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记录范文《教师在游戏活动中的有效介入》反思》属于幼儿园公开课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观察记录范文《教师在游戏活动中的有效介入》反思
观察对象
建构区里的幼儿
年龄段/班
中班上学期
观察时间
区域性游戏开放时间
观察背景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中进行的。幼儿的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应以游戏为载体,以个别化小组学习的方式为主。近期我园正在开展区域性游戏活动,教师根据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为幼儿创设各个区域性游戏,有角色表演区、体能运动区、益智操作区等等,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游戏区域,通过在该区域的自主游戏,完成自身能力和认知水平的提高,通过小组化、个别化的学习,达到幼儿适宜的发展水平。
观察目标
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的有效介入,能使幼儿的游戏内容更丰富,游戏持续时间更长,游戏的阶梯性更明显。
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观察过程
今天下午又到了建构区积木乐园开放的时间了,浩浩、萱萱、皖皖三个人兴高采烈的来到积木乐园里,把筐子里的泡沫积木倾倒在地,开始搭建楼房,他们把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积木层层堆放在一起,就像叠高一样,积木叠得越高,越容易坍塌下来,每次积木坍塌掉了,他们便高兴地手舞足蹈。但很快他们不再感兴趣了,因为这种游戏之前他们已经玩了N次了,他们今天似乎玩了几下后便没兴趣了,积木在建构区里被扔得到处都是,浩浩和皖皖也坐进了装积木的大筐子里,只有萱萱还在搭建楼房。我走过去,望着满地的积木,又看看三个孩子,我问道:“今天你们搭建了什么样的房子啊?”坐在大筐子里的浩浩和皖皖说:“我们今天在拆房子,楼房还没盖起来。”我又问在一旁搭积木的萱萱:“你在搭什么样的楼房?”乖巧的萱萱小声的说:“我正在搭,但是每次还没搭完,就被浩浩和皖皖用积木砸倒了。”这时角色游戏区恐龙乐园的孩子拿着一只恐龙向我跑来,举着恐龙问我:“老师,这是霸王龙吗?”我顺势拿过来说:“是啊,这只霸王龙怎么跑到这儿来了?我们一起来为它搭建一幢楼房吧。”孩子们一听,立即说:“好呀!”于是我把霸王龙摆放在地上,三个小家伙忙起来,很快他们用积木为霸王龙搭建好房子。这时我故意说:“哎呀!楼房这里怎么还有一个大缺口?那霸王龙一下子不就跑出去了吗?还有霸王龙这么高这么大,楼房这么矮,那霸王龙脚一抬不就跨出去了吗?”浩浩和皖皖一听,立即又去拿积木,继续加固搭建楼房,随后他们又跑到恐龙乐园里拿了其他恐龙,继续用积木为恐龙搭建楼房。游戏继续着......
在建构区的另一端,乐乐和沐沐正在专心地玩滚小球的游戏。这个游戏是让乒乓球通过长长的轨道进入到终点纸杯里,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可以用身体的任何部位触碰到乒乓球和轨道,幼儿要想办法让乒乓球滚入到纸杯里。乐乐一开始把轨道拼接成一个长长的轨道,把乒乓球放到轨道中,很认真,很用心地趴在地上吹着乒乓球,让乒乓球沿着轨道滚动前进,慢慢滚动到纸杯里。过了一会儿,估计他们俩是吹累了,开始用手拨弄着乒乓球前行,我对他俩说:“不能用手碰乒乓球噢!还有其他办法让乒乓球自己滚到纸杯里吗?”乐乐和沐沐笑嘻嘻的望着我,沐沐说:“把轨道拿起来,让它斜一点,球就自己滚到纸杯了。”乐乐立即说:“不行,不能用手碰轨道。”“对呀。不能用手碰,那怎么办?”我故意说道,然后我走到旁边的楼梯台阶处。两个聪明的小家伙一下子看明白我的用意了,立即把轨道一端搭放在台阶上,然后放上乒乓球,不费什么力乒乓球就滚入到纸杯里。“那要没有台阶怎么办?”我又追问道。乐乐和沐沐看着我,又看看对方,脸上露出不知该怎么办的表情。“看看周围有没有什么东西能用上?”听到我的提示后,两个人看看周围。发现墙边有一筐积木,两个人觉得它似乎可以用得上,于是拿了积木,去积极的尝试了。他们利用三角形积木有坡度的特性,让乒乓球直接从上面滚落到轨道中,依靠惯性进入到纸杯里。或将积木横放在轨道下方,让轨道形成坡度,然后再让乒乓球沿轨道坡度进入到纸杯里。乐乐和沐沐开心地玩着......
观察分析与反思
何为教师的有效介入?一、教师的有效介入能指导幼儿,能让幼儿游戏的内容更加丰富化。二、教师的有效介入能帮助幼儿,让幼儿游戏的阶梯性更明显。三、教师的有效介入能推动幼儿,让幼儿在游戏中主动探索,主动尝试。建构区里的这两个游戏是幼儿感兴趣的,与他们现有的能力发展是相匹配的,而且游戏本身对不同能力的幼儿来说有阶梯性。幼儿可以根据自身的最近发展区选择适宜游戏的难度,游戏本身也具备让幼儿探索尝试的空间。教师在幼儿游戏的的过程中,有主动介入行为,这种介入行为是积极的、有效的,它为游戏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而辅助材料(如恐龙、台阶、积木)的提供也让游戏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有趣了,每位幼儿可自由选择辅助材料完成游戏中的任务。
2、优质观察记录范文美工区游戏《染布师傅》反思
幼儿园里主题活动和区域活动是相互配合的,在主题活动进行时,会在区域活动中展开相应的活动,扎染活动是幼儿比较感兴趣的,但对于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区域活动中进行了多次的活动,并在每次通过观察进行改善。
观察对象
美工区幼儿
年龄段/班
中班
观察时间
2016年11月
观察背景
在主题活动《彩色世界》中,孩子们探索了三原色两两调和后的变化,也知道、认识了漂亮的布是染布师傅用彩色的颜料染出来的。
他们都对染布这件事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有的孩子问“老师,我们美工区的桌子上铺的好看的桌布也是染出来的吗?”“是啊,包括你们身上穿的衣服,班上的窗帘,阿姨身上的围裙都是白布用染料染出来的呢!”“哇!如果我们也可以染布就好了,我们就可以染出漂亮的花布了!”“可以啊,等老师准备好材料,你们来当染布师傅吧!”“哦耶!”
就这样,在孩子们热情地期待中,我们班“染布师傅”的活动开始了。
观察目标
1.体验扎染的乐趣,喜欢参与染布活动。
2.学习用冷水彩染的方法,染出彩色的花布。
3.能与同伴协商合作完成染布过程。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观察过程
(第一次)
区域活动开始了,美工区的孩子一个个兴致勃勃等我教他们如何开始染布。在我的指导下,他们陆续穿好罩衣、戴好手套,我将事先浸泡的布拧干打开铺在桌面上,让他们先看我如何操作。然后取出一根皮筋,在布上捏出一撮布团,然后用皮筋捆紧,之后就让孩子根据的方法进行操作。过了五分钟,我发现孩子们自己动手用皮筋扎好的“花”没有几个,扎好的也都是松松垮垮的,不能用,操作的时候基本都在寻求帮助:“老师,我不会绑!”“老师,帮我一下!”……我忙得团团转,可是效果并不理想。
观察分析与反思
(第一次)
分析:
1.孩子第一次接触扎染,对扎染的整个过程不熟悉,以至于每一步都需要老师不停地示范、指导。
2.中班上学期的孩子,在没有练习使用皮筋的经验的基础上,原有的手部精细动作发展水平和小肌肉的力量还不足以支持孩子利用皮筋将布绑紧。
反思:
首先,教师在集体前先示范讲解整个染布的过程,或者通过网络视频资源、步骤图等,让所有的孩子都对染布的过程都有个大致的了解。
其次减轻扎“花”的难度。
1. 提供不同的扎布材料让孩子选择,例如:棉绳、金线(内有铁丝)、细铁丝等,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孩子的需求。
2.改变扎“花”的方法,等孩子熟练了,再增加扎“花”的难度。
最后,锻炼孩子手部的精细动作和小肌肉的力量,利用操作区,在操作区投放皮筋、娃娃等材料,供幼儿练习给娃娃绑头发等,利用家长资源,让家长在家里引导孩子学习使用皮筋绑东西等,提高孩子的技能。
观察过程
(第二次)
今天,智辉、卉铃、梓涵等八个孩子选择了美工区参加扎染活动。孩子们主动穿好罩衣,带上手套后,便开始扎“花”。我看到智辉、卉铃、思涵选择了金线进行捆扎,梓涵、孟焰选择用棉线,而丽莹、媛熙、妮娜则是用皮筋来扎“花”。
丽莹、媛熙、妮娜三个合作扎一块布,她们扎得很快,才几分钟就扎好了十几个“花”;卉铃、智辉、思涵用金线捆扎,也扎了十几个,我走过去一看,他们在绕金线的时候,很费力,老是把手套和布绕在一起,而且金线捆得不紧,我手一碰,金线就从布上松掉了;施梓涵和孟焰用棉线捆得很仔细,孟焰捆得时候很用力,好几次都把棉线扯断了。
观察分析与反思
(第二次)
分析:
1.丽莹、媛熙、妮娜几个女孩子平时爱画画、做手工,手部精细动作发展较好,经过几次练习,现在能很好地使用皮筋进行捆扎。
2.卉铃、智辉、思涵选择用金线来扎“花”,由于手上带的手套,限制了他们手指的活动,加上他们在使用金线时的方法和力量不够,导致了操作过程中遇到总是把手套和布一起绕在一起,没有把布扎紧的问题。
3.由于棉线质地柔软,稍一用力就会被扯断,所以,孟焰他们在使用棉线的时候多次将棉线扯断。
反思:
1.在操作区继续加强对孩子手部力量和精细动作的锻炼,利用家园合作,引导家长鼓励孩子在家中继续练习。
2.让孩子在扎“花”时不戴手套,方便手部的动作,等准备使用染剂的时候再戴上手套。
3.引导孩子用棉线、金线多扎几次,向孩子示范用金线、棉线扎布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观察过程
(第三次)
经过几次活动,孩子们对扎染的步骤已经十分熟悉,大部分孩子都能脱离老师的帮助,独立操作。今天,希妍、妮娜、鑫泽、孟焰等十个小朋友进美工区进行扎染活动。
其中,希妍、羽婕、孟焰等几个能力较强的孩子选择独立完成作品,卉铃和苏歆、梓涵和鑫泽选择合作完成。过了15分钟,选择独立完成的几个孩子都陆陆续续把布扎好了“花”,戴上手套准备开始染色了,而选择合作完成的两组孩子都才扎好三四个“花”。
观察分析与反思
(第三次)
分析:
羽婕、希妍、孟焰、淑惠、妮娜等几个孩子能力较强,已经很好地掌握了扎“花”的技能技巧,所以他们能效果较好地完成扎染中“扎”的步骤;而选择合作的鑫泽、梓涵、苏歆和卉铃这几个孩子,相对技能掌握地较弱,因此,他们两种不同的操作方式,一种独立完成,一种共同合作,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考虑到选择合作完成的孩子与独立完成的孩子进度相差太多,于是,我让几个已经完成染色步骤并将作品密封好的孩子,去协助还未完成扎“花”步骤的孩子,有了希妍、羽婕几个孩子的帮助,鑫泽他们也很快地完成扎“花”,进入染色环节。
反思:
1.仍需要在操作区和家中继续加强对孩子手部力量和精细动作的锻炼,特别是班上部分能力较弱的孩子,需要更加关注。
2.除了染布,后期还可以增添其他的材料进行扎染,如可以向家长收集家里不穿的白色棉T,不用的素色、浅色床单等,丰富扎染的材料。
3、优质观察记录范文《有效培养幼儿自主穿脱衣意识》反思
现在幼儿在家都是小公主,小王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比较差,因此在日常观察中发现幼儿存在着个体差异,每位幼儿的能力都不一样,因此要针对不同幼儿开展不同的教育策略,以便幼儿都能够自主的穿脱衣服。
观察对象
全体幼儿
年龄段/班
小班
观察时间
2018.11月午睡前后
观察背景
午睡前后环节老师忙忙叨叨,来回帮助幼儿脱衣、穿衣。幼儿未形成自己意识,习惯于被帮助,为了增强幼儿生活能力与发展,针对此情况进行了相关的策略且效果明显受益,多数幼儿能够独立完成,个别幼儿需要教师的帮助,但不完全依托于老师。
观察目标
养成良好常规习惯,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
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观察过程
午睡前脱衣服、午睡后穿衣服,老师在这个环节总是忙忙叨叨的,一会儿这个小朋友喊老师,一会儿那个小朋友需要老师帮忙,帮了一个又一个,有的幼儿直接脱完衣服团在椅子上,不叠放自己的衣服,还有的幼儿衣服不好脱干脆就不脱。再有个别小朋友压根不自己穿脱衣服,完全都是老师帮助穿脱,为了增强幼儿自主穿脱衣意识,养成生活自理、自立、提高常规习惯意识,有目标的采取了策略。
观察分析与反思
一、能自己完成,缺少自主意识
幼儿能力差异不同,有的小朋友就能够自己完成穿脱衣并且能够将衣物叠放整齐,这样的小朋友具备这样的能力很少。有多数小朋友即使能够自己完成但是不自主,需要老师的提醒和督促。这一方面来自家庭,一方面来自老师,还有一方面是出于对孩子生活照顾,担心着凉生病。
二、不能自己完成,也不主动寻求帮助
1、这样的小朋友性格腼腆,等待老师发现,缺乏主动性。2、个性明显,知道午睡前后穿脱衣,就是不自己做。
三、能自己完成,习惯被帮助
都说懒大人就会成就棒孩子,这个“棒”指的是在孩子生活能力方面表现得很自立。孩子具有依赖性而成人有时是无意识,惯性的为孩子脱衣服,多数在家庭中,这下意识的动作就会让孩子形成习惯。
一、表格设计
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及现阶段发展需要,让幼儿形成自主意识,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习惯形成,减少过多的包办代替,增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此表格是针对幼儿午睡前自主脱衣服设计的,果然很惊讶,在表格试行的第一个中午就有 了很大的效果,孩子们都努力的自己脱衣服并且有意识的把衣服叠放在椅子上,刚开始虽然是叠了但是有点乱,老师教后能够自己完成,性格个性幼儿也能够有意识的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如脱鞋子,大大的减少了老师忙忙叨叨的现象。
在脱衣效果显著后,又在此基础上绘制了穿衣服的表格,如期望的那样,孩子们能够自己穿上衣服,个别幼儿需要老师帮助,老师也减少了之前的完全包办,屋里温暖的暖气幼儿可供幼儿自主穿衣,给予幼儿锻炼发展的机会。
二、家园的有效支持
及时利用微信群与家长分享幼儿生活自理情况,通过这一情况的分享,锻炼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主题,有了家长的参与,家长把孩子在家自己穿衣服、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小视频发在了家长群,带动了家长的参与,引起了所有家长的重视,更好与家园进行了互动,使目标更加明确,让家长也知道自理能力对幼儿的发展好处。
三、(表格走进家庭)表格的有效实际应用
针对情况表格的有效应用,使得表格应用到家庭中,把幼儿自己的想法加进去,会使得表格设计具有有效性、有作用性、可操作性,采取实际的小策略与幼儿共同探讨、制定、实施,建立在尊重之上,才能够达到教育目标。
观察反思:起初担心孩子因为有五角星和对勾的奖励会自己穿,没有这个会回归原来的样子,时间验证了我的想法是错误的,孩子的常规习惯培养好了,即使取消了表格也能够完成,幼儿的意识被大大的提升,形成了自主的习惯。学会了照顾自己的方法。
4、幼儿园小班观察记录《如何介入小班角色游戏中》反思
观察目标
1.积极利用提供的半成品材料进行建构活动。
2.娃娃家主人能热情地招呼客人。
3.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观察过程
1.郭润泽一进入建构区就发现了新增添的材料,一个人开始摆弄起来,他拿起KT板做的围墙,把它展开来放,尝试了很多次都没能放稳,但他继续尝试,无意间一块带直角的KT板“站”住了,他特别高兴,于是,他把每一块KT板都折成直角,然后一块一块围在自己的身边,围成了一个圈,自己站在中间手舞足蹈。我引导说:“多棒的围墙哦,朋友们搭的小区就少了一段围墙呢!”郭润泽立刻在房子边围起了围墙。
2.郭润泽的举动引起了钱兜兜的不满,他说不能把出门的路堵住了,要求把围墙搭得远一些,郭润泽同意了,他说可以在地毯周围围一圈围墙。
3.常婷雨站在娃娃家门口,看到我走近娃娃家,她就一边鞠躬一边说:“欢迎光临,请进。”我脱鞋子走进娃娃家,常婷雨马上把我的鞋子放进柜子。爸爸袁章润给我倒了一杯水,常婷雨抢着说:“请喝水”袁章润有些不高兴地说“我来招呼客人的” 常婷雨说:“好吧,我去烧菜。”爸爸一个劲地请我喝水,妈妈又插嘴了“请老师吃水果呀”爸爸说“你烦死了,你快烧饭吧,我们肚子饿了。”在整个做客过程中,爸爸妈妈都很热情,很会招呼客人。
观察分析与反思
这是一个新小班的游戏开展情况记录,小班的游戏刚开展不久,在这阶段游戏中重点发展的是幼儿语言交往和利用材料建构的能力。我们就从游戏要求、材料投放、观察对象和幼儿游戏情况这几方面看游戏中幼儿的游戏行为和游戏水平。如建筑区:幼儿发现了新增添的材料,一个人开始摆弄起来……从这段幼儿行为描述中,我们看到,幼儿愿意尝试接受和使用新材料,并为自己的材料使用成功而兴奋;又如娃娃家:常婷雨站在娃娃家门口,一边鞠躬一边说:“欢迎光临,请进”……在整个做客过程中,幼儿都很热情,很会招呼“客人”,可以看到他们已经初步具有了角色意识,乐意与同伴交往,会运用一些礼貌交际用语了。我积极的参与其中,可以了解到幼儿目前的游戏行为发展和需要发展的方向,从而及时介入正确引导。
我们教师采用了定点观察,作为旁观者和参与者观察、记录幼儿在游戏中的语言、动作等外在表现,而且比较细致详细,这样就为了解和分析游戏中幼儿发展情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和定人观察相比,这样的观察方式有利于推动游戏的深入发展。
在这份游戏记录中,作为幼儿游戏的伙伴、支持者,教师能有目的有方向有策略地进行观察和记录,留下了真实详细的资料。教师自己参与到游戏的情境中,捕捉到幼儿在招待客人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热情,及交往语言。教师围绕游戏的重点目标进行观察记录,我们就能较清楚地了解在幼儿游戏行为的语言交往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了。
5、中班观察记录范文《害怕运动的小朋友》反思
观察背景
上体育课从来不主动完成老师布置的锻炼项目
观察目标
通过老师引导协助变成爱运动的小女孩
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观察过程观察实录一
今天下午有我们班的体育课,小朋友们都兴致勃勃的去操场上课。每个星期的体育课是周四下午。小朋友都特别开心。因为都想到室外参加体育老师教的各项运动和游戏。今天老师要求每个小朋友可以双脚跳敏捷梯,大部分孩子都完成的特别好。我发现到最后有一个小女孩站在敏捷梯的最前端一直看着不动
我走到她跟前问:“白纾毓,你为什么不往过跳呀?”她回答说:“我害怕摔倒。”她平时是个特别听话乖巧的女孩,做事情总是小心翼翼,我想正是如此才造成她的胆怯心理。于是我开导她说“没关系的,你试试,这个很简单的。
你看小朋友们都跳过去了,并没有一个摔倒的。你是最棒的,老师相信你也可以的”她还是看着很害怕的样子,我决定拉着她的手让她试试,第一遍我拉着她的小手一格一格的跳过了敏捷梯,她露出了开心的笑容,经过我的鼓励加引导,白纾毓小朋友终于可以放开我的手自己跳过敏捷梯了。
观察实录二
我们幼儿园有开设篮球课,这是我们幼儿园的一大特色,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篮球,这个学期开学以来,大部分小朋友的篮球都拍的很好,今天是集体篮球课,白纾毓抱着篮球迟迟不肯拍,我走到她的身边,让她拍篮球,她胆怯的小眼神看着我,缓缓的拍下篮球,刚拍下并没有连续拍打,而是一把又抱到怀里。
我问她“你为什么不拍,又抱起来了呢?”她说“我害怕篮球跑了”我真是又好气又好笑。我说“你一直抱着它,也不能拍呀,你不要害怕它跑,你要一直拍它,它就不会跑了,你试试看”她听了我的话,连续拍打了几下,发现真的是不跑了。我观察了一会儿,发现她可以连续拍到十几个以上。当然,这离我们的目标该还有一定距离,我们的目标是可以连续拍打五十个以上。
然后我找了她的妈妈进行沟通,让家里多给孩子练习多鼓励孩子!过了一个星期,又是一节篮球课,我悄悄的观察了白纾毓,发现她的进步特别大,已经可以完成我们五十个的目标了。
观察分析与反思
对于胆小害羞的的孩子,我觉得应该多些关注,多些耐心,多引导。白纾毓现在对体育课的兴趣也特别大,每节课都完成的很好!平时我们也要多注意观察胆小的孩子,每个孩子都需要多鼓励和引导!
6、幼儿园中班观察记录《有趣的普通话》范文反思
观察对象冯梓轩年龄段/班小班观察时间2020年4月6日观察背景从轩轩上幼儿园那天开始,我发现他每次跟老师或小朋友说话的时候,吐字不是很清楚,甚至说的我压根就晕头转向的。所以,小班的宝宝语言发展至关重要,培养宝宝正确的发音是最为关键的。观察目标:冯梓轩学会说普通话
观察过程
在与冯梓轩的接触中,我发现他的普通话语音非常不正确。有一次,他在唱歌曲《小金鱼》:“一条鱼,水里游,都都单单在发愁。”于是我走到他前面跟他说:“你唱得真好听,如果你把都都单单唱成孤孤单单肯定还更好听。你说说看“孤孤单单。”并教给他发“孤”的方法:舌头缩起来,不要碰着,让气从嘴里发出来。孩子很乐意学,我让他慢慢说。由于他一直习惯了说都都单单,所以一下子纠正有点难。小班的孩子好模仿,因此我说一遍,他也跟着说一遍。由于我是准备着而行的,所以手里还拿着小金鱼的图片。我拿着两条小金鱼的图片,问他:“现在这条小金鱼还孤单吗?”他说:“不孤单了。”“到底孤单吗?““不孤单。”“那我让这条鱼离开,他会孤单吗?”“你有姑妈吗?”“有几个姑妈?”我变着方法试着跟他谈话,其实是想让他练习发“孤”的发音。通过反复的练习,冯梓轩对孤的发音有了进步,有几遍已经能发对了。
观察分析与反思
在观察中,我发现冯梓轩对g和d的发音区分的不是很好。普通话不正确的原因,主要是受家庭因素和他自身因素的影响。他从小是由奶奶领的,所以平时普通话说得较少,普通话的词汇也不多,总是根据自己的想象来说。比如有一次,他吃完饭就说我要:“卡嘴巴。”这是他自己创造出来的词。另一方面他比较害羞,说话时不敢看人家的眼睛,这样他光靠耳朵听,而没有看别人的嘴形发音,长此以往,而导致他发音的不正确。
7、观察记录范文《教师在游戏活动中的有效介入》反思
观察对象
建构区里的幼儿
年龄段/班
中班上学期
观察时间
区域性游戏开放时间
观察背景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中进行的。幼儿的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应以游戏为载体,以个别化小组学习的方式为主。近期我园正在开展区域性游戏活动,教师根据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为幼儿创设各个区域性游戏,有角色表演区、体能运动区、益智操作区等等,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游戏区域,通过在该区域的自主游戏,完成自身能力和认知水平的提高,通过小组化、个别化的学习,达到幼儿适宜的发展水平。
观察目标
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的有效介入,能使幼儿的游戏内容更丰富,游戏持续时间更长,游戏的阶梯性更明显。
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观察过程
今天下午又到了建构区积木乐园开放的时间了,浩浩、萱萱、皖皖三个人兴高采烈的来到积木乐园里,把筐子里的泡沫积木倾倒在地,开始搭建楼房,他们把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积木层层堆放在一起,就像叠高一样,积木叠得越高,越容易坍塌下来,每次积木坍塌掉了,他们便高兴地手舞足蹈。但很快他们不再感兴趣了,因为这种游戏之前他们已经玩了N次了,他们今天似乎玩了几下后便没兴趣了,积木在建构区里被扔得到处都是,浩浩和皖皖也坐进了装积木的大筐子里,只有萱萱还在搭建楼房。我走过去,望着满地的积木,又看看三个孩子,我问道:“今天你们搭建了什么样的房子啊?”坐在大筐子里的浩浩和皖皖说:“我们今天在拆房子,楼房还没盖起来。”我又问在一旁搭积木的萱萱:“你在搭什么样的楼房?”乖巧的萱萱小声的说:“我正在搭,但是每次还没搭完,就被浩浩和皖皖用积木砸倒了。”这时角色游戏区恐龙乐园的孩子拿着一只恐龙向我跑来,举着恐龙问我:“老师,这是霸王龙吗?”我顺势拿过来说:“是啊,这只霸王龙怎么跑到这儿来了?我们一起来为它搭建一幢楼房吧。”孩子们一听,立即说:“好呀!”于是我把霸王龙摆放在地上,三个小家伙忙起来,很快他们用积木为霸王龙搭建好房子。这时我故意说:“哎呀!楼房这里怎么还有一个大缺口?那霸王龙一下子不就跑出去了吗?还有霸王龙这么高这么大,楼房这么矮,那霸王龙脚一抬不就跨出去了吗?”浩浩和皖皖一听,立即又去拿积木,继续加固搭建楼房,随后他们又跑到恐龙乐园里拿了其他恐龙,继续用积木为恐龙搭建楼房。游戏继续着......
在建构区的另一端,乐乐和沐沐正在专心地玩滚小球的游戏。这个游戏是让乒乓球通过长长的轨道进入到终点纸杯里,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可以用身体的任何部位触碰到乒乓球和轨道,幼儿要想办法让乒乓球滚入到纸杯里。乐乐一开始把轨道拼接成一个长长的轨道,把乒乓球放到轨道中,很认真,很用心地趴在地上吹着乒乓球,让乒乓球沿着轨道滚动前进,慢慢滚动到纸杯里。过了一会儿,估计他们俩是吹累了,开始用手拨弄着乒乓球前行,我对他俩说:“不能用手碰乒乓球噢!还有其他办法让乒乓球自己滚到纸杯里吗?”乐乐和沐沐笑嘻嘻的望着我,沐沐说:“把轨道拿起来,让它斜一点,球就自己滚到纸杯了。”乐乐立即说:“不行,不能用手碰轨道。”“对呀。不能用手碰,那怎么办?”我故意说道,然后我走到旁边的楼梯台阶处。两个聪明的小家伙一下子看明白我的用意了,立即把轨道一端搭放在台阶上,然后放上乒乓球,不费什么力乒乓球就滚入到纸杯里。“那要没有台阶怎么办?”我又追问道。乐乐和沐沐看着我,又看看对方,脸上露出不知该怎么办的表情。“看看周围有没有什么东西能用上?”听到我的提示后,两个人看看周围。发现墙边有一筐积木,两个人觉得它似乎可以用得上,于是拿了积木,去积极的尝试了。他们利用三角形积木有坡度的特性,让乒乓球直接从上面滚落到轨道中,依靠惯性进入到纸杯里。或将积木横放在轨道下方,让轨道形成坡度,然后再让乒乓球沿轨道坡度进入到纸杯里。乐乐和沐沐开心地玩着......
观察分析与反思
何为教师的有效介入?一、教师的有效介入能指导幼儿,能让幼儿游戏的内容更加丰富化。二、教师的有效介入能帮助幼儿,让幼儿游戏的阶梯性更明显。三、教师的有效介入能推动幼儿,让幼儿在游戏中主动探索,主动尝试。建构区里的这两个游戏是幼儿感兴趣的,与他们现有的能力发展是相匹配的,而且游戏本身对不同能力的幼儿来说有阶梯性。幼儿可以根据自身的最近发展区选择适宜游戏的难度,游戏本身也具备让幼儿探索尝试的空间。教师在幼儿游戏的的过程中,有主动介入行为,这种介入行为是积极的、有效的,它为游戏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而辅助材料(如恐龙、台阶、积木)的提供也让游戏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有趣了,每位幼儿可自由选择辅助材料完成游戏中的任务。
8、观察记录范文《在尝试中成长》反思
孩子都是父母手心里的宝贝,爷爷奶奶更是宠爱有加,因此让很多幼儿得不到锻炼,每一种体育活动都可能是富有挑战性、都是有一定危险的,当孩子进行初次尝试后,哪怕只是上了一小步也会给幼儿带来成功的体验,这种成就感对幼儿的再次尝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观察对象
顾洋刘航
年龄段/班
小班
观察时间
2018.10.9
观察背景
在户外活动时,幼儿不敢爬上攀爬架
观察目标
观察幼儿动作是否协调、灵敏,分析不敢攀爬的原因。
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观察过程
户外活动时间到了,孩子们像欢快的小鸟一样都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活动项目,有的走轮胎,有的玩攀爬架,还有的荡秋千,但只有顾洋一人站在攀爬架前一动不动,看着小朋友玩。这是刘航从攀登网上爬下来,看到顾洋站在那,兴奋地对她说句:“你也爬啊!我都爬了好几遍了,可好玩了!”顾洋小声地说:“我有些害怕!”刘航说:“没关系,看大家都在往上爬呀”,说完就拉着顾洋靠近攀登网,“我们一起爬吧!”顾洋在刘航的带动下,慢慢地爬上了攀爬架,迈出了第一步。旁边的孩子还给他们打气加油。在其他孩子热情帮助下,顾洋终于凭借自己的能力爬到了攀爬架上,开心地笑了。随后我又让顾洋小朋友再尝试几次,增加攀爬的次数,她一点都不害怕了,渐渐喜欢上了这个攀爬游戏。
观察分析与反思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尤其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因而也自然成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聚焦中心,六双眼睛时刻关注着小宝贝的动静,惟恐有点闪失。不让孩子出家门“闯祸”;不让孩子随意跑动、跳跃;不让孩子……使孩子只能老老实实地呆在大人的身边。过多的保护实际上剥夺了幼儿锻炼的机会,孩子无从尝试动手做事,缺乏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独立能力、活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缺乏克服困难的能力,长久这样他的自信心也越来越没有,孩子面对困难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畏惧心理。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克服畏惧的心理从而喜欢攀爬游戏呢?
1. 榜样作用,让孩子敢于攀爬
幼儿容易模仿别人的行为和受成人强化的影响,容易受情绪的感染。
2.增加次数,让孩子喜欢攀爬
每一种体育活动都可能是富有挑战性、都是有一定危险的,当孩子进行初次尝试后,哪怕只是上了一小步也会给幼儿带来成功的体验,这种成就感对幼儿的再次尝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渐渐熟练的动作中我看到了顾洋小朋友略带自信的眼神 在实践中帮孩子树立信心,以此固化孩子已经得到的经验。
3.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善于用孩子的方式帮助幼儿消除恐惧。
4.活动中要有目的的锻炼她的胆量,鼓励她在集体前大胆表现。
5.引导幼儿在自己的努力下完成游戏,感受共同游戏的
快乐,让她产生自信。
攀爬游戏开展了一段时间,孩子由原先不敢尝试到现在抢着游戏,可见对攀爬游戏进行有效指导能促进不畏艰难这一良好品质的养成,这也为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孩子的心灵世界是脆弱而又敏感的,需要我们老师有足够的耐心,细心地加以呵护,在等待中闪现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