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案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案一等奖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案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案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案一等奖

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案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案一等奖

说起在文化运动和十月革命时期的诗人作家,郭沫若一定是其中一个,他的诗歌表现了对旧文化,旧运动的冲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郭沫若诗歌特点,体会诗歌生动形象的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领略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体会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教学重点

分析诗歌所表现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教学难点

诗歌主旨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读识人

1.对下句,猜人物

他幼年在私塾读书,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和尚找先生告状,先生追责学生,没人承认。先生说,我出个对子,谁能对上免罚。先生曰: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他思索了片刻,对道:。由于对句不凡, 表现了强烈的进取精神, 结果全体偷桃学生,一律免罚了。

对句: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人物:郭沫若。

2.走近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1914年留学日本,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成立创造社;1923年于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编辑《创作周报》《洪水》,提出“革命文学”主张;1928年起旅居日本,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秘密回国。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浪漫主义的天才诗人,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喊出了时代的真声音,震醒了一代青年,释放了被压抑的社会心绪,满足了时代的精神需求,而且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

3.人物评价

你是歌德,但你是社会主义时代新中国的歌德。——周扬

淡抹浓妆总入时,两朝恩遇鬓成丝。

曾夸召对虚前席,又见讴歌奉和词。

考古偏能剽甲骨,后今何癖注毛诗。

生民疾苦仍如此,孤负先生笔一支。——梁漱溟《赠郭某》

二、朗读辨境

1.指名朗读。

2.问题:这首诗给人的主要感受和印象是什么?

宏伟、强力、壮丽、炽热。

3.播放朗诵视频。

4.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画面。

示例: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欢呼在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也欢呼在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看吧,滚滚而来的洪涛正在不断地努力向前,描绘着“力的绘画”,表演着“力的舞蹈”,演奏着“力的音乐”,抒写着“力的诗歌”,激荡着“力的律吕”。

5.教师小结:诗中雄奇的形象和澎湃的激情使人惊赞、仰慕,唤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自觉意识和对生活的巨大热情,激起人们以全部生命的力去努力创造,去追求光明,去获取力的艺术,力的美。这是崇高与壮美的统一,作者唱出的是一曲表现崇高美的激情洋溢的赞歌。

三、研读析旨

1.再次指名朗诵诗歌,其他同学思考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背景介绍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3.问题讨论:诗歌为什么要描绘滚滚洪涛?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点拨:写作这首诗的时候,作者正在日本福冈的九州大学医学部留学,那是在中国的“五四”运动爆发不久的时间。“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年青气盛的郭沫若,使他的如椽之笔,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再推开一层说,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决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五四”运动所展示的中国未来,是光辉灿烂的图景。从第二个更宏观的思想层次说,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也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日本,冲向中国,并且势将蔓延到全球各个角落,这是历史前进的不可阻挡之势。

诗中所描绘的全部力的形象,同样可以看作是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比如诗人在同年写的《笔立山头展望》一诗中曾以极大的热情歌颂这种新兴的生产力:“一枝枝的烟筒都开着了朵黑色的牡丹呀!哦哦,二十世纪的名花!近代文明的严母呀!”

4.问题讨论:“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怎样理解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点拨: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从多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突出形态,体现其神韵,反映其节奏,多层面感受力和美。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

5.根据以上分析谈谈你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点拨:这首诗的描写的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其实都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诗歌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这首诗堪称为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的诗歌代表作之一,从其诗歌中最能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据作者说,在那段时间里,“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的暴飙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彻底地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我的作诗的经过》)这首诗,正是这种惠特曼式的“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它是在感情激荡时一气呵成的,是火山爆发喷涌而出的岩浆,其气势汹涌,灼热逼人。

四、拓读明技

1.对比阅读《炉中煤》:这两首诗的主体形象各是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炉中煤

——眷念祖国的情绪(郭沫若)

啊,我年轻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轻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轻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轻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明确:《炉中煤》的主体形象是炉中煤,《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其实都是诗人的自我形象。《炉中煤》表达了诗人眷念祖国,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感情。《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2.归纳概括郭沫若早期诗歌的特点。

诗境想象的奇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诗中的自然形象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面积、体积、威力,它们引起读者惊异、赞叹,一种狂暴的激情荡涤心胸从而使人由这种自然形象产生对社会生活的某种关于崇高和伟大的联想,表现出一种正面的崇高,一种富于乐观进取精神的壮美。

直抒胸臆的特色。《炉中煤》通篇都是以炉里燃烧着的煤的口气来抒写的。所谓“炉中煤”,已经由诗的副标题──“眷念祖国的情绪”所点明,只是一个比喻,实际上就是指诗人自己眷念祖国的那种感情。而诗里一再谈起的那个“炉中煤”所“心爱的”“年青的女郎”,就是“五四”时代祖国的象征。由于对祖国的强烈思念,诗人的内心燃烧得象旺盛的煤火一样。全诗首节总述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第二节侧重抒爱国之情,第三节侧重述报国之志,末节与首节是复叠形式,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

3.拓展阅读:课外阅读郭沫若的《天狗》,感受郭沫若早期诗歌的特点。

上面就是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案了,希望对你们能够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关注本网站。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案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案一等奖】相关推荐文章: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一等奖

竹石教案 竹石教案一等奖

赤壁赋教学设计一等奖2021 赤壁赋教案一等奖

鹊桥仙教案一等奖2021 鹊桥仙教案秦观

晚春教案 晚春教案一等奖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案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案

说起在文化运动和十月革命时期的诗人作家,郭沫若一定是其中一个,他的诗歌表现了对旧文化,旧运动的冲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郭沫若诗歌特点,体会诗歌生动形象的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领略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体会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教学重点

分析诗歌所表现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教学难点

诗歌主旨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读识人

1.对下句,猜人物

他幼年在私塾读书,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和尚找先生告状,先生追责学生,没人承认。先生说,我出个对子,谁能对上免罚。先生曰: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他思索了片刻,对道:。由于对句不凡, 表现了强烈的进取精神, 结果全体偷桃学生,一律免罚了。

对句: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人物:郭沫若。

2.走近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1914年留学日本,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成立创造社;1923年于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编辑《创作周报》《洪水》,提出“革命文学”主张;1928年起旅居日本,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秘密回国。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浪漫主义的天才诗人,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喊出了时代的真声音,震醒了一代青年,释放了被压抑的社会心绪,满足了时代的精神需求,而且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

3.人物评价

你是歌德,但你是社会主义时代新中国的歌德。——周扬

淡抹浓妆总入时,两朝恩遇鬓成丝。

曾夸召对虚前席,又见讴歌奉和词。

考古偏能剽甲骨,后今何癖注毛诗。

生民疾苦仍如此,孤负先生笔一支。——梁漱溟《赠郭某》

二、朗读辨境

1.指名朗读。

2.问题:这首诗给人的主要感受和印象是什么?

宏伟、强力、壮丽、炽热。

3.播放朗诵视频。

4.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画面。

示例: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欢呼在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也欢呼在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看吧,滚滚而来的洪涛正在不断地努力向前,描绘着“力的绘画”,表演着“力的舞蹈”,演奏着“力的音乐”,抒写着“力的诗歌”,激荡着“力的律吕”。

5.教师小结:诗中雄奇的形象和澎湃的激情使人惊赞、仰慕,唤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自觉意识和对生活的巨大热情,激起人们以全部生命的力去努力创造,去追求光明,去获取力的艺术,力的美。这是崇高与壮美的统一,作者唱出的是一曲表现崇高美的激情洋溢的赞歌。

三、研读析旨

1.再次指名朗诵诗歌,其他同学思考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背景介绍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3.问题讨论:诗歌为什么要描绘滚滚洪涛?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点拨:写作这首诗的时候,作者正在日本福冈的九州大学医学部留学,那是在中国的“五四”运动爆发不久的时间。“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年青气盛的郭沫若,使他的如椽之笔,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再推开一层说,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决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五四”运动所展示的中国未来,是光辉灿烂的图景。从第二个更宏观的思想层次说,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也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日本,冲向中国,并且势将蔓延到全球各个角落,这是历史前进的不可阻挡之势。

诗中所描绘的全部力的形象,同样可以看作是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比如诗人在同年写的《笔立山头展望》一诗中曾以极大的热情歌颂这种新兴的生产力:“一枝枝的烟筒都开着了朵黑色的牡丹呀!哦哦,二十世纪的名花!近代文明的严母呀!”

4.问题讨论:“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怎样理解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点拨: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从多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突出形态,体现其神韵,反映其节奏,多层面感受力和美。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

5.根据以上分析谈谈你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点拨:这首诗的描写的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其实都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诗歌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这首诗堪称为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的诗歌代表作之一,从其诗歌中最能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据作者说,在那段时间里,“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的暴飙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彻底地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我的作诗的经过》)这首诗,正是这种惠特曼式的“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它是在感情激荡时一气呵成的,是火山爆发喷涌而出的岩浆,其气势汹涌,灼热逼人。

四、拓读明技

1.对比阅读《炉中煤》:这两首诗的主体形象各是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炉中煤

——眷念祖国的情绪(郭沫若)

啊,我年轻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轻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轻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轻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明确:《炉中煤》的主体形象是炉中煤,《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其实都是诗人的自我形象。《炉中煤》表达了诗人眷念祖国,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感情。《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2.归纳概括郭沫若早期诗歌的特点。

诗境想象的奇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诗中的自然形象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面积、体积、威力,它们引起读者惊异、赞叹,一种狂暴的激情荡涤心胸从而使人由这种自然形象产生对社会生活的某种关于崇高和伟大的联想,表现出一种正面的崇高,一种富于乐观进取精神的壮美。

直抒胸臆的特色。《炉中煤》通篇都是以炉里燃烧着的煤的口气来抒写的。所谓“炉中煤”,已经由诗的副标题──“眷念祖国的情绪”所点明,只是一个比喻,实际上就是指诗人自己眷念祖国的那种感情。而诗里一再谈起的那个“炉中煤”所“心爱的”“年青的女郎”,就是“五四”时代祖国的象征。由于对祖国的强烈思念,诗人的内心燃烧得象旺盛的煤火一样。全诗首节总述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第二节侧重抒爱国之情,第三节侧重述报国之志,末节与首节是复叠形式,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

3.拓展阅读:课外阅读郭沫若的《天狗》,感受郭沫若早期诗歌的特点。

上面就是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案了,希望对你们能够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关注本网站。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案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案一等奖】相关推荐文章: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一等奖

竹石教案 竹石教案一等奖

赤壁赋教学设计一等奖2021 赤壁赋教案一等奖

鹊桥仙教案一等奖2021 鹊桥仙教案秦观

晚春教案 晚春教案一等奖

3、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案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案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于1919年9、10月间写的一首新诗,意境壮阔,充斥着浪漫主义色彩,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案一等奖2021,供大家参考。

  【学习目标】

  1、了解郭沫若的生平及其创作。

  2、体会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品味诗歌的语言,领悟诗歌的内涵。

  3、认识“五四”时期自我意识的觉醒,创造新世界的青春热情,以及追求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

  【重点难点】

  体会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品味诗歌的语言,领悟诗歌的内涵。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知道有一个特殊的日子——五四青年节,这是我们的节日。我们青年人是只争朝夕、奋发进取、拼搏向上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有这样一位青年,他的名字很特殊,取家乡两条河流的名字作自己的笔名,他就是郭沫若。今天我们就走近郭沫若,走近他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板书课题)

  二、作者作品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1906年入新式学堂,其间,他多次参加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1914年赴日本留学,就读医学专业。后接受美国诗人惠特曼等人的思想,决心弃医从文。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一同建立“创造社”,同年,第一本新诗集《女神》出版,《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的时代精神,喊出了时代的真声音,震醒了一代青年。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2月被迫流亡日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任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主持科学和文化工作,对我国现代文学和科学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主要作品:诗歌《天狗》《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天上的街市》等,历史剧本《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王昭君》《蔡文姬》等。

  三、写作背景

  “五四运动”的狂飙,震动了在日本留学的郭沫若,给了他极大的精神鼓舞,他在日本福冈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此时他读了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深受其影响,几乎每天写诗,开始了他诗歌创作的爆发期。1919年9—10月间,郭沫若从日本回国,当轮船行驶在日本横滨海面时,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他胸中激情奔涌,写下了这首《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原载1920年1月5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收人《女神》第二辑。

  四、教学过程

  (一)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1)听录音朗读,纠正字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情感。

  (3)齐读课文。

  2、全诗共7节,都涉及到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我、力

  宏大、阔远、雄奇、气势磅礴

  3、再读课文,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画面。

  示例: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欢呼在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也欢呼在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看吧,滚滚而来的洪涛正在不断地努力向前,描绘着“力的绘画”,表演着“力的舞蹈”,演奏着“力的音乐”,抒写着“力的诗歌”,激荡着“力的律吕”。

  教师小结:诗中雄奇的形象和澎湃的激情使人惊赞、仰慕,唤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自觉意识和对生活的青春热情,激起人们以全部生命的力去努力创造,去追求光明,去获取力的艺术,力的美。这是崇高与壮美的统一,作者唱出的是一曲表现崇高美的激情洋溢的青春赞歌。

  (二)研读赏析

  1、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其实这也是诗人的自我形象。

  诗歌表达了诗人渴望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青春热情和决心,也是对劳动和工农大众的赞扬。

  2、诗中描绘的“滚滚的洪涛”的景象有何象征意义?联系诗意和写作背景谈谈自己的看法。

  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正在日本留学,“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力波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到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郭沫若,使他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诗中描绘的“滚滚的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击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同时也以伟大的创造力建立着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五四运动”所展示的中国未来,是光辉灿烂的图景,这是历史前进的不可阻挡之势。诗中所描绘的全部“力”的形象,同样可以看作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

  3、“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怎样理解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示例: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从多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突出形态,体现神韵,反映节奏,多层面感受力和美。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时代精神、青年的青春激情的特征。

  4、《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是侧重于写景,还是侧重于抒情?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一:这首诗侧重于写景,充分展现了大自然宏伟壮丽的图景。诗人热爱大自然,在诗人的眼中,“无限的大自然”“到处都是生命的光波,到处都是新鲜的情调,到处都是诗,到处都是笑”(《光海》)。这首诗描绘的北冰洋的白云、太平洋的洪涛,充分表现出大自然的雄奇、壮阔、瑰丽、博大和气势磅礴。

  观点二:这首诗侧重于抒情,热情讴歌了“五四”青年精神。在这首诗中,诗人主张破旧立新。“不断的毁坏”是毁坏旧世界、旧文化,“不断的创造”是创造新世界、新文化。诗中对“力”的歌颂,表现出一种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精神和热烈向往,执着追求的进取精神。诗人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去歌颂时代精神,这种歌颂是全身心的,激情澎湃的,不可抑止的。

  5、小结 :

  这首诗给人的主要感受和印象是:宏伟、强力、壮丽、炽热。诗中雄奇的形象和澎湃的激情使人惊赞、仰慕,唤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自觉意识和对生活的青春热情,激起人们以全部生命的力去努力创造,去追求光明,去获取力的艺术、力的美。这是崇高与壮美的统一,作者唱出的是一曲表现崇高美的激情洋溢的青春赞歌。

  6、学生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五、拓展训练

  赏析郭沫若的另一首诗《炉中煤》。(出示投影)

  炉中煤

  ——眷恋祖国的情绪

  郭沫若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1、首先,大家用心齐读,获得诗歌最初的整体感知。

  明确:抒发爱国情怀,眷恋祖国的情绪。

  2、诗歌是借助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就像花的芬芳寄托于花朵一样。本诗有哪些形象?象征意义是什么?

  明确:(1)年青的女郎、炉中煤

  (2)“年青的女郎”象征受过五四运动洗礼后,充满生机,蓬勃向上的祖国;

  “炉中煤”象征作者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火热激情。

  3、大家再次齐读,感悟作者眷恋祖国的一片深情。

  郭沫若虽已逝去,但他那不朽的爱国精神却流传下来,我们青年人,不仅要发扬光大这种爱国精神,还要有“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的豪情壮志。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有感情的诵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炉中煤》。

  2、课下阅读《女神》集。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案一等奖2021,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教学设计内容,请多多关注本网站吧。

4、《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案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郭沫若诗歌特点,体会诗歌生动形象的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领略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体会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所表现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教学难点诗歌主旨的理解。

一、导读识人

1.对下句,猜人物

他幼年在私塾读书,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和尚找先生告状,先生追责学生,没人承认。先生说,我出个对子,谁能对上免罚。先生曰: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他思索了片刻,对道:。由于对句不凡,表现了强烈的进取精神,结果全体偷桃学生,一律免罚了。

对句: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人物:郭沫若。

2.走近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1914年留学日本,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成立创造社;1923年于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编辑《创作周报》《洪水》,提出“革命文学”主张;1928年起旅居日本,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秘密回国。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浪漫主义的天才诗人,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喊出了时代的真声音,震醒了一代青年,释放了被压抑的社会心绪,满足了时代的精神需求,而且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

3.人物评价

你是歌德,但你是社会主义时代新中国的歌德。——周扬

淡抹浓妆总入时,两朝恩遇鬓成丝。

曾夸召对虚前席,又见讴歌奉和词。

考古偏能剽甲骨,后今何癖注毛诗。

生民疾苦仍如此,孤负先生笔一支。——梁漱溟《赠郭某》

二、朗读辨境

1.指名朗读。

2.问题:这首诗给人的主要感受和印象是什么?

宏伟、强力、壮丽、炽热。

3.播放朗诵视频。

4.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画面。

示例: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欢呼在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也欢呼在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看吧,滚滚而来的洪涛正在不断地努力向前,描绘着“力的绘画”,表演着“力的舞蹈”,演奏着“力的音乐”,抒写着“力的诗歌”,激荡着“力的律吕”。

5.教师小结:诗中雄奇的形象和澎湃的激情使人惊赞、仰慕,唤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自觉意识和对生活的巨大热情,激起人们以全部生命的力去努力创造,去追求光明,去获取力的艺术,力的美。这是崇高与壮美的统一,作者唱出的是一曲表现崇高美的激情洋溢的赞歌。

三、研读析旨

1.再次指名朗诵诗歌,其他同学思考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背景介绍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3.问题讨论:诗歌为什么要描绘滚滚洪涛?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点拨:写作这首诗的时候,作者正在日本福冈的九州大学医学部留学,那是在中国的“五四”运动爆发不久的时间。“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年青气盛的郭沫若,使他的如椽之笔,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再推开一层说,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决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五四”运动所展示的中国未来,是光辉灿烂的图景。从第二个更宏观的思想层次说,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也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日本,冲向中国,并且势将蔓延到全球各个角落,这是历史前进的不可阻挡之势。

诗中所描绘的全部力的形象,同样可以看作是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比如诗人在同年写的《笔立山头展望》一诗中曾以极大的热情歌颂这种新兴的生产力:“一枝枝的烟筒都开着了朵黑色的牡丹呀!哦哦,二十世纪的名花!近代文明的严母呀!”

4.问题讨论:“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怎样理解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点拨: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从多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突出形态,体现其神韵,反映其节奏,多层面感受力和美。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

5.根据以上分析谈谈你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点拨:这首诗的描写的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其实都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诗歌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这首诗堪称为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的诗歌代表作之一,从其诗歌中最能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据作者说,在那段时间里,“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的暴飙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彻底地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我的作诗的经过》)这首诗,正是这种惠特曼式的“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它是在感情激荡时一气呵成的,是火山爆发喷涌而出的岩浆,其气势汹涌,灼热逼人。

四、拓读明技

1.对比阅读《炉中煤》:这两首诗的主体形象各是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炉中煤

——眷念祖国的情绪(郭沫若)

啊,我年轻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轻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轻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轻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明确:《炉中煤》的主体形象是炉中煤,《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其实都是诗人的自我形象。《炉中煤》表达了诗人眷念祖国,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感情。《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2.归纳概括郭沫若早期诗歌的特点。

诗境想象的奇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诗中的自然形象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面积、体积、威力,它们引起读者惊异、赞叹,一种狂暴的激情荡涤心胸从而使人由这种自然形象产生对社会生活的某种关于崇高和伟大的联想,表现出一种正面的崇高,一种富于乐观进取精神的壮美。

直抒胸臆的特色。《炉中煤》通篇都是以炉里燃烧着的煤的口气来抒写的。所谓“炉中煤”,已经由诗的副标题──“眷念祖国的情绪”所点明,只是一个比喻,实际上就是指诗人自己眷念祖国的那种感情。而诗里一再谈起的那个“炉中煤”所“心爱的”“年青的女郎”,就是“五四”时代祖国的象征。由于对祖国的强烈思念,诗人的内心燃烧得象旺盛的煤火一样。全诗首节总述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第二节侧重抒爱国之情,第三节侧重述报国之志,末节与首节是复叠形式,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

3.拓展阅读:课外阅读郭沫若的《天狗》,感受郭沫若早期诗歌的特点。

5、《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于1919年9、10月间写的一首新诗。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自然形象成为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是五四时期那种时代狂飈的象征,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作者借这首诗想要告诉人们:科学的文明,人民的觉醒,终将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这首诗意境壮阔,充斥着浪漫主义色彩,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学习目标

1、了解郭沫若的生平及其创作。

2、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内容,领悟诗歌的象征意义。

3、认识“五四”时期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追求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

学法指导

1、查阅资料,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处境,通过知人论世,理解诗歌。

2、反复诵读,联系具体语境,品味诗歌的内涵,感受诗歌对“力”的赞美,

3、在理解、感受诗歌的基础上,领会诗人在诗歌中传达出来的精神,树立自我意识。

知识链接:诗集《女神》

《女神》收录了郭沫若1919年到1921年之间的主要诗作,连同序诗共57篇,多为诗人留学日本时所作。《女神》是开一代诗风的新诗集,成为我国新诗的奠基之作:(1)思想内容上,《女神》体现了“五四”时代精神。它的反抗精神、爱国精神、进取精神,最强烈地体现了“五四”精神。(2)艺术表现上,《女神》开拓和形成了浪漫主义新诗流派,它强烈的感情、唯美的艺术形象等对当时和后来的浪漫主义诗人产生了重要影响。(3)诗歌形式上,《女神》是自由体诗的一个高峰,为诗歌的革新和创造树立了榜样。它完全冲破了旧

诗格律的束缚。诗节、诗行长短无定,韵律无固定格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山海关有一副对联非常奇妙,在那里存在几百年了,几乎没有人能够读出来。这个对联就是:

上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下联:浮云涨长长长长长长消。

在这个对联中用了六个“朝”,六个“长”。所以说就算给你这个对联你都不知道这是在说什么,毕竟“长”和“朝”都有两个读音。你说这该怎么读呢?可是这却难不住郭沫若,郭沫若上去就读“海水朝(hǎishuǐcháo),朝朝朝(zhāozhāocháo),朝朝朝落(zhāocháozhāoluò);浮云长(fúyúnzhǎng),长长长(chángchángzhǎng),长长长消(chángzhǎngchángxiāo)。”而有个人一会功夫就读出来了,这个人就是郭沫若。

二、走进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家乡优美的自然风光熏陶了郭沫若的浪漫主义情怀。1960年入新式学堂,其间,他多次参加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1914年赴日本留学,就读医学专业。后接受美国诗人惠特曼等人的思想,决心弃医从文。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一同建立“创造社”,同年,第一本新诗集《女神》出版,《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的精神。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2月被迫流亡日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任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主持科学和文化工作,对我国现代文学和科学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主要作品:诗歌天狗》《风凰涅架》《地球,我的母亲!》《炉史煤》《天上的街市》等,历史剧本《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王昭君》《蔡文姬》等。

0作者背影

拓展:郭沫若名字的由来

1919年,郭沫若在日本留学时,取了“沫若”这个笔名。“沫”“若”,即沫水和若水。沫水,古水名,即今大渡河,是岷江的最大支流,位于四川省中西部;若水,古水名,即今雅砻江,是金沙江的最大支流,位于四川省西部。“沫水”“若水”是流经郭沫若家乡的两条河流。郭沫若取此二水作为笔名,是表示他身在异国、不忘家园的意思,也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解读标题

问题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怎么读,怎么理解?

四、参考:放号(hào)。“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一个祈使句,“立”是一个动词,“在地球边上”点明地点,“放号”的意思是“吹响号角”。“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表面意思是站在地球的边上吹响号角,直接发出呼唤。

1919年九、十月间郭沫若从日本回国,当轮船行驶在日本横滨海面时,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他胸中激情奔涌写下了这首《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四、鉴赏文本,把握意象

(一)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二)分析意象

问题2:全诗7节,都涉及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参考: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我、力

参考:宏大、阔远、雄奇、气势磅礴

问题3:这些意象都是写实的吗?

参考: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客观描写,展示了大自然所里和壮丽的特征,另一方面,抒发自己“毁坏”“创造”“努力”的主观感受,和对“力”的赞美。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

板书:景:白云怒涌情:毁坏创造努力

洪涛滚滚赞美

问题4:你觉得本诗的主体形象是谁?为什么?

参考:

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其实就是诗人的自我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

这是一幅惊心动魄的力的画图,力的颂歌。

问题5: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有何象征意义?联系诗意和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正在日本留学,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力波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到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郭沫若,使他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

问题6:“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怎样理解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参考: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从多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突出形态,体现其神韵,反映其节奏,多层面感受力和美。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

问题7:这首诗是侧重写景,还是抒情?

参考:(一)侧重于写景,充分展现了大自然宏伟壮丽的图景。诗人热爱大自然、在诗人的眼中,"无限的大自然”到处都是生命的光波,到处都是新鲜的情调,到处都是诗,到处都是笑”(《光海》)。这首诗描绘的北冰洋的白云、太平洋的洪涛,完分表现出大自然的雄奇、瑰丽、博大,气势磅礴。

(二)侧重于抒情,热情讴歌了“五四”精神。在这首诗中,诗人主张破旧立新。“不断的毁坏”是毁坏旧世界、旧文化,“不断的创造”是创造新世界、新文化。诗中对“力”的歌颂,表现出一种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精神和热烈向往、执着追求的进取精神。诗人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去歌领时代精神,这种歌颂是全身心的,激情澎湃的,不可抑止的。

五、分析文本特色

问题8:你觉得作者的情感浓烈吗?怎样做到的?

提示:修辞方面、句式方面、标点

参考:(1)运用排比的句式,热烈歌颂了“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的力量,反映了“五四”时期人民那种奋起直追、高扬个性、改变国家现状的强烈愿望,具有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

(2)运用叠词“啊啊”,运用“力哟!力哟!"这一反复手法,直抒胸臆,抒写对“力”的赞叹,增强艺术感染力。

(3)句式自由,节奏鲜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一首自由体新诗。这首诗采用了不受東缚的自由句式,具有极为鲜明、强烈的节奏感。诗中最短的诗句只有两个字,最长的诗句则达20字以上。长短向式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自由、奔放没有约束,但是全诗的节奏却非常鲜明,这种内在的旋律用诗人自己的话说便是“情绪的自然消涨”。这首诗的节奏犹如时代的鼓点,急促、紧凑、有力。

(4)诗歌还运用了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全诗更加形象、感人。

(5)叹号的使用。

六、朗诵展示

1、听范读

2、小组读

3、推荐读

4、齐读

结束语:这首诗堪称为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的诗歌代表作之一,从其诗歌中最能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读这样的诗,会感到作者就站在我们面前,他的火热赤诚的心,澎湃激扬的热情,一下子就把读者全部感染了。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阅读郭沫若的《天狗》。

6、《土地的誓言》教案《孙权劝学》教案《竹影》教案《登上地球之巅》教案《华南虎》教案教学简案

《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的和要求: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歌曲欣赏《松花江上》

2、 东北特产

二、 作者介绍

三、 写作背景:“九·一八”事变

四、 整体介绍

五、 读准字音,掌握词语的意思

六、 文章结构

七、 问题讨论:

1、 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的故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2、 怎样理解:“我常常……热情。”中“泛滥”与“埋葬”两个词的确切含义?

3、 本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特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这么多吗?

4、 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为了表达“我不能离开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乡特有的景物?

5、 文章结尾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6、 “当我记起……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7、 如何理解标题“土地的誓言”?

8、 为什么作者对关东大地的称呼会改变?

八、 文章主旨

九、 拓展:《我爱这块土地》

《孙权劝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1、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复述课文

2、把握人物特点

3、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品位鲁肃、吕蒙对话后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过程:

一、《资治通鉴》

二、司马光

三、文章人物介绍

四、朗读全文

五、生字、词

六、课文小短剧

七、文段分析、翻译

“初……乃始就学。”

1、 这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描写?

2、 孙权对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 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的目标是?

4、 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

“及鲁肃……结友而别。”

1、“卿今者……阿蒙!”表现出鲁肃怎样的心情?说明了什么?

2、“大兄……晚呼!”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情?

3、“刮目相待”后,鲁肃的举动说明了什么?

全文翻译

八、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九、思路结构

十、 说话练习

《竹影》

教学目的和要求: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请同学们欣赏几幅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画和西洋画,说说二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2、 丰子恺作品欣赏

3、 丰子恺简介

二、 课文学习

1、 生字词

2、 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 课文可以分为几层

② 深入探究

A、“西洋画像……符号”怎样理解?

B、课文充满了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生动?为什么?

C、当爸爸走出来的时候,华明为什么会难为情?

D、爸爸是怎样解围的?华明又怎样?

E、爸爸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F、竹子难画在哪里?

G、为什么说“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

H、怎样才叫佳作?

I、 画竹除了用墨,还会用什么颜色?

三、 小结

四、 拓展

五、 作业

《登上地球之巅》

教学目的和要求:1、锻炼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写的景物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的强烈的团队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1、有详有略地复述课文

2、探险队员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美图欣赏,相关介绍

2、作者介绍

二、课文相关学习

㈠字音学习、词语积累

㈡文章结构

㈢速读课文,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并思考:

1、 说说登山英雄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又是靠什么来战胜的?

2、 本文选材详略得当,试简述文中详写了哪两个典型的事件?有什么好处?

3、 课文中有不少自然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㈣本文中心

三、作业

《华南虎》

教学目的和要求:1、通过学习诗歌,鼓励学生培养追求自由的精神,高尚的人格

2、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3、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欣赏诗歌形象

4、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

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习鉴别关键语句,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

2、朗读品味,鉴赏诗歌形象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图片欣赏(老虎)

2、 有关老虎的成语

3、 图片欣赏(桂林山水)

4、 写作背景

5、 作者介绍

二、 预习检测

三、 整体把握

1、“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屈辱”?

2、“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为什么“我”会“羞愧”?

3、“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是在描写华南虎的斑纹和颜色吗?

4、怎样理解本诗的最后一段的意思?“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在诗中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 角色分析

1、 观众

2、 “我”

3、 华南虎

五、 小结

六、 拓展

7、《土地的誓言》教案《孙权劝学》教案《竹影》教案《登上地球之巅》教案《华南虎》教案教学简案

《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歌曲欣赏《松花江上》

2、东北特产

二、作者介绍

三、写作背景:“九·一八”事变

四、整体介绍

五、读准字音,掌握词语的意思

六、文章结构

七、问题讨论:

1、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的故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2、怎样理解:“我常常……热情。”中“泛滥”与“埋葬”两个词的确切含义?

3、本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特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这么多吗?

4、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为了表达“我不能离开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乡特有的景物?

5、文章结尾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6、“当我记起……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7、如何理解标题“土地的誓言”?

8、为什么作者对关东大地的称呼会改变?

八、文章主旨

九、拓展:《我爱这块土地》

《孙权劝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1、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复述课文

2、把握人物特点

3、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品位鲁肃、吕蒙对话后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过程:

一、《资治通鉴》

二、司马光

三、文章人物介绍

四、朗读全文

五、生字、词

六、课文小短剧

七、文段分析、翻译

“初……乃始就学。”

1、这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描写?

2、孙权对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的目标是?

4、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

“及鲁肃……结友而别。”

1、“卿今者……阿蒙!”表现出鲁肃怎样的心情?说明了什么?

2、“大兄……晚呼!”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情?

3、“刮目相待”后,鲁肃的举动说明了什么?

全文翻译

八、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九、思路结构

十、说话练习

《竹影》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同学们欣赏几幅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画和西洋画,说说二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2、丰子恺作品欣赏

3、丰子恺简介

二、课文学习

1、生字词

2、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课文可以分为几层

②深入探究

A、“西洋画像……符号”怎样理解?

B、课文充满了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生动?为什么?

C、当爸爸走出来的时候,华明为什么会难为情?

D、爸爸是怎样解围的?华明又怎样?

E、爸爸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F、竹子难画在哪里?

G、为什么说“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

H、怎样才叫佳作?

I、画竹除了用墨,还会用什么颜色?

三、小结

四、拓展

五、作业

《登上地球之巅》

教学目的和要求:

1、锻炼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写的景物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的强烈的团队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1、有详有略地复述课文

2、探险队员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美图欣赏,相关介绍

2、作者介绍

二、课文相关学习

㈠字音学习、词语积累

㈡文章结构

㈢速读课文,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并思考:

1、说说登山英雄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又是靠什么来战胜的?

2、本文选材详略得当,试简述文中详写了哪两个典型的事件?有什么好处?

3、课文中有不少自然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㈣本文中心

三、作业

《华南虎》

教学目的和要求:1、通过学习诗歌,鼓励学生培养追求自由的精神,高尚的人格

2、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3、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欣赏诗歌形象

4、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

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习鉴别关键语句,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

2、朗读品味,鉴赏诗歌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图片欣赏(老虎)

2、有关老虎的成语

3、图片欣赏(桂林山水)

4、写作背景

5、作者介绍

二、预习检测

三、整体把握

1、“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屈辱”?

2、“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为什么“我”会“羞愧”?

3、“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是在描写华南虎的斑纹和颜色吗?

4、怎样理解本诗的最后一段的意思?“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在诗中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角色分析

1、观众

2、“我”

3、华南虎

五、小结

六、拓展

8、《土地的誓言》教案《孙权劝学》教案《竹影》教案《登上地球之巅》教案《华南虎》教案教学简案

《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的和要求: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歌曲欣赏《松花江上》

2、东北特产

二、作者介绍

三、写作背景:“九·一八”事变

四、整体介绍

五、读准字音,掌握词语的意思

六、文章结构

七、问题讨论:

1、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的故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2、怎样理解:“我常常……热情。”中“泛滥”与“埋葬”两个词的确切含义?

3、本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特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这么多吗?

4、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为了表达“我不能离开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乡特有的景物?

5、文章结尾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6、“当我记起……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7、如何理解标题“土地的誓言”?

8、为什么作者对关东大地的称呼会改变?

八、文章主旨

九、拓展:《我爱这块土地》

《孙权劝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1、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复述课文

2、把握人物特点

3、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品位鲁肃、吕蒙对话后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过程:

一、《资治通鉴》

二、司马光

三、文章人物介绍

四、朗读全文

五、生字、词

六、课文小短剧

七、文段分析、翻译

“初……乃始就学。”

1、这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描写?

2、孙权对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的目标是?

4、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

“及鲁肃……结友而别。”

1、“卿今者……阿蒙!”表现出鲁肃怎样的心情?说明了什么?

2、“大兄……晚呼!”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情?

3、“刮目相待”后,鲁肃的举动说明了什么?

全文翻译

八、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九、思路结构

十、说话练习

《竹影》

教学目的和要求: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同学们欣赏几幅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画和西洋画,说说二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2、丰子恺作品欣赏

3、丰子恺简介

二、课文学习

1、生字词

2、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课文可以分为几层

②深入探究

A、“西洋画像……符号”怎样理解?

B、课文充满了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生动?为什么?

C、当爸爸走出来的时候,华明为什么会难为情?

D、爸爸是怎样解围的?华明又怎样?

E、爸爸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F、竹子难画在哪里?

G、为什么说“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

H、怎样才叫佳作?

I、画竹除了用墨,还会用什么颜色?

三、小结

四、拓展

五、作业

《登上地球之巅》

教学目的和要求:1、锻炼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写的景物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的强烈的团队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1、有详有略地复述课文

2、探险队员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美图欣赏,相关介绍

2、作者介绍

二、课文相关学习

㈠字音学习、词语积累

㈡文章结构

㈢速读课文,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并思考:

1、说说登山英雄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又是靠什么来战胜的?

2、本文选材详略得当,试简述文中详写了哪两个典型的事件?有什么好处?

3、课文中有不少自然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㈣本文中心

三、作业

《华南虎》

教学目的和要求:1、通过学习诗歌,鼓励学生培养追求自由的精神,高尚的人格

2、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3、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欣赏诗歌形象

4、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

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习鉴别关键语句,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

2、朗读品味,鉴赏诗歌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图片欣赏(老虎)

2、有关老虎的成语

3、图片欣赏(桂林山水)

4、写作背景

5、作者介绍

二、预习检测

三、整体把握

1、“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屈辱”?

2、“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为什么“我”会“羞愧”?

3、“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是在描写华南虎的斑纹和颜色吗?

4、怎样理解本诗的最后一段的意思?“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在诗中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角色分析

1、观众

2、“我”

3、华南虎

五、小结

六、拓展

9、只有一个地球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李必武

教学目标 : 1:学会7个生字。掌握:渺小、矿产、恩赐、慷慨、枯竭 滥用、威胁、目睹。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说明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资源有限,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等几方面的知识。

教学难点:了解为什么“只有一个地球”。

课前准备 :1:查阅资料,了解我国资源状况以及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例。2:准备地球以及地球在太阳系中运行情况的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二:自由读文,了解课文内容。

三:细读全文,自学生字词。 要求:读准生字字音,了解字义。 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畅。

四:检查自学情况。

五、精读课文。

1、读一读地球可爱的句子。

2、品一品地球资源有限而又遭受无节制的 开采和随意毁坏的段落。

六、整体熟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扣题导入

1、谁用“只有一个”说一句话,夸夸世上某种东西只有一个?教师总结:任何一样东西,不可能只有某一人独自拥有,就算是,至少可以克隆。但地球却永远只有一个,永远无法克隆,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师生齐读课题)

二、通读全文,寻找线索师述;上节课,我们对本课有了初步的了解,这节课我们一起继续探究。请同学们浏览全文,找一找文中哪一句话完整的概括了地球的特点。生找出齐读: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

三、体味地球的外在可爱

1、出示课件(地球在宇宙中的美景)。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地球是如何美的。

3、找出书中描写地球美丽的句子,并分各种形式朗读。

4、拉近与地球的情感距离。(我们人类把地球称为什么?)

四、认识地球的内在美。

1、理解地球的“慷慨”。

2、交流课外资料。看看哪些 资料能说明地球的慷慨?

五、查资料,找数据证明地球的大小。师述:地球像一叶小舟,载着60多亿人,在茫茫的宇宙中行驶,这叶小舟无怨无悔。她是多么的慷慨无私啊!我们的人类又是怎样对待她的呢?

六、探究地球易碎的原因。

1、昔日美丽的地球妈妈如今已伤痕累累,地球妈妈易碎的原因在哪儿?读课文第4节。

2、课件出示,地球被破坏的画面。

七、探讨有关“人类移居”问题。

八、升华情感。

1、写话抒情。

2、结束语。

九、在音乐中出示地球妈妈的话。

板书设计: 只有一个 可爱 地球 易碎 慷慨 ? 人类

教学后记:

作者邮箱: lbw886@sina.com

资料提供者:

10、《只有一个地球》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5年级: 科目: 语文 2004年 9 月 日

课 题

10、只有一个地球

课 型新授课教法启发与讨论课时2

标认知目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了解作者说明事理的方法。

情感目标了解本课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使学生受到初步的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措施了解为什么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为什么不能破坏地球的自然资源,为什么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从而了解文章标题“只有一个地球”的意思。

教 具录音机、地球仪

教 学

体 会此文知识性较强,指导学生多查资料。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内 容双边活动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地球上,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我们所生活的地球是怎样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地球呢?

今天我们学习的《只有一个地球》向我们介绍了有关知识。

(板书:只有一个地球)

(二)范读课文。

想一想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有关地球的知识?

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从整体上了解文章。

(三)检查预习:

读准字音

本课生字较多,有些字音不易读准,教师要重点指导,使学生准确掌握生字的读音

3、解释词语。

天际、遨游、映入眼帘、晶莹透亮、纹痕、摇篮、和蔼可亲、璀璨、慷慨、滥用、枯竭、目睹。

(四)理清文章结构。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文章从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地球的?

2.讨论分段并概括段意。

3.订正:

第一段(

1、2):讲地球很小,地球上可供人类活动的范围更小。

第二段(

3、4):讲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有限,有些资源已遭到人类的破坏。

第三段(

5、7):讲在宇宙之中,可供人类生存的星球是地球。

第四段(

8、9):讲宇航员的感叹,呼吁人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上的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造福。

(五)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一段。

我们大家生活在地球上,我们的地球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随宇航员到太空看一看。

学生读课文用笔画一画有关词语,然后讨论出地球的特点。

(板书:美丽而又渺小)

提出问题,学生讨论:

1、为什么将地球比作“母亲”和“摇篮”?

(因为有了地球才有人类和一切生命。)

2、为什么说地球是渺小的,人类活动范围更小?

(地球半径只有6300多公里,在群星璀璨的宇宙里就像一叶扁舟。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地球表面积是5.1亿平方公里,人类生活的陆地大约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

3、作者运用什么方法说明地球小,人们活动范围更小。

(运用列举数字的方法来说明地球小,人类活动范围更小。)

指名读第一段,加深理解。教师小结引出下文。

通过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是美丽的、壮观的,然而它又是渺小的,我们人类所生活的范围更是很小很小。我们应该珍惜它,爱护它。但有些人却不了解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不了解我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是不能够随意破坏的。

(二)讲读第二段。

指名读第二段。边听边思考:这部分是围绕哪句话来讲的?画出来。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什么是有限的?

(有一定的限度。)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破坏表现在哪里?其结果如何?

(对不可再生资源的破坏:不加节制地开采。结果:矿产资源越来越少。)

(对可再生资源的破坏: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结果:不但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

什么是“节制”和“不加节制”呢?

(节制的意思是限制,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不加节制就是没有限制,没有计划地随意进行。)

出示小黑板,解决思考练习的第2题。

指名读句子,注意黑体字的部分,再举个具体例子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自由读这部分内容,概括地说一说。

板书:(自然资源有限)

(三)讲读第三段。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地球在宇宙中这样渺小,自然资源又是有限的,于是有人提出新的说法,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这样的说法能行吗?为什么?

根据文章内容,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这部分用什么告诉人们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是不可能的。

(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第一,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公里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第二,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是遥远的事情,即使实现了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

学生边讨论教师边板书:

(不能移民)

教师引读,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四)讲读第四段。

实际上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如果我们破坏了地球,我们就别无去处。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应该如何做呢?齐读最后一段。

(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板书:精心保护 造福后代)

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一想第

1、2句和第

3、4句是什么关系?能试着说一说吗?

(因果关系。因为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所以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五)对照板书,总结全文。

本文列举了大量事实数据,一层一层地让我们了解了地球的知识,告诉我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只有这么一个地球,如果不精心加以保护,那将会给我们人类带来严重的威胁。我国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应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地担负起保护地球的重任。

(六)谈感受。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谈一谈自己学后的感受。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大家要畅所欲言,为练笔服务。

(七)解决课后练习第3题。

1.读词语并用带点的词造句。

2.理解“渺小”和“贡献”的词义,体会这些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举例:

渺小: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大家团结起来,群策群力,才能战胜一切困难。贡献:学好科学文化知识,锻炼一副好的身体,长大才能更好地为祖国做贡献。

(八)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 书 设 计

只有一个地球

美丽而又渺小

“母亲”和“摇篮”?

因为有了地球才有人类和一切生命精心保护

造福后代自然资源有限

资料提供者:

11、小学语文教案 变幻多彩的地球WORD教学设计教案

变幻多彩的地球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字,会认2个字。
2.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地球外表不同的颜色,颜色的来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明确不同色彩的变化与人类生存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出示相关图片资料或播放有关地球的风光短片:同学们看到了什么景象?有什么感受?
2.师激情导入:多么神奇壮观的地球呀,她还特别爱打扮自己呢。大家想知道,她都喜欢穿哪些颜色的衣服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3.板书读题。
4.依题探文,鼓励学生质疑:读了这个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你能提出几个问题来吗?
5.学生快速读文,读后提出相关问题。
6.师生交流互动,整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检查生字新词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当小评委。
2.读完后请其他同学评议,相机指导“爽”、“置”、“善”和“燥”的读音,提醒同学们注意多音字“薄”在文中的读音。
3.指名读由生字组成的词,师生共同纠正读音。
第二课时
一、读悟重点,理解内容
1.自读课文,便读边在书上圈点勾画,找出有关介绍地球不同颜色衣服的重点词句,摘录重点词填表。
蓝色的衣服→海洋湖泊→冬暖夏凉
黄色的衣服→沙漠、半沙漠→热时更热、冷时更冷
最重要的外衣→大气→调节气温、冷热适宜
白色的衣服→冰雪覆盖→降低温度
绿色的衣服→植物、森林→改善气候、适合人类
2.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①读一读,议一议:各种衣服的颜色是怎样形成的?它们对气候有什么影响?
②研读重点句段、探究拓展:你最喜欢哪种颜色的衣服?为什么?
3.集体交流,梳理归纳。
4.指导朗读,印证理解。
二、品读领悟、升华感情
1.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激情导思,组织学生讨论:地球是万物生灵的母亲,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为了使她更加美丽,适合于人类居住,人们正在开展哪些工作?我们应该怎样做?
3.启发、鼓励学生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分析,以表达自己对地球,对大自然的关爱之情。
4.师生互动,总结归纳。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作业超市
1.搜集有关地球质量与环境恶化的资料,在全班交流。
2.试着写一篇读后感或号召人类保护地球的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