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案例分析《比赛输赢重要吗?》

《幼儿园案例分析《比赛输赢重要吗?》》属于幼儿园公开课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幼儿园案例分析《比赛输赢重要吗?》

1、幼儿园案例分析《比赛输赢重要吗?》

  参赛作品名称《比赛输赢重要吗?》

  参赛作者 王晨

  案例背景

  我园是一所体育特色园,结合幼儿的兴趣开展了多项体育活动,其中足球联赛已成为我园每年都开展的特色活动。大班幼儿已有初步的竞赛意识,很多幼儿都会非常看中比赛结果。但如何在锻炼幼儿身体技能的同时又能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则是我们在活动中应不断反思和总结的。案例中孩子的表现不但使我们关注到事件的本身,从而也引发了我们更多的思考,还要关注幼儿五大领域多方面的发展。

  案例描述

  一、问题的引发

  在一次体育课上,孩子们进行了一场足球比赛,球赛结束后,只见天天小朋友垂头丧气,一副伤心的样子,到底怎么回事呢?于是他身边的几个好朋友就来劝慰他。

  A:天天你怎么了?

  B:因为比赛输了!

  C: 天天别哭了,输了没关系,下次咱们赢回来。

  D:是啊!下次赢了不就行了!

  B:可是……我就想赢。

  就在朋友的反复劝说下,天天小朋友慢慢平复了心情。

  师:比赛输赢那么重要吗?

  幼:重要!

  幼:不重要

  那么怎样正确面对输赢?比赛中什么最重要?

  面对幼儿的争论,带着种种疑问……于是一场辩论会即将上演。

  二、辩论会

  (一)辩论会的前期准备工作

  1、收集了解阶段

  什么是辩论会?辩论会有什么要求?怎么辩论?等一系列问题又带我们走进了收集了解阶段。

  2、了解方式:

  (1)幼儿在园一起观看辩论会视频,了解辩论规则。

  (2)亲子互动:向家人提出有关辩论会的疑问,并与家人进行沟通,帮助幼儿了解辩论会的内容与规则,为开辩论会做准备。

  (二)分组准备阶段

  *明确各方论点。(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分组。)

  论点:

  正方:输赢重要!

  反方:输赢不重要!

  双方各自准备辩论的内容:论据的收集和整理,辩手的选择及准备。

  (1)收集论据,便于论述。

  了解论点和论据是什么?正方和反方在辩论时分别说什么?辩论规则有哪些?

  (2) 自制道具,分工合作。辩论时要有正反方牌子,举小牌发表言论。

  (3) 选出辩手,积极准备。明确辩手辩论的规则,每方五人进行辩论。

  (4) 作为观众,鼓掌同意。未参与辩论的幼儿作为观众,了解当观众的要求。

  (三)辩论实施阶段——

  1、辩论现场——正反方分别选出辩论代表,分组就坐,每方幼儿人数相同各5人。作为观众也可以积极参与和发言,让每位幼儿都有表达的机会。

  2、 阐述各自观点——鼓励每人辩论幼儿发表自己的想法,提升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大胆表达表现、增强其自信心。

  3、 总结提升——幼儿通过参与辩论会的新形式,表述各自的观点,对幼儿的表现给予肯定与鼓励。

  正方

  反方

  1、比赛输赢当然重要了,输了会伤心,赢了会很开心。

  1、比赛只是游戏只是玩,所以输赢不重要。

  2、运动员比赛赢了可以得奖杯摆在家里。

  2、得奖杯有什么用,只能摆着。

  3、比赛赢了可以得到别人的赞赏,听到别人的夸奖。

  3、比赛输赢不重要,参与最重要。

  4、比赛输赢会让我们有不同的心情。赢了当然很快乐。

  4、输赢不重要,快乐很重要。

  5、比赛赢了我们会很开心,会欢呼、会让我们更自信。

  5、比赛中总会有输有赢,输赢没关系。这次输了下次赢,这次赢了下次有可能也会输啊。

  三、阅读图画书《一定要比赛吗?》

  1、全书通读:通过阅读此绘本,使幼儿理解绘本内容,了解故事的含义;初步了解比赛最重要的不是输赢,而是做好自己,体验快乐情绪。

  2、重点页阅读:知道自己的长处,感受最特别的自己。

  3、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最擅长的地方。

  案例分析

  大班幼儿已逐步形成自己的自我意识,争强好胜心很强,喜欢比赛,更喜欢取得胜利,针对个别孩子的表现引发了孩子们的一致讨论,“比赛输赢重要吗?”问题的提出使孩子开展了一场激烈的辩论会,孩子们通过自发报名形成了正反方,并利用多种资源寻找资料、了解辩论会的方式、通过在美工区自制辩论会所需道具,在辩论时小组成员分别积极发言,在此过程中,孩子们在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动手能力及合作协调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通过辩论孩子们各抒己见,发表了自己对比赛中输赢的认识与看法,随后通过绘本引入的方式使孩子们在阅读的中进一步深刻的体会到比赛只是在游戏,输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参与和感受其中的快乐。

  针对孩子们的疑问与困惑,在此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实施了以下有效途径:

  1、视频学习法。通过观看其他幼儿辩论会的视频内容,学习辩论的规则及形式。

  2、墙饰说明法。通过墙饰环境了解辩论流程及规则。

  3、自主参与法:幼儿根据自身能力及兴趣,自主选择正反方及观众进行辩论。

  4、模仿实践法:结合比赛输赢这个内容模仿辩论会的形式,进行辩论。

  5、经验提升法:明确各方辩论结果,了解比赛输赢不重要。

  案例措施

  1、 关注幼儿的现实问题。

  2、 针对幼儿的疑惑进行讨论。

  3、 通过辩论会的方式解决问题。从准备到实施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以辩论会的方式了解比赛输赢中什么最重要。

  4、 绘本阅读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比赛中什么最重要,分析绘本《一定要比赛吗?》的含义及寓意。

  对书中重点页进行阅读和观察,发现自己最与众不同的地方,用绘画的方式表现自己最棒的地方。增强幼儿的自信心,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能够正确面对比赛中的输赢,能够做好自己,帮助别人,体验快乐。

  案例总结

  通过活动的开展,我看到了孩子的变化……

  1、幼儿的变化:

  举例说明:排队时争当排头的现象少了,足球比赛时孩子们会尽力去踢,去争取,而不是总想着争第一。

  在参加竞赛类游戏以及足球比赛时,孩子们不再将输赢结果放在第一位,而是能正确面对每一次比赛,并积极的投入到每一个游戏和活动中。因为孩子们知道了安全、参与是最重要的。

  2、幼儿从多个领域获得的发展:

  健康:运动技能、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提高,学会了调节自我情绪。

  语言:有自己独特的观点,提升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

  社会:能够正确面对比赛输赢,学会与同伴通过协商的方式解决问题,知道互相谦让,友好合作。

  艺术:利用多种形式及材料表现最特别的自己。通过阅读图画书特别的我这一重点页,幼儿使用各种低结构材料,运用了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将自己最特别的优势展现出来,在创作的过程中,孩子们了解了自己的优势,收获了自信。

  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的梦想,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人生,无论他想做“木屐舞者”,还是做“核物理学家”。作为成人,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去朝着他的梦想努力,让孩子自信而快乐地成长,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所以,不必比赛,但是可以分享,可以交流。

  我觉得,让孩子幸福最重要!

2、大班数学优质课教案《哪个轻?哪个重?》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多种简便的方法区别和记录物体的轻重,初步了解轻重与大小、多少、材料等的辨证关系。

  2、培养幼儿好探究、敢实践的科学精神,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两、三个小件物体、一张记录单、一张操作单、一支水彩笔。

  2、分组材料:用裤架改制的“天平秤”、一次性透明水杯、牛皮筋若干。

  3、音乐磁带“大桶与小桶”。

  活动过程:

  一、教师表演哑剧 “举重”,引出课题:

  1、我在干什么?举了几次?每一次的结果怎样?"屈,老师.教,案,网"你觉得为什么会这样?

  2、说明:物体、人都有轻重之分,轻重是相对而言的,需要进行比较。你们知道平常都有哪些比较轻重的方法吗?如果没有秤,你会用别的方法代替吗?如果将“轻重”结果记录在纸上可以怎么表示?怎样表示最简单、最清楚?

  二、幼儿尝试用各种日常的材料比较物体的轻重并加以记录。

  介绍操作方法和记录要领:

  1、请大家先看一看、猜一猜自己盆子里两个物体的轻重,并把结果记在对应方法栏的下面;然后到后面的桌上选择一种或几种材料,试试:用它能不能比较物体的轻重?结果又是怎样的?请你也将结果记在相应的方法栏下面;最后我们再来看看:你几次比较的结果是否一致?

  2、幼儿尝试用目测和其他各种简便的方法比较盆中物体的轻重并加以记录。

  3、汇报并交流:

  你用了什么材料、怎样比较物体的轻重的?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的结果是否一致?你觉得问题在哪里?你喜欢用哪种方法?为什么?

  4、操作练习:

  印章宝宝也想玩跷跷板比轻重的游戏,请根据纸上跷跷板的平衡情况在两边敲上一定数量的印章。

  三、听音乐“大桶与小桶”想象搬很重或很轻的东西自然离开活动室。

  活动反思:

  幼儿对轻重已经有一点了解所以本次活动我把重点放在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并在探索中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验证问题。使幼儿在不断的探索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体验采用不同方法比较物体轻重的乐趣和成功感。

3、幼儿园案例分析《小球哪去了?》

  参赛作品名称《小球哪去了?》

  参赛作者王仕宁

  案例背景

  幼儿第一次玩轨道小球玩具,一开始只是随意将球放进管道内等待小球从出口滚出来。但很快他们就发现小球从入口进去却无法从出口滚出来,接着幼儿便开始想办法:怎样才能使小球从出口滚出来呢?他们运用了抬管道、从新插接管道、反复尝试三种方法,获得了新的经验:入口在高处,出口在低处,并且出口不高于管道的时候,小球就会自己滚出来。幼儿在游戏中通过自主讨论和探究,能够根据观察结果提出问题并大胆猜测答案,并逐步养成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的学习品质。

  案例描述

  第一阶段:自由游戏,发现解决问题

  区域活动开始了,班里投放了一个新玩具——管道小球。洛洛、安宇、阳阳和小麦选择了科学区后直接拿起小球就放进自己喜欢的管道里玩了起来。不一会儿,我听到小麦说:“诶,我的小球呢?怎么不见了啊?”安宇问:“你放进哪个里边了?是不是从出口掉出来了啊?”接着四个小朋友便开始一起在地上找小球,洛洛说:“没有啊,老师,小麦的小球丢了。”我说:“小麦,想一想你的小球刚才放在哪根管里了?再仔细观察一下你的管子”,小麦举起了自己放球的管叫了起来:“我找到了,在这儿呢。”接着抬了一下存住小球的管道把小球拿了出来,说到:“我这小球怎么卡在里边了?”洛洛说:“因为中间这儿太低了呗,小球就出不来了。”安宇说:“那咱们给他抬起来不就行了嘛。”于是几个小朋友开始轮流抬着管道进行游戏。不一会儿小麦说:“你们都玩半天了,我也想玩不想抬管道。”几个小朋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便走向我说:“老师我们想把那个管道拆了换一下。”我答到:“好啊,按照你们自己的想法安吧。”接着四个小朋友便开始了拆装管道的工作。

  第二阶段:发现、解决新问题

  几个小朋友安装后再次进行游戏时,洛洛的乒乓球又卡在了管道里,阳阳说:“洛洛,你的小球又卡在这儿了,怎么办啊?”小麦上下动了动管子说:“刚才咱们抬着,要是不抬着它自己就能滚出来就好了。”安宇说:“这要是一直高着就行。”阳阳说:“那咱们把这个往上拽拽他不就行了嘛?”几个小朋友便开始尝试,终于他们的小球成功从入口进入,从出口滚出来了。几个小朋友高兴极了。过一会儿他们又发现有时小球从入口放进去,又自己从入口掉出来,洛洛说:“我这个小球放不进去怎么办啊?”孩子们抬头看了看我,我抬手示意,接着安宇说:“你这个入口是朝下的,所以小球放不进去呗。”洛洛愣了愣开始拆掉轨道从新安装。这次他把入口抬高,小球放到入口刚一松手就滚了下去。

  第三阶段:分享玩具玩法

  区域分享环节,我请几个小朋友介绍了玩具的玩法,和他们遇到的问题以及他们的解决方法,小朋友们开心的介绍并示范了玩具玩法,此后每天都有小朋友不断的玩这个玩具并且总会从新拆装管道。

  案例分析

  1. 幼儿社会性发展:

  (1)四名幼儿均能与同伴合作游戏,并在过程中提供自己的游戏想法;

  (2)在遇到“你们都玩半天了,我也想玩不想抬管道”这个问题的时候,幼儿选择了寻求成人帮助的方式来解决这个小小的矛盾;

  根据以上观察,四名幼儿在社会性发展方面较强,能与同伴协商、合作,尝试处理矛盾。

  2.幼儿面对困难情境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1)当小球不见时,阳阳和洛洛在遇到困难时主动寻求帮助;安宇在遇到困难时能主动询问情况,有自主解决的意愿;而小麦则自主寻找解决问题。

  (2)小球被找到后,阳阳提问为什么球会卡在管道里?洛洛观察后解决他人问题原来是因为管道中间太低了;安宇直接提出解决方法:把管道抬起来;根据幼儿以上表现,我们发现阳阳处在提问的位置,洛洛能用感官感知事物,会观察;安宇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

  (3)面对小球再次卡在管道里的情况时,阳阳继续寻求帮助,提出“怎么办”的问题;小麦通过观察愿意思考;安宇则总会拥有自己的思考来解决当下的问题。

  我们发现四名幼儿面对困难时的第一反应是不同的,阳阳、洛洛更倾向于求助;小麦则表现出主动观察思考的意愿;而安宇会自主思考选择尝试解决方法;教师可根据幼儿表现及其最近发展区有针对性的分别指导。

  3.玩具价值:

  (1)玩具能发展幼儿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小球的走向拆装管道,保证小球能够从入口进入后从出口滚出来。

  (2)玩具能发展幼儿探究能力,积极动手动脑尝试不同的管道拆装方式,获得入口在上出口在下、出口低于管道时小球能够自己滚出来的经验。

  4.学习品质:不怕困难、积极思考、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分享、认真专注。

  案例措施

  针对幼儿面对困难的观察策略:

  (1)阳阳&洛洛:两位幼儿更倾向于求助,但根据平时观察发现两位幼儿并不是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其针对性指导为:在幼儿求助时,更多以引导、鼓励的方式,让其自主解决问题;

  (2)小麦:幼儿乐于观察和思考,但在表达方面缺乏条理性,说不清楚自己的探究过程,因此对其针对性指导为:在后续的活动中,给其表达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事件表达顺序:先、再、然后、最后等。同时与家长沟通,为其提供更多的表达机会,当其有进步时多有针对性的鼓励和发散性的引导;

  安宇:该名幼儿在面对困难时能够积极思考、勇敢面对和解决问题,在后续活动中可请其将自己的解决方式记录下来,再与同伴分享。培养幼儿记录意识,进而逐步发展其解释、使用实验结果的能力。案例总结

  1.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

  通过活动和后续措施,幼儿更加能够通过观察、尝试和思考去解决问题。

  2.幼儿面对困难的态度有所转变

  以小麦小朋友为例:第一阶段小球找不到时,小麦着急的求助,我提示小麦“仔细观察”帮助小麦找到了小球;而第二阶段时,小麦“上下动了动管子”才说出自己的想法,证明小麦能够从求助解决转变为尝试解决。

  3.幼儿更加乐于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

  区域游戏结束后,我请幼儿分享经验,为游戏的幼儿提供了平台和机会,让他们在讲述的过程中感受得到答案的快乐,激发幼儿自信心,使其更加乐于探究和尝试,逐步具有良好的学习品质。

  4.教师给予的支持

  幼儿游戏中我主要在旁边观察幼儿的行为语言,当幼儿希望拆装管道的时候,我肯定了幼儿的行为,并给予鼓励。在活动后为幼儿提供区域分享的时间,鼓励幼儿讲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分享给小朋友,不仅能够让其他小朋友都知道这个现象,同时还为游戏的幼儿提供了平台和机会,让他们在讲述的过程中感受得到答案的快乐,激发幼儿自信心,使其更加乐于探究和尝试,逐步具有良好的学习品质。

4、幼儿园案例分析《比赛输赢重要吗?》

  参赛作品名称《比赛输赢重要吗?》

  参赛作者 王晨

  案例背景

  我园是一所体育特色园,结合幼儿的兴趣开展了多项体育活动,其中足球联赛已成为我园每年都开展的特色活动。大班幼儿已有初步的竞赛意识,很多幼儿都会非常看中比赛结果。但如何在锻炼幼儿身体技能的同时又能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则是我们在活动中应不断反思和总结的。案例中孩子的表现不但使我们关注到事件的本身,从而也引发了我们更多的思考,还要关注幼儿五大领域多方面的发展。

  案例描述

  一、问题的引发

  在一次体育课上,孩子们进行了一场足球比赛,球赛结束后,只见天天小朋友垂头丧气,一副伤心的样子,到底怎么回事呢?于是他身边的几个好朋友就来劝慰他。

  A:天天你怎么了?

  B:因为比赛输了!

  C: 天天别哭了,输了没关系,下次咱们赢回来。

  D:是啊!下次赢了不就行了!

  B:可是……我就想赢。

  就在朋友的反复劝说下,天天小朋友慢慢平复了心情。

  师:比赛输赢那么重要吗?

  幼:重要!

  幼:不重要

  那么怎样正确面对输赢?比赛中什么最重要?

  面对幼儿的争论,带着种种疑问……于是一场辩论会即将上演。

  二、辩论会

  (一)辩论会的前期准备工作

  1、收集了解阶段

  什么是辩论会?辩论会有什么要求?怎么辩论?等一系列问题又带我们走进了收集了解阶段。

  2、了解方式:

  (1)幼儿在园一起观看辩论会视频,了解辩论规则。

  (2)亲子互动:向家人提出有关辩论会的疑问,并与家人进行沟通,帮助幼儿了解辩论会的内容与规则,为开辩论会做准备。

  (二)分组准备阶段

  *明确各方论点。(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分组。)

  论点:

  正方:输赢重要!

  反方:输赢不重要!

  双方各自准备辩论的内容:论据的收集和整理,辩手的选择及准备。

  (1)收集论据,便于论述。

  了解论点和论据是什么?正方和反方在辩论时分别说什么?辩论规则有哪些?

  (2) 自制道具,分工合作。辩论时要有正反方牌子,举小牌发表言论。

  (3) 选出辩手,积极准备。明确辩手辩论的规则,每方五人进行辩论。

  (4) 作为观众,鼓掌同意。未参与辩论的幼儿作为观众,了解当观众的要求。

  (三)辩论实施阶段——

  1、辩论现场——正反方分别选出辩论代表,分组就坐,每方幼儿人数相同各5人。作为观众也可以积极参与和发言,让每位幼儿都有表达的机会。

  2、 阐述各自观点——鼓励每人辩论幼儿发表自己的想法,提升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大胆表达表现、增强其自信心。

  3、 总结提升——幼儿通过参与辩论会的新形式,表述各自的观点,对幼儿的表现给予肯定与鼓励。

  正方

  反方

  1、比赛输赢当然重要了,输了会伤心,赢了会很开心。

  1、比赛只是游戏只是玩,所以输赢不重要。

  2、运动员比赛赢了可以得奖杯摆在家里。

  2、得奖杯有什么用,只能摆着。

  3、比赛赢了可以得到别人的赞赏,听到别人的夸奖。

  3、比赛输赢不重要,参与最重要。

  4、比赛输赢会让我们有不同的心情。赢了当然很快乐。

  4、输赢不重要,快乐很重要。

  5、比赛赢了我们会很开心,会欢呼、会让我们更自信。

  5、比赛中总会有输有赢,输赢没关系。这次输了下次赢,这次赢了下次有可能也会输啊。

  三、阅读图画书《一定要比赛吗?》

  1、全书通读:通过阅读此绘本,使幼儿理解绘本内容,了解故事的含义;初步了解比赛最重要的不是输赢,而是做好自己,体验快乐情绪。

  2、重点页阅读:知道自己的长处,感受最特别的自己。

  3、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最擅长的地方。

  案例分析

  大班幼儿已逐步形成自己的自我意识,争强好胜心很强,喜欢比赛,更喜欢取得胜利,针对个别孩子的表现引发了孩子们的一致讨论,“比赛输赢重要吗?”问题的提出使孩子开展了一场激烈的辩论会,孩子们通过自发报名形成了正反方,并利用多种资源寻找资料、了解辩论会的方式、通过在美工区自制辩论会所需道具,在辩论时小组成员分别积极发言,在此过程中,孩子们在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动手能力及合作协调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通过辩论孩子们各抒己见,发表了自己对比赛中输赢的认识与看法,随后通过绘本引入的方式使孩子们在阅读的中进一步深刻的体会到比赛只是在游戏,输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参与和感受其中的快乐。

  针对孩子们的疑问与困惑,在此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实施了以下有效途径:

  1、视频学习法。通过观看其他幼儿辩论会的视频内容,学习辩论的规则及形式。

  2、墙饰说明法。通过墙饰环境了解辩论流程及规则。

  3、自主参与法:幼儿根据自身能力及兴趣,自主选择正反方及观众进行辩论。

  4、模仿实践法:结合比赛输赢这个内容模仿辩论会的形式,进行辩论。

  5、经验提升法:明确各方辩论结果,了解比赛输赢不重要。

  案例措施

  1、 关注幼儿的现实问题。

  2、 针对幼儿的疑惑进行讨论。

  3、 通过辩论会的方式解决问题。从准备到实施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以辩论会的方式了解比赛输赢中什么最重要。

  4、 绘本阅读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比赛中什么最重要,分析绘本《一定要比赛吗?》的含义及寓意。

  对书中重点页进行阅读和观察,发现自己最与众不同的地方,用绘画的方式表现自己最棒的地方。增强幼儿的自信心,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能够正确面对比赛中的输赢,能够做好自己,帮助别人,体验快乐。

  案例总结

  通过活动的开展,我看到了孩子的变化……

  1、幼儿的变化:

  举例说明:排队时争当排头的现象少了,足球比赛时孩子们会尽力去踢,去争取,而不是总想着争第一。

  在参加竞赛类游戏以及足球比赛时,孩子们不再将输赢结果放在第一位,而是能正确面对每一次比赛,并积极的投入到每一个游戏和活动中。因为孩子们知道了安全、参与是最重要的。

  2、幼儿从多个领域获得的发展:

  健康:运动技能、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提高,学会了调节自我情绪。

  语言:有自己独特的观点,提升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

  社会:能够正确面对比赛输赢,学会与同伴通过协商的方式解决问题,知道互相谦让,友好合作。

  艺术:利用多种形式及材料表现最特别的自己。通过阅读图画书特别的我这一重点页,幼儿使用各种低结构材料,运用了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将自己最特别的优势展现出来,在创作的过程中,孩子们了解了自己的优势,收获了自信。

  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的梦想,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人生,无论他想做“木屐舞者”,还是做“核物理学家”。作为成人,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去朝着他的梦想努力,让孩子自信而快乐地成长,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所以,不必比赛,但是可以分享,可以交流。

  我觉得,让孩子幸福最重要!

5、幼儿园教育随笔《老师这是为什么?》

  一、选择能激发幼儿情趣的教学内容。

  有趣的内容能够激发幼儿的积极性,提高幼儿讲述欲望。让幼儿根据一幅图片,一段生活经历或情景,发挥自由想象,讲述内容,讲述的内容必须是有根据的、有重点的。有的幼儿在讲述过程中会出现东拉西扯,讲不到重点,这时候,老师就要让幼儿去比较、选择各种可能,讲出与别人不同的情节。例如:在看图讲述《我爱你》中,我针对图片设计了丰富的内容,让幼儿围绕主题画面展开想象,启发幼儿思维的求异性、独特性,讲出不同的内容。让幼儿想象在乐乐身上有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讲出不同的内容。幼儿的构思各自不同,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二、多种机会激发幼儿的语言和思维。

  为了达到培养的目标,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不断刺激幼儿的思维。而餐后的故事欣赏不失为一个好时机,既可以让幼儿餐后得到休息,又可以让幼儿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想象。例如有一天,我在午餐后让幼儿欣赏故事《司马光砸缸》的活动中,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提问:“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孩子掉进水缸会有什么结果?”“司马光砸缸是砸在缸的什么部位?为什么?”“如果碰到这样的事情你应该怎么办呢?”“有没有比司马光的办法更好的?”等,让幼儿自由想象,帮助幼儿学会多角度看问题。我还围绕一些生活中可能会碰到的问题设计了提问,如“上幼儿园时自己乘坐的车坏了怎么办?”“妇女节来了我们应该做些什么?”……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幼儿活跃思维,为发展幼儿的创造思维创设条件。

  三、适当利用绘本教育。

  有一种幼儿读物叫绘本,是非常好的教材,它可以提供幼儿许多思考的空间和内容。比如最近,我们班在欣赏《为什么不能》的早期绘本,它里面讲述到了几种小动物因为自己不具备的本领而产生的疑问,小青蛙望着蓝天问妈妈:“为什么我不能在天空中飞?”小鸟又想:“为什么我不能在水里游?”小鱼想的是:“为什么我不能在沙滩上晒太阳?”而小乌龟也想在草地上蹦蹦跳跳地走路;小兔子希望像小猴子一样在树枝上荡秋千;小猴子希望上幼儿园。这些小动物个个都希望自己能拥有别人一样的本领,却忽视了自己的长处。为了能使幼儿理解绘本的图意,明白绘本所蕴含的道理,我采用观察—猜想—分享的方法,让幼儿先观察仔细画面,发现画面上主人公的表情、动态等,接着猜想它们可能出现的情况,它们之间的对话,最后大家一起讨论分享。这样做的结果是:每个幼儿都能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体验、去发现,然后组织语言去表达,在这一系列的动用感官的过程中,幼儿的思维得到发展,幼儿的创造潜能得到开发,同时还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

  幼儿园的语言教学,涵盖了丰富的可供幼儿吸收的内容,具有极大的价值。只要教师组织引导得当,那么对幼儿是非常有意义的。

6、幼儿园家长教育《如何有效进行亲子阅读?》

  探讨四个问题:

  1.如何选择绘本?

  2.如何营造阅读环境?

  3.如何兴趣引导?

  4.如何进行亲子阅读?

  一、选择绘本的分享:安全性和根据年龄段选择。

  0-3岁的孩子喜欢色彩鲜艳的画报,孩子在婴小班时期喜欢看交通工具、动物世界以及大画面配有简短文字的绘本。3-6岁的孩子喜欢童话以及带有情节故事的绘本,会选择警察开着警车抓小偷、老鹰是如何抓到蛇这些富有情节的书。

  二、环境的营造。

  1.专属的阅读区角,安静且光线明亮,有自己的小书架,小书桌。

  2.孩子最强的能力是模仿,你的行为和习惯,都会无形地影响到孩子,孩子就是你的一面镜子,你怎样去做,孩子就会模仿你的行动。如果你希望孩子是个喜欢读书的孩子,就尽可能少在孩子面前玩电子产品,拿出书本和孩子一起阅读

  三、兴趣的引导。

  1.保护孩子对图书的渴求2.让图书成为孩子背包里的必需品3.把图书作为礼物4.让图书跟上好奇心的步伐

  其实,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让孩子爱上阅读的最好办法,就是亲子共读。下面提供的关于亲子共读的十条建议,也许可以给您一些帮助。

  想孩子喜欢阅读,就让孩子爱上书本。首先,家长要选购一些适合孩子年龄段的绘本放置家中。在孩子刚接触到绘本时,我们可以把它当做好玩的玩具,这个“玩具”上有动人的风景,有可爱的动物,有漂亮的色彩。对于孩子来说这真是个不错的“玩具”。更重要的是“玩具”上还有一个动听的故事。就这样,逐步让孩子爱上书本,家里无处不在的绘本刚好可以填补孩子生活中的很多的空白,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其实,爱上绘本就是这么简单。

  建议一:让这件重要的事情首先变得美妙

  亲子共读当然很重要,但它首先应该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因为共读的过程对于孩子而言,首先是与家长共同游戏、享受亲情的过程,是得到爱与快乐的途径,其次才是汲取知识的手段。当孩子坐在父母的膝上,或是依偎于父母身旁听故事,他首先享受到的就是父母的爱,父母的声音让他感受到了愉悦,感受到了一个个故事的趣味。这样的亲情氛围,不仅有助于缩短亲子之间的距离,融洽亲子关系,而且会使孩子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孩子与书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变得亲密温馨。

  建议二:亲子共读的形式以大声读和默读为主

  大声读就是出声地朗读。对于所有的儿童(尤其是幼儿和中低年级的孩子),父母大声读给孩子听都是最佳的亲子共读方法。

  阅读从倾听开始,孩子最初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来源于倾听。一个从小倾听着父母阅读的孩子,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也会很专注,同时因为善于倾听,他的信息储量、语言积累、思维品质都会大大超过那些不愿或者根本不能倾听的孩子(有些孩子因为没有倾听的习惯,往往丧失了静心倾听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这个孩子会因为童年的倾听而爱上阅读、爱上书籍。因为用耳朵倾听美妙的故事,给予孩子的是最畅快的阅读享受,既没有生字的羁绊,也没有被勒令阅读的痛苦,是加深孩子对语言的记忆、积累书面语言的一条捷径。

  对于中高年级的孩子,亲子共读的方式除大声读以外,还可以加上家庭成员的共同默读。默读过程中不提问,也不要监督孩子,更不需要逼着孩子写读书笔记。默读的时间可视孩子的阅读状况而定,可以持续20~30分钟。

  建议三:相对固定时间,以便习惯的养成

  亲子共读的时间可以相对固定,比如晨起、餐后、睡前等,每个家庭可以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确定一个时段。每天和孩子共读的时间大约十五分钟,其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但这并不是说这个时段一成不变,有时候我们可以适当进行调整,比如这一天全家有郊游的计划,不妨将共读的地点移在郊外,一片草地、一张石椅都可以成为亲子共读的最佳场所,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亲子共读将变得更有诗意。

  建议四:不要以为亲子共读是妈妈的事情

  目前大多数的家庭都是由妈妈和孩子进行亲子阅读。其实,阅读不仅是妈妈的事情,爸爸也应该参与进来。在亲子共读活动中,孩子也需要爸爸的引领,需要进入女性视野之外的更广阔的阅读世界。而且,爸爸也应该给孩子做出读书的表率。

  建议五:不要在孩子看电视的时候命令他去阅读

  当孩子在津津有味地看电视节目时,如果家长说“我们一起来阅读”,这是很不明智的做法。这就等于将电视和书籍对立起来,这样的结果是我们不想看到的。对于沉迷电视的孩子,家长首先应该限定他每天看电视的时间,等到孩子到时间关闭了电视机时,他就无事可做,而且很少有孩子愿意早早睡觉,这时候,你再说:“孩子,让我给你读一段好玩的故事吧!”他一定很乐意。

  建议六:不要将亲子共读的过程变成认字的过程

  很多家长在亲子共读时喜欢将书籍变成教材,不断教孩子认字,以为孩子认字多了,就能早早地开始独立阅读。其实,这是走进了一个误区:强迫孩子识字,很可能会让孩子感觉到书本的陌生和可怕,很多孩子就是在家长的这种强迫下,与书“奋斗”了多少年,却仍然没有真正爱上书籍。

  因此,各位爸爸妈妈们,请不要急于让孩子认字,不要急于教给孩子阅读的方法。我们见了太多认识很多字的大人和孩子,根本不去阅读,但是我们什么时候见过一个酷爱阅读的人不认字呢?最重要的还是阅读的兴趣,让孩子爱上阅读才是我们要做的。

  建议七:亲子共读贵在坚持

  如果我们将亲子共读看成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们就会有理由坚持下来。哪怕每天只有十分钟左右,只要我们做到了,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事实上,只要我们坚持一段时间,一旦激起了孩子的阅读兴趣,小家伙就不会允许家长懈怠下来,因为他每天都在等着下面的故事呢!

  建议八:适当拓展阅读时空

  把握机会拓展阅读时空,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品质。亲子共读不是读完一本书就完成的事情,可以将阅读活动拓宽到画画、手工、实验,观察、讨论等更广泛的领域,读完一本书后,还可以引导孩子扮演书中的角色开展亲子游戏,或者利用相关的动画片或者玩具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亲子共读是让孩子爱上读书的最有效的办法。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如果你还没有和孩子共读的经历,那就请从这里开始,从这一套经典童书开始,携着孩子的手,开始愉快而温暖的亲子阅读之旅!

7、幼儿老师要如何写幼儿园教案?公开课怎么准备?

  一、按照教学大纲做好课堂内容安排

  根据教学大纲及相关的教学指导,安排好一月或一周的学习内容,再根据学习内容制定每节课的课堂教案,如果需要多媒体教学,那么就应该制作PPT课件等。

  二、幼儿园教案的编写

  因幼儿园的教学特点决定,教案的编写尽量简单,突出,要有特色,根据儿童心理制定教学流程,选取教具,活动过程中应考虑到安全、健康等影响因素。

  1:教案的基本内容

  1、教案的编制主要按课时进行,可以一个教学内容(单元)或一次课(2-3学时)编制一个教案。

  2、根据幼儿年龄和接受能力,在设计教案时要考虑到年龄段,来设计内容。

  3、教案设计要有自己的风格,幼儿具有极强的探索欲,可以根据他们的这一特点,利用道具、游戏、引导、手工等步步引入课程。

  4、教案编制基本格式

  2:教学章节或主题

  授课时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 授课班级:

  教学目标、要求:(教学目标一般说应包含知识教学、能力发展和思想教育三方面内容,教学要求是指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等层次)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为了达到确定的教学目的而必须着重讲解和分析的`内容;教学难点,是就学生的接受情况而言的,学生经过自学还不能理解或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即可确定为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启发、演示、辩论、讲练结合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录像带、挂图、幻灯片等)

  教时安排:(本章节或主题授课所需的教时数)

  教学过程:(体现教学步骤,包括时间分配和教学内容教学进程)。这一部分是授课的重点,因课程和不同的教师教法各异。应包括教学内容的详细安排、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等环节。这一部分的编写要做到教学步骤、内容纲要和教法设计相结合,不仅便于教师自己课堂教学,也便于别人(甚至外行)亦能通过阅读教案而了解到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活动情况和本堂课讲授的内容要点。

  作业布置:(布置手工或与家长的互动等)

  教学后记:教师可以自己做教学过程中的感想及启发总结,便于个人的存档及提升。

  以上教案的写作方法仅提供一些参考,并非在教学中的定式,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调整,以利于教学。

8、幼儿园家长教育《入园焦虑你准备好了吗?》

  了解什么是幼儿入园焦虑,能用正确的方式对待入园焦虑。马上就要到9月开学季了!不知有多少孩子要开始上幼儿园了呢?一出“生离死别”的大戏,可能就要每天上演了!爸爸妈妈们你们都准备好了吗?

  一、学习任务

  1、了解什么是幼儿入园焦虑,能用正确的方式对待入园焦虑。

  2、懂得调节孩子及自己的焦虑心态。

  3、学会保持愉快的心情,培养幼儿热爱生活,快乐生活的良好情感。

  4、让幼儿知道愉快有益于身体健康。

  二、微教学设计

  1.问题导入,激发家长思考。

  师:马上就要到9月开学季了!不知有多少孩子要开始上幼儿园了呢?一出“生离死别”的大戏,可能就要每天上演了!爸爸妈妈们你们都准备好了吗?

  2.观看视频了初步了解什么是“入园焦虑”。

  师:那么,入园焦虑是什么?它有什么表现吗?作为家长我们该注意什么?别着急,我们先来看个视频吧!(播放视频)

  3.具体了解“入园焦虑”的类型及解决方法。

  (1)入园焦虑的定义。

  师:看完视频后想必家长们对“入园焦虑”都有了一定的认识! 那么,什么是“入园焦虑”呢?入园焦虑的学术定义是分离性焦虑,它是指与依恋对象分离时出现与年龄不适当的、过度的、损害行为能力的焦虑,是学龄前儿童最常见的情绪障碍之一。

  (2)入园焦虑有哪几种类型?家长该如何做?。

  师:站在孩子的角度想,焦虑是不可避免的。不过别担心,因为分离才会焦虑,有这些问题说明孩子正在长大呀~接下来分享4类分离焦虑的幼儿,看看有没有你和你家孩子的影子呢?

  “戏精”型

  有些孩子的分离焦虑,取决于送ta来的人是谁。爸爸送:干脆利落,妈妈送:梨花带雨、依依不舍,好似一处琼瑶大戏。

  总结:对于已经有分开准备,只是靠哭来发泄一下不舍之情的做到。我们要做到:不留退路,果断告别,说了再见就要马上走开。再次见面时我们要多多表扬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独处时的表现,让孩子知道离开父母也没那么可怕!

  缺乏安全感型

  这类孩子到幼儿园之前,一定是“挂”在爸妈身上的。爸妈嘴上说着陪他,转眼就趁孩子不注意偷偷溜走。极度敏感的孩子,一旦发现爸妈不在了,保证嚎啕大哭!下次去幼儿园时,更是难上加难。

  总结:和孩子告别的最大禁忌就是:不告而别!

  孩子还没有做好分开的准备,爸妈就不经意间“消失”了。下次再见面时,为了防止爸妈突然地消失,孩子一定会以更极端的方式“看住”爸妈!

  建立告别仪式:建立拥抱或亲吻的告别仪式,告诉孩子爸妈不会消失,下幼儿园的时候就来接你了,就算离开我们也还是爱你的。

  崩溃型

  这里说的崩溃型不是孩子,而是孩子的爸爸妈妈。有时孩子刚对分离表露出不舍,眼圈微红。爸妈就已经崩溃了 “男子汉有什么可哭的!赶紧过去,再哭我就不来接你了!”这种事情发生后,父母往往都能做到“果断告别”,留下一个哭哭啼啼的小可怜。

  总结:和孩子分别的第二大禁忌——没有耐心、语言威胁。

  孩子的哭闹来源于对分离的不确定,威胁更会加重孩子的恐慌。

  我们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接纳情绪;2.留下安抚物;3.从短暂的离别开始。

  谨慎型

  不是所有分别都能一次成功的。一位妈妈这样做:在孩子要上幼儿园前,就提前带孩子到幼儿园门口进行观摩。和ta一起观察其他小朋友是怎么到幼儿园的,如何进行游戏,让孩子提前熟悉幼儿园的生活,会使ta对幼儿园充满向往,自然分开的焦虑也会被期待所代替。

  总结:对于面对陌生很谨慎的孩子,这位妈妈用了很好的方法。早做铺垫,给孩子做好心理准备。

  (3)家长还可以怎么做?

  师:除了以上这些,家长还可以尝试视频中的方式方法来缓解幼儿的焦虑情绪。

  (4)家长也要缓解自己的分离焦虑。

  师:相信幼儿园老师,他们有足够的经验处理孩子情绪,并把孩子照顾好!

  4.结语:

  师:孩子去上幼儿园,只是开始独立的第一步,以后我们要面临的“分离”还有很多,何不从开始就从容应对呢~

9、幼儿园家长教育《早期阅读您了解吗?》家长课堂教案

  一、初步了解早期阅读

  1.问题导入:早期阅读,您了解吗?

  2.早期阅读的定义:学前儿童的阅读。

  3.早期阅读的价值。

  二、列举早期阅读的误区

  1.阅读就是识字

  2.希望阅读效果立竿见影

  3.照搬专家书单

  4.抛弃纸质读本

  三、培养早期阅读习惯的技巧

  1.用鲜艳、对比强烈的图片吸引孩子

  2.在阅读中融入情感

  3.创设舒适的阅读环境

  4.固定的阅读时间

  5.重复阅读同一本读物

  6.成为孩子的模仿对象

  7.将依恋物融入阅读

  四、书单分享

  1.品格培养类(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勇敢坚强、文明礼貌)

  2.自然生态类(认识自然、保护环境)

  3.生活能力(自主自立、习惯培养)

  4.生命教育(了解出生、认识身体、理解死亡)

  5.健康发展(身体健康、管理情绪)

  6.社会交往(友好相处、学会合作)

  五、结语

  孩子们需要被大人引领着进入书中的奇妙世界……希望在您的陪伴下,每个孩子都能爱上阅读。

10、幼儿园安全教案:《这些东西能吃吗?》反思

  活动目标:

  1、丰富幼儿关于食物的词汇,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2、增加幼儿的食品卫生知识,使幼儿对食物有更多的了解;

  3、培养幼儿动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初步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活动准备:彩图若干:腐烂的水果、发了芽的土豆、发霉的花生、色彩鲜艳却带有剧毒的蘑菇、田螺、海鲜、贝壳、路边的牛杂等。

  活动过程:

  1、幼儿解释“食物中毒”的含义,让幼儿知道人在食物中毒时所表现的状况,如呕吐、 腹泻、昏迷等等,严重的会导致死亡。

  2、分别向幼儿展示每一幅图片,可提供实物让幼儿比较,如可用蘑菇、马铃薯、水果、花生等,提醒他们仔细观察食物的形状以及不同之处。

  3、分别向幼儿讲述图片中的食物颜色、形状等各方面特征,向幼儿讲解图片中食物的毒性。

  4、让幼儿互相交流、讨论,讲述自己所知道的不能吃的食物。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是根据我班幼儿具体存在的问题所设计的,在活动中让每位幼儿通过观看课件来感受这种行为的危害性和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孩子的反应很好,在活动后,孩子在用餐时也能尽量注意吃饭时要注意的问题,这样教育效果就会更加明显,同时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提醒孩子们的饮食行为!

11、幼儿园中班英语教案《WhatDoYouLike?》反思

  为了提高孩子们英文表述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让孩子乐于积极参与英语活动,我结合句型Whatdoyoulike?让孩子们在充分自主的情况下,主动应用Ilike...进一步对主题进行巩固的同时,在游戏中感受学习英语的乐趣。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幼儿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 ;

  2、能够指认或说出动物,食物和颜色的英文名称。It’s a dog.

  3、尝试应用句型进行交流:What do you like? I like...

  4、在情景中,有兴趣地学习区分和说出英文单词,并复习已学单词。

  5、能听懂会说本课单词、对话。要求发音准确,理解词义,语调自然。

  重点难点

  1、能够主动使用英文进行表述;I like ice cream.

  2、尝试尽可能在积分挂卡上得到更多 sticker。

  活动准备

  歌曲 Do You Like Ice Cream,Clean Up Song,动物卡片、颜色卡片、食物卡片、sticker 小贴纸,积分挂卡。

  活动过程

  1、问候、热身 Greetings and Warm Up: T(teacher): Hello. Good morning.

  K(Kids): Hello,teacher. T: How are you, today?

  K: I’m fine, thank you. I’m OK.

  T: Can you show me your happy/sad/super face? Are you happy? K: Yes, I am happy. No, I am sad.

  T: Good. Let’s Sing a song. Are you ready?

  K: Yes, I am ready.

  2、复习,评估 Assessment 1:

  Animals—cover and find

  T: What is this? Is this a/an…? K: It’s a cat. No. It’s a dog.

  T: Wee wee wee. I can’t find my dog? Do you know where is it? Can you find it? Please pat and say.

  K: It’s a dog.

  T: Good job. Give me five.

  Colors—point and find

  T: What color is it?

  K: It’s red. It’s blue.

  T: Can you point to the yellow card? K: It’s yellow.

  T: Who can find a pink toy and put it on the card.

  K: let me try. Food—yesorno T: What is this?

  K: This is a hamburger. T: Do you like…?

  K:Yes,Ido.No,Idon’t. 3、游戏 Stickers Time 说明 Explain:

  kids answer the questions and get a sticker each time.每次主动回答对问题小朋友都能得到一个 sticker。

  T: What do you like? K: I like ...

  foodanimalscolors 4、练习 Practice:

  助教分别摆放三处桌子,上面摆放食物、动物和颜色图卡,提问幼儿:What do you like? 回答对了,直接将 sticker 贴到孩子的挂卡上,并鼓励孩子尽量多回答。

  T: What do you like? K: I like red.

  T: What do you like? K: I like hamburger. T: What do you like? K: I like cat.

  5、评估小结 Assessment 2:

  T: Wow. You’re so great. Raise your cards,please.let’s count how many stickers do you have.

  K: one, tow, three, four, five, six...

  T: That’s wonderful. Everybody gives me a high five.

  6、结束 Ending:

  T: let’s sing a song to end our class.

  -Clean up, clean up. Everybody! Let’s clean

  up.Clean up, clean up. Put your things away.

  活动反思

  因为中班幼儿的注意力时间并不长,整个活动看似环节较多, 但每个环节必不可少。从最开始的歌曲热身,三类图卡复习,到后面的情景对话,我都以游戏贯穿于整个活动中,鼓励幼儿多听、多说,激发幼儿参与英语活动的乐趣,让幼儿在活动中发挥主动性, 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这次活动,孩子玩的很开心,参与性较强,活动目标基本达成。但这次活动也存在着不足,比如还有个别孩子不愿举手,或者不敢大声表述。针对这些情况,我可以多给与鼓励、肯定,提升孩子的自信心,争取做到兼顾每一个孩子;老师的教学方法可以多样化、课堂的内容还能更加生动形象。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还需反思,不断改进,直到做得更好。

12、幼儿园教案大班科学《你能把它们分开吗?》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能根据混合物的特点,利用恰当的工具找出最快、最好的分离方法,并学会用标记记录。

  2、能主动大胆操作与尝试,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与快乐。

  3、发展观察力、创造力、动手能力以及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体会的能力。

  4、初步了解其特性。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带分离的物品若干如:花生肉和花生皮、米粉和赤豆,菜籽和黄豆、回形针和纽扣、小铁球和塑料球、玻璃球和跳跳球、糖和小石子等。

  2、工具:塑料筐,筷子,勺子、杯子、碗、磁铁、筛子、水等。

  3、视频仪、记录表、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活动引起幼儿的兴趣。

  1、(出示花生肉和花生皮)“小朋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你们有什么办法把它们分离开来?”幼儿自由回答。

  2、(出示记录表)老师用简单的标记把幼儿的分离方法记录在表。

  (自评:此环节设计的问题,能让幼儿大胆想像,有效调动了幼儿探索的积极性。用标记记录的方法,符合了“做中学”的科学原则,为下一个环节做好了铺垫。

  二、幼儿第一次操作(分离花生肉和花生皮)

  1、 老师介绍几种特殊的工具。

  2、幼儿自由选择工具,去尝试各种分离方法。

  3、师生共同小结,记录结果,从中找出最快、最好的一种分离方法,并说说原因。

  (自评:幼儿能使用各种工具大胆验证方法,初步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幼儿第二次操作。

  1、出示几种待分离的物品,让幼儿逐一认识。

  2、幼儿分组讨论本组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并由组长记录下来。

  3、幼儿再次尝试、验证。从中找出最快、最好的方法,并做好记录。

  4、请每组的一名幼儿把方法介绍给大家听,并说出最成功方法的原因。

  5、老师小结。

  (自评:在操作过程中,通过幼儿自己的尝试、比较、发现了用筛子分离物品,不仅完成任务,而且速度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引导幼儿探讨区别生熟鸡蛋的方法。

  五、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找找生活中利用分离原理发明出来的物品。

  六、活动反思:

  该活动中的操作材料贴近幼儿生活,唯幼儿所熟悉,较好的激发了幼儿的操作兴趣。在“试一试”活动中启发和鼓励了幼儿大胆地自由尝试,找出多种分离各种混合物的方法。在“比一比”活动中,加大了探索的难度,不但要将混合物分离,而且要找出该混合物的最快、最好的方法。此次活动注重培养幼儿的探索欲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合作学习的习惯与能力。

13、幼儿园家长教育《幼小接综合征你中招了吗?》家长课堂教案

  一、问题聚焦。

  幼小衔接综合征,你中招了吗?

  二、面对这些综合征,该怎么办呢?

  面对即将步入小学的孩子,作为家长的你是否一样焦急、焦虑,忙碌、不安呢?我们究竟该以怎样的心态来对待呢?让我们一起来共读一本绘本《安的种子》,我想,你一定会有很深的感触。

  三、《安的种子》绘本共读,寻找答案。

  看完了故事,我们来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如果我们的孩子是我们所拥有一颗莲花种子,你会是里面的本、静,还是安呢?

  本→揠苗助长

  静→ 过于溺爱

  安→ 活于当下,静待花开

  四、活于当下,静待花开。

  我们有多少人能有安的淡定、顺其自然。却又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在孩子的需要的时候给予必要的帮助,学会等待,静待花开。

  如果作为家长的你,思考的都是如何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教育孩子做什么事就要做到最好?怎样在竞争中取胜?忙着给孩子报各种班。你在忙着“教育”孩子的时候,却恰恰忽略了生命的本质和规律。万物皆有时,我们不妨学着安,静下心来。

  那么,作为父母,你是否相信自己孩子的生命比千年莲花的种子还要珍贵?是否愿意为了它的绽放而安静地顺应自然的规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