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告诉我们的孩子》导学案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幸福告诉我们的孩子》导学案一等奖
幸福 ——告诉我们的孩子(教师版)
导学
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构思及作者对幸福的深刻理解。 2.明确诗中的意象,学会透过意象领会作品的思想感情,认识幸福并感受幸福。 3.揣摩理解诗中的比喻、拟人、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4.初步掌握朗诵诗歌的技巧,背诵这首诗。
学时安排:一课时 自学
一、作者:李瑛当代诗人。
二、相关知识: (一)、关于诗歌:诗歌是一种文学样式,它要求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精炼而形象性强,并具有一定的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它在各种文学体裁中出现最早。
(二)、意象: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 被赋予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 的具体形象。
(三、诗歌朗诵技巧 1、深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2、根据情感的需要掌握朗读的语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3、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声音的长短。把握好诵读的“轻、重、缓、急”,恰当的分好“音步”,产生鲜明的节奏感,才能将诗歌情感强调出来,才能将诗歌的韵味体现出来。 4、语气:包括诵读的抑扬(语势及语调)顿挫(停顿)轻重(重音)、徐疾(节奏)等的变化。
三、扫清字词障碍。注意圈点出自己没读准的字,正音。
瞩(zhǔ)望 茑(niǎo)萝颤(chàn)动眸(móu)子 苦涩(sè)
四、学生自由放声诵读全诗,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能读准字音,力求能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 2、找一找 找出作者表现“幸福”的事物(勾画出关键词),并尝试为前五节诗的内容各拟一个小标题。 第1节:写收获之后的劳作者斟满了酒杯。 第2节:写静立田间的果树。 第3节:写疾飞的归鸟。 第4节:写雨中的浆果。 第5节:写劳动者家庭团聚的温馨。 3、思一思 说说这五幅画面中分别表现了怎样的一种幸福? 收获的满足、奉献者的期待、归家的急切、成长的快乐、亲情(家庭)(团聚)的温馨
互学
一、读一读,品一品 揣摩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诗句。 (要求学生回答时首先要读出所品味的诗句。在美读中赏析,在赏析中品味。) 例如:“丰收的镰刀”形象地点出劳动者的身份,丰收让人自然联想到丰收的喜悦。 “喘息”表明它完成了丰收过程中的艰苦劳动。拟人化的写法,把镰刀人格化,赋予其生命。 “瞩望”形象地写出摘净果子的树静默在田野那样一种无言的期待,给人极大的想象空间。 “一闪而过”突出鸟儿飞翔的快捷,自然界的生命充满了对家的依恋。 又如“淅淅沥沥的小雨”、“茑萝绿色的卷须轻轻颤动”营造了恬静而充满生机的氛围,“红色”意味着成熟,“微笑”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出成长的快乐,对世界的憧憬向往尽在其中。
二、读一读,议一议 学习最后一节诗,领会诗歌的主旨。 1.齐读最后一节诗。 2.结合最后一节诗的内容,自由提出自己不懂的诗句请求帮助或是自己畅谈对某一句的理解,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对某一句的感悟。 幸福和痛苦是分不开的,它们相伴相生共同构筑人生。历经痛苦折磨后得到的幸福更值得细细品尝、咀嚼。 求学 在学习过程中,你还有哪些困惑?写下来,全班交流。
固学
一.诵读全诗 1、听一听 教师范读 2、读一读 学生自主放声诵读,边读边用斜线和重音符号标出停顿节奏及重音,并体会诗中的情感、语速、语调。(师生互动,达成共识) 3、诵一诵 (1)、指名几位同学表情诵读。 (2)、集体诵读。(男女分读、齐读)
二、作业 (1)《长江作业本》作业吧一1——5题,作业吧二7——15题。 (2)背诵全诗
2、《幸福告诉我们的孩子》导学案
幸福 ——告诉我们的孩子(教师版)
导学
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构思及作者对幸福的深刻理解。 2.明确诗中的意象,学会透过意象领会作品的思想感情,认识幸福并感受幸福。 3.揣摩理解诗中的比喻、拟人、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4.初步掌握朗诵诗歌的技巧,背诵这首诗。
学时安排:一课时 自学
一、作者:李瑛当代诗人。
二、相关知识: (一)、关于诗歌:诗歌是一种文学样式,它要求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精炼而形象性强,并具有一定的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它在各种文学体裁中出现最早。
(二)、意象: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 被赋予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 的具体形象。
(三、诗歌朗诵技巧 1、深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2、根据情感的需要掌握朗读的语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3、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声音的长短。把握好诵读的“轻、重、缓、急”,恰当的分好“音步”,产生鲜明的节奏感,才能将诗歌情感强调出来,才能将诗歌的韵味体现出来。 4、语气:包括诵读的抑扬(语势及语调)顿挫(停顿)轻重(重音)、徐疾(节奏)等的变化。
三、扫清字词障碍。注意圈点出自己没读准的字,正音。
瞩(zhǔ)望 茑(niǎo)萝颤(chàn)动眸(móu)子 苦涩(sè)
四、学生自由放声诵读全诗,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能读准字音,力求能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 2、找一找 找出作者表现“幸福”的事物(勾画出关键词),并尝试为前五节诗的内容各拟一个小标题。 第1节:写收获之后的劳作者斟满了酒杯。 第2节:写静立田间的果树。 第3节:写疾飞的归鸟。 第4节:写雨中的浆果。 第5节:写劳动者家庭团聚的温馨。 3、思一思 说说这五幅画面中分别表现了怎样的一种幸福? 收获的满足、奉献者的期待、归家的急切、成长的快乐、亲情(家庭)(团聚)的温馨
互学
一、读一读,品一品 揣摩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诗句。 (要求学生回答时首先要读出所品味的诗句。在美读中赏析,在赏析中品味。) 例如:“丰收的镰刀”形象地点出劳动者的身份,丰收让人自然联想到丰收的喜悦。 “喘息”表明它完成了丰收过程中的艰苦劳动。拟人化的写法,把镰刀人格化,赋予其生命。 “瞩望”形象地写出摘净果子的树静默在田野那样一种无言的期待,给人极大的想象空间。 “一闪而过”突出鸟儿飞翔的快捷,自然界的生命充满了对家的依恋。 又如“淅淅沥沥的小雨”、“茑萝绿色的卷须轻轻颤动”营造了恬静而充满生机的氛围,“红色”意味着成熟,“微笑”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出成长的快乐,对世界的憧憬向往尽在其中。
二、读一读,议一议 学习最后一节诗,领会诗歌的主旨。 1.齐读最后一节诗。 2.结合最后一节诗的内容,自由提出自己不懂的诗句请求帮助或是自己畅谈对某一句的理解,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对某一句的感悟。 幸福和痛苦是分不开的,它们相伴相生共同构筑人生。历经痛苦折磨后得到的幸福更值得细细品尝、咀嚼。 求学 在学习过程中,你还有哪些困惑?写下来,全班交流。
固学
一.诵读全诗 1、听一听 教师范读 2、读一读 学生自主放声诵读,边读边用斜线和重音符号标出停顿节奏及重音,并体会诗中的情感、语速、语调。(师生互动,达成共识) 3、诵一诵 (1)、指名几位同学表情诵读。 (2)、集体诵读。(男女分读、齐读)
二、作业 (1)《长江作业本》作业吧一1——5题,作业吧二7——15题。 (2)背诵全诗
3、《槐乡的孩子》名师导学案
【小编寄语】《槐乡的孩子》名师导学案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收集的优质的教学案例,目前,“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实际教学中,该模式能更好的将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跟语文小编一起来学习学习!
《槐乡的孩子》名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体会一些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学习重点:
1.学习自己读懂课文内容,培养自读课文的能力。
2.感受到劳动的快乐。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无论是在草地上玩耍,还是去野外爬山,我们的心中都充满了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槐乡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快乐。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要先读自学提示用序号标出本课学习的两个任务。
2、我要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用联系上下文、查字典、找近义词等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
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槐乡(huái ɡuí) 花苞(bāo pāo) 耷拉(dā tā)
塞东西(sāi sài) 缕缕(lǚ lú ) 炊烟( chuī cuī )
3、对照略读提示,轻声读课文,画出描写槐乡孩子可爱的语句。
(1)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
从这句话我体会到槐乡的孩子
(2)男孩常常是爬到树上,用长长的钩刀一下又一下地削着槐米。
女孩有的弯腰捡着,两条辫子像蜻蜓的翅膀,上下飞舞着;有的往篮子里塞着槐米,头一点一点的,像觅食的小鸭子。
从这些语句中,我体会到槐乡的孩子们 。
⑶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孩子们满载而归,田野里飘荡着他们快乐的歌声。
月落柳梢,劳累一天的孩子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
从这些语句中,我体会到槐乡的孩子们 。
三、诵读全文,加强积累
1、我要再读一遍课文,读出槐乡的美,槐乡孩子劳动时的快乐。
2、我要把喜欢的句子抄写到我的摘抄本上。
四、课后拓展
说说自己课余所从事过的劳动内容。可以是参加公益劳动的,也可以是帮助家长做家务的。先想一想准备说哪方面的内容,再说说自己劳动的经过和感受。
以上就是小编跟大家分享的《槐乡的孩子》名师导学案的全部内容,导学案中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有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最后,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4、《 幸福是什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我要认识“彼、锹”等6个生字,会读“脸颊、彼此、铁锹、树杈、诧异、麦子、义务、枯枝败叶”等8个词语。
2.我要朗读课文,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对别人有益的事情。
3.我能和同学合作表演课文内容。
学习重点:
我要了解故事内容
学习难点:
我要理解“幸福是什么”
知识链接:
童话根据人物形象类型不同,可分为常人体、拟人体、超人体三类。
1.常人体童话:描述普通人的生活,但这些人的性格、行动、遭遇都特别离奇夸张,如《皇帝的新装》。
2.拟人体童话:把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让他们具有人的思想、感情、人的性格行为。如《木偶奇遇记》、《去年的树》等等。
3.超人体童话:借助超越常人与自然力的神仙、妖魔或宝物来展开神奇怪诞的情节。如《巨人的花园》、《幸福是什么》等。
学习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激情导入:
有位作家说,幸福是一个谜,让一千个人来回答,就会有一千种答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幸福是什么》,看看我们能从故事中找到什么样的答案。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要先读自学提示用序号标出本课的两个学习任务。
2、我要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我要用联系上下文、查字典、找近义词等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
4、我能借助下面的提示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这篇童话是按照 的顺序记叙的。先讲三个牧童 。再讲智慧的女儿让他们自己弄明白幸福是什么。接着讲十年后,三位青年再次在井边相遇,他们回顾各自十年的生活经历。最后智慧的女儿告诉他们:
。
三、研读课文,感悟幸福。
1、默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三个孩子是怎样寻找和认识幸福的?画出相关语句,品读品读。
十年里,第一位青年通过 ,明白了 。第二位青年通过 ,明白了 。第三位青年通过 ,明白了 。
最后,通过智慧女儿的总结,他们三个人都明白了幸福要靠 ,要靠 才能获得。
2、我要把文中智慧女儿的话多读几遍,并抄写到积累本上。
三、联系实际,升华认识。
对雷锋来说,幸福是“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的快乐;
对农民来说,幸福是 ;
对母亲来说,幸福是 ;
对警察来说,幸福是 ;
对我来说, 幸福是
5、《槐乡的孩子》导学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文中表达生动的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选择背诵文中描写槐乡五月或槐乡八月的段落。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理解“五月,是槐乡孩子满意的季节”“八月,是槐乡孩子繁忙的季节”。
4.展开想象,感受槐乡孩子劳动的画面、
学习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槐乡的风土人情及槐乡孩子的勤劳淳朴、吃苦耐劳的品格,并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难点:理解文中关键的词句,品析语言的魅力
课时划分: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提出问题。(槐乡的孩子怎么样?槐乡的孩子在干什么?)
二、揭示目标:自读读课文,初步感知
三、出示思考题,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1、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一些词语要想像当时的情景、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如暮霭、草垛等。也可以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实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一会我们讨论交流
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3、学生动笔将课文分成两部分,并画出各部分的中心句
四、自学反馈,汇报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五、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突破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槐乡,感受孩子们快乐的生活。
二、自学提示:
1、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理解“五月,是槐乡孩子满意的季节”“八月,是槐乡孩子繁忙的季节”。
2、朗读、想象,感受槐乡环境美及孩子们的勤劳与快乐。
3、畅谈自己想不想做槐乡的孩子,并说明原因。
三、汇报交流,品读欣赏
1、为什么说五月是槐乡孩子满意的季节,谈谈你的看法。
a因为五月槐花盛开景色很美。
b还因为槐乡的味美,到处都是香气扑鼻(浸,昰泡的意思,更能说明槐乡天上地下四面八方都是香气。)
c槐乡的孩子很美,热情好客。用槐花装扮自己。也是槐香一道亮丽的风景。
师小结:五月对于槐乡的孩子来说,槐花带给他们的远远不止是绝美的风景,甜甜的槐花蜜,美味的槐花饭,更是无穷的幸福与快乐。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那为什么又说八月是槐乡孩子繁忙的季节呢?谁来畅谈自己的感受。
a 因为在这八月我体会到了槐乡孩子的辛苦与忙碌(天热,午饭,劳动时间长)
b 我体会到槐乡的孩子快乐(收获槐米的热闹场面,满载而归唱歌回家;带着甜蜜进入梦乡)
c槐乡的孩子的勤劳懂事(他们从小就知道为父母分担辛劳自己赚取学费------)
四、练习设计:品读佳词妙句,领悟作者用词的准确。
⑴叠词的广泛运用,使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如:槐豆豆、香喷喷、山山洼洼、摇摇晃晃、一缕缕炊烟、香香的花粉。找出文中的叠词,读一读。
⑵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的描写更生动形象。
⑶侧面烘托的描写。
(4)学生读出自己写的和大家一起分享,指导写作。
五、拓展升华:说说心里话,你想不想做槐乡的孩子?为什么?,指名回答,畅所欲言(从景美和孩子快乐---来谈)
五、作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六、板书设计
槐乡的孩子
五月 幸福快乐(满意)
八月 吃苦耐劳(繁忙)
6、《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导学案
温馨寄语: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
意思是:要时刻体贴、理解父母,不要让父母操心。出自《劝报亲恩篇》。学习目标:
1、会认具、柜、芒、售、货、药、品、兵、咱、抢、裕11个生字。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感受小男孩矛盾复杂的心情,从而体会小男孩的懂事、孝顺。学习关爱父母、关爱他人的好品质。
学法指导:
1、结合课文内容和课文中的注音,并能够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
2、自读、赛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读课文,在读中受到关心父母、关爱他人的思想教育。
自主学习:
1、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借助注音和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看看我预习的怎么样。
①课文一共有 个自然段。
②给加点的字注音。
( )( ) ( ) ( )( ) ( )
玩具、 柜台、 光芒、 售 货 员、士兵
( )( ) ( ) ( ) ( )
药 品、 咱 们、 抢 答、 富 裕
③我会连线。
阿姨 看玩具汽车 闪着 妈妈的手
妈妈 售货 抢着 说
小兵 买药 拉着 光芒
3、读一读、记一记。
药品 礼物 柜台 玩具 富裕 专心 目不转睛 兴奋的光芒
合作探究:
小男孩喜欢汽车吗? ,我是从第 自然段知道的,让我们再用欢快的语气把小男孩对小汽车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吧!
为什么小男孩说不要妈妈买小汽车?(提示: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我觉得小男孩是个 的孩子!
这个小男孩感动着售货员阿姨和售货员阿姨的女儿,也感动着我们每位小朋友,让我们再用心地读读这个感人的故事吧。
我想对小男孩说——
我想对售货员阿姨说——
拓展延伸:
课堂检测:
一、组词:
柜( ) 抢( ) 裕( ) 具( )
距( ) 枪( ) 浴( ) 且( )
二、连一连:
盯着 衣服 漂亮的 孩子
闪着 柜台 富裕的 生活
拉着 光芒 懂事的 汽车
7、《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的基本观点。
2、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
3、品味父爱、母爱的区别,认识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学会爱自己的父母。
【过程与方法】
1、比较法,通过对父爱与母爱的比较,重新审视其本质。
2、问题探究法,以时间和逻辑顺序分析“爱是一种能力。”
3、讨论法,联系自身,感悟生活,获得爱的真谛。
【教学时数】:一课时
【预习】
1.通读课文,初步把握作者观点,感知主要内容。
2.识记下列字音及字形:
一刹()那给()予罪孽()咄咄()逼人
8、《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导学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导学案
高一语文组编写人:贺堂飞201225
【学习目标】
1、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的基本观点。
2、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
3、品味父爱、母爱的区别,认识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学会爱自己的父母。
知识链接
1.作家与作品
埃里希弗罗姆(1900~1980),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社会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从人本主义出发,力图将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这两种学说融合起来,并以此来考察、分析当代世界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现实问题、矛盾和危机。“人性异化”是弗罗姆以人性为标准,透过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繁荣和生活富裕的表象,考察其内在矛盾而得出的结论。他对这一社会中的人性异化问题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与批判。
同时,弗罗姆也是当代西方新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权威。他探索了心理学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问题,他提出所有已知的社会结构均不能适应人类的基本情绪需要。他认为将精神分析的原则应用于病的治疗,人类便能设计出一个心理平衡的“健全社会”。弗罗姆一生著述甚丰,内容广泛,主要著作有《逃离自由》《健全的社会》《爱的艺术》《随笔》等。
2.《爱的艺术》中所谓的“爱”与人们普遍认为的那种“一个人偶然幸运地体验并陶醉的一种纯粹的快感”不同。弗罗姆认为,爱与其说是一种情感,毋宁说是一种能力,一种态度。爱是一种积极的活动,并不是一种被动的情感。如果用最通常的方式来描述爱的主动特征,那么,它主要是给予,而并不是接受。
3.弗洛姆《爱的艺术》前言(节选)
这本书必定会使所有期望从这本书得到掌握爱的艺术秘诀的读者大失所望。
恰恰相反,这本书要告诉读者,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
(选自《爱的艺术》,西苑出版社)
一、预习案
1.读准字音,利用工具书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熟记。
一刹那()给予()休戚相关()辜负()归根结蒂()罪孽()惩罚()咄咄逼人()专横()
2、解释下面的词语
节外生枝:
归根结蒂:
咄咄逼人:
3.整体把握全文,自己尝试编写全文结构提纲。
探究案
1、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3.文章中谈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这两种原则的区别在哪里?
4.母爱和父爱各具有什么特点?母爱和父爱各有什么消极的一面?
训练案
1.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3分)
A.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弗罗姆认为: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
B.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C.周围的现实、人和物体,凡是能引起婴儿身体内部的满足或失望的才会对他产生意义。
D.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铜、铅、锌等金属成分被禁锢在火山岩凝固成的石头里,所以一般要发现它们是比较困难的。
B.他们竟然公开向中学生兜售黄色书刊,威胁学生并向学生勒索钱物,这实属是践踏法律尊严的违法行为。
C.我市约近70%左右的青年认为“勤俭节约”“善待他人”是优秀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D.强调生活的教育意义,并不意味着可以用生活取代教育,因为生活毕竟带有零散性,并且还含有消极的东西。
3.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句子恰当的一项是()(3分)
自从地球印下人类的足迹以来,地球的容颜逐渐由美变丑了。特别是迈入工业社会化以后,人类在向大自然索取大量财富的同时,也排放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废渣,污染着自己赖以生存的____________,地球伤痕累累,公害频频发生,_________________,人们感到生活在一个缺乏安全的环境中。
A.天空、河流和大地“三废”的阴影像阴云在世界各地飘荡
B.沃野、蓝天和长河“三废”的阴影像虎豹在世界各地肆虐
C.土壤、水源和空气“三废”的阴影像强盗在世界各地横行
D.空气、水源和土壤“三废”的阴影像幽灵在世界各地游荡
4.根据语意续写两个运用比拟手法的句子,整个语段构成一组排比句。(5分)
夜的寂静和幽暗,使我一下子回到了自然母亲的怀抱。我的兄弟姐妹是这样众多,这样令人怜爱!石头哥哥坐在路边冥想着远古的故事,缅怀着女娲和愚公的风采;松树弟弟在年轮里写着成长的日记,述说着对土地和阳光的感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出你最最有感触的话,写一段文字表达一个孩子对“与父母之间的爱”的理解。
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导学案
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导学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作者介绍
埃里希·弗罗姆(1900-1980),德国(后加入美国籍)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亦被认为是新弗洛伊德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生于德国梅茵河畔的法兰克福,1922年获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1922年到1933年在法兰克福心理分析研究所和社会研究所工作。纳粹夺取政权后,他于1934年流氓美国,曾任耶稣大学讲师。移居美国后,他与科·霍尼(1885-1952)一道成为美国新弗洛伊德主义的创始人。1951年担任墨西哥国立大学教授,后来又执教于密执安州立大学纽约大学。
他从人本主义出发,力图将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这两种学说融合起来,并以此来考察、分析当代世界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现实问题、矛盾和危机。“人性异化”是弗罗姆以人性为标准,透过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繁荣和生活富裕的表象,考察其内在矛盾而得出的结论。他对这一社会中的人性异化问题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批判。
同时,弗罗姆也是当代西方新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权威。他探索了心理学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问题,他提出所有已知的社会结构均不能适应人类的基本情绪需要。他认为将精神分析的原则应用于病的治疗,人类便能设计出一个心理平衡的“健全社会”。弗罗姆一生著述甚丰,内容广泛,主要著作有《逃离自由》《健全的社会》《爱的艺术》《随笔》等。
○整体把握 这篇课文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论述人从婴儿到童年时期感受和体验母爱的能力的发展。
1段 说明婴儿还不能辨认物体,还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以外的世界的存在。
婴儿不具备爱的能力 节选部分主要写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性质和发展变化:
母亲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亲是孩子的“思想世界”,孩子从对父母的依附转到对以父亲为中心的依附,最终与他们分离,在自己心中拥有父母两个世界,灵魂建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2段 阐述孩子不断长大,就开始知道其他物体有其自己的、与他无关的存在。孩子会叫物体的名称,学习如何对待这些物体;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渐渐地有母爱的体验。
母爱是无条件的,其缺陷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
3段 论述八岁以下的儿童还不会爱。以后在成长中,会出现新的感情,那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从被爱转变为爱人,去创造爱。 不过,从童稚的爱到成熟的爱需要许多年。
第二部分(第4~7段),阐述父爱的性质,以及父爱与母爱的根本区别。
4段 说明婴儿完全依赖母亲,幼儿开始认识世界,与母亲的关系不再像起初那样至关重要,而与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
5段 指出母爱的本质是无条件的,因此无论是儿童还是承认都深深渴求母爱。而通过努力换取的爱往往会使人生疑,使人害怕这种爱会消失,并往往使人感到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6段 概述母爱和父爱的本质区别。对孩子来说,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亲这是代表思想世界,是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7段 阐释父爱的本质。指出与无条件的母爱不同,父爱是有条件的爱。父爱的本质是:顺从是最大的道德。父爱的积极面是,可以通过努力赢得这种爱;父爱的消极面是,如果辜负了父亲,就可能失去这种爱。与母爱不同,父爱可以受孩子的控制。
第三部分(第8~10段),指出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脱离对母亲的依赖和父亲的权威,他成为自己的父母8段 提出对母爱和父爱的不同要求。母亲在身体上和心理上给予孩子的爱和关怀,使孩子有安全感,还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就开始知道他正视将来会遇到的困难,并使孩子对自身的能力产生自信心,最优使孩子能够无须依赖父亲的权威而自立。
9段 指出一个成熟的人,他就是自己的父母。他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上,在内心建立起父母这两个形象。
总论: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建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母亲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亲是孩子的“思想世界”,孩子从对以母亲为中心的依附转到对以父亲为中心的依附,最终与他们分离,在自己心中拥有父亲和母亲这两个世界,奠定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文章条理清晰,层层深入,阐明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性质及发展变化。
◎问题探究
1.作者在本文中说,母爱是无条件的。真的如此吗?
作者只是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不错,相对于其他几种性质的爱而言,它是最少明确意识到爱的动机和目的的一种形式。母爱很少有需要报偿的明显动机。但是,弗罗姆忽视了另一个方面,即母亲之所以爱孩子,是因为孩子给她以慰藉和希望,这种慰藉和希望在很多场合是潜意识的,或是下意识的。母亲并不一定明确意识到这一条件性,但是没有明确意识到并不等于客观上不存在。无论多么伟大的母亲,都会因孩子的离去而感到空虚,也都会有“望子成龙”的思想意识。这种空虚正是由于她期待孩子的慰藉造成的,这种“望子成龙”的意识正是母亲寄希望于孩子的反映。
2.文章中谈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这两种原则区别在哪里?
按照作者的观点,爱自己的价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实现的,只有在他人和社会的存在中才能实现。“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比被爱更重要。”后一种爱是成熟的爱,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前一种爱是不成熟的幼稚的爱,因为受到了别人的爱,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
○《爱的艺术》介绍
埃里希.弗罗姆的《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这部著作自一九五六年问世以来已经被译成几十种文字,仅英文版就发行几百万册以上,这在西方——就理论性专著而言——是罕见的。此书畅销至今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据说,如果将此书的各种文字的读者加在一起约数亿人次,其影响遍及世界各地。
作者在此书中对马克思的爱的理论持赞成态度,在继承精神分析方法基础上,分析和批评了弗洛伊德主义。但此书不是一部政治性的爱的理论专著,而是一部从科学和精神分析角度谈爱的伦理著作。埃里希.弗罗姆试图把马克思关于爱的理论与精神分析理论揉为一体,既采用了马克思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社会存在尤其是社会经济关系分析社会意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又采用精神分析方法,对爱的艺术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2008-7-25
知识能力:了解作者,理解父爱的本质和母爱的本质,了解弗罗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阅读论述类文章的方法,即理性分析的解读方法。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理解、探究和评价作者对父爱与母爱本质的思考以及对于理想人格的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导入:
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作者介绍:
弗罗姆 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
※解题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对象:母亲、父亲、孩子 内容: 爱
※理清脉络1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递 进 体验母爱(1-3) 无条件、自然
感受父爱(4-7)有条件、思想 时 间
能 力 完善自身(8-10)自己的父母
理清思路,整体把握。
(1—3)一个人的爱的能力发展。
①婴儿时期,是一个自恋阶段;
②生长发育阶段(八岁到十岁之前)被人爱,且被人无条件地爱,作者还谈到了母爱的本质;
③少年时代(八岁到十岁之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唤醒爱,创造爱。
(4—7 )爱的对象的发展及原因。
④最初几个月和最初几年,同母亲的关系最为密切;
⑤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
⑥母爱与父爱性质上的根本区别;
⑦辩证看待母爱与父爱对孩子的意义。
(8—10)探讨了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就是父爱与母爱的综合的问题。
小结:生命之初,人不懂得爱,母亲意味着温暖和食物,意味着全部。随着长大,懂得了我被人爱。到了八岁以后,出现了一种新的感情,通过自己的努力唤起爱。前三段纵向分析了一个人爱的能力发展。成熟的爱应该是付出先于得到。四到七段横向比较了父母之爱的本质区别。这两部分的关系是因果关系,前果后因,一个人爱的能力之所以会有发展,是因为父爱在孩子生命中逐渐有了重要的地位。最后一部分是八到十段,卒章显志。
文章既有纵的分析,又有横的比较,纵横交织。既有现象的罗列,又有本质的分析。溯果求因,逐层深入,先分后总,层次分明。
5、概括文章的主旨。这篇文章不是简单的对父爱与母爱的歌颂,而是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孩子的发展进行的剖析。也就是“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问题设计:
1、父爱与母爱的特点
2、父爱与母爱的区别
3、父爱与母爱的积极性与消极性
4、比较,找出原因。
5、什么样的爱才是成熟的爱
6、如何完成成熟的一生。
※问题探究:母爱与父爱分别有那些特点?有哪些不同?有哪些积极性与消极性?比较分析,说说两者差别的原因。
时 间 母爱——童年时期 母爱——被人爱、无条件 能 力
父爱——成长时期 父爱——通过努力、有条件
特点与区别 优缺点
母爱 ①无条件。祝福、和平,不用为此努力。 ①伟大,渴求。
②自然世界。故乡。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②不需努力,无需赢得。
父爱 ①有条件,需要努力,顺从是最大的道德。 ①努力,受自己控制和支配。
②思想世界。法律、秩序、纪律等。 ②必须努力,否则会失去。
○弗罗姆观点:
爱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艺术。
○问题:什么样的爱才是成熟的爱?
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不成熟 被动
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成熟 主动
○阅读最后一部分问题:如何完成成熟的一生?
①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 ②树立起两个形象。
③成熟的人,他就是自己的父母,学会自立。
④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理智和判断力上。
○疑难句子理解:
母爱是无条件的。父爱是有条件的。
天真的、孩童时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我我爱人。”
※※合作探究:
通过本课两种爱的对比,弗罗姆为我们指出了成熟的爱的标准,在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该如何去实践这两种爱,又如何去成就完美人生呢?
爱的途径——努力和奋斗
爱的内涵——爱他人,爱自己
爱的升华——珍惜情感,感恩
○ 成熟的应该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充分体现
成熟的爱来自于成熟的人生与成熟的灵魂
“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
课堂总结部分:
这篇文章借谈一个人爱的能力、爱的对象的发展、父母之爱的本质区别和优缺点,来谈人理想人格构建的问题。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最后一段水到渠成、高度概括。
结构上,文章纵横交织;表达方式上夹叙夹议,既有详细阐发,又有高度概括;语言上精警凝练,又不乏形象生动。(文章有很精彩的比喻句,例如: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文章既分析了生理现象,又透视了心理问题。
采用辩证的方法(父母之爱各有优缺点),站到了哲学的高度。
深入理解和探究 整体把握文章后,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
①‘第一段的“自恋”是什么意思? 瞻前顾后,后面两句就是解释。即以自我为中心。
②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有被人爱的资本。 所谓“被人爱的资本”,也就是指我是母亲的孩子。
③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句中“祝福”和“和平”是什么意思?
祝福”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真切关心与爱护,包含有无私的、纯粹的、不求回报的意味。而“和平”一词用得尤为巧妙,韵味颇丰。它不仅指出了母亲温柔、平和的特点,而且有一种博大、宽厚的感觉,与下文的“大自然”“大地”“海洋”等词语结合起来,更能写出母爱的深度。
④文章提到两种爱的原则,一种是“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另一种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这两种爱的原则区别是什么?
前一句,“被人爱”是原因,“爱人”是结果。因为被人爱,所以我爱人。以自己为中心,强调先获得再付出,是幼稚孩童式的爱的方式。
后一句爱人是原因,“被人爱”是结果。因为我爱人所以我被人爱。先付出再获得,是对爱成熟的理解。
童稚的爱是单向的、简单的、自我中心的,而成熟的爱是双向的、相互的,更加复杂,也更加美好。
⑤我在这里提到的母爱或者父爱都是指“理想典型”,也就是马克斯·韦伯提到了的或者荣格的方式爱孩子。我更多的是指在母亲和父亲身上体现的那种本质。句中“理想典型”是什么意思?
理想即作者的希望;典型即概括性的抽象的东西。也就是作者理想中的父爱与母爱的本质。是对于父爱与母爱的具体表现的一般特征与性质的抽象,不是指现实生活中父亲或者母亲表现出来的情感。弗罗姆希望母亲更多的鼓励孩子独立和正视困难,而父亲则应该更宽容,并且要给与孩子更多的自信。
①根据最后两段内容,概括一下成熟的人具有的特点。
独立、温和;自信、理智。前两点来自母亲,后两点来自父亲。
②最后两段的有些内容看似矛盾,你怎么理解?
例如:“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 “她应该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矛盾吗? “在六岁左右孩子就需要父亲的权威和指引”和“从而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矛盾吗?
“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和“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矛盾吗?
均不矛盾。
理想的母爱会给孩子安全感的,现实中的母亲应该能给孩子安全感。孩子只有拥有安全感,才能学会独立,脱离母亲的庇佑。这句讲了人成长的过程。由崇拜权威,崇拜父亲,逐渐成长为相信自己,是自己的主人,从而超越父亲的权威。正因为父爱是有条件的爱,对孩子而言,会感觉到严厉,会害怕父亲,所以理想的父爱才应该宽容,耐心。
※※作者认为,母亲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亲是孩子的“思想世界”。成熟的人就意味着他不是依赖父亲、母亲给他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
回想自己成长的道路,是否感受到这两个世界对你的影响?你又该如何为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而努力呢?这两个世界将给你的人生带来什么样的境界呢?(选择一个问题回答,课上动笔写,小组代表发言) 生活——文本——生活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导学案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
10、《拟行路难》导学案(包含教师用学案和学生用学案)
《拟行路难》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4、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5、学会比较阅读
【学习重点】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学习难点】
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学习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2)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3)解释题意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富有感情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3.请尝试翻译本诗,要求创设意境,语言优美,表述连贯通顺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也是有命的(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二、把握情感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明确: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诗的前四句不言愁,第五、六句借酒浇愁、用歌断愁,第七句是一个大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紧接着第八句,又是一个急转,“不敢言”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却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古诗源》)
2、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这是古代的血统论
(分析: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
3、“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着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了高潮
4、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5、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延伸拓展:
1、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诗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有哪些影响?
【明确】
作者的《拟行路难》对李白的《行路难》很有影响
从思想内容看,都是写怀才遇的悲愤不平的感情
从语言风格看,都得力于汉乐府的影响语言质朴,用近乎口语的文字表现深邃的诗意
2、谈谈你对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现象的认识
四.当堂检测
默写《拟行路难》
五.学习反思
2、推荐阅读: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1)找出这首诗的诗眼?
【明确】忧思
(2)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明确】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来弹琴),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来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3)诗人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如此忧思?(引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答)
【明确】三国魏晋时人公元249年,司马懿杀曹爽,专国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魏帝曹芳,立曹髦公元260年,司马昭杀曹髦,立曹奂死后,由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阮籍就是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与周旋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详细内容见补充资料)
七、作业布置:
附:鉴赏资料
1、《拟行路难》
《拟行路难》着重表现诗人在门阀制度压抑下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不平
诗歌开首两句由泻水于地起兴,以水流方向的不一,来喻指人生穷达的各殊这是一个很有名的比喻,它能够从平凡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即以水流方向各别来显示人生遭际的殊异,耐人咀嚼,叫人感悟
次二句承接上文:既然人的贵贱穷达就好比水流的东西南北一样,是命运注定、不可勉强的,那又何必烦愁苦怨、长吁短叹不已呢?表面上,这是叫人们放宽心胸,承认现实,其实内里蕴蓄着无限的酸辛与愤慨这关键就在一个“命”字上大“命”当头,谁还能强争强求?只能听凭它贵者自贵,贱者自贱但反过来问一声:“命”就真的那么公正合理吗?为什么人人必须服从它呢?低头认“命”,原是无可奈何的事;把社会生活中一切不正常的现象归之于“命”,这本身就包含着无言的控诉
再往下,诗思的发展仍然循着原来的路子认了“命”,就应设法自我宽解,而喝酒正是消愁解闷的好办法我们的诗人于是斟满美酒,举起杯盏,大口大口地喝将起来,连歌唱《行路难》也暂时中断了,更不用说其余的牢骚和感叹
那末,矛盾就此解决了?诗还用得着写下去吗?“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陡然翻转,用反诘语气强调指出:活着的心灵不同于无知的树木、石块,怎么可能没有感慨不平!简简单单七个字,把前面诸种自宽自解、认命听命的说法一笔抹倒,让久久掩抑在心底的悲愤之情如火山般喷射出来,其热度和力度足以令人震颤
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扔下手中的酒杯,横眉怒目,拍案而起,正要面对不公平的命运大声抗辩可是,他并未由此再进一步发泄这种感愤,却轻轻一掉,用“吞声踯躅不敢言”一句收结全诗,硬是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重又吞咽下去“不敢言”三字蕴藏着无穷的含意,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愤激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愈是不敢言说,愈见出感愤的深切经过诗篇结末两句这样一纵一收、一扬一抑,就把诗人内心悲愤难忍、起伏顿宕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套用一句老话,谓之“笔力足以扛鼎”
这首诗在音节上也有它独到的地方它不像前面第一、第三首诗采用纯七言句,而是用的长短相间的杂言体杂言似乎不及七言整齐,但有个好处,就是能灵活组织句子,便于选择合适的声腔,以配合文情的传递本诗头上六句正是巧妙地运用了五七言句式的交错,建构起一短一长、一张一弛的节奏形式,给人以半吐半吞、欲说还休的语感而到了结尾处,则又改为连用七言长调,有如洪水滔滔汩汩地涌出闸门,形成了情感的高潮声情并茂,可以说是鲍照乐府歌行的一大特点,它对唐人歌行体诗篇也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细心玩味
——选自《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第759—760页,上海辞书出版社
《拟行路难》导学案学生用案
【学习目标】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4、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5、学会比较阅读
【学习重点】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学习难点】
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学习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2)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3)解释题意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富有感情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3.请尝试翻译本诗,要求创设意境,语言优美,表述连贯通顺
二、把握情感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2、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3、“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4、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5、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三、延伸拓展:
1、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诗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有哪些影响?
2谈谈你对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现象的认识
四.当堂检测
默写《拟行路难》
五.学习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