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计算观摩课教案《智勇大冲关》及评课记录》属于幼儿园大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大班计算观摩课教案《智勇大冲关》及评课记录
计算教案《智勇大冲关》
一、活动目标:1、能根据7的组成方法,列出相应的减法算式。
2、能运用推理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积极参与并感受学数学的乐趣。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二、活动准备:1、场地准备:每张椅子上标有 数字1--7牌号,备用椅子7张。
2、6以内的部分组成、加法、减法卡片,7的所有组成、加法、减法卡片。
3、6盘每盘数量为7个(块)的6种水果。(实物和图片)
4、幼儿操作材料:小刺猬摘果子(高水平)、看图列式(中水平)。
三、指导要点:1、通过推理法、操作法列出7的减法算式。
2、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
四、活动过程:1、教师引言:今天曾老师要带小朋友们数学智勇大冲关,我们要冲过 关!冲过第二关的时候还要请小朋友们吃东西呢!有没有信心?!
2、现在我们开始冲第一关“对号入座”,条件是:按自己的卡片要求填得数,按得数找座位。具体做法是:幼儿按自己手中的卡片要求心算得数后找相应的座位。
3、第二关:听鼓声做动作。复习7的组成、7的加法。(收集幼儿手中7的组成、7的加法卡片展示在黑板上,和老师一起听鼓声用不同动作表现7的组成如:7可以分成1和6,教师击一次鼓,幼儿动作表现6次,依次类推。
4、第三关:吃水果列算式。请幼儿吃水果,学习7的减法。老师:“小朋友们前两关的表现很棒,现在曾老师请你们吃水果,每一种水果都有7个(块),吃完水果后列出相应的减法算式)”教师分别请幼儿吃一块、两块……六块水果,教师帮助幼儿列出第一、第二组算式,引导幼儿用推理的方法列出其他四组。教师在背景图上演示图示和算式卡片,请幼儿探索发现规律“都是7块水果,吃的越多剩下的越少,吃的越少剩下来的越多”(即:被减数不变,减数递增差递减、减数递减差递增的规律)。
5、第四关:游戏“抢椅子”。
玩法:每次请7个小朋友玩游戏,教师控制椅子数量,分别淘汰1—6名小朋友,帮助幼儿巩固学习7的减法,引导幼儿推理学习并列出各组算式。
6、第五关:小刺猬摘果子、邮递员送信。(幼儿操作活动)
(1)高水平:小刺猬摘果子,幼儿通过自己摆弄果子,列出相应算式并初步用语言描述简单应用题。(2)中水平:看图列式。
评价要素:1、能否理解情境、图示并列出减法算式。
2、能否积极运用已有经验列出相应
3、看时间情况分小组或个人评价。
在这堂课中,幼儿与教师间的互动较好,教师的讲与幼儿的操作交互进行,给予幼儿自主参与的机会。教学流程清晰,注意唤起幼儿的先前经验。但仍有几个需要老师注意与思考的问题:
一、 目标 “能根据7的组成方法,列出相应的减法算式”(不仅有组成,还有分解),从幼儿的表现上看,幼儿对7的组成、分解,6以内的减法非常的了解,很容易就根据教师的提问列出相应的算式,因此整节课把重点放在这一目标上对幼儿的经验提升帮助较少;而从幼儿最后的自我操作环节表现上看,幼儿虽很容易列出算式,但对减法算式的意义并不是很理解,因此我认为这节课的目标应定为“理解7的减法”。
二、 做好幼儿的新旧知识点的过渡。理解7的减法的逻辑顺序应是:理解7的分解组成——理解7的加法的意义——6以内的减法——理解7的减法。按照这一逻辑去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并以此设计教学游戏与环节,不能为了游戏而游戏,螺旋上升的游戏能促进幼儿认知的层层递进。
三、 教师要利用好提问三部曲帮助幼儿经验提升与归纳,多问为什么?如第三关“吃水果”,幼儿列出算式来,教师可以问:“你怎么知道的?”“为什么”等,帮助幼儿去理解算式及减法的意义。
四、 第五关的分组活动,由教师指定幼儿来进行分组,出现了某些幼儿“不想玩”某些材料的声音,因此教师在设计这一环节要考虑怎么分组才是最合理的,同时材料的高低分层出现了颠倒。数学的学习有三个水平:动作水平感知——表象水平理解——概念水平应用。教案中高水平:“小刺猬摘果子,幼儿通过自己摆弄果子,列出相应算式并初步用语言描述简单应用题”这应该处于表象水平;而中水平“看图列算式”应该上升到概念的水平。
最后,还想说数学的学习要注重幼儿在活动中的体验,与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的游戏或内容都能很好的帮助幼儿对知识的理解,学以致用才是关键!
大班数学活动《智勇大冲关》评课笔记
优点:
1、活动的设计符合该年龄段幼儿的学习特点,让幼儿在攻破道道关卡后的获得成就感。
2、能依据幼儿数学教育的生活化原则,创设贴切幼儿生活的游戏。
3、能根据减法的学习规律设置活动环节。
3、在操作活动中,能有意识的根据个别差异投放操作材料。
不足与建议:
1、目标
本节活动的确是围绕“列算式”这一目标开展的,但是却没有对列式的能力要求做说明,所以目标1显得有些空泛。而目标2中的“运用推理的方法”在活动中也没有体现出来,况且“用推理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不是一节课能够解决的,反之可以将这一目标融到幼儿的生活当中。从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看,反而是设置生活中的情境让幼儿去学习7的减法。所以建议目标改为:“在生活当中理解7的减法”。
2、数学概念
幼儿学习数的组成只是学习将一个数分成两个部分数,理解总数和部分数之间的分合关系。请幼儿吃水果部分,请了一个“吃”再请另一个“吃”,这就涉及到数的多样性合成问题,就成了“连减”,由此列式就变成了7-1-1。
3、教学策略
(1)整节课基本为集体活动,教学结构单一,师生间呈现以教为主,教师主导过多。缺乏作为主体的幼儿的独立思考空间和体验操作学习。比如吃水果环节,教师没有让幼儿亲眼见到点心分出去后的“结果”,没有顺势引导幼儿去发现规律。
(2)幼儿对加减算式题能较快地掌握,这可能是一种假象,当幼儿加减运算概念还未达到抽象概念水平时,他们往往不能理解加减算式题所表达的含义。因此,教师应通过引导幼儿学习口述应用题,促进其加减运算能力和一般思维能力的发展。
(3)减法的教授并不能仅局限在学会列式,算出结果,最重要的是知道结果产生的原因也即含义。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运用组成知识,创设幼儿迁移数分合操作经验的机会,解答减法运算问题,特别是要注意引导幼儿感知和体验减法中的逆转关系。如在学习7-2=5这道算式时,在幼儿回答了得数后,教师可出示7的组成分合式,并指着这一分合式进行讲解,即从7里面拿走2,剩下的是5。
4、板书
板书对幼儿的理解缺乏提升和归纳,无法促成有效的发展。
5、材料
材料干扰性大,要注意每种材料投放的指向性,宜简单明了,便于操作,免受多维度的干扰。另外,教师在让幼儿进行入区操作前,应对所投放的材料进行集中说明,否则幼儿入区后面对眼花缭乱的材料时就无从下手。
6、提问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得以进行下去的桥梁,教师在提问中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况以及给幼儿指引方向,所以活动中要注意提问有没有提到关键语,有没有在提问中提供思路。
7、评价
本节活动教师没有关注到要给幼儿的自我评价的机会,比如“对号入座”环节,教师就无需对幼儿进行挨个检查评价,这样不仅费时,而且错过了一次让幼儿间互评的机会。此外,教师评价的针对性不强,如击鼓并拍出相应次数时,教师多次强调让孩子拍有别与其他人的身体部位,对于这节活动而已,落脚点就错了。
8、教师教态自然,但是缺乏激情,特别是在这样一堂“闯关”的活动,更需要教师的带动营造出“闯关”成功的激动。
2、大班游戏教案《智勇大闯关》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会观察图意,引导幼儿体验将一组物品抽象为数和运用口述摆出相应算式。
2、发展幼儿视图能力及体验游戏的快乐。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4、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9数字卡片、猴子、乌龟、大象、狗各一只、西瓜3个、玉米5个、鱼4条、花生2颗、笔、作业纸。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带领幼儿做开汽车状进活动室)
师:你们准备好了吗?我的汽车就要出发啦,看看我的汽车开到哪?“嘿嘿,我的汽车要开啦!”
幼:“开哪里?”
师:开数学王国。你们看数学王国里的小蜜蜂都出来迎接我们了,我们先跟小蜜蜂来做碰球游戏。(巩固10以内数的组成。)
师:数学王国到了。国王想知道小朋友聪明不聪明,特地为你们设了三关题目,谁能闯过三关就是数学王国里最厉害的小小智慧家。你们想不想当数学王国里最厉害的小小智慧家?(想)。
二、闯三关
1、第一关:谜语猜猜猜
(1)你们想知道,会有哪几位小动物来跟我们做游戏吗?
(2)猜出谜底就知道它是谁了?
2、动物谜语
(手像脚来脚像手,屁股红来脸儿丑,动作表情挺像人,爬杆上树是能手,谜底猴子。)
(头小颈长腿短粗,硬壳里面当房住,伸出头来找食物,遇险头脚缩进屋,谜底乌龟。)
(鼻子像钩子,耳朵像扇子,大脚像柱子,身体像房子,谜底大象。)
(蹊跷蹊跷真蹊跷,站着没有坐着高,遇见熟人摇尾巴,遇见生人汪汪叫,谜底狗。)
3、食物谜语
小动物们给你们带了好多好吃的东西,我们一起来猜猜是什么东西?
①我们先来猜猜猴子带来什么东西?看着是绿的,切开是红的,吃着是甜的,吐出是黑的。你们猜这是什么东西?(谜底:西瓜)猴子带来了几个西瓜?(3个西瓜)3个西瓜用数字几来表示?(3来表示)。
②乌龟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宝宝不怕晒,穿衣真奇怪,里边套红衫,外面披麻袋。你们猜这是什么东西?(谜底:花生)乌龟带来了几颗花生?(2颗花生)2颗花生用数字几来表示?(2来表示)。
③大象带来的东西老师可喜欢了?[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有眼没有眉,摇头又摆尾,浑身滑又亮,水里去又来。你们猜这是什么东西?(谜底:鱼)大象带来了几条鱼?(4条鱼)4条鱼用数字几来表示?(4来表示)。
④狗带来一个怪怪的东西?有个老头子,头上长胡子,脱下绿袍子,满身是珠子。你们猜这是什么东西?(谜底:玉米)狗带来了几个玉米?(5个玉米)5个玉米用数字几来表示?(5来表示)。
小结:恭喜你们全都猜对了,并且成功的闯过了第一关。
2、第二关:你算我算大家算
现在我们来看看第二关是什么?《你算我算大家算》。这关的游戏规则是:
(1)老师说出两种动物的名称,你们把这两种动物的东西的数量相加等于几。但你们回答要完整,几加几等于几。现在闯关开始!
(2)(游戏进行后,老师可以加深难度)现在老师要加大闯关难度了,老师说出一种动物名称再加上另一种动物礼物的数量你们把这种动物的东西的数量加上另一种动物礼物的数量等于几。
小结:恭喜你们有闯关成功!
3、第三关:我是小小智慧家
现在我们来闯第三关《我是小小智慧家》。这关的游戏规则很简单,只要小朋友把这张练习题做对了就算闯关成功,谁就是数学王国里最厉害的小小智慧家。
4、总结幼儿闯关结果
我宣布闯关结果,祝贺你们成为数学王国里最厉害的小小智慧家。
活动延伸:
“抽奖券,领奖品”:幼儿每人抽一张奖券,(上面是画有小动物的算式题)幼儿根据动物对应的实物数量算出结果,然后到对奖处领取与之相应的奖品。
活动反思:
有人说:“有行动,就有反思;有反思,就有改进;有改进,就有提高。”
一、思教材
《纲要》指出: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幼儿在玩中学,并体验游戏的兴趣。我经常融入到孩子们的游戏当中,去发现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因此,我设计了大班数学活动“智勇大闯关”。结合幼儿的兴趣点,我以有趣地闯关游戏为载体,它具有成功感;且游戏变化大,具有挑战性。
二、思过程
1、师幼互动是教学基石。
良好的师幼互动关系能接近师幼的距离,使教与学之间有效连接,让受教育者得以充分地学习和发展。要实现“师幼互动”教学,就得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缺乏生机与乐趣的局面,处理好影响幼儿主动性的各种因素,想方设法引导幼儿参与教学全过程。例如:第一关《谜语猜猜猜》孩子们都发挥的想象力和思维力,让幼儿能根据动物和食物的特征来猜谜语,这样便于全体孩子们参与活动。数学活动只有通过幼儿亲身的体验,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规则是课堂状态的保障
《纲要》中指出:“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各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过程和结果。”在整个活动中都是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以引导者出现在活动中。例如:第二关《你算我算大家算》当中,教师一直扮演着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出现在游戏中,比较符合新纲要的理念。
通过此活动,我在反思中发现了自己的缺点和失误,以此告诫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希望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的积累,使自己的教学更机智,更加新颖,更富有特色与魅力。
3、大班优秀社会教案《智勇大冲关》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体验成功与失败,尝试调节自己的不良的情绪。
2.通过竞赛形式,帮助幼儿用连贯的语言进行安全知识的交流。
3.让幼儿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体现掌握的安全知识。
4.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活动准备:
活动室布置成竞赛场、红色卡纸、小红旗、竞赛题。
活动过程:
一、音乐进场。
1、幼儿跟随音乐进入活动室,自由分成四组坐下来。
2、教师要带领幼儿参观一个城堡,幼儿要参加安全知识竞赛,回答出各种问题才能进入城堡玩耍。
二、教师讲解竞赛规则。
师:我们的竞赛分为两个部分,必答题和抢答题。(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每组的桌上5面小红旗,用来记录每个组的成绩。在必答题中答对一题,就能获得1面小红旗,回答错误就不能获得小红旗。
三、竞赛。
1、老师担任今天的主持人和评委,请各位小选手们注意听题。
2、四个小组回答的必答题。
3、四个小组准备抢答题目。
4、宣布比赛结果,获得第一名的小组,就可以跟随爱心小天使去城堡玩耍。(请该小组的幼儿离开活动室,到"城堡"参观。)
四、制作爱心安全卡。
1、请没有获得冠军的幼儿说说,在生活中见过那些安全标志。
2、选择一个自己了解的安全标志,用绘画的形式,画在爱心卡上,幼儿自由制作爱心卡。
3、教师将爱心卡展示在黑板上,带领完成任务的幼儿去城堡玩耍。
五、延伸活动。
赠送安全爱心卡。
1、爱心小天使向孩子讲解爱心卡的故事。
2、爱心小天使向幼儿的家长赠送安全爱心卡。
活动反思:
有人说:“有行动,就有反思;有反思,就有改进;有改进,就有提高。”
一、思教材
《纲要》指出: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幼儿在玩中学,并体验游戏的兴趣。我经常融入到孩子们的游戏当中,去发现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因此,我设计了大班数学活动“智勇大闯关”。结合幼儿的兴趣点,我以有趣地闯关游戏为载体,它具有成功感;且游戏变化大,具有挑战性。
二、思过程
1、师幼互动是教学基石。
良好的师幼互动关系能接近师幼的距离,使教与学之间有效连接,让受教育者得以充分地学习和发展。要实现“师幼互动”教学,就得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缺乏生机与乐趣的局面,处理好影响幼儿主动性的各种因素,想方设法引导幼儿参与教学全过程。例如:第一关《谜语猜猜猜》孩子们都发挥的想象力和思维力,让幼儿能根据动物和食物的特征来猜谜语,这样便于全体孩子们参与活动。数学活动只有通过幼儿亲身的体验,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规则是课堂状态的保障
《纲要》中指出:“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各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过程和结果。”在整个活动中都是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以引导者出现在活动中。例如:第二关《你算我算大家算》当中,教师一直扮演着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出现在游戏中,比较符合新纲要的理念。
通过此活动,我在反思中发现了自己的缺点和失误,以此告诫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希望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的积累,使自己的教学更机智,更加新颖,更富有特色与魅力。
4、大班计算观摩课教案《智勇大冲关》及评课记录
计算教案《智勇大冲关》
一、活动目标:1、能根据7的组成方法,列出相应的减法算式。
2、能运用推理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积极参与并感受学数学的乐趣。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二、活动准备:1、场地准备:每张椅子上标有 数字1--7牌号,备用椅子7张。
2、6以内的部分组成、加法、减法卡片,7的所有组成、加法、减法卡片。
3、6盘每盘数量为7个(块)的6种水果。(实物和图片)
4、幼儿操作材料:小刺猬摘果子(高水平)、看图列式(中水平)。
三、指导要点:1、通过推理法、操作法列出7的减法算式。
2、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
四、活动过程:1、教师引言:今天曾老师要带小朋友们数学智勇大冲关,我们要冲过 关!冲过第二关的时候还要请小朋友们吃东西呢!有没有信心?!
2、现在我们开始冲第一关“对号入座”,条件是:按自己的卡片要求填得数,按得数找座位。具体做法是:幼儿按自己手中的卡片要求心算得数后找相应的座位。
3、第二关:听鼓声做动作。复习7的组成、7的加法。(收集幼儿手中7的组成、7的加法卡片展示在黑板上,和老师一起听鼓声用不同动作表现7的组成如:7可以分成1和6,教师击一次鼓,幼儿动作表现6次,依次类推。
4、第三关:吃水果列算式。请幼儿吃水果,学习7的减法。老师:“小朋友们前两关的表现很棒,现在曾老师请你们吃水果,每一种水果都有7个(块),吃完水果后列出相应的减法算式)”教师分别请幼儿吃一块、两块……六块水果,教师帮助幼儿列出第一、第二组算式,引导幼儿用推理的方法列出其他四组。教师在背景图上演示图示和算式卡片,请幼儿探索发现规律“都是7块水果,吃的越多剩下的越少,吃的越少剩下来的越多”(即:被减数不变,减数递增差递减、减数递减差递增的规律)。
5、第四关:游戏“抢椅子”。
玩法:每次请7个小朋友玩游戏,教师控制椅子数量,分别淘汰1—6名小朋友,帮助幼儿巩固学习7的减法,引导幼儿推理学习并列出各组算式。
6、第五关:小刺猬摘果子、邮递员送信。(幼儿操作活动)
(1)高水平:小刺猬摘果子,幼儿通过自己摆弄果子,列出相应算式并初步用语言描述简单应用题。(2)中水平:看图列式。
评价要素:1、能否理解情境、图示并列出减法算式。
2、能否积极运用已有经验列出相应
3、看时间情况分小组或个人评价。
在这堂课中,幼儿与教师间的互动较好,教师的讲与幼儿的操作交互进行,给予幼儿自主参与的机会。教学流程清晰,注意唤起幼儿的先前经验。但仍有几个需要老师注意与思考的问题:
一、 目标 “能根据7的组成方法,列出相应的减法算式”(不仅有组成,还有分解),从幼儿的表现上看,幼儿对7的组成、分解,6以内的减法非常的了解,很容易就根据教师的提问列出相应的算式,因此整节课把重点放在这一目标上对幼儿的经验提升帮助较少;而从幼儿最后的自我操作环节表现上看,幼儿虽很容易列出算式,但对减法算式的意义并不是很理解,因此我认为这节课的目标应定为“理解7的减法”。
二、 做好幼儿的新旧知识点的过渡。理解7的减法的逻辑顺序应是:理解7的分解组成——理解7的加法的意义——6以内的减法——理解7的减法。按照这一逻辑去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并以此设计教学游戏与环节,不能为了游戏而游戏,螺旋上升的游戏能促进幼儿认知的层层递进。
三、 教师要利用好提问三部曲帮助幼儿经验提升与归纳,多问为什么?如第三关“吃水果”,幼儿列出算式来,教师可以问:“你怎么知道的?”“为什么”等,帮助幼儿去理解算式及减法的意义。
四、 第五关的分组活动,由教师指定幼儿来进行分组,出现了某些幼儿“不想玩”某些材料的声音,因此教师在设计这一环节要考虑怎么分组才是最合理的,同时材料的高低分层出现了颠倒。数学的学习有三个水平:动作水平感知——表象水平理解——概念水平应用。教案中高水平:“小刺猬摘果子,幼儿通过自己摆弄果子,列出相应算式并初步用语言描述简单应用题”这应该处于表象水平;而中水平“看图列算式”应该上升到概念的水平。
最后,还想说数学的学习要注重幼儿在活动中的体验,与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的游戏或内容都能很好的帮助幼儿对知识的理解,学以致用才是关键!
大班数学活动《智勇大冲关》评课笔记
优点:
1、活动的设计符合该年龄段幼儿的学习特点,让幼儿在攻破道道关卡后的获得成就感。
2、能依据幼儿数学教育的生活化原则,创设贴切幼儿生活的游戏。
3、能根据减法的学习规律设置活动环节。
3、在操作活动中,能有意识的根据个别差异投放操作材料。
不足与建议:
1、目标
本节活动的确是围绕“列算式”这一目标开展的,但是却没有对列式的能力要求做说明,所以目标1显得有些空泛。而目标2中的“运用推理的方法”在活动中也没有体现出来,况且“用推理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不是一节课能够解决的,反之可以将这一目标融到幼儿的生活当中。从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看,反而是设置生活中的情境让幼儿去学习7的减法。所以建议目标改为:“在生活当中理解7的减法”。
2、数学概念
幼儿学习数的组成只是学习将一个数分成两个部分数,理解总数和部分数之间的分合关系。请幼儿吃水果部分,请了一个“吃”再请另一个“吃”,这就涉及到数的多样性合成问题,就成了“连减”,由此列式就变成了7-1-1。
3、教学策略
(1)整节课基本为集体活动,教学结构单一,师生间呈现以教为主,教师主导过多。缺乏作为主体的幼儿的独立思考空间和体验操作学习。比如吃水果环节,教师没有让幼儿亲眼见到点心分出去后的“结果”,没有顺势引导幼儿去发现规律。
(2)幼儿对加减算式题能较快地掌握,这可能是一种假象,当幼儿加减运算概念还未达到抽象概念水平时,他们往往不能理解加减算式题所表达的含义。因此,教师应通过引导幼儿学习口述应用题,促进其加减运算能力和一般思维能力的发展。
(3)减法的教授并不能仅局限在学会列式,算出结果,最重要的是知道结果产生的原因也即含义。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运用组成知识,创设幼儿迁移数分合操作经验的机会,解答减法运算问题,特别是要注意引导幼儿感知和体验减法中的逆转关系。如在学习7-2=5这道算式时,在幼儿回答了得数后,教师可出示7的组成分合式,并指着这一分合式进行讲解,即从7里面拿走2,剩下的是5。
4、板书
板书对幼儿的理解缺乏提升和归纳,无法促成有效的发展。
5、材料
材料干扰性大,要注意每种材料投放的指向性,宜简单明了,便于操作,免受多维度的干扰。另外,教师在让幼儿进行入区操作前,应对所投放的材料进行集中说明,否则幼儿入区后面对眼花缭乱的材料时就无从下手。
6、提问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得以进行下去的桥梁,教师在提问中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况以及给幼儿指引方向,所以活动中要注意提问有没有提到关键语,有没有在提问中提供思路。
7、评价
本节活动教师没有关注到要给幼儿的自我评价的机会,比如“对号入座”环节,教师就无需对幼儿进行挨个检查评价,这样不仅费时,而且错过了一次让幼儿间互评的机会。此外,教师评价的针对性不强,如击鼓并拍出相应次数时,教师多次强调让孩子拍有别与其他人的身体部位,对于这节活动而已,落脚点就错了。
8、教师教态自然,但是缺乏激情,特别是在这样一堂“闯关”的活动,更需要教师的带动营造出“闯关”成功的激动。
5、大班音乐活动观摩课《 化装舞会 》 教案和评课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增强自信心。激发幼儿愿意表现,勇于表现的愿望。
2、能随乐曲节奏进行走台步表演。
3、以欢快的情绪,夸张的动作感染幼儿,让幼儿体验参与化装舞会的乐趣。
4、在感受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意境。
5、在进行表演时,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活动准备:
1、各种人物、动物图片。
2、化妆用具;参加化装舞会所需要的服饰和头饰。
3、迪士尼乐园背景图片一幅。
4、活动所需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通过语言激发幼儿参加化装舞会的兴趣。
教师以“米老鼠”的形象出现在幼儿面前,引起幼儿对化装舞会的兴趣。
二、出示迪士尼乐园背景图片,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幼儿在“米老鼠”的带领下,听着音乐前往迪士尼乐园参观(幼儿进行热身运动)。
三、幼儿自主化装。
1、“米老鼠”巡回指导幼儿化妆。
2、鼓励幼儿大胆地在脸上进行化妆。
3、提醒幼儿画的要与别人不相同。
4、请动作快的幼儿帮助同伴完成。
四、请幼儿上台自主表演。
1、幼儿随乐曲节奏进行台步表演。
2、大家一起跳欢快的结伴舞。
五、舞会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拉上帷幕。
评委点评
优点:
教师对本次活动做充分的准备,利用废品制作了很多道具,敬业精神可嘉。
不足与建议:
1、活动目标的确定及活动过程均没有体现音乐活动的本体特征。
2、所组织的环节都是孩子原有水平呈现,幼儿学到什么知识看不出来,选的音乐都是快节奏的音乐,没有注意动静交替。在最后的舞蹈中没有队型、舞蹈的任何要求,幼儿在音乐素养上有何发展?
6、大班计算优质课教案《智勇大冲关》
一、活动目标:
1、能根据7的组成方法,列出相应的减法算式。
2、能运用推理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积极参与并感受学数学的乐趣。
4、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5、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二、活动准备:
1、场地准备:每张椅子上标有 数字1--7牌号,备用椅子7张。
2、6以内的部分组成、加法、减法卡片,7的所有组成、加法、减法卡片。
3、6盘每盘数量为7个(块)的6种水果。(实物和图片)
4、幼儿操作材料:小刺猬摘果子(高水平)、看图列式(中水平)。
三、指导要点:
1、通过推理法、操作法列出7的减法算式。
2、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
四、活动过程:
1、教师引言:今天曾老师要带小朋友们数学智勇大冲关,我们要冲过 关!冲过第二关的时候还要请小朋友们吃东西呢!有没有信心?!
2、现在我们开始冲第一关“对号入座”,条件是:按自己的卡片要求填得数,按得数找座位。具体做法是:幼儿按自己手中的卡片要求心算得数后找相应的座位。
3、第二关:听鼓声做动作。复习7的组成、7的加法。(收集幼儿手中7的组成、7的加法卡片展示在黑板上,和老师一起听鼓声用不同动作表现7的组成如:7可以分成1和6,教师击一次鼓,幼儿动作表现6次,依次类推。
4、第三关:吃水果列算式。请幼儿吃水果,学习7的减法。老师:“小朋友们前两关的表现很棒,现在曾老师请你们吃水果,每一种水果都有7个(块),吃完水果后列出相应的减法算式)”教师分别请幼儿吃一块、两块……六块水果,教师帮助幼儿列出第一、第二组算式,引导幼儿用推理的方法列出其他四组。教师在背景图上演示图示和算式卡片,请幼儿探索发现规律“都是7块水果,吃的越多剩下的越少,吃的越少剩下来的越多”(即:被减数不变,减数递增差递减、减数递减差递增的规律)。
5、第四关:游戏“抢椅子”。
玩法:每次请7个小朋友玩游戏,教师控制椅子数量,分别淘汰1—6名小朋友,帮助幼儿巩固学习7的减法,引导幼儿推理学习并列出各组算式。
6、第五关:小刺猬摘果子、邮递员送信。(幼儿操作活动)
(1)高水平:小刺猬摘果子,幼儿通过自己摆弄果子,列出相应算式并初步用语言描述简单应用题。
(2)中水平:看图列式。
评价要素:
1、能否理解情境、图示并列出减法算式。
2、能否积极运用已有经验列出相应
3、看时间情况分小组或个人评价。
7、大班语言活动公开课教案及评课稿:《微笑》
大班语言活动:《微笑》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能围绕故事主题大胆表述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2、初步感受微笑的社会价值,懂得只要有爱心,不管能力大小都可以帮助别人。
3、愿意给别人带去快乐,并从中体验快乐。
4、通过教师大声读,幼儿动情读、参与演,让幼儿感知故事。
5、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活动准备:
一封信、一本故事书、音乐《歌声与微笑》、微笑标志(与幼儿人数相等)、图片(老人、孤儿、失学儿童、残疾人、病人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
用一封信导入:今天小兔给我们班送来了一封信,是谁寄来的呢?(神秘的语气)(小蜗牛),你们想不想知道信里面都写些什么?(拆信)原来是一只微笑的蜗牛,还有一张字条:亲爱的老师和小朋友们:当你们孤单和不快乐的时候,别忘了你的好朋友小蜗牛正在对着你们微笑!
你们喜欢小蜗牛的微笑吗?看了信以后你心里感觉怎么样?
小蜗牛为什么会给我们写信呢?这还得从森林里的小动物说起呢!
二、展开
1、幼儿看故事图1、图2:
【插问】小鸟、大象、小兔愿意为朋友们做事,让他们高兴?小朋友们,你们愿意为朋友们做什么事?让他们高兴呢?
大家都在为朋友做事,小蜗牛也想为朋友们做点什么,小朋友们你能不能帮它想一想,小蜗牛应该为朋友们做点什么呢?(鼓励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充分想象并讲述,幼儿自由讨论)
2、讲述故事图3、
4、5
提问:小蜗牛为朋友们做了一件什么高兴的事情?(把微笑送给大家),朋友们为什么都说小蜗牛了不起?
小结:小蜗牛虽然能力很小,只会爬,但它有一颗爱心,它把微笑寄给了所有认识和不认识的,见面和不见面的,近处和远方的朋友。给大家带去了快乐。所以大家都觉得它很了不起。我们也来表扬它一下。
3、用微笑传递快乐
(1)体验微笑:小蜗牛的微笑真甜啊,你会微笑吗?来,笑一个。
(2)送微笑:A、老师这里有许许多多的微笑(出示自制微笑标志),我要把它送给你们?让你们高兴!
B、那你们想把微笑送给谁?为什么?谁最需要我们带去微笑?(图片老人、孤儿、失学儿童、残疾人、病人等)
4、小蜗牛真了不起,它把微笑送给了森林里的每一位朋友,也送给了我们,我们又把微笑送给了老人、孤儿、失学儿童、残疾人、病人……,微笑真的很好,它能给孤单的人带去快乐,让难过的人高兴起来。
5、这个快乐、美丽的故事就叫《微笑》(翻回封面)。我们一起来讲一遍好吗?师幼完整讲述故事。
三、结束
邀请舞:《歌声与微笑》
教研组评析:
这真如老师说的是个美丽、快乐的故事,故事宣扬微笑的社会价值,懂得只要有爱心,不管能力大小都可以帮助别人。教师活动过程构思巧妙,一封神秘的信引发幼儿的好奇,信是谁寄来的,内容是什么?小蜗牛的信在整个作品中是个难点。将难点前置,让幼儿亲身感受。有助于帮助他们更好地体验故事中小蜗牛爱朋友的情感。导孩子围绕“微笑”线索展开讨论,并让幼儿孩子们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孩子们已被“微笑”这根线牢牢牵住,身心投入,思维积极。
情感交流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孩子们的生活经验。音乐又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快乐。让孩子们在优美、富有节奏的《歌声与微笑》的音乐声中互送微笑,体现了“情感与音乐”的交融,使活动在轻松、愉快、温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让孩子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微笑的美好和所蕴涵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