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活动《神奇的叶子》教学设计反思》属于幼儿园中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中班科学活动《神奇的叶子》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叶子的不同特征
2、知道可以根据不同角度介绍叶子
3、感受叶子的多样与奇妙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重难点:
重点:了解叶子的不同特征
难点:能根据不同角度介绍叶子的种类
活动准备:ppt, 视频,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小蜜蜂和妈妈一起去采蜜,小蜜蜂却捡了好多的树叶,于是他对叶子产生了好奇。
二、基本环节:
1、妈妈从树叶的形状出发介绍了不同形状的叶子,有圆圆的叶子(睡莲),有扇形的叶子(银杏叶),有椭圆形的叶子(槐树),有心形的叶子(绿萝)。
2、还有一些叶子的形状很奇特,比如有的叶子像剑,有的叶子像针,有的叶子像羽毛等。
3、叶子除了有各种不同的形状,有的还有非常神奇的本领,有一种植物会害羞,名字叫含羞草,只要手指或者其他东西碰到它的叶子,他的叶子就会合在一起,就好像害羞了一样,所以人们叫它含羞草。(含羞草视频播放)
4、植物的叶子从颜色来说,大部分的叶子是绿色的,但有些叶子到了秋天就会变颜色,有的变成了黄色,有的变成了红色。
小结:植物的叶子真神奇!
三、总结
小蜜蜂总结了今天它外出学习到的东西,树叶是多种多样的,有各种形状的,比如说有圆形的,扇形的,椭圆形的,心形的等;有神奇本领的,比如说含羞草;有会变颜色的树叶。
活动延伸:
妈妈说树叶的奥秘还多着呢,引发幼儿对树叶奥秘的进一步探索,比如说让小朋友找找我们身边的常绿树有哪些,它们的叶子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的。
《神奇的叶子》微反思
《神奇的叶子》这节课是中班科学领域的一节课,重点在于让幼儿发现和描述叶子的不同特征、感受叶子的多样与奇妙,植物名称并非学习目标。我从幼儿的已有知识出发,根据幼儿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以爱探究的小蜜蜂导入,接着出示各种形状的叶子,引发幼儿思考:为什么叶子都不一样,接着从不同的角度帮助幼儿理解,通过图片,视频的方式让幼儿直观感受叶子的多样与神奇,最后让幼儿去说去总结。微课制作反思,初次制作微课,各方面还有待改进,不管从设计还是技术支持方面,今后还需继续努力。
2、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神奇的叶子》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叶子的不同特征
2、知道可以根据不同角度介绍叶子
3、感受叶子的多样与奇妙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重难点:
重点:了解叶子的不同特征
难点:能根据不同角度介绍叶子的种类
活动准备:ppt, 视频,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小蜜蜂和妈妈一起去采蜜,小蜜蜂却捡了好多的树叶,于是他对叶子产生了好奇。
二、基本环节:
1、妈妈从树叶的形状出发介绍了不同形状的叶子,有圆圆的叶子(睡莲),有扇形的叶子(银杏叶),有椭圆形的叶子(槐树),有心形的叶子(绿萝)。
2、还有一些叶子的形状很奇特,比如有的叶子像剑,有的叶子像针,有的叶子像羽毛等。
3、叶子除了有各种不同的形状,有的还有非常神奇的本领,有一种植物会害羞,名字叫含羞草,只要手指或者其他东西碰到它的叶子,他的叶子就会合在一起,就好像害羞了一样,所以人们叫它含羞草。(含羞草视频播放)
4、植物的叶子从颜色来说,大部分的叶子是绿色的,但有些叶子到了秋天就会变颜色,有的变成了黄色,有的变成了红色。
小结:植物的叶子真神奇!
三、总结
小蜜蜂总结了今天它外出学习到的东西,树叶是多种多样的,有各种形状的,比如说有圆形的,扇形的,椭圆形的,心形的等;有神奇本领的,比如说含羞草;有会变颜色的树叶。
活动延伸:
妈妈说树叶的奥秘还多着呢,引发幼儿对树叶奥秘的进一步探索,比如说让小朋友找找我们身边的常绿树有哪些,它们的叶子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的。
《神奇的叶子》微反思
《神奇的叶子》这节课是中班科学领域的一节课,重点在于让幼儿发现和描述叶子的不同特征、感受叶子的多样与奇妙,植物名称并非学习目标。我从幼儿的已有知识出发,根据幼儿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以爱探究的小蜜蜂导入,接着出示各种形状的叶子,引发幼儿思考:为什么叶子都不一样,接着从不同的角度帮助幼儿理解,通过图片,视频的方式让幼儿直观感受叶子的多样与神奇,最后让幼儿去说去总结。微课制作反思,初次制作微课,各方面还有待改进,不管从设计还是技术支持方面,今后还需继续努力。
3、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太阳的威力》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设计意图:
《纲要》指出:“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显得尤为重要。并且中班幼儿已经具有初步的探究意愿与技能。
孩子们对太阳的出现不是很了解,而且太阳对人,其他动植物有什么影响,这些现象了解还比较模糊。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于是,我尝试通过引导幼儿对太阳的了解和太阳能的应用来逐步认识宇宙。
活动目标:
1、认识太阳并了解太阳的威力。
2、激发幼儿探索宇宙奥秘的愿望。
3、知道太阳在放大镜下能燃烧物体。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地球仪一个,放大镜一面,纸片一张。
2、宇宙图片一张。
活动重点:
让幼儿了解太阳及太阳能的应用。
活动难点:
知道太阳在地球外,宇宙中存在。
活动过程:
一、出示宇宙图及哆唻A梦引起幼儿的兴趣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在神秘的太空中有什么?
2、在太空中有那么多的星球,有太阳,你了解它么?你觉得它温暖么?
小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和地球还是好朋友。
二、介绍太阳
1、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系中有八大行星,都围绕着太阳公转。
2、太阳用自己强大的威力温暖着地球。
三、放大镜燃纸实验,观看实验。
利用太阳光使纸燃烧,介绍同样的作用。在太阳光下利用放大镜演示纸片燃烧。
四、太阳能的应用
1、太阳是一个燃烧的巨大火球,温暖的阳光能使地契上的动物、植物得以生存,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太阳光做那些事情吗?
(太阳灶;太阳船;太阳能电池可用于手表、计算机内;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还可用来发电)
活动结束:
希望小朋友可以在生活中,学会利用太阳的威力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活动反思:
本堂课成功之处是能充分发挥幼儿的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幼儿认识太阳探索宇宙的兴趣。太阳虽然对幼儿来说经常看到,但它究竟是什么样儿,对人和动植物有什么好处,幼儿对此充满了好奇心,因此我设计了了解太阳的活动,激发幼儿探索宇宙的兴趣,引导幼儿了解太阳。不足之处就是燃纸试验应让幼儿普遍参与动手操作。经过上课之后,因这是科学活动,幼儿的操作和探素是不可缺少的,我考虑到可以在探素环节整合数学领域内容,但是我只是一味的想到了“操作、探素的不可缺少和整合领域”,却没有适时的考虑到幼儿年龄的特点,所以使得环节显得很拖拉,而且效果也不是很好。
反思后,觉得有很多不足和要改进的地方,我将会在今后继续将本次活动完善,在科学领域方面加强学习。
4、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图形》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图形旋转但形状不变。
2、能用三角形通过转转拼拼组合成多种图形。
3、幼儿在探索中感知游戏的快乐。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重难点:
能用三角形转转拼拼组合成多种图形。
活动准备:三角形多个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复习图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
2、观察发现图形旋转但形状不变。
(1)教师旋转图形,幼儿观察
(2)教师自己转动,幼儿观察(发现再转还是老师自己)
二、图形碰碰碰游戏。
(一)两个三角形组合游戏
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两个三角形碰碰碰,两个三角形碰在一起的边边要全部碰在一起。每人一个三角形,两人一组合作游戏)
1、教师示范
2、幼儿动手操作,两个三角形碰碰碰游戏,教师指导。
3、教师和幼儿一起将组合成的图形记录下来。
(二)、四个三角形转转拼拼游戏。
1、请幼儿猜猜四个三角形能组合成那些图形。
2、强调游戏规则:每人一个三角形,四人一组合作游戏。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4、师幼一起将拼成的图形记录下来。
三、结束:
三角形宝宝和我们一起做游戏真开心,其他的图形宝宝也想和我们一起做游戏,下来让我们邀请更多的图形宝宝一起来玩游戏。
活动延伸:
科学区,投放各种图形,幼儿探索土星之间的关系。
《有趣的图形》活动微反思
本次活动在幼儿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开展,整个活动教学安排由浅到深,由易到难从复习巩固——找出图形旋转但形状不变的特点——再到由易到难得合作游戏,每个环节密切相关,层层深入,深深吸引着幼儿参与到活动中。
让幼儿分组操作培养了幼儿团结和作,动手操作的能力发挥了幼儿的思维。教学中利用课件让幼儿直观认识。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在一次又一次的操作过程中探索图形之间的关系,感知游戏的快乐,激发了幼儿对数学图形的兴趣。其次,能将多媒体技术有机的运用到活动中去,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有效促进了幼儿的观察力。不足之处是过度不是很圆滑,课堂组织语言还不够生动,不能及时把幼儿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通过这次的教学活动,我收获很多,要上好每节课教师需要更多的激情投入来带动幼儿,其次要讲求语言的艺术,所讲述的语言一定要吸引幼儿,那么活动就成功了一半。任何一个活动,成功的方法不止一种,只要我们不断的研讨,就会取得成功。
5、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漂亮的气球》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使用打气筒给气球充气,知道气球充了气就会鼓起来。
2.通过试验、观察了解充气多少与气球大小的关系,能够说出充气多少与气球大小的变化。
3.喜欢使用打气筒等充气小工具,体验给气球充气的乐趣。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尝试使用打气筒给气球充气,知道气球充了气就会鼓起来。了解充气多少与气球大小的关系,说出充气多少与气球大小的变化。
活动准备:
1.各式气球若干、气球托若干。
2.多种样式的气球打气筒若干。
3.插气球的花瓶 4 个。
活动过程:
1.出示两个色彩不同、形状大小相同的气球,一个充满气是鼓的,一个没有气是瘪的,引发幼儿给气球充气的兴趣。
提问:小朋友,两个气球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小结:气球红红肚子里充满了气,是个圆鼓鼓的胖气球。蓝蓝肚子里没有气,是个干瘪瘪的瘦气球。
气球蓝蓝也想变的跟气球红红一样圆鼓鼓的,小朋友能帮助他吗? 2.幼儿自由探索、想办法给气球充气,让气球鼓起来。
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让气球鼓起来的?能不能给大家演示一下?(用嘴吹气的方法和用打气筒充气的方法)
请幼儿介绍自己给气球充气的方法,交流自己的经验。
小结:用嘴吹气时,嘴巴不能撒气,要一口一口的吹,吹完后捏紧气球嘴,不要让气漏出来。用打气筒充气时,将气球嘴对准充气嘴,捏紧后一下一下地打气,不要让气漏出来。
小朋友已经学会了自己给气球充气的方法,两人合作给气球充气能不能行?(激发幼儿两人合作给气球充气的兴趣)
3.幼儿合作用打气筒给气球打气,探索充气多少与气球大小的变化。
试验要求:两人合作给气球打气时,要仔细观察充气过程中气球的变化。
(1)提问:谁成功了?谁没有成功?什么原因没有成功?
请没有成功的小组交流失败的原因,请成功的小组分享合作成功的经验。
小结:两人合作给气球充气时要相互配合,一人打气,气要一下一下的打;另一个人要将气球对准气嘴,而且要捏紧,不能让气漏出来,这样气球就鼓起来了。
(2)提问:你们发现在打气的过程中,气球有什么变化吗?小结:原来,气球的大小与充气的多少有关系!充气多,气球就大,充气少,气球就小。
(3)请幼儿想办法让气球不撒气,学习使用气球托。
提问:为什么小朋友刚刚充完气鼓起来的大气球,一会儿就变小了?有什么办法能让气球不撒气?
幼儿交流让气球不撒气的办法,尝试使用气球托。
小结:原来充完气鼓起来的气球如果捏不紧气球嘴,里面的起就会漏出来,气球就会变小了。让气球不撒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用线绑紧气球嘴、拧紧气球嘴、给气球嘴打结,还可以用气球托。
4.游戏“打气比赛”,幼儿合作给不同大小、形状的气球打气,体验给气球充气的乐趣。
比赛要求:在一定时间内,给气球成功充气数量多的小组即可获胜。
小结:其实,在合作给气球充气时,只要两人配合好,就会很快给气球充满气,让气球鼓起来,再用球托将气球固定住就可以了。
5.观察图片,了解生活中充气后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的物品。提问:生活中的这些物品充气后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方便?小结:生活中充气后鼓起来的物品与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可以
帮我们做很多事情,节省很多力气呢。
反思:
《指南》中指出支持幼儿与同伴合作探究与分享交流,引导他们在交流中尝试概括自己探究的成果,体验合作探究和发现的乐趣。为此我的活动中组织幼儿大胆试验,并交流分享实验结果和实验操作经验,让孩子通过操作验证自己的办法,通过两人合作给气球打气,鼓励幼儿尝试合作完成充气实验,并交流两人合作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体验合作探究的快乐。
中班幼儿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本节活动注重幼儿的探索求知,在引发幼儿操作兴趣的基础上,鼓励幼儿操作实验,最后教师提升总结,并为幼儿创设宽松自主的交流氛围,大胆说出自己在实验中的探索发现,使幼儿层层递进、由易到难体验个人、两人合作给气球充气。
本活动通过自己给气球充气、两人合作给气球充气、充气比赛三个环节,引导幼儿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给气球充气的方法,寻找不让气球撒气的方法,并知道充气多少与气球大小的变化,能够根据气球的大小确定充气的多少,防止气球爆掉。活动中,通过猜想—试验—分享交流经验的方式,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发现充气多少与气球大小的关系。
在活动中出现的气球因充气过多而爆掉的突发事件,也成为了幼儿交流讨论的科学现象,很快幼儿就了解了气球充气过多就会爆掉,大小不同的气球充气也不一样。活动中还出现了气球撒气的现象,幼儿也想了许多的方法,学会了使用气球托固定气球,防止气球撒气。
6、中班科学教学设计《神奇的盐》反思
本次活动从生活中最常见的盐入手,培养幼儿动手探索能力,《神奇的盐》是一节中班主题科学活动,通过活动让孩子知道水里面加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带领小朋友一起观看死海视频。看一看“死海”中的神奇现象。
设计意图
本次活动从生活中最常见的盐入手,来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和热情,发现生活这种很常见的咸咸的小颗粒竟然还有这么神奇的一面。同时在活动的组织中也让孩子培养科学实验的严谨逻辑性。在《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 4—5 岁的儿童科学探索的目标是喜欢接触新事物,经常问一些与新事物有关的问题; 常常动手动脑探索物体和材料,并乐在其中。通过活动来促进孩子探索问题的兴趣和扩展孩子的科学认知。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动手探索能力。
2.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
3.通过实验活动,体验实验探索带来的乐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活动让孩子知道水里面加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 难点: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动手操作让鸡蛋浮起来
活动准备
物质的准备:
1.透明杯子、勺子、鸡蛋;
2.足量的盐;
3.水 ;
4. 死海的视频
5.幼儿观察记录表经验的准备:
幼儿对盐的一些简单的认识。
活动过程
一、神奇的“死海”
带领小朋友一起观看死海视频。看一看“死海”中的神奇现象。提问:小朋友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呀?
二、沉下去还是会浮起来?
1.用鸡蛋做实验,看看鸡蛋宝宝放在水里会不会像死海中的人那样没有沉下去。
2.拿出准备好的盐放入杯子中看看鸡蛋浮起来了没?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猜猜,今天老师给你带来了那个好伙伴,今天老师带来了“盐”这个神奇的小伙伴。那小朋友们在尝尝它是什么味道的呀?
把盐放入杯子中,看一看有没有神奇的事情发生。三、鸡蛋宝宝浮起来了。
1.教师把盐分发给两个小组的小朋友们,在给他们杯子里面装好水,提醒小朋友们要注意不要把杯子打翻。引导小朋友们放了几勺盐,看看鸡蛋有没有浮起来, 每放一勺就在准备好的记录表上做记录。看一看鸡蛋有没有浮起来,没有就要在记录本上打×,有就打√。
2.观察和引导孩子做实验。
3.教师小结:因为这个盐呀,它可以让水变得更有力量来撑起鸡蛋的重量。(在组织小朋友实验的时候,老师要作为引导者来进行一步一步深入,可以:接下来看小朋友们能不能让我们的鸡蛋浮起来;做的时候记得像老师一样做记录;有谁的鸡蛋浮起来了)
四、我们大家有话说。
1.小朋友们为什么刚刚我们做实验的时候,我们放第一勺盐鸡蛋会浮不起来,直到我们放第五勺的时候它会浮起来吗?
2.下面,有那个小朋友想来分享一下你们的发现么?或者分享一下你们是在第几勺盐的时候鸡蛋就可以浮起来啦。
3.小朋友们观察的都很仔细哟,非常棒,这个盐啊放的越多水就越紧密,力量就越大,就可以撑起鸡蛋。相反呢,盐放的水水就没力量鸡蛋就会沉下去。
今天小朋友们做的都非常棒,观察也十分仔细,动手能力强。小朋友们跟老师一起说:棒、棒,我真棒,棒、棒,我最强。谢谢小朋友们今天跟老师一起开心的做实验。
五、活动延伸:
小朋友们,记得把今天这节课学得知识带回家和父母分享哟,也可以和父母一起做今天你们做的实验,然后当小老师教爸爸妈妈怎么做。
活动总结
通过本次活动让小朋友了解盐可以增加水的密度从而提高水的一个浮力。活动的设计从观看死海的视频人在死海中不会下沉,提出问题引发孩子的思考,接着通过用鸡蛋进行实验激发孩子的探索热情,最终通过孩子的动手探索,发现原来是盐使鸡蛋不会下沉的。在活动的组织过程中要给孩子充分的探索空间,老师在孩子探索的时候应该注意观察和引导。
7、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筷子》教学设计反思
一、活动目标
1、了解筷子的产生及用途,知道筷子是中国人独特的发明创造。
2、尝试使用筷子进行各种实践和游戏活动。
3、培养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和各手指配合的协调性。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二、活动准备
PPT课件、筷子人手一双,幼儿操作材料。
三、活动重、难点:幼儿正确操作筷子,并用筷子开展各种活动。
四、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师:我给大家讲个谜语,大家猜猜是什么。姐妹双双一样长,一起工作一起忙,冷冷热热都经过,酸甜苦辣一起尝,猜一样日常生活用品。
幼:筷子。
师:是的,今天老师就给小朋友们带来了筷子,(出示筷子)它可是我们中国古代人的发明,那时的人们用竹子削成这样的两根细竹棍,一头细,一头粗,开始人们称它为“箸”,后来又叫筷子,别小看这一双细细的筷子,无论面条,米饭,青菜,肉食,甚至小豆粒,吃任何东西都难不倒它,它既可以这样夹菜,也可以当夹子,又方便又卫生,后来中国人就习惯了用筷子吃东西,并且一代一代传下来。现在,它可是我们吃东西的时候离不了的好伙伴。你们说,筷子是不是很神奇呢?你们想不想来试一试?
2、学习活动
①请每一组的小组长为幼儿分发筷子与小碟子,幼儿将各自的筷子按老师的要求拿在手上
②师教学筷子握法
师:先将筷子象老师这样拿在手上,细的一头向下,粗的一头向上,且两只筷子的两端要对齐,然后用大拇指,食指夹住,将中指放在两根筷子之间,这样,我们的筷子就能够自由的开合,夹取东西了。现在,
让我们互相看看,谁的小手最
灵巧。(幼儿间相互交流,检查,老师则巡回指导,并帮助那些还不能正确持筷的幼儿掌握要领。)
③师:现在,让我们举起我们手中的筷子来做个筷子操吧!
放音乐,幼儿跟随老师练习筷子使用的各种模仿,如:并拢筷子拨饭,张开筷子夹菜,横着筷子挑面条,搅动筷子搅拌等等,反复多次练习。
3、实践活动
①请小组长分发果盘。
②师:小朋友们非常能干,这么快已经学会使用筷子了,现在老师有好吃的东西请大家吃,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吃的时候,大家要用手里的筷子夹着吃,而不是手或别的东西,那样不卫生。大家先将喜欢吃的豆子夹到自已的碟子里,再用筷子夹着吃,吃多少就夹多少,不要浪费,如果还想吃,再去盘子里夹,大家都记住了吗?就让我们开始吧!
③放音乐,幼儿边吃边交流,老师一边巡回指导,帮助那些掌握得还不够好的幼儿,一边和孩子们交谈,品尝食品。
4、筷子游戏
①跳筷子舞
幼儿的品尝活动快结束时,老师随音乐用筷子敲出欢快的节奏,吸引幼儿起立与老师一道跳筷子舞,或用筷子敲击桌子发出清脆而欢快的乐点,使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快乐。
②活动小结
音乐结束
师:大家今天玩得开不开心?小朋友们真能干,学会了一样新本领,能用筷子夹住这么小的豆粒,真是不容易;而且我们还能用筷子来跳舞呢,要是你们天天在家里吃饭的时候都用它,你们的小手会越来越灵巧,脑子会越来越聪明,我现在可喜欢我的筷子了,你们呢?
③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与筷子有关的各种游戏活动。
师:还有谁能想出我们神奇的筷子还可以做些什么?
幼:蘸颜料画画、筷子叫乒乓球、搭房子......
5、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筷子是幼儿每天都能接触到的、熟悉的、喜欢的东西,我抓住这一教育契机注意创设操作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使幼儿变被动学习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同时也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的常见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激发他们的探索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体验筷子给我们带来的娱乐功能,从而喜欢并正确使用这一工具。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