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教学案一等奖

《《次北固山下》教学案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次北固山下》教学案一等奖

1、《次北固山下》教学案一等奖

课题 次北固山下 

学习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学习重点

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学习难点

 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2、《次北固山下》教学案

课题 次北固山下 

学习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学习重点

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学习难点

 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次北固山下》导学案

三十中导学案八年语文——《次北固山下》


【学习目标】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推测、品味优美的语言。

【学习重点】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学法指导】学生课前通过阅读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自主预习,了解诗歌的作者、作品、创作背景,掌握生字、生词的意思,弄懂诗歌所用典故的含义,在此基础上疏通诗句的基本意思。

通过反复诵读,基本了解诗篇的主题。

自主尝试完成课后“积累”三题,重点完成一、三题。

【课前准备】 ①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掌握生字、生词的意思。 ②了解诗歌的作者、作品、创作背景。 翻译诗句,了解内容,总结诗歌主题。

【导学问题】南拳妈妈在《牡丹江》中唱到:“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那么从小学到现在,你都学过哪些表达思乡的诗歌,请你搜集整理在下面。(至少两句)

思乡诗句:

【学习过程】

一、了解作者(填空)

王湾, 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先天(唐玄宗年号,公元712~713年)进士,官洛阳尉。曾往来于吴、楚间。多有著述。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中卒。《全唐诗》存其诗十首。

二、检索创作背景

这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

三、朗读诗歌

1、自由朗读两遍。(不会的字查找字典)

2、边读边看课下注释翻译诗句。

解释词语

⑴次: 。⑵客路: 。青山: 。⑶潮平: 。⑷风正: 。悬: 。⑸海日: 。生: 。残夜: 。⑹入: 。⑺乡书: 。⑻归雁: 。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3、归纳诗歌内容:

4、总结诗歌主题:

5、欣赏名句:

写景名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写了怎样的景色,展现了怎么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赏析:

哲理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描写了怎样的景色,生和入二字好在哪里,阐明了怎样的道理)赏析:

6、学后练笔:假如你也像诗人一样羁旅他乡,或者你正在外地旅游,看见诗中所见景色,您又怎么的感受,请试着写几句话。

7、背诵诗歌并默写(请诚实地将默写的结果工整地写在小字本上)

【拓展延伸】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请你体会此诗流露的感情并写在下面:

【家长检查】请家长浏览学生的自学情况并给予学习指导或建议。

4、《次北固山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继续学习诗歌的格律常识。

2 过程与方法: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学习重点】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学习难点】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学习方法】诵读—自学—讨论—探究。

【学习流程】

(一)预习检测

1 作者( ),( )代诗人。

2 释题。

(二)课内探究

1 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你找出两个词语来体会一下。

2 颔联写的是什么内容?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3 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4 试总结本诗的主旨:

(三)拓展延伸

1 学习诗歌的格律常识:

在学习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每首诗八句话。绝句可看作是律诗八句话的节选,每首诗四句话。二者都讲究押韵,是格律诗的典型代表。

(四)训练检测

1 作者借景物来表达飘泊他乡而心思故里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点明主旨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无意说理却在景物与节令中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新陈代谢是不可抗拒的哲理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借“雁足传书”的典故来寄托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以小景传大景之神,让我们透过小景看到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壮阔大景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总结反思

5、七年级语文《次北固山下》学案

内容预览:

《次北固山下》学案

15.《古代诗歌四首》学案

教师寄语:学记古诗,聪慧一世。

学习目标:

1.学习这四首诗,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理解四首诗歌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1)《观沧海》极力描写大海的壮阔及由此而想像的景象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次北固山下》写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浪平静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钱塘湖春行》写春天迷人动感的四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净沙·秋思》画龙点睛地将景中之意达到高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主探究

《观沧海》中

⑴“观”字的作用是什么?

⑵那些景物是实写,那些是虚写?

⑶体现作者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句子是那几句?

⑷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三、 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钱塘湖,即杭州西湖。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情感。

1:统读全诗,从中归结出诗人的游踪。

2: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色,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水面初平云低,写的是怎样的 景象?为什么说云脚低?

4:最后两句是怎样结住全诗的?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1.T型台秀模样。根据你的理解,仿照加线部分,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3分)

见了大河的汹涌,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有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_____①_____,依旧遗憾;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还是遗憾。出发吧,永远出发。世上有不绝的风景,人有不老的心情。

2.出门去旅游。回忆你自己曾旅游过的一个景点,假设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运用拟人、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方式,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3.记忆钟叮当响。写出几句你知道的有关“秋”的诗句。

五、达标检测

第一部分:

1.填空:

《观沧海》一诗中的想象之句是:

《次北固山下》一诗的颈联是:

《钱塘湖春行》的名句是:

《西江月》的名句是:

2.下面不是对偶的一句是( )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D.乡音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明 月 别 枝 惊 鹊,清 风 半 夜 鸣 蝉。

七 八 个 星 天 外,两 三 点 雨 山 前。

4.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句诗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B.第二句话的意思是:旧年的春景生机盎然,令人难以忘怀。

C.“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时序匆匆交替,怎不叫身在异乡的诗人更生思乡之情?

D.诗人将“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出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5.对下列诗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B.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将诗人身在江南,却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C.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虽没有述说难以忘怀的具体情景,但“沉醉不知归路”不仅自然地引出下文,而且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

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以惊鹊写明月,以鸣蝉衬清风,“惊”写鹊,“鸣”写蝉,有静有动,有实有虚,有声有色,有形有味,堪称写景佳句。

6.如果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改为“无数个星天外,几阵阵雨山前”有什么不好?

7.《西江月》描绘了一幅 图。初一学习小组 精品资料 免费奉送!

读下面诗歌,完成8-9题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8.对这首诗中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李凝幽居”中的“题”是“写”的意思,“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意思。

B.“闲居”一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一句中的“敲”,传说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9.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一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便由于注重炼籽,故读来回味无穷。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

读《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0.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次北固山下(次: ) 客路青山外(客路: )

乡书何处达(乡书: ) 海日生残夜(残夜: )

11.诗中的千古名句是 ,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12.这首诗写的意境深婉,景情交融,主要选的景物有哪些?

(二)

读《钱塘湖春行》,回答问题: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3.该诗押的韵是 ,韵脚是 。

14.解释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行不足: 阴:

15.这首诗写了钱塘湖的哪些景色?

16.将“几处早莺”改为“处处早莺”,“谁家新燕”改为“家家新燕”有什么不好?

(三)

读《天净沙?秋思》,回答问题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7.这首曲的曲牌名是 ,曲名是 。

18.曲的第一句用了三个 词,写了三种景物,即 。

19.前三句用了 个 短语,写出了秋郊黄昏的 、 。

20.曲中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 ”;能侧面表现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诗句是 。

15.《古代诗歌五首》答案

一、积累运用

(1)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2)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3)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4)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二、自主探究

⑴“观”的作用是统领全篇。⑵山岛树木洪波实写,日月星汉是虚写。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⑷统一中国,建功立业。

三、 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孤山寺起,以白沙堤中,即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2:早莺.新。.乱花。.浅草。3:水天相接 4:直抒胸臆,白沙堤。

四、拓展延伸

1.示例:(1)没见过大漠的广袤;

(2)见了大漠的广袤;

(3)没见过森林的神奇

2.3略

五、达标检测

1.略 2.D 3.略 4.B 5.D 6.因为“七八个”“两三点”都表明数量少,星少暗示天晴,雨点少则表示雨疏而不紧,暴雨将至未至之景。 7.江南山村盛夏夜景 8.C 9.C 10.次:停泊;客路:旅途;乡书:家书;残夜:夜将尽未尽之时 1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一种欢乐、积极、向上的情怀。 12.青山、行舟、绿水、白帆、红日、和风、归雁等 13.i;低、泥、蹄、堤 14.玩不够;同“荫” 15.春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绿杨 16.“几处”“谁家”极言初春,莺、燕还不多,与“早”“新”照应。 17.天净沙;秋思 18.名;老树、老树上的枯藤、老树上的昏鸦

19.三;名词;苍凉、幽静 20.断肠人在天涯;古道西风瘦马。

6、《次北固山下》教学案例

【教学思路】

《次北固山下》与其他的乡思作品不同,它没有哀怨缠绵,没有愁肠百结,对于初一的学生,要理解这恢弘阔大之景下的豁达乐观之情,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理解本诗的情景交融是这节课的难点所在。本课的设计,意在引领学生在“读—品—悟”中理解蕴含其中的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精炼、意境深远的特点,并以本诗为例,在教师由浅入深的逐步引导中,掌握一点赏析古诗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从小学甚至呀呀学语开始就接触古诗词了,你能背一两首给大家听一听吗?(学生背)看来同学们对古诗词都很喜欢并有了一定的积累,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抒写乡思的《次北固山下》。在预习时,同学们都有共同的疑惑:对古诗的欣赏无从下手,这节课我们就以本诗为例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探讨过程

1、初读──读出感情:

师: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老师听听有没有读出古诗的节奏来。

(学生自由朗读,师生一起探讨明确本诗的停顿节奏)

师:同学们进一步感受一下,本诗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这种感情在哪一句得以体现?

(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读出本诗的感情:淡淡的乡思,最后一联语速要慢,读出抒情的色彩,然后大屏幕显示本诗的节奏,学生齐读,要求: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品味──品出诗韵:

师:同学们初步读出了这首诗的韵味,让我们一起接着来细品味、慢咀嚼。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这首诗,划出你认为最给本诗添彩的词语或句子,并想一想你为什么觉得它精彩并作点评。

(学生朗读赏析并交流自己的看法。赏析重点:“正”、“悬”、“生”、“入”,以及颔联和颈联。)

师:的确,古人非常注意词句的锤炼,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锤炼语言的典故或诗句?

(学生交流,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推敲”的典故等。)

师:美诗还需要吟读,怎样做呢?(教师示范:沉醉其中,甚至摇头晃脑,轻声慢读。)同时展开你想象的翅膀,脑海中浮现相应的画面。

(学生吟读)

师:刚才同学们大脑中一定回放了许多画面,现在请你用优美的散文语言来阐述刚才在你脑海中最清晰、最精美的那一幅。

(教师先示范一句来打开学生的思路,学生就本诗其中的一句进行创作,完成后先在四人小组内互相欣赏并根据同学建议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然后交流。)

3、感悟──悟出哲理:

师:多么丰富的内涵,多么大气的思乡曲啊!自古以来,乡思就是创作中的主旋律之一,你的知识背囊里还积累了那些关于思乡、思亲的诗句呢?跟这首诗相比,在风格上有哪些不同?

(学生回顾思乡、思亲的诗句,教师推荐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并就这些诗的风格异同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乡思作品一般是有点哀怨缠绵的,但本诗与《明月几时有》的风格却是大气磅礴的,所抒发的情感豁达乐观。)

师:老师也是身在异乡,今年暑假接到电话:疼我爱我的父亲病了,突然间,我觉得我离家那么遥远,离亲人那么遥远……与同学一起研读了《次北固山下》后,心里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思乡情原来也可以这样豁达地对待啊!那么,你读了以后有什么感想呢?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谈感想,教师赠言:我们是为了享受阳光才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生活中会有失意,生活中会有无奈,但我们依然要笑对生活,那么生活一定会充满阳光。)

【板书设计】

                                 次北固山下

                                  王湾

景:雄伟壮丽

                                  交融

情:豁达乐观

7、《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诗的内容。

2、欣赏诗中的名句。

3、积累古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背诵学过的古诗词,可以分两组由一人带领比赛。教师评价总结。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文学艺术的三座高峰,许多名篇佳句脍炙人口,源远流长。大自然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都成为了诗人吟诵歌咏的对象,并借此抒发思想情感。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次北固山下》(板书)

二、介绍诗歌知识:投影

三、解题、作者

1、学生看文中注释,解释题目: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2、介绍作者: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

三、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

2、一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3、教师总结,指导朗读要求:

⑴ 节奏停顿。

⑵ 轻重缓急。

⑶ 抑扬顿挫。

⑷ 感情充沛。

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因此,朗读时要注意划分音节,分出轻重缓急,读出来才抑扬顿挫。下边把这首诗的前两节标上符号示例(“/”表示节奏,有“/”线的地方应该适当的停顿或舒缓;“—”表示中重,“·”表示重读),没有符号的地方可以读得轻一些。请按照朗读诗歌的要求,朗读这首诗。

4、师范读、练习读、分组读、齐读。

四、细读揣摩

1、学生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教师归纳:

旅客要走的道路呀,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好乘船向前。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风向不便,一叶白帆好象悬挂在高远江天。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2、整体把握:

思考讨论:

⑴ 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色?请你从诗人的角度,以“我看到了──—”描述一下。

本诗传神的描写了北固山下绮丽的景色,首联点明题目,诗人漫游在外,到北固山下,而要走的路还很远,颈联、颔联写水涨江阔、日生春暖,本是寻常的江南景色,但诗人以一个北方人的眼光来审视这司空见惯的景象,便观赏出种种奇异的美。

⑵ 领会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⑶ 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说理由。

重点引导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小结:这首诗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开头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级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五、背诵课文

六、拓展阅读

那些四处漂泊的游子们,有的有家不能归,有的有家不愿归。远离亲人,异乡独居,遥望乡关,悲从中来。那关山万里的阻隔,那思念亲人的感伤,那壮志未酬的失意,那穷愁潦倒的困窘,都化作了游子们的一滴思乡泪。宦游在外的文人,往往是乡愁的主力军。他们有的功业未成,无颜见江东父老。有的虽功成名就,但忠孝不能两全,念家思乡也就在所难免了。

1、张籍有一首著名的诗《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与《次北固山下》从内容和体裁上比较异同。

2、同学们,你还能背出哪些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句?

3、小结:从个人遭际上看,乡愁无疑是令人同情的。而对于中国文学史来说,乡愁曾经焕发出它持久而浓郁的芳香。今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早已消解了人们的乡思,和由此带来的痛苦。千里之遥,往往朝发夕至;相距万里,可以直接对话。这是社会的一种进步,也是人类文明的发展。

除此古诗词还有写母爱、送别、爱国等题材。同学们,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我们要多背诵、多积累,在诗的海洋中畅游,使自己具有丰富的文学积淀,成为一个博学多识的人。

8、《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古代的交通是很不发达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现代的公交车。因此,流落他乡或在外谋职的人是很难定期回家的,自然会不是产生故园之思,因此,表达思乡之苦就成为类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唐代诗人王湾的诗歌《次北固山下》,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种浓浓的乡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诗歌描绘了怎样的内容?

2、诗歌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三、细读课文,思考品味。

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或者图画来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描绘的景象?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四、精读课文,拓展延伸。

作者看到了归雁,这时候想到了什么?他为什么要借助归雁表达自己的思乡之苦?如果你是作者,你漂泊在外,你将会有哪些感受,与同学们一同交流一下。

9、《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一、导入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二、读读讲讲问问

可分三步:

1、教师串讲字面上的意思,学生当即背诵全诗(由于诗的意境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估计比较易于成诵。

2、整体把握诗的内容。

3、分析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串讲:

1、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2、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3、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4、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5、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6、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按:鸿雁传书,实无其事。《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使求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学生练习背诵。(略)

整体把握。问: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自由发言)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残冬腊月)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好,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诗人产生浓重乡愁的原因。(略)

名句分析。“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这样说有根据吗?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学生凭想象自由发言。)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但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例如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显得开朗一些,是吗?说说道理。(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

三、总结

我们读古诗,既要认真领会诗人的本意,又要善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某些新的东西。例如“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样才能把古诗读“活”。

10、《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一、导入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二、读读讲讲问问

可分三步:

1、教师串讲字面上的意思,学生当即背诵全诗(由于诗的意境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估计比较易于成诵。

2、整体把握诗的内容。

3、分析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串讲:

1、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2、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3、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4、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5、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6、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按:鸿雁传书,实无其事。《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使求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学生练习背诵。(略)

整体把握。问: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自由发言)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残冬腊月)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好,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诗人产生浓重乡愁的原因。(略)

名句分析。“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这样说有根据吗?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学生凭想象自由发言。)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但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例如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显得开朗一些,是吗?说说道理。(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

三、总结

我们读古诗,既要认真领会诗人的本意,又要善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某些新的东西。例如“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样才能把古诗读“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