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公开课教案全国 定风波教学设计一等奖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全国 定风波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全国 定风波教学设计一等奖

1、定风波公开课教案全国 定风波教学设计一等奖

  定风波是宋代豪放派词人苏轼的词作,写了词人野外途中偶遇风雨的一件小事,展现了作者旷达的精神追求。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定风波公开课教案全国一等奖2021,以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合作探究,体会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朗读诗词,体会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感受作品旷达的意境,体会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作品旷达的意境,体会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听音频);朗读法(指名读、分组读);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法:以接龙的方式,回顾学过的苏轼诗词。(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苏轼的一首诗词,看看这首诗词苏轼又为我们展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板书:定风波—苏轼)

  (二)初读诗歌,初悟情感

  1.教师伴乐范读;学生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

  2.指名学生回答初读的感受。

  (明确:从诗中能够感受作者的积极与乐观。)

  (三)品析语句,深入情感

  1.自读小序,提问:从小序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明确:作者遇雨,时间—三月七日,地点—沙湖道中,人物:拿着雨具的仆人和苏轼。

  2.教师出示写作背景。

  明确:《定风波》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第三年所做。

  3.你们是从哪里感受到苏轼积极、旷达的人生态度的?以语文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板书:旷达)

  明确:

  ①“沙道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提问:作者和同行人遭遇了怎样的雨呢?

  明确:“同行皆狼狈”“穿林打叶声”。能够看出雨非常大。

  ②“莫听”“何妨”这两个词语也可以体会到作者的乐观,途中遇雨,作者仍安然处之,“我行我素”。(板书:莫听、何妨)

  ③“竹杖芒鞋轻胜马。”穿着草鞋、杵着拐杖在大雨中行走,仍比骑马觉得轻松。并不是作者身轻,而是心轻,体现了作者超然外物的精神。(板书:轻)

  ④“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雨过天晴,回去吧,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4.看来同学们都已经体会到作者的旷达的人生态度,再次有感情朗读诗歌并同桌交流:作者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呢?

  明确:

  “双关”:“风雨”指的是途中所遇到的风雨,也是人生当中遇到的挫折。

  “以小见大”:一件小事却传达出独到的人生感悟。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拓展:手绘苏轼遇雨的情景,进行展示,感受作品旷达的意境,体会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

  小结:全班齐读诗词,结束课堂。

  作业:背诵诗歌;完成手绘图,下节课分享。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首诗词,因而重在朗读。本节课的教学以情感基调为切入点,以“读”促悟,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抓住词、句体会作者旷达的情感,在拓展延伸环节设计了“手绘图画”的环节,实现各学科的联结,也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定风波公开课教案全国一等奖2021,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语文知识,请多关注我们。

2、定风波公开课教案全国 定风波教学设计

  定风波是宋代豪放派词人苏轼的词作,写了词人野外途中偶遇风雨的一件小事,展现了作者旷达的精神追求。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定风波公开课教案全国一等奖2021,以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合作探究,体会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朗读诗词,体会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感受作品旷达的意境,体会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作品旷达的意境,体会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听音频);朗读法(指名读、分组读);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法:以接龙的方式,回顾学过的苏轼诗词。(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苏轼的一首诗词,看看这首诗词苏轼又为我们展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板书:定风波—苏轼)

  (二)初读诗歌,初悟情感

  1.教师伴乐范读;学生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

  2.指名学生回答初读的感受。

  (明确:从诗中能够感受作者的积极与乐观。)

  (三)品析语句,深入情感

  1.自读小序,提问:从小序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明确:作者遇雨,时间—三月七日,地点—沙湖道中,人物:拿着雨具的仆人和苏轼。

  2.教师出示写作背景。

  明确:《定风波》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第三年所做。

  3.你们是从哪里感受到苏轼积极、旷达的人生态度的?以语文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板书:旷达)

  明确:

  ①“沙道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提问:作者和同行人遭遇了怎样的雨呢?

  明确:“同行皆狼狈”“穿林打叶声”。能够看出雨非常大。

  ②“莫听”“何妨”这两个词语也可以体会到作者的乐观,途中遇雨,作者仍安然处之,“我行我素”。(板书:莫听、何妨)

  ③“竹杖芒鞋轻胜马。”穿着草鞋、杵着拐杖在大雨中行走,仍比骑马觉得轻松。并不是作者身轻,而是心轻,体现了作者超然外物的精神。(板书:轻)

  ④“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雨过天晴,回去吧,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4.看来同学们都已经体会到作者的旷达的人生态度,再次有感情朗读诗歌并同桌交流:作者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呢?

  明确:

  “双关”:“风雨”指的是途中所遇到的风雨,也是人生当中遇到的挫折。

  “以小见大”:一件小事却传达出独到的人生感悟。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拓展:手绘苏轼遇雨的情景,进行展示,感受作品旷达的意境,体会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

  小结:全班齐读诗词,结束课堂。

  作业:背诵诗歌;完成手绘图,下节课分享。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首诗词,因而重在朗读。本节课的教学以情感基调为切入点,以“读”促悟,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抓住词、句体会作者旷达的情感,在拓展延伸环节设计了“手绘图画”的环节,实现各学科的联结,也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定风波公开课教案全国一等奖2021,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语文知识,请多关注我们。

3、定风波教案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案教学设计

作为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必然需要写教育设计。教育设计是系统设计和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遵循学习效果最好的原则,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那么,应该怎样写教育设计呢?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1

  【教材依据】

  课题见《唐诗宋词选读》(“‘新天下耳目’东坡词”第71页)

  【设计思路】

  1、鉴赏唐诗宋词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觉它艺术境界的美妙。苏轼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直臣,也是旷世罕见的艺术天才。他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也成为后人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典范。他赢得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的普遍喜爱,他的魅力似乎是无穷的。他的这首词是通过对出行遇雨这一件小事的描写,表现了词人旷达超逸的胸襟,并表达了词人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2、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苏轼,如果诱导得当学生应该是参与积极的。以前也学过许多苏轼的诗、词、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所至他豪放的词风。想念通过平时的诗词鉴赏训练,学生能抓住关键句进行理解的。

  3、设计理念与整体思路:根据忧思探究教学论,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通过老师的诱导,计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以实现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首次的意境应通过学生反复读来体会,老师设置一系列的诱导性的问题,实现对词人的理解及词的鉴赏。

  【教学目标】

  1、理解苏轼豁达的心胸及其思想的根源。

  2、学习苏轼开阔旷达的胸襟,明了面对人生中的坎坷起伏,我们应有的心态。

  3、把握诗歌鉴赏的角度,试出鉴赏题。

  【教学重点】

  1、从词中理解苏轼豁达的心胸:

  2、了解苏轼,明了面对人生中的坎坷起伏,我们应有的心态。

  【教学难点】

  苏轼豁达的思想根源。

  【教学过程】

  一、导入《定风波》这首词

  1、导语:站在讲台前,我突然就想到一句话:人生就是一堂课的工夫;加一个字,人生就是上一堂课的工夫。类推一下: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场雨的工夫。一场雨,躲一场雨。有什么寓意呢?板书:雨

  明确:前者寓意: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后者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有了动词“躲”字,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

  2、苏轼是怎么看的?一起来学习《定风波》。板书:定风波

  二、整体感知

  1、示范读,配背景音乐,结合导入进提出的问题。问:东坡会怎么回答?(明确:他没躲雨;他说风雨皆无;他淡化弱化了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

  2、问:听这首词,苏轼给你们的最大印象是什么?(齐读一遍,然后从词中找一下答案。)(明确:沉着;豪迈;随意而安;通达。)

  三、背景穿插

  (结全以前所学及查资料获知)

  明确:苏轼的生平经历证明了,他一生都在仕途上。22岁中进士,先是当判官,然后出任,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疲贬黄州,职位团练副使,出来之后,又先后知登州,一度高升翰林学士,后又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最后被逐惠州、儋州,节度使副使别驾。

  四、朗读指导

  生再读这首词,指生一一品读并评价。

  (点拨:──有点苏子行吟的味道。“何妨──平生”,应该读得从容点,潇洒点,豁达点。豁达怎么读:不温不火,不包不躁,这是节拍。调子呢?不扬不抑。

  “竹杖芒鞋轻胜马”有点喜悦和豪迈在里面,可以调子略高点。能不能读成“大江东去”那种?语言风格不一样,这首词更随意、更朴拙点,豪放在骨子里,在不经意间。

  “料峭……微冷,相迎”应读出对人生阴晴不定、捉摸不定的复杂情绪。……

  五、重点探究、拓展

  1、结全自己的理解,再自由读一遍。

  问:看看这首短短的词,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如果抓重点,你会抓哪两句来看?大家互相讨论一下。

  明确:上片重点:“谁怕?──蓑烟雨任平生”。“任”这个字最关键。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潇洒镇静中,有几倔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笑傲江湖的味道。板书:任(“徐行”)下片关键:“归去,也无风雨晴”。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本无风雨,何来晴明。板书:无(“回首”)

  师小结:联想到五祖的两个北子的话:“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还有一位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佑处惹尘埃。”无一物、无风雨,颇相似,有点穿蒙之感,禅意很浓了。

  2、问:如果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生讨论)

  作者不怕任何风雨,孔洞在乎风雨阴晴多变,一心渴望退隐,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情。”颇有点超凡拔俗的味道。这也是归。

  回首。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3、这让你们想到谁?(生各抒已见)

  明确:──庄子《逍遥游》御风而行,泠然善者。一死生,齐彭殇。

  ──陶潜《归去来兮》“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4、问:他和庄子、陶潜能划等号吗?(生探究)

  明确:不能,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业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

  5、苏360首词中,归字出现10多次。他要往哪归?

  点拨:看他另外几首词。(师投影)

  定风波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吾乡何在?在心安处)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跳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人生像什么?飞鸿踏雪。一切皆为偶然、虚幻,无夜工经功名利禄,还是痛苦灾难,所以还有什么可以悲喜的呢。故欢乐不过必过于欣喜,痛苦可以在内心化解,世事沧桑实属过眼烟云,求得本心清静便是解脱。和悲喜不形于色还不同,不形于色,心里有,他是化了悲与喜。这就直接导向了对社会共认的价值系统的否定,和对苦难现实漠然之的态度。)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言发然是自嘲。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例子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一个身处逆境仍能作出事来的豁达者。)

  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这是他和李白的不同。李白一辈子也不明白这个社会是怎么回事,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通透。)

  6、问:词人想归哪儿?

  明确:归于心。不同于曹操的天下归心,而是自归于心

  师小结:提到东坡为何不躲雨,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他从来就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是因为没有必要。他不需要躲避官场,逃离尘嚣,而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就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穿漠和心灵的超脱!

  六、温故知新

  问:以前读苏轼的东西是不是都是这个感觉?不是。举点例子。(生思考讨论)

  师投影:

  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春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江城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宁,亲射虎,看鼻郞。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身天狼。”

  (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念奴妖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以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郞赤壁。乱石穿穿,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壮志难酬)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美好祝愿,人间情怀)

  师小结:“任”也好,“无”也好,有风雨才有归意。

  七、个性阅读

  1、问:是不是在座的都喜欢苏轼?不是。那请联系本词来说说。

  归纳持否定态度的学生的观点:风雨本客观存在,他却视而不见,羽“出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慰藉。如果命运强加给他的这种风雨是不合理、不公正的,他就应该愤怒,应该抗争,这才是真性情。高兴了你就喊,痛苦了你就哭。这才是人的本性,正常人,俗人。

  2、师推荐网上一篇文章,类比一下。

  像苏轼这样的好官却最终落了个“贬谪琼崖”的下场,是不正常的,而苏轼最终能够对这一结果接受并心平气和那就更不正常了。在这种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念其实只是“随遇而安”的另一种富于欺骗性的表达。在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下,“旷达”实则是一种无奈,“突围”其实是一种逃跑。在人格的坚硬性上,苏轼不足以和中国历史上那些坚持真理而不怕杀头的人比肩而立!把这种“纯正的窝囊”演变成了一种“虚假的完美”,因而,他就是“罪莫大焉”。

  问:你们认为人生之雨来临时,到底是假装没看见,就当不存在,还是主动去躲避或抗争呢?(同学们各抒已见)

  师总结:听大家这么说,我突然感觉到人生的复杂和多元了。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你到底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是你自己的事,只要对得起人生这一场雨的工分,对得起容纳我们的这个世界就行了。

  八、学习评价

  1、鉴赏中很重要一条就是评价,用一句话说说他人或他的词。

  “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林语堂《苏东坡传》)

  “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余秋雨《文明的碎片苏东坡突围》)

  “他的全部作品展现了一个可供人们感知、思索和效仿的活生生的真实人生,影响了无数后继者的人生模式的先择和文化性格的自我设计,从而使他与后世的读者,建立了一种异乎寻常的亲切动人的关系。”(王水照复旦教授,唐宋文学权威)

  “东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者,偶而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王灼云(《碧鸡漫志》)(课本单元标题语)

  2、带着我们对风雨的理解、对东坡的理解我们再读一遍。

  九、出题训练

  点拨:围绕“雨”说了这么多,原文的“雨”既是自然风雨,又是政治风雨、人生风雨,这么说诗中的“风雨”用了什么手法?(隐喻义,双关。这很可能成为考点。)

  1、最后来做一件入世之事:给这首词拟几道赏析题。(投影学生出的题目)

  “一蓑……”刻画了苏轼什么样的形象?

  (重点强调:抓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常常是重点)

  “归去……”苏轼要往哪归?结合苏轼生平谈谈苏轼的人生态度。

  (点评:聪明,把上课内容变成题了)

  “轻”怎么理解?竹杖芒鞋行于泥地真比马轻?“迎”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重点强调:抓字词来解读,很符合出题常规)

  本单元标题语说东坡词“新天下耳目”,怎么理解,请举例说明。

  (点评:题目大,可作专题写成随笔了。我干脆也加一个大题:课后练习三。)

  2、布置作业,就选其中两小题:

  全文悟语: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如果做不到,再多读读他的文字吧。

  【教学反思】

  学会理性思辨、笑对人生挑战。

以上这篇教案来来源于网络!

4、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定风波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加深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

2、在把握大意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

2、探究、比较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顺境不骄、逆境不惧的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

即景生情的写作手法

体会诗人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由眉山景点三苏祠、唤鱼池、苏坟山等引入苏轼导入课文。

2.回忆苏轼有关知识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诗人、词人、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代表作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

3.写作背景简介

写于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诗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诗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二、朗读,赏析本词

1.生自读,注意停顿、语速、情感。

2.生分小组,结合注释,理解全文意思。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遇到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3.小序作用:交代写作时间、写作缘由。苏轼的词很多都有小序。

4.整首词即景生情,抓表现诗人情感、态度的词语,分析。

“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前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徐”写作者面对自然风雨的从容和面对人生风雨的旷达乐观。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并不是写实,而是继续写自己当时的心态,当自己拥有平静悠闲的心态时,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泞中,也胜过骑马扬鞭疾驰而去。这里还隐含了两种生活对比,一种是竹杖芒鞋的平民生活,一种是肥马轻裘的贵族生活,在经历了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后,苏轼越来越认同这种真真切切、平平淡淡的平民生活。“谁怕?”是一句反问句,意在强调这种生活态度。

“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蓑烟雨”既指眼前风雨,也象征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任平生”,是说一生任凭风吹雨打,而始终那样的从容、镇定、达观。

“莫”“何妨”“谁怕”“任”四个词语,是作者心情的真实写照。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里描绘了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一边是料峭春风,作者感到丝丝的冷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作者感到丝丝暖意。这既是写景,也是表达人生的哲理。在寒冷中有温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忧患中有喜悦。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归去之后,看刚才刮风下雨的地方,哪里有什么雨,哪里有什么晴。所谓风雨,所谓晴,不过是人心中的幻想而已。表达诗人“宠辱不惊”的人格境界和内心的平静。体现诗人面对人生苦难的超脱、豁达。全词以这样充满哲理的句子收尾,韵味无穷,令人深思。

三、比较阅读赏析《江城子.密州出猎》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此词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作者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下片前三句是说,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何妨?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两句是说,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名(一样信任我)呢?此时东坡才四十岁,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自请外任。此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西夏大举进军环、庆二州,四年占抚宁诸城。东坡因这次打猎,小试身手,进而便想带兵征讨西夏了。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后来文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这是东坡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一个文人要求带兵打仗,并不奇怪,宋代诗人多有此志。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末三句是说,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如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词人最后为自己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后又作出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局,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对比《定风波》,明显可以感觉到苏轼心境的变化,当初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到密州任知州,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面对西北紧张的边事,他因出猎这件小事得到鼓舞,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抱负还未实现,“乌台诗案”差点性命不保,经历人生大起大落,苏轼看开一切荣辱得失,心境趋于佛系,从而笑看人生风雨。

作业:背诵此词

板书设计:

定风波

苏轼

烟雨                   旷达

斜阳                   乐观

上面就是定风波教案了,想要了解更多内容,请多多关注本网站。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相关推荐文章: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一等奖

沁园春长沙教案2021 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教案

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教案一等奖

不求甚解教案一等奖2021 不求甚解教案优秀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一等奖

5、定风波教学设计

《定风波》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为方便教学,语文网小编整理了定风波教案设计。该教案具有教学课堂模块明显、思维启发过渡自然,问题设计精当的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定风波教案设计,一起来学习下!

定风波教案设计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检查阅读,点评指正。

1、抽查朗读。

2、其它学生点评,比较。

三、解读小序,了解背景。

1、齐读小序。

2、思考:交代了哪些信息? 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缘由。

3、具体分析。

(1)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2)地点:沙湖道中

谪居黄州的背景:(学生先讲,教师总结)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苏轼差点被杀,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

(3)天气:雨,晴。

(4)人物:雨具,同行,余

雨具,借代,拿这雨伞的仆人。 狼狈,进退都感到困难。 独,风雨无惧,特立独行。

(5)故,交代写作缘由。

四、再读诗文,鉴赏形象;理解思想,学习手法。

1、生齐读。

2、讨论:读完这首词,那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3、探讨表现手法。

(1)再读语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词人“回首”的是什么?

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

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这也是我们这首词写法上最大的特色——以小见大。

4、小结:再大的风雨,再多的困难,词人都能坦然面对。这是一种怎样的洒脱与豁达啊!

五、重点探究、拓展思维。

1、说说你比较喜欢的句子,为什么?洒脱淡然——内心的宁静

2、能找出本词的“词眼”吗?引导:《水调歌头》——归去。

3、引入词作《临江仙》。

4、如何理解苏轼的“归去”? 介绍“坎坷、漂泊的一生”。

坎坷的一生:22岁中进士,先是当判官,然后出任,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被贬黄州,做团练副使,之后,又先后知登州,一度高升翰林学士,后又出知杭州、颍州州、扬州、定州,最后被逐惠州、儋州,任节度使副使,别驾(知州的佐官) 。

漂泊的一生:

京城 杭州 密州 徐州 湖州 黄州 登州 杭州 颖州 扬州 定州 惠州 儋州

河南 浙江 山东 江苏 浙江 湖北 山东 浙江 河南 江苏 河北 广东 海南

5、“归去”是历来众多思想家、诗人、文学家的情感趋向和人生趋向。你知道还有谁?

6、苏轼的“归”和他们的能划等号吗?介绍“辉煌的一生”。

苏轼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齐名。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

7、小结。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 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 这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淡然和心灵的超脱!

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让我们再看一首苏轼在黄州时期所写的作品。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2、生齐读。

3、请同学们来谈谈这首词。

意象:缺月 疏桐 幽人 孤鸿——凄清萧瑟的氛围——孤独苦闷的心境(彷徨与追求)

4、小结:从“拣尽寒枝不肯栖”到“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再到“也无风雨也无晴”,我们看清了苏轼在黄州的历程,同样是被贬,同样是受诬陷,苏轼也不是超人,只是他善于化解而已。化天地万物为心中画卷,融人世烦忧为云淡风轻。苏东坡用它的作品和人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七、背诵诗文,课堂练习。

1、自由朗读这首词,再次感受词人的豁达与超脱。

2、学生比赛背诵。

3、学生先点评,教师再作适当指导。

4、很好,我们这些同学太厉害了。这么短的时间能背得这么熟练,你们的记忆能力是不可怀疑的了,不知道你们的书写能力如何,下面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这首词,100字左右。

5、学生朗读自己的改写。

6、有感情地集体背诵诗文。

八、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如果做不到,再多读读他的文字吧。

2、布置作业:

(1)背诵课上提到的三首词。

(2)搜集苏轼的诗词,仔细品味,以《我看苏轼》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教学后记:苏轼是学生重点掌握的部分,还需在下节课加强对“旷达心胸”的理解。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不少学生的发言让我很感动。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定风波教案设计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6、定风波教学设计

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定风波教学设计,定风波是词牌名,又作定风波引、又名《卷春空》、《醉琼枝》。我们即将学习的是苏轼的这首词——《定风波》。该教学设计教学环节之精彩、教学设计之精致、教学问题之精当,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定风波教学设计,下面一起来学习下吧!

定风波教学设计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了解豪放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

2.了解词的写作背景及对苏轼的影响,

3.了解作者壮志未酬的苦闷,理解其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对比赏析,体会词的不同的妙处和作者含蓄深刻的思想感情。

2.感受苏轼的旷达和洒脱、豁达坚韧、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情怀。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解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话说苏东坡在翰林院时,有个幕士很善唱歌,于是他就问:“我的词跟柳永的词相比怎么样啊?”那个幕士回答:“柳郎中的词适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而您的词呢必须是关西大汉,拿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他的这一番话让苏东坡笑得都直不起身了,前面我们学习了柳永的婉约词,今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种与柳永截然不同的风格。

二、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苏轼( 1036 一 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上,他的仕途坎坷,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后又因“乌台诗案”入狱,之后被贬到黄州,后又贬惠州,再远徙儋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词风不同于婉约派的缠绵柔美,他创造出一种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三、整体感知

1、 朗读《定风波》

我们刚说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那么在这首词里,我们可以从哪些词语里感受到苏轼的豪放呢?

莫听、何妨、谁怕、任

这些词,可以展现苏轼什么样的情怀呢?

在风雨天气里的,也是受到贬官的挫折后无所畏惧、坦然和乐观的情怀。

2、在下片又可以从哪句词里看出苏轼的豪放呢?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表面上看,归去是指回家,但是在被贬之后,这里的归去又包含着另一层意思,回首以前走过的坎坷官路,还不如归去,归到大自然中,归隐,就不用躲避风雨,也不用期待雨后天晴。

在这首词里,苏轼并没有对仕途的坎坷表现出伤心,忧郁,反而让人感受到一种无所畏惧,坦然乐观的情怀,展现了苏轼博大的胸襟,也显示了他豪放洒脱的一面。

但是这里所表现的就真是苏轼的真实想法吗?儒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影响下的苏轼就这么看得开,不把自己在仕途上的挫折放在心上吗?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感受苏轼思想的另一个方面。

四、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1、朗读

2、念奴娇是词牌名,赤壁怀古是题目,在题目中交待了地点和内容,首先请问大家,苏轼站在赤壁这个地方,是什么引发了他的怀古?

眼前之景 有哪些景?

大江、浪、故垒、乱石、惊涛 (江山如画) 实写

看到大好江山如画的美景,苏轼想到了什么呢?他怀古的内容是什么呢?

千古风流人物

一时多少豪杰 这是一句过渡句,与下片的“遥想”呼应,表明后面的内容是想象的,是虚写。

风流人物也好,豪杰英雄也罢,在词里是不能一一描绘的,于是苏轼选取了一个代表——周瑜,请大家找找周瑜有什么特点?

雄姿英发 风流潇洒 才华横溢

为什么苏轼在这么多历史人物中只选取了周瑜呢?

赤壁之战

周瑜与苏轼的对比

周瑜 20多岁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三吴都督

苏轼 47岁 十年生死两茫茫 早生华发 被贬黄州

这样一对比,我们会发现,苏轼的怀古不是单纯的怀想古人,怀古是在伤今,通过写周瑜的年轻有为,生发出自己功业未就,报负未能施展的人生感慨。

这样看来,苏轼也有为仕途坎坷而烦恼忧心的时候,所以才会说“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但是尽管如此,苏轼不会让烦恼在内心纠结,在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大江面前,想到豪杰英雄周瑜的辉煌后,也许苏轼在想,辉煌如周瑜也是一生,潦倒如苏轼也是一生,在永恒不息的自然面前,受到贬谪,遭受挫折,郁闷愁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只有放得下才能拿得起,只有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词的最后用“一樽还酹江月”作结,苏轼用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这便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豁达的人生态度,也成就了苏轼豪迈奔放的风格与诗意的人生。

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苏轼的两首词,了解了苏轼豪放派的词风,感受到了苏轼博大的胸襟,从表现手法的角度重点分析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用他的乐观豁达为我们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像苏轼一样,拿得起放得下,心胸开阔,将生活过得明亮旷达。

布置作业

背诵并会默写这两首词

赤壁:大江、浪、故垒、乱石、惊涛

莫听 何妨 谁怕 任 千古风流人物

豁达 洒脱 怀古:一时多少豪杰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周瑜 雄姿英发 年轻有为

伤今:笑我多情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定风波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7、定风波教学设计案例

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定风波教学设计案例,定风波是词牌名,又作定风波引、又名《卷春空》、《醉琼枝》。我们即将学习的是苏轼的这首词——《定风波》。该教学设计教学环节之精彩、教学设计之精致、教学问题之精当,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定风波教学设计,下面一起来学习下吧!

定风波教学设计案例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学习目的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重点

词所抒发的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听听这些词句是谁写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对,是苏轼的名句。苏轼,我们并不陌生,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今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他词中阔达渺远的意境和豁达的胸襟。

二、了解作者,知晓背景(点击投影)

《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愤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而这首《定风波》的小序则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事实上,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是使苏轼得了一场病的。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抒胸襟,借“道中遇雨”一事,来抒写作者当时“余独不觉”的心境。这“余独不觉”不就是“泰然处之”吗?

三、朗读感知

1、学生朗读(读准字音)

同行(xíng) 吟(yín) 啸(xiào) 一蓑(suō)

2、教师范读 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齐读

4、尝试背诵

四、结合“文意”和“灵犀一点”理解诗意

1、上片写雨中的情景和心境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两句明写诗人道中遇雨时置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的镇定态度,暗示他在政坛风雨中遭贬后仍泰然处之的心态。“莫听”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见俏皮的挑战色彩。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两句似乎是说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在雨中走得很轻松,胜过骑马,风雨有什么可怕的呢?实际上是以“竹杖芒鞋”喻指闲散江湖,以“马”喻指奔波官场,通过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远离宦海险恶反觉一身轻松。穿着草鞋走泥泞之路是不可能轻松的,故而它的实质用意只能是“无官一身轻”。“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句不是写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因为“雨具先去”,当时并无蓑衣,而“烟雨”则是江湖上烟波浩渺、斜风细雨的景象,故而这一句是表达了苏轼想退隐江湖、自在地度过一生的心愿。“任”字含放任自由之意。

2、下片写雨后的情景和心境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三句写雨过天晴、寒风吹拂、斜阳晚照的眼前景象,但也隐隐地透露出作者在这几年的劫后余生中,余悸尚未完全消尽、政治风雨令人更加清醒、晚境或尚有望等既达观又复杂的心情。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三句表面上似乎是说,回到住处,再看路经之地,既不是风雨交加,也不是朗朗晴空;实际上,“萧瑟处”隐喻宦途风雨,“归去”是用陶渊明的“归隐”之意,而“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说,有了归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什么宦海的风雨或晴天了。显然,这里的主要心态是旷达,主要意向是隐逸。

全词上片写雨中,下片写雨后;上片落笔镇定心态,意归闲散江湖,下片落笔欣慰心态,意归飘然世外。写眼前景,想心中事,景物层次、意绪走向都十分清晰。

3、内容述评

这首词展现了苏轼被贬谪黄州时的基本心境:一是泰然自若、旷达处之;二是意存归隐、宽慰自解。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就是身处危难之中仍泰然自若的鲜明写照。他曾在给李之仪的书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遭迫害,受贬谪,被人推搡谩骂,无人识其是官,竟觉得这是可喜之事;由此种奇异心态可以体味到,苏轼当时的心胸旷达到何种程度。

意存归隐是这首词的主要情感倾向。上片情怀,指向“一蓑烟雨任平生”,下片情怀,收在陶渊明的“归去”,上下一致,心意之所归都是隐逸江湖。上片说“竹杖芒鞋轻胜马”,下片说“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意理相承,都表现出对官场险恶的厌弃,这无疑是作者意欲归隐的动因。而过片中的“醒”字,则隐含着诗人历经政治磨难而终于醒悟的意味。其《临江仙》中“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一名句,就产生在这首《定风波》之前不久,可见在被贬黄州这段时期内,归隐的意向确实在苏轼的思想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五、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讨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加点的词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点击投影)

明确: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莫听”、“何妨”、“谁怕”是关键词,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其“独不觉”,欣然前行的独立人格精神。

2.思考:“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怎样的品质?(点击投影)

明确: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

六、再次朗读,读出豁达情感

七、课后题,三选一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定风波教学设计案例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8、定风波练习教学设计

苏轼的《定风波》向人们展示的是自己面对人生逆境时的那种旷达自如的胸怀,这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宋词。通过课文《定风波》的学习,我们又掌握了不少的语文知识。今天小编还给大家准备了“定风波练习设计”,同学们可以动手写一写,看看自己掌握了多少。

定风波练习设计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失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4. 对这首词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词小序中的“狼狈”是说在雨中感到窘迫、难堪,“不觉”指不在乎。

B. 首句中的“莫听”意思是不用管;“吟啸”的意思是放声长啸。

C. “一蓑烟雨”一句是说自己对披蓑衣、冒风雨的生活,向来处之泰然。

D. “山头斜照”一句是说云开雨霖,落日有情,脉脉斜辉,映照我身。

5. 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阙写雨中情形,诗人不理会那穿林打叶之声,吟啸徐行,无一丝慌乱之意,与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形成鲜明对照。

B. 词末句的“归去”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照应上阙的“一蓑烟雨”句,表达了诗人摆脱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归隐田园的决心。

C. 全词从叙事到抒情,以表达感受、见解到体现诗人的襟怀、个性,都紧密关系着旅途中遇雨一事。

D. 诗人以曲笔抒写胸臆,把日常生活的形象和深邃的生活哲理,有机地融合统一在一起,读来令人深受启迪。

【试题答案】

1. C 点拨:ABD的正常语序应为:A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B枣花簌簌落衣巾;D纤云弄巧,飞星传恨,暗渡迢迢银汉。

2. D

3. B 点拨:本项反引诗句,并非直抒胸臆;对古代英雄的景仰只能说是含蓄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

4. B 点拨:“吟啸”是指“吟咏、吟诗”,既指低吟,又指长啸。

5. B点拨:并没有归隐田园的决心。

7.辛弃疾词两首·同步练习

【模拟试题】

1.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全错的一组是( )

2. 从修辞看,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是( )

A.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C.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 下列诗词句全是写景的,从实写与虚写的角度看,不同的是( )

A.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B.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C. 一片神鸦社鼓

D. 大江东去

4. 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

A.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B.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C.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D.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5. 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鉴赏评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阙由当地风光引出历史人物,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笔调沉雄凄婉,意境苍凉悲壮,寄寓了作者对国事的感慨和忧虑。

B. “可堪回首”词句一语千钧,不但使后两句的画面具有了深刻的政治内容,而且也表达出了作者忧时伤世的强烈感情。

C. 词的结尾处,作者以廉颇自况,既概括了自己一生的坎坷遭遇,又表现了作者有心杀敌报国,却又力不从心的苦闷心情。

D. 全词用典虽多,却都关心时事,十分贴切,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下面文天祥的《念奴娇》,完成6、7题(1992年高考题)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惜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忽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甲!堂堂剑气,斗牛空以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乙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6. 甲、乙两处的文句依次是( )

A. 此恨谁雪 细看涛生云灭

B. 此恨凭谁雪 看涛生云灭

C. 此恨谁雪 看涛生云灭

D. 此恨凭谁雪 细看涛生云灭

7. 词中的“睨柱吞嬴”,指的是( )

A. 唐睢在秦廷胁迫秦王就范的故事。

B. 贾谊奋笔著文批评秦皇嬴政的故事。

C. 蔺相如在秦廷怒斥秦王的故事。

D. 荆轲行刺嬴政掷匕于柱的故事。

【试题答案】

1. D 点拨:A:两个“风流”意思相同,都指“英雄的业绩”;B全对;C:“千古”表示时间很久,不是实数;D:赢得:只落得;可堪:哪堪,不堪。

2. B 点拨:借代,其余为比喻。

3. B

4. A 点拨:以凄凉之景,表离情别绪。

5. C 点拨:“力不从心”不当。

6. D 点拨:据词的句式及格律来看,甲处应是五字,乙处应是六字。

7. C 点拨:蔺相如“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符合词中信息。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定风波练习设计的全部内容,祝大家学习进步!

9、《定风波》教学设计

以下就是小编分享的《定风波》教案设计,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更好的学习。

一、复习、交流、检查

1、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指名背诵)

2、交流“联想与想象”短文。(自由交流)

二、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李白有言:“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正是政治生涯中的挫折与打击,正是不幸的人生阅历与体验,成就了一代文豪苏东坡。在出世入世之间,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指引下,他用如花妙笔,为我们书写了不少励志警醒的名句名篇,成为我们跌入人生低谷、无路可走时的座右铭。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被贬黄州时的另外一首词《定风波》。

三、放录音,交流初读印象

1、请翻译前面的“小序”,了解这首词的写作缘由。

2、请学生交流预习阅读本词的“初步感受”,或者提出疑问。

四、自由朗读词作,并结合注释了解词意、内容

【明确】词的上阕写冒雨徐行的心境;下阕写雨后天晴的景色和感受。

五、鉴赏分析,探究交流

1、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能够体现出作者对途中突然遇雨这件事怎样的态度?

【明确】面对突然的变故,毫不在意、坦然处之的潇洒、平静、旷达、超脱。

2、词的上阕中,哪些词语和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这种态度?

【明确】“莫听”“何妨”“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3、词的下阕结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仅仅是对雨过天晴之后自然现象的一种概括吗?请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谈谈你对这句词的理解,它包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表达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不是。这是一句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风雨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句,意为风雨之声,与上阕的“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将他置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不管是风吹雨打,不是阳光普照,一旦过去都成了虚无。这反映了苏轼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的旷达胸襟,也反映了他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

4、学生自由讨论:你自己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这首词对你有何启迪?

【明确】从内容与写作方法两方面去谈。写作方法方面——由生活小事阐发人生哲理。

学生练习 江城子·密州出猎【答案】

1、江城子 密州出猎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词作 描写 太守率众会猎的壮阔宏大场面 形象的动作描写 挽弓劲射的英雄

抗击外敌、保家卫国 狂 豪放派

3、婉约派 诗人对亡妻深沉的思念 细节描写 对昔日那种和睦融洽、幸福美满的夫妻生活的追忆和向往 此时无声胜有声 移情入景 凄清哀伤

4、提示:

(1)思想感情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上阕描绘了太守会猎时千骑奔驰如潮、倾城围观如堵的壮阔场面,再现诗人“聊发少年狂”的情景。下阕写诗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他由打猎激发出来的卫国杀敌的爱国热忱。情感基调激昂狂放。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是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悼亡词,表现了诗人对亡妻深势的怀念之情。感情深挚细腻,哀婉缠绵。

(2)表现手法及意境营造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猎》主要通过描绘阔大壮观的场面、刻画具体的人物形象、借助典故以及直抒胸臆等手法,营造出“狂放豪迈”的意境。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主要通过直接抒情、融情入景、摹写生活细节、白描等手法,渲染出一种“凄清哀伤”的意境。

(3)语言风格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猎》语言豪迈狂放、洒脱不羁,极尽夸张渲染之能事,又以凝练厚重的典故,使词作内容丰富、思想深刻。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语言平淡朴实,处处如诉家常,字字吐自肺腑,自然而又极为觉悟,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完成《优化探究》相关练习。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定风波》教案设计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

10、《定风波》教学设计

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定风波》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到大家。

教学目标:

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检查阅读,点评指正。

1、抽查朗读。

2、其它学生点评,比较。

三、解读小序,了解背景。

1、齐读小序。

2、思考:交代了哪些信息? 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缘由。

3、具体分析。

(1)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2)地点:沙湖道中

谪居黄州的背景:(学生先讲,教师总结)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苏轼差点被杀,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

(3)天气:雨,晴。

(4)人物:雨具,同行,余

雨具,借代,拿这雨伞的仆人。 狼狈,进退都感到困难。 独,风雨无惧,特立独行。

(5)故,交代写作缘由。

四、再读诗文,鉴赏形象;理解思想,学习手法。

1、生齐读。

2、讨论:读完这首词,那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3、探讨表现手法。

(1)再读语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词人“回首”的是什么?

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

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这也是我们这首词写法上最大的特色——以小见大。

4、小结:再大的风雨,再多的困难,词人都能坦然面对。这是一种怎样的洒脱与豁达啊!

五、重点探究、拓展思维。

1、说说你比较喜欢的句子,为什么?洒脱淡然——内心的宁静

2、能找出本词的“词眼”吗?引导:《水调歌头》——归去。

3、引入词作《临江仙》。

4、如何理解苏轼的“归去”? 介绍“坎坷、漂泊的一生”。

坎坷的一生:22岁中进士,先是当判官,然后出任,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被贬黄州,做团练副使,之后,又先后知登州,一度高升翰林学士,后又出知杭州、颍州州、扬州、定州,最后被逐惠州、儋州,任节度使副使,别驾(知州的佐官) 。

漂泊的一生:

京城 杭州 密州 徐州 湖州 黄州 登州 杭州 颖州 扬州 定州 惠州 儋州

河南 浙江 山东 江苏 浙江 湖北 山东 浙江 河南 江苏 河北 广东 海南

5、“归去”是历来众多思想家、诗人、文学家的情感趋向和人生趋向。你知道还有谁?

6、苏轼的“归”和他们的能划等号吗?介绍“辉煌的一生”。

苏轼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齐名。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

7、小结。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 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 这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淡然和心灵的超脱!

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让我们再看一首苏轼在黄州时期所写的作品。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2、生齐读。

3、请同学们来谈谈这首词。

意象:缺月 疏桐 幽人 孤鸿——凄清萧瑟的氛围——孤独苦闷的心境(彷徨与追求)

4、小结:从“拣尽寒枝不肯栖”到“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再到“也无风雨也无晴”,我们看清了苏轼在黄州的历程,同样是被贬,同样是受诬陷,苏轼也不是超人,只是他善于化解而已。化天地万物为心中画卷,融人世烦忧为云淡风轻。苏东坡用它的作品和人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七、背诵诗文,课堂练习。

1、自由朗读这首词,再次感受词人的豁达与超脱。

2、学生比赛背诵。

3、学生先点评,教师再作适当指导。

4、很好,我们这些同学太厉害了。这么短的时间能背得这么熟练,你们的记忆能力是不可怀疑的了,不知道你们的书写能力如何,下面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这首词,100字左右。

5、学生朗读自己的改写。

6、有感情地集体背诵诗文。

八、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如果做不到,再多读读他的文字吧。

2、布置作业:

(1)背诵课上提到的三首词。

(2)搜集苏轼的诗词,仔细品味,以《我看苏轼》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教学后记:苏轼是学生重点掌握的部分,还需在下节课加强对“旷达心胸”的理解。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不少学生的发言让我很感动。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定风波》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