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音乐教案《纺织歌》

《中班音乐教案《纺织歌》》属于幼儿园中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中班音乐教案《纺织歌》

1、中班音乐教案《纺织歌》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轻快的旋律,尝试用乐器为乐曲伴奏。

  (2)乐意参与打击乐演奏活动,体验共同活动的快乐。

  (3)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5)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活动准备

  1.哑铃、串铃、圆舞斑、每种乐器的数量为幼儿人数的三分之一。

  2.音乐磁带或CD

  活动过程

  一.教师引导幼儿倾听音乐《织纺歌》。

  1.听音乐。

  --教师;今天老师请小朋友听一首乐曲。一边听一边想,听了这首乐曲有什么感觉。(幼儿听音乐,教师用身体动作表现布的过程,帮助幼儿感受乐曲的旋律)

  --教师;请你说一说听完这首音乐有什么感觉。

  --教师:这首音乐听起来很轻快,就像织布机在织布一样。它的名字就叫《织布歌》

  二.熟悉乐曲旋律,用身体动作表现乐曲的节奏。

  1.教师播放乐曲,幼儿随音乐拍手,拍出节奏型。

  --教师:请倪你跟着音乐拍拍它的节奏。

  2.引导幼儿将拍手动作转换成身体动作。

  --教师:现在我们不只是拍手,还要拍身体的其他部位,请跟老师试一试。

  --在教师的指挥下,幼儿练习身体动作。(拍肩、拍腿)。

  4.将幼儿分成三组,一组拍手、一组拍肩、一组拍腿。

  --教师:现在我来指挥,我指挥哪一组哪一组就做动作。

  三.尝试用乐器为乐曲伴奏。

  1.教师:老师准备了哑铃、串铃。"教案来自:屈;老师教;案网."园舞板,拍手的地方用哑铃演奏,拍肩的地方用串铃演奏,拍腿的地方用圆舞板演奏。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2.教师指挥幼儿听音乐空手做打击乐演奏动作。

  3.幼儿拿乐器,看教师指挥,集体演奏1-2遍。

  4.幼儿自由交换打击乐器,进行演奏。

  --教师;请小朋友把手里的乐器轻轻放在椅子下面,然后找到另一个你想演奏的位置坐下。

  四.幼儿整理收放打击乐器,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1.在音乐区中提供乐器和音乐,让幼儿进行打击乐器的演奏活动。

  活动提示

  整个活动是一个循序浙进的过程,从拍手--身体动作(总、分)--乐器演奏的每一个环节的处理,教师都布能操之过急。如果幼儿一次布能完整做到,可以将交换乐器环节放到以后的音乐活动中进行。

  2.教师可根据本园的实际情况提供打击乐器,如果无条件,可自制打击乐器。

2、中班音乐教案《下雨歌》

  活动目标

  1.学习歌曲,感受歌曲旋律,知道下雨天需要使用的避雨工具。

  2.尝试大胆创编歌词。

  3.体验同伴共同学习的快乐。

  4.能大胆表现歌曲的内容、情感。

  5.初步学习用对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重点难点

  1.带律动的学唱歌曲

  2.改编歌词

  3.学会下雨前的游戏

  活动准备

  1.《下雨歌》

  2.雨伞,雨衣,雨靴的图片

  3.下雨声的录音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师:今天呀杨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美妙又熟悉的声音,小朋友想不想听一听是什么声音呀?生:想。师:好的,我们来安静的,听,是什么声音?(播放录音:下雨声)那哪位小朋友能告诉老师下大雨的时候,雨点声是什么样的?那下小雨的时候呢?

  基本部分:

  一游戏

  刚才小朋友分别说了下大雨和小雨时的雨点声,现在我们来一起用我们的身体部位模仿一下雨点的声音,和老师一起做,伸出你们的双手,第一个动作----搓手,(双手合十搓,这是淅淅沥沥的小雨)第二个动作 --------捏指(慢慢的雨下大了,路上的行人都在忙着回家)我们的两个手指不要抬得太高,这样速度慢而且没有声音,抬低一点,速度快一点,用指尖敲打掌心)第三个动作----拍腿,有节奏的拍,1,2,1,2然后慢慢加快速度练习。(雨越下越大,行人们都加快了脚步)第四个动作,跺脚,有节奏的,两只脚轮换落地,不可以同时。(暴风雨要来了,树枝尽情的摇晃)。

  1、 学唱歌曲,感受下雨的情境

  师:仔细听,大雨真的来了,我们看看歌曲中的小朋友是怎样回家,听……(播放歌曲)生:她的妈妈给她送了一把伞。师:恩,你真棒,说明这位小朋友认真的听了歌曲里的内容。那现在我们一起来说一遍。淅沥淅沥哗啦哗啦,雨下来了,我的妈妈来了来了,拿着一把伞,淅沥淅沥哗啦哗啦,啦啦啦啦

  再和老师有节奏的说一遍歌曲里的内容……

  师: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下雨歌》,下面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哼唱一遍

  2、尝试改编歌词

  师:小朋友唱的真不错,那老师请你们想一想,下小雨时除了可以用淅沥淅沥的声音演唱,还可以用什么声音来演唱,(生:还有滴答,哗啦,沙啦沙啦,噼啪噼啪,我们把小朋友想到的唱到歌词加到歌曲里去再来一遍?!

  师:好的,现在黄队的小朋友唱滴答滴答,绿队唱哗啦哗啦,我们一起唱淅沥淅沥。看哪个队伍唱的动听又准确。

  结束部分

  等下次下雨的时候,杨老师带着小朋友们撑着小伞去外面听雨点的声音好不好?好的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设计背景

  发现我班的孩子对节奏很喜欢很感兴趣,孩子们又很喜欢下雨天,我就用对孩子平时的节奏练习来模仿下雨前到暴风雨过程的声音。幼儿很是喜欢。

3、中班音乐问答歌教案《瓜果蔬菜歌》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幼儿在理解瓜果蔬菜特征的基础上,尝试运用问答歌的特点创编问答歌。

  2、幼儿能大胆表达,体验创编的乐趣。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事先对问答歌的理解。

  2、各种比较有明显特征的瓜果蔬菜若干。

  重点难点:

  幼儿尝试创编问答歌。

  活动过程:

  一、说说瓜果,经验回忆

  1、师:这几天我们一直在说好吃的瓜果蔬菜。今天我们小朋友还带来了自己喜欢吃的瓜果蔬菜,我们一起来介绍一下吧!

  2、幼儿介绍自己的瓜果蔬菜。

  3、提出问题,揭示主题。

  师:客人老师听说我们中五班宝宝会编问答歌,那么你们能不能把自己带来的瓜果蔬菜也编成问答歌呢?

  二、师生讨论,尝试创编

  1、师:什么是问答歌呢?(有问的有答的儿歌)

  2、在编问答歌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问句中不能出现名字)

  3、为蔬菜瓜果编问答歌可以怎么编呢?

  4、老师小结。

  5、幼儿尝试创编问答歌,老师指导。

  三、交流问答,体验快乐

  1、请个别幼儿交流(形式多样:幼儿问,老师答;幼儿问,其他幼儿答;请一对小朋友一问一答)

  2、幼儿和客人老师互动(幼儿问,老师答)

  活动反思:

  今天孩子们在活动中的表现较好,大多数孩子能遵循问答歌的特点为蔬菜瓜果创编了好听的问答歌,反思自己今天的活动我觉得孩子能有这样的表现主要的原因是:一、教师在幼儿介绍蔬菜水果特征的时候,有意识的根据孩子的介绍,利用问答歌的语言特点进行了提炼,如:雯雯在介绍茭白时说茭白长的长长的,像一根魔术棒,于是我就帮助幼儿进行提炼茭白长长的,像魔棒,这种隐性的语言提示,帮助幼儿顺利的进行创编。二、提炼要点,有效创编,在幼儿创编前,我重点以问题引领,层层深入,帮助幼儿把握创编问的歌的经验和注意点,为幼儿的创编做好了准备。[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三、提供语言节奏表,为幼儿创编提供帮助,创编问答歌除了掌握蔬菜水果的特征之外,还有一个语言的挑战,通过提供语言节奏表,可以有意识的让孩子在创编时注意语言的简练,让孩子在边指边说中尝试简化语言,比较有韵律的创编问答歌。

  当然这种创编活动靠一时的培养是不行的,尤其是语言的培养,今后我们还应利用各种有效的教育资源开展活动,让孩子在活动的过程中积累创编的经验和能力,把握简化语言的经验。

4、中班音乐优秀教案《纺织歌》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轻快的旋律,尝试用乐器为乐曲伴奏。

  (2)乐意参与打击乐演奏活动,体验共同活动的快乐。

  (3)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5)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活动准备

  1.哑铃、串铃、圆舞斑、每种乐器的数量为幼儿人数的三分之一。

  2.音乐磁带或CD

  活动过程

  一.教师引导幼儿倾听音乐《织纺歌》。

  1.听音乐。

  --教师;今天老师请小朋友听一首乐曲。一边听一边想,听了这首乐曲有什么感觉。(幼儿听音乐,教师用身体动作表现布的过程,帮助幼儿感受乐曲的旋律)

  --教师;请你说一说听完这首音乐有什么感觉。

  --教师:这首音乐听起来很轻快,就像织布机在织布一样。它的名字就叫《织布歌》

  二.熟悉乐曲旋律,用身体动作表现乐曲的节奏。

  1.教师播放乐曲,幼儿随音乐拍手,拍出节奏型。

  --教师:请倪你跟着音乐拍拍它的节奏。

  2.引导幼儿将拍手动作转换成身体动作。

  --教师:现在我们不只是拍手,还要拍身体的其他部位,请跟老师试一试。

  --在教师的指挥下,幼儿练习身体动作。(拍肩、拍腿)。

  4.将幼儿分成三组,一组拍手、一组拍肩、一组拍腿。

  --教师:现在我来指挥,我指挥哪一组哪一组就做动作。

  三.尝试用乐器为乐曲伴奏。

  1.教师:老师准备了哑铃、串铃。"教案来自:屈;老师教;案网."园舞板,拍手的地方用哑铃演奏,拍肩的地方用串铃演奏,拍腿的地方用圆舞板演奏。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2.教师指挥幼儿听音乐空手做打击乐演奏动作。

  3.幼儿拿乐器,看教师指挥,集体演奏1-2遍。

  4.幼儿自由交换打击乐器,进行演奏。

  --教师;请小朋友把手里的乐器轻轻放在椅子下面,然后找到另一个你想演奏的位置坐下。

  四.幼儿整理收放打击乐器,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1.在音乐区中提供乐器和音乐,让幼儿进行打击乐器的演奏活动。

  活动提示

  整个活动是一个循序浙进的过程,从拍手--身体动作(总、分)--乐器演奏的每一个环节的处理,教师都布能操之过急。如果幼儿一次布能完整做到,可以将交换乐器环节放到以后的音乐活动中进行。

  2.教师可根据本园的实际情况提供打击乐器,如果无条件,可自制打击乐器。

5、幼儿园歌曲《盖房子》中班音乐教案

  教材分析

  《盖房子》这首歌曲旋律简单且具有重复性,一共 4 句歌词,前两句完全重复,后两句部分重复。歌曲节奏明快以“xxxxxx|xxxx|”为主要节奏型;歌词朗朗上口,并且有很强的情境性。这些特点为幼儿形象、有节奏地表现盖房子的过程提供了动作创编的空间。本次活动鼓励幼儿表演“抹泥”、“砌砖”等动作,满足中班幼儿喜欢在音乐活动中边唱边表演的需要,引导幼儿充分感受音乐活动带来的快乐体验。

  活动目标

  1.能根据歌词内容边唱边表演。

  2.能根据音乐节奏和歌词内容用动作创造性地表现砌砖、抹泥等盖房子的过程。

  3.大胆创编盖房子的动作,设计、表现不同的房顶造型。

  4.体验表演唱的乐趣。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6.根据歌词内容做相应的动作。

  活动准备

  1.幼儿学会唱歌曲《盖房子》,观察过建筑工人用砖砌墙、用水泥抹墙的劳动场面,玩过盖房子的建构游戏。

  2.《幼儿素质发展课程・音乐》CD。

  活动建议

  1.引导幼儿随音乐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盖房子》,进一步熟悉歌曲内容。提问:歌曲里唱到建筑工人做了哪些事?

  2.组织幼儿交流、讨论,尝试边唱边为歌曲创编动作。

  提问: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表现歌曲的内容?引导幼儿边唱边尝试为歌曲配上动作。

  3.引导幼儿根据音乐节奏和歌词内容创编砌墙、抹泥的动作。

  (1)请幼儿随音乐创编砌砖、加砖的动作,引导幼儿有节奏地通过身体高度的变化来表现房子逐步加高的过程。例如:从坐着到半蹲着,表现墙一层层地砌高;再从半蹲着到完全站立,表现房子盖得很高或者已经完工。

  提问:可以用身体的什么部位表示砖头?第 1 句“我的房子盖得高”和第 2 句房子盖得更加高”的动作位置有什么不同?可以如何表现不同高度?

  (2)请幼儿随音乐创编抹泥动作,引导幼儿一拍一下,有节奏地做四面抹泥的动作。

  (3)请幼儿随音乐节奏创编房顶、烟囱的造型。

  提问:你见过什么形状的房顶?可以用什么样的动作表现出来?

  4.鼓励幼儿边唱边表演歌曲,感受表演的乐趣。

  (1)采用个别表演、集体表演等方式指导幼儿演唱歌曲,提醒幼儿演唱声音要清晰、洪亮。

  (2)通过评选“最认真的建筑工人”、“最漂亮的房子”等形式激发幼儿表演唱的兴趣, 引导幼儿眼睛看着手做动作。

6、幼儿园歌曲《蜜蜂做工》中班音乐教案

  教材分析:

  《蜜蜂做工》是一首 2/4 拍的歌曲,曲调欢快、柔和、优美,富有童趣,表现了小蜜蜂的勤劳及做工时的快乐心情,告诫小朋友要勤劳、不做懒惰虫。中班幼儿对旋律的感知能力逐步提高,对音准的把握能力和对歌曲节奏的表现能力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本次活动通过理解歌词内容、学唱歌曲、表演歌曲等环节,引导幼儿感受蜜蜂做工的愉悦心情,懂得要勤劳的道理。

  活动目标:

  1.理解歌词内容,初步了解蜜蜂春暖花开去釆蜜的习性,学唱歌曲。

  2.能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尝试用动作、声音表现蜜蜂做工时的快乐心情。

  3.感受蜜蜂做工的愉悦心情懂得要勤劳、不做懒惰虫的道理,体验享受劳动成果的快乐。

  4.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及肢体的表现能力。

  5.感知乐曲的旋律、节奏、力度的变化,学唱歌曲。

  活动准备:

  小蜜蜂的头饰,与歌曲内容相关的图片,《幼儿素质发展课程·音乐》CD,《幼儿素质发展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包》课件 15。

  活动建议:

  1、创设¨蜜蜂釆蜜”情境,教师与幼儿共同扮蜜蜂播放歌曲《蜜蜂做工》,引导幼儿熟悉歌曲旋律,进行简单的发声练习。

  提问:春天来了,小蜜蜂们采蜜时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引出发声练习。)

  2.创设“蜜蜂做工”游戏情境,引导幼儿理解歌词内容、学唱歌曲。

  (1)请幼儿回忆蜜蜂采蛮的情景,梳理并理解歌词内容。

  提问:小蜜蜂是怎样采蜜的?它们为什么要勤劳地采花蜜?

  (2)播放课件,教师完整演唱歌曲,引导幼儿初步理解歌词内容,感受蜜蜂做工的情景。

  (3)引导幼儿学唱歌曲,尝试用动作、声音表现蜜蜂做工时的快乐心情。

  教师演唱第 1 句并提问:小蜜蜂要去釆花蜜时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幼儿感受小蜜蜂勤劳做工的愉快情绪。

  (4)引导幼儿感受小蜜蜂匆匆忙忙采蛮的情景,尝试用动作和声音表现。

  教师示范演唱第 2 句并提问:小蜜蜂是怎样采蜜的?引导幼儿尝试用动作和声音表现“做工兴味浓”的样子。

  (5)教师和幼儿一起演唱第 3、4 句,引导幼儿感受小蜜蜂“天暧花开”时采蜜的辛勤,懂得不做¨懒惰虫”的道理。

  3.请幼儿边玩“猜花蜜”游戏边演唱歌曲,鼓励幼儿大胆完整演唱歌曲,表现蜜蜂做工时的情景。

  引导语:小蜜蜂酿了各种蜜,咱们一起唱着歌去看看它们都酿出了什么蜜。

  幼儿每演唱一遍,教师就打开课件中的一种花蜜,引导幼儿猜是哪种蜜,让幼儿体验唱歌的快乐 。

  4.利用课件创设“花园里鲜花盛开”的情境,引导幼儿创造性地演唱歌曲,懂得做事要勤劳, 体验享受劳动成果的快乐。

  (1)引导幼儿随音乐完整做动作,边唱歌边用动作创造性地表现蜜蜂做工时的快乐和自豪。

  (2)播放课件,展示劳动成果,引导幼儿体验享受劳动成果的快乐。提问:你喜欢小蜜蜂吗?为什么?

  活动反思:

  每当音乐响起,我总能看到孩子们随着音乐有节奏地手舞足蹈。虽然中班的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还显得格外稚嫩,但通过系统的训练,相信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及表现力会不断增强。

  活动延伸:

  在表演区投放蜜蜂头饰,引导幼儿用乐器伴奏,创造性地演唱歌曲。

7、幼儿园歌曲《娃娃踏浪》中班音乐教案

  教材分析:

  青岛的孩子大都对大海情有独钟,有在海边踏浪、戏水的体验。本次活动选择乐曲《赶海的小姑娘》,通过音乐欣赏这一艺术形式,引导幼儿表现出与小浪花嬉戏的亲呢、欢乐场面。乐曲为两段式结构,旋律欢快活泼。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幼儿学会倾听音乐, 充分感受乐曲 A 段的欢快、B 段的抒情,鼓励幼儿尝试用动作表现与浪花嬉戏的情景,引导幼儿体验娃娃踏浪的快乐心情。

  活动目标:

  1.初步熟悉乐曲旋律,了解乐曲两段式结构的特点,感受乐曲欢快、优美的音乐情绪。

  2.能运用身体动作自由表现浪花和娃娃相互问好、交朋友、做游戏等情节。

  3.乐于与老师、同伴共同游戏,尽情表达浪花与娃娃互相嬉戏的愉快心情。

  4.让幼儿知道歌曲的名称,熟悉歌曲的旋律及歌词内容。

  5.愿意跟随教师和音乐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然、连贯的声音唱歌,情绪愉快地参加音乐活动。

  活动准备:

  1.活动前指导幼儿学会儿歌《娃娃与浪花》,在生活活动中播放《赶海的小姑娘》,帮助幼儿熟悉乐曲的旋律。

  2.《幼儿素质发展课程・音乐》CD,娃娃踏浪的图片,浪花的头饰若干。

  活动建议:

  1.带领幼儿朗通儿歌《娃娃与浪花》,将幼儿带人活动情境。

  2.引导幼儿欧赏乐曲《赶海的小姑娘》,感受乐曲跳跃、优美的音乐情绪。

  (1)请幼儿聆听乐曲前奏中的海浪声,展开合理想象。教师介绍乐曲的名字帮助幼儿了解这是一首描写小姓姓与小浪花做游戏的乐曲。

  (2)请幼儿完整欣赏乐曲并自由交谈:娃娃与浪花在做什么游戏?

  3.引导幼儿分段欣赏音乐,感受乐曲欢乐、优美的音乐情绪,鼓励幼儿根据乐曲创编动作。

  (1)播放 A 段乐曲(第 1-16 小节),结合图片,引导幼儿想象浪花与娃娃相互问好、做游戏的欢乐情景,感受这段乐曲欢快、跳跃的特点。

  请幼儿讨论并创编小浪花起伏、娃娃与浪花打招呼、踏浪、戏水、亲吻浪花等动作,教师对幼儿创编的动作加以提升。例如:怎样和小浪花打招呼?小浪花会怎么做?怎样和浪花交朋友?

  请幼儿再次欣赏 A 段乐曲,鼓励幼儿用动作大胆表现对乐曲的理解。

  (2)播放 B 段乐曲(第 17-30 小节),引导幼儿感受这段乐曲优美、抒情的特点,鼓励幼儿根据乐曲创编动作。

  引导幼儿讨论娃娃在小浪花温暖的怀抱里悠闲,惬意地做着哪些事情(如划船、游水),用身体动作大胆表现,教师对幼儿的动作加以提升。

  请幼儿再次欣赏 B 段乐曲,鼓励幼儿大胆表现娃娃与小浪花亲呢的场面。

  4.请幼儿完整倾听乐曲,体验娃娃与浪花嬉戏的愉快心情

  (1)鼓励幼儿自由、大胆地表现娃娃与浪花游戏的情景。

  (2)教师与幼儿分别扮演浪花与娃娃进行游戏,结合幼儿的动作表现,教师给予适时指导。

  (3)开展“分角色表演”游戏:一半幼儿戴浪花头饰扮演小浪花,一半幼儿扮演赶海的娃娃。幼儿可互换角色多次游戏。

  5.在乐曲声中引导幼儿与大海道别,自然结束活动。

  附娃娃与浪花

  小浪花,真调皮; 小姓姓,真淘气; 大海边上做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