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音乐《大巨人和小矮人》反思

《中班音乐《大巨人和小矮人》反思》属于幼儿园中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中班音乐《大巨人和小矮人》反思

1、中班音乐《大巨人和小矮人》反思

  设计意图:

  音乐的强弱需要幼儿去感受,怎样让幼儿轻松有趣的去感受,而非教师的简单讲解示范呢?为此我设计了《大巨人和小矮人》这一活动,用故事情境展开,在情境中自然穿插渐强与渐弱,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了音乐的渐强与渐弱,激发了幼儿感受美的情趣。

  活动目标:

  1、感受音乐的渐强与渐弱。

  2、大胆创编动作,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3、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6、初步感受歌曲中亲切的情绪,用亲切的语调唱歌。

  7、根据歌词内容做相应的动作。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感受音乐的渐强与渐弱

  活动难点:根据音乐变化创编动作

  活动准备:

  大巨人和小矮人的音乐;个头递增递减的矮人与巨人;渐强与渐弱符号。

  活动过程:

  一、故事情境导入,引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在茂密的大森林里,住着一群会魔法的小矮人,他们每天快乐地劳动、快乐地生活着,瞧,他们唱着歌儿,准备到山上去打猎呢!”

  啦…………叭(休止符)啦…………

  教师边唱边出示渐强与渐弱符号(小矮人在符号上上山与下山)

  “刚才小矮人上山时唱的歌有什么变化?下山时唱的歌又有什么变化?”

  像这样音乐逐渐变强,我们就叫它“渐强”,音乐逐渐变弱,我们叫它“渐弱”。请小朋友试一试,唱一唱。

  [故事导入,幼儿兴趣浓厚,同时流畅的引入渐强与渐弱,出示课题。]

  二、欣赏音乐,感知渐强与渐弱。

  1、欣赏

  打猎完下了山,小矮人们高兴地往家走,突然,传来了咚咚咚的脚步声,“咚…………”(渐强)来了一个大巨人,头顶天,脚踩地,你们说,小矮人会不会害怕?小矮人没有害怕,他们会变魔法呢!只见他们边唱边变“我变…………变成一个大巨人”(渐强 边出示小矮人渐变的图片)小矮人变得比那个大巨人还要高,那个大巨人一看,吓跑了。“咚…………”(渐弱)小矮人又边唱边变“我变…………变成一个小矮人”(渐弱 边出示小矮人渐变的图片)

  小矮人用魔法与勇敢战胜了大巨人,你们想不想也学他们变一下魔法呢?

  2、感受

  幼儿学唱,提示幼儿将渐强与渐弱唱明显一些。

  [在故事情节中穿插渐强与渐弱的音乐,运用渐变的小矮人与大巨人图片,帮助幼儿理解感受渐强与渐弱。]

  三、启发幼儿用动作表现音乐的强弱,发展幼儿创造力与表现力。

  小矮人用动作怎样来表现?大巨人用动作怎样来表现? (小矮人可蹲下、匍匐于地、躺下等;大巨人可站起、脚后跟抬起、双手举起等。)

  幼儿根据自己创编的动作游戏几次。

  [动作的加入,不仅增强幼儿活动的兴趣,同时能让幼儿通过动作的表现加深对渐强与渐弱的感知,幼儿能创编出不同的动作。]

  四、经验迁移,拓宽幼儿思路。

  小矮人可以变成大巨人,小动物也想变魔法,这样可以保护自己,哪些小动物会变成大动物呢?

  幼儿跟音乐自由创编歌词与动作,如“我变…………变成一只大老虎,我变…………变成一只小白兔。”

  [动物是幼儿最喜欢的,这一环节幼儿根据渐强与渐弱的音乐,创编动物的不同动作,拓宽了幼儿思路,迁移了幼儿知识经验。]

  五、活动延伸

  让我们一起到户外玩“大巨人和小矮人”的游戏吧!

  活动反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幼儿的艺术活动提出明确要求:能初步感受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艺术活动,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感受与体验;乐于与同伴一起娱乐、表演、创作; 引导幼儿欣赏艺术作品,培养幼儿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

  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

  活动选取幼儿喜欢的小矮人和大巨人,用故事情境导入,引起幼儿对小矮人的兴趣,从而使活动顺利开展。在整节活动中,我以故事形式贯穿,环节流畅自然,如小矮人唱着歌上山、下山,自然地引出了渐强与渐弱的符号;大巨人的脚步声都用渐强与渐弱来唱,加深幼儿对音乐的感受;音乐中间的休止符,我用小矮人打枪的声音来表现,增强了幼儿的理解与兴趣; 在创编的环节,我用开放的提问,使幼儿有很大的创编空间,因而幼儿能大胆的创编出各种个性的动作。

  最后,经验迁移,拓宽了幼儿的思路,让幼儿感受大胆创编的乐趣。这一环节也使活动达到了高潮。 幼儿在这次活动中很快乐,也很好的感受了美,欣赏了美。活动内容幼儿很感兴趣,都能积极参与,没有不参加的幼儿。

2、小班音乐活动教案反思《小矮人和大巨人》

  活动目标:

  1. 能根据故事的情节要求做动作,并享受表演的乐趣。

  2. 能根据故事中脚印的特征进行两两分组。

  3. 能用不同的乐器表现小矮人和大巨人的脚步声。

  4. 在感受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意境。

  5. 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 设置森林的情境;

  2. 大巨人和小矮人的脚印若干;

  3. 各类乐器若干;

  4. 录音机、《小矮人与大巨人》的磁带。

  活动重难点:

  重点:能根据故事的情节要求做动作,并享受表演的乐趣。

  难点:能用不同的乐器表现小矮人和大巨人的脚步声。

  活动过程:

  一. 讲故事引出主题

  故事:最近,森林里出现了许多奇怪的脚印,据森林研究所的小动物们说,这些脚印来自森林里的小矮人和大巨人,小矮人又矮又小,小小的脑袋,小小的手,小小的脚,走起路来很轻很轻“犀犀嗦嗦”,大巨人又高又大,大大的脑袋,大大的手,大大的脚,走起路来“咚咚咚咚”,科学家们想研究这些森林里的客人,想请我们这些小小侦察员先去找一找小矮人和大巨人的踪迹。让我们出发吧!

  二. 找脚印

  1. 教师带领幼儿乘飞机

  幼儿排在教师身后,手搭在前一人的肩膀上,做各种飞行的动作。“不好前面有气流”,带领幼儿做左右摇摆状,“大家快坐好”引导幼儿蹲下,“不行,气流太强 ,我们还是先找个地方降落吧”!

  教师带领幼儿走到大巨人的脚印边。

  2. 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现大巨人

  “看,这是什么?”(脚印)“是谁的脚印?”“这么大,说不定是大巨人的”。“这些脚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说是大巨人的?你们猜猜大巨人到底有多高多大呢?”请幼儿用动作来表现大巨人。

  3. 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现小矮人

  “我们再到别的地方去看看,有没有小矮人的脚印,让我们轻轻的走,当心吓坏了森林里的小动物们。”

  翻过山,跨过沟,掂起脚尖轻轻的走路。

  “咦?这个地方怎么什么都没有呢?你们发现了什么?”(教师做左右看状)“哦,有小脚印,是谁的呀?为什么?[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你们猜猜小矮人到底有多矮多小呢?”请幼儿用动作来表现小矮人。

  三. 将脚印分组

  “那你们能猜到这里一共出现过多少大巨人和小矮人呢?”

  引导幼儿根据脚印的大小颜色进行两两分组,算出一共有多少个大巨人和小矮人。

  四. 用用不同的乐器表现小矮人和大巨人的脚步声

  “今天我们的收获可真不小,发现了大巨人和小矮人的踪迹,我们乘上飞机回家吧。”

  科学家来了(另一名老师扮演色科学家手拿各种乐器上场)“小朋友,听说你们在森林里发现了许多大巨人和小矮人的脚印,那你们知道他们走路的时候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呢?请你们用我手中的乐器敲打出来”。

  教师引导幼儿用各种乐器敲打出大巨人和小矮人的脚步声,并说说为什么。(例如:用铃鼓,用手掌敲打铃鼓,发出“啪啪”的声音,代表大巨人的脚步声,而轻轻摇晃铃鼓,发出“沙沙”的声音,代表小矮人的脚步声。)

  请幼儿先操作,教师指导,然后再进行总结,请个别幼儿敲打。

  五. 跟音乐做大巨人和小矮人结束

  师:“听,多好听的音乐,让我们跟着一起动起来。”

  教师和幼儿听音乐,扮演大巨人和小矮人,做变大变小的动作,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大巨人和小矮人》是一节音乐健康活动,主要通过游戏、声音、乐器来感受乐曲的强弱、上行与下行的变化。在活动的开始我用情境创设的手法带坐飞机孩子去旅游,在旅游的途中我们碰见了大巨人、小矮人,在这充分运用幼儿的肢体语言进行大与小的诠释,再在此基础上通过音乐来感知乐曲的强弱以及上行与下行的变化。整个活动中体现了师幼互动,幼幼互动的原则,活动气氛轻松自由。总的来说,这次活动让幼儿感受到了快乐的气氛,幼儿能快乐大胆地表现,获得了快乐。幼儿似乎掌握了一种表达感情的工具,养成了良好的唱歌习惯,在快乐的唱歌活动中得到了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幼儿儿对小矮人和大巨人音乐不同的力度也有了较深的理解。同时我用铃鼓让幼儿进行歌曲表演唱,让每个幼儿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幼儿的情绪高涨,部分幼儿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还用自己创编的动作进行舞蹈,赋予了幼儿自由表现的机会。

3、中班教案《大巨人和小矮人》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感受音乐的渐强与渐弱。

  2、大胆创编动作,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3、能大胆表现歌曲的内容、情感。

  4、有感情地学唱歌曲。

活动重难点:

  感受音乐的渐强与渐弱

  根据音乐变化创编动作

活动准备:

  大巨人和小矮人的音乐;个头递增递减的矮人与巨人;渐强与渐弱符号。

活动过程;

  一、故事情境导入,引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在茂密的大森林里,住着一群会魔法的小矮人,他们每天快乐地劳动、快乐地生活着,瞧,他们唱着歌儿,准备到山上去打猎呢!”

  啦…………叭(休止符)啦…………

  教师边唱边出示渐强与渐弱符号(小矮人在符号上上山与下山)

  “ 刚才小矮人上山时唱的歌有什么变化?下山时唱的歌又有什么变化?”

  像这样音乐逐渐变强,我们就叫它“渐强”,音乐逐渐变弱,我们叫它“渐弱”。请小朋友试一试,唱一唱。

  [故事导入,幼儿兴趣浓厚,同时流畅的引入渐强与渐弱,出示课题。]

  二、欣赏音乐,感知渐强与渐弱。

  1、欣赏

  打猎完下了山,小矮人们高兴地往家走,突然,传来了咚咚咚的脚步声,“咚…………”(渐强)来了一个大巨人,头顶天,脚踩地,你们说,小矮人会不会害怕?小矮人没有害怕,他们会变魔法呢!只见他们边唱边变“我变…………变成一个大巨人”(渐强 边出示小矮人渐变的图片)小矮人变得比那个大巨人还要高,那个大巨人一看,吓跑了。“咚…………”(渐弱)小矮人又边唱边变“我变…………变成一个小矮人”(渐弱 边出示小矮人渐变的图片)

  小矮人用魔法与勇敢战胜了大巨人,你们想不想也学他们变一下魔法呢?

  2、感受

  幼儿学唱,提示幼儿将渐强与渐弱唱明显一些。

  [在故事情节中穿插渐强与渐弱的音乐,运用渐变的小矮人与大巨人图片,帮助幼儿理解感受渐强与渐弱。]

  三、启发幼儿用动作表现音乐的强弱,发展幼儿创造力与表现力。

  小矮人用动作怎样来表现?大巨人用动作怎样来表现?

  (小矮人可蹲下、匍匐于地、躺下等;大巨人可站起、脚后跟抬起、双手举起等。)

  幼儿根据自己创编的动作游戏几次。

  [动作的加入,不仅增强幼儿活动的兴趣,同时能让幼儿通过动作的表现加深对渐强与渐弱的感知,幼儿能创编出不同的动作。]

  四、经验迁移,拓宽幼儿思路。

  小矮人可以变成大巨人,小动物也想变魔法,这样可以保护自己,哪些小动物会变成大动物呢?

  幼儿跟音乐自由创编歌词与动作,如“我变…………变成一只大老虎,我变…………变成一只小白兔。”

  [动物是幼儿最喜欢的,这一环节幼儿根据渐强与渐弱的音乐,创编动物的不同动作,拓宽了幼儿思路,迁移了幼儿知识经验。]

  五、活动延伸

  让我们一起到户外玩“大巨人和小矮人”的游戏吧!

活动反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幼儿的艺术活动提出明确要求:能初步感受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艺术活动,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感受与体验;乐于与同伴一起娱乐、表演、创作; 引导幼儿欣赏艺术作品,培养幼儿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

  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

  活动选取幼儿喜欢的小矮人和大巨人,用故事情境导入,引起幼儿对小矮人的兴趣,从而使活动顺利开展。在整节活动中,我以故事形式贯穿,环节流畅自然,如小矮人唱着歌上山、下山,自然地引出了渐强与渐弱的符号;大巨人的脚步声都用渐强与渐弱来唱,加深幼儿对音乐的感受;音乐中间的休止符,我用小矮人打枪的声音来表现,增强了幼儿的理解与兴趣;

  在创编的环节,我用开放的提问,使幼儿有很大的创编空间,因而幼儿能大胆的创编出各种个性的动作。

  最后,经验迁移,拓宽了幼儿的思路,让幼儿感受大胆创编的乐趣。这一环节也使活动达到了高潮。

  幼儿在这次活动中很快乐,也很好的感受了美,欣赏了美。活动内容幼儿很感兴趣,都能积极参与,没有不参加的幼儿。

4、中班下学期音乐教案《小矮人找朋友》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撕报纸、传球等游戏,感知欢快乐曲中的延长音,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增强对音乐的敏感度。

  2、感受倾听音乐、合作游戏带来的快乐。

  3、愿意参加对唱活动,体验与老师和同伴对唱的乐趣。

  4、熟悉歌曲旋律,为歌曲创编动作。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份报纸、记录纸、笔。

  2、教师操作的大记录纸。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步感知延长音。

  1、在《十个小矮人》音乐声中幼儿边唱歌边进教室。

  2、欣赏小矮人找朋友的乐曲,初次感受音乐。

  3、教师带领幼儿第一次欣赏音乐。I教师:这首曲子有什么特别之处?小矮人在什么样的音乐声中找好朋友的?

  4、听音乐用手指做小矮人在身体上跳舞,延长音时找朋友(呼喊好朋友)。

  二、在撕报纸、传纸球、做记录游戏活动中感知延长音的次数和延长音不同的时值。

  1、听音乐玩"撕报纸"游戏,自主感知延长音出现的次数,并在"撕"的过程中感受延长音的延续。

  师:发现小矮人找了几次朋友?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记录?(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如果只给你一张旧报纸,你有什么办法?来记录?什么时候撕报纸?一起听音乐试试。

  2、听音乐玩"传纸球"游戏,合作完成游戏过程中加深对延长音的理解。

  师:要让纸球有秩序的传,每位小朋友手中都要有一个纸球我们怎么做?(同一个方向,同一时间传)老师唱出乐曲,你们听音乐在小矮人找到朋友后开始传纸球

  3、听音乐找找在每次延长音中小矮人找到了几个好朋友并用符号记录下来。

  4、再次玩"传纸球"游戏,听音乐找到好朋友,结束活动。

  三、讨论"小矮人开火车"游戏的玩法。

  四、教师带领幼儿第一遍游戏,根据音乐延长音时的节奏来邀请朋友。

  五、请一幼儿做火车头,带领大家游戏。

  六、感受每次延长音时值的不同。

  师:在刚才传纸球的时候,你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小矮人找到的朋友一样多吗?

  七、教师清唱第一段延长音,帮助幼儿了解小矮人喊到了三个好朋友,并请一幼儿上前在黑板上用短线记录。

  八、教师清唱第二段延长音,幼儿自己找出小矮人喊道四个朋友,老师示范记录方式。

  九、幼儿倾听音乐,自己记录每次小矮人找到朋友的个数。

  十、帮助幼儿检验,分析第三,第四次找到几位朋友。

  教学反思: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结合音乐本身的要素,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的音乐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幼儿的演唱效果很好。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成功的音乐活动,会提升孩子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较为弱的孩子对音乐活动的自信心。

5、中班音乐详案教案《大巨人和小矮人》含反思

  设计意图:

  音乐的强弱需要幼儿去感受,怎样让幼儿轻松有趣的去感受,而非教师的简单讲解示范呢?为此我设计了《大巨人和小矮人》这一活动,用故事情境展开,在情境中自然穿插渐强与渐弱,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了音乐的渐强与渐弱,激发了幼儿感受美的情趣。

  活动目标:

  1、感受音乐的渐强与渐弱。

  2、大胆创编动作,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3、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感受音乐的渐强与渐弱

  活动难点:根据音乐变化创编动作

  活动准备:

  大巨人和小矮人的音乐;个头递增递减的矮人与巨人;渐强与渐弱符号。

  活动过程:

  一、故事情境导入,引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在茂密的大森林里,住着一群会魔法的小矮人,他们每天快乐地劳动、快乐地生活着,瞧,他们唱着歌儿,准备到山上去打猎呢!” 啦…………叭(休止符)啦…………

  教师边唱边出示渐强与渐弱符号(小矮人在符号上上山与下山)

  “刚才小矮人上山时唱的歌有什么变化?下山时唱的歌又有什么变化?”

  像这样音乐逐渐变强,我们就叫它“渐强”,音乐逐渐变弱,我们叫它“渐弱”。请小朋友试一试,唱一唱。

  [故事导入,幼儿兴趣浓厚,同时流畅的引入渐强与渐弱,出示课题。]

  二、欣赏音乐,感知渐强与渐弱。

  1、欣赏

  打猎完下了山,小矮人们高兴地往家走,突然,传来了咚咚咚的脚步声,“咚…………”(渐强)来了一个大巨人,头顶天,脚踩地,你们说,小矮人会不会害怕?小矮人没有害怕,他们会变魔法呢!只见他们边唱边变“我变…………变成一个大巨人”(渐强 边出示小矮人渐变的图片)小矮人变得比那个大巨人还要高,那个大巨人一看,吓跑了。“咚…………”(渐弱)小矮人又边唱边变“我变…………变成一个小矮人”(渐弱 边出示小矮人渐变的图片)

  小矮人用魔法与勇敢战胜了大巨人,你们想不想也学他们变一下魔法呢?

  2、感受

  幼儿学唱,提示幼儿将渐强与渐弱唱明显一些。

  [在故事情节中穿插渐强与渐弱的音乐,运用渐变的小矮人与大巨人图片,帮助幼儿理解感受渐强与渐弱。]

  三、启发幼儿用动作表现音乐的强弱,发展幼儿创造力与表现力。

  小矮人用动作怎样来表现?。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大巨人用动作怎样来表现? (小矮人可蹲下、匍匐于地、躺下等;大巨人可站起、脚后跟抬起、双手举起等。)

  幼儿根据自己创编的动作游戏几次。

  [动作的加入,不仅增强幼儿活动的兴趣,同时能让幼儿通过动作的表现加深对渐强与渐弱的感知,幼儿能创编出不同的动作。]

  四、经验迁移,拓宽幼儿思路。

  小矮人可以变成大巨人,小动物也想变魔法,这样可以保护自己,哪些小动物会变成大动物呢?

  幼儿跟音乐自由创编歌词与动作,如“我变…………变成一只大老虎,我变…………变成一只小白兔。”

  [动物是幼儿最喜欢的,这一环节幼儿根据渐强与渐弱的音乐,创编动物的不同动作,拓宽了幼儿思路,迁移了幼儿知识经验。]

  五、活动延伸

  让我们一起到户外玩“大巨人和小矮人”的游戏吧!

  活动反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幼儿的艺术活动提出明确要求:能初步感受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艺术活动,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感受与体验;乐于与同伴一起娱乐、表演、创作; 引导幼儿欣赏艺术作品,培养幼儿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

  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

  活动选取幼儿喜欢的小矮人和大巨人,用故事情境导入,引起幼儿对小矮人的兴趣,从而使活动顺利开展。在整节活动中,我以故事形式贯穿,环节流畅自然,如小矮人唱着歌上山、下山,自然地引出了渐强与渐弱的符号;大巨人的脚步声都用渐强与渐弱来唱,加深幼儿对音乐的感受;音乐中间的休止符,我用小矮人打枪的声音来表现,增强了幼儿的理解与兴趣; 在创编的环节,我用开放的提问,使幼儿有很大的创编空间,因而幼儿能大胆的创编出各种个性的动作。

  最后,经验迁移,拓宽了幼儿的思路,让幼儿感受大胆创编的乐趣。这一环节也使活动达到了高潮。 幼儿在这次活动中很快乐,也很好的感受了美,欣赏了美。活动内容幼儿很感兴趣,都能积极参与,没有不参加的幼儿。

6、中班音乐教案《十个小矮人》含反思

  教学目标:

  1、感受音乐节奏和滑稽可爱的音乐形象,体验参与集体活动的快乐。

  2、训练手指动作的协调性,在唱歌曲的同时手指能够做相应动作。

  3、熟悉、感受歌曲旋律和内容,学唱歌曲。

  4、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活动准备:

  活动前做手指游戏“大拇哥”,音乐录音带。

  活动过程:

  一、导入(儿歌结束后,做手指操,教师喊节拍,幼儿跟老师一起做。)小朋友们都听过《白雪公主》的故事吗?里面就有几个和我们的手指差不多的小人人,——七个小矮人,今天老师又请来了三个小矮人,一共有十个小矮人来我们班唱歌,跳舞,小朋友们想不想和这十个小矮人一起跳舞,唱歌?老师把十个小矮人请出来。(老师来演唱《十个小矮人》的儿歌。

  二、听一听 唱一唱

  1、幼儿边听音乐边拍手,来享受歌曲带来的音乐形象。

  2、让小朋友跟着录音机一起来唱,理解歌词。

  三、感受音乐的节奏

  1、教师示范表演手指游戏,幼儿全部扮演小矮人,欣赏教师表演。

  2、幼儿听音乐拍节奏,幼儿边听音乐边在教师带领下,按照歌词中一到十的顺序做相应的手指动作,并且可以完整的唱下歌曲。

  四、节奏与动作的协调性两手握于胸前,手心向外。从右手小拇指开始数数,数到几便伸直几个手指。(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当唱到“小矮人”时,伸出的手指随着音乐弯曲(一拍),伸直(一拍),然后接着数。

  活动熟悉后,可要求幼儿闭着眼做,使想象和动作统一起来,体会其中的形象。

  五、拓展延伸

  1、每位幼儿一种乐器,让幼儿跟着《十个小矮人》的音乐节奏,进行敲打乐器的练习。

  2、语言:教师带感情讲述《白雪公主》的故事,让幼儿认真听,并且使幼儿可以口述故事的大概内容。

  附儿歌:十个小矮人一个两个三个小矮人、四个五个六个小矮人、七个八个九个小矮人、十个小矮人!

  活动反思:

  《十个小矮人》这首歌曲是午间操的音乐,对于我们班级的小伴侣来说是耳熟能详,因此我把活动的重点放在玩音乐游戏上,从而培养幼儿能听辨音区的崎岖,并能用举措表现。在玩音乐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表现出了出人意料的热情与乐趣,并能激发出创新游戏的火花,可以说是在我的意料之外。

7、中班音乐教案《高人和矮人》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音的高低,能随高低不同和乐句做相应的动作。

  2、学习轮廓剪的技能。

  活动准备:

  高人矮人的轮廓图片、剪刀、回形针

  活动过程:

  1、听音乐引题,让幼儿感受乐曲的不同

  让幼儿说说有什么不同,听起来感觉怎样,好象看到了什么?

  游戏“高人矮人”

  2、幼儿运用轮廓剪和连接的技能,自制指偶玩具高人和矮人。

  3、反复让幼儿倾听音乐,引导幼儿分辨哪句是音高,哪句是音低,哪句是由低变高,哪句是由高变低。“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重点分辨第五、六句

  4、让幼儿左右手各套一高人和矮人的指偶,听高低不同的音乐,分别出示高人和矮人,并即兴地做动作,高音出高人,低音出矮人。

  5、鼓励幼儿运用身体动作表示音的高低,启发幼儿创造性得表演。

  活动反思:

  我觉得在整个活动中小朋友都能非常积极主动,没有过多的约束,只有快乐的表现,其实,当一节活动的设计符合孩子好动好奇的年龄特点,相信孩子会很快乐。

8、中班音乐优秀教案《小矮人找朋友》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撕报纸、传球等游戏,感知欢快乐曲中的延长音,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增强对音乐的敏感度。

  2、感受倾听音乐、合作游戏带来的快乐。

  3、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份报纸、记录纸、笔。

  2、教师操作的大记录纸。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步感知延长音。

  1、 在《十个小矮人》音乐声中幼儿边唱歌边进教室。

  2、 欣赏小矮人找朋友的乐曲,初次感受音乐。

  3、 教师带领幼儿第一次欣赏音乐。I教师:这首曲子有什么特别之处?小矮人在什么样的音乐声中找好朋友的?

  4、 听音乐用手指做小矮人在身体上跳舞,延长音时找朋友(呼喊好朋友)。

  二、在撕报纸、传纸球、做记录游戏活动中感知延长音的次数和延长音不同的时值。

  1、听音乐玩"撕报纸"游戏,自主感知延长音出现的次数,并在"撕"的过程中感受延长音的延续。;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教师:发现小矮人找了几次朋友?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记录?如果只给你一张旧报纸,你有什么办法?来记录?什么时候撕报纸?一起听音乐试试。

  2、听音乐玩"传纸球"游戏,合作完成游戏过程中加深对延长音的理解。

  教师:要让纸球有秩序的传,每位小朋友手中都要有一个纸球我们怎么做?(同一个方向,同一时间传)老师唱出乐曲,你们听音乐在小矮人找到朋友后开始传纸球

  3、听音乐找一找在每次延长音中小矮人找到了几个好朋友并用符号记录下来。

  4、再次玩"传纸球"游戏,听音乐找到好朋友,结束活动。

  三、讨论"小矮人开火车"游戏的玩法。

  四、教师带领幼儿第一遍游戏,根据音乐延长音时的节奏来邀请朋友。

  五、请一幼儿做火车头,带领大家游戏。

  六、感受每次延长音时值的不同。

  教师:在刚才传纸球的时候,你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小矮人找到的朋友一样多吗?

  七、教师清唱第一段延长音,帮助幼儿了解小矮人喊到了三个好朋友,并请一幼儿上前在黑板上用短线记录。

  八、教师清唱第二段延长音,幼儿自己找出小矮人喊道四个朋友,老师示范记录方式。

  九、幼儿倾听音乐,自己记录每次小矮人找到朋友的个数。

  十、帮助幼儿检验,分析第三,第四次找到几位朋友。.

  教学反思: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结合音乐本身的要素,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的音乐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幼儿的演唱效果很好。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成功的音乐活动,会提升孩子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较为弱的孩子对音乐活动的自信心。

9、中班音乐优秀教案《十个小矮人》含反思

  教学目标:

  1、感受音乐节奏和滑稽可爱的音乐形象,体验参与集体活动的快乐。

  2、训练手指动作的协调性,在唱歌曲的同时手指能够做相应动作。

  3、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4、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活动准备:

  活动前做手指游戏“大拇哥”,音乐录音带。

  活动过程:

  一、导入(儿歌结束后,做手指操,教师喊节拍,幼儿跟老师一起做。)小朋友们都听过《白雪公主》的故事吗?"出自:屈;老.师教案网"里面就有几个和我们的手指差不多的小人人,——七个小矮人,今天老师又请来了三个小矮人,一共有十个小矮人来我们班唱歌,跳舞,小朋友们想不想和这十个小矮人一起跳舞,唱歌?老师把十个小矮人请出来。(老师来演唱《十个小矮人》的儿歌。

  二、听一听 唱一唱1、幼儿边听音乐边拍手,来享受歌曲带来的音乐形象。

  2、让小朋友跟着录音机一起来唱,理解歌词。

  三、感受音乐的节奏1、教师示范表演手指游戏,幼儿全部扮演小矮人,欣赏教师表演。

  2、幼儿听音乐拍节奏,幼儿边听音乐边在教师带领下,按照歌词中一到十的顺序做相应的手指动作,并且可以完整的唱下歌曲。

  四、节奏与动作的协调性两手握于胸前,手心向外。从右手小拇指开始数数,数到几便伸直几个手指。当唱到“小矮人”时,伸出的手指随着音乐弯曲(一拍),伸直(一拍),然后接着数。

  活动熟悉后,可要求幼儿闭着眼做,使想象和动作统一起来,体会其中的形象。

  五、拓展延伸1、每位幼儿一种乐器,让幼儿跟着《十个小矮人》的音乐节奏,进行敲打乐器的练习。

  2、语言:教师带感情讲述《白雪公主》的故事,让幼儿认真听,并且使幼儿可以口述故事的大概内容。

  附儿歌:十个小矮人一个两个三个小矮人、四个五个六个小矮人、七个八个九个小矮人、十个小矮人!

  活动反思:

  《十个小矮人》这首歌曲是午间操的音乐,对于我们班级的小伴侣来说是耳熟能详,因此我把活动的重点放在玩音乐游戏上,从而培养幼儿能听辨音区的崎岖,并能用举措表现。在玩音乐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表现出了出人意料的热情与乐趣,并能激发出创新游戏的火花,可以说是在我的意料之外。

10、幼儿园中班音乐游戏《大巨人与小矮人》教学设计反思

  一、活动目标

  1、感受音乐的渐强与减弱

  2、大胆创编动作,自由表达

  3、能跟随音乐的变化使用乐器,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4、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理解歌词,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5、体验歌唱活动带来的愉悦

  二、活动准备

  1、大巨人与小矮人的音乐

  2、渐强与渐弱的符号

  3、小矮人图谱

  三、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师:小朋友们,今天方老师带来一个好听的故事要和大家分享,请小朋友们仔细听一听。“在茂密的大森林里,住着一群会魔法的小矮人,他们每天快乐地劳动,快乐的生活着,这一天,小矮人准备去森林里打猎。听,小矮人唱着歌出发了。

  2、教师示范唱:(啦···)教师:小朋友们,小矮人上山时唱的歌有什么变化呢?(声音逐渐变强)工作了一天,小矮人哼着歌下山回家啦。(啦···)教师:小矮人下山时唱的歌又有什么变化呢?(声音逐渐变弱)

  3、师小结:像这样声音逐渐变强,我们就叫他“渐强”,声音逐渐变弱,我们就叫他“渐弱”。有谁愿意尝试唱一唱?(师幼尝试表演)

  (二)欣赏音乐,感知渐强与渐弱

  1、师:小矮人打完猎下了山,高兴地往家回,突然传来了“咚咚咚”的脚步声。“咚······”声音越来越强,谁来了呀?(出示大巨人)。来了一个大巨人,头顶天,脚踩地,你们猜一猜小矮人会不会害怕呀?小矮人有魔法呢,他没有害怕,那我们来听一听他是怎么变魔法的?

  2、教师播放音乐的第一句“我变变···变成大巨人”。师提问幼儿:魔法的咒语是怎么说的?请几位幼儿讲述。师:那咒语的声音是怎样的?(越来越强)师幼共同说咒语。此环节出示小矮人逐渐变成大巨人的图片。

  3、师:看,小矮人变成了大巨人,比那个大巨人还要大,把大巨人给吓跑了。越跑越远,声音越来越弱“咚···”(渐弱)接着,我们再听一听小矮人又是怎样唱的。教师播放:“我变变····变成小矮人”。

  4、教师:小矮人这次的咒语又是怎么说的?师:咒语的声音呢、怎样变化的?(声音越来越弱)师幼共同说咒语,此环节出示小矮人逐渐变化的图片。

  5、师:小矮人用魔法与勇敢战胜了大巨人,你们想不想也学他们变一下魔法呢?我们一起来变魔法吧。

  6、教师完整播放《大巨人与小矮人》,幼儿听音乐。师:咒语师怎么说的?我变···变成大巨人,我变···变成小矮人。然后呢?变大,变小,变大,变小。变到不见了。(教师变唱边出示图谱)

  7、师:小朋友们,咒语我们会说了,那老师想请小朋友们想一想表演一下。大巨人可以用什么样的动作来表现?(幼儿创编)小矮人又可以用什么样的动作来表现?那我们跟着音乐表演一下好不好?(此环节播放音乐表演2~3遍)

  8、师:小朋友们表演的都很棒,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乐器,我们用乐器来变现小矮人的魔法好不好?当变成大巨人的时候,声音要渐渐变强,变成小矮人的时候声音逐渐变弱。我们先来试一下。教师边说边带领幼儿表演。

  9、师:下面我们带上乐器跟着音乐一起变魔法吧!(师幼表演2~3遍)

  (三)活动结束:小朋友们,想不想继续变魔法?下面我们带上自己的小乐器一起到户外变魔法吧!跟老师们再见吧!

  活动反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幼儿的艺术活动提出明确要求:能初步感受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艺术活动,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感受与体验;乐于与同伴一起娱乐、表演、创作; 引导幼儿欣赏艺术作品,培养幼儿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

  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

  活动选取幼儿喜欢的小矮人和大巨人,用故事情境导入,引起幼儿对小矮人的兴趣,从而使活动顺利开展。在整节活动中,我以故事形式贯穿,环节流畅自然,如小矮人唱着歌上山、下山,自然地引出了渐强与渐弱的符号;大巨人的脚步声都用渐强与渐弱来唱,加深幼儿对音乐的感受;音乐中间的休止符,我用小矮人打枪的声音来表现,增强了幼儿的理解与兴趣; 在创编的环节,我用开放的提问,使幼儿有很大的创编空间,因而幼儿能大胆的创编出各种个性的动作。

  最后,经验迁移,拓宽了幼儿的思路,让幼儿感受大胆创编的乐趣。这一环节也使活动达到了高潮。 幼儿在这次活动中很快乐,也很好的感受了美,欣赏了美。活动内容幼儿很感兴趣,都能积极参与,没有不参加的幼儿。

11、教学设计小班数学游戏《小矮人与大巨人》反思

  《小矮人与大巨人》是一篇小班托班数学课程,幼儿的年龄在两岁半左右,刚刚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对颜色和大小有基本的认识,引导幼儿用比较的方法发现相对应的两个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根据事物的外部属性特征进行匹配。

  活动目标

  1、幼儿能根据物品的大小、颜色、图片与实物进行匹配,并能摆放到一起。

  2、能根据要求进行操作,并有兴趣参与活动。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并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让幼儿能够根据物品大小,颜色,图片与实物来进行匹配。难点:幼儿能够物体根据物体与实物进行正确匹配。

  活动准备

  带磁片操作材料:小矮人、大巨人、大衣服、小衣服、大裤子、小裤子、大鞋子、小鞋子(红黄蓝)磁性操作板

  普通材料:各种棒棒糖和不同角度拍摄的棒棒糖照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老师:今天,我给你们请来了两位小客人,小朋友们一起来猜一猜他们是谁呢? 我变变变,变成什么?(大巨人)

  我变变变,变成什么?(小矮人) 出示大巨人和小矮人纸偶。

  老师:哇,你们这么厉害啊,都猜对了!这两位小客人是大巨人和小矮人,我们一起来和他们打个招呼吧。大巨人你好,小矮人你好。

  二、给大巨人和小矮人穿衣服(根据大小进行匹配)

  老师:噢,刚刚小矮人和大巨人悄悄告诉我,他们还带来了他们的几位好朋友, 他们想要和我们一起去玩滑滑梯,可是呀,他们怎么样啊?

  操作板分别出示没有穿衣服小矮人和大巨人,并且引导幼儿观察。

  ——没穿衣服,没穿鞋子。

  老师:哦,原来他们是没有穿衣服和鞋子呀,不过没关系,我为他们准备了一些漂亮的衣服。

  出示衣服,观察衣服有大有小。

  拿出一件大衣服,一件小衣服,请幼儿观察。老师:这两件衣服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一件大大的,一件小小的。

  老师:哦,你们观察到了他们的大小不一样,一件是大大的,一件是小小的。大大的衣服给谁穿呢?小小的衣服给谁穿呢?

  ——大巨人,小矮人

  老师:那现在请小朋友帮大巨人和小矮人穿一穿适合他们的衣服吧。

  每个幼儿发一套操作材料(大巨人一个,小矮人一个,颜色不同的大小衣服各一件)

  幼儿操作。

  老师:现在请小朋友把你们的小矮人和大巨人拿起来给我看一看,你们帮他们把衣服穿好了吗?(提问:小小,你给大巨人穿的衣服是什么颜色的呢?——红色的大大的衣服……)

  老师:小朋友真棒,都给大巨人穿上了大大的衣服,给小矮人穿上了小小的衣服。

  三、给大巨人和小矮人穿鞋子(根据颜色进行匹配)

  刚刚小朋友给大巨人和小矮人穿好了衣服,现在,他们还要穿什么呢?

  ——鞋子。

  条盘出示鞋子,引导幼儿观察鞋子。

  老师:拿出一双红色的大鞋子,和一双红色的小鞋子,请小朋友回答,这是一双?(红色的大鞋子。)一次介绍红色,蓝色,黄色。

  老师:大巨人和小矮人悄悄告诉我,他们衣服的颜色和鞋子是相同的,一样的哦!

  那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和大巨人小矮人衣服颜色相同的鞋子,给他们穿上哦。出示大小颜色不一的鞋子在桌子上,幼儿自己选取合适的鞋子。

  幼儿操作,教师检查。

  老师:穿好了吗?那我来看看你们帮大巨人和小矮人穿的鞋子和他们衣服颜色相同吗?

  (穿错了:这个大巨人穿了一双红色的小鞋子?脚趾都在外面,他穿着舒服吗?那我们来帮帮他吧。)

  老师:我们的小朋友们小眼睛真亮,观察得真仔细,给大巨人和小矮人穿的鞋子和衣服颜色是一样的,相同的。

  四、找礼物(根据实物与照片进行匹配)

  老师:你们帮大巨人和小矮人穿好了衣服和鞋子,谢谢你们哟。大巨人和小矮人给你们准备了小礼物,可是他们把小礼物拍成了照片,他们想请你们自己去找, 要找到和照片上一模一样的才能送给你们哟。

  老师:我要送给你们照片了哟,小篮子里面有两张小礼物的照片。小朋友们找到礼物要拿来给老师看看,你们找对了吗?记住要找和照片一模一样的才能送给你哦。

  出示礼物的实物,幼儿根据照片找礼物。

  幼儿操作。

  老师:小朋友们的小礼物,找对了吗?

  五、结束活动。

  现在,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拿到礼物了吗?

  ——拿到了

  那我们去把小礼物装到书包里,和大巨人小矮人去玩滑滑梯吧。

  活动总结

  活动设计思路和实施过程让幼儿要能从生活中和游戏中感受事物之间的关系, 发现他们的共同属性特征,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和有趣。活动一直围绕大巨人和小矮人穿衣服,穿鞋,找礼物为线索,活动场景能和好的吸引孩子的操作兴趣,在整个活动中学具的运用有效、合理,使用率高。另外,活动的设计游戏性强,活动中老师没有传授一一对应的方法,而是引导幼儿在宽松、愉快的游戏中自己去发现, 颜色大小的相同与不同,以及最后一步根据不同角度拍摄的照片寻找实物,在操作过程中,幼儿需要从多角度观察实物,加深了在活动中的精细观察。幼儿通过比较的方法找到了物体的共同属性,并根据属性特征进行匹配。

12、幼儿园中班音乐《大巨人和小矮人》反思

  设计意图:

  音乐的强弱需要幼儿去感受,怎样让幼儿轻松有趣的去感受,而非教师的简单讲解示范呢?为此我设计了《大巨人和小矮人》这一活动,用故事情境展开,在情境中自然穿插渐强与渐弱,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了音乐的渐强与渐弱,激发了幼儿感受美的情趣。

  活动目标:

  1、感受音乐的渐强与渐弱。

  2、大胆创编动作,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3、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6、初步感受歌曲中亲切的情绪,用亲切的语调唱歌。

  7、根据歌词内容做相应的动作。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感受音乐的渐强与渐弱

  活动难点:根据音乐变化创编动作

  活动准备:

  大巨人和小矮人的音乐;个头递增递减的矮人与巨人;渐强与渐弱符号。

  活动过程:

  一、故事情境导入,引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在茂密的大森林里,住着一群会魔法的小矮人,他们每天快乐地劳动、快乐地生活着,瞧,他们唱着歌儿,准备到山上去打猎呢!”

  啦…………叭(休止符)啦…………

  教师边唱边出示渐强与渐弱符号(小矮人在符号上上山与下山)

  “刚才小矮人上山时唱的歌有什么变化?下山时唱的歌又有什么变化?”

  像这样音乐逐渐变强,我们就叫它“渐强”,音乐逐渐变弱,我们叫它“渐弱”。请小朋友试一试,唱一唱。

  [故事导入,幼儿兴趣浓厚,同时流畅的引入渐强与渐弱,出示课题。]

  二、欣赏音乐,感知渐强与渐弱。

  1、欣赏

  打猎完下了山,小矮人们高兴地往家走,突然,传来了咚咚咚的脚步声,“咚…………”(渐强)来了一个大巨人,头顶天,脚踩地,你们说,小矮人会不会害怕?小矮人没有害怕,他们会变魔法呢!只见他们边唱边变“我变…………变成一个大巨人”(渐强 边出示小矮人渐变的图片)小矮人变得比那个大巨人还要高,那个大巨人一看,吓跑了。“咚…………”(渐弱)小矮人又边唱边变“我变…………变成一个小矮人”(渐弱 边出示小矮人渐变的图片)

  小矮人用魔法与勇敢战胜了大巨人,你们想不想也学他们变一下魔法呢?

  2、感受

  幼儿学唱,提示幼儿将渐强与渐弱唱明显一些。

  [在故事情节中穿插渐强与渐弱的音乐,运用渐变的小矮人与大巨人图片,帮助幼儿理解感受渐强与渐弱。]

  三、启发幼儿用动作表现音乐的强弱,发展幼儿创造力与表现力。

  小矮人用动作怎样来表现?大巨人用动作怎样来表现? (小矮人可蹲下、匍匐于地、躺下等;大巨人可站起、脚后跟抬起、双手举起等。)

  幼儿根据自己创编的动作游戏几次。

  [动作的加入,不仅增强幼儿活动的兴趣,同时能让幼儿通过动作的表现加深对渐强与渐弱的感知,幼儿能创编出不同的动作。]

  四、经验迁移,拓宽幼儿思路。

  小矮人可以变成大巨人,小动物也想变魔法,这样可以保护自己,哪些小动物会变成大动物呢?

  幼儿跟音乐自由创编歌词与动作,如“我变…………变成一只大老虎,我变…………变成一只小白兔。”

  [动物是幼儿最喜欢的,这一环节幼儿根据渐强与渐弱的音乐,创编动物的不同动作,拓宽了幼儿思路,迁移了幼儿知识经验。]

  五、活动延伸

  让我们一起到户外玩“大巨人和小矮人”的游戏吧!

  活动反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幼儿的艺术活动提出明确要求:能初步感受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艺术活动,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感受与体验;乐于与同伴一起娱乐、表演、创作; 引导幼儿欣赏艺术作品,培养幼儿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

  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

  活动选取幼儿喜欢的小矮人和大巨人,用故事情境导入,引起幼儿对小矮人的兴趣,从而使活动顺利开展。在整节活动中,我以故事形式贯穿,环节流畅自然,如小矮人唱着歌上山、下山,自然地引出了渐强与渐弱的符号;大巨人的脚步声都用渐强与渐弱来唱,加深幼儿对音乐的感受;音乐中间的休止符,我用小矮人打枪的声音来表现,增强了幼儿的理解与兴趣; 在创编的环节,我用开放的提问,使幼儿有很大的创编空间,因而幼儿能大胆的创编出各种个性的动作。

  最后,经验迁移,拓宽了幼儿的思路,让幼儿感受大胆创编的乐趣。这一环节也使活动达到了高潮。 幼儿在这次活动中很快乐,也很好的感受了美,欣赏了美。活动内容幼儿很感兴趣,都能积极参与,没有不参加的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