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六年级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一等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生动地描写了大自然雨前、雨中和雨后的绝美图画,展现了变幻多端的西湖美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 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3、 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 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 介绍作者。
二、 自由阅读,理解诗意
1、 自读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 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
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3、 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 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 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3) 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
4) 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三、 细读品位,体会感情
1、 思考并讨论:
1) 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
2) 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 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2、 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3、 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 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1、 仔细观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
(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2、 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上面就是六年级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了,想要了解更多内容,请多多关注本网站。
【六年级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相关推荐文章:
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教案 草原教案两课时
六年级下心愿教案与反思 心愿教案设计
六年级下石灰吟教案 石灰吟教案优秀一等奖
六年级下册语文石灰吟教案 石灰吟教案一等奖
六年级下册语文《少年中国说》教案
2、六年级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生动地描写了大自然雨前、雨中和雨后的绝美图画,展现了变幻多端的西湖美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 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3、 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 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 介绍作者。
二、 自由阅读,理解诗意
1、 自读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 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
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3、 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 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 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3) 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
4) 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三、 细读品位,体会感情
1、 思考并讨论:
1) 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
2) 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 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2、 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3、 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 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1、 仔细观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
(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2、 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上面就是六年级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了,想要了解更多内容,请多多关注本网站。
【六年级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相关推荐文章:
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教案 草原教案两课时
六年级下心愿教案与反思 心愿教案设计
六年级下石灰吟教案 石灰吟教案优秀一等奖
六年级下册语文石灰吟教案 石灰吟教案一等奖
六年级下册语文《少年中国说》教案
3、小学五年级下册:《古诗两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
hēiyúnfānmòwèizhēshān
黑云翻墨未遮山,
báiyǔtiàozhūluànrùchuán
白雨跳珠乱入船.
juǎndìfēngláihūchuīsàn
卷地风来忽吹散,
nwàghúlóuxiàshuǐrútiān
望湖楼下水如天.
3,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介绍作者背景
苏轼(1037-1101),北宋诗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三苏.他的诗自然豪放而又富有理趣,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二,自由阅读,注词释义,理解诗意.
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又名看经楼.五代时越王所建.在今杭州西湖边昭庆寺前.
醉书:喝醉酒时所写.
翻墨:指黑云笼罩,翻滚如墨.
遮:遮蔽,遮盖.
白雨: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
跳珠:雨水打在船上,溅起的雨滴像乱蹦乱跳的珠子.
卷地:大风翻卷着从地上吹来.
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古诗今译
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1,自读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
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3,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3)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
4)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三,细读品位,体会感情
1,思考并讨论:
1)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
2)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4)名句赏析——白雨跳珠乱入船.
这首诗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作者先从暴雨临前写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正在人们感受暴雨的壮观场面的时候,一阵狂风席地卷来,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大雨.云开日出,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作者自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2,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3,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1,仔细观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
(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板书设计: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杭州西湖的美,增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古诗问文高度概括,精练含蓄的特点,以及时代的变迁,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用一个词来形容荷花或荷叶.(课件出示:荷花,荷叶)
2,同学们说得多美呀,我们一起去西湖看一看吧.(课件出示:荷花录象)
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最想干什么
一千多年前的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和你们一样看到那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古诗)
二,学习古诗
1,自读古诗,读正确.
2,指名读古诗.(男女各一).
3,那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
别样:宋代俗语,特别的.
4,还有那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我们第一次和这首诗亲密接触,就有不小的收获,再来读读,我们的收获会更大.
三,再次学习交流.
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三个)
在知道诗的大致意思后,我们也只是知道了个大概,学了点皮毛,假如我们再深入研究,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四,深入研究学习.
1,你还想深入了解些什么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心情怎样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诗人的中心立意不在畅叙友谊,或者纠缠于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它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惊采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相反,更加显示了作者驾驭文字能力的奇绝和构思的巧妙.
2,就近找学习伙伴讨论,反馈交流
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同学们你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那些词句写出了西湖的美,把它读得特别好,那些词句写出了对友人的眷恋,也把它读好.同桌试试吧.
3,看着这满湖的荷花,你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
4,整首诗美美的,又带有一丝淡淡的离愁的读一读.(配乐)
5,背下来行吗试试吧!
今译毕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
风光与其它季节确实不同.
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
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五,以前也曾学过一首写荷花的诗是什么(课件出示:小池)]
1,这两首诗有什么不一样
2,你喜欢那一首,为什么
六,西湖是世界闻名的风景旅游胜地,自古以来,描绘西湖美景的诗很多,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七,这些诗是我们古代先辈为我们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也来学学古人,用我们自己手中的笔,来夸夸我们的杭州西湖,写一两句诗.老师已经拍下了几张西湖的照片,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照片)
选其中的一幅照片写,五言或七言都可.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反馈交流.
八,总结:愿我们杭州西湖越来越美.
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4、《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教学目标:
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②能用“知诗人,解诗意,悟诗境”的方法读懂诗,理解诗意思。
③体会诗的意境美,感受诗人豪迈奔放的诗词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揭题
1、(1)有这么一句俗语:六月天,娃娃脸。你知道是说什么的吗?
(六月的天气变化无常)
(2)今天我们要来看看古人是怎么来描写这种奇怪的天气现象的。读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谁给我们带来的?你了解他吗,知道他什么?
2、简介作者
苏轼:宋代著名诗人、词人,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都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妹苏小妹也是宋代著名词人,苏轼的诗词豪健清新,独具一格。
3、你从课题中读到了什么?
(明确:课题交代了时间、地点。一个“醉”字透露作者可能喝酒了,是似醉非醉的状态下创作的。)
二、通过朗诵,整体感知(读诗)
1、自由朗读诗,划出节奏:
2、指名学生划出节奏。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3、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感!(个别读,分组读,齐读)
三、初步探究,研读文本(悟诗)
1、提问:作者这首诗重点写的什么?(雨)哪里的雨?(西湖的雨)
2、文章是怎样描写这样的奇雨形成的过程?(明确:下雨前、下雨中、下雨后)
5、学习第一句
(1)下雨前是怎样的一幅画面?翻墨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未遮山是什么意思?
(2)你能用一个字形容这样的乌云吗?(快、奇、来势凶猛)你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这样的乌云吗?(乌云翻滚、风起云涌、乌云密布、乌云滚滚……)
(3)你还在哪些诗中见过这样的云?(黑云压城城欲摧……)
(4)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句话。
6、学习第二句
(1)云的来势凶猛,雨也绝不温柔,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了?
(2)跳珠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乱入船是什么意思?
(3)指导看图,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样的雨?(大、猛、调皮……)用自己的语言介绍见过的最大的或最有特色的雨?
(4)这样的雨一直留在苏轼的脑海里,15年后当苏轼故地重游时依然在怀念这样的雨。(出示: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5)让我们记住这样的雨,齐读第二句。
7、结合插图,用同样的方法自学三、四两句
(1)学生自学
(2)提问考察
当我们沉浸在白雨跳珠的美景中时,这调皮的雨却似乎有意躲着人们,转眼间就不见了。哪个字写出了这样变化的快?(忽)此时此刻呈现给游人的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两句表达的内容?这样的景色可以用题目中的哪一个字概括?
四、感受诗意境美:(品诗)
①这首诗描写了西湖什么景色?(西湖夏天一场雨的过程)
②这场雨下得怎么样?(快且大)
③哪里可以看出来啊?(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④你觉得诗句写得美吗,为什么?
(有声:翻墨,跳珠,风来。有色:黑云,墨,白雨。有动感:翻,跳,卷,吹。比喻形象生动:黑云像翻墨,白雨如跳珠,水似天。刻画出了夏雨来得快去得也快的特点)
⑤一起朗读,读出诗的美!
五、古诗积累,形成共鸣
1、苏轼六月二十四日在西湖一口气写下来五首诗,本文只是其中的一首。
2、作者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西湖想要告诉我们什么?这样的景色吸引了你吗?此时你认为题目中的“醉”可以怎么理解呢?(陶醉、沉醉)
为什么可以这样理解?(诗人被西湖雨后的美丽景色陶醉了)
3、学生交流,指名回答
4、在这些诗里你读出了怎样的一个诗人?(豁达、豪放)
5、齐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6、小结
诗人在西湖望湖楼上边喝酒边欣赏西湖的景色,结果被西湖一场急雨后美丽的景色陶醉了,写下了这首诗,诗人被陶醉了,今天你们也被陶醉了没有呢?(陶醉了)
第二年,苏轼又来到望湖楼边饮酒观景,再次领略了西湖晴雨变幻的美景,他兴奋地把这一切又写了下来。看!就是这首诗(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
5、《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能用“知诗人,解诗题,明词意,悟诗境”的方法读懂诗。
3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感觉诗人苏轼豪迈奔放的作品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这首歌的歌名是——《但愿人长久》。这首歌是由王菲演唱的,歌声十分优美动听,可惜—-。我们知道古诗古词原本就可以配合音乐用来歌唱,古诗词的韵律十分优美,而现代音乐与它完美的结合起来就更能把古诗词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但愿人长久》这首歌的曲调比较------你知道为什么吗?
2除此以外你对苏轼还了解多少?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苏洵之子。嘉佑进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3今天我们就穿过时光隧道,跨越900年的历史与宋朝这位大文豪苏老先生相会,我们一起来读读他的这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初学古诗,自己理解
1
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节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
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这个'醉'该如何解释(似醉非醉)是不是这样解释呢?学完这首诗后我们就能知道了,谁来把这首诗读一下。(读)接下去应该做什么呀?(理解诗意)
对照插图,自主感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利用好手中的工具书,待会儿我们来交流.(学生自学,初步理解诗意)(方法多多,渠道也多多,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这首诗读懂了。)
三、师生交流,理解诗意。
学生交流对这首诗的理解,说出大体意思即可。(悟诗境)
四、咬文嚼字,感悟诗的意境美,文字美
1
师: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猜猜这场雨下了多长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个特点能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未遮山,忽吹散,水如天等)师:你们一直都是这么聪明,真正的聪明人要能说出它好在哪?
2
师: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
3
对仗工整。讲究押韵。
五、激发兴趣,吟读成诵.
1
师:你们能不能把它读好了呢?自己练读。(老师出示第一句范例:黑云/翻墨/未/遮山),你能把2,3,4句的节奏感标出来吗(学生标节奏)
2
品读。
3
再回头看题目,这个'醉'字又作何解释(陶醉)
六、引入诗歌概念,感情得到升华.
1
师:于老师刚才已经说过了古人写诗写词是用来吟唱的,现在我们就来练习一下,把这首诗谱上曲子,比如套用《天地之间的歌》的曲子就很妥切.(学生练习)
2
师生吟唱.
3
总结学习方法。(读诗――解诗——赏诗――唱诗)
七、师生总结,扩展延伸.
师: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读苏轼写的另一首诗《饮湖上初睛后雨》,比较一下这两首诗有什么异同点。有什么学生自读。教师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板书:读诗――解诗――赏诗――唱诗
6、《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能用“知诗人,解诗题,明词意,悟诗境”的方法读懂诗。
3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感觉诗人苏轼豪迈奔放的作品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这首歌的歌名是——《但愿人长久》。这首歌是由王菲演唱的,歌声十分优美动听,可惜—-。我们知道古诗古词原本就可以配合音乐用来歌唱,古诗词的韵律十分优美,而现代音乐与它完美的结合起来就更能把古诗词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但愿人长久》这首歌的曲调比较------你知道为什么吗?
2除此以外你对苏轼还了解多少?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苏洵之子。嘉佑进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3今天我们就穿过时光隧道,跨越900年的历史与宋朝这位大文豪苏老先生相会,我们一起来读读他的这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初学古诗,自己理解
1 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节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 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这个'醉'该如何解释(似醉非醉)是不是这样解释呢?学完这首诗后我们就能知道了,谁来把这首诗读一下。(读)接下去应该做什么呀?(理解诗意)
对照插图,自主感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利用好手中的工具书,待会儿我们来交流.(学生自学,初步理解诗意)(方法多多,渠道也多多,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这首诗读懂了。)
三、师生交流,理解诗意。
学生交流对这首诗的理解,说出大体意思即可。(悟诗境)
四、咬文嚼字,感悟诗的意境美,文字美
1 师: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猜猜这场雨下了多长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个特点能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未遮山,忽吹散,水如天等)师:你们一直都是这么聪明,真正的聪明人要能说出它好在哪?
2 师: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
3 对仗工整。讲究押韵。
五、激发兴趣,吟读成诵.
1 师:你们能不能把它读好了呢?自己练读。(老师出示第一句范例:黑云/翻墨/未/遮山),你能把2,3,4句的节奏感标出来吗(学生标节奏)
2 品读。
3 再回头看题目,这个'醉'字又作何解释(陶醉)
六、引入诗歌概念,感情得到升华.
1 师:于老师刚才已经说过了古人写诗写词是用来吟唱的,现在我们就来练习一下,把这首诗谱上曲子,比如套用《天地之间的歌》的曲子就很妥切.(学生练习)
2 师生吟唱.
3 总结学习方法。(读诗――解诗——赏诗――唱诗)
七、师生总结,扩展延伸.
师: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读苏轼写的另一首诗《饮湖上初睛后雨》,比较一下这两首诗有什么异同点。有什么学生自读。教师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板书:读诗――解诗――赏诗――唱诗
7、《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酔书》教案教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酔书
一.激情导入,了解诗人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诗词国度”,从小到大我们学了许多诗词,从这些优秀的诗词中,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秀丽,感悟到人物的志趣情操。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诗词的殿堂,去感受诗词的无穷魅力。
2、读读下面的诗句,知道这些诗句都是谁写的吗?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苏轼简介:对,就是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4、写作背景:1069年,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因上书反对,被调任杭州通判。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他疏通西湖,建筑苏堤,造福于西湖百姓,也写下了许多与西湖有关的诗。今天我们所学的就是其中最为有名的一首诗,出示诗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解诗题
诗题中的“六月二十七日”指的是农历,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七月下旬,那时候已经是暑气逼人的三伏天了。
诗题中的“望湖楼”又名“看经楼”。五代时越王所建。在今杭州西湖边昭庆寺前。
诗题中的“醉书”是指苏轼喝醉酒时所写。
诗题连起来说就是六月二十七日这天,诗人在望湖楼上趁着醉意写下的一首诗,那么苏轼写下的是一首怎样的诗呢?
三、明诗意
1、出示诗。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请大家细细的读一读这首诗想一想,这首诗每一句分别写的是什么?
3、 第一句“黑云翻墨未遮山”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写出了乌云来势汹汹。
4、第二句“白雨跳珠乱入船”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用“跳珠”比喻雨点,有声有色。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5、第三句“卷地风来忽吹散”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6、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四、悟诗情
1、雨后的西湖,天无边,水无边,水如天一样开阔,雨后的西湖,天空更加湛蓝,水面更加明亮,雨后的西湖,天蓝蓝,水蓝蓝,天映水,水映天,水天一色,多么令人心旷神怡的雨后美景!这样的景色,真让人喜悦!真让人舒畅!真让人兴奋!此时此刻,苏轼完全被大自然的这一精彩的瞬间迷住了,完全被眼前的景象陶醉了,所以诗题中的“酔书”的“醉”字不仅有酒微醉的意思,更有陶醉的意思在里面,真所谓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整首诗的诗意我们已经明白了,那么苏轼的笔下的夏日西湖雨到底是一场怎样的雨呢?是的,这是一场又大又急又猛的雨,这是一场又调皮,又可爱的雨,这还是一场来去匆匆,传瞬即逝的雨,难怪苏轼15年后,他五十多岁再次来到杭州西湖的时候,写下了:“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由此可以看出,苏轼对这场西湖夏雨十分喜爱,念念不忘。
五、课后作业
在科学家眼里,雨就是从空中落下的水,让地球万物有了生命;在画家眼里,雨是最神奇的刷子,轻轻拭去尘埃,让景物如此美丽;在诗人眼里,雨却是一种心情的流淌。同学们,语文学习要注重生活的体验,寄情山水,吟诗作文,苏轼在写这场雨时,注重了顺序、用上了精准的动词、还运用了形象的比喻,你生活中是否也留心观察过雨呢?请仿造本诗的写作上的一些方法, 写一个雨的片段,试着把它写顺,写活。
8、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文以载道,就是要求我们学习文本而超越文本。换句话说,阅读教学,首先要教学生读懂文章的内容,其次要教学生弄清作者写作的意图,并能被作品所感染,从而追求与文本一致的思想境界。当然阅读文章的方式是多样的,教学一篇文章的方法也是多样的。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教学也是教学智慧的体现。《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一篇描绘望湖楼美丽雨景古诗。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本诗的灵感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的理解教学是一架桥梁,首先通过“醉”贯通文章内容,其次“醉”升华文章主题,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啊!另外,作为诸多描写西湖的诗中的一首,在理解的时候不应仅限于文本,可以借西湖文化这样的大平台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掌握“翻墨”与“跳珠”这两个词里的比喻修辞及其在语境中的作用。
3.通过文本细读,准确地还原诗歌画面,并在此基础上感受诗人的豁达胸臆,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及诗人之心在朗读上体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揭题
1、西湖是镶嵌在西湖边的一颗明珠,也是开在文学世界里的一颗奇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简介作者
3、齐读课题
4、你从课题中读到了什么?
(明确:课题交代了时间、地点。一个“醉”字透露作者可能喝酒了,是似醉非醉的状态下创作的。)
二、通过朗诵,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教师正音。
2、听录音朗读,让学生再次体会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三、初步探究,研读文本
1、提问:作者这首诗重点写的什么?(雨)哪里的雨?(西湖的雨)
2、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中西湖的雨有什么特点?(明确:奇、变化速度快、美)
3、同样的作者,同样的地点,同样的雨是否具有相同的特点呢?
4、文章是怎样描写这样的奇雨形成的过程?(明确:下雨前、下雨中、下雨后)
5、学习第一句
(1)下雨前是怎样的一幅画面?翻墨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未遮山是什么意思?
(2)你能用一个字形容这样的乌云吗?(快、奇、来势凶猛)你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这样的乌云吗?(乌云翻滚、风起云涌、乌云密布、乌云滚滚……)
(3)你还在哪些诗中见过这样的云?(黑云压城城欲摧……)
(4)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句话。
6、学习第二句
(1)云的来势凶猛,雨也绝不温柔,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了?
(2)跳珠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乱入船是什么意思?
(3)指导看图,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样的雨?(大、猛、调皮……)用自己的语言介绍见过的最大的或最有特色的雨?
(4)这样的雨一直留在苏轼的脑海里,15年后当苏轼故地重游时依然在怀念这样的雨。(出示: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5)让我们记住这样的雨,齐读第二句。
7、结合插图,用同样的方法自学三、四两句
(1)学生自学
(2)提问考察
当我们沉浸在白雨跳珠的美景中时,这调皮的雨却似乎有意躲着人们,转眼间就不见了。哪个字写出了这样变化的快?(忽)此时此刻呈现给游人的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两句表达的内容?这样的景色可以用题目中的哪一个字概括?
四、古诗积累,形成共鸣
1、齐读《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四日望湖楼醉书》,同样的西湖,同样的雨,同样的苏轼写出不同的诗,其实苏轼六月二十四日在西湖一口气写下来五首诗,本文只是其中的一首。(出示另外四首)
其二
放生鱼鳖逐人来, 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 风船解与月徘徊。
其三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其四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其五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昨夜风月清,梦到西湖上(《杭州故人信至齐安》)
夜泛西湖
湖光非鬼亦非仙,风恬浪静光满川。
须臾两两入寺去,就视不见空茫然。
2、作者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西湖想要告诉我们什么?这样的景色吸引了你吗?此时你认为题目中的“醉”可以怎么理解呢?(陶醉、沉醉)
3、学生交流,指名回答
4、在这些诗里你读出了怎样的一个诗人?(豁达、豪放)
5、齐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6、小结
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文章我们既要了解文章写的内容,还要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阅读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不断的求索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提高自己的境界。
五、作业
1、搜集描写西湖的诗
2、走近苏轼,阅读背诵他更多的诗词散文。
教学反思:
整个课堂设计围绕重点,循序渐进。诵读环节,既注意整体效果又能兼顾个体的个性朗读;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既有一个字的提炼训练,又有四字词语的积累学习,还有相关诗句的关联学习。遵循先扶后放的指导思想,在三、四句的学习上让学生自主学习,举一反三。另外,描写西湖的诗句比较多,倘若放任自流,势必在课堂上形成知识的堆积,大量的知识堆积既让学生抓不住重点,又很难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知识的系统,不利于消化、吸收。所以在处理这部分时从小处开口,紧扣作者苏轼与西湖的一些诗句,让学生体会苏轼对西湖的感情,在课外作业中要求学生搜集西湖的诗句,扩大了范围,课内与课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当然这节课的设计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在过渡与教师语言的精炼上还要继续努力。
9、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⒉学会“遮”,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⒊借助想象,感受六月西湖的雨之奇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⒋拓展关于西湖的古诗,进行组诗积累。
教学过程:
一、词语对接,激趣导入
1、词语对接。君子一言, ;八仙过海, ;螳螂捕蝉,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因为有美丽的西子湖,才声名远扬,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以书画来赞美西湖。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杭州任职的时候就写了不少关于西湖的诗篇。
2、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是他在西湖观景时,偶遇一场大雨后,即兴写下的。
3、说说你了解的苏轼。教师相机补充。(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1、生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重点指导:
未(wèi)遮(zhē)山(shān) 乱(luàn)入(rù)船(chuán) 忽(hū)吹(chuī)散(sàn) 水(shuǐ)如(rú)天(tiān)
3、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师范读,学生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4、同座互读,并相互正音。
三、学法渗透,熟读成诵
1、释诗题。
读读诗题,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六月二十七日”写的是时间;“望湖楼”告诉的是地点;“醉书”告诉我们这首诗是作者陶醉后而写下的)
2、知诗人。
3、明诗意。
诗人陶醉于什么?(雨)
那么诗人在下雨前、下雨时、下雨后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象?
雨前:黑云/翻墨//未遮山
雨时: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后: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4、悟诗情。
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感悟西湖的雨有什么特点?(变化快)
你能将西湖变幻莫测的美景读出来吗?
5、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1、写作背景:此诗是苏轼被贬杭州时所作,他希望自己也能像这急来急去的雨一样,及时得到朝廷的赦免,拥有光明前途。
2、补充苏轼关于西湖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五、作业:
必做题:
⒈抄写并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⒉说说古诗描写了怎样的一幅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⒊画一画古诗所描写的情景,并取一个诗意的名字(小组合作)。
⒋熟读并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选做题:(组诗积累,二天内完成)
⒈积累苏轼的其他诗词(不少于2篇)。
⒉收集描写西湖的古诗(不少于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