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相生》导学案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有无相生》导学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能翻译课文;正确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学习老子文章语言简短又充满哲理的特点及比喻说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落实相关文言基础知识,疏通课文;反复诵读,逐段把握主要内容,分析其深刻的哲理。
3、情感与价值:激情投入,用心感受、理解、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学习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预习案
1、为划线词注音。
斯恶已()自矜者不长()()
其脆易泮()起于累土()音声相和()
2、找出下列通假字,并进行解释。
①自见者不明
②死而不亡者寿
③其脆易泮
④起于累土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
①自是者不彰()
②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③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④夫轻诺必寡信()
⑤多易必多难()
⑥是以圣人犹难之()
⑦其未兆易()
2、《有无相生》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能翻译课文;正确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学习老子文章语言简短又充满哲理的特点及比喻说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落实相关文言基础知识,疏通课文;反复诵读,逐段把握主要内容,分析其深刻的哲理。
3、情感与价值:激情投入,用心感受、理解、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学习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预习案
1、为划线词注音。
斯恶已()自矜者不长()()
其脆易泮()起于累土()音声相和()
2、找出下列通假字,并进行解释。
①自见者不明
②死而不亡者寿
③其脆易泮
④起于累土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
①自是者不彰()
②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③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④夫轻诺必寡信()
⑤多易必多难()
⑥是以圣人犹难之()
⑦其未兆易()
3、《蜀相》《书愤》导学案
《蜀相》《书愤》导学案
学习目标:
&61548;1、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61548;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61548;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61548;4、运用【板】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对《书愤》和《蜀相》两首作品进行比较
教学重点:
&61548;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61548;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反复吟诵&61548;讲析和讨论相结合&61548;点拨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蜀相》
一、指名朗读,教者指导
有哪位同学可以结合写作背景,概括出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整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
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
明确: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生读,教师读
二、分析诗歌
(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和诵读
1、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伤、叹惋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明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联吴抗曹,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3、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4、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二)、分析首联、颈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诵读
1、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就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2、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杜甫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杜甫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3、这种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师点拨、明确:
“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4、揣摩语言,分析“自”“空”
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互文见义,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却与诗人无关,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诗人面对丞相祠堂的无限春色,感受到的是凄清冷落的失望与感慨:虽然祠堂内春意盎然,然而时过境迁,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乱世,却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五、课堂总结:朗读古诗词的技巧
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
3、懂点格律——读准节拍、注意平仄、读出重音
第二课时《书愤》
一、知人论世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平定)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论世)
(结合书下注释1)谈谈此作是诗人在何时、何地、何种境遇下所作?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一,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于是,诗人悲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投]看题目,何意?书:写愤:悲愤、抑郁
“书愤”者,抒发胸中抑郁、悲愤之情也
陆游的抑郁、悲愤从何来?诗中的哪写地方能体现陆游的抑郁、悲愤之情?
1、带着问题,结合书下注释初读作品
2、齐读课文全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抑郁,悲愤(题目)
3、想像作者的人生境遇,带着作者想要抒发的悲愤之情再读课文
二、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明确:报国无门,功业无成对比
2.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诗歌的倒装性)
这一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
这里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欲图收复失地
这里能体现陆游的抑郁、悲愤之情吗?愤
“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3.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明确: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4.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明确: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学习目的:
研究讨论,比较分析:进一步深入理解《书愤》和《蜀相》这两首作品
从以下【板】几个方面找出两首诗的异同?
1、社会背景:离乱时代
2、作者经历:晚年之作胸怀大志不得重用
——(创作时间、生活境遇)
3、主要意象:诸葛亮:杜甫——忠心、功绩(慨叹)
陆游——矢志不渝(羡慕)
——(同样以诸葛亮为主要意象,作者描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4、个人情感:杜甫——不得重用的痛苦(旷古悲凉)
(壮志难酬)陆游——渴望北伐复国(建功立业)
——(陆游以诸葛自况,渴望建功立业)补注:作此诗时,陆游已是61岁的老人此时他已罢官6年,只挂着一个空职蛰居故乡直到作此诗,才因任权知军州事(暂时主持地方军队和民政事物)而被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总结:
5.表达技巧:杜甫——情景交融
陆游——用典明志
6.作品风格:杜甫——沉郁(深沉蕴藉)
陆游——(悲愤)悲壮
——因此基调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四、再读、背诵
4、《拟行路难》导学案(包含教师用学案和学生用学案)
《拟行路难》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4、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5、学会比较阅读
【学习重点】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学习难点】
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学习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2)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3)解释题意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富有感情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3.请尝试翻译本诗,要求创设意境,语言优美,表述连贯通顺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也是有命的(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二、把握情感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明确: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诗的前四句不言愁,第五、六句借酒浇愁、用歌断愁,第七句是一个大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紧接着第八句,又是一个急转,“不敢言”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却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古诗源》)
2、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这是古代的血统论
(分析: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
3、“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着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了高潮
4、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5、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延伸拓展:
1、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诗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有哪些影响?
【明确】
作者的《拟行路难》对李白的《行路难》很有影响
从思想内容看,都是写怀才遇的悲愤不平的感情
从语言风格看,都得力于汉乐府的影响语言质朴,用近乎口语的文字表现深邃的诗意
2、谈谈你对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现象的认识
四.当堂检测
默写《拟行路难》
五.学习反思
2、推荐阅读: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1)找出这首诗的诗眼?
【明确】忧思
(2)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明确】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来弹琴),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来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3)诗人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如此忧思?(引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答)
【明确】三国魏晋时人公元249年,司马懿杀曹爽,专国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魏帝曹芳,立曹髦公元260年,司马昭杀曹髦,立曹奂死后,由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阮籍就是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与周旋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详细内容见补充资料)
七、作业布置:
附:鉴赏资料
1、《拟行路难》
《拟行路难》着重表现诗人在门阀制度压抑下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不平
诗歌开首两句由泻水于地起兴,以水流方向的不一,来喻指人生穷达的各殊这是一个很有名的比喻,它能够从平凡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即以水流方向各别来显示人生遭际的殊异,耐人咀嚼,叫人感悟
次二句承接上文:既然人的贵贱穷达就好比水流的东西南北一样,是命运注定、不可勉强的,那又何必烦愁苦怨、长吁短叹不已呢?表面上,这是叫人们放宽心胸,承认现实,其实内里蕴蓄着无限的酸辛与愤慨这关键就在一个“命”字上大“命”当头,谁还能强争强求?只能听凭它贵者自贵,贱者自贱但反过来问一声:“命”就真的那么公正合理吗?为什么人人必须服从它呢?低头认“命”,原是无可奈何的事;把社会生活中一切不正常的现象归之于“命”,这本身就包含着无言的控诉
再往下,诗思的发展仍然循着原来的路子认了“命”,就应设法自我宽解,而喝酒正是消愁解闷的好办法我们的诗人于是斟满美酒,举起杯盏,大口大口地喝将起来,连歌唱《行路难》也暂时中断了,更不用说其余的牢骚和感叹
那末,矛盾就此解决了?诗还用得着写下去吗?“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陡然翻转,用反诘语气强调指出:活着的心灵不同于无知的树木、石块,怎么可能没有感慨不平!简简单单七个字,把前面诸种自宽自解、认命听命的说法一笔抹倒,让久久掩抑在心底的悲愤之情如火山般喷射出来,其热度和力度足以令人震颤
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扔下手中的酒杯,横眉怒目,拍案而起,正要面对不公平的命运大声抗辩可是,他并未由此再进一步发泄这种感愤,却轻轻一掉,用“吞声踯躅不敢言”一句收结全诗,硬是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重又吞咽下去“不敢言”三字蕴藏着无穷的含意,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愤激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愈是不敢言说,愈见出感愤的深切经过诗篇结末两句这样一纵一收、一扬一抑,就把诗人内心悲愤难忍、起伏顿宕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套用一句老话,谓之“笔力足以扛鼎”
这首诗在音节上也有它独到的地方它不像前面第一、第三首诗采用纯七言句,而是用的长短相间的杂言体杂言似乎不及七言整齐,但有个好处,就是能灵活组织句子,便于选择合适的声腔,以配合文情的传递本诗头上六句正是巧妙地运用了五七言句式的交错,建构起一短一长、一张一弛的节奏形式,给人以半吐半吞、欲说还休的语感而到了结尾处,则又改为连用七言长调,有如洪水滔滔汩汩地涌出闸门,形成了情感的高潮声情并茂,可以说是鲍照乐府歌行的一大特点,它对唐人歌行体诗篇也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细心玩味
——选自《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第759—760页,上海辞书出版社
《拟行路难》导学案学生用案
【学习目标】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4、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5、学会比较阅读
【学习重点】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学习难点】
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学习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2)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3)解释题意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富有感情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3.请尝试翻译本诗,要求创设意境,语言优美,表述连贯通顺
二、把握情感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2、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3、“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4、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5、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三、延伸拓展:
1、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诗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有哪些影响?
2谈谈你对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现象的认识
四.当堂检测
默写《拟行路难》
五.学习反思
5、《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
[明确目标]
1、知识和能力:
2、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提示:请在明确本文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再进行“先学先练”活动)
[合作探究]
1、整体感悟(赏析前提):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概括写出):
(2)触摸诗人,明确大意(概括写出):
(3)置身诗境,熟读成诵(课堂检查)
2、品味探究(专题训练):
(1)本诗首联采用了怎样的表现形式?
首联在表现形式上是起句设问,对句自答,一问一答中透出对蜀相的思慕之情
(2)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1)“诗眼”分别“自”、“空”
(2)“自”和“空”二字互文见义,碧草映阶,春光空自美好;隔叶黄鹂,声音空自悦耳因为诗人思慕的人早已逝去,诗人无心欣赏自然,大好春光只能“空自”存在,这就突出了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缺少济世英才的慨叹
(3)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表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以凝练的笔墨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勾画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形象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诗人对丞相祠堂的寻访,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寄寓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诗人对忧念苍生、济世扶危的诸葛亮极其崇敬景仰,希望在当时安史之乱中也能有诸葛亮这样雄才大略而又忠心为国之人出现为国效力;同时也寄寓了自己生不逢时、抱负难施的感慨
(5)以《蜀相》为例,说明律诗对仗的特点
律诗要求颔联、颈联对仗要求在一联中的出句和对句在句法结构上一致,同一位置的词语词性相同如本诗颔联的出句“映阶碧草自春色”和对句“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就是如此两句的定语“映阶”、“隔叶”都是动宾短语,“碧草”、“黄鹂”都是名词作主语,“自”、“空”是副词作状语,“春色”和“好音”都是偏正名词短语作谓语总之,此联结构一致,词性相同,平仄相错,对仗十分工整
6、《蜀相》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预习案】
1、作者介绍。
杜甫,字,世称、,自号“”,他的一生正好赶上了之乱,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这也使他形成了的思想,并且在他得作品中得到体现。可以说他把自己的生活状态都写进了诗歌,所以他的诗历来被称为“”,而他则被称为“”。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蜀相》是安史之乱期间作者在成都时所写。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锦官城外柏森森:
2)三顾频烦天下计:
3)两朝开济老臣心:
4)出师未捷身先死:
【探究案】
1、本诗首联采用了怎样的表现形式?表达什么情感?
7、《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二)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把握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和钦敬之情,体会诗人功业未就的苦痛
学习重点: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把握诗歌的主旨
学习难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联想感悟诗歌的意境
知识链接:
1、诗人生平简介
杜甫: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出身于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祖父杜审言是著名诗人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有《杜工部集》他青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游历过南起吴、越,北至齐、赵等地35岁到长安求官,过了10年穷困落拓的生活,最后才得到一个八品小官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杜甫曾陷贼中,后逃出投奔肃宗李亨,任左拾遗49岁时,弃官携家入川,在成都郊外建草堂定居,由好友严武保荐任过一段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常被称为杜工部)流落四川八年,57岁时出川,辗转流徙于湖北、湖南各地,58岁时在岳阳附近病死于一只小船上
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最后才得到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等诗由于忠言直谏被贬,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楼》、《登高》、《秋兴》、《三绝句》、等大量名作《蜀相》就是杜甫初到成都时访诸葛亮祠堂时所作
2、写作背景:
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辅助大臣稷和契安史之乱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就被放还,从此郁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后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怀抱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大约是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
学习方法:(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1、"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2、了解背景反复吟,联想想象创意境
学习内容:
1、自主学习:
(1)朗诵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2)用自己的话写出诗歌大意(可以依据注释加上自己的联想想象)
2、合作探究
(1)赏析首联,本联“寻”字用的怎么样?为什么第一句不称“蜀相”而称“丞相”呢?
(2)在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你认为哪两个字最为传神,为什么?本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写了什么内容?具体分析一下
(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本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学习反思: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除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你认为还有其他的鉴赏方法吗?
自我诊断:
1、文学常识
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他的诗被誉为“”,后人尊称他为“”杜甫有《》传世,其中三吏为《》《新安吏》和《》,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
2、名句名段
①丞相祠堂何处寻,
②映阶碧草自春色,
③三顾频烦天下计,
④,长使英雄泪满襟
3这首诗的题目改为《题成都武侯祠》好不好?为什么
上一课时自我诊断答案:略
课堂检测:
读《蜀相》诗回答下列问题:
1、“两朝”指的是哪两代?
答:
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
3、颔联中哪两个字写出了冷落凄凉的意境
4、写出本诗最让你感动的两句诗
5、《蜀相》前四句写武侯祠,后四句先概括诸葛亮功业,后述惋惜之情诗中借歌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抒发了诗人()的感慨
8、《蜀相》导学案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煅炼学生口述能力,培养学生语感
过程与方法:小组学习、自主阅读
情感、态度、价值观:分析人物描写,揣摩人物性格。
把握文章的主题,启发与鼓励学生发现独特的见解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人物描写,揣摩人物性格。
把握金钱与亲情的关系,启发与鼓励学生自我表达。
教学设计:
一、导入:首先谈话导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整体感知
1、了解预习情况,理清人物关系(课件出示)
让学生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各自口述撰写的于勒这个人物的小传。
于勒身世浮沉,际遇坎坷,少年浪荡,中年得意,老年沦落,你能给这个人物写一个名片吗?
于勒的名片
姓名: ( )
国别: ( 法国)
生活年代:( 19世纪后期 )
主要事迹:少年浪荡,中年得意,老年沦落
获得荣誉:正直的人、有良心的,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 这个家伙
这个小子,这个贼,这个流氓
2、学生自由结合文本,了解于勒的际遇。
3、围绕于勒的个人际遇 ,对他个人的称呼,或者评价是怎样的,你能从文章中找出来吗?
4、结合对于勒这个人物的平价,让学生围绕于勒地评价展开对课文人物形象地分析,勾画圈点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设问:人们对待于勒的态度有什么样的不同?
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境,从文章中找出向对应的语句,加强师生的对话。
三,赏析人物的描写
分组讨论揣摩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人物的性格。紧紧结合语言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抓住神态描写,分组讨论,具体分析。
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
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
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
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
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学生根据讨论,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 并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神态。
四:拓展延伸
1、教师小结:古往今来,人们对金钱物欲的渴望,往往会超越真理、良知的防线,我国古代苏秦也有这样一段富有戏剧性的际遇。(补充苏秦的事例)
2、 课内小练习
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___;钱可以买到珠宝,但买不到_____;钱可以买到药物,但买不到____;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买不到____;钱可以买到纸笔,但买不到文思;钱可以买到献媚,但买不到尊敬;钱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朋友;钱可以买到服从,但买不到忠诚;钱可以买到权势,但买不到实学;钱可以买到武器,但买不到和平;钱可以买到小人的心,但买不到君子的志气。
3、下面几则关于金钱的名言,或许让我们理智的看待金钱,千万不能沦为金钱的奴隶。
1.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无间起来,迫使互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马克思)
2.金钱是一个无底的大海,荣誉,良心,和真理都可以灭在其中。
3.如果你把金钱当成了上帝,它就像魔鬼一样折磨你。(出示小黑板)
四:课外作业设计
假如时过境迁,于勒又发达了,他给菲利普夫妇又来信了,请你以“于勒叔叔又来信了 ”为题目,写一篇小短文 。
9、《尊生》导学案
导学案 《尊 生》
【教学目标】
1.掌握阅读古文方法,积累本章的诗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体会庄子散文想象奇特的特点,正确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预习 案 预习课文,完成下面习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葛絺( ) 亶( )父 居邠( ) 栎( )树 棺椁( ) 液樠( ) 见( )梦 果蓏( ) 泄( ) 掊( ) 蠹( ) 柤( )
2.解释下列重点字词和特殊句式。
第一篇
A.词类活用: ①夫天下至重也 ②冬日衣皮毛 ③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 ④杖策而去之 ⑤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⑥事之以皮帛而不受
B.古今异义: ①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 ②故天下大器也 ③遂成国于岐山之下
C.特殊句式: ①逍遥于天地之间 ②吾何以天下为哉 ③事之以皮帛而不受 ④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
第二篇
A.词类活用: ①是不材之木也 ②且得有此大也邪
B.古今异义: ①至于曲辕 ②匠伯不顾
C.通假字: ①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 ②女将恶乎比予哉 ③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属 ④实熟则剥 ⑤小枝泄 ⑥而几死之散人
D.特殊句式: ①自掊击于世俗者也 ②以为舟则沈 ③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
3.通览全文,完成下列一词多义。
A.以: ①尧以天下让许由。 ②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 ③故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 ④事之以皮帛而不受。 ⑤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 ⑥以为舟则沈。 ⑦吾何以天下为哉!
B.之: ①匠石之齐 ②絜之百围 ③弟子厌观之 ④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属 ⑤故能若是之寿 ⑥而几死之散人
《尊 生》
探究 案
认真研读每则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第一篇 1. 庄子借舜让天下的故事,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 2. 如何理解“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的寓意?
第二篇 1.匠石与栎社树议论的出发点分别是什么? 2.栎社树的话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有意义吗?
训练 案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后面问题。
【甲】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选自《庄子· 秋水》
【乙】黄帝将见大隗(1)乎具茨(2)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3)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4)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选自《庄子· 徐无鬼》
【注释】(1)大隗(wěi ) 传说中的神名。(2)具茨:山名 (3)涂:同“途”,路。(4)奚:何,什么。
1.下列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此之谓失其本心 若知大隗之所存乎 B .顺流而东行 向为身死而不受 C.河伯始旋其面目 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于是焉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弋汉语。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2)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3.从甲文、乙文中各提炼出一个成语,然后概括河伯和黄帝身上的共同点。
10、《尊生》导学案
学习目标:
找出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直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认识庄子不要让生命沦为工具的思想及对生命价值和尊严的张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技巧。
明确自学目标:
(1)、清理字音障碍。(2)、了解故事基本内容。
重点难点
分析个别句子中的重要文言知识点,并结合分析结果直译句子。结合寓言故事和生活实际分析庄子的“尊生”思想。
课时安排:1课时
自主学习
一、教师检查自学成果:
1、(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栎树(lì)絜(xié)棺椁(guǒ)液樠(mán)柱蠹(dù)见梦(xiàn)果蓏(luǒ)掊击(pǒu)
(2)、提问:本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提示:人物——匠石栎树事件——匠石认为长寿的栎树是无用的,栎树托梦向匠石证明自己是有用的。结果——无用乃为大用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行翻译全文
明确目标:
(1)、逐句梳理其大意。
(2)、找出重点文言语法现象,并作思考分析。
2、教师检查自学成果:找出下面句子中的文言现象,作以解释并对句子进行翻译。
(1)、匠石之齐——之,动词,到,往。翻译:匠石到齐国去。
(2)、其大蔽数千牛——大,形容词作名词。翻译:这棵树大的树冠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