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导学案一等奖

《《离骚》导学案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离骚》导学案一等奖

1、《离骚》导学案一等奖

《秋水》教案

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2、学习对比的方法。3、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4、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教时:一课时。重点与难点:学习重点词语、句式和对比的方法,理解文中阐发的人生哲理。教法:1、自读、研讨,疑难处教师作适当讲解、点拨。2、利用内容和结构的特点,指点背诵的方法。3、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和正确使用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小学时学过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描绘出一幅辽远壮阔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启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现实生活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就已有阐述,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庄子》的散文片段节选《秋水》。(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城(河南商丘县附近)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读第二教材P116)(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余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翻译:庄子在濮水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想以管理全国的重任相委任。”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珍藏在宗庙里。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庄子的思辨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庄子》,现存33篇。《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三、整体感知,梳理语言知识。

1.范读。正音:灌(ɡuàn,注入)泾(jīnɡ,同“径”)涘(sì,水边)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望洋(wànɡyánɡ,仰视而望的样子)难(nán,难以)旋(xuán,掉转)殆(dài,危险)

2.学生朗读课文至“……尽在己”。梳理语言知识:

①1、重点字词。灌、涘、渚、焉(语气词,无义)2、通假字:泾(同“径”,直。)辩(同“辨”,分辨,辨别。)②词类活用。时 (名状,随时令,按时)美(形名,美景)③古今异义。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于是(古义,在这时,这时候;今义,表承接)

3.学生朗读课文至“……尽在己”。梳理语言知识:①重点字词。②词类活用。东(名状,向东)东面(名动,面对)少,轻(意动,认为…少,小看;认为…轻,轻视)③古今异义。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北海(古义,北方的大海;今义,我国一部分海域,即东海的北部)东面(古义,面朝东;今义,东边)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大方(古义,深明大道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④特殊句式。定后:闻道百; 宾前: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被动: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⑤固定格式:1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于”,被……所) ⑥成语。1望洋兴叹(望洋,仰视貌,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2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3大方之家(指学识渊博或专精于某种技艺之人)

四、理解思想内容。

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

提示: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1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贵自知之明;2谦受益,满招损; 3自大由于无知; 4知耻近乎勇; 5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6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四、指导背诵。

课文结构简单,层次清楚,可采用关系法背诵。先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层上有两句,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骄傲自满。两句之间的连接语是“于是焉”。第二层也是两句,第一句写北海的广阔,第二句写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组合。利用关系法把握语言结构,有利于背诵。还可采用排词法。课文用对比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可提取、排列两相对照的词语:1河与海的比较;2河伯认识的变化。课后练习还介绍了问题法。所提的三个问题恰好针对三个内容要点,逻辑性强。运用此法掌握内容梗概,利于背诵。

课上背诵练习:个人默记一两篇后,由老师带领集体背诵。集体背诵好.互相提醒.脑记耳听口诵.可加强记忆。

五、布置作业。

1.笔译全文。

2.写读后感。

2、《离骚》导学案

《秋水》教案

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2、学习对比的方法。3、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4、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教时:一课时。重点与难点:学习重点词语、句式和对比的方法,理解文中阐发的人生哲理。教法:1、自读、研讨,疑难处教师作适当讲解、点拨。2、利用内容和结构的特点,指点背诵的方法。3、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和正确使用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小学时学过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描绘出一幅辽远壮阔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启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现实生活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就已有阐述,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庄子》的散文片段节选《秋水》。(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城(河南商丘县附近)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读第二教材P116)(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余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翻译:庄子在濮水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想以管理全国的重任相委任。”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珍藏在宗庙里。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庄子的思辨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庄子》,现存33篇。《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三、整体感知,梳理语言知识。

1.范读。正音:灌(ɡuàn,注入)泾(jīnɡ,同“径”)涘(sì,水边)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望洋(wànɡyánɡ,仰视而望的样子)难(nán,难以)旋(xuán,掉转)殆(dài,危险)

2.学生朗读课文至“……尽在己”。梳理语言知识:

①1、重点字词。灌、涘、渚、焉(语气词,无义)2、通假字:泾(同“径”,直。)辩(同“辨”,分辨,辨别。)②词类活用。时 (名状,随时令,按时)美(形名,美景)③古今异义。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于是(古义,在这时,这时候;今义,表承接)

3.学生朗读课文至“……尽在己”。梳理语言知识:①重点字词。②词类活用。东(名状,向东)东面(名动,面对)少,轻(意动,认为…少,小看;认为…轻,轻视)③古今异义。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北海(古义,北方的大海;今义,我国一部分海域,即东海的北部)东面(古义,面朝东;今义,东边)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大方(古义,深明大道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④特殊句式。定后:闻道百; 宾前: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被动: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⑤固定格式:1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于”,被……所) ⑥成语。1望洋兴叹(望洋,仰视貌,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2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3大方之家(指学识渊博或专精于某种技艺之人)

四、理解思想内容。

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

提示: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1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贵自知之明;2谦受益,满招损; 3自大由于无知; 4知耻近乎勇; 5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6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四、指导背诵。

课文结构简单,层次清楚,可采用关系法背诵。先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层上有两句,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骄傲自满。两句之间的连接语是“于是焉”。第二层也是两句,第一句写北海的广阔,第二句写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组合。利用关系法把握语言结构,有利于背诵。还可采用排词法。课文用对比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可提取、排列两相对照的词语:1河与海的比较;2河伯认识的变化。课后练习还介绍了问题法。所提的三个问题恰好针对三个内容要点,逻辑性强。运用此法掌握内容梗概,利于背诵。

课上背诵练习:个人默记一两篇后,由老师带领集体背诵。集体背诵好.互相提醒.脑记耳听口诵.可加强记忆。

五、布置作业。

1.笔译全文。

2.写读后感。

3、《离骚》导学案

今天小编分享的是《离骚》导学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2.能力和方法目标: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教学方法:自学法、诵读法、讨论法、学生讲解法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这首民歌唱的是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到那一天,我国城乡,特别是南方广大农村,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口插艾、挂蒲两种野草,吃粽子,到江边湖畔看龙舟竞赛,来纪念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常常吟行江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屈原,他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文化一个符号,一座不论隔着多么远的时代依然能让我们看到的熠熠生辉的精神丰碑。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离骚》,走进这个诗人的心灵世界,去感受他的痛苦与人格魅力。

二、基础知识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心。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 ,凡23篇。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它的直接血缘关系的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1、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2、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离骚: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各从其一说。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背景:已学《屈原列传》

三、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在预习的基础上,分段分组朗诵全诗,注意 朗诵技巧:(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如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学生谈读后的感受,并引导学习方法:明确此诗具有地域色彩性、多不常见字词,必须通解大意后才能顺利背诵,并示例第一句:太息,太息般的眼光,叹息之意;掩涕,涕是眼泪,痛哭流~、感激~零,掩涕意指掩面流泪。民生,人生。之,消独。

3、听规范朗诵

4、自主分析文章思路

屈原《离骚》一诗博大精深,主题是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课文节选部分共13节、52句,通过比喻、象征和比较、对照的手法及夹叙夹议的运用表现了屈原志洁行高,执着追求的精神。先从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遭遇写起,然后再否决自己退隐独善的闪念,表明自己决不变心的爱国热情。结构图:

第1段:遭受贬黜

第2段:分析原因

第3段:坚守志趣

第4段、第5段、第6段:决定退隐

或者

前 政治理想:哀民生、遵规矩、施美政 七 政治遭遇:灵修不察、众女嫉余、时俗

工巧

节 心志: 屈心抑志、九死未悔

后 退隐的闪念:回车复路、退修初服

节 爱 国 决 心:好修为常、体解

四、合作探究

1、点名朗诵,通释第一段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长长地叹了口气而捂着脸呜呜地哭了,我郁闷我的人生怎么这么不顺利呢!(屈原为什么哭鼻子?这么大人了,哭鼻子是很丢脸的,他到底碰到了什么难以解决的事情呢?)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我只是爱美而自我约束啊,早上说了句话晚上就被贬了。(不但把我贬了,而且还说我)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既因为我用香蕙做佩带啊,又因为我采集白芷加上了罪名。(这是我个人修身养性,明明是高雅的追求,他们却偏偏当做罪名。面对这些以美为臭的人,我该怎么办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是我的人生追求,纵然多次死去也绝不后悔啊!

(2)这一段中,大家觉得屈原有什么特点呢?点名回答:屈原注重修身养性,从哪里体现出来的呢?蕙、茝等香草在屈原的作品中运用很多,我们给这种手法起个名字吧!可以叫“香草手法”

(3)下面,我出个题来考考大家:第一段中3个“以”的用法是否相同?为什么?“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长太息以掩涕兮,既替余以蕙纕兮”前二者表示并列的连词(等于“而”),第三个是介词“因为”之意。两个“之”的意义是否相同?为什么?“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同,二者都是消独,没有意义。(不是归属关系“塞上之人”和修饰关系“小大之狱”。) (他要修身养性,不同流合污,要独善其身,为了理想追求,死而不惜。他的人生追求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在第二段中找找答案。)

2、齐读第二段,小组完成二个任务:

(1)找出四个古今异义词

①怨灵修之浩荡兮古义:恣情,放纵:今义:形容广阔或壮大

②固时俗之工巧兮古义:善于取巧;今义:细致、精巧

③偭规矩而改错古义:改变措施;今义:改正错误

④竞周容以为度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2)用自己的语言翻译大意,要求不看注释翻译下来,可以与注释稍有出入。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埋怨皇上放纵自己啊,最终不能体察民心啊!许多女子妒忌我的蛾眉,造谣说我好做淫邪之事。世俗本来善于投机取巧,违背法则而改变措施。违背法则而追求歪曲啊,竞相把取悦于人奉为法则。

(3)女子的眉毛才叫“蛾眉”,屈原为什么以女子自拟?作者的个人志向是什么?

中国古代盛产弃妇诗,甚至成为文人的一种情结,也许可以称之为“弃妇情结”。元稹zhěn的“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行宫》);李白的“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长门怨》);辛弃疾的“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摸鱼儿》);现代李金发的“长发披遍我的两眼之前,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 (《弃妇》)等应该都是这种文人情结的体现。借弃妇形象而抒发自我,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学手法。

作者的个人志向是辅佐君王,建立一个以人为本的、公正的国家。

总结前两段:划出重点句、重点词,并利用剩余时间巩固和背诵。

默写前二段,找出错误所在。

3、探析第三段、第四段

(1)屈原的人生追求因他的被贬而不能实现,他想选择“退而独善其身”,又难以放弃其人生追求。在这种状态下他想了什么呢?我们看第三段。齐读第三段。他开头便说了“忳郁邑余佗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伤心啊,我孤独的在这个时候陷入窘境。(面对这个窘境,他如果和别人一样违背规则,讨好他人,或许还能为自己争取一席之地,他是怎么做的呢?)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宁愿突然死亡随着流水消逝啊,我不能容忍向别人一样做出种种丑态。(我觉得屈原这种能坚守自己的志向的做法真是难能可贵,只要是他认为对的,无论外界的诱惑多大,他都能坚守住。我们要向他学习这种执着的精神:联系同学们的追慕名牌之风和社会上的拜金之气。)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雄鹰和凡鸟不能合群,自古本来就是这样的。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哪有方枘和圆凿相合的呢?哪有道不同而相安的呢?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受着委屈而压抑着意志,忍受着罪过而蒙受着侮辱。保持清白而为正道而死,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推重的。

(2)屈原在这段话中透漏了“以死明志”的想法,请同学们分析屈原“投汨罗以死”的原因有哪些?

屈原的“投汨罗以死”并给一时的冲动,而是有深刻的原因。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到促使屈原投水而死的原因一个是个人的原因:他“不忍为此态”,他宁愿怀着自己的志向死以明志,二是古人“舍生取义”思想的影响。

(3)自己结合注释通解第四段大意,请两名同学上讲台分别给同学们用流畅的语言通译大意。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於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后悔观察道路时没有看清楚啊,我久久伫立而想回去啊。转过我的车子返回原路,趁着迷路还不远。让我的马走在长着兰草的水边高地,疾驰到长着椒树的山冈暂且休息。到朝廷做官不得而遭受忧愁啊,退隐后重新修正我的衣服啊。

总结前两段:划出重点句、重点词,并利用剩余时间巩固和背诵。

默写前二段,找出错误所在。

4、上节课中,我们知道屈原打算退隐了,那么他退隐后要干什么呢?

(1)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裁制荷叶作为上衣啊,缀缝荷花作为下装啊。(这仍然是香草美人手法。他即使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仍然矢志不移修身养性,自我的修养是一生的事、是自己的事,不是伪装给别人看。)裁剪荷叶做上衣啊,缀缝荷花花瓣做下装。不了解我就散了,只要我本心确实是好的。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加长我长长的佩带。光洁和纯美交织在一起,只有光洁纯美的本质没有受损。

(2)从3、4段中找出能表现作者高洁品质的句子。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制荠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惟昭质其犹未亏。

(3)如果屈原真的能如同这段话说的那样退隐,并独善其身,历史上可能没有了端午节,更没有“可与日月争光”的《离骚》了,他仍有些有些徘徊和犹疑。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忽然后头放眼远望,将去观察四方荒远的土地。佩戴上缤纷多彩的服饰,菲菲芳香更加显著。人生各有各的乐趣,我独爱美并把它作为准则。即使被肢解我也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改变的吗?

五、拓展提高

《离骚》中“惟昭质其犹未亏”“余独好修以为常”等句子表现了屈原修身洁行的高尚情操。请就屈原的这种追求谈谈自己的看法。

古今异义:

①怨灵修之浩荡兮古义:恣情,放纵:今义:形容广阔或壮大

②固时俗之工巧兮古义:善于取巧;今义:细致、精巧

③偭规矩而改错古义:改变措施;今义:改正错误

④竞周容以为度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⑤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古义: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今义:主要指贫穷,经济困难

⑥宁溘死以流亡兮古义:随水流而消失;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⑦长余佩之陆离古义:修长的样子;今义:形容色彩繁杂

通假字:

①偭规矩而改错 错通措,措施

②忳郁邑余佗傺兮 邑通悒,苦闷

③何方圜之能周兮 圜通圆

④进不入以离尤兮 离通罹,遭受

⑤芳菲菲其弥章 章通彰,明显

词类活用:

1、名用作动: ①余好修姱以鞿羁兮 束缚、约束 ② 鸷鸟之不群兮 合群

2、名作状:謇朝谇而夕替 在早晨在晚上

动词的活用:

1使动用法:①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使……受委屈;使……受压抑

②步余马於兰皋兮 使……步行

③回朕车以复路兮 使……返回、掉转

2动词的为动用法:伏清白以死直兮 为……而死

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①何方圜之能周兮 方枘、圆凿②谣诼谓余以善淫 淫荡的事

2、形容词作动词:固前圣之所厚 推重、看重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①高余冠之岌岌兮 使……加高

②长余佩之陆离 使……加长

特殊句式 :

1定语后置: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2宾语前置:不吾知其亦已兮。

3状语后置:①谣诼谓余以善淫;②步余马於兰皋兮。

4被动句式:①謇朝谇而夕替;②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之 哀民生之多艰

高余冠之岌岌兮

以 长太息以掩涕兮

既替余以蕙纕兮

竞周容以为度

虽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虽九死其尤未悔

虽体解吾犹未悔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离骚》导学案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

4、《离骚》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疏通诗歌大意,感知课文内容,掌握《离骚》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梳理文章脉络,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学习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难点: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一、课前预习

㈠知识链接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作者主要是屈原,其次还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

离骚: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

㈡课前自测: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修姱 鞿羁朝谇蕙纕揽茝谣诼偭规矩忳郁邑侘傺溘死鸷鸟方圜方枘攘诟兰皋芰荷岌岌杂糅

二、导入新课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名字,始终像浪花一样洁净美丽;有一个名字,成就了楚地一条普通河流的万古名声;有一个名字,当粽叶的香气飘溢在我们周围的时候,蓦然回首,他就站在我们身边,这个名字就是——屈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屈原,走进《离骚》,去倾听灵魂的绝唱!

5、《离骚》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3、理解“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预习案

一、查资料,了解下列知识:

1、“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的“风骚”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借《离骚》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离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介屈原并搜集关于屈原的名联:

5、了解“楚辞”与《楚辞》:

二、完成“创新设计”中的“预习作业”。

探究案

一、分析概括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1、赏析下列重点诗句,分析从中表现出屈原怎样的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用短语概括):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6、必修二《诗经》《离骚》 学案

一.自主复习

对照注释和笔记,梳理课文,加深理解,并动手整理总结重要文言词语。

二.完成自我检测。

抱布贸丝

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

将子无怒

秋以为期

泣涕涟涟

载笑载言

体无咎言

以我贿迁

无与士耽

三岁食贫

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

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

二三其德

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

至于暴矣

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

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

岁亦莫(mù)止

忧心烈烈

靡使归聘

不遑启居

忧心孔疚

彼尔维何

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

三.讨论交流

检测完成后,小组讨论交流,解决疑难,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老师解决。

四.小练习题。

赵襄子饮酒

赵襄子①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②,谓侍者曰:我诚邦士也,夫饮酒五日五夜矣③,而殊不④病!优莫曰: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惧,谓优莫曰:然则⑤吾亡乎 优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 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⑥!然亦殆矣!

注释 :①赵襄子:名无恤,春秋末年晋国大夫.②废酒:停止饮酒.③矣:语气词,了,表示已经实现的事情.④殊:副词,很,极.殊不,意思是,一点也不.⑤然则:(既然)如此,那么.⑥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相亡:一块儿灭亡。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我诚邦士也( ) 2.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 )( )

3.今天下尽桀也( ) 4.不亡何待( )

二,选文然亦殆矣!中殆的意思是______,我们还学过,_____,百战不殆.

三,翻译1.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优莫把赵襄子饮酒五日同纣的行为作_______,语意深长。

文言文课外兴趣阅读

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子贡曰:“然则赐息无所乎①?”仲尼曰:“有焉耳。望其圹②, 如也③,宰如也④,坟如也⑤,鬲如也⑥,则知所息矣⑦。”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伏焉⑧。”仲尼曰:“赐!汝知之矣。人胥知生之乐⑨,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惫,未知老之俟;知死之恶,未知死之息也⑩。晏子曰(11):

‘善哉,古之有死也!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死也者,德之檄也(12)。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夫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一人失家,一世非之;天下失家,莫知非焉。有人去乡土、离六亲(13)、废家业、游于四方而不归者,何人哉?世必谓之为狂荡之人矣。又有人钟贤世(14)、矜巧能、修名誉、夸张于世而不知己者,亦何人哉?世必以为智谋之士。此二者,胥失者也,而世与一不与一(15)。唯圣人知所与,知所去。”

【注释】

①赐——子贡之名,姓端木,字子贡。息无所——王叔岷:“‘息无所’疑原作‘无所息’,即本上文‘生无所息’而言。今本‘息’字误错在‘无所’上。”此说可从。子贡所要的是休息的时间,而不是休息的地方,故不应谈到“有所”、“无所”上。②圹——音 kuàng(矿),墓穴;原野。本文指空旷的墓地。③ 如——音 gāo(高),通“皋”,实即“皋”字的讹变。《荀子·大略》:“望其圹,皋如也。”可证。 如,高貌。④宰如——宰,犹“冢”,坟墓。⑤坟如——坟,古代指高出地面的土堆。《礼记·檀弓》:“古也墓而不坟。”郑玄注:“土之高者曰坟。”⑥鬲如——鬲,音 l(利),古代炊器,陶或青铜制,圆口,三空心足。ì鬲如,像鬲一样。郝懿行:“鬲如,盖若覆釜之形,上小下大,今所见亦多有之。”⑦则知所息矣——张湛注:“见其坟壤鬲翼,则知息之有所。《庄子》曰:“死为休息也。”⑧伏——埋葬。⑨胥——皆,都。《方言》第七:“胥,皆也。东齐曰胥。”⑩苦、佚、息——张湛注引《庄子·大宗师》文:“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耳。”(11)晏子——晏子(?——前 500 年),名婴,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时齐国大夫。齐灵公二十六年(前 556 年)其父去世后,继任齐卿,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世传《晏子春秋》出于后人伪托,但保存了很多晏婴的有关资料。此下孔子引文,见《晏子春秋·内篇谏上》。(12)德之徼——徼,音 yāo(腰),求取。张湛注:“德者,得也。徼者,归也。言各得其所归。”似不妥。紧接下文有“古者谓死人为归人”,此处不该重复。(13)六亲——六种亲属,其说不一,《汉书·贾谊传》颜师古注引应劭注,以父、母、兄、弟、妻、子为六亲。一般以“六亲”泛指各种亲属或所有的亲属。(14)钟贤世——钟,专注。贤世,善世,治理、安定之世。(15)与——赞许。

你能根据注释翻译上面这段文字吗?

五、教师讲解总结

赵襄子饮酒

赵襄子喝酒,五天五夜没停止,对侍从说:我真是国家的杰出人才呀,喝了五天五夜的酒,居然一点也不疲劳.优莫说:君主您多努力呀!比纣还差两天罢了!纣喝酒取乐达七天七夜,现在您已经持续五天了.襄子害怕了,对优莫说:既然如此,那么我也要灭亡了吧 优莫说:不会灭亡.襄子说:比纣就差两天罢了,不灭亡,还等什么呢 优莫说:桀纣之所以灭亡,是因为遇上了汤武,现在天下都是桀一样的人,而您是纣一样的人.桀与纣并存世上,哪能一同灭亡呢 不过,也危险了!

一,1.确实 2.尽力,努力 比不上 3.全,都 4.等待什么(其中何为疑问代词,什么)

二,危险 知己知彼

三,1.喝了五天五夜的酒,居然一点也不疲劳. 2.比纣就差两天罢了,不灭亡还等什么呢

四,对比

【译文】

子贡对学习有些厌倦,对孔子说:“希望能休息一阵。”孔子说:“人生没有什么休息。”子贡问:“那么我也就没有休息的时候了吗?”孔子回答说:“有休息的时候。你看那空旷的原野上,有高起来的地方,好像是墓穴,又像是土丘,又像是底朝上的饭锅,就知道休息的时候了。”子贡说:“死亡真伟大啊!君子在那时休息了,小人在那时被埋葬了。”孔子说:“赐!

你现在已经明白了。人们都知道活着的快乐,却不知道活着的劳苦;都知道老年的疲惫,却不知道老年的安逸;都知道死亡的可恶,却不知道死亡是休息。晏子说过:‘真好啊,自古以来就有死亡!仁慈的人在那时休息了,不仁的人在那时被埋葬了。’死亡是德所求取的事情。古人把死人叫做‘归人’。说死人是‘归人’,那么活着的人就是‘行人’了。一直在外面行走而不知道回家,那是抛弃了家庭的人。一个人抛弃了家庭,所有世上的人都反对他;天下的人都抛弃了家庭,却没有人知道反对。有人离开了家乡,抛弃了亲人,荒废了家业,到处游荡而不知道回家,这是怎样的人呢?世上的人一定会说他是放荡而疯狂的人。又有人专心致志于盛世之治,自以为聪明能干,于是博取功名,到处夸夸其谈而不知道停止,这又是怎样的人呢?世上的人一定会认为他是有智慧谋略的人。这两种人都是错误的,而世上的人却赞扬一个,反对一个。只有圣人才知道什么该赞扬,什么该反对。”

7、《拟行路难》导学案(包含教师用学案和学生用学案)

《拟行路难》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4、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5、学会比较阅读

【学习重点】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学习难点】

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学习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2)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3)解释题意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富有感情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3.请尝试翻译本诗,要求创设意境,语言优美,表述连贯通顺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也是有命的(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二、把握情感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明确: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诗的前四句不言愁,第五、六句借酒浇愁、用歌断愁,第七句是一个大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紧接着第八句,又是一个急转,“不敢言”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却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古诗源》)

2、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这是古代的血统论

(分析: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

3、“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着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了高潮

4、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5、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延伸拓展:

1、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诗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有哪些影响?

【明确】

作者的《拟行路难》对李白的《行路难》很有影响

从思想内容看,都是写怀才遇的悲愤不平的感情

从语言风格看,都得力于汉乐府的影响语言质朴,用近乎口语的文字表现深邃的诗意

2、谈谈你对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现象的认识

四.当堂检测

默写《拟行路难》

五.学习反思

2、推荐阅读: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1)找出这首诗的诗眼?

【明确】忧思

(2)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明确】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来弹琴),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来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3)诗人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如此忧思?(引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答)

【明确】三国魏晋时人公元249年,司马懿杀曹爽,专国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魏帝曹芳,立曹髦公元260年,司马昭杀曹髦,立曹奂死后,由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阮籍就是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与周旋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详细内容见补充资料)

七、作业布置:

附:鉴赏资料

1、《拟行路难》

《拟行路难》着重表现诗人在门阀制度压抑下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不平

诗歌开首两句由泻水于地起兴,以水流方向的不一,来喻指人生穷达的各殊这是一个很有名的比喻,它能够从平凡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即以水流方向各别来显示人生遭际的殊异,耐人咀嚼,叫人感悟

次二句承接上文:既然人的贵贱穷达就好比水流的东西南北一样,是命运注定、不可勉强的,那又何必烦愁苦怨、长吁短叹不已呢?表面上,这是叫人们放宽心胸,承认现实,其实内里蕴蓄着无限的酸辛与愤慨这关键就在一个“命”字上大“命”当头,谁还能强争强求?只能听凭它贵者自贵,贱者自贱但反过来问一声:“命”就真的那么公正合理吗?为什么人人必须服从它呢?低头认“命”,原是无可奈何的事;把社会生活中一切不正常的现象归之于“命”,这本身就包含着无言的控诉

再往下,诗思的发展仍然循着原来的路子认了“命”,就应设法自我宽解,而喝酒正是消愁解闷的好办法我们的诗人于是斟满美酒,举起杯盏,大口大口地喝将起来,连歌唱《行路难》也暂时中断了,更不用说其余的牢骚和感叹

那末,矛盾就此解决了?诗还用得着写下去吗?“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陡然翻转,用反诘语气强调指出:活着的心灵不同于无知的树木、石块,怎么可能没有感慨不平!简简单单七个字,把前面诸种自宽自解、认命听命的说法一笔抹倒,让久久掩抑在心底的悲愤之情如火山般喷射出来,其热度和力度足以令人震颤

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扔下手中的酒杯,横眉怒目,拍案而起,正要面对不公平的命运大声抗辩可是,他并未由此再进一步发泄这种感愤,却轻轻一掉,用“吞声踯躅不敢言”一句收结全诗,硬是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重又吞咽下去“不敢言”三字蕴藏着无穷的含意,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愤激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愈是不敢言说,愈见出感愤的深切经过诗篇结末两句这样一纵一收、一扬一抑,就把诗人内心悲愤难忍、起伏顿宕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套用一句老话,谓之“笔力足以扛鼎”

这首诗在音节上也有它独到的地方它不像前面第一、第三首诗采用纯七言句,而是用的长短相间的杂言体杂言似乎不及七言整齐,但有个好处,就是能灵活组织句子,便于选择合适的声腔,以配合文情的传递本诗头上六句正是巧妙地运用了五七言句式的交错,建构起一短一长、一张一弛的节奏形式,给人以半吐半吞、欲说还休的语感而到了结尾处,则又改为连用七言长调,有如洪水滔滔汩汩地涌出闸门,形成了情感的高潮声情并茂,可以说是鲍照乐府歌行的一大特点,它对唐人歌行体诗篇也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细心玩味

——选自《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第759—760页,上海辞书出版社

《拟行路难》导学案学生用案

【学习目标】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4、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5、学会比较阅读

【学习重点】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学习难点】

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学习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2)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3)解释题意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富有感情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3.请尝试翻译本诗,要求创设意境,语言优美,表述连贯通顺

二、把握情感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2、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3、“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4、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5、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三、延伸拓展:

1、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诗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有哪些影响?

2谈谈你对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现象的认识

四.当堂检测

默写《拟行路难》

五.学习反思

8、《离骚》探究学案

《离骚》探究案

【学习重难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3、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4、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一、朗读文本,掌握知识。

1、多义词辨析

【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陛下亦宜自谋,以諮诹善道(诸葛亮《出师表》):

【度】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固】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相】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反】忽反顾以游目兮。(屈原《离骚》):

然而成败异变,功出相反也。(贾谊《过秦论》):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史记鸿门宴》):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省不能及,其可怪与欤?(韩愈《师说》):

【虽】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屈原《离骚》):

虽无予之,路车疾马?(《诗经小雅采菽》):

【焉】驰椒丘且焉止息:

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

【修】余虽好修姱以羁兮:

退将复修吾初服:

邹忌修八尺有余。(《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2、特殊句式

(1)、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2)、步余马于兰皋兮

(3)、不吾知其亦已矣。

二、整体把握课文

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

三、探究问题

1、提问: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提问: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鞿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有哪三个原因?

3、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四、赏析重点诗句

讨论:在述怀和反省中,有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体现出屈原那些品质情怀?

9、《离骚》预习学案

《离骚》预习案

【学法指导】

认真完成“预习案”部分内容;探究案部分内容必须深入思考,谈出自己的理解;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用红笔做好标记;要求书写规范、整洁,全力以赴,相信自己!

【学习目标】(带着目标努力,带着梦想飞翔)

1、了解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4、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学习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一)走近作者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他名平,字原,号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战国末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我们对他评价很高: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是我国有记载的第一位文人诗人,第一位知识分子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有九年之久。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端午节,人们用吃粽子、赛龙舟的方式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包括两个内涵:圣君贤相的政治和民本思想。(具体见参52页)他的代表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其中〉《离骚》是代表作。

(二) 品思题目

《离骚》是《楚辞》篇名,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

(三) 有关材料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预习任务】

一、 品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看准字形(A级)

修姱()羁()謇()谇()揽茝()

诼 ()偭 ()溘 ()诟 ()椒()岌()

糅 ()昭()弥 ()朕()

规矩 ()蕙纕 ()侘傺()

二、速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加点的词语( A级)

太息()

修姱()鞿羁()

揽茝()灵修()

绳墨()周容()

侘傺()方圜()

2、虚词(B级)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3.通假字(B级)

偭规矩而改错

忳郁邑余侘傺兮

何方圜之能周兮

4.异义词( B级)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

自前世而固然

偭规矩而改错

5、词类活用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2)、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3)、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6.翻译重点句子( C级)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10、必修二《离骚》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学案

学习目标:

1 、思想目标: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 、知识目标: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掌握“修 姱 ”、“羁”、“谇”、“怨”、“浩荡”、“溘”、“尤”、“反”、“ 忳 ”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 、能力目标: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1 、赋与比的写法;

2 、“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3 、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第一课时

一、

1、简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所以,“风骚”就成了文学的代名词。

2、解题:《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

“离”,通“罹”,“_______”义;“骚”,“________”义。“离骚”,即“________”的意思。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患”;王逸解释为“离别的愁思”;也有人解释为“牢骚”。现多采用班固的解释。

3、屈原:

(约前 339 —约前 278 ),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 _____ ,字____ ,又自云名_____ ,字_____ 。战国楚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其主要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三、诵读课文

1 、指导朗读

注意节拍 如:长太息 / 以掩涕兮 余 / 独 / 好修 / 以为常

虽 / 体解 / 吾 / 犹未变兮 岂 / 余心/之 / 可惩

讲解:一般每句二至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 、注意延长 如:悔相道之不察兮—— 忽反顾以游目兮——

讲解:“兮”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词“啊”,因此读音要延长一些。

四、基础知识

1、注音

姱(kuā) 鞿(jī) 謇(jiǎn) 謇(jiǎn) 谇(suì) 纕(xiāng) 茞(chǎi)诼(zhuó) 偭(miǎnì) 忳(tún) 侘傺(chà chì) 溘死(kè) 鸷(zhì)

方圜(yuán) 攘诟(rǎng gòu) 朕(zhèn) 芰荷(jì) 裳(cháng) 岌岌(jí jí)

2、指出通假字

【偭规矩而改错】 错,通“措”,施行。

【忳郁邑余侘傺兮】 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心情抑郁不伸的样子。

【何方圜之能周兮】 圜,通“圆”。圆凿(受榫头的穿孔)

【进不入以离尤兮】 离,通“罹”,遭受。

【芳菲菲其弥章】 章,通“彰”,明显。

【延伫乎吾将反】 反,通“返”,返回。

3、多义词辨析

【善】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善于,擅长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此处活用,讲作“向往”

陛下亦宜自谋,以諮诹善道(诸葛亮《出师表》):好的,美好的

【度】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法度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估计

【固】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本来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本来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定,稳固,可引申为“固执”

【相】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互相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看,审察

【反】

忽反顾以游目兮。(屈原《离骚》):翻转,颠倒

然而成败异变,功出相反也。(贾谊《过秦论》):相反,对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史记鸿门宴》):背叛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省不能及,其可怪与欤?(韩愈《师说》):反而,反倒

【虽】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屈原《离骚》):即使,纵然

虽无予之,路车疾马?(《诗经小雅采菽》):难道

【焉】

驰椒丘且焉止息:语气词

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在哪里

【修】

余虽好修姱以羁兮:美好的

退将复修吾初服:修理,整理

邹忌修八尺有余。(《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高、长

4、词类活用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译为“向往”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分别译为“加高”“加长”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形容词的“为”动用法,译为“为……而死”。

5、古今异义

【朕】 古义:第一人称代词“我的” 今义: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称

【以为】 古义:“以之为”的省略 今义:认为

6、特殊句式

1、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2、步余马于兰皋兮

3、不吾知其亦已矣, 宾语前置句。“不吾知”即“不知吾”。

五、作业

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1、指导朗诵,当堂背诵 ;

2、检查复习知识点。

二、 整体把握课文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

2、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

明确:1-6节作者自述受屈遭贬的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政治理想:哀民生、遵规矩、施美政

政治遭遇:灵修不察、众女嫉余、时俗工巧

心 志:屈心抑志、九死未悔

五、重、难点解决过程

1、提问: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这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余虽好修姱以羁鞿兮,謇朝谇夕替 ”两句启下。

2、提问: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鞿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有哪三个原因?

明确:小人投机(“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3、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2、 赏析重点诗句

讨论:在述怀和反省中,有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体现出屈原那些品质情怀?

明确: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宁客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四、分析特色

1 、深刻的现实内容与高度的浪漫主义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

《离骚》作为一首宏伟瑰丽、令人回肠荡气的政治抒情诗,以大胆的想象、夸张和象征等手法,生动而曲折地反映了楚国的现实斗争,表现作者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广忧愤和精神上的追求。

2、 语言特色。

以六字句为基本句式,加上虚字“兮”,参差变化,舒展自如;双句押韵,节奏铿锵而活泼变化,抒情淋漓酣畅,声情并茂;间以楚地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3、 赋的运用。

本篇的赋既用于叙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实而又易于接受。例如用于叙事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用于抒情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4、 比兴手法。

屈原比兴手法的运用,较《诗经》亦发展了一大步。(重点分析“比”)

( 1 )王逸《楚辞章句》评《离骚》:

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 于 君……

( 2 )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评《离骚》:

其行洁,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五、布置作业

你最喜欢《离骚》中哪两句诗,哪句或哪几句诗引起了你的共鸣,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对你有什么启发?请写一篇 400 字左右的短文,只要能抓住一点即可。

11、《离骚(节选)》学案

《离骚(节选)》导学案

【学习目标】
三维结构: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屈原生平事迹及其对后世国民精神的影响;了解楚辞的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有感情地朗诵全文,细心体会其节奏、韵律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诵、品悟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3、借助课文注释和古汉语字典自主理解诗的大意,掌握重点诗句的翻译及重点字词的含义。
4、通过学习本诗,体会屈原坚定执著、洁身自爱的高尚品格和深沉诚挚、坚贞不渝的爱国情怀;并反观自己的青春理想和人生追求,从屈原那里汲取精神营养。

【学习过程】
高效学习三步曲: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老师指导
一、预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1、阅读《语文学习报》第39期《从秭归到汩罗》、《一个屈原已经足够》,参考《名师伴你行》第36页《走进作者》,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及其人格精神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2、参考课本第38页《关于楚辞》、《名师伴你行》第36页《了解文体》,了解“楚辞”这一古老的诗歌体裁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朗读全文,体会其节奏、韵律。
4、完成《名师伴你行》第35页《预习热身子》。
二、课堂学习。——“我的课堂我做主。”
(一)检查预习。
1、学生互查。
2、老师抽查。
(二)诵读、感悟。
1、参考课本第37页练习一,注意以下几点:
A、注意句式结构特点:主要是六字句,间有五、七、八字句;
B、注意处理好虚词:兮、之等;
C、注意处理声音的高低、疾缓、强弱变化,体会其节奏、韵律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D、对特别难懂的句子,可参照注释,在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诵读。
2、老师指导诵读。
3、学生自读自悟,同学交流诵读。
4、师生交流诵读。
(三)理解、感知。
1、解题。
(1)篇名的含义大致有三种说法:
A、西汉司马迁、东汉班固认为:离通“罹”,遭受、遭遇;骚,忧、忧愁、忧患;离骚,遭遇忧患。
B、东汉王逸:离,别也;骚,愁也;离骚,离别的忧愁。
C、现代游国恩:“离骚”即古曲名“牢商”,意为牢骚。
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2)读课文第34页注释①,了解《离骚》一诗,摘出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