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新疆舞律动活动《摘果子》大班音乐教案反思

《幼儿园新疆舞律动活动《摘果子》大班音乐教案反思》属于幼儿园公开课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幼儿园新疆舞律动活动《摘果子》大班音乐教案反思

1、幼儿园新疆舞律动活动《摘果子》大班音乐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歌曲演唱的基础上萌发律动表演的兴趣。

  2.感受维吾尔族舞蹈的特点,学习进退步;侧点步;击腕;托帽等基本动作。

  3.学会随歌曲的旋律、节奏、情绪进行表演。

  4.听音乐,尝试分辨乐曲的快慢和轻重,能跟着节奏律动。

  5.通过学唱歌曲,体验歌曲的氛围。

  活动准备:音乐、秋天丰收图片

  活动过程:

  1.出示苹果园让幼儿看图说场景。

  (1)这是哪里?你们看到什么?

  (2)我们一起到苹果园摘苹果吧。(在音乐伴奏下摘苹果)

  (3)今天有位客人也来到我们中间了,你们看看她是谁?(跳新疆舞的小姑娘ppt)

  (4)她是哪个民族的小姑娘?(新疆)

  2.初步感受维吾尔族舞蹈的特点。

  (1)新疆是一个能个善舞的民族,我们一起来看看新疆舞,看看你最喜欢的动作是什么。

  (2)师:请大家说说,你最喜欢这个舞蹈中的哪个动作?

  (3)学习“击腕”的动作:我们一起欢迎维吾尔族小朋友来到我们这里,这个动作叫击腕。

  (4)学习“进退步”的动作:我向前,你向前,我退回,你退回。

  (5)学习托帽和侧点步:托好小帽摘苹果,脚尖侧点,点两下,掂起小脚摘苹果。

  (6)教师示范舞蹈。

  (4)幼儿听音乐舞蹈。

  3.双圈舞

  师:我们一起找个好朋友,面对面围成圆圈,一起来庆祝丰收吧。要求幼儿在托帽和侧点步的时候面对面内外圈交换位置。

  活动延伸:

  1.语言区域投放有关新疆景点、食物、生活习俗的图片,让幼儿了解更多关于新疆的各种文化。

  2.表演区投放新疆音乐和服装让幼儿表演。

  附歌曲: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中,每个幼儿在游戏的氛围中用心,用脑,用眼,用身体,用嘴巴,用手,用脚,内化着自己的理解,他们在匹配的音乐刺激下产生表现的激情,此时他们真正和音乐一起跳,一起笑,一起玩,体验到了活动的乐趣!

  总之音乐艺术工作的听、唱、演奏,以及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分析、处理等方面的音乐能力,是在音乐实践活动能力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的。(如掌握制定教育工作的案例、备课、组织音乐教育活动、进行自我评析能力等)只有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才是提升音乐教育能力的前提。提高教师音乐素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孩子的发展。给孩子更多自主的空间,更好地促进他们的成长。

2、幼儿园大班体育优秀教案《摘果子》含反思

  活动目标:

  1 练习原地纵跳触物,增强幼儿的纵跳能力。

  2培养幼儿的荣誉感和竞赛意识。

  活动准备:

  1布置好场地

  2小篮子两只

  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

  模仿操“小小解放军”。操节自编,(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编排上肢运动-下蹲运动-体转运动-腹背运动-跳跃运动-整理运动。

  2基本部分。

  师讲解,示范原地纵跳触物的动作。

  幼儿自由练习,教师个别指导幼儿跃起后手臂向上伸的动作。

  交代游戏名称后,讲解 示范两队解放军比赛摘果子游戏的玩法。

  幼儿分两组游戏,提醒幼儿注意规则。

  3结束部分。

  玩民间游戏“木头人”。

  教后感:幼儿以前学过摘果子的律动活动,刚开始的部分幼儿的兴趣的积极性很高。游戏玩下来,看得出幼儿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

  活动反思:

  我通过示范,强化纵跳触物的动作要领:双腿屈膝,使劲向上跳起,同时伸一只手臂高高举起。在活动中让幼儿充分体验摘到果子的成就感。在活动中,自始自终幼儿都被有趣的游戏情境吸引了,积极性特别高昂。活动进行中,教师以一个活动的发起和参与者的身份和孩子们共同探索,形成了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在集体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又充当了一个玩伴的角色,起到了较好的主导作用;最后,教师又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强调以孩子为主体,真正体现了孩子的主体地位,也充分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把活动推向了高潮。

3、音乐律动活动《海草舞》大班音乐游戏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音乐能够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创造力。如何选择活动内容激发幼儿的兴趣至关重要。《指南》、《纲要》中指出:“儿童的自我评价开始从个别性评价向多面性评价发展,例如;大班儿童在评价自己时会说:“我会唱歌跳舞,但画画不行。” “该年龄段的儿童开始有了合作意识。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也能与三五个小朋友一起开展合作性游戏。他们逐渐明白公平的原则和需要服从集体约定的意见,也能向其他伙伴介绍、解释游戏规则。比如,在小舞台表演游戏中几个小朋友能一起分配角色、道具,能以语言、动作等进行表现,并有一定的合作水平。”

  《海草舞》是我们班孩子最喜欢的一首歌,在这首歌曲中,孩子们会随之起舞,感受快乐。因此,我设计了本次律动活动。

  活动目标:

  1、在熟悉音乐旋律的基础上,通过多种不同肢体动作来表现乐曲。

  2、能够按规则跟随乐曲节拍进行模仿和创编舞蹈动作。

  3、感受音乐游戏带来的快乐。

  4、感受歌曲诙谐幽默的特点,能听着音乐游戏。

  5、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及肢体的表现能力。

  活动准备:

  教具:音乐《海草舞》、PPT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发兴趣。

  1.今天我请小朋友们到音乐王国去做客。

  2.音乐王国里住着美丽的仙子,还有许多好玩的游戏,一起去看看吧!

  二、学看图谱,练习舞蹈。

  1.走啊走,我们来到了钢琴城。

  2.出示图谱,幼儿练习。

  提问:(1)这个图谱是什么意思?你能看懂吗?

  (2)谁能用动作来试一试?

  3. 随机出示图谱,幼儿迅速做出相应动作。

  4. 组合图谱,学习舞蹈。

  提问:(1)这些动作,组合起来会怎么样呢?

  (2)我们跟着音乐来试一试吧。

  (3)你发现这些图谱会怎样?是什么意思?

  5.幼儿尝试跟随图谱舞蹈。

  三、观看视频,尝试编舞。

  1.钢琴城可真有趣啊!我们继续往前走吧!(来到吉他城)

  2.观看视频,集体创编。

  吉他城里会有什么好玩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提问:(1)视频中的老师做了几个动作,每个动作做了几次?

  (2)你们想不想试一试自己编动作来跳一跳?

  3. 交代要求:

  (1)请小朋友分成3组,创编动作并记录。

  (2)记录好后,小组尝试舞蹈。

  4.幼儿分组,尝试创编舞蹈。

  5.幼儿跟随音乐表演。

  四、完整表演,结束活动。

  1.音乐王国里还有一个最奇妙的竖琴城。让我们来看看竖琴城里有些什么吧!

  2.竖琴城里的仙女是什么意思?你看懂了吗?

  3.幼儿完整表演《海草舞》。

  反思:

  这是一节很有趣的音乐课,我利用抖音中的乐曲《海草舞》让幼儿学习,在活动中幼儿十分感兴趣,利用幼儿熟悉的歌曲进行学习舞蹈动作,小朋友们都很愿意小组合作创编新的动作。在活动中,我突出了重难点,图谱简单易懂,幼儿也可以跟着一起创编,整个过程设计的是循序渐进的,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在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节奏,自己创编动作。

  在活动中,我也发现了一些情况,1.降低难度,内容过多;2.可以把律动的动作再拎一下,创编和看视频2个环节可以互换一下,这样难易的体现更有层次性。3.孩子的前期经验不足,律动活动没有很好的挖掘舞蹈动作的元素,整个活动内容也多,孩子总体掌握情况不是特别好。

4、幼儿园新疆舞律动活动《摘果子》大班音乐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歌曲演唱的基础上萌发律动表演的兴趣。

  2.感受维吾尔族舞蹈的特点,学习进退步;侧点步;击腕;托帽等基本动作。

  3.学会随歌曲的旋律、节奏、情绪进行表演。

  4.听音乐,尝试分辨乐曲的快慢和轻重,能跟着节奏律动。

  5.通过学唱歌曲,体验歌曲的氛围。

  活动准备:音乐、秋天丰收图片

  活动过程:

  1.出示苹果园让幼儿看图说场景。

  (1)这是哪里?你们看到什么?

  (2)我们一起到苹果园摘苹果吧。(在音乐伴奏下摘苹果)

  (3)今天有位客人也来到我们中间了,你们看看她是谁?(跳新疆舞的小姑娘ppt)

  (4)她是哪个民族的小姑娘?(新疆)

  2.初步感受维吾尔族舞蹈的特点。

  (1)新疆是一个能个善舞的民族,我们一起来看看新疆舞,看看你最喜欢的动作是什么。

  (2)师:请大家说说,你最喜欢这个舞蹈中的哪个动作?

  (3)学习“击腕”的动作:我们一起欢迎维吾尔族小朋友来到我们这里,这个动作叫击腕。

  (4)学习“进退步”的动作:我向前,你向前,我退回,你退回。

  (5)学习托帽和侧点步:托好小帽摘苹果,脚尖侧点,点两下,掂起小脚摘苹果。

  (6)教师示范舞蹈。

  (4)幼儿听音乐舞蹈。

  3.双圈舞

  师:我们一起找个好朋友,面对面围成圆圈,一起来庆祝丰收吧。要求幼儿在托帽和侧点步的时候面对面内外圈交换位置。

  活动延伸:

  1.语言区域投放有关新疆景点、食物、生活习俗的图片,让幼儿了解更多关于新疆的各种文化。

  2.表演区投放新疆音乐和服装让幼儿表演。

  附歌曲: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中,每个幼儿在游戏的氛围中用心,用脑,用眼,用身体,用嘴巴,用手,用脚,内化着自己的理解,他们在匹配的音乐刺激下产生表现的激情,此时他们真正和音乐一起跳,一起笑,一起玩,体验到了活动的乐趣!

  总之音乐艺术工作的听、唱、演奏,以及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分析、处理等方面的音乐能力,是在音乐实践活动能力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的。(如掌握制定教育工作的案例、备课、组织音乐教育活动、进行自我评析能力等)只有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才是提升音乐教育能力的前提。提高教师音乐素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孩子的发展。给孩子更多自主的空间,更好地促进他们的成长。

5、教案大班音乐律动详案《摘果子(新疆舞)》

  这是一篇幼儿园大班的音乐律动活动,出示苹果园,激发幼儿摘果子的兴趣,并在音乐伴奏下摘苹果,感受维吾尔族舞蹈的特点,学习进退步;侧点步;击腕;托帽等基本动作。整个活动在边玩边学中引导幼儿学会随歌曲的旋律、节奏、情绪进行表演,萌发律动表演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在歌曲演唱的基础上萌发律动表演的兴趣。

  2.感受维吾尔族舞蹈的特点,学习进退步;侧点步;击腕;托帽等基本动作。

  3.学会随歌曲的旋律、节奏、情绪进行表演。

活动准备:

  音乐、秋天丰收图片

活动过程:

  1.出示苹果园让幼儿看图说场景。

  (1)这是哪里?你们看到什么?

  (2)我们一起到苹果园摘苹果吧。(在音乐伴奏下摘苹果)

  (3)今天有位客人也来到我们中间了,你们看看她是谁?(跳新疆舞的小姑娘ppt)

  (4)她是哪个民族的小姑娘?(新疆)

  2.初步感受维吾尔族舞蹈的特点。

  (1)新疆是一个能个善舞的民族,我们一起来看看新疆舞,看看你最喜欢的动作是什么。

  (2)师:请大家说说,你最喜欢这个舞蹈中的哪个动作?

  (3)学习“击腕”的动作:我们一起欢迎维吾尔族小朋友来到我们这里,这个动作叫击腕。

  (4)学习“进退步”的动作:我向前,你向前,我退回,你退回。

  (5)学习托帽和侧点步:托好小帽摘苹果,脚尖侧点,点两下,掂起小脚摘苹果。

  (6)教师示范舞蹈。

  (4)幼儿听音乐舞蹈。

  3.双圈舞

  师:我们一起找个好朋友,面对面围成圆圈,一起来庆祝丰收吧。要求幼儿在托帽和侧点步的时候面对面内外圈交换位置。

活动延伸

  1.语言区域投放有关新疆景点、食物、生活习俗的图片,让幼儿了解更多关于新疆的各种文化。

  2.表演区投放新疆音乐和服装让幼儿表演。

6、大班音乐律动《摘果子》(新疆舞)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歌曲演唱的基础上萌发律动表演的兴趣。

  2.感受维吾尔族舞蹈的特点,学习进退步;侧点步;击腕;托帽等基本动作。

  3.学会随歌曲的旋律、节奏、情绪进行表演。

  4.借助已有经验、图片和老师的提问,理解并记忆歌词。

  5.在进行表演时,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活动准备:音乐、秋天丰收图片

  活动过程:

  1.出示苹果园让幼儿看图说场景。

  (1)这是哪里?你们看到什么?

  (2)我们一起到苹果园摘苹果吧。(在音乐伴奏下摘苹果)

  (3)今天有位客人也来到我们中间了,你们看看她是谁?(跳新疆舞的小姑娘ppt)

  (4)她是哪个民族的小姑娘?(新疆)

  2.初步感受维吾尔族舞蹈的特点。

  (1)新疆是一个能个善舞的民族,我们一起来看看新疆舞,看看你最喜欢的动作是什么。

  (2)师:请大家说说,你最喜欢这个舞蹈中的哪个动作?

  (3)学习“击腕”的动作:我们一起欢迎维吾尔族小朋友来到我们这里,这个动作叫击腕。

  (4)学习“进退步”的动作:我向前,你向前,我退回,你退回。

  (5)学习托帽和侧点步:托好小帽摘苹果,脚尖侧点,点两下,掂起小脚摘苹果。

  (6)教师示范舞蹈。

  (4)幼儿听音乐舞蹈。

  3.双圈舞

  师:我们一起找个好朋友,面对面围成圆圈,一起来庆祝丰收吧。要求幼儿在托帽和侧点步的时候面对面内外圈交换位置。

  活动延伸

  1.语言区域投放有关新疆景点、食物、生活习俗的图片,让幼儿了解更多关于新疆的各种文化。

  2.表演区投放新疆音乐和服装让幼儿表演。

  附歌曲: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中,每个幼儿在游戏的氛围中用心,用脑,用眼,用身体,用嘴巴,用手,用脚,内化着自己的理解,他们在匹配的音乐刺激下产生表现的激情,此时他们真正和音乐一起跳,一起笑,一起玩,体验到了活动的乐趣!

  总之音乐艺术工作的听、唱、演奏,以及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分析、处理等方面的音乐能力,是在音乐实践活动能力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的。(如掌握制定教育工作的案例、备课、组织音乐教育活动、进行自我评析能力等)只有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才是提升音乐教育能力的前提。提高教师音乐素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孩子的发展。给孩子更多自主的空间,更好地促进他们的成长。

7、幼儿园大班律动活动《面条舞》教案设计反思

  课程目标:

  1、通过倾听感受音乐中ABC段的音乐节奏,愿意用身体合拍的动作。在煮面条的情境下,跟随着音乐用夸张的肢体动作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的表现。

  2、初步尝试合作律动,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3、感受歌曲诙谐幽默的特点,能听着音乐游戏。

  4、通过图片理解歌词内容,并能根据歌词内容展开大胆的想象。

  课程准备:生活中有见过煮面条的经验、 MP3音乐、大锅(板凳围合)教学拼图(没煮前的面条,放在锅里的面条,水沸后的面条。)

  课程重点:感受音乐中ABC段的音乐节奏,愿意用身体合拍的动作。

  课程难点:跟随着音乐用夸张的肢体动作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的表现。

  课程过程:

  一、观看煮面条的视频。

  1.出示面条图片。

  2.观看视频。

  3.提问:师: 面条没下锅之前是什么样儿?面条下锅之后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水开了,面条又变成什么样子了幼儿自由回答。

  (过渡语)今天老师带来一首好听的曲子,这首曲子就是关于煮面条的故事,请大家仔细地听。

  二、倾听与创造

  1.倾听与感受

  (1)提问:你觉得这首音乐有几段?(三段)

  (2)为乐段匹配图谱。

  (3)感受音乐节奏验证图谱顺序:(过渡语)我们把手指举起来,跟着音乐感受一下他的节奏。

  2.分段进行动作创编。

  (1)A段音乐动作创编。

  (2)B段音乐动作创编。

  (3)C段音乐动作创编

  3.完整律动。

  三、游戏“领头人”:抢椅子后,坐在蓝颜色椅子上的孩子为领头人。

  四、活动结束

  看看我们现在的领头人是谁啊?好的我们先休息一下下次接着玩。你们知道吗?面条出出锅后加调料会让面条更好吃,还要记住关火,时刻注意安全哦!

  教学反思:

  总观这堂课,我个人觉得我抓住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也做了正确处理,教学设计板块清晰,发挥了小组合作的有效性,但还存在很多细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