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半日活动《面从哪里来》大班社会教案反思》属于幼儿园公开课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幼儿园半日活动《面从哪里来》大班社会教案反思
教材分析
幼儿园的麦子熟了,孩子们兴奋的跟随老师去收割麦子, 在劳作的过程中,他们对麦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不停的提出很多问题,如:“麦粒这么小,怎么吃呀?”“麦子可以做 成什么?”等问题,针对孩子们对麦子缺乏确切的认知经验 但却充满探索兴趣的情况,设计此活动,组织幼儿通过割麦 子、吃麦子等活动,引导幼儿了解麦子的生长,知道麦子是 重要的粮食之一,有节约环保意识。
活动目标
1.在收麦子、吃麦子的过程中,了解麦子的特征。
2.积极探索交流麦子变成面食的过程和方法。
3.喜欢参与实践活动,激发爱惜粮食的美德。
4.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5.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 麦子的一生课件
2.准备割麦子的工具
3.幼儿持续关注麦子生长的经验
4.幼儿穿着适宜的服
活动过程
一、组织幼儿进行收麦子前的谈话,导入活动。
提问:麦子成熟了,今天我们要去收割,我们可以用什 么工具?应该注意什么?
小结:收割麦子时,先观察麦子成熟时是什么样子的, 收割时要注意安全,不要浪费麦粒。
二、幼儿跟随老师收割麦子,观察麦子并亲身体验劳动 过程。
1.提问:麦子成熟后变成了什么颜色?麦芒是什么样 子的?麦穗里面有什么?引导幼儿观察小麦的外形。
2.引导幼儿说一说怎么割麦子?要注意什么?引导幼 儿要注意安全,并且不能浪费。
3.师幼共同收割麦子,体验亲身劳动的过程。
三、品尝麦子,引导幼儿了解麦粒的特征,以及麦子可 以做成面食的特性。
1.分享交流:小麦的麦秸是什么样子的?(感知空心、 有节、光滑的特征)
2.观察生麦粒,说一说麦粒是什么样子的?嚼一嚼,麦 子里面发现了什么?(感知麦粒里面的白色淀粉)
四、课件—麦子全身都是宝,了解麦子与生活的密切关 系,感知麦子磨成面的过程。
1.提问:麦子有什么作用?引导幼儿结合经验说一说对 麦子的认识。
2.课件——麦子全身都是宝,引导幼儿通过看课件了解 麦子的一生以及农民伯伯劳作的辛苦。
3.谈话:我们应该怎么爱惜粮食?引导幼儿有节约环 保的意识。
活动延伸:幼儿利用收货的麦秆进行美术手工创作,将 麦穗煮熟,品尝煮熟的麦子。
活动反思:
“收割麦子”体验活动中,孩子们情绪高涨,对麦子有了更深的感知,在自主操作和探索中发现了“面从哪里来” 的秘密,感知到农民伯伯的辛苦劳作,激发了节约粮食的美德。在活动中,我们给了幼儿充分的探索机会,激发了幼儿进一步探索面儿变面食的兴趣。
2、幼儿园科学活动《面的发酵》大班教案反思
教材分析
发酵是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尤其在幼儿喜欢吃的食物中更是被广泛应用。故事《面包房里的猫》就揭示了发酵的神奇现象,能引发幼儿主动探究的欲望。通过认识酵母、 尝试做发酵食品等一系列活动,让幼儿了解不同的酵母菌及其用途,同时通过观察发酵的神奇现象,引发幼儿探究的欲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活动目标
1.知道故事中小猫变大的原因,了解酵母的特性和在生 活中的广泛应用。
2.能大胆尝试用酵母制作面食,主动将自己的发现与同伴交流。
3.感受酵母发酵的神奇效果,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产生 探究兴趣。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
1.故事《面包房里的猫》的图片,各种造型的酵母,酸 奶、醋、面包、酱类、豆腐乳等发酵食品
2.温水、干净的盆子、一次性桌布、酵母、面粉、鸡蛋、 糖等制作面食的用具。
活动过程
一、欣赏故事《面包房里的猫》导入活动,激发兴趣。
1.观察故事图片中猫的变化。
问:你看到了什么?小猫有什么变化? 2.理解故事内容,了解发酵现象。
问:小猫为什么会变大?猫是怎样越变越大的? 通过故事了解物体发酵后会变大的有趣现象。
二、出示实物,认识各种各样的发酵。
1.出示各种造型的酵母,引导幼儿观察酵母的外形。 问:这里都有什么形状的酵母?它可以用来干什么? 结:酵母在饮食中的运用是很广泛的,有方的、圆的、
线状等多种形状,用酵母菌可以做成酸奶、豆腐乳、面包、 醋、豆瓣酱等好吃的食品。
2.品尝用发酵技术制作的面食,了解发酵在食品制作中 的应用。
三、实践制作:香香的面食,体验用酵母制作面食的乐趣。
1.教师分别用酵母和不用酵母和好的两块面,引导观察
用酵母和面的过程。
2.幼儿洗干净小手,分别用放入了酵母的面和没放酵母 的面制作各种造型的面食。
3.将两种面食用透明的保鲜膜封好,分别放在温暖的地 方进行发酵,引导幼儿观察发酵时面食的变化。
4.将发酵好的面食送到伙房蒸煮,对比观察经过发酵后蒸熟的面食的变化,在品尝中感受发酵后面食的松软口感, 体验自己动手制作发酵食品的乐趣。
活动反思
通过《面的发酵》这个活动,孩子们了解“发酵现象” 是我们身边的一种常见的科学现象,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数不清的美食,让我们感受到舌尖上的美妙。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到酵母的特性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倾听故事《面包房里的猫》,认识发酵的条件和过程。随后,幼儿现场观察、比较发酵的面团和没有发酵的面团的不同特点,并在教师的支持和指导下用发酵的面团自己动手制作面包、品尝面包,体验了发酵这一科学现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乐趣。
此次活动的开展,幼儿通过多种感官了解身边的发酵现 象,感受到生活中神奇的科学现象无处不在。
附:故事《面包房里的猫》
从前有一位面包师,他养了一只猫,名叫莫格。面包师每天早晨要起来烤甜面包、果酱面包、威尔斯蛋糕等。他把炉子生旺,用水、白糖、酵母来和面,然后把面团搁在盆里, 放到火炉边上去发酵。生面包发得很好,又光洁又大,这都是酵母的作用。酵母使面包和蛋糕膨胀起来,越胀越大。莫格也想长大,他吃了酵母,趴在暖暖的炉子边睡着了。炉子边热乎乎的,莫格越变越大,起初它大得像一只绵羊。后来它大得像一头驴子。后来它大得像一匹拉车的马。后来它大得像一头大河马。面包房里都住不下了。最后莫格把房子都撑塌了。莫格只好住到面包房外面。可是他越长越大,挡在马路上,汽车开不了,人也走不了。面包师只好让莫格住到山谷的河边去。可是,莫格饿得走不动了,大家把面包,面团都拿来给他吃,莫格变得像一头大象了。
一天下起了大雨,河水越涨越高,莫格突然听到山谷上 边传来洪水的咆哮声,巨大的洪水向它扑来。如果河水冲下 去,会把大家的房子冲塌,想到这里,莫格坐到河里去,把 洪水挡住了。大家说:是越变越大的莫格,救了我们。从那以后,面包师和莫格就快活地住在镇公所里。莫格喜爱到湖 里玩,它再也不吃酵母了,因为它已经够大啦!
3、幼儿园大班综合活动《我从哪里来》教案含反思
一、设计意图
性教育是孩子早期生理和心理发展到一定年龄的需要,而儿童早期是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性教育,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今后一生的“性认同感”,影响以后的性别行为以及性向目标的选择。在传统的教育中,父母总是避讳和孩子谈“性”问题,让孩子自己去摸索,在遇到孩子问 “我是怎样来的?”“我是由哪儿生的?”一类的问题时, 有的父母是采用欺骗和怒斥的做法,使孩子在性问题上产生了神秘感和不正确的态度。许多孩子因 一时的“性好奇”、“性无知”而造成一生难以弥补的伤害。因此本活动旨在让幼儿通过初步感知生命的孕育和成长过程,理解爸爸和妈妈之间生理上的不同,获得初步的两性知识,树立正确的性意识,萌发对爸爸妈妈的感激之情和对生命的爱惜。
二、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生命的由来,知道自己从哪里来;
2.能正确的认识胎儿孕育的过程,理解爸爸和妈妈之间的不同;
3.萌发对爸爸妈妈的感激之情和对生命的爱惜;
4.愿意与同伴、老师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
5.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三、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初步感知生命的由来,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理解爸爸和妈妈之间生理上的不同,萌发对爸爸妈妈的感激之情和对生命的爱惜。
2.活动难点:认识胎儿孕育的过程,理解爸爸和妈妈之间生理上的不同。
四、活动准备
《我从哪里来》PPT课件
五、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
以三只小动物询问妈妈,自己从哪里来为情景导入,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和课堂兴趣。
2.三只小动物从哪里来
讲解三只动物的孕育成长过程,萌发对自己生命的好奇。
3.我从哪里来
以讲故事的形式结合PPT图片让幼儿初步感知胎儿孕育和胎儿在妈妈肚子里成长的主要过程,理解爸爸和妈妈之间的不同,知道自己从哪里来。
4.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自己从哪里来,引导幼儿萌发对爸爸妈妈的感激之情和对生命的爱惜。
六、活动延伸
回家后,对爸爸妈妈表达感激。
七、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我利用讲解法,结合课件图片,生动直观地让幼儿初步感知生命的由来,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能正确的认识胎儿孕育的过程,理解爸爸和妈妈之间的不同,萌发对爸爸妈妈的感激之情和对生命的爱惜,很好的完成了活动目标。
但在两性关系的教育上较为浅显的涉及,只是提到了爸爸妈妈在孕育幼儿过程中生理上的不同,在之后的教学活动中可对幼儿进行更为深入的性教育,帮助孩子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两性之间的不同,树立正确的性意识,学会保护自己。
总的来说,本次活动较为成功,以科学的态度回答了幼儿常见的问题“我从哪里来” 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帮助他们初步建立了正确的两性认识,很好的完成了活动目标,达到了教育目的。
大班综合活动:《我从哪里来》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利用讲解法,结合课件图片,生动直观地让幼儿初步感知生命的由来,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正确的认识胎儿孕育的过程,理解爸爸和妈妈之间的不同,萌发对爸爸妈妈的感激之情和对生命的爱惜,很好的完成了活动目标。但性教育不够深入,在之后的教学活动中可对幼儿进行更为深入的性教育,帮助孩子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两性之间的不同,树立正确的性意识,学会保护自己。总的来说,本次活动较为成功,以科学的态度回答了幼儿常见的问题“我从哪里来” 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帮助他们初步建立了正确的两性认识,很好的完成了活动目标,达到了教育目的。
4、幼儿园大班社会活动《爱》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爱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幼儿的成长更是倾注了家人、老师、同伴、以及社会大量的心血与爱。那到底什么是爱?怎样表达爱?本节活动从以上问题出发,截取生活中常见的爱的表达方式,让幼儿通过行动、语言来体验爱、感受爱。
活动目标:
1.知道爱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2.能大胆的表达自己的爱。
3.感受到爱别人和被爱都是一种幸福。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5.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活动准备:
图片、故事《小鸟学飞》、音乐《爱的奉献》、礼物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谈话导入
师:最近天气太冷了,我的妈妈今天早上打电话告诉我说这几天降温了,让我多穿一些,不要着凉了。挂断电话后我觉得心里暖暖的很幸福,因为我觉得我的妈妈很爱我。
提问:(1)你们感觉你们身边有谁爱你?他们是怎么爱你的?
(2)你们爱谁?你是怎么样表达对他们的爱的?
二、基本部分
1.出示图片:了解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提问:(1)他们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爱的?
(2)除了用动作表达爱以外,我们可以用哪些语言把爱表达出来?
2.在生活中小朋友们得到了爸爸妈妈和老师的爱,你们觉得幸福吗?当你给别人你的爱后你是什么感觉?
教师小结:被别人爱和爱别人都是一种幸福
3.讲述故事《小鸟学飞》
提问:(1)小鸟不小心摔下去了,鸟妈妈为什么不来救它?你觉得鸟妈妈爱小鸟吗?
教师小结:其实鸟妈妈非常爱小鸟,但因为小鸟在成长的过程中必须学会飞翔这项本领,鸟妈妈不就小鸟是为了帮助小鸟早一点学会飞翔,让它自己成长,而这种爱就叫做放手的爱。
(2)在生活中有没有像鸟妈妈一样虽然很爱你,但在你遇到困难反而没有帮助你们而是为了让你们自己成长的人呢?他爱你吗?他是怎对你的?
教师小结:虽然爸爸妈妈和老师有时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帮助你们,但是在他们心中是很爱你们的。
三、结束部分
老师通过自己的爱的表达方式送给小朋友礼物,小朋友们用自己爱的方式回赠老师他的爱。
活动延伸:
我们知道爱要分享,当我们感受到爱的时候也可以让别人感受到爱的幸福,所以我们回去之后可以用你的表达方式把你的爱分享给你爱的人。
活动反思:
爱离孩子们已经越来越远了,孩子们被大人的爱包得水泄不通,不懂得怎样去同情、关心别人,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在生活中也缺乏谦让、友爱、团结的精神,常常为了玩具你争我夺,不会谦让。可孩子们总会长大,总会离开父母筑造的窝,他们要生存,不仅靠一技之长,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同情、关爱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幼儿教师,培养幼儿高尚的道德品质是幼儿教育目标之一,要抓住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把握教育的契机,方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5、幼儿园科学活动《我从哪里来》大班教案教案反思
【教材分析】
“我从哪里来?”对孩子来说一直很神秘、也很惊奇。在幼儿回家询问家长时,敏感的话题常常让父母感到尴尬并回避,有的含糊不清,有的措辞闪烁,甚至拿“街上捡来的”可笑答案搪塞孩子。本活动意在培养幼儿的探究意识,鼓励他们积极探索自己在妈妈肚子里的生长过程,了解妈妈怀胎十月的辛苦,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胎儿在母体中的形成及主要生长过程。
2.能较完整表述观察结果,大胆地说出自己是从哪儿来的。
3.了解妈妈怀孕的辛苦,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
1.课件《我从哪里来》
2.邀请一位怀孕的妈妈。
3.在家中妈妈为孩子讲述自己怀着宝宝时的故事。
【活动过程】
1.观察怀孕妈妈的肚子,引出主题。
提问:(1)这位妈妈的肚子和我们的肚子有什么不一样?
(2)原来这位妈妈怀孕了,要生小宝宝了,那你们是从哪里来的呢? 小结:每一个小朋友都是从妈妈的肚子里生出来的,小宝宝在出生以前
都住在妈妈的肚子里。
2.播放课件《我从哪里来一》,引导幼儿通过观看课件初步了解生命的由来。
提问:妈妈的肚子里为什么会有小宝宝?小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是怎样形成的?
小结:在妈妈的肚子里有一颗种子我们叫它“卵子”,爸爸妈妈结婚后,爸爸送给妈妈一颗小种子叫“精子”,他们在一起就变成了小宝宝。然后他们就在妈妈的肚子里找了一个温暖的家住了下来,这个地方就叫“子宫”。
3.播放课件《我从哪里来二》,引导幼儿初步了解胎儿的主要生长过程。
提问:(1)宝宝在妈妈肚子里面的名字叫什么?(胎儿)
(2)小胎儿是怎样慢慢长大的?他会在妈妈的肚子里做些什么呢? 小结:最初胎儿像一粒种子那么大,通过脐带吸收营养,慢慢地长出
了眼睛、耳朵、嘴巴……小胎儿整天在妈妈的肚子里睡大觉,有时会醒来, 伸伸腰、踢踢腿,还会变换一个姿势。
(3)胎儿在妈妈的肚子里要待多长时间呢?宝宝怎么出来呀?
小结:胎儿在妈妈的肚子里生活了十个月,他越长越大,子宫里已经装不下了。每个妈妈的“子宫”都有一扇通向外面的门和走廊,当宝宝把妈妈的肚子撑得很疼的时候,在医生的帮助下,宝宝就沿着走廊出来啦。
4.宝宝长大了,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讨论:我们在妈妈肚子里一天天长大的时候,你觉得妈妈会怎样?为什么?
幼儿互相交流妈妈怀孕时的故事,了解妈妈怀孕的辛苦,激发爱妈妈的情感。
活动反思
在道德情感中爱是核心,激发幼儿爱的情感是我们重要的社会责任。然而,幼儿爱的情感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而是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经验感受和体验来获得的。让幼儿从小知道爱父母和长辈、同伴,老师,养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情感冷漠的习惯,那么长大以后就很难做到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因此,从小加强对独生子女爱的情感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从小培养幼儿有爱心、爱父母、同伴、老师的品质,从小在幼儿心中播下爱的种子,会对孩子一生的幸福产生十分有益的影响。幼儿在环境的熏陶中,爱的情感不断升华。
6、幼儿园半日活动《面从哪里来》大班社会教案反思
教材分析
幼儿园的麦子熟了,孩子们兴奋的跟随老师去收割麦子, 在劳作的过程中,他们对麦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不停的提出很多问题,如:“麦粒这么小,怎么吃呀?”“麦子可以做 成什么?”等问题,针对孩子们对麦子缺乏确切的认知经验 但却充满探索兴趣的情况,设计此活动,组织幼儿通过割麦 子、吃麦子等活动,引导幼儿了解麦子的生长,知道麦子是 重要的粮食之一,有节约环保意识。
活动目标
1.在收麦子、吃麦子的过程中,了解麦子的特征。
2.积极探索交流麦子变成面食的过程和方法。
3.喜欢参与实践活动,激发爱惜粮食的美德。
4.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5.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 麦子的一生课件
2.准备割麦子的工具
3.幼儿持续关注麦子生长的经验
4.幼儿穿着适宜的服
活动过程
一、组织幼儿进行收麦子前的谈话,导入活动。
提问:麦子成熟了,今天我们要去收割,我们可以用什 么工具?应该注意什么?
小结:收割麦子时,先观察麦子成熟时是什么样子的, 收割时要注意安全,不要浪费麦粒。
二、幼儿跟随老师收割麦子,观察麦子并亲身体验劳动 过程。
1.提问:麦子成熟后变成了什么颜色?麦芒是什么样 子的?麦穗里面有什么?引导幼儿观察小麦的外形。
2.引导幼儿说一说怎么割麦子?要注意什么?引导幼 儿要注意安全,并且不能浪费。
3.师幼共同收割麦子,体验亲身劳动的过程。
三、品尝麦子,引导幼儿了解麦粒的特征,以及麦子可 以做成面食的特性。
1.分享交流:小麦的麦秸是什么样子的?(感知空心、 有节、光滑的特征)
2.观察生麦粒,说一说麦粒是什么样子的?嚼一嚼,麦 子里面发现了什么?(感知麦粒里面的白色淀粉)
四、课件—麦子全身都是宝,了解麦子与生活的密切关 系,感知麦子磨成面的过程。
1.提问:麦子有什么作用?引导幼儿结合经验说一说对 麦子的认识。
2.课件——麦子全身都是宝,引导幼儿通过看课件了解 麦子的一生以及农民伯伯劳作的辛苦。
3.谈话:我们应该怎么爱惜粮食?引导幼儿有节约环 保的意识。
活动延伸:幼儿利用收货的麦秆进行美术手工创作,将 麦穗煮熟,品尝煮熟的麦子。
活动反思:
“收割麦子”体验活动中,孩子们情绪高涨,对麦子有了更深的感知,在自主操作和探索中发现了“面从哪里来” 的秘密,感知到农民伯伯的辛苦劳作,激发了节约粮食的美德。在活动中,我们给了幼儿充分的探索机会,激发了幼儿进一步探索面儿变面食的兴趣。
7、幼儿园大班健康活动《我从哪里来》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人是从哪来的,知道自己在妈妈肚子里的生长过程,萌发爱妈妈的情感。
2.知道男孩与女孩的不同点,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部位。
3.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4.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活动难点:懂得妈妈的辛苦,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部位。
活动重点:了解宝宝是从哪里来的,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生长过程。
活动准备:图片、课件、音乐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小婴儿照片,使幼儿初步感知生命的起源,激发幼儿兴趣。
教师出示小婴儿的图片,并交流自己知道“他们是从哪里来的”
提问:他们是谁?这些小婴儿是从哪里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你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小结:原来小朋友们都是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
二、看图听故事,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宝宝是怎样到妈妈肚子里的。
提问:小宝宝是怎么到妈妈肚子的?这还要从爸爸妈妈刚认识的时候说起呢。
图一:叔叔和阿姨见面
提问:他们见面后会做些什么?
叔叔阿姨觉得对方很不错,很合适自己,就准备结婚了。
图二:爸爸妈妈结婚
提问:结婚后有一件事让他们特别高兴,是什么事情呢?怎么样才能有一个小宝宝呢?
图三:精子和卵子
提问:原来需要爸爸放一颗种子到妈妈的肚子里,爸爸的这颗种子长得像什么?叫什么?妈妈肚子里的种子长得像什么?又叫什么呢?
只要精子和卵子成为好朋友就可以生出一个小宝宝了。
提问:由哪一颗精子和卵子成为好朋友呢?什么样的精子能和卵子成为好朋友呢?精子和卵子在一起后变成什么了?
图四:受精卵
提问:精子和卵子成为好朋友后变成什么?那小宝宝在肚子里是怎么长大的?请小朋友按照小宝宝长大的顺序来摆一摆。(幼儿操作)
提问:宝宝要在妈妈的肚子里呆多长时间么?宝宝慢慢长大,妈妈的肚子发生什么变化?妈妈肚子越来越大,会给生活、工作带来哪些不方便呢?
小结:妈妈肚子变大后,身体变重,走路、睡觉都会觉得很难受,还要时刻关心保护肚子里的小宝宝。
提问:宝宝九个月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变化?
小结:原来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是由一颗受精卵慢慢长大的。我们一起来听听妈妈讲小宝宝的生长过程吧。(看视频)
图五:宝宝从受精卵到出生的过程图
小结:爸爸和妈妈很相爱,他们想要有一个自己的小宝宝。于是爸爸的精子和妈妈的卵子成为了好朋友变成了受精卵,受精卵慢慢长大,一个月的宝宝像条鱼,三个月的宝宝开始吸收营养,6 个月的宝宝开始长头发,8 个月的宝宝睁开眼睛,9 个月的宝宝身体头朝下,马上要出生了。
图六:宝宝通过脐带吸收妈妈营养
提问:宝宝在妈妈肚子里靠什么东西长大?这跟管子叫什么名字?妈妈的营养从哪里来?这些有营养的东西妈妈都爱吃吗?为什么坚持吃下去?
小结:为了小宝宝健康成长,妈妈虽然吃了不舒服,还要坚持吃下去
图七:听,这是什么声音?为什么有救护车声音?听,这又是什么声音?你出生的时候哭了没有?猜猜老师哭了没有?
小结:其实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会哭,哭代表我们是健康的。
图八:小宝宝出生后,需不需要这根脐带了,不需要了怎么办?
小结:肚脐就是宝宝和妈妈爱的纪念。
三、 了解男孩与女孩的不同,懂得保护自己保护隐私部位。
引导幼儿通过讨论,发现男孩女孩的不同
提问:小宝宝出生后,怎么知道到底是男孩还是女孩?慢慢长大后,怎么区分男孩和女孩呢?
小结:男孩与女孩生殖器不同,爱好、声音、性格、穿着、相貌都不一样,但每一个男孩女孩都有自己的优点。
引导幼儿讨论交流男孩女孩保护自己的方法
提问:小便的地方要怎样保护?
小结:小便的地方不要让陌生人看到或者碰到,注意小内裤的卫生、勤洗澡,学会操屁股的正确方法。
四、活动延伸
我们每一个人在妈妈肚子带了十个月来到这个世界,是妈妈辛苦的保护肚子里的你,又忍着疼痛勇敢生下你,陪伴你成长,感受生活的美好,你现在有什么感觉?那我们可以为妈妈做哪些事情呢?
课后反思:
活动前,我曾通过个人谈话的形式了解幼儿对于“我从哪里来”是怎样认知的,答案几乎是相同的,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因此,我把“精子”、“卵子”、“受精卵“这些科学性极强的词语汇到故事中,让幼儿从正面了解”我从哪里来“。从爸爸妈妈最初的认识到结婚有小宝宝,渗透了身心和谐健康发展,让孩子正确勇敢面对身体的认知,幼儿的一点一滴的情绪感染了我。通过图片拼摆的方式,让幼儿更加直观形象看到宝宝的变化,感知生命的神奇与伟大。看到小宝宝每一个月的变化,我也讲述着自己怀孕时期的点滴,让幼儿更加真实的感受到了妈妈怀小宝宝的不容易,从而萌生一种疼爱妈妈的情感。为什么我是女孩,你是男孩呢?孩子们的细心观察与发现是我没有想到的,从生活各个方面发现男孩女孩的不同,知道保护自己的隐私处,感知身体对自己的重要性。在活动结束后,我还听见一些孩子在讨论为什么有双胞胎呢?我想,我们又可以延伸下一个活动内容了。
8、幼儿园大班综合活动《我从哪里来》教案反思
这是一节综合活动,适合社会健康领域,本活动旨在让幼儿通过初步感知生命的孕育和成长过程,理解爸爸和妈妈之间生理上的不同,获得初步的两性知识,树立正确的性意识,萌发对爸爸妈妈的感激之情和对生命的爱惜。
一、设计意图
性教育是孩子早期生理和心理发展到一定年龄的需要,而儿童早期是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性教育,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今后一生的“性认同感”,影响以后的性别行为以及性向目标的选择。在传统的教育中,父母总是避讳和孩子谈“性”问题,让孩子自己去摸索,在遇到孩子问 “我是怎样来的?”“我是由哪儿生的?”一类的问题时, 有的父母是采用欺骗和怒斥的做法,使孩子在性问题上产生了神秘感和不正确的态度。许多孩子因 一时的“性好奇”、“性无知”而造成一生难以弥补的伤害。因此本活动旨在让幼儿通过初步感知生命的孕育和成长过程,理解爸爸和妈妈之间生理上的不同,获得初步的两性知识,树立正确的性意识,萌发对爸爸妈妈的感激之情和对生命的爱惜。
二、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生命的由来,知道自己从哪里来;
2.能正确的认识胎儿孕育的过程,理解爸爸和妈妈之间的不同;
3.萌发对爸爸妈妈的感激之情和对生命的爱惜;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愿意与同伴、老师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初步感知生命的由来,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理解爸爸和妈妈之间生理上的不同,萌发对爸爸妈妈的感激之情和对生命的爱惜。
2.活动难点:认识胎儿孕育的过程,理解爸爸和妈妈之间生理上的不同。
四、活动准备
《我从哪里来》PPT课件
五、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
以三只小动物询问妈妈,自己从哪里来为情景导入,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和课堂兴趣。
2.三只小动物从哪里来
讲解三只动物的孕育成长过程,萌发对自己生命的好奇。
3.我从哪里来
以讲故事的形式结合PPT图片让幼儿初步感知胎儿孕育和胎儿在妈妈肚子里成长的主要过程,理解爸爸和妈妈之间的不同,知道自己从哪里来。
4.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自己从哪里来,引导幼儿萌发对爸爸妈妈的感激之情和对生命的爱惜。
六、活动延伸
回家后,对爸爸妈妈表达感激。
七、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我利用讲解法,结合课件图片,生动直观地让幼儿初步感知生命的由来,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能正确的认识胎儿孕育的过程,理解爸爸和妈妈之间的不同,萌发对爸爸妈妈的感激之情和对生命的爱惜,很好的完成了活动目标。
但在两性关系的教育上较为浅显的涉及,只是提到了爸爸妈妈在孕育幼儿过程中生理上的不同,在之后的教学活动中可对幼儿进行更为深入的性教育,帮助孩子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两性之间的不同,树立正确的性意识,学会保护自己。
总的来说,本次活动较为成功,以科学的态度回答了幼儿常见的问题“我从哪里来” 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帮助他们初步建立了正确的两性认识,很好的完成了活动目标,达到了教育目的。
9、幼儿园大班综合教案《我从哪里来》教案反思
一、设计意图
性教育是孩子早期生理和心理发展到一定年龄的需要,而儿童早期是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性教育,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今后一生的“性认同感”,影响以后的性别行为以及性向目标选择。在传统的教育中,父母总是避讳和孩子谈“性”问题,而让孩子自己去摸索,往往使许多孩子因一时的“性”好奇,而犯下错误。遇到孩子的性问题如何回答 “我是怎样来的?”“我是由哪儿生的?” 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这种提问,是采用欺骗和怒斥的做法,使孩子减少了对父母的信任和尊重,在性问题上产生神秘感和不正确的态度。其实在孩子年幼时,即可以自然的方式和科学的态度与孩子谈“性”问题,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两性认识。因此本活动旨在让幼儿通过初步感知生命的孕育和成长过程,理解爸爸和妈妈之间的不同,获得初步的两性知识,并萌发对爸爸妈妈的感激之情和对生命的爱惜。
二、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生命的由来,知道自己从哪里来;
2.能正确的认识胎儿孕育的过程,理解爸爸和妈妈之间的不同;
3.萌发对爸爸妈妈的感激之情和对生命的爱惜;
4.培养幼儿完整、连贯地表达能力和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5.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初步感知生命的由来,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萌发对爸爸妈妈的感激之情和对生命的爱惜。
2.能正确的认识胎儿孕育的过程,理解爸爸和妈妈之间的不同;
四、活动准备
《我从哪里来》PPT课件
五、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
以三只小动物询问妈妈,自己从哪里来为情景导入,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和课堂兴趣。
2.三只小动物从哪里来
讲解三只动物的孕育成长过程,萌发对自己生命的好奇。
3.我从哪里来
以讲故事的形式结合PPT图片让幼儿初步感知胎儿孕育和胎儿在妈妈肚子里成长的主要过程,理解爸爸和妈妈之间的不同,知道自己从哪里来。
4.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自己从哪里来,引导幼儿萌发对爸爸妈妈的感激之情和对生命的爱惜。
六、活动延伸
回家后,对爸爸妈妈表达感激。
七、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我利用讲解法,结合课件图片,生动直观地让幼儿初步感知生命的由来,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能正确的认识胎儿孕育的过程,理解爸爸和妈妈之间的不同,萌发对爸爸妈妈的感激之情和对生命的爱惜,很好的完成了活动目标。但活动过程较为简单,可增添一些让幼儿亲身体验的环节,比如,让幼儿体验妈妈怀孕的过程,明白妈妈的辛苦。
因为本活动旨在让幼儿通过初步感知生命的孕育和成长过程,理解爸爸和妈妈之间的不同,获得初步的两性知识,并萌发对爸爸妈妈的感激之情和对生命的爱惜。所以在两性关系的教育上较为浅显的涉及,只是提到了爸爸妈妈在孕育幼儿过程中生理上的不同,在之后的教学活动中可对幼儿进行更为深入的性教育,帮助孩子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两性之间的不同,树立正确的性意识,学会保护自己。
总的来说,本次活动较为成功,以科学的态度回答了幼儿常见的问题“我从哪里来” 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帮助他们初步建立了正确的两性认识,很好的完成了活动目标,达到了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