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音乐教案《炒豆子》反思》属于幼儿园中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中班音乐教案《炒豆子》反思
活动背景:
去年8月份我园开展了“我跟奶奶说童谣”活动,孩子们对其中的民谣“炒豆子”特感兴趣,经常会自发地组织在一起玩这个游戏。现代家庭中大部分孩子存在着能说上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但不会说一句地道的靖江话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我从孩子的兴趣出发,结合《纲要》艺术领域的总目标及幼儿实际情况,选择了节奏分明,能突显劳动场景的乐曲“加油干”,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游戏氛围中获得情感、社会性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活动目标:
1、在说说、唱唱、玩玩的过程中感受靖江方言歌唱的情趣。
2、学会用靖江方言唱歌,并能随音乐节拍做炒豆子、翻豆子的游戏。
3、体验与同伴、老师共同游戏的快乐。
4、借助图谱、动作、游戏情景理解记忆歌词并学唱歌曲。
5、使幼儿懂得歌曲的诙谐幽默之处。
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地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并促进目标的达成,我做了以下准备:
1、场景布置(在地面上画有一个“大锅”寓游戏于情境中)
2、幼儿会说靖江民谣“炒豆子”
3、自制图谱、鼓、游戏用“铲子”一个、围裙(口袋内有“红豆、绿豆、扁豆、毛豆”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以“抬豆子”的形式,进行节奏练习。
教师:孩子们,快把豆子抬进来罗。(来罗)
(通过老师的语言提示,幼儿“抬豆子”状三三两两随着鼓声的强弱、快慢打着号子“嘿哟、嘿哟”进入室内,巧妙地将音乐节奏练习融入在语言情境中)
(二)在边说边玩的氛围中感受靖江民间游戏的快乐。
1、教师随机互动:“哇,抬了这么多的豆子呀。”“你抬的是什么豆子呀。”“头上都冒汗了,我帮你擦擦吧。”
2、教师带领幼儿两两结伴边说民谣边玩游戏。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奶奶小时侯有趣的游戏“炒豆子”。
幼儿:炒蚕豆,炒豇豆,噼里啪啦翻跟头。
教师:我们再来炒炒“红豆”、“绿豆”。
幼儿:炒红豆、炒绿豆,噼里啪啦翻跟头。
教师:还有扁豆、毛豆没炒呢。
幼儿:炒扁豆、炒毛豆,噼里啪啦翻跟头。
(这个环节不仅激发了幼儿游戏的兴趣,还为下面幼儿区分歌与歌曲内容的不同埋下了伏笔)
三、借助图谱,自主学唱歌曲。
1、教师清唱歌曲
“你们是边说儿歌边玩游戏的,我呀还可以一边唱一边玩这个游戏呢,你们听?”(请一个幼儿配合)
2、幼儿说说歌曲与民谣的不同之处
“老师唱的这首歌曲和小朋友说的民谣有什么地方不一样?”
3、 根据幼儿的回答揭开相应图案,形成图谱。
(1)用拳头表示“嗬嘿”
“歌曲中有嗬嘿,伸出我们的小拳头来试一试。”
(2)区分4个“翻跟头”
“前面两个翻跟头跟后面两个翻跟头有什么地方不一样?”
教学反思: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结合音乐本身的要素,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的音乐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幼儿的演唱效果很好。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成功的音乐活动,会提升孩子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较为弱的孩子对音乐活动的自信心。
2、大班健康教案《炒豆子》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双脚并拢,双手抱住脚腕,前后滚动的动作。
2、能根据音乐节奏的差异、提示作相应的动作,体验活动的乐趣。
3、锻炼幼儿手臂的力量,训练动作的协调和灵活。
4、培养幼儿团结合作的观念。
5、培养幼儿健康活泼的性格。
活动准备:
1、热身音乐,激昂的音乐,低沉的音乐,《炒豆子》音乐磁带。
2、人手一根绳。
3、赤豆、绿豆、黄豆、黑豆标记各5张。
4、油桶。
活动过程:
一、 热身运动,听音乐走队形。
(1)“让我们骑着马到豆豆国去作客吧。”(热身运动)
(2)“瞧,前面有一条通向豆豆王国的迷宫,地图就在我们手里,我们赶快把它拼起来。”
(3)幼儿听音乐,按要求学高人、矮人沿迷宫走。
(4)豆豆国王送给小朋友赤豆、绿豆、黄豆、黑豆4种豆。
二、 认识各种豆
(1) 出示赤豆、绿豆、黄豆、黑豆让幼儿认识。
(2) “你认识这些豆吗?”
三、 学习新动作。
(1) “有了这些豆我们可以来炒香喷喷的豆子,锅子在哪呢?这里有绳子,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将绳子拉成一个大锅。)
(2) 教师提问:“你们看见过豆子在锅里是什么样子的吗?”(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炒熟以后是什么样子的?”
(3) 游戏“炒豆子”听音乐,教师做“倒油”动作,幼儿自由做“豆子下锅”的动作。
(4) 教师提问:“刚才你这颗豆子在油锅里是什么样子的?”幼儿演示。
(5) 教师示范新授动作:“手脚并拢,腿弯曲,双手抱脚腕,压压紧,眼看膝盖,滚起来”,教师模仿“豆子”前后滚动的动作。
(6) “这样的炒豆豆真好玩,炒出的豆豆一定很好吃,让我们一起找个空位置来学一学。”(教师强调动作要领,幼儿练习动作)。
(7) 按颜色要求玩“炒豆子”的游戏,教师观察幼儿动作掌握情况,并给予适当的指导。(红、绿豆,黄、黑豆分组练习)
四、 游戏:“炒豆子”。
“刚才的豆在盛在一边有点冷了,让我们把4种颜色的豆子合在一起加热一下吧。”(游戏巩固)
五、 结束放松:洗锅子、抬锅子的动作。
活动反思:
这节体育活动的设计来源于一个音乐游戏,想让幼儿在体验炒豆子快乐气氛的同时学习双脚并拢,双手抱住脚腕,前后滚动的动作,并能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真实、快乐的学习环境,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性很高,情绪高涨。
活动中比较成功的方面是:
1、 整个活动沉浸在音乐的氛围中。
活动的热身部分教师选用了一段欢快《小白马》音乐,幼儿很快投入到活动中,跟着教师做着各种动作。此外,教师选了激昂和低沉两段不同风格的音乐,根据音乐风格的差异性,让幼儿自己感受、理解并区分音乐,学做高人、矮人,幼儿的完成情况还是很好的。在活动的主体部分幼儿在练习动作的同时,教师也不忘利用音乐来烘托炒豆子时的热闹场景。最后,结束部分,教师让幼儿听音乐做放松体验炒好豆子以后的喜悦心情。整个活动都离不开音乐,音乐也使活动变得更加充实。
2、 游戏,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方式。
原本枯燥的动作练习,以炒豆子的游戏形式组织起来,幼儿比较感兴趣,使活动更加生动,幼儿成了一粒粒小豆子,让幼儿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也更愿意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游戏中幼儿能更专注的进行动作的练习。
3、 利用同一个学具,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活动中幼儿的学具只有一根绳,一会儿是骑马的缰绳,一会儿是豆豆王国的迷宫,一会儿可以变成个大锅子,一会儿又拿起来跳舞庆祝,教师始终发挥着学具的作用,思维比较开阔。
4、 分组练习,关注个别。
教师采用分组练习的目的是能更好的关注每个孩子的动作发展的状况,辅助个别有困难的孩子,坚固整体和个别的协调发展。
活动中的不足:
1、 在炒豆子的环节中可以找一段更为合适的音乐,能更好的表现豆子在锅子里翻滚、碰撞以及炒熟后的情形。
2、 教师的组织语言应做到少而精练,让幼儿有更多的练习空间,动作完成能更好。
3、中班教案《炒豆豆》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在会唱歌曲的基础上,学习音乐游戏《炒豆豆》,借助语言提示、手腕花学会两两结伴从同一方向翻跟头 。
2、尝试创编炒豆豆的动作,共同讨论、制定游戏规则,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 已学会歌曲《炒豆豆》。
2、一半幼儿右手带红花,一半幼儿左手带黄花。
活动过程:
一 、复习歌曲《炒豆豆》
教师:“听说你们最近学会了一首歌曲《炒豆豆》,愿意唱给我听吗?”
二、 引导幼儿根据歌词内容创编炒豆豆的动作。
1、 幼儿创编炒豆豆的动作。
(1)教师:“你们唱得真好听,那谁会炒豆豆呢?”引导幼儿自由创编。
(2)集体随乐边唱边自由做动作。
教师:“我们跟着音乐,一边唱一边做一做你自己喜欢的炒豆豆的动作。
(3)创编两人炒豆豆的动作。
教师:“那两个小朋友怎么炒豆豆?谁来用动作来做做看?”
(4)教师整理动作,“两两手拉手左右摆动”
2、创编翻跟头动作。
(1)“我们都知道炒豆豆时,豆豆会翻跟头,那是怎样翻跟头的,请你们再看好了。”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手拉着手和同伴一起从带花的手搭成的洞里背靠背钻过去,然后将举起的手放下,最后再炒炒炒还是两个人手拉手一起从带花的的手搭成的洞里面钻过去,变成了原来面对面的位置。
教师请戴黄花的小朋友和旁边戴红花的小朋友手拉手站在椅子旁,
(2)带黄花的幼儿找带红花的幼儿两两结伴尝试做“翻跟头”的动作。
(3)带黄花的幼儿找带红花的幼儿结伴边唱边完整做炒豆豆的动作。(两遍)
三、 幼儿在掌握游戏动作的基础上玩游戏。
1、 引出“豆豆”角色,共同想象并用身体动作表示“豆豆”在锅被炒时的样子。
2、 幼儿三人合作玩“炒豆豆”的游戏。
(1) 教师:“这次我们三人一组来玩一玩炒豆豆的游戏,之前你们要商量好谁来当豆豆,谁来当锅。
(2)幼儿尝试边炒边玩游戏,当歌曲唱到“一炒炒得翻跟头”时,引导幼儿发现豆豆被炒翻了,从而想出:“去找另一口锅”的办法。
(3)幼儿完整地边唱边玩游戏,一遍后,教师:“我们一起来问一问炒翻的豆豆是谁呀?”教师唱:“炒翻的豆豆就是他,咿呀儿呦。”
(4)交换同伴玩游戏两遍,
四、 结束。
教师:“今天我们学会了玩《炒豆豆》这个游戏,你们玩得开不开心?”
活动反思:
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幼儿的兴趣爱好为动力,创编了音乐游戏“炒豆豆”。 本次音乐游戏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活动设计充分体现音乐游戏音乐性、情趣性的特点,活动中通过引导幼儿体验、想象、创造,借助已有经验尝试创编炒豆豆的过程,共同讨论制定游戏的玩法和规则,培养了幼儿的审美感知、想象和创造能力,使幼儿初步体验、感受到了民间游戏的风格及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
音乐游戏不仅具有游戏性,也要具有音乐性,本次活动的歌曲音乐来自《拾豆豆》中的乐曲,活泼、风趣,使得游戏更显民间韵味。在活动过程中,游戏的动作及玩法都是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创编出来的,在环环紧扣、小步递进的过程中达成了教学目标。肢体动作、语言节奏、手腕花的运用,使孩子们能根据歌词内容主动进入游戏情境,充分体验到游戏的乐趣。
在幼儿阶段,音乐教育的重点是审美能力的培养。培养幼儿审美能力,首先得帮助幼儿感知、理解、熟悉音乐语言。本次活动的乐曲简短,歌词简单,活动进行之前幼儿已经很熟悉,民间韵味有了较深的感受,在充分感受音乐的基础上进行游戏情节和动作的创编,自主体验、表现了对游戏音乐的审美感受。本次活动的难点是“翻跟头”动作,主要借助手腕花帮助幼儿解决与同伴一起翻跟头的困难,幼儿在唱一唱、玩一玩中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幼儿很快就掌握了结伴翻跟头的动作。游戏中幼儿在创编“炒豆豆”动作时,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创编的平台,所以,幼儿的兴趣很高,十分投入,个个都踊跃发言。最后的三人合作玩“炒豆豆”游戏,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在掌握“炒豆豆”动作的基础上,添加了“豆豆”角色,先让幼儿尝试三人游戏,从中发现问题从而引出了游戏的玩法和规则。待幼儿完全掌握规则,熟悉玩法后再完整进行了游戏,让幼儿在解决游戏难点的基础上充分享受游戏的乐趣。在快乐的游戏与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感受音乐的性质、享受参与音乐活动的乐趣、充分体验大胆自由、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与想像的快乐。特别是游戏结束后的一句“炒翻的豆豆是谁呀”增加了游戏的乐趣,使得游戏达到了**,。活动在**中结束,幼儿沉浸在游戏的快乐中,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初步有了合作的意识。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性很强,而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参加者。
【音 乐】
炒 豆 豆
1=G 2/4
︵ ︵
(1 ·2 3 3 ︱ 2 1 2︱ 3· 5 7 6 ︱ 5 3 6 ︱ 5 5)︱ 1 6 3 2
金 豆
︵ ︵ ︵︵ ︵ ︵ ︵ ︵ ︵
︱ 1 1 ︱ 3 7 6 5 ︱ 5 3 3 ︱ 1 6 3 2 ︱ 1 1 2 ︱3 7 6 5 ︱ 5
豆 嗨, 银 豆 豆 圆 鼓 溜溜的 红 豆 豆
︵
3 3 ︱ 1 6 1 ︱ 6 5 3 ︱ 1 ·1 6 1 ︱ 6 5 3 ︱1 6 3︱2 —︱
炒呀 炒 炒呀 炒 一 炒炒得 翻跟 头 咿 呀得儿呦,
︵ ︵ ︵ ︵
1 ·2 3 3 ︱ 2 1 0 2︱ 3· 5 7 6 ︱ 5 3 6 ︱ 5 — ‖
一 炒 炒得 翻 跟 头咿呀儿 呦。
游戏玩法:
带黄花的幼儿找带红花的幼儿手拉手扮演“锅”, 部分幼儿扮演“豆豆”, “豆豆”数量比“锅”多一个。游戏时扮演“锅”的幼儿边唱歌两手边左右摆动炒豆豆,“豆豆”在“锅”里自由扭动,当唱到“翻跟头”时扮演“锅”的幼儿两两手拉手从带花手腕的方向翻跟头,“豆豆”被吵翻了锅,及时去找另外一个“锅”。当歌曲唱完,没有找到“锅”的“豆豆”就是被炒翻的豆豆,最后老师问:“炒翻的豆豆是谁呀?”幼儿边用手指着被炒翻的“豆豆”边用歌曲的最后一句旋律唱着回答:“炒翻的‘豆豆’就是他,咿呀儿 呦。”游戏再重新开始
4、中班体育教案《炒黄豆》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能边念儿歌边做动作,掌握侧身翻的技巧,发展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2.乐意和同伴结对玩耍,体验体育活动带来的乐趣。
3.锻炼幼儿手臂的力量,训练动作的协调和灵活。
4.让孩子们认识到,跟同伴合作是一种精神。有的时候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跟同伴合作会得到更多的帮助,更多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幼儿熟记《炒黄豆》的儿歌:炒、炒、炒黄豆,炒好黄豆翻跟斗。
2.平整的户外场地。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热身运动:听音乐活动手臂、手指、腰等部位。
(二)基本部分
1.先引导幼儿讨论:“炒黄豆”应该怎样炒?
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回忆炒菜的样子,激发幼儿游戏兴趣。
2.向幼儿介绍玩法:首先幼儿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两人面对面手拉手站好,然后一边说儿歌“炒、炒、炒黄豆,炒好黄豆翻跟斗”,一边向里外晃手表示“炒黄豆”的动作,儿歌结束时,两个人一块翻转身体成背对背。
3.背对背站好后,游戏继续进行,可继续炒,再翻转成原来面对面的动作,这样反复进行。这个环节中可提醒幼儿用多种方法“炒”,如单手“炒”、双手“炒”等。
4.待幼儿熟练动作技巧后,可延伸到“炒青菜” “炒花生”“炒黄瓜”等,还可引导幼儿交换同伴游戏。
教学反思:
原本枯燥的动作练习,以炒豆子的游戏形式组织起来,幼儿比较感兴趣,使活动更加生动,幼儿成了一粒粒小豆子,让幼儿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也更愿意 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游戏中幼儿能更专注的进行动作的练习。
5、中班音乐课教案《炒豆子》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在说说、唱唱、玩玩的过程中感受靖江方言歌唱的情趣。
2、学会用靖江方言唱歌,并能随音乐节拍做炒豆子、翻豆子的游戏。
3、体验与同伴、老师共同游戏的快乐。
4、感受乐曲欢快富有律动感的情绪。
5、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及肢体的表现能力。
【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地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并促进目标的达成,我做了以下准备:
1、场景布置(在地面上画有一个“大锅”寓游戏于情境中)
2、幼儿会说靖江民谣“炒豆子”
3、自制图谱、鼓、游戏用“铲子”一个、围裙(口袋内有“红豆、绿豆、扁豆、毛豆”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以“抬豆子”的形式,进行节奏练习。
教师:孩子们,快把豆子抬进来罗。(来罗)
(通过老师的语言提示,幼儿“抬豆子”状三三两两随着鼓声的强弱、快慢打着号子“嘿哟、嘿哟”进入室内,巧妙地将音乐节奏练习融入在语言情境中)
(二)在边说边玩的氛围中感受靖江民间游戏的快乐。
1、教师随机互动:“哇,抬了这么多的豆子呀。”“你抬的是什么豆子呀。”“头上都冒汗了,我帮你擦擦吧。”
2、教师带领幼儿两两结伴边说民谣边玩游戏。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奶奶小时侯有趣的游戏“炒豆子”。
幼儿:炒蚕豆,炒豇豆,噼里啪啦翻跟头。
教师:我们再来炒炒“红豆”、“绿豆”。
幼儿:炒红豆、炒绿豆,噼里啪啦翻跟头。
教师:还有扁豆、毛豆没炒呢。
幼儿:炒扁豆、炒毛豆,噼里啪啦翻跟头。
(这个环节不仅激发了幼儿游戏的兴趣,还为下面幼儿区分歌与歌曲内容的不同埋下了伏笔)
三、借助图谱,自主学唱歌曲。
1、教师清唱歌曲
“你们是边说儿歌边玩游戏的,我呀还可以一边唱一边玩这个游戏呢,你们听?”(请一个幼儿配合)
2、幼儿说说歌曲与民谣的不同之处
“老师唱的这首歌曲和小朋友说的民谣有什么地方不一样?”
3、根据幼儿的回答揭开相应图案,形成图谱。
(1)用拳头表示“嗬嘿”
“歌曲中有嗬嘿,伸出我们的小拳头来试一试。”
(2)区分4个“翻跟头”
“前面两个翻跟头跟后面两个翻跟头有什么地方不一样?”
教学反思: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结合音乐本身的要素,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的音乐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幼儿的演唱效果很好。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成功的音乐活动,会提升孩子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较为弱的孩子对音乐活动的自信心。
6、中班健康教案《炒豆子》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双脚并拢,双手抱住脚腕,前后滚动的动作。
2、能根据音乐节奏的差异、提示作相应的动作,体验活动的乐趣。
3、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体验游戏的乐趣。
4、锻炼平衡能力及快速反应能力。
5、乐于参与体育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热身音乐,激昂的音乐,低沉的音乐, 《炒豆子》音乐磁带。
2、人手一根绳。
3、赤豆、绿豆、黄豆、黑豆标记各、张。
4、油桶。
活动过程:
一、 热身运动,听音乐走队形。
1、“让我们骑着马到豆豆国去作客吧。(热身运动) ”
2、“瞧,前面有一条通向豆豆王国的迷宫,地图就在我们手里,我们赶快把它 拼起来。 ”
3、幼儿听音乐,按要求学高人、矮人沿迷宫走。
4、豆豆国王送给小朋友赤豆、绿豆、黄豆、黑豆 4 种豆。
5、两名幼儿面对面站立,同握一圈,边念儿歌,“炒黄豆,炒黄豆,噼里啪啦翻跟头。”边转身套圈,两人再从圈下钻出,绕一圈,仍然面对面站住,游戏继续进行。
二、 认识各种豆
1、出示如、绿豆、黄豆、黑豆等让幼儿认识各种豆类。
2、“你认识这些豆吗?”
三、 学习新动作。
1、“有了这些豆我们可以来炒香喷喷的豆子,锅子在哪呢?这里有绳 子,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 (将绳子拉成一个大锅。 )
2、 教师提问: “你们看见过豆子在锅里是什么样子的吗?” “炒熟以后是 什么样子的?”
3、 游戏“炒豆子”听音乐,教师做“倒油”动作,幼儿自由做“豆子下 锅”的动作。
4、 教师提问: “刚才你这颗豆子在油锅里是什么样子的?”幼儿演示。
5、 教师示范新授动作: “手脚并拢,腿弯曲,双手抱脚腕,压压紧,眼 看膝盖,滚起来” ,教师模仿“豆子”前后滚动的动作。
6、“这样的炒豆豆真好玩,炒出的豆豆一定很好吃,让我们一起找个空位置来学一学。(教师强调动作要领,幼儿练习动作) ” 。
7、 按颜色要求玩“炒豆子”的游戏,教师观察幼儿动作掌握情况,并给予适当的指导。(红、绿豆,黄、黑豆分组练习)
四、 游戏: “炒豆子” 。
“刚才的豆在盛在一边有点冷了,让我们把 4 种颜色的豆子合在一起加 热一下吧。(游戏巩固) ”
五、 结束放松
洗锅子、抬锅子的动作。
活动反思:
中班体育活动《炒豆子》 中班体育活动《炒豆子》常州市雕庄中心幼儿园 沈洁 夏吉 这节体育活动的设计来源于一个音乐游戏, 想让幼儿在体验炒豆子快乐气氛 的同时学习双脚并拢,双手抱住脚腕,前后滚动的动作,并能感受音乐带来的快 乐。 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真实、 快乐的学习环境, 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性很高, 情绪高涨。
活动中比较成功的方面是:
1、整个活动沉浸在音乐的氛围中。
活动的热身部分教师选用了一段欢快《小白马》音乐,幼儿很快投入到活动 中,跟着教师做着各种动作。此外,教师选了激昂和低沉两段不同风格的音乐, 根据音乐风格的差异性,让幼儿自己感受、理解并区分音乐,学做高人、矮人, 幼儿的完成情况还是很好的。在活动的主体部分幼儿在练习动作的同时,教师也 不忘利用音乐来烘托炒豆子时的热闹场景。,
结束部分;教师让幼儿听音乐 做放松体验炒好豆子以后的喜悦心情。整个活动都离不开音乐,音乐也使活动变 得更加充实。
2、游戏,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方式。
原本枯燥的动作练习,以炒豆子的游戏形式组织起来,幼儿比较感兴趣,使 活动更加生动,幼儿成了一粒粒小豆子,让幼儿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也更愿意 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游戏中幼儿能更专注的进行动作的练习。
3、利用同一个学具,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活动中幼儿的学具只有一根绳,一会儿是骑马的缰绳,一会儿是豆豆王国的 迷宫,一会儿可以变成个大锅子,一会儿又拿起来跳舞庆祝,教师始终发挥着学 具的作用,思维比较开阔。
4、分组练习,关注个别。
教师采用分组练习的目的是能更好的关注每个孩子的动作发展的状况, 辅助 个别有困难的孩子,坚固整体和个别的协调发展。
活动中的不足:
1、在炒豆子的环节中可以找一段更为合适的音乐,能更好的表现豆子在锅子里 翻滚、碰撞以及炒熟后的情形。
2、教师的组织语言应做到少而精练,让幼儿有更多的练习空间,动作完成能更好。
7、幼儿园中班音乐教案《铃儿响叮当》教案反思
一.教学设计
《铃儿响叮当》是一首曲调流畅、情绪欢快的美国歌曲。生动的歌词描绘了一群孩子冒着大风雪,坐在雪橇上的情景,他们的欢声笑语伴着清脆的马铃声回响在原野……表现了孩子们热情奔放的性格,抒发了热爱美好生活的真挚情感。以《铃儿响叮当》开展打击乐演奏活动,易给幼儿享受到奏乐活动带来的快乐,以及能促进幼儿的合作协调能力的发展,同时也能使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活动目标
1. 学会用动作、乐器来感受《铃儿响叮当》语词节奏。
2. 亲自参与音乐表演,感受音乐的愉悦情绪。
3. 能够跟随音乐做律动,并提高创造力和想象力。
4. 愿意参加对唱活动,体验与老师和同伴对唱的乐趣。
5. 在学习歌表演的基础上,结合游戏情节,注意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
三.活动准备
各种打击乐器,幼儿已有经验,PPT
四.活动过程
1.导入部分(音乐问候)
12 34 | 5 — | 小朋友们好,小朋友们好。
2.师:冬天到了,就要下雪了,大家看(出示ppt图片)老师认识几位小朋友,他们在冬天最喜欢滑雪了,出示圣诞老人图片)圣诞老人听到了他们欢乐的笑声,也来了,圣诞老人今天来给我们带了了礼物,小朋友猜一猜是什么呢?幼:礼物,零食,好玩的(幼儿自行回答)。师:到底是什么呢?听说圣诞老师这次送了一个非常特殊的礼物哦,现在请全体小朋友竖起自己的小耳朵,听一听看一看是什么。(教师播放一遍铃儿响叮当音乐)
4.师:看来圣诞老人给我们送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小朋友喜欢吗?幼:喜欢。师:老师也非常喜欢圣诞老人的这个礼物,听了都想要去滑雪了,现在我们一起去冰雪王国里滑雪跳舞吧。(出示ppt图片冰雪王国)哇,冰雪王国可真美丽呀。师:(出示ppt图片关卡一)师:咦,他是谁?他在说什么?在进入冰雪王国大门之前小朋友必须学会打节奏,国王才会同意打开大门。哦,原来我们必须学会打节奏才能进去呀,那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打节奏吧。
6.师:现在请小朋友伸出自己的小小手,尝试双手击掌拍一拍(幼儿尝试拍手)拍拍头(幼儿尝试)那除了这些,我们还能拍打哪些身体部位呢?(引导幼儿尝试跺脚,拍腿,拍肚子等。)哇,小朋友真棒。现在我们吧刚刚拍打的动作加入到我们的音乐里,老师先做一遍示范,小朋友睁大眼睛竖起耳朵认真听~(教师示范,一边唱一边拍打),现在小朋友全体起立,和老师一起来做一做。好,我们张开大嘴巴,一起唱起来。(师幼共同表演)你们真棒~现在让我们为自己鼓鼓掌:表扬表扬我最棒。现在我们一起去给他表演,让我们进去冰雪王国吧。预备,起。(幼儿集体表演)师:蹬蹬蹬蹬,大门打开了(出示ppt图片)冰雪王国可真漂亮呀,我们顺着楼梯走下去吧。(出示ppt图片一个矮人说话)咦,这里怎么又有一个人,他在说什么?要想去冰雪王国最好玩的地方,你们必须要每人一种乐器用打击的方式把儿歌演绎出来)今天老师刚好给小朋友准备了几种乐器,我们一起来用乐器做游戏吧。现在老师给每位小朋友一个乐器,请小朋友先敲一敲自己手里的乐器,老师手里也有一个乐器,你们看,(教师敲击声音大)哇,声音很大呀,(教师敲击声音小)咦,声音还可以小。小朋友们也来尝试一下敲一敲大的声音(幼儿尝试)嗯,真棒,再敲一敲小的声音(幼儿尝试)。现在我们来玩一个你大我小的游戏。老师敲自己手里的乐器声音大,你们就要敲得小,如果老师敲得声音小,你们就大。来,我们先来试一试。真棒,看来小朋友已经能够控制声音的大小了,现在,我们加大难度咯,要一边唱一边敲,先看一看老师怎么做(教师示范)现在请小朋友拿起自己手里乐器,和老师一起敲起来吧(师幼共同演奏)哇,你们真棒,那我们继续加大难度哦,从中间分开,一边敲打的声音大,一边敲打的声音小,我们来试一试。(幼儿尝试)哇,你们可真是非常棒啊。看来你们已经学会的打击乐器,那我们一起给他表演一下,去冰雪王国最好玩的地方去吧。来,全体起立(幼儿一边唱歌一边用自己手里的乐器打击节奏)
7.师:(出示ppt图片)这里可真好看呀,这么美丽得地方就应该跳舞吧。现在请小朋友来围成一个圆圈,一起跳起来吧。现在请小朋友坐到自己的小板凳上,这次的旅行你们喜欢吗?(喜欢)那老师要布置一个小小的作业,回家后你们当小老师给爸爸妈妈讲一讲旅行中的乐趣,并且教会他们演唱《铃儿响叮当》
师:(叮咚叮咚叮咚)什么声音?咦,冰雪王国要关门了,我们快点回去吧。
8.结束部分(音乐再见)
(老师)唱:12 34︱ 55 ︱ 54 32︱ 11 ‖
小朋友哦再 见,小朋友哦再见
小朋友们再见。
五.活动延伸
回家后让幼儿当小老师,给爸爸妈妈讲一讲旅途红的乐趣,并且教会爸爸妈妈儿歌《铃儿响叮当》。
六.教学反思
此乐曲欢快活泼,孩子们对这个乐曲也很熟悉,在此基础上,通过身体打击以及乐器打击,让幼儿能够运用正确的方法使用乐器尝试,随音乐有节奏打击,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较好的将歌曲演奏出来,并且加入游戏,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不足的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打击乐,有点陌生,需要一些融入的过程。
(活动反思)
《铃儿响叮当》这首乐曲欢快活泼,孩子们对这个乐曲也很熟悉,在此基础上,通过身体打击以及乐器打击,让幼儿能够运用正确的方法使用乐器尝试,随音乐有节奏打击,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较好的将歌曲演奏出来,并且加入游戏,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并且今天幼儿们的表现也非常出色,如何打鼓,如何在打击中加入音乐,幼儿们熟记于心,可见对于音乐的敏锐性,积极配合,共同完成儿歌的打击,当然这次活动也有一些遗憾的地方,我归纳为一下几点:①语言表述还是不够周详,还需要自身完善,使其更加符合幼儿。②幼儿的表演还不够自信,需要加强幼儿的自信,使其大方自信的展现。这次活动也使得我受益良多,有了一个新的突破。
8、幼儿园中班音乐教案《炒豆子》反思
活动背景:
去年8月份我园开展了“我跟奶奶说童谣”活动,孩子们对其中的民谣“炒豆子”特感兴趣,经常会自发地组织在一起玩这个游戏。现代家庭中大部分孩子存在着能说上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但不会说一句地道的靖江话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我从孩子的兴趣出发,结合《纲要》艺术领域的总目标及幼儿实际情况,选择了节奏分明,能突显劳动场景的乐曲“加油干”,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游戏氛围中获得情感、社会性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活动目标:
1、在说说、唱唱、玩玩的过程中感受靖江方言歌唱的情趣。
2、学会用靖江方言唱歌,并能随音乐节拍做炒豆子、翻豆子的游戏。
3、体验与同伴、老师共同游戏的快乐。
4、借助图谱、动作、游戏情景理解记忆歌词并学唱歌曲。
5、使幼儿懂得歌曲的诙谐幽默之处。
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地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并促进目标的达成,我做了以下准备:
1、场景布置(在地面上画有一个“大锅”寓游戏于情境中)
2、幼儿会说靖江民谣“炒豆子”
3、自制图谱、鼓、游戏用“铲子”一个、围裙(口袋内有“红豆、绿豆、扁豆、毛豆”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以“抬豆子”的形式,进行节奏练习。
教师:孩子们,快把豆子抬进来罗。(来罗)
(通过老师的语言提示,幼儿“抬豆子”状三三两两随着鼓声的强弱、快慢打着号子“嘿哟、嘿哟”进入室内,巧妙地将音乐节奏练习融入在语言情境中)
(二)在边说边玩的氛围中感受靖江民间游戏的快乐。
1、教师随机互动:“哇,抬了这么多的豆子呀。”“你抬的是什么豆子呀。”“头上都冒汗了,我帮你擦擦吧。”
2、教师带领幼儿两两结伴边说民谣边玩游戏。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奶奶小时侯有趣的游戏“炒豆子”。
幼儿:炒蚕豆,炒豇豆,噼里啪啦翻跟头。
教师:我们再来炒炒“红豆”、“绿豆”。
幼儿:炒红豆、炒绿豆,噼里啪啦翻跟头。
教师:还有扁豆、毛豆没炒呢。
幼儿:炒扁豆、炒毛豆,噼里啪啦翻跟头。
(这个环节不仅激发了幼儿游戏的兴趣,还为下面幼儿区分歌与歌曲内容的不同埋下了伏笔)
三、借助图谱,自主学唱歌曲。
1、教师清唱歌曲
“你们是边说儿歌边玩游戏的,我呀还可以一边唱一边玩这个游戏呢,你们听?”(请一个幼儿配合)
2、幼儿说说歌曲与民谣的不同之处
“老师唱的这首歌曲和小朋友说的民谣有什么地方不一样?”
3、 根据幼儿的回答揭开相应图案,形成图谱。
(1)用拳头表示“嗬嘿”
“歌曲中有嗬嘿,伸出我们的小拳头来试一试。”
(2)区分4个“翻跟头”
“前面两个翻跟头跟后面两个翻跟头有什么地方不一样?”
教学反思: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结合音乐本身的要素,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的音乐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幼儿的演唱效果很好。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成功的音乐活动,会提升孩子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较为弱的孩子对音乐活动的自信心。
9、获奖教案中班音乐教案《办家家》反思
活动目标
1、在图示中学习演唱歌曲,掌握XXX|XXX|XXXX|XXX的节奏。
2、运用接唱和分角色唱等多种独唱方式巩固歌曲,并替换式创编歌曲,体验其中的乐趣。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欣赏歌曲,感受歌曲活泼有趣的特点。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6、听音乐,尝试分辨乐曲的快慢和轻重,能跟着节奏律动。
7、根据歌词内容做相应的动作。
活动准备
《办家家》图谱,节奏图,其它菜肴的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师:“你们有没有玩过办家家游戏?你在办家家时有没有玩过炒菜吗?怎么炒?”(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示)(引出炒菜——玩办家家)(出示图谱)
二、倾听歌曲。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办家家、炒小菜吧!仔细听。
1、师清唱歌曲。唱到“炒小菜”时用动作表示(辅助)。
师:歌曲里哪一句最有意思?
幼儿尝试演唱,教师示范唱。(带领幼儿一起来学唱)(读歌词)。
2、出示XXX|XXX|XXXX|XXX|的节奏图,跟着节奏说一说。
师:这段歌词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这是说唱法,可以让歌曲更有节奏感。(幼儿有节奏地拍手和炒小菜一遍)
3、师:看图谱,把你学会的部分唱出来。
集体尝试演唱(教师指图谱)有哪句不会唱?
三、用不同的语速巩固练习歌曲。
1、师:今天这么多的客人老师,我们要炒很多的菜。菜刚下锅,我们用小火慢慢炒。慢慢唱出来。(慢速)
评价:幼儿边看图谱边唱。
菜还没有炒好的,我们用大火快快炒。快快唱出来。(快速)
评价:幼儿用好听的声音唱或有好的坐姿唱。
2、看图谱,集体演唱。
师及时纠正不对的音调,(仔细听,这句怎样唱的更好听?)
四、不同形式来演唱。
师:你们都是能干的小厨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合作演唱。
(1)接唱法。
(2)分角色对唱。(男女对唱,3-5名幼儿炒小菜) 活动延伸:自主选择,结伴表演唱。
师:你们看,这里还有个圆圆的大锅子呢!还有很多菜需要我们一起来炒呢!请幼儿自己选择一部分人做小菜,一部分人做厨师,一起来炒小菜吧!
活动反思
歌曲《办家家》本身就是根据“办家家”这个游戏改编而来的,它来源于幼儿生活,充满儿童情趣,深受幼儿喜爱。其中旁白部分节奏性特别强,朗朗上口,也正是这个地方可以给孩子一个拓展的空间。本活动通过游戏贯穿整个各活动,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主学习。活动中,孩子们对游戏的兴趣和积极性都很高,对于节奏的掌握也比较好,在学会边唱边表演的同时,注重了声情并茂的交流,对他们音乐活动中游戏的形式——合作游戏得到一种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