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艺术活动《小老鼠与泡泡糖》音乐教案反思》属于幼儿园中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中班艺术活动《小老鼠与泡泡糖》音乐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泡泡糖是小朋友们非常喜欢的零食,既然他们那么感兴趣,为此我选用此次活动《小老鼠与泡泡糖》,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学习活动方式,展现着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游戏对儿童学习的重要性。
活动目标
1.根据乐曲旋律合拍的做老鼠走路左右张望的动作。
2.较形象夸张的做出小老鼠吹泡泡糖的动作,探索泡泡糖粘在身体各部位的动作,体验韵律活动的快乐。
3.发挥想象力,学做其它小动物走路、踩到泡泡糖的样子。
4.借助图谱、动作、游戏情景理解记忆歌词并学唱歌曲。
5.让幼儿感受歌曲欢快的节奏。
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泡泡糖粘在身体各部位的动作。
难点:发挥想象力,学做其它动物走路、踩泡泡糖的样子。
活动准备
1.课前玩过泡泡糖,对泡泡糖的粘性有感性的认识。
2.音乐、图谱。
活动过程
(一)、师幼儿念儿歌进场。
师: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学一学小老鼠的样子进入活动室,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喵喵喵猫来了,叽里咕噜滚下来。。。。。
(二)、活动导入
1、出示小老鼠玩具和泡泡糖激发幼儿兴趣。
师:刚才我们唱了一首什么儿歌?今天老师也带了一只小老鼠来,除了小老鼠,还有一颗泡泡糖。
2、请小朋友带问题听音乐
师:现在请小朋友听音乐,动脑筋想一想小老鼠和泡泡糖发生了什么事情?
(三)、出示图谱
师:老师把这件事情用图画的方式记录了下来,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看看是怎么回事
(四) 、分段倾听乐曲,创编动作表现音乐内容 。
1、观看图谱,听A段音乐,学会合拍地做小老鼠走。
师:有一只调皮的小老鼠偷偷跑出来了,它在路上走走走走,看看,走走走走,看看看,走走走走,看看,走走走走,看看。
师:小老鼠它怎么走、怎么看?(轻跳走,左看右看)邀请请个别小朋友表演小老鼠怎样走,请小朋友跟音乐学一学动作。
1观看图谱,听B段音乐,做老鼠踩到泡泡糖,夸张的音乐。
师:小老鼠走着走着,突然踩到了泡泡糖,请小朋友猜一猜小老鼠会怎么办?(用力拉、使劲拉)
3、引导幼儿探索泡泡糖粘在其他身体部位的动作。
师:拽——弹回来了,想一想泡泡糖弹回来,还会粘在身体的什么地方呢?自由讲述表演。.幼儿自由想象,大胆夸张地表现拽泡泡糖的动作。
师:让我们把粘在这些地方的泡泡糖拽拽看。
4、.教师总结几个有代表性的动作按顺序表演和幼儿听音乐做拉泡泡糖的动作。
5、.师:小老鼠拽呀拽,可是怎么也甩不掉,你们猜小老鼠是怎样挣脱泡泡糖,回家了呢?一起来看一看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6、.看图谱,听C段音乐,学小老鼠回家的动作。
这时候,来了一只大花猫,小老鼠吓得使劲一拉就跑回了家。
(五)完整感受乐曲并进行游戏。
1幼儿跟图谱完整欣赏音乐一遍。
2、幼儿一起完整跟音乐表演故事一遍。
(六)幼儿自由创编。
1.师:我们除了可以用小老鼠来表演,还可以用什么动物来表演?幼儿说一说。
2、幼儿自由选择动物跟音乐来表演。
(七)结束活动
师:泡泡糖乱扔的话粘到很多的地方,给我们生活带来一些麻烦,我们得把泡泡糖包起来丢进垃圾筒,不污染环境。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幼儿能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幼儿都能够学习小老鼠踩泡泡糖的样子。活动中不但培养了孩子的反应能力及想象力,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想象能力。
2、中班音乐优秀教案《小老鼠和泡泡糖》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根据乐曲的节奏和旋律做小老鼠走路、左右张望及拽泡泡糖的动作。
2.在音乐活动中大胆、乐于表现小老鼠的动作,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3.有感情地学唱歌曲。
4.尝试仿编歌词,乐意说说歌曲意思。
活动准备
音乐、ppt、绳子。
活动过程
一、进场导入
1.打招呼:引导幼儿用好听的声音与客人老师问好。
2.进场:引导幼儿学习小老鼠的动作进场,跟随音乐做走、蹲、转圈等动作。
二、模仿小老鼠动作
1.出示图片,观察图片,幼儿想象故事情景(小老鼠)。
2.提问:“小老鼠要干什么?”引导幼儿自主模仿轻轻地走,给予鼓励,个别指导幼儿,幼儿再次尝试动作。
3.边说儿歌边做动作“小老鼠上灯台”停住。反复4—5遍。跟随音乐1遍。
三、幼儿表现小老鼠左右张望的动作、眼神。
1.出示图片:睡觉的猫。
提问:屋子里有大花猫,除了轻轻地走停下来的时候还要干什么呢?引导幼儿思考。
2.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进行左右张望、快速的摆动头、眼睛盯住等动作。
3.幼儿进行左右、上下、前后张望。利用语句“小老鼠上灯台左看看,小老鼠上灯台右看看”熟悉乐曲节奏型。指导每一位幼儿动作快速,眼神停住。
4.掌握节奏型,边说边做动作。提醒幼儿在说“看”的时候再摆头。说儿歌3—4遍,跟音乐1遍。
四、幼儿表现小老鼠拽泡泡糖的情景。
1.提问:“小老鼠偷油吃的时候发生了什么?”
2.幼儿自由展现泡泡糖黏在身体的动作。
师:“你们猜一猜泡泡糖黏在小老鼠哪里啦?”引导幼儿尝试表现身体各个部位被泡泡糖黏住的动作。通过提问、动作表现让幼儿学习拉、拽的动作。
3.幼儿用身体动作来表现各个部位拉泡泡糖的动作。播放音乐,重点指导弹回来的动作。
总结:知道泡泡糖有弹性及黏性。
五、完整欣赏音乐,做上肢动作。
六、跟随音乐做动作
1.跟随音乐,幼儿完整做动作2遍。
2.在幼儿中间选出大花猫,进行游戏。音乐1遍,幼儿扮演花猫,音乐结束时猫叫,抓住小老鼠。
3.游戏进行第2遍,老师摸自己头当大花猫。
七、活动结束
出示最后一张猫的图片后,教师用绳子将幼儿围住:“哈哈,我就是那只大花猫!没想到吧,我有法宝,抓到这么多小老鼠啦!小老鼠们跟着我回家吧。来跟我们的老师们再见! ”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中教师大胆将韵律活动与游戏融为一体,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做韵律,在韵律中玩游戏,愉悦身心与提高音乐表现力同步进行,相得益彰。乐曲《小老鼠和泡泡糖》为6?M8拍、AB结构,A段中的八分音符具有欢快、跳跃的音乐特点,B段中九拍的连音及旋律的模进使人略带紧张,与小老鼠机灵、警觉、可爱的音乐形象恰好相符。
无论是乐曲的音乐形象,还是乐曲本身,都具有很强的游戏性。同时也为了避免韵律活动的单一、枯燥,教师将游戏自然融入,在游戏中完成韵律动作的合拍,在韵律活动的合拍中又有游戏的愉悦和轻松。
为了让幼儿表现小老鼠悄悄走、偷偷看、用力拉泡泡糖的动作,教师紧紧抓住“轻轻走没有声音、眼睛盯住不动、咬紧牙、攥紧拳”等动作要点,引导幼儿讨论剖析,帮助幼儿理解并进行表现,达到神似和夸张的效果。在拉泡泡糖的过程中,幼儿对九拍的节奏不容易掌握,教师及时借助声势的引导,帮助幼儿理解音乐形象并进行表现。
3、中班音乐游戏教案《小老鼠和泡泡糖》含反思
设计意图:自然界中人与动物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虽然小老鼠在生活中是人人喊打的动物,但动物王国中的小老鼠却机灵好玩常常引人发笑,深得孩子和成人喜爱。因此我设计了此活动。另外,泡泡糖也是幼儿比较喜欢的糖果之一,对于它的特性——很黏、和给人们带来的麻烦有一定得了解,所以本活动设计以生活迁移的方式让活动更贴近幼儿生活,使幼儿的创编表现更自然、丰富,发展幼儿的音乐表现力。
活动目标:
1. 知道泡泡糖吃完后应该放到哪里,增强环保意识。
2. 创造性的表现玩泡泡糖的有趣动作,提高动作的表现力。
3. 学会合拍地做老鼠走、左右张望的动作,大胆表演律动。
4. 能大胆表现歌曲的内容、情感。
5. 愿意跟随教师和音乐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然、连贯的声音唱歌,情绪愉快地参加音乐活动。
重难点分析:
重点:能够大胆合拍地表演律动动作。
难点:引导幼儿夸张地、创造性地表演玩泡泡糖的动作。
活动准备:
律动音乐、猫咪头饰、小老鼠头饰。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创设游戏化情境,幼儿跟随音乐做热身律动。
二.展开:
1.教师讲述《小老鼠和泡泡糖》的故事
教师有声有色地讲述音乐情节中得故事,使幼儿对音乐内容有所感知与了解。
故事内容:
有一只小老鼠,在妈妈睡午觉的时候,悄悄地溜出去玩。它跑几步就东瞧瞧、西瞧瞧,跑几步就东瞧瞧、西瞧瞧。到了草地上,小老鼠不小心踩到了一个粘糊糊的东西。它不知道这是泡泡糖,于是赶紧用手去拽,呀!泡泡糖又黏到了手上,它用另一只手去拽,又黏到了另一只手上,拽来拽去,泡泡糖像根绳子一样把小老鼠捆了起来。这时,一只猫冲了过来,小老鼠像个球似的滚回了家去了。
2.引导幼儿探索表现小老鼠的动作
(1)师:小老鼠跑出去玩,它是怎么跑的呀?
引导幼儿一边说,一边在座位上做动作。
(2)提问:小老鼠跑到草地上玩,它踩到了什么?
泡泡糖小朋友都吃过,泡泡糖是很粘的,它要是粘在了身上,可是不容易弄下来的,小老鼠踩到泡泡糖是怎样做的?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引导幼儿一边说,一边做动作。
4. 幼儿自主探索泡泡糖黏在身上的动作
教师及时指导,引导幼儿夸张的把动作表现出来。
5. 请一名幼儿与教师合作表演泡泡糖粘到身体不同部位后拽泡泡糖。
师:老师手上也粘到了一个泡泡糖,谁想来和老师一起玩一玩?
6. 幼儿分组练习动作。
幼儿之间合作做动作,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规范动作并引导幼儿夸张的表现出来。
7. 播放音乐,引导幼儿初步感受音乐
师:现在请小朋友听一段音乐,这段音乐就是告诉我们小老鼠和泡泡糖的故事,请你们在座位上按故事情节把它表现出来吧。
8. 跟随音乐,师幼共同表演音乐游戏
(1) 第一遍:幼儿与教师一同听音乐做动作。教师引导幼儿跟随音乐的节拍,并把拽泡泡糖然后又弹回来的动作夸张地表现出来。
(2) 第二遍:教师提醒幼儿在游戏中注意,泡泡糖弹回来时可粘在身体的不同部位。
如:胳膊上、腿上、脚上、脸上。
(3) 第三遍:教师一边放音乐,一边讲故事,并加上猫咪冲出来的情节,增加活动的趣味性。猫咪出现后,教师带领幼儿连忙跑回家。
活动总结:
1、“小老鼠为什么会在草地上踩到泡泡糖?”(环保教育)
2、“吃完泡泡糖以后,应该怎么做才对呢?”
活动结束:
组织幼儿共同讨论:小老鼠可被这乱丢泡泡糖的人给害惨了,那我们吃完了泡泡糖应该放到哪里呢?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活动中,教师运用夸张的动作来演示泡泡糖的粘性,让幼儿直观地了解了游戏的内容,以及更好的掌握了音乐。活动中教师灵活运用了提问技巧,有效地引导幼儿理解动作,以更好的帮助幼儿掌握每个动作。孩子们在诙谐幽默的乐曲声中嬉戏、理解、融入音乐情景,玩的不亦乐乎,特别是对泡泡糖的粘性有很丰富的表现力,这是我始料未及的。在活动中我特别注意要关注全体,有针对性的教学,对内向、不爱表现的幼儿给于积极的引导、互动、带动效果好。
温馨提示: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和基本形式,是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学习活动方式。
4、中班音乐欣赏说课教案《小老鼠和泡泡糖》含反思
【活动设计】
《小老鼠和泡泡糖》是一首幽默、诙谐的乐曲,形象突出。它分为AB两段,A段表现小老鼠走,B段表现小老鼠拉泡泡糖。A、B两段融合在一起较好地表现了小老鼠可爱、调皮的有趣形象。因此,设计本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通过游戏情境,熟悉乐曲,用自己的动作、姿态结合音乐去表现小老鼠、泡泡糖这些来自生活的又比较熟悉的对象,从中体会音乐游戏的快乐,感受音乐的魅力,丰富情感体验,提升艺术表现力。同时,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导向作用。根据4—5岁幼儿的特点以及他们的表现欲望,根据中班幼儿艺术活动的目标,结合新《纲要》中艺术活动的目标,从而把本次活动的目标确定为:
1、尝试用有节奏的语言、动作结合音乐大胆地表现小老鼠走、拉泡泡糖的可爱形象。
2、在表演中体会音乐游戏的快乐,并从中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3、感受乐曲欢快富有律动感的情绪。
4、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及肢体的表现能力。
【活动准备】
有玩过泡泡糖的经验、音乐、PPT。
【重点难点】
1、能结合音乐有节奏地学小老鼠走。
2、大胆、夸张地表演拉泡泡糖。
【活动教法】
新《纲要》艺术领域指导要点中指出: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因此,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充分发挥一个引导者和支持者的作用,根据幼儿好模仿好游戏的心理特点,积极创设语言环境、游戏化情景,大胆充分地运用丰富夸张的肢体语言去感染幼儿,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针对这次活动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在活动过程中应用了故事法、游戏法、示范法、发现法、问题法、激励法等,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活动学法】
在教学活动中,我通过引导、提示,让幼儿积极地参与模仿,愉快地参与游戏,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去创编动作,并指导幼儿根据音乐的节奏,用有节奏的语言和动作,帮助自己表演。
【活动过程】
一、暖身活动。
谜语来导入整节课堂,活跃氛围,让幼儿首先拥有一份愉快的心情。此环节不仅激发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还为解决第一个教学难点做了铺垫。
二、欣赏故事《小老鼠和泡泡糖》
韵律活动就是用有节奏的动作、姿态结合音乐去表现音乐形象。首先,教师用故事导入法,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姿态将一个有趣的故事展现给孩子,让幼儿对将要表现的音乐形象和音乐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引起了幼儿的注意力。
三、随音乐玩游戏:小老鼠和泡泡糖。
在幼儿的注意点上,教师一句“现在,我们就变成这只可爱的小老鼠,一起到草地上看热闹去吧!”随即引发了幼儿的表现欲,满足了幼儿好游戏的心理特点。在游戏过程中,幼儿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并初步完整地感知了音乐。
四、探索A、B段动作。
本次活动的重难点之一就是在A段音乐模仿小老鼠走的有趣动作,因为音乐是三拍子,又比较快,这给孩子的表演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我们采取了运用语言线索的对策帮助幼儿记住动作,为A段音乐配上了“小老鼠,东跑跑,西看看”的儿歌,以此来解决教学障碍。同时,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握这个动作,提问“小老鼠说到哪个字的时候停下来看的?”把动作进一步细化,活动的重难点之二是对B段音乐拉泡泡糖的表演,教师有意识地让幼儿观察教师、同伴手、面部表情的变化,引导幼儿怎样用夸张的动作表演用力拉泡泡糖,同时,为了避免拉泡泡糖动作的单一,引导幼儿对泡泡糖到处粘的现象进行大胆创新动作。在A、B段动作的探索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通过模仿、思考、相互学习,从徒手练习到配乐表演,逐步提高幼儿的表演能力,遵从了循序渐进和启发开放的原则。
五、完整表演。
在完整表演的过程中,每一遍表演教师都给幼儿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不知不觉中幼儿提高了音乐欣赏和表现能力,在表现音乐形象的同时,在心理上获得了极大的宣泄的满足,把活动推向高潮。在活动中,结合了环保教育,幼儿在表演的同时,环保意识得到了增强。活动虽然结束了,但从中还可以延伸出更多具体的环保主题,生成更有价值的系列活动。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中教师大胆将韵律活动与游戏融为一体,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做韵律,在韵律中玩游戏,愉悦身心与提高音乐表现力同步进行,相得益彰。乐曲《小老鼠和泡泡糖》为6?M8拍、AB结构,A段中的八分音符具有欢快、跳跃的音乐特点,B段中九拍的连音及旋律的模进使人略带紧张,与小老鼠机灵、警觉、可爱的音乐形象恰好相符。无论是乐曲的音乐形象,还是乐曲本身,都具有很强的游戏性。同时也为了避免韵律活动的单一、枯燥,教师将游戏自然融入,在游戏中完成韵律动作的合拍,在韵律活动的合拍中又有游戏的愉悦和轻松。为了让幼儿表现小老鼠悄悄走、偷偷看、用力拉泡泡糖的动作,教师紧紧抓住“轻轻走没有声音、眼睛盯住不动、咬紧牙、攥紧拳”等动作要点,引导幼儿讨论剖析,帮助幼儿理解并进行表现,达到神似和夸张的效果。在拉泡泡糖的过程中,幼儿对九拍的节奏不容易掌握,教师及时借助声势的引导,帮助幼儿理解音乐形象并进行表现。
5、中班音乐教案《小老鼠和泡泡糖》含反思
设计背景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为了提高其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激发对音乐的热爱,培养对音乐的感知,所以设计了这样一节音乐活动。
活动目标
1、能根据乐曲旋律合拍的做老鼠走,左右观望的动作。
2、夸张的表现小老鼠拽泡泡堂表情动作,发展音乐表现力。
3、知道泡泡糖会给别人和环境带来不方便,要爱护我们的环境。
4、熟悉、感受歌曲旋律和内容,学唱歌曲。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能根据乐曲旋律合拍的做老鼠走,左右观望的动作。
难点:夸张的表现小老鼠拽泡泡堂表情动作,发展音乐表现力。
活动准备
老鼠头饰、音乐磁带、老鼠图片一个、图谱、幼儿已有玩橡皮泥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 将幼儿带入活动室,向客人老师问好。
师:“今天我们班还来了一位调皮可爱的小客人,你们猜他是谁?他在做什么?”教师表演小老鼠和泡泡糖后提问:“小客人是谁?他在做什么?”然后教师讲述故事《小老鼠和泡泡糖》。
二、 请幼儿先整首欣赏音乐.
然后分段欣赏,尝试合拍的做老鼠走、左右观望的动作,夸张的表现小老鼠拽泡泡糖的动作,发展音乐表现力。
“小老鼠玩得真高兴啊!听,小老鼠来了”
1、完整欣赏乐曲一遍。
师“这首好听的乐曲就表现了小老鼠和泡泡糖之间有趣的故事,你知道乐曲什么地方表现了小老鼠东跑跑西看看,什么地方表现的是小老鼠拽泡泡糖吗?我们先来听乐曲的第一段听听想想小老鼠在干什么?”
2、欣赏A段乐曲,启发幼儿想象小老鼠在干什么并学一学。
教师利用图普及儿歌的形式帮助幼儿掌握乐曲的节奏,让幼儿能合拍的模仿小老鼠走及左右观望的动作。
等幼儿掌握后,教师带领幼儿跟音乐练习动作两遍。“呀,小老鼠踩到泡泡糖了,快听一听第二段乐曲小老鼠在做什么?
3、欣赏B段乐曲,启发幼儿想象小老鼠在干什么?并学一学。引导幼儿用夸张的表情动作来表现小老鼠拽泡泡糖的动作,发展幼儿音乐表现力。”教师带领幼儿跟乐曲完整表演。
4、自由想象,发散思维:“泡泡糖除了粘在脚上,还能黏在哪里?”并让幼儿用夸张的表情和动作学一学小老鼠怎样拽泡泡糖。
三、“小老鼠问什么会踩到泡泡糖呢?”引导幼儿发现泡泡糖会给别人和环境带来不便,要爱护我们的环境。
教学反思
1、教学内容接近生活实际,幼儿也对此很感兴趣,利用图普及儿歌的形式帮助幼儿掌握乐曲的节奏,让幼儿充分想象小老鼠在干什么,并学一学,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到一定的知识技能,
2、教学过程中,启发幼儿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小老鼠拽泡泡糖的表情动作,发展音乐表现力。
3、发散幼儿思维,拓展了教学内容。知道泡泡糖会给别人和环境带来不方便,要爱护我们的环境。
4、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在于没能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式,这样课堂内容不够绘声绘色,感染力不足,今后在这方便还得加强研究,实践。
6、幼儿园中班音乐教案《小老鼠和泡泡糖》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体验韵律活动的乐趣。
2.初步学习合拍地模仿小老鼠走和夸张地表现拉泡泡糖的表情和动作。
3.探索泡泡糖粘在身体各部位的动作。
4.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活动准备
1.《小老鼠和泡泡糖》音乐。
2.图谱。
3.老鼠手偶、泡泡糖。
活动重点
提高幼儿身体协调性和表现能力。
活动难点
能够主动探索各种动作,并随音乐做律动。
活动过程
一、出示老鼠和泡泡糖,讲述故事并激发幼儿兴趣
师:这是什么?你们吃过泡泡糖吗?吃完泡泡糖拿在手里有什么感觉?看这是谁呀?
小老鼠和泡泡糖之间还发生了好玩的故事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有一只小老鼠,趁妈妈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溜出去玩。(教案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它跑几步就左看看、右看看,跑几步就左看看、右看看。到了草地上,哎呀,小老鼠不小心踩到了一个黏乎乎的东西。他使劲地拽呀拽呀,拽来拽去,泡泡糖像根绳子一样吧小老鼠捆了起来。这时一只猫冲了过来,小老鼠像个球似的飞快地滚回家去了。
师:“小老鼠小老鼠偷偷跑出来是什么心情?哪个小朋友可以来表演一下小老鼠的表情呢?”
二、幼儿完整欣赏音乐并出示图谱
1.师:“这个故事还用音乐的形式表现了出来”,名字叫《小老鼠和泡泡糖》,让我们一起听一听吧!
师:“音乐听完了,小朋友们听完后有什么感觉?这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
2.随图谱完整欣赏音乐第二遍。
师:“这么好听的乐曲老师还用图谱表现了出来,我们一起来看着图谱再来完整的欣赏一遍音乐!”
师:“小朋友,这首曲子一共分为了几段?”幼儿回答。
小结:音乐共分为了AB两段,第一段表现了小老鼠偷偷跑出来玩,左看看、又看看,第二段表现了泡泡糖粘到了小老鼠的手上,小老鼠拽来拽去,怎么也拽不下来。
3.再完整听一遍音乐,感受小老鼠的心情。
师:“在第二段泡泡糖粘在小老鼠身上,小老鼠又是什么心情呢?它怎么拽泡泡糖的?我们再听一遍乐曲,来感受一下小老鼠的心情。”
三、幼儿根据故事内容随音乐表演动作
1.故事中提到“小老鼠东跑跑西看看”谁来表演一下小老鼠是怎样东跑跑西看看的?
你认为小老鼠是向一个方向看还是向两边看?是慢慢看还是快看?(幼儿模仿)
2.幼儿随音乐表现A段音乐。
3.小老鼠又走到了草地上,踩到了黏黏的泡泡糖,小老鼠脚踩到泡泡糖会怎样?那可怎么办?谁来学学使劲拽?(幼儿做动作)我们一起拽拽看!老师看到每只小老鼠都很用力!
4.幼儿随音乐表现B段音乐。
四、创编动作并随音乐完整表演
1.师:“小朋友表现的都很棒,我们一起来看着图谱随着音乐完整表演一遍,要注意表演的时候要体现出小老鼠的夸张表情,看看谁学的最像”
2.幼儿根据音乐进行表演,鼓励幼儿大胆的表现动作。
师:“泡泡糖还可能在身体什么地方?幼儿模仿动作,结合图谱和音乐再次进行表演。鼓励幼儿大胆的进行创编。
3.最后将创编完整的律动随音乐完整表演。
五、随音乐做律动并玩游戏《猫捉老鼠》
随音乐完整做律动,音乐结束时引出猫叫声。
师:“孩子们,现在我们来玩一个《猫捉老鼠》的游戏,小朋友们当老鼠,自己的小椅子就是老鼠的家,小老鼠随着音乐做律动,老师来当花猫,音乐结束时花猫就去捉老鼠,我们来一起试一试吧!”
师:“听到猫叫就回家,你们真是一群机灵的小老鼠!”
活动反思:
韵律活动是随音乐而进行的有感情、有节奏的身体动作的过程,对于发展幼儿用身体动作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积累一定的音乐词汇和艺术动作词汇,享受参与韵律活动的快乐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动作是韵律活动的“色彩”。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和基本形式,是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学习活动方式。幼儿通过游戏表达意愿、宣泄情绪、展示能力,其游戏行为折射着幼儿的情感、个性、经验和智慧,是反映幼儿心灵的窗户。
本次活动中教师大胆将韵律活动与游戏融为一体,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做韵律,在韵律中玩游戏,愉悦身心与提高音乐表现力同步进行,相得益彰。
7、中班音乐活动教案《小老鼠和泡泡糖》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借助儿歌内容,能根据乐曲旋律合拍地做老鼠走、张望的动作,尝试用夸张的表情和动作表现小老鼠拉泡泡糖的情景。
2、通过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体验与同伴、教师一起游戏的快乐。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借助儿歌内容,能根据乐曲旋律合拍地做老鼠走、张望的动作,尝试用夸张的表情和动作表现小老鼠拉泡泡糖的情景。
活动难点:在较快的乐曲旋律节奏下合拍地做韵律动作。
活动准备:
儿歌《小老鼠上灯台》、音乐、松紧带一条
活动过程:
一、说唱儿歌,游戏导入,初步渗透A段乐曲的节奏。
1、教师带领幼儿边说儿歌边进入场地,渗透A段乐曲的旋律。
二、设置情景,引导幼儿用动作和眼神创造性地表现老鼠走、左右张望的动作,并进行合拍练习。
1、师:小老鼠最喜欢上灯台偷油吃,可是屋子里藏着一只大花猫,可吓人了,你是小老鼠在上灯台的时候应该怎样走?
2、教师带领幼儿边说儿歌边随音乐练习老鼠走的动作。;.教.案来自:快思老.师教.案网;
3、师:小老鼠不光要悄悄的走,还要在停下的时候到处的看一看,怎么看?看哪里?
小结:小老鼠要偷偷的、快速的、盯住看的地方,这样才不被大花猫发现。
4、教师带领幼儿边说儿歌边随音乐练习老鼠走和张望的动作。
三、引导幼儿尝试用夸张的神情、动作表现小老鼠拉泡泡糖的情景。
1、播放“掉落”声音,引导幼儿讨论、猜想“这是什么声音?小老鼠正在上灯台偷油吃,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鼓励幼儿大胆猜测)
小结:原来是小老鼠掉下来了,掉在了一块大大的、粘粘的泡泡糖上,这是大花猫设的一个计,小老鼠真的中计了。
2、引导幼儿尝试从胳膊、牙齿、眼睛、鼻子等身体不同部位用夸张的动作和神情创造性地表现小老鼠拉泡泡糖的情景。
师:你觉得泡泡糖可能会粘在小老鼠的哪里?怎样把它拉下来?
3、幼儿随音乐用夸张的神情和动作拉泡泡糖。
四、播放完整的音乐,引导幼儿欣赏、感受完整的音乐形象。
师:小老鼠可真不容易,本来想高高兴兴的去偷油吃,结果呢。掉在了泡泡糖上,还要使劲拉,我们刚才听的音乐就是讲了这样一件事情,现在让我们把音乐完整听一听。
五、指导幼儿在乐曲伴奏下玩“小老鼠和泡泡糖”的游戏,尝试完整、合拍、夸张地表现老鼠走、张望及拉泡泡糖的音乐形象。
六、增加“大花猫”的角色进行游戏。
活动反思:
韵律活动是随音乐而进行的有感情、有节奏的身体动作的过程,对于发展幼儿用身体动作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积累一定的音乐词汇和艺术动作词汇,享受参与韵律活动的快乐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动作是韵律活动的“色彩”。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和基本形式,是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学习活动方式。幼儿通过游戏表达意愿、宣泄情绪、展示能力,其游戏行为折射着幼儿的情感、个性、经验和智慧,是反映幼儿心灵的窗户。
本次活动中教师大胆将韵律活动与游戏融为一体,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做韵律,在韵律中玩游戏,愉悦身心与提高音乐表现力同步进行,相得益彰。
8、幼儿园教案中班音乐游戏《小老鼠和泡泡糖》反思
活动目标:
1、借助儿歌内容,能根据乐曲旋律合拍地做老鼠走、张望的动作,尝试用夸张的表情和动作表现小老鼠拉泡泡糖的情景。
2、通过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体验与同伴、教师一起游戏的快乐。
3、在活动中幼儿倾听音乐,大胆的游戏表演。
4、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6、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及肢体的表现能力。
7、在进行表演时,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借助儿歌内容,能根据乐曲旋律合拍地做老鼠走、张望的动作,尝试用夸张的表情和动作表现小老鼠拉泡泡糖的情景。
活动难点:在较快的乐曲旋律节奏下合拍地做韵律动作。
活动准备:
儿歌《小老鼠上灯台》、音乐、松紧带一条
活动过程:
一、说唱儿歌,游戏导入,初步渗透A段乐曲的节奏。
1、教师带领幼儿边说儿歌边进入场地,渗透A段乐曲的旋律。
二、设置情景,引导幼儿用动作和眼神创造性地表现老鼠走、左右张望的动作,并进行合拍练习。
1、师:小老鼠最喜欢上灯台偷油吃,可是屋子里藏着一只大花猫,可吓人了,你是小老鼠在上灯台的时候应该怎样走?
2、教师带领幼儿边说儿歌边随音乐练习老鼠走的动作。
3、师:小老鼠不光要悄悄的走,还要在停下的时候到处的看一看,怎么看?看哪里?
小结:小老鼠要偷偷的、快速的、盯住看的地方,这样才不被大花猫发现。
4、教师带领幼儿边说儿歌边随音乐练习老鼠走和张望的动作。
三、引导幼儿尝试用夸张的神情、动作表现小老鼠拉泡泡糖的情景。
1、播放“掉落”声音,引导幼儿讨论、猜想“这是什么声音?小老鼠正在上灯台偷油吃,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鼓励幼儿大胆猜测)
小结:原来是小老鼠掉下来了,掉在了一块大大的、粘粘的泡泡糖上,这是大花猫设的一个计,小老鼠真的中计了。
2、引导幼儿尝试从胳膊、牙齿、眼睛、鼻子等身体不同部位用夸张的动作和神情创造性地表现小老鼠拉泡泡糖的情景。
师:你觉得泡泡糖可能会粘在小老鼠的哪里?怎样把它拉下来?
3、幼儿随音乐用夸张的神情和动作拉泡泡糖。
四、播放完整的音乐,引导幼儿欣赏、感受完整的音乐形象。
师:小老鼠可真不容易,本来想高高兴兴的去偷油吃,结果呢。掉在了泡泡糖上,还要使劲拉,我们刚才听的音乐就是讲了这样一件事情,现在让我们把音乐完整听一听。
五、指导幼儿在乐曲伴奏下玩“小老鼠和泡泡糖”的游戏,尝试完整、合拍、夸张地表现老鼠走、张望及拉泡泡糖的音乐形象。
六、增加“大花猫”的角色进行游戏。
活动反思:
韵律活动是随音乐而进行的有感情、有节奏的身体动作的过程,对于发展幼儿用身体动作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积累一定的音乐词汇和艺术动作词汇,享受参与韵律活动的快乐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动作是韵律活动的“色彩”。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和基本形式,是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学习活动方式。幼儿通过游戏表达意愿、宣泄情绪、展示能力,其游戏行为折射着幼儿的情感、个性、经验和智慧,是反映幼儿心灵的窗户。
本次活动中教师大胆将韵律活动与游戏融为一体,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做韵律,在韵律中玩游戏,愉悦身心与提高音乐表现力同步进行,相得益彰。
9、幼儿园中班艺术活动《小老鼠与泡泡糖》音乐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泡泡糖是小朋友们非常喜欢的零食,既然他们那么感兴趣,为此我选用此次活动《小老鼠与泡泡糖》,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学习活动方式,展现着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游戏对儿童学习的重要性。
活动目标
1.根据乐曲旋律合拍的做老鼠走路左右张望的动作。
2.较形象夸张的做出小老鼠吹泡泡糖的动作,探索泡泡糖粘在身体各部位的动作,体验韵律活动的快乐。
3.发挥想象力,学做其它小动物走路、踩到泡泡糖的样子。
4.借助图谱、动作、游戏情景理解记忆歌词并学唱歌曲。
5.让幼儿感受歌曲欢快的节奏。
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泡泡糖粘在身体各部位的动作。
难点:发挥想象力,学做其它动物走路、踩泡泡糖的样子。
活动准备
1.课前玩过泡泡糖,对泡泡糖的粘性有感性的认识。
2.音乐、图谱。
活动过程
(一)、师幼儿念儿歌进场。
师: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学一学小老鼠的样子进入活动室,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喵喵喵猫来了,叽里咕噜滚下来。。。。。
(二)、活动导入
1、出示小老鼠玩具和泡泡糖激发幼儿兴趣。
师:刚才我们唱了一首什么儿歌?今天老师也带了一只小老鼠来,除了小老鼠,还有一颗泡泡糖。
2、请小朋友带问题听音乐
师:现在请小朋友听音乐,动脑筋想一想小老鼠和泡泡糖发生了什么事情?
(三)、出示图谱
师:老师把这件事情用图画的方式记录了下来,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看看是怎么回事
(四) 、分段倾听乐曲,创编动作表现音乐内容 。
1、观看图谱,听A段音乐,学会合拍地做小老鼠走。
师:有一只调皮的小老鼠偷偷跑出来了,它在路上走走走走,看看,走走走走,看看看,走走走走,看看,走走走走,看看。
师:小老鼠它怎么走、怎么看?(轻跳走,左看右看)邀请请个别小朋友表演小老鼠怎样走,请小朋友跟音乐学一学动作。
1观看图谱,听B段音乐,做老鼠踩到泡泡糖,夸张的音乐。
师:小老鼠走着走着,突然踩到了泡泡糖,请小朋友猜一猜小老鼠会怎么办?(用力拉、使劲拉)
3、引导幼儿探索泡泡糖粘在其他身体部位的动作。
师:拽——弹回来了,想一想泡泡糖弹回来,还会粘在身体的什么地方呢?自由讲述表演。.幼儿自由想象,大胆夸张地表现拽泡泡糖的动作。
师:让我们把粘在这些地方的泡泡糖拽拽看。
4、.教师总结几个有代表性的动作按顺序表演和幼儿听音乐做拉泡泡糖的动作。
5、.师:小老鼠拽呀拽,可是怎么也甩不掉,你们猜小老鼠是怎样挣脱泡泡糖,回家了呢?一起来看一看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6、.看图谱,听C段音乐,学小老鼠回家的动作。
这时候,来了一只大花猫,小老鼠吓得使劲一拉就跑回了家。
(五)完整感受乐曲并进行游戏。
1幼儿跟图谱完整欣赏音乐一遍。
2、幼儿一起完整跟音乐表演故事一遍。
(六)幼儿自由创编。
1.师:我们除了可以用小老鼠来表演,还可以用什么动物来表演?幼儿说一说。
2、幼儿自由选择动物跟音乐来表演。
(七)结束活动
师:泡泡糖乱扔的话粘到很多的地方,给我们生活带来一些麻烦,我们得把泡泡糖包起来丢进垃圾筒,不污染环境。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幼儿能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幼儿都能够学习小老鼠踩泡泡糖的样子。活动中不但培养了孩子的反应能力及想象力,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想象能力。
10、幼儿园音乐活动《小老鼠和泡泡糖》中班优质教案反思
教材分析:
《小老鼠和泡泡糖》是一首欢快、幽默的乐曲,节奏特点非常鲜明,极具游戏性,适合幼儿欣赏、感受、创造、表现。本次活动将韵律活动与游戏融为一体,巧妙地将小老鼠上灯台》)的主要内容与 A 段乐曲的节奏融合,鼓励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小老鼠悄悄走、偷偷看、用力拉泡泡糖的动作,由慢到快、由说唱童谣到旋律跟进,循序渐进地将节奏、乐曲、动作融为一体,引导幼儿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目标:
1.多感官欣赏音乐,学习用夸张的表情和动作表现小老鼠摆脱泡泡糖的情景。
2.能根据乐曲旋律表现小老鼠走、张望、拉泡泡糖的动作。
3.主动遵守游戏规则,体验游戏带来的乐趣。
4.愿意跟随教师和音乐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然、连贯的声音唱歌,情绪愉快地参加音乐活动。
5.根据歌词内容做相应的动作。
活动准备:
1.幼儿听过《小老鼠上灯台》的童谣,改编童谣并带领幼儿说唱。
2.《幼儿素质发展课程・音乐》CD。
活动建议:
一、出示小老鼠与灯台的图片,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提问:这是谁?它在干什么?请你仔细听音乐,猜一猜在小老鼠身上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二、完整播放音乐,引导幼儿用动作、眼神创造性地表现老鼠走和左右张望的动作。
1.请幼儿欣赏音乐,说一说自己的初步感受。
提问:听了这段音乐,你感觉小老鼠在干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情?
2.创设情境,引导幼儿讨论、创编老鼠走、张望的动作。
提问:屋子里藏着一只大花猫,小老鼠上灯台的时候应该怎么走?小老鼠边走边看时应该怎么看?看哪里?
小结:小老鼠要快速地、悄悄地走,还要上下、左右、前后看一看,才不会被大花猫发现。
3.带领幼儿边说童谣边按节奏做老鼠走、张望的动作。
4.请幼儿跟随音乐完整做老鼠走、张望的动作,表现小老鼠的机敏。
三、引导幼儿尝试用夸张的神情、动作表现小老鼠拉泡泡糖的情景。
1.播放小老鼠“掉落”的声音,引导幼儿讨论、猜想。
提问:这是什么声音?小老鼠要上灯台偷油吃,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鼓励幼儿大胆猜测。)
小结:原来小老鼠掉在一块大大的、黏黏的泡泡糖上,这是大花猫设的计,小老鼠中计了。
2.引导幼儿尝试用胳、牙齿、眼睛等身体不同部位做夸张的动作或神情,创造性地表现小老鼠拉泡泡糖的情景。
提问:泡泡糖可能会粘在小老鼠的哪里?怎样把泡泡糖快点儿从身上拉下来?引导幼儿边说边表现“粘”、“拉”的动作。)
小结:拉泡泡糖时,胳膊硬硬的,拳头攥得紧紧的,眼睛、嘴巴、身体都要用力。
3.带领幼儿在乐曲伴奏下夸张地表现小老鼠拉泡泡糖的情景。
四、组织幼儿玩“小老鼠和泡泡糖”游戏,鼓励幼儿大胆表现音乐形象,提醒幼儿遵守游戏规则。
1.指导幼儿在乐曲的伴奏下玩“小老鼠和泡泡糖”游戏,尝试完整、合拍夸张地表现老鼠走、张望及拉泡泡糖的音乐形象。
2.增加“大花猫”角色,增强游戏的趣味性。
教学反思:
幼儿由于事前对教材分析比较透彻,对重点和难点把握比较准确,所以活动开展得还是比较顺利,幼儿在表演小老鼠的“走、看”和“拉泡泡糖”时能积极参与,表演得很还比较到位,师生及生生之间的互动也做得比较好,虽然幼儿有些兴奋,但在老师的提醒下也还是能“收得住”。
11、幼儿园音乐活动《小老鼠和泡泡糖》中班教案反思
教材分析
中班幼儿热爱动物,模仿能力越来强,平时也喜欢模仿小动物;他们对音乐节奏有了初步的理解能力。《小老鼠和泡泡糖》是活泼欢快的 AB 两段乐曲,节奏感强;小老鼠风趣、诙谐的动物形象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活动中通过,鼓励幼儿夸张、形象地表现出小老鼠跑、看、拽等各种动作,并通过模仿老鼠偷走、拽泡泡糖、被猫吓倒等有趣的内容,让幼儿感受音乐游戏的无限乐趣。
活动目标
1.熟悉乐曲的欢快活泼的节奏和旋律。
2.尝试大胆、夸张地表现小老鼠走路、左右张望和拽泡泡糖的动作。
3.愿意与同伴一起进行音乐游戏,初步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4.听音乐,尝试分辨乐曲的快慢和轻重,能跟着节奏律动。
5.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活动准备
1.生活中了解泡泡糖有粘性的特点;复习童谣《小老鼠上灯台》
2.《小老鼠和泡泡糖》音乐
活动建议
1.手指游戏《小老鼠上灯台》导入,引导幼儿回忆小老鼠的动作。提问:小老鼠的走路(吃东西)时什么样子的?
2.欣赏音乐《小老鼠和泡泡糖》,尝试创编动作表现音乐内容。
(1)完整欣赏,幼儿自由表演。(教师重点指导幼儿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旋律)
(2)分段欣赏,并引导幼儿说出两段音乐所表现的不同故事情节。
A 段音乐表现小老鼠从洞里跑出来的情景;B 段音乐表现小老鼠拽泡泡糖的情景。
(3)引导幼儿分段进行创编活动,鼓励幼儿按节奏表现小老鼠走路、左右张望的情景,表现小老鼠拽泡泡糖时表情尽可能夸张一些,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帮助。
3.请幼儿完整欣赏乐曲,引导幼儿感受乐曲中的音乐形象。
4.游戏“小老鼠和泡泡糖”。
(1)提示幼儿按节奏,夸张地表现小老鼠走路、左右张望、拽泡泡糖的音乐形象。
(2)老师或一名幼儿扮演“大花猫”,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在放松和愉悦中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1、教学内容接近生活实际,幼儿也对此很感兴趣,利用图普及儿歌的形式帮助幼儿掌握乐曲的节奏,让幼儿充分想象小老鼠在干什么,并学一学,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到一定的知识技能,
2、教学过程中,启发幼儿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小老鼠拽泡泡糖的表情动作,发展音乐表现力。
3、发散幼儿思维,拓展了教学内容。知道泡泡糖会给别人和环境带来不方便,要爱护我们的环境。
12、中班音乐教案《小老鼠与泡泡糖》主题教学设计反思
《小老鼠与泡泡糖》是一节中班韵律活动,音乐旋律活泼轻快,形象突出,更让幼儿在活动中夸张、大胆的进行表现。同时鼓励幼儿勇于探索,将韵律游戏与表演融为一体,自信的展示自己,体验韵律活动带来的快乐。音乐会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活动目标
1.认真倾听音乐,能听辨 A、B 段的音乐,感受不同节奏。
2.能合节拍地用各种动作进行表演。
3.愿意大胆表现体验韵律活动的快乐。
4.在学习歌表演的基础上,结合游戏情节,注意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
5.在感受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意境。
重点难点
重点:认真倾听音乐,能听辨 A、B 段的音乐,感受不同节奏。
难点:能合节拍地用各种动作进行表演。
活动准备
1.《小老鼠和泡泡糖》音乐、光盘
2.图谱
活动过程
一、律动
边听音乐《动物模仿操》边模仿小动物走路,然后坐到自己的位置上。教师:我们开着小火车要出发到动物王国了,你们准备好了吗?
二、欣赏
请幼儿倾听 A 段音乐,欣赏教师表演,感受 A 段音乐旋律。
三、模仿
1.在熟悉音乐的基础上,教师边说儿歌边模仿小老鼠玩耍的动作,让幼儿猜测, 请小朋友模仿小老鼠玩耍的动作,并能按照节拍模仿小老鼠走路。
教师:谁愿意来学一学这只小老鼠啊?(教师哼唱音乐)
2.出示图谱,感受节拍,模仿小老鼠做动作
感受老鼠心情,按照图谱的节拍做小老鼠走、玩耍的动作,根据节奏用身体的各部位打节拍。如:拍手、拍肩膀等。
3.听音乐,进行表演。
教师:调皮的小老鼠是怎么玩的?请你来学一学。四、再次欣赏
播放 B 段音乐,教师表演,想象小老鼠摔跤的造型及拽泡泡糖的动作。
教师:小老鼠发生了什么事情啊?
五、再次模仿
1.播放 B 段音乐,模仿小老鼠脚粘到泡泡糖时拽泡泡糖及摔跤的造型,请小朋友模仿。
2.出示图谱,感受节拍,模仿小老鼠做动作。
按照图谱的节拍做小老鼠拽泡泡糖的动作,根据节奏打节拍。如:拍退、抬脚模仿走。
3.听 B 段音乐,感受音乐旋律并做拽泡泡糖的动作。教师:我们跟着音乐,一起帮助小老鼠拽泡泡糖吧!
4.根据整首音乐旋律幼儿反复游戏。
要求结合 A、B 段音乐进行韵律表演,A 段音乐要结合节拍模仿小老鼠的动作,
B 段要表现拽泡泡糖的动作。
六、探索
1.探索泡泡糖粘在其他身体部位。
教师:拽—弹回来了!想一想,泡泡糖弹回来,还会粘到身体的什么地方呢?
2.幼儿分散练习,自由想象,大胆夸张地表现拽泡泡糖的动作。
七、活动结束。
小老鼠被泡泡糖粘住,狠狠地摔了一跤,多疼啊!那小朋友想想应该怎么处理吃过的泡泡糖呢?
教师总结:泡泡糖乱扔的话会粘到很多的地方,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麻烦,我们得把泡泡糖丢到垃圾筒,不污染环境。
活动总结
我本次展示的活动是《小老鼠和泡泡糖》,它是一节中班韵律活动,音乐旋律活泼轻快, 形象突出。韵律中小老鼠和泡泡糖都来源于幼儿的实际生活。对于中班幼儿来说,都有吃过泡泡糖的经历,也对小老鼠的形象非常熟悉。在教具上我设计了图谱,制作图谱时我利用废旧材料,把 A、B 两段音乐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让幼儿感受小老鼠动作的节奏,节奏图谱浅显易懂,为孩子们感受节奏、理解节奏做好了铺垫。
活动的环节、活动的递进性、活动的重点把握我都能基本掌握。在活动中虽然我自己对音乐的把握的到位,但是这并不是孩子们的。整个活动中,只见我在用语言动作领着孩子们,而并没有看见孩子们领着我,说明我把让孩子们倾听音乐的习惯隐去了。韵律活动重在音乐和动作,但是我关注到了动作,音乐这个元素没有起到特别大的作用。让孩子们倾听着去表演,这样才有利于他们对音乐的感知,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才能有更进一步的发展。想来也是,不过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会尝试着放手让孩子们去主动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