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一等奖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诗人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条理通畅,感情真挚,余韵无穷。下面是关于春夜洛城闻笛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快和小编一起看看吧。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鉴赏诗歌。
2、积累“月”“折柳”和“笛声”三个意象。
3、讨论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升诗歌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2.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1.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2.用文字改写古诗。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以初夏的天气炎热作为引子,自然贴切,引入对春天的回忆,跟随李白去洛阳城走一走。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李白作品《峨眉山月歌》、《静夜思》等,自然转入对李白的介绍,ppt呈现李白的简介。明确李白是个好喝酒,爱交朋友的人。
活动一:跟随李白,走入洛城
学生自读诗文,读准字音。让学生读后简单描述诗文内容,师总结后明确内容可以从题目入手,即题解(时间、地点、事件)。
学生齐读诗文,读出节奏。第一遍后请同学点评,师明确诗文的节奏和重读,停顿等,然后小组组织自读,再全班齐读。
师提问:洛阳城的笛声到底怎样让李白忘不了?引入下一活动。
活动二:聆听笛声
学生:玉笛。
师:玉笛是什么样的笛子?
生:精美的笛子。
师:“暗飞声”呢?
生:笛声听得不明确,隐隐约约婉转悠扬。
师:笛声既然听得不真切,那为何能“满洛城”?小组讨论后回答。
师明确:夜晚安静的洛阳城春风带着笛声一路飘散,作者的心里全是这样的笛声。
师:为什么作者心里全是笛声?
生:因为这是折柳曲。
师:折柳曲代表着什么?
生:离别,哀怨。
师呈现ppt,“三句点出《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明确折柳曲与送别有关。
师小结:原来在春夜的洛阳城,李白听见了代表离别的折柳曲,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李白的这一首思乡之作。
活动三:离开洛城
老师配乐,全班同学在古典的音乐中尽情读出李白的思乡之情。
师呈现仿句,“离愁是洛城的折柳曲,飘不回太白遥远的家乡;离愁是泪湿的双袖,擦不干岑参东望的故园。”生齐读。
师:离愁还是什么呢?
呈现诗文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范云)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 苏轼”
生自读,小组交流后自己选择喜欢的两句话来仿写。
课堂展示并修正。
作业:背诵并默写全文。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句话特别指出了诵读的地位。就是因为有了诵读教学,学生才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诗文极具感染力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的美,可以和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产生千古共鸣。可以说,在古诗教学中,诵读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必要教学手段。由此可见诵读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要把诵读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到底,让诵读教学在大放灿烂之光! 所以在《春夜洛城闻笛》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不同层次的读,让学生由读准、读流利——读出节奏——读出味道——读出感情,让学生在层层递进的读中,达到诵读、理解的目的。
在朗读环节中,我感觉在初读(要求学生读准、读出节奏)这个环节时,学生读得很充分。首先我提出要求(自读两遍,注意把古诗读准,读流利,后注意读出古诗的停顿,争取读出节奏。)让学生自由朗读,给足了学生的自读时间。接着,开始检测,首先是指名读,对听的学生提出要求:注意听他读准了吗?于是我又点了一个同学读,这一次,我又提出了听读要求是:注意听他的停顿。读完后,我请同学一起打节奏读,划出节奏线,再让全体同学齐读。在这一部分同学们读得很多,兴趣也很浓。我想让学生有感情的去朗读这首古诗。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首先让学生自读这首古诗,争取读出这首古诗的感觉,然后我问学生这首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是什么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学生提到故园情,进而体会出思乡之情。
我又通过语速、语调、朗读小技巧、视频泛读、背景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人情感,读出韵味,读出情感。
音乐烘托,入境朗读。音乐是生命的节奏和感情的旋律,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情绪活动,是融合思想与感情的一种艺术境界。在教学中适当运用音乐可以有效地创设情境,让音乐走进作品,用音乐诠释古诗,烘托气氛,也能进入审美境界。
在赏读环节,我先教给学生方法,然后让学生合作赏析,再展示交流。学生交流时我相机补充。最后拓展诗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但在赏读环节中我没有想到学生会有怎样的表现,对于一些问题也没有及时进行点评总结引导。
反思自己的这一环节,到底是什么出了问题?是学生吗?答案是否定的。是我自己的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出了问题。我只考虑了学生的主动性,却没考虑教师的作用,以致学生唱独角戏。
并且教师的过渡语,总结性的语言过少,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条件。
所以要想上好一节诗文课,真正能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语文课,需要老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磨练,不断进行阅读积累,使课堂教学最终的目的达到学生受益于古典诗词的滋养,陶冶性情,积累古风雅韵,为他们终生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根基。
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春夜洛城闻笛教案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及教学反思的全部内容了,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想了解更多优秀的教学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多多关注。
2、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及教学反思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诗人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条理通畅,感情真挚,余韵无穷。下面是关于春夜洛城闻笛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快和小编一起看看吧。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鉴赏诗歌。
2、积累“月”“折柳”和“笛声”三个意象。
3、讨论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升诗歌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2.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1.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2.用文字改写古诗。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以初夏的天气炎热作为引子,自然贴切,引入对春天的回忆,跟随李白去洛阳城走一走。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李白作品《峨眉山月歌》、《静夜思》等,自然转入对李白的介绍,ppt呈现李白的简介。明确李白是个好喝酒,爱交朋友的人。
活动一:跟随李白,走入洛城
学生自读诗文,读准字音。让学生读后简单描述诗文内容,师总结后明确内容可以从题目入手,即题解(时间、地点、事件)。
学生齐读诗文,读出节奏。第一遍后请同学点评,师明确诗文的节奏和重读,停顿等,然后小组组织自读,再全班齐读。
师提问:洛阳城的笛声到底怎样让李白忘不了?引入下一活动。
活动二:聆听笛声
学生:玉笛。
师:玉笛是什么样的笛子?
生:精美的笛子。
师:“暗飞声”呢?
生:笛声听得不明确,隐隐约约婉转悠扬。
师:笛声既然听得不真切,那为何能“满洛城”?小组讨论后回答。
师明确:夜晚安静的洛阳城春风带着笛声一路飘散,作者的心里全是这样的笛声。
师:为什么作者心里全是笛声?
生:因为这是折柳曲。
师:折柳曲代表着什么?
生:离别,哀怨。
师呈现ppt,“三句点出《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明确折柳曲与送别有关。
师小结:原来在春夜的洛阳城,李白听见了代表离别的折柳曲,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李白的这一首思乡之作。
活动三:离开洛城
老师配乐,全班同学在古典的音乐中尽情读出李白的思乡之情。
师呈现仿句,“离愁是洛城的折柳曲,飘不回太白遥远的家乡;离愁是泪湿的双袖,擦不干岑参东望的故园。”生齐读。
师:离愁还是什么呢?
呈现诗文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范云)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 苏轼”
生自读,小组交流后自己选择喜欢的两句话来仿写。
课堂展示并修正。
作业:背诵并默写全文。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句话特别指出了诵读的地位。就是因为有了诵读教学,学生才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诗文极具感染力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的美,可以和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产生千古共鸣。可以说,在古诗教学中,诵读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必要教学手段。由此可见诵读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要把诵读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到底,让诵读教学在大放灿烂之光! 所以在《春夜洛城闻笛》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不同层次的读,让学生由读准、读流利——读出节奏——读出味道——读出感情,让学生在层层递进的读中,达到诵读、理解的目的。
在朗读环节中,我感觉在初读(要求学生读准、读出节奏)这个环节时,学生读得很充分。首先我提出要求(自读两遍,注意把古诗读准,读流利,后注意读出古诗的停顿,争取读出节奏。)让学生自由朗读,给足了学生的自读时间。接着,开始检测,首先是指名读,对听的学生提出要求:注意听他读准了吗?于是我又点了一个同学读,这一次,我又提出了听读要求是:注意听他的停顿。读完后,我请同学一起打节奏读,划出节奏线,再让全体同学齐读。在这一部分同学们读得很多,兴趣也很浓。我想让学生有感情的去朗读这首古诗。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首先让学生自读这首古诗,争取读出这首古诗的感觉,然后我问学生这首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是什么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学生提到故园情,进而体会出思乡之情。
我又通过语速、语调、朗读小技巧、视频泛读、背景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人情感,读出韵味,读出情感。
音乐烘托,入境朗读。音乐是生命的节奏和感情的旋律,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情绪活动,是融合思想与感情的一种艺术境界。在教学中适当运用音乐可以有效地创设情境,让音乐走进作品,用音乐诠释古诗,烘托气氛,也能进入审美境界。
在赏读环节,我先教给学生方法,然后让学生合作赏析,再展示交流。学生交流时我相机补充。最后拓展诗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但在赏读环节中我没有想到学生会有怎样的表现,对于一些问题也没有及时进行点评总结引导。
反思自己的这一环节,到底是什么出了问题?是学生吗?答案是否定的。是我自己的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出了问题。我只考虑了学生的主动性,却没考虑教师的作用,以致学生唱独角戏。
并且教师的过渡语,总结性的语言过少,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条件。
所以要想上好一节诗文课,真正能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语文课,需要老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磨练,不断进行阅读积累,使课堂教学最终的目的达到学生受益于古典诗词的滋养,陶冶性情,积累古风雅韵,为他们终生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根基。
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春夜洛城闻笛教案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及教学反思的全部内容了,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想了解更多优秀的教学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多多关注。
3、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及教学反思
春夜洛城闻笛一诗表达了思乡之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夜洛城闻笛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初步鉴赏诗歌。
2、积累“月”“折柳”和“笛声”三个意象。
3、讨论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升诗歌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2.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1.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2.用文字改写古诗。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以初夏的天气炎热作为引子,自然贴切,引入对春天的回忆,跟随李白去洛阳城走一走。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李白作品《峨眉山月歌》、《静夜思》等,自然转入对李白的介绍,ppt呈现李白的简介。明确李白是个好喝酒,爱交朋友的人。
活动一:跟随李白,走入洛城
学生自读诗文,读准字音。让学生读后简单描述诗文内容,师总结后明确内容可以从题目入手,即题解(时间、地点、事件)。
学生齐读诗文,读出节奏。第一遍后请同学点评,师明确诗文的节奏和重读,停顿等,然后小组组织自读,再全班齐读。
师提问:洛阳城的笛声到底怎样让李白忘不了?引入下一活动。
活动二:聆听笛声
学生:玉笛。
师:玉笛是什么样的笛子?
生:精美的笛子。
师:“暗飞声”呢?
生:笛声听得不明确,隐隐约约婉转悠扬。
师:笛声既然听得不真切,那为何能“满洛城”?小组讨论后回答。
师明确:夜晚安静的洛阳城春风带着笛声一路飘散,作者的心里全是这样的笛声。
师:为什么作者心里全是笛声?
生:因为这是折柳曲。
师:折柳曲代表着什么?
生:离别,哀怨。
师呈现ppt,“三句点出《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明确折柳曲与送别有关。
师小结:原来在春夜的洛阳城,李白听见了代表离别的折柳曲,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李白的这一首思乡之作。
活动三:离开洛城
老师配乐,全班同学在古典的音乐中尽情读出李白的思乡之情。
师呈现仿句,“离愁是洛城的折柳曲,飘不回太白遥远的家乡;离愁是泪湿的双袖,擦不干岑参东望的故园。”生齐读。
师:离愁还是什么呢?
呈现诗文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范云)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 苏轼”
上面就是春夜洛城闻笛教案了,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关注本网站。
生自读,小组交流后自己选择喜欢的两句话来仿写。
课堂展示并修正。
作业:背诵并默写全文。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推荐文章: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一等奖最新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优秀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及教学反思
2021红楼春趣教学设计一等奖 红楼春趣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武陵春》李清照教案设计
4、《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文题解说】
这是一首李白思乡的诗。题目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闻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韵,令人回味无穷。
春夜洛城闻笛
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
本课为1课时。
1.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
2.学习诗人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写法。
3.按照诗歌的顺序作文,试着通过想象,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4.背诵诗歌。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2.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
1.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典文化的思想感情。
2.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
1.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升诗歌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2.背诵全诗。
【难点】
1.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2.用文字描写诗中提示的音乐。
导入资料助读朗读诗歌感悟想象指导写作小结方法
导入一:歌曲型
[设计意图] 通过流行歌词《李白》,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初步认识,同时产生对人物的崇敬之情,由此引出课题,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要是能重来,我要选李白,创作也能到那么高端,被那么多人崇拜。”那么李白都创作了哪些高端的诗歌呢?我们来欣赏一首(出示课题、作者)。
导入二:激情型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揭题激趣。
同学们,乡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永远的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的乡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崔颢的乡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马致远的乡愁;那么“诗仙”李白的乡愁是什么呢?(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什么勾起了他的乡愁?(生:明月)在这首诗中明月能勾起他的乡愁,那么,在李白的其他诗中,还有什么也能勾起他的乡愁?(板书文题: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一、资料助读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阅读诗歌之前,了解作者、作品的创作背景,有利于学生快速背诵,加深对文本的印象。
【课件出示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然后教师指名朗读诗歌,其他学生听读,加深印象。】
1.关于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终身不得志。李白诗以抒情为主,诗之风格豪放、洒脱、大气,清新俊逸,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他是继屈原之后,中国最杰出的诗人,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一部分诗抒发其内心的幽怨之气。有《李太白集》。
2.关于背景:这首诗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闻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认识,并较熟练地朗读全文,为下面的了解诗意奠定基础。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注意两个多音字的读音。
2.抽查学生朗读,相机正音:
散(sàn) 折(zhé)
师:同学们能根据意思的不同而选择它在诗中的正确读音,真棒!当然读好古诗,不光要读准字音,还要讲究节奏、停顿,如同唱歌一般。
3.老师示范读(老师边读边在桌子上轻轻地敲打节拍),学生模仿练读。
4.老师点名学生读(大家打节奏)。
师:读古诗除了注意节奏,更重要的是理解诗人的情感,注意读音的轻重和速度的快慢。要理解诗人表达出的情感,就得学会抓重点词。如:“暗”要读得低沉、缓慢;“满”,要读得饱满、延长音;“故园情”,要字字延长,一咏三叹。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好吗?
5.师范读,生练读。
6.师生合作读,在吟诵中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节奏和内涵。
7.我们反复读了几遍诗,你感受到了诗人闻笛后的心情吗?(生: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这是什么笛子曲引起了他的思乡情呢?让我们接下来学习诗句,寻找答案吧!
三、再读古诗,感悟想象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主旨,学会欣赏诗歌的能力。
1.学习一、二句,想象“玉笛飞声满洛城”。
想想可能是谁家的笛声?(学生先自读一、二句,然后老师播放笛曲《望乡》,让学生闭目边听边想象)
师:你从这笛声中感悟到了什么情感吗?
生:思念家乡,想念亲人。
师:那你听后心中有什么感受呢?
生:有点想念在远方的爷爷奶奶。
师:这笛声勾起了许多同学对亲人的思念。同样,这悠扬的笛声如果在洛阳城响起,会不会也勾起许多人对亲人的思念呢?
生:当然会。
师:为什么会?
生:这首曲子就是一首思乡曲,洛阳城中一定有远离故乡的人。诗人李白不就远离故乡吗?
师:不错,想得合情合理。“暗飞声”又该怎么理解?
生:笛声是看不见抓不住的,又由于闻笛是在“春夜”,所以说“暗”。
师:笛声虽然看不见抓不住,但诗人却能听得见想得到,你听,谁家的笛声已悠然传来--(播放古曲《折杨柳》,曲音由弱渐强,又由强渐弱)这笛声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渐渐飘散在洛阳城。请同学们自悟、自读一、二句。
师:这悠扬的笛声是怎么飞入作者的耳际,又是怎么渐渐飘散在洛阳城的?四人一小组交流并汇报。
生:伏案疾书的李白抬起头来,因为一曲凄清、忧伤的笛声打断了他的思路。这笛声一会儿强一会儿弱,像少女低声的倾许,又像湖面的涟漪荡漾开去。
生: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那曲调一会儿欢快一会儿忧伤,李白侧耳倾听,这笛声又像长了翅膀的小精灵一飞而过。
生:时断时续的笛声在这宁静的春夜中飘散,传入作者的耳中,这笛声断断续续,好像有淡淡的乡愁,如同一湾悠悠的小溪缓缓流淌,流向远方。
师:让我们带着感悟再次齐读一、二句。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写法是我们学写作的重点。
师:这么凄清、忧伤的笛声在春风里飘散,飞遍了洛阳城。想象一下这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这笛声又引起了哪些人的感想?
生:一个个绿豆芽似的音符好像一个个小精灵,在春风姑娘的陪伴下,手捧思念的种子撒向洛阳城。
师:好个通达人情的小精灵呀!她会把思念的种子撒向哪些地方或人家呢?这些人又会有哪些不同的反映和感受呢?
师出示句子,生想象补充。
“这些小精灵在春风姑娘的陪伴下,手捧思念的种子撒向--”
生:撒向旅店,旅客翻来覆去难以入睡。
师:旅店的旁边有什么?
生:茶楼,撒向茶楼,出门远行的人正在这儿歇脚,一边喝茶一边聊着家乡的事情。
师:茶楼的旁边呢?
生:有店铺、人家。又撒向常年在外做生意的店主、人家。
师:人家的旁边呢?
生:有湖,有亭子,有小船。这些小精灵在春风的陪伴下,来到了湖面,飞过亭子,把思念的种子撒进了小船。船客来到船头,仰望着天边的明月。真希望“明月千里寄相思”啊!
师:是啊,笛声在春风的陪伴下飞遍了洛阳的角角落落。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2.学习三、四句,体会“折柳勾起故园情”。
指一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三、四句,了解大意。
师:原来诗人在笛声中听到了《折杨柳》呀。《折杨柳》是什么乐曲?表达了什么情感?
(1)理解“折柳”。
生看书中注释。
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师补充。
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辞》曰:“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柳”与“留”谐音,暗含要行人留下来。早在《诗经》中就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来表达离乡眷恋故土之情。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后来,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有人说这个地方的杨柳被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2)师播放笛曲《折杨柳》,生闭目欣赏体会。
师:你们听后感觉这笛声像什么?试着把无形的笛声有形化,仿照例子试着写一两句话。
例句:
蝉声是一阵袭人的浪,不小心掉进小孩子的心湖,于是湖心抛出千万圈涟漪如千万条绳子,要逮捕那阵浪。(把无形的蝉声比喻成有形的浪)
蝉声如行云如流水,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又如澎涛又如骇浪,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把无形的蝉声比喻成有形的行云、流水、澎涛、骇浪)
生1:笛声好像少女低声的哭泣。
生2:笛声就像家乡的云雾将我缭绕,仿佛我已梦回故乡。
生3:笛声是深秋的风,掀起思乡的波澜,让人心颤。
师:在这宁静的春夜,李白独自客居洛阳城,原来他听到的笛声中有这叙述离愁别苦的《折杨柳》呀!他的心中会怎样呢?
生:会思念故乡、亲人。
师:这种情就叫什么情?
生:故园情。
师引读:何人不起--
生接读:故园情。
师:除了诗人李白,还有谁的心中会升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生:出门旅行的人,外地经商的人,他乡工作的人,外出求学的人……
师:总之,是远离故乡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思乡啊!
因为思乡,纳兰性德“聒碎乡心梦不成”;因为思乡,范仲淹“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因为思乡,李白又会怎样呢?此时的他,会有怎样的动作、神态、心理呢?结合自身的感受想一想,写一写。
生1:这首曲子触动了他孤独伤感的情绪,使他不由得想起曾经与亲友在春风中折柳赠别的情景。
生2:他呆呆地望着窗外。向西望,那是他家乡的方向。他似乎看到一个柔弱的身影在古井边一俯一仰。那是他母亲在汲水!
生3:他不禁流下眼泪,泪水模糊了他眼前的景象。
生4:他来到窗前,仰望星空,深情地吟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的思绪渐远,耳边响起的已不是笛子的声音,而是远在千里外的家人的嘘寒问暖,一句句唠叨饱含了多少深情啊!
生5:“唉……”,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一阵春风吹来,他收回思绪,伏案坐下,写下了这首《春夜洛城闻笛》。
(3)分句引读。
师:在这宁静的春夜,不知从谁家飞传出悠悠笛声,飘散在洛阳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师:李白听到了感伤离别的《折杨柳》--此夜曲中闻折柳。
师:这么动人心弦的曲子,勾起了李白深深的思乡情,不免感慨道--何人不起故园情。
(4)再次引领学生整体诵读古诗,感悟诗情。
师导读:一千多年前,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游洛阳时,听到哀怨幽咽的《折杨柳》引发了他浓浓的故园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思乡之作。(生深情齐读古诗)
师:李白曾因明月而生思乡之情,现在又因《折杨柳》的笛声而生思乡之情,这种写作方法叫作“触景生情”或者说“借景抒情”。
师:我们如何把外在的景(悠悠的笛声)与内在的情(思乡)有机地联系起来,如何走进唐朝诗仙李白的“故园情”?在接下来的写作中要按照诗歌的顺序作文,充分想象、联想,试着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四、学生写作,展示佳作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听音乐,引导学生感受独特的情感,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1.师生交流感受,学习诗人由音乐引发感想,抒发感情的写法。
2.生写作(可以从不同角度,如“我”,第三人称等)。
3.交流展示,师生评价。
五、小结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方法,总结规律,使学生找到改写古诗的方法。
总结“借景抒情”类古诗改写的方法:(1)抓住描绘景物的词语想象画面;(2)借助背景资料揣摩人物内心;(3)不同角度进行改写。
李白的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同学们要多多学习这样的写作方法。
背诵并默写《春夜洛城闻笛》。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借 景抒 情
↓《折杨柳》↓
玉笛声故园情
联 想
5、《春夜洛城闻笛》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
2.学习诗人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的写法。
3.按照诗歌的顺序作文,试着通过想象,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2.用文字描写诗中提示的音乐。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同学们,乡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永远的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的乡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崔灏的乡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马致远的乡愁;那么“诗仙”李白的乡愁是什么呢?(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什么勾起了他的乡愁?(生:明月)在这首诗中明月能勾起他的乡愁?那么,在李白的其他诗中,还有什么也能勾起他的乡愁?
二、揭示课题,了解诗人
今天,我们就再学一首李白的思乡诗《春夜洛城闻笛》。(板题,读题)
1.诗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生:告诉了时间,地点,事情)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说一下?(生:一个春季的夜晚,李白在“洛城”听到了笛声。)知道“洛城”在哪儿吗?(生:今河南洛阳)不错,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师: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史称“诗仙”,生于中亚细亚碎叶城,长于蜀地,25岁出蜀而漫游楚湘,最终葬在安徽当涂。他一生创作丰厚,诗歌多以雄奇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浪漫的手法,讴歌祖国的大好山河,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这首诗是他在开元二十三年(735)游洛阳时所作。那么,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一问,提出下一节学习要求]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注意两个多音字的读音。
2.抽查学生朗读,相机证音:
散(sansan)折(zhezheshe)
师:同学们能根据意思的不同而选择它在诗中的正确读音,真棒!当然读好古诗,不光要读准字音,讲究节奏、停顿,如同唱歌一般。
3.老师示范:(老师边读边在桌子上轻轻的敲打节拍),学生模仿练读。
4.老师点名学生读(大家打节奏)
师:读古诗啊,除了注意节奏,更重要的是理解诗人的情感,注意音读的轻重和速度的快慢,表达出诗的情感,这就得学会抓重点词!(如:暗,暗暗地意思。要读得低沉、缓慢;满,要读得饱满、延长音;故园情,要字字延长,一咏三叹)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好吗?
5.师范读,生练读。[从诗的节奏到情感,由易到难,教学显出节奏]
6.师生合作读,在吟诵中理解诗人情感,感受节奏和内涵。
7.诗,咱们反复读了几遍,你感受到诗人闻笛后的心情吗?(生: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这是什么笛子曲引起了他的思乡情呢?让我们接下来学习诗句,寻找答案吧![二问。用问题转入下一节教学,带动学生注意力的转移]
四、再读古诗,感悟想象
1.学习一、二句,想象“玉笛飞声满洛城”
(1)想想可能是谁家的笛声?(学生先自读一、二句,然后老师用竖笛吹满文军的《望乡》,让学生闭目边听边想象)
师:你从这笛声中感悟到了什么情感吗?
生:思念家乡,想念亲人。
师:那你听后自己心中有什么感受呢?
生:有点想念在福建打工的爸爸妈妈。(班中三分之一的学生是留守生)
师:这笛声勾起了许多同学对亲人的思念。同样,这悠扬的笛声如果在洛阳城响起。会不会也勾起许多人对亲人的思念呢?
生:当然会。
师:为什么会?
生:这首曲子就是一首思乡曲,洛阳城中一定有远离故乡的人。诗人李白不就远离故乡吗!
师:不错,想得合情合理。“暗飞声”又该怎么理解?
生:笛声是看不见抓不住的,又由于闻笛是在“春夜”,所以说“暗”。(参考书中的读写要点)
师:笛声虽然看不见抓不住,但诗人却能听得见想得到,你听,谁家的笛声已悠然传来——(播放古曲《折杨柳》,曲音由弱渐强,又由强渐弱)这笛声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渐渐飘散在洛阳城。请同学们自悟自读一二句。
师:这悠扬的笛声是怎么飞入作者的耳际,又是怎么渐渐飘散在洛阳城?四人一小组交流并汇报。[三问,拓宽想象。想象打开了,文章就有内容可写了]
生:伏案疾书的李白抬起头来,因为一曲凄清、忧伤的笛声打断了他的思路。这笛声一会儿强一会儿弱,像少女低声的倾述,又像湖面的涟漪荡漾开去。
生: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那曲调一会儿欢快一会儿忧伤,李白侧耳倾听,这笛声又像长了翅膀的小精灵一飞而过。
生:时断时续的笛声在这宁静的春夜中飘散,传入作者的耳中,这笛声断断续续,好像有淡淡的乡愁,如同一湾悠悠的小溪缓缓流淌,流向远方。
师:让我们带着感悟再次齐读一二句。句中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写法是我们这首诗学写作的重点。
师:这么凄清、忧伤的笛声在春风里飘散,飞遍了洛阳城。想象一下这又是怎样的一翻情景呢?这笛声又引起了那些人的感想?
生:第二句运用了夸张、比拟的修辞手法。一个个绿豆芽似的音符好像一个个小精灵。在春风姑娘的陪伴下,手捧思念的种子撒向洛阳城。
师:好个通达人情的小精灵呀!她会把思念的种子撒向哪些地方或人家呢?这些人又会有哪些不同的反映和感受呢?
师出示句子,生想象补充。
“这些小精灵在春风姑娘的陪伴下,手捧思念的种子撒向——”
生:撒向旅店,旅客翻来覆去难已入睡。
师:旅店的旁边有?
生:茶楼,撒向茶楼,出门远行的人正在这儿歇脚,一边喝茶一边聊着家乡的事情。
师:茶楼的旁边呢?
生:有店铺、人家。又撒向常年在外做生意的店主、人家。
师:人家的旁边呢?
生:有湖,有亭子,有小船。这些小精灵在春风的陪伴下,来到了湖面,飞过亭子,把思念的种子撒进了小船。船客来到船头,仰望着天边的明月。真希望“明月千里寄相思”啊!
师:是啊,笛声在春风的陪伴下飞遍了洛阳的角角落落。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
生接齐读:散入春风满洛城
师:“谁家玉笛——
生:暗飞声
师:“散入春风——
生:满洛城
请男女同学有感情交换齐读一、二句。
2.学三、四句,体会“折柳勾起故园情”。
指名一学生结合注释翻译三、四句,了解大意。
师:原来诗人在笛声中听到了《折杨柳》呀。《折杨柳》是什么乐曲?表达了什么情感?[四问。解开前两句诗人描写曲子的用意,提出读与写的难点。]
(1)理解“折柳”
生看注释(折柳:指古曲《折杨柳》,此曲叙说离别,表达不舍之情。)师补充(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辞》曰:“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柳”与“留”谐音,暗含要行人留下来。早在《诗经》中就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来表达离乡眷恋故土之情。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后来,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有人说这个地方的杨柳被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2)师播放笛曲《折杨柳》,生闭目欣赏体会。
师:其实,我们刚才已经听过,你们听后感觉这笛声像什么?试着把无形的笛声有形化,仿照例子试着写一两句。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简媜写的《夏之绝句》中的两句,体会“化无形为有形”的写法)[以范例扶助学生,解难过关,选例典型,用的恰是其时]
例句:
蝉声是一阵袭人的浪,不小心掉进小孩子的心湖,于是湖心抛出千万圈涟漪如千万条绳子,要逮逋那阵浪。(把无形的蝉声比喻成有形的浪)
蝉声如行云如流水,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又如澎涛又如骇浪,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把无形的蝉声比喻成有形的行云、流水、澎涛、骇浪)
生1:笛声好象少女低声的哭泣。
生2:笛声就像家乡的云雾将我缭绕,仿佛我已梦回故乡。
生3:笛声是深秋的风,掀起思乡的波澜,让人心颤。
师:在这宁静的春夜,李白独自客居洛阳城,原来他听到的笛声中有这叙述离愁别苦的《折杨柳》呀!他的心中会怎样呢?
生:会思念故乡、亲人。
师:这种情就叫什么情?
生:故园情。
师引读:何人不起——
生接读:故园情
师:是呀!谁的心中能不升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人李白。还有吗?[五问。拓展学生读古诗的眼界,使学生深刻理解“爱故乡”是中国文化的传统!]
生:出门旅行的人,外地经商的人,他乡工作的人,外出求学的人……
师:总之,是远离故乡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思乡啊!
因为思乡,纳兰性德“聒碎乡心梦不成”;因为思乡,范仲淹“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因为思乡,李白又会怎样呢?此时的他,会有怎样的动作、神态、心理呢?结合自身的感受想一想,写一写。[六问。与前两句的泛写成对比,引导学生写深,写具体,全诗是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生1:折柳曲触动了他孤独伤感的情绪,使他不由得想起曾经与亲友在春风中折柳赠别的情景。
生2:他呆呆地望着窗外。向西望,那是他家乡的方向!他似乎看到一个柔弱的身影在古井边一俯一仰。那是他母亲在汲水!
生3:他不禁流下眼泪,泪水模糊了他眼前的景象。
生4:他来到窗前,仰望星空,深情地吟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的思绪渐远,耳边响起的已不是笛子的声音,而是远在千里外的家人的嘘寒问暖,一句句唠叨饱含了多少深情啊!
生5:“唉……”,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一阵春风吹来,他收回思绪,伏案坐下,写下了这首《春夜洛城闻笛》。
(3)分句引读。
师:在这宁静的春夜,不知从谁家飞传出悠悠笛声,飘散在洛阳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师:李白听到了感伤离别的《折杨柳》——此夜曲中闻折柳。
师:这么动人心弦的曲子,勾起了李白深深地思乡情,不免感慨道——何人不起故园情。
(4)再次引领学生整体诵读古诗,感悟诗情。
师导读:一千多年前,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游洛阳时,听到哀怨幽咽的《折杨柳》引发了他浓浓的故园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思乡之作。读——
生:(深情齐读古诗)
老师与全班同学一起吟诵《春夜洛城闻笛》。
师:李白曾因明月而生思乡之情,现在又因《折杨柳》的笛声而生思乡之情,这种写作方法叫做“触景生情”或者说“借景抒情。”
师:我们如何把外在的景(悠悠的笛声)与内在的情(思乡)有机的联系起来,如何走进唐朝诗仙李白的“故园情”,在接下来的写作中要按照诗歌的顺序作文,充分想象、联想,试着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五、学生写作,教师指导
1.师生交流感受,学习诗人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写法。
2.生写作(可以从不同角度,如“我”,第三人称等)(再次低声播放《折杨柳》、《望乡》)
3.交流展示,师生评价。
六、展示佳作,小结学法
总结“借景抒情”类古诗改写的方法:(1)抓描绘景物的词语想像画面;(2)借助背景资料揣摩人物内心;(3)不同角度进行改写。
[板书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借景抒情
↓《折杨柳》↓
玉笛声—故园情
联想
6、《诗经采薇》《春夜喜雨》教学设计
《诗经•采薇》 《春夜喜雨》
一、教学目标: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4.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设计: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许多问答的诗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先人们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
二、学生初读古诗,质疑1.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指导学习“薇、矣、霏”三个生字。2.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3.学生质疑。
三、引导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自学1.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说明大家读书认真,善于思考。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小结方法:结合注释,查找资料,上网等。)2.自学。
四、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请大家帮帮你。
五、检查学习效果、组织讨论1.通过自学与讨论,你们有了哪些收获?谁愿意来和大家说一说?2.指名讲解诗句的意思,简单介绍《诗经》。3.教师相机提问重点词“昔、矣、依依、思、霏霏”。4.抽生谈谈诗的大体意思。
六、创设情境,加深感悟,引导读背1.播放多媒体课件。生想象当时的情景。2.师作简单讲解: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追昔,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心情。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练习朗读。4.指名读,师生互读,读后评议,齐读。
七、总结学习方法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
八、根据刚才总结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学习唐诗《春夜喜雨》,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喜”字
九、背诵这首五言律诗。
十、布置作业,拓展学习搜集几首自己喜欢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7、古诗两首 《春夜喜雨》、《春晓》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7个生字(读准音、认清形、记住意、写美观)
2.学习两首古诗,熟读成诵,了解诗句的大意,感受作者对春天,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用具:生字卡片、课外阅读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人,介绍作者,诗名
《春雨》唐杜甫
《春晓》唐孟浩然
二.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认读古诗以及生字词;
2.指名读古诗,指导正音;
3.齐读生字词,齐读古诗。
三. 解读诗文,读通诗句
《春雨》
1.春雨的特点是什么?
2.重点理解:
好雨——
知时节——
乃——
潜——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朗读
《春晓》
1. 重点理解:
眠——
不觉晓——
啼鸟——
知多少——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人们对春天有怎样的感情?
3.朗读
四. 理解诗情,读好诗句,熟读成诵
1.欣赏感受。听老师介绍和古诗有关的课外资料,进一步理解诗情,练习朗读;
2.指名诵读,品评指导
3.齐读(配乐)
4.背诵
五. 课后作业设计
1.收集2-3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读一读;
2.朗读背诵《春雨》、《春晓》;
3.预习生字
第二课时
六. 朗诵古诗,巩固复习
七. 拓展体会
1. 小组汇报收集的诗歌;
2. 老师评点。
八. 学习生字
1. 认读生字,巩固字音
2. 自学生字,主动记字
3. 老师重点指导:随、晓
4. 学生临描,老师巡视
九. 课后作业设计
1.“春天的歌”诗歌朗诵会
2.“我爱春天”书法比赛
8、古诗两首 《春夜喜雨》、《春晓》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初步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小朋友们,现在正是春天,天气暖和,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古代诗人为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写的两首诗。(板书:古诗两首)
二、教学《春雨》
1.板书诗题:春雨
2.解题: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节选其中的前四句,说的是春雨的特点。
3.教师范读一遍,领读两遍。
4.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原诗有八句,这里
(1)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说出春雨细密、滋润万物、催开百花等特点。诗人是怎样来写这春雨的呢?
(2)指名读诗句。
(3)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
乃:n6i,鼻音。共两画,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
“撇”。这里“乃”是就的意思。
第二笔是
随:su[,平舌音。左右结构,右部先写“有”,再写“l”。
“随”是跟从的意思。
润:ron,翘舌音,前鼻音。左右结构,右部先写“门”,再写“王”。“润”是加水分,使东西不干枯的意思。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说生字的笔画或结构,讲生字的意思。
(4)分句讲读。
①指名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②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春雨像知道时节似的,当春天一
到,它就下起来了)想一想:为什么诗人说它是“好雨”呢?(因为春天庄稼最需要雨水,所以诗人说春雨是好雨)对,这两句诗赞美
了春雨来得及时。
③齐读这两句诗。
④指名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⑤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潜入”?(“潜入”就是在人不知不觉中透进去)那么“随风潜入夜”该怎么解释?(夜间,好雨随着风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透进万物的内部)“润物细无声”是什么意思?
(春雨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谁能把这两句诗连起来解释一下?
(春雨是在夜间,乘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洒落,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你说得真好!春雨做了好事却不声不响,怎么不是好雨呀!
⑥齐读这两句诗。
5.总结。
这四句诗赞美了春雨及时而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反映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6.朗读指导。
(1)掌握节奏、韵律(加点的是韵脚字)。
好雨I,知I时节。
当春,I乃I发生。
随风II潜入I夜,
润物ll细I无声。
(2)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好,是全诗的中心,其他都是围绕“好”来写的,是春雨“好”的表现。知,表现春雨善解人意。
“当……乃……”强调春雨好在下得及时。
潜、细、无,强调春雨的美好品格。
(3)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4)学生自练。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描红指导。
(1)提示描红生字的注意点:
乃:第一笔“横折折折钩”的横部宜横向右上取势,第一折和第三折宜斜向左下取势,第二笔“撇”须顶连“横”画,撇出时略带弧度。
随:第一笔和第二笔写成的“口”体形宜瘦,偏左定位,第三至第八笔写成的“有”宜于偏右略高处定位,中间和下部须留写“l”
的位置,末笔“捺”弯曲俯仰有度,不宜平直。
润:左部“三点水”写法同前,右部首“点”定位宜高,第二笔“竖”和第三笔的“折”部等长,“门”中的“王”,三“横”间距相等,末“横”较长。
(2)学生自练描红“乃、随、润”3个生字。
三、布置作业
1.朗读《春雨》,熟读背诵。
2。抄写“春雨”、“时节”各两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春雨》。
2.默写“春雨”、“时节”两个词语。
二、教学《春晓》
1.板书诗题:春晓
2.解题: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孟浩然写的。“晓”xiOo三拼音,左右结构,左部是“日字旁”,右部是“尧”,上面没有“点”。诗题里的“晓”是早晨的意思。“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
3.教师范读,领读一遍。
4.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1)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画面上是个什么人?她左手在拉起什么?她看到室外有哪些景物?(画面上是个古代女子,她左手拉起帘子,看到室外有桃花、小鸟和芭蕉等景物)
(2)指名读四句诗。’
(3)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
眠:midn。前鼻音,三拼音。左右结构,左部是“目字旁”,右部是“民”。“眠”就是“睡”的意思。
觉:jue。上下结构,上部是““”,不是“…”,下部是“见”。“觉’’是个多音字,读山6时是觉得的意思。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生字的结构,讲生字的意思。
(4)分句讲读。
①指名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②谁能说说“春眠不觉晓”的“晓”是什么意思?(“春眠不觉晓”的“晓”是天亮的意思)为什么这个“晓”和“春晓”的“晓”意思不同呢?(因为联系全句的意思,说成春天睡眠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才好讲,说成不知不觉就到早晨了不大好讲)对,你能联系全句的意思来解释“晓”字的意思,讲得合理,对头,很好!那么“处处闻啼鸟”该怎么解释呢?(“处处闻啼鸟”就是到处听到鸟叫声的意思)那么诗人为什么不写成“处处闻鸟啼”呢?(自答:写诗是要押韵的,这首诗押的是“ao韵,所以要把“鸟”字放在句末)
③谁能补充一些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春天气候暖和了,夜里睡得香,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醒来时只听到外边一片清脆的鸟叫声)想一想:这春天的早晨多么美好!
(5)齐读这两句诗。
(6)指名读“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7)这两句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写的是昨天夜里的事)
昨天夜里听到什么?想到什么?(昨天夜里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想到这样风吹雨打,花儿不知落下了多少)请连起来说一说。(想起夜里曾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不知花儿被吹打得落下了多少)再想一想:花儿落了,春天即将离去,这春光多么可贵,多么值得珍惜呀!
(8)齐读这两句诗。
5.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一个雨后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惜春的真挚感情。
6.朗读指导。
(1)掌握节奏,韵律(加点的是韵脚字)。
春眠,,不觉晓,
处处l,闻啼鸟。
夜来I,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2)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不觉晓:反映睡得香,人感到满足。
处处闻啼鸟:反映春天生机勃发的景象。
花落知多少:反映春光不能常驻,应该加倍珍惜的心情。
(3)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4)学生自练。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描红指导。
(1)提示描红生字的注意点。
觉:开头三“点”,第一、二两“点”是“侧点”,第三点是“撇点”,不可写成““”’,第四、五两笔写成的“一”呈下罩势,第六、七两笔写成的“n”体形宜瘦,框内应能包容第八笔“撇”画的上半,第八、九两笔写成的“九”底部齐平。
晓:左部“日字旁”体形宜瘦右部上面的“戈”第一笔“横”画应斜向右上,第二笔“斜钩”要有弧度,第三笔“撇”与“斜钩”相交后补满左下空白,右部下面的“兀”,“横”画宜平,“撇”和“竖弯钩”起笔处均顶连“横”画,而彼此互不相连,行笔舒展,保持底部平稳。眠:左部“目字旁”体形宜瘦;右部各“横”画间距相等,“竖提”宜直,“斜钩”应有弧度。“竖提”的出“提”部位与“斜钩”的出“钩”部位应横向齐平。
(2)学生自练描红“觉、晓、眠”3个生字。
三、布置作业
1.朗读《春晓》,熟读背诵。
2.抄写《春晓》《春雨》各两遍。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春晓》。
2.默写“春晓、风雨”两个词语。
二、指导背诵
1.指导背诵《春雨》。
(1)放录音。
(2)教师指着板书引背。
(3)分两个大组,一组读,一组听,再交换读听一次。
(4)各人轩声默念背诵-
(5)齐背。
(6)指名背诵。
2.指导背诵《春晓》,方法同上。
三、课堂练习
1.“找朋友”(连词)。
春(春风)(春雨)(春晓)(春光)(春花)
时(时节)(时间)(时光)(及时)(准时)
2.用下面的词语写句子。
春天
春雨——
3.说话练习。
(1)话题:春天来了
(2)提出要求:根据第25页上的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说春天的美丽景象。
(3)各人发挥想象,构思讲说内容。
(4)同桌两人交互说听、补充。
(5)指名几人到班上讲说,教师评议,小结。
本文来源于yuwen.chazidian.com,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如有什么问题或建议请加的QQ群315357333沟通交流。
9、《春夜喜雨》和《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三维优化设计ABC同步测试卷(4)
(测试时间:120分钟 测试总分:120分)
第二单元
篇名:《黄河颂》《最后一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土地的誓言》《木兰诗》
编者:湖北省红安县第三中学 彭长盛
【基础知识训练】(20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
祈祷( ) 亘古( ) 辔头( ) 山巅( )
2.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⒊修改下面句子中括号内的部分,使它与其他部分的句式一致、连贯。 (2分)
⑴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水塘中闪闪的碧波 , 就像锦缎一样)。
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井冈山 , 青山此起彼伏 , 峻岭绵延不断),鄱阳湖,绿水荡漾,碧波粼粼。
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⒋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在不少诗词名句中,有的字能一字传神,或抒发某种感受,或生动地描绘形象,创造出美的意境。请你在下面诗句里找出能传神的字,写在括号里:(2分)
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⑶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⑷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⒌《最后一课》中的小弗朗士起初是一个不爱学习、成绩极差的孩子,我们见过好多这样的孩子,他们贪玩,对学习满不在乎,对于塑造的这个形象,文章为什么一开头就写他的“怕”,写他“飞奔”学校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⒍《木兰诗》中所描写的木兰见到“军帖”时,心理活动一定是很复杂的,请你站在木兰自身的角度,想想她会对自己说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春夜喜雨》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期中语文试卷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
积累与运用(25分)
1、
一手漂亮的字体是多么令人羡慕啊,请将下面这段冰心的名言抄在方格内,要求准确、规范、美观。(5分)
成功之花,人们往往惊羡它出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
2、能读会写是基础哦!请根据下列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4分)
收敛(
)
讪笑(
)
沮丧(
)
哽住(
)
lán(
)语
chì(
)痛
xù(
)叨
cuān(
)掇
3、抓住成语中的关键词是理解成语,运用成语的关键,你能解释下列带点字的意义吗?(2分)
锲而不舍()
鞠躬尽瘁()
鲜为人知()
死而后已()
4、走近名人,可以给我们许多启迪。你认识下面的名人吗?(4分)
(1)鲁迅,原名
,字豫才,是我国伟大的
、
、
。七年级教材选入的几篇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他的《
》和《
》两篇文章。
(2)、课文《最后一课》作者
(名字),是
(国别)作家。
5、一个人成才的关键是什么?有人认为是良好的天赋,有人认为是后天的教育和自身的努力。你是怎样认为的,能否用一两句名人名言阐述自己的看法?(3分)
6、当今世界,森林面积锐减,土地急剧沙化,水土大量流失,环境被严重污染。生态性灾难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严重危机。
请根据以上内容,拟写一条有关“环保”的宣传标语。(2分)
7、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现在,你的朋友小华因为期中考试成绩欠佳,受父母打骂后,决定出走,临行前打电话告诉你,这时,作为好友的你会如何规劝他?(2分)
8、积累名篇佳句,可以提高文学修养。试一试,将下面空缺的句子补充完整。(3分)
(1)、蒙曰:“士别三日,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司马光《资治通鉴》)
(2)、
,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3)、正是江南好风景,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二、体验与探究(课文阅读)(23分)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掌握了许多阅读方法,下面两篇文章可以检测你的学习成果。
(一)(12分)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11、《春夜喜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节奏的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以字的品析为切入点,抓住古人讲究炼字、炼句乃至炼意的特点,体味诗词推敲字句的妙处。
3、品读杜甫,感受杜甫忧国忧民之情。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人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
教学准备:
教师:解读教材;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准备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杜甫的资料,背诵杜甫的诗句。
一、导入课题,品诗人
1.生背诵课前一首诗《泊船瓜洲》。讨论本诗中用得好的一个字——“绿”。生谈自己的感受。
是啊,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民族,诗人通过反复推敲,斟词酌句,表达更深远的情意,今天我们来品读杜甫的名篇——《春夜喜雨》
师板书课题。
2.读诗题,解诗人
学生根据自己所搜集的资料,介绍杜甫。
师介绍:杜甫“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老师讲解“语不惊人死不休”,并用爽快流畅的行书进行板书。引导:杜甫的是是否真的是这样的呢?我们来一起品读这首诗。
二、读古诗,品诗意
(一)感受律诗韵律美
1.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准字音。
2.点名读诗,教师进行点拨,读准诗的节奏,相机进行指导。请学生再读,检验指导的效果。
3.感受律诗的韵律美。
指导学生写出每一句后一个字的拼音(生sheng、声sheng、明ming、城cheng),了解律诗的押韵方法,注意韵脚的诵读,学生自由读古诗,注意抓住节奏,读出韵律美。
4.古时候,诗歌都是可以配乐吟唱,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和着韵律来吟唱这首诗。
老师打拍子,指导学生进行吟唱。通过这样的多角度的诵读,感受古诗带来的韵律和节奏美。
(二)抓题眼,品诗意
1.读诗题,品题眼
(1)生读诗题,抓题眼
“喜”,为什么用“喜”呢?
(2)讲解“喜”字的字源,用喜字说成语。
(3)出示大红双喜字,你看到这个“喜”字会想到什么成语呢?(喜结良缘)。了解喜在中国文化中的运用和重要意义。(渗透中华汉字文化)
(引导:诗人杜甫“喜”的是什么呢?为什么“喜”呢?)
了解杜甫撰写《春夜喜雨》的背景资料,明白这场春雨滋润世间万物,特别是农作物,必将带来丰收的希望。初步感受杜甫的“忧民”之情。
2.自读古诗,解题眼
杜甫说:“语不惊人死不休”,我们就应该在他的诗中去品味,看你能够从这首诗中的那些地方品出诗人的“喜”来。
学生自由的默读古诗,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上或笔记本上。
师巡视指导,适当的肯定学生自己的看法,并从中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字来进行品读。培养学生品词品句的能力。
3.论诗句,品诗情。
讨论一,
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老师在其间做出适当的引导。
预设:“好”—— 为什么是“好雨”?因为在春季农作物非常需要雨水的滋润。农谚云:“春雨贵如油”。正反映了春雨的宝贵。
“知”—— 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雨!
“当”——正是时候,又是干旱,又是春天。
“潜”和“细”——
讨论为什么是用“潜”,你还能换成别的词的吗?引入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的部分,老师诵读,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来解读“潜”的妙处。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尊重学生自己的个性化的感悟。
预设:“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学写“潜”字,注意右边的第一个“夫”捺画变成点,这是避让。
生练习书写。
讨论二,学生较难理解“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引导学生思考:这和润物有关系吗?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老师解读:雨这样好,当然希望它能下透彻,倘若只下一小会,那“润物”也很不彻底,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写下了第三联,只有十个字,便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春江夜雨图。只不过换了一个写雨的角度罢了,上联是从听觉来写雨的润物功能,而本联则从什么角度来写?是从视觉来表现雨意浓厚,
本句运用了常用的反衬的手法,突出了野径、云、水、渔船相辉映的春夜图,并点题。
讨论三,“重”——“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句是诗人的想象,雨水下的细小,密密的,轻轻的,所以并向大雨一样,叶子上、花上都沾上了雨水,所以显得沉重,诗人只是写了花朵,大家想一想,还会有哪些人和物会欣喜开心呢?
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个人见解。
通过大家的反复品读、探究,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杜甫诗句真的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啊。
4.感受了春雨的可喜,品味到了杜甫的“忧民”之情。
背诵《春晓》,比较一下,《春晓》中的“花落知多少”与《春夜喜雨》中的“润物细无声”相比,哪一种雨更喜人呢?谈谈你的看法!
预设师讲解:轻轻悄悄的来,滋润着世间万物,特别是农民的农作物,又是一个好收成年。字里行间真情的流露出杜甫对人民群众的关心。不禁让我又想起了郑板桥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的诗句,
出示全诗: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大家不妨也来品一品,诗人对人民大众的关怀之情。
5.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春夜喜雨》。
6.背诵并默写古诗。
三、拓展诵读,品诗人情怀
1.出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感受诗人的“忧国”情怀。
读一读,说一说,这首诗用一个什么样的带喜字的成语来形容杜甫的心情呢?(欣喜若狂)他又为什么而喜呢?(收复失地)
通过这两首诗的诵读,我们能够初略的了解了杜甫那份浓郁的忧国忧民之情,希望大家在课外多诵读杜甫的诗,更加立体的感受杜甫。
2.课外诵读有关春雨的诗词,进行积累。说一说诗人对春雨的不同感受。
四、小结,由此诗品人生。
杜甫那忧国忧民的情感时刻都在感染着我们,我们在品读完杜甫的《春夜喜雨》以后,你又有怎样的话说呢?又有怎样的感受呢?不妨让大家提起笔来尽情的表达!
五、板书设计
春夜喜雨 (杜甫)
知时节、当春、潜入
丰收有望
润物 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