会滚的东西放在不同的斜坡上会有什么有趣现象?请你和旁边的小朋友比一比,说一说?

  请幼儿实践操作。并相互交流讲述。

  (分析:此活动也可作为课后的延伸活动,幼儿对比赛性质的活动非常有兴趣,他们对探究性的活支均能积极参与。在刚开始操作比赛时,操作比较混乱,在教师的启发帮助下,引导幼儿探索面和速度之间的关系,当幼儿发现,光滑和粗糙的坡的差异时非常兴奋,这是他们发现的新问题,并在探索中得到了解决。)

  *师:原来不一样的坡面滚下来的东西是有快有慢。

  活动反思:

  本活动利用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获得的经验,引导幼儿关注并探索滚动这一科学现象,从猜测性的探索——实践操作性的探索,使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积累关于圆形物品容易滚动的经验。

  我不要求幼儿准确地掌握和理解滚动这个科学概念,而是强调让幼儿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并从中获得有关科学经验,这些经验可能是幼儿能够感受到却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但教师不能低估它们对于幼儿的意义,在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幼儿把每一样东西都放在斜坡上试一试,使幼儿在操作实践的过程中,自然地获取和丰富科学的经验。

  整个活动从关注幼儿的兴趣入手,寻找活动与幼儿生活得结合点,活动的内容来源于生活,且各环节始终紧密围绕着“滚动”这个有趣的现象而展开,让幼儿在探索活动中充分体验“滚动”的乐趣,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在玩乐中获得知识,提高了能力。

  此外,我注重活动的拓展和延伸,让仍有兴趣的幼儿继续探索滚动的物体放在不同的斜坡上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发生,发现从不同的斜坡上滚下来的物体有快有慢,始终围绕着“滚”来实施活动,符合不同层次的幼儿需要。本次活动新颖、有趣,幼儿从以往“教师示范、幼儿学样”的旧模式中摆脱出来,真正成为科学活动的主人。

7、中班科学优秀教案《什么不见了》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初步感知溶解现象,知道物体溶解有快慢之分。

  2.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6.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7.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1.每个幼儿一个杯子、一根搅拌器。

  2.白糖、冰糖、盐、大豆、小石头、记录表。

  3.幼儿用书第12页。

  指导要点

  1.活动重点:帮助幼儿理解、掌握溶解的现象,了解加速物体溶解的方法。

  2.活动难点:大胆表述自己在活动中看到的现象。

  3.指导要点:引导幼儿在实验活动中充分感知溶解现象,并探索如何使物体溶得快的方法,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活动中看到的现象。

  活动过程

  1.小实验:引起幼儿观察、学习的兴趣。

  (1)教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白糖,让幼儿观察。

  师:我们来变个魔术。

  (2)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师:白糖放进水里怎么样了?(看不见,溶化了。)教师刚才做了什么动作? (搅拌)

  师:糖放在水里就会不见了,这是糖“溶解”了。

  (3)教师将小石子放进清水中,让幼儿观察。(还能看见,不溶化。)

  教师小结:有的东西放进水里能溶化,有的东西放进水里不能溶化。

  2.幼儿实验活动。(分为可溶解和不可溶解。)

  (1)提出问题,幼儿设想,教师做集体记录。

  师:除了糖,小朋友还知道哪些东西也会溶解呢?

  (2)幼儿根据提供的材料进行猜想。

  师:(介绍材料)小朋友看老师这些东西哪些是会溶解的,哪些是不会溶解的呢?

  师:请小朋友拿实验材料一一试一试。同时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

  (3)幼儿说一说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发现。

  (4) 教师带领幼儿将操作材料进行分类:可溶解的和不可溶解的。

  3.比一比,看谁溶得快。

  (1)瓶里装有同样重量的白糖、冰糖。

  师:想一想,如果把这些糖分别放入盛有同样多冷水的杯子里,哪种糖溶解得快?

  (2)个别幼儿上前操作验证。(教师带领其他幼儿观察实验。)

  师:谁先不见了?谁溶解得快?他们做了什么动作让糖溶解了?(搅拌)

  小结:白糖溶得快,冰糖溶得慢。

  4.说一说,怎样使“冰糖”在水中溶解得快。

  (1)幼儿自由探索,并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请小朋友操作探索,进行比较。

  (2)翻看幼儿用书。

  师:看一看图中小朋友的实验,说一说,他们用了什么方法使冰糖溶解得快?和你们的方法一样吗?我们也来试一试,最后记录下来。(请四位小朋友同时操作图中的方法,进行比较。)

  评价要素

  1.能否感知溶解现象,知道物体溶解有快慢之分。

  2.是否积极参与操作活动,并乐意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建议可在区角提供不同的材料,让幼儿自由选择操作溶解的实验。

  活动反思

  这次小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让幼儿初步感知融化现象。每位幼儿都亲自动手做实验,并发现冰放进热水化了,看不见了。本次活动操作简单,每个幼儿能积极配合老师完成活动。但略显得单调,如果多采集样品做两三次试验,幼儿更感兴趣。在以后的活动中要注意既要提高幼儿的兴趣,又尽量把活动做得完美些。

8、中班科学教案《好玩的冰》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冬爷爷来了,冬爷爷来了”小朋友们拍着手、唱着歌,跳着优美的舞蹈,迎接着冬爷爷的到来。有漫天飞舞的雪花,有千里冰封的奇特景观、美丽、神奇。尽管北风呼呼地吹着,天是那样的寒冷,小朋友的小手、小脸、小耳朵都被冻得红扑扑的,但依然没有冰冻孩子们的热情与好奇心,他们正在用那明亮而闪烁的大眼睛,灵活而又坚强的小手探索着属于冬爷爷的奥秘。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而科学活动最能有效地让孩子们实现探索、发现的愿望,于是我设计了此节科学探索活动——好玩的冰,让孩子们充分挖掘和感受“冰”中的所隐藏着的奇特奥秘。

  活动目标

  1、知道冰的变化,会用不同的方法感知冰的特征。

  2、有积极探索冰的兴趣。

  3、教育幼儿从小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6、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7、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冰的变化,会用不同的方法感知冰的特征。

  难点: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冰娃娃图片。

  2、幼儿玩冰的课件。

  3、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过程:

  1、幼儿感知了解水会结冰,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师:今天我带来了新朋友和你们一起玩!

  师:你听到水宝宝说什么了?

  师:水宝宝在什么时候变成冰娃娃?

  2、用不同的方法探索冰的主要特征。

  (1)提问:你们想用什么方法来玩冰娃娃?

  (2)初次探索:幼儿用自己的方式玩冰,并用笔画着记录下来。

  (3)提问:你么用了哪些方法玩冰?

  (4)再次探索: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看、摸、捏、砸、尝等)感知冰的物理特性。注意观察并表扬那些探索方法特别的孩子,促进幼儿间相互学习。

  3、讨论、了解冰的物理特性。

  (1)提问:你觉得冰娃娃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

  (2)小结冰的特性。

  师:原来冰娃娃有这么多的秘密!无色、无味、透明、光滑、硬、易碎。

  4、做实验,引导幼儿观察冰块变化。

  师:你们的冰娃娃和刚拿到时后有什么不一样?

  师:你真棒说出了一个新词——融化。冰娃娃是可以融化成水宝宝的。

  小结:原来冰娃娃在手里会融化掉!变成水宝宝!

  5、幼儿制作彩冰灯。

  师:让我们动起灵巧的小手,一起来制作漂亮的冰灯吧!送给我们可爱的冬爷爷做新年礼物吧!

  课后延伸:组织幼儿玩冰灯。

  教学反思

  冬天是一个雪白的世界,冬天也是一个奇特的世界。晶莹剔透的冰,深受孩子们的喜欢。他们对冰有着浓厚的兴趣,可对冰的认识仅仅只是一些感性的经验,对于冰的特性并不是很了解。在开展“冬爷爷的礼物”主题活动中,我从孩子们的生活中选材设计教学方案,让孩子自己动手实践,唤起他们的已有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就是要通过情景在学生的头脑中引起认知的兴奋,产生认知的冲突,形成思维的爆炸,进而引发学生的认知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因此我在设计此节科学课时,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孩子们的探究欲望。我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孩子们感知了解水会结冰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其次,从幼儿实际出发,提供自我探究的空间,用不同的方法探索冰的主要特征。在教学中,利用孩子们的求知欲,引导他们进行实验前的猜想,并将猜想记录在记录单上。接着通过每人各自进行的小探索,让孩子发现“冰的物理特性”。调动其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观察、分析能力。通过经验分享环节,帮助孩子们汇总探索结果,总结探索结论,又进一步激发了学习活动的热情。最后孩子们在教室中根据自己的喜好制作冰灯,他们每个人都想制作出最美、最漂亮的冰灯,作为礼物送给冬爷爷,这是孩子们一份童真、一份爱心、一份真情。

  本节的延伸活动,是让孩子们到户外玩冰灯,激发他们继续探究冰的奥秘。

9、中班科学活动示范课教案和教学反思《摸摸有什么感觉》

  一、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冷、热、软、硬、光滑、粗糙等特性,学会用正确的词表达自己的感觉。

  2.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不同特性物体的名称及作用。

  3.对感知探索活动感兴趣。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二、 活动准备

  1. 纸箱两个,纸箱内分别放有冷、热两瓶水,棉花球、玻璃球、蜡光纸和砂纸等物品。

  2. 放大的特性标志纸一张。

  三、 活动过程

  1. 摸一摸、猜一猜

  请幼儿分别将手放入纸箱中摸一件物品,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受猜一猜是什么物品,并与身边的小朋友交流。

  2.说一说

  依次请个别幼儿说说他摸到的东西是什么感觉?(冷、热、软、硬、光滑、粗糙)可能是什么物品?(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放大的特性标志纸上做记录)

  3.再次进行触摸活动。

  (1)对物品再次进行触摸活动,并按其相反的特性进行归类。

  教师:请幼儿把物品从纸箱中拿出,对物品再次进行感知触摸,并在此基础上按相反特性进行归类。(如把冷水和热水放在一起、把棉花球和玻璃球放在一起、把砂纸和蜡光纸放在一起)

  (2)在触摸感知的基础上,运用经验说说该特性物品的用途。

  小结:不同的季节、不同温度的说会给人带来舒服的感觉;棉花球是用软软的、吸水性强的棉花做成的,在医院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它;玻璃球用硬硬的玻璃成的,光滑而且美观,是小朋友游戏的好伙伴;砂纸表面很粗糙,可以把不光滑的表面打磨平整、圆润,比如铅笔尖、带刺的木头等;蜡光纸美观、易折,是小朋友们用来做手工的好材料······

  四、找一找

  (1)寻找生活中各类特性的物品,按物体的特性做记录。

  提问:生活当中好还什么东西是硬硬的?软软的?······(请个别幼儿回答)它们有什么作用?

  请幼儿把自己能想到的各类不同特性的物品分类,老师帮助画在标志纸上。

  五、总结评价。

  教师根据幼儿的发言,按照物品的特性在标志纸上做归纳记录,并总结阐述不用特性物品的作用,对表现好的幼儿进行鼓励。

  活动反思:

  探究是幼儿科学活动学习的主要方式,因此教师要多提供材料让幼儿进行探索,进行记录,进行讨论,从而得出答案。而在教案中没有体现出来。第一环节摸一摸,有感知,但是很局限,关注点在是什么物品上,但是从目标而谈关注点应该是什么感受上。第二个环节说一说,挺好,让幼儿学会用词来表达感受,第三个环节的再次触摸活动的目标要再斟酌,和目标联系不大,调整。第四环节结合幼儿经验,寻找生活中各类特性的物品,按物体的特性做记录,本意好,但回想对幼儿没有更好的帮助,科学活动要让幼儿动手起来,所以应该是提供很多物品让幼儿触摸,分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