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教学设计一等奖
心中有一团火做啥都很积极,对一切事物都是抱有向上的态度,喜欢乐心帮助他人,温暖他人,下面小编带来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教案设计2021,希望大家喜欢。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人物通讯的写作方法。
2.体会张秉贵的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阅读文本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挖掘人物亮点,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并感悟张秉贵的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人物“心有一团火,温暖万人心”的品格和精神应作为一种文化和传统不断传承与发扬。
1.教学重点:体悟细节描写中表现出的人物优秀品质。
2.教学难点:掌握通讯的写法。
课前要求学生阅读并梳理文本情节,了解学习张秉贵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美德。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看视频,谈感想)
播放《全国劳模张秉贵:将卖糖果做到极致》视频,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
导入:
1957年,张秉贵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7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成为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2009年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张秉贵为全社会展现了什么是“工匠精神”,什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境界,他的这种“心有一团火,温暖万人心”的品格和精神应作为一种文化和传统不断传承与发扬。张秉贵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美德,已远远超越了他所生活和工作的那个时代,成为了中华文明史上的光辉典范。
二、 背景介绍
平凡的岗位同样能干出不平凡的事,那么张秉贵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张秉贵,1918年出生于北京,11岁时到纺织厂当童工,17岁到北京一家杂货店当学徒。旧社会的苦难经历,让张秉贵不堪回首。新中国成立的50年代初,即将开业的北京百货大楼招聘营业员,尽管规定只招25岁以下的年轻人,但已经36岁的张秉贵因有“多年的经商经验”被破格录取,当上“新中国第一店”的售货员。他从1955年11月到百货大楼站柜台,30多年的时间接待顾客近400万人次,没有跟顾客红过一次脸,吵过一次嘴,没有怠慢过任何一个人。他苦练售货技术和心算法,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艺。所谓“一抓准”,就是指一把就能抓准分量;“一口清”则是非常神奇的算账速度。
1957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7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成为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多次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当选为党的十一大代表,第五、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常委。北京有燕京八景,张秉贵售货被称为“燕京第九景”。1987年,张秉贵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不幸去世,享年69岁;1988年,北京市百货大楼在大门广场处为其竖立半身铜像至今,陈云同志亲笔为其题词:“一团火”精神光耀神州。2009年张秉贵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三、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画出重要字词,概括文章写了张秉贵的哪些事,分别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2.字词检测过关。
【熙熙攘攘】熙熙:和乐的样子;攘攘:纷乱的样子。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体贴入微】体贴:细心体谅别人的心情和处境,给予关心和照顾;入微:达到细微的程度。形容对人照顾或关怀非常细心、周到。
【和颜悦色】颜:面容;悦:愉快;色:脸色。脸色和蔼喜悦。形容和善可亲。
【全神贯注】贯注:集中。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全力以赴】赴:前往。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
【座无虚席】虚:空。座位没有空着的。形容出席的人很多。
【传诵】①辗转传布诵读(多用于诗词、文章等);②辗转传布称道(多用于名声等)。注特别意:传颂,传播颂扬,重在颂扬;传诵和传颂比较,诵一般指扩大说的范围,而颂是称赞的意思,多指传播名人名事。
3.概括文章写了张秉贵的哪些事,分别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从中可以看出张秉贵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①张秉贵用糖哄哭闹的小孩,表现了他的耐心细致、周到体贴。
②张秉贵给要赶火车的顾客提前称糖并悉心指路,表现了他体贴入微、急人所急、解人所难的品质。
③张秉贵接待了气呼呼的女顾客,表现了他的热情大度、主动耐心、和蔼亲切。
④张秉贵的女儿生病,却依旧没有影响他的服务态度,表现了他的隐忍克制、爱岗敬业、公私分明。
⑤张秉贵光照顾买得多的顾客而被买得少的顾客质问后受到触动,表现了他自我反省、不断成长的品质。
⑥张秉贵忆往昔被兵痞打,今天却收到女顾客的水果而感慨不已,表现了他懂得感恩,乐于奉献的品质。
丰富自己的商品知识,当好顾客的参谋,表现他主动求知、严于律己、视“为人民服务”为服务宗旨的品质。
⑧张秉贵去吃夜宵,因座无虚席,厨房大师傅特意给他拿凳子而受启发,表现了他善于剖析小事、思想觉悟高。
总而言之,张秉贵是一位热情体贴、细致周到、诚恳耐心的优秀老售货员。
4.文章基本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张秉贵的“一团火”品格的表现。
第二部分:张秉贵的“一团火”品格的成长。
第三部分:张秉贵的“一团火”品格的影响。
四、重点研讨
1.文章在描写张秉贵的时候,选择了很多细节,试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示例1:张秉贵在柜台里“三步并作两步走,一点儿不知累”,下班后累得“有时连上楼还要扶着墙”。强烈的细节对比,突出张秉贵忘我的工作精神。
示例2:张秉贵也随着她向柜台东头走去,边走边想:她准遇到了什么不顾心的事,越是这样,我越是要热情接待她。张秉贵一边走,一边还是那样和颜悦色地说:“最近从上海来了几种新果,味道还不错,您想看看吗?我向您介绍一下。”心理描写与语言描写结合,揭示他的主动耐心、亲切和蔼,善于应对各种顾客。
示例3:他从称好的糖果中拿出一块放回货柜里,又拿出几块用小纸袋好,塞进孩子的衣兜里,把剩下的糖果包捆结实递给顾客,嘱咐道……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他的细致周到。
示例4:忆往昔,看今天,他默默地想,现在我刚为人民做一点儿事,他们就把我当亲人相待,我有什么理由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58年他入党后,想了又想,个共产党员到底图什么?图的就是多为人民服务!心理描写,表现了他的成长过程。
总之,细节描写使内容更加真切感人,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2.找出文中写“一团火”的句子,分析文章的行文线索和结构特点,并说说文章为什么用《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作为标题。
①收货动作的迅速劲儿,接待顾客的热情劲儿,像一团火一样,把大家深深地吸引住了。
②张秉贵常说:“我们售货员要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来温暖人民群众,使他们不仅在商店里感到热乎乎的,回到家里热乎乎的,走上工作岗位还要热乎乎的,激发出更大的革命干劲儿。”
③张乘费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赢得了广大顾客的爱戴和尊敬。
④您那感人肺腑的事迹,使我心中仿佛升起了一团火。
“一团火”的服务精神,是本文的线索。作品以“一团火”的服务精神为线索展开,贯穿全文。采用了彩线串珠式的结构方式,叙写老售货员生活中的平凡事迹,凸显了主人公具有“一团火”精神风貌,赞扬之情溢于文中。这种结构安排,起到概括故事情节,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主题的作用。
结构上的特点:倒叙写法。先点明张秉贵是劳动模范,再用丰富事例加以佐证,同时辅以插叙。买糖果的人形形色色,有老有少,有感激他、赞扬他的也有脾气爆、对他发火的,但是张秉贵始终用他“主动、热情、诚恳、耐心、周到”的态度服务每一个人。这样安排更能突出这位劳动模范就如一团火,无论何时何境都能尽心尽力为人民服务,温暖众人心的美好精神品质。
3.文章为什么以一位路过北京的青年农民的诗歌结尾?
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感动了很多很多人,正在发挥着他的巨大作用,因而显示了“一团火”精神的崇高可贵。
五、学有所获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觉得人物通讯在写作时要注意哪些方面。
选择典型人物,不一定非得崇高伟大的人物;精选表现人物崇高品格的事例;注重细节描写;用适合的线索把材料贯穿起来;安排好文章的结构;注意语言的优美生动……
2.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给了你什么启发?
示例1:张秉贵为全社会展现了什么是“工匠精神”,什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境界,他的这种“心有一团火,温暖万人心”的品格和精神应作为一种文化和传统不断传承与发扬。
示例:2:我们应该永远牢记这位杰出的劳动模范,像他那样爱岗敬业,像他那样刻苦勤奋,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像他那样助人为乐!
示例3:张秉贵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美德,已远远超越了他所生活和工作的那个时代,成为了中华文明史上的光辉典范。
六、内容拓展
齐读下面的诗句,结束本课的学习。
假如我是一束光,
就要给别人送去一片光芒
假如我是一阵风,
就要给别人送去一阵清凉
假如我是一朵花,
就要给别人送去一阵芬芳
假如我是一棵树,
就要给别人送来一片阴凉
假如我是一首歌,
就要给别人送去一片悠扬
七、作业:写一篇读书笔记,谈你对人物的认识。
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教学设计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教学设计
心中有一团火做啥都很积极,对一切事物都是抱有向上的态度,喜欢乐心帮助他人,温暖他人,下面小编带来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教案设计2021,希望大家喜欢。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人物通讯的写作方法。
2.体会张秉贵的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阅读文本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挖掘人物亮点,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并感悟张秉贵的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人物“心有一团火,温暖万人心”的品格和精神应作为一种文化和传统不断传承与发扬。
1.教学重点:体悟细节描写中表现出的人物优秀品质。
2.教学难点:掌握通讯的写法。
课前要求学生阅读并梳理文本情节,了解学习张秉贵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美德。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看视频,谈感想)
播放《全国劳模张秉贵:将卖糖果做到极致》视频,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
导入:
1957年,张秉贵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7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成为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2009年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张秉贵为全社会展现了什么是“工匠精神”,什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境界,他的这种“心有一团火,温暖万人心”的品格和精神应作为一种文化和传统不断传承与发扬。张秉贵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美德,已远远超越了他所生活和工作的那个时代,成为了中华文明史上的光辉典范。
二、 背景介绍
平凡的岗位同样能干出不平凡的事,那么张秉贵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张秉贵,1918年出生于北京,11岁时到纺织厂当童工,17岁到北京一家杂货店当学徒。旧社会的苦难经历,让张秉贵不堪回首。新中国成立的50年代初,即将开业的北京百货大楼招聘营业员,尽管规定只招25岁以下的年轻人,但已经36岁的张秉贵因有“多年的经商经验”被破格录取,当上“新中国第一店”的售货员。他从1955年11月到百货大楼站柜台,30多年的时间接待顾客近400万人次,没有跟顾客红过一次脸,吵过一次嘴,没有怠慢过任何一个人。他苦练售货技术和心算法,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艺。所谓“一抓准”,就是指一把就能抓准分量;“一口清”则是非常神奇的算账速度。
1957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7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成为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多次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当选为党的十一大代表,第五、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常委。北京有燕京八景,张秉贵售货被称为“燕京第九景”。1987年,张秉贵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不幸去世,享年69岁;1988年,北京市百货大楼在大门广场处为其竖立半身铜像至今,陈云同志亲笔为其题词:“一团火”精神光耀神州。2009年张秉贵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三、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画出重要字词,概括文章写了张秉贵的哪些事,分别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2.字词检测过关。
【熙熙攘攘】熙熙:和乐的样子;攘攘:纷乱的样子。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体贴入微】体贴:细心体谅别人的心情和处境,给予关心和照顾;入微:达到细微的程度。形容对人照顾或关怀非常细心、周到。
【和颜悦色】颜:面容;悦:愉快;色:脸色。脸色和蔼喜悦。形容和善可亲。
【全神贯注】贯注:集中。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全力以赴】赴:前往。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
【座无虚席】虚:空。座位没有空着的。形容出席的人很多。
【传诵】①辗转传布诵读(多用于诗词、文章等);②辗转传布称道(多用于名声等)。注特别意:传颂,传播颂扬,重在颂扬;传诵和传颂比较,诵一般指扩大说的范围,而颂是称赞的意思,多指传播名人名事。
3.概括文章写了张秉贵的哪些事,分别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从中可以看出张秉贵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①张秉贵用糖哄哭闹的小孩,表现了他的耐心细致、周到体贴。
②张秉贵给要赶火车的顾客提前称糖并悉心指路,表现了他体贴入微、急人所急、解人所难的品质。
③张秉贵接待了气呼呼的女顾客,表现了他的热情大度、主动耐心、和蔼亲切。
④张秉贵的女儿生病,却依旧没有影响他的服务态度,表现了他的隐忍克制、爱岗敬业、公私分明。
⑤张秉贵光照顾买得多的顾客而被买得少的顾客质问后受到触动,表现了他自我反省、不断成长的品质。
⑥张秉贵忆往昔被兵痞打,今天却收到女顾客的水果而感慨不已,表现了他懂得感恩,乐于奉献的品质。
丰富自己的商品知识,当好顾客的参谋,表现他主动求知、严于律己、视“为人民服务”为服务宗旨的品质。
⑧张秉贵去吃夜宵,因座无虚席,厨房大师傅特意给他拿凳子而受启发,表现了他善于剖析小事、思想觉悟高。
总而言之,张秉贵是一位热情体贴、细致周到、诚恳耐心的优秀老售货员。
4.文章基本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张秉贵的“一团火”品格的表现。
第二部分:张秉贵的“一团火”品格的成长。
第三部分:张秉贵的“一团火”品格的影响。
四、重点研讨
1.文章在描写张秉贵的时候,选择了很多细节,试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示例1:张秉贵在柜台里“三步并作两步走,一点儿不知累”,下班后累得“有时连上楼还要扶着墙”。强烈的细节对比,突出张秉贵忘我的工作精神。
示例2:张秉贵也随着她向柜台东头走去,边走边想:她准遇到了什么不顾心的事,越是这样,我越是要热情接待她。张秉贵一边走,一边还是那样和颜悦色地说:“最近从上海来了几种新果,味道还不错,您想看看吗?我向您介绍一下。”心理描写与语言描写结合,揭示他的主动耐心、亲切和蔼,善于应对各种顾客。
示例3:他从称好的糖果中拿出一块放回货柜里,又拿出几块用小纸袋好,塞进孩子的衣兜里,把剩下的糖果包捆结实递给顾客,嘱咐道……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他的细致周到。
示例4:忆往昔,看今天,他默默地想,现在我刚为人民做一点儿事,他们就把我当亲人相待,我有什么理由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58年他入党后,想了又想,个共产党员到底图什么?图的就是多为人民服务!心理描写,表现了他的成长过程。
总之,细节描写使内容更加真切感人,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2.找出文中写“一团火”的句子,分析文章的行文线索和结构特点,并说说文章为什么用《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作为标题。
①收货动作的迅速劲儿,接待顾客的热情劲儿,像一团火一样,把大家深深地吸引住了。
②张秉贵常说:“我们售货员要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来温暖人民群众,使他们不仅在商店里感到热乎乎的,回到家里热乎乎的,走上工作岗位还要热乎乎的,激发出更大的革命干劲儿。”
③张乘费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赢得了广大顾客的爱戴和尊敬。
④您那感人肺腑的事迹,使我心中仿佛升起了一团火。
“一团火”的服务精神,是本文的线索。作品以“一团火”的服务精神为线索展开,贯穿全文。采用了彩线串珠式的结构方式,叙写老售货员生活中的平凡事迹,凸显了主人公具有“一团火”精神风貌,赞扬之情溢于文中。这种结构安排,起到概括故事情节,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主题的作用。
结构上的特点:倒叙写法。先点明张秉贵是劳动模范,再用丰富事例加以佐证,同时辅以插叙。买糖果的人形形色色,有老有少,有感激他、赞扬他的也有脾气爆、对他发火的,但是张秉贵始终用他“主动、热情、诚恳、耐心、周到”的态度服务每一个人。这样安排更能突出这位劳动模范就如一团火,无论何时何境都能尽心尽力为人民服务,温暖众人心的美好精神品质。
3.文章为什么以一位路过北京的青年农民的诗歌结尾?
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感动了很多很多人,正在发挥着他的巨大作用,因而显示了“一团火”精神的崇高可贵。
五、学有所获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觉得人物通讯在写作时要注意哪些方面。
选择典型人物,不一定非得崇高伟大的人物;精选表现人物崇高品格的事例;注重细节描写;用适合的线索把材料贯穿起来;安排好文章的结构;注意语言的优美生动……
2.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给了你什么启发?
示例1:张秉贵为全社会展现了什么是“工匠精神”,什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境界,他的这种“心有一团火,温暖万人心”的品格和精神应作为一种文化和传统不断传承与发扬。
示例:2:我们应该永远牢记这位杰出的劳动模范,像他那样爱岗敬业,像他那样刻苦勤奋,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像他那样助人为乐!
示例3:张秉贵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美德,已远远超越了他所生活和工作的那个时代,成为了中华文明史上的光辉典范。
六、内容拓展
齐读下面的诗句,结束本课的学习。
假如我是一束光,
就要给别人送去一片光芒
假如我是一阵风,
就要给别人送去一阵清凉
假如我是一朵花,
就要给别人送去一阵芬芳
假如我是一棵树,
就要给别人送来一片阴凉
假如我是一首歌,
就要给别人送去一片悠扬
七、作业:写一篇读书笔记,谈你对人物的认识。
3、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教案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教案 人教版
都说乐于助人的人内心都有一团火,可以帮助其他人,温暖身边人的心,可谓是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啊。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教案,一起来学习下吧。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人物通讯的写作方法。
2.体会张秉贵的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阅读文本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挖掘人物亮点,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并感悟张秉贵的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人物“心有一团火,温暖万人心”的品格和精神应作为一种文化和传统不断传承与发扬。
1.教学重点:体悟细节描写中表现出的人物优秀品质。
2.教学难点:掌握通讯的写法。
课前要求学生阅读并梳理文本情节,了解学习张秉贵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美德。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看视频,谈感想)
播放《全国劳模张秉贵:将卖糖果做到极致》视频,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
导入:
1957年,张秉贵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7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成为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2009年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张秉贵为全社会展现了什么是“工匠精神”,什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境界,他的这种“心有一团火,温暖万人心”的品格和精神应作为一种文化和传统不断传承与发扬。张秉贵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美德,已远远超越了他所生活和工作的那个时代,成为了中华文明史上的光辉典范。
二、 背景介绍
平凡的岗位同样能干出不平凡的事,那么张秉贵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张秉贵,1918年出生于北京,11岁时到纺织厂当童工,17岁到北京一家杂货店当学徒。旧社会的苦难经历,让张秉贵不堪回首。新中国成立的50年代初,即将开业的北京百货大楼招聘营业员,尽管规定只招25岁以下的年轻人,但已经36岁的张秉贵因有“多年的经商经验”被破格录取,当上“新中国第一店”的售货员。他从1955年11月到百货大楼站柜台,30多年的时间接待顾客近400万人次,没有跟顾客红过一次脸,吵过一次嘴,没有怠慢过任何一个人。他苦练售货技术和心算法,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艺。所谓“一抓准”,就是指一把就能抓准分量;“一口清”则是非常神奇的算账速度。
1957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7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成为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多次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当选为党的十一大代表,第五、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常委。北京有燕京八景,张秉贵售货被称为“燕京第九景”。1987年,张秉贵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不幸去世,享年69岁;1988年,北京市百货大楼在大门广场处为其竖立半身铜像至今,陈云同志亲笔为其题词:“一团火”精神光耀神州。2009年张秉贵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三、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画出重要字词,概括文章写了张秉贵的哪些事,分别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2.字词检测过关。
【熙熙攘攘】熙熙:和乐的样子;攘攘:纷乱的样子。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体贴入微】体贴:细心体谅别人的心情和处境,给予关心和照顾;入微:达到细微的程度。形容对人照顾或关怀非常细心、周到。
【和颜悦色】颜:面容;悦:愉快;色:脸色。脸色和蔼喜悦。形容和善可亲。
【全神贯注】贯注:集中。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全力以赴】赴:前往。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
【座无虚席】虚:空。座位没有空着的。形容出席的人很多。
【传诵】①辗转传布诵读(多用于诗词、文章等);②辗转传布称道(多用于名声等)。注特别意:传颂,传播颂扬,重在颂扬;传诵和传颂比较,诵一般指扩大说的范围,而颂是称赞的意思,多指传播名人名事。
3.概括文章写了张秉贵的哪些事,分别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从中可以看出张秉贵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①张秉贵用糖哄哭闹的小孩,表现了他的耐心细致、周到体贴。
②张秉贵给要赶火车的顾客提前称糖并悉心指路,表现了他体贴入微、急人所急、解人所难的品质。
③张秉贵接待了气呼呼的女顾客,表现了他的热情大度、主动耐心、和蔼亲切。
④张秉贵的女儿生病,却依旧没有影响他的服务态度,表现了他的隐忍克制、爱岗敬业、公私分明。
⑤张秉贵光照顾买得多的顾客而被买得少的顾客质问后受到触动,表现了他自我反省、不断成长的品质。
⑥张秉贵忆往昔被兵痞打,今天却收到女顾客的水果而感慨不已,表现了他懂得感恩,乐于奉献的品质。
丰富自己的商品知识,当好顾客的参谋,表现他主动求知、严于律己、视“为人民服务”为服务宗旨的品质。
⑧张秉贵去吃夜宵,因座无虚席,厨房大师傅特意给他拿凳子而受启发,表现了他善于剖析小事、思想觉悟高。
总而言之,张秉贵是一位热情体贴、细致周到、诚恳耐心的优秀老售货员。
4.文章基本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张秉贵的“一团火”品格的表现。
第二部分:张秉贵的“一团火”品格的成长。
第三部分:张秉贵的“一团火”品格的影响。
四、重点研讨
1.文章在描写张秉贵的时候,选择了很多细节,试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示例1:张秉贵在柜台里“三步并作两步走,一点儿不知累”,下班后累得“有时连上楼还要扶着墙”。强烈的细节对比,突出张秉贵忘我的工作精神。
示例2:张秉贵也随着她向柜台东头走去,边走边想:她准遇到了什么不顾心的事,越是这样,我越是要热情接待她。张秉贵一边走,一边还是那样和颜悦色地说:“最近从上海来了几种新果,味道还不错,您想看看吗?我向您介绍一下。”心理描写与语言描写结合,揭示他的主动耐心、亲切和蔼,善于应对各种顾客。
示例3:他从称好的糖果中拿出一块放回货柜里,又拿出几块用小纸袋好,塞进孩子的衣兜里,把剩下的糖果包捆结实递给顾客,嘱咐道……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他的细致周到。
示例4:忆往昔,看今天,他默默地想,现在我刚为人民做一点儿事,他们就把我当亲人相待,我有什么理由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58年他入党后,想了又想,个共产党员到底图什么?图的就是多为人民服务!心理描写,表现了他的成长过程。
总之,细节描写使内容更加真切感人,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2.找出文中写“一团火”的句子,分析文章的行文线索和结构特点,并说说文章为什么用《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作为标题。
①收货动作的迅速劲儿,接待顾客的热情劲儿,像一团火一样,把大家深深地吸引住了。
②张秉贵常说:“我们售货员要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来温暖人民群众,使他们不仅在商店里感到热乎乎的,回到家里热乎乎的,走上工作岗位还要热乎乎的,激发出更大的革命干劲儿。”
③张乘费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赢得了广大顾客的爱戴和尊敬。
④您那感人肺腑的事迹,使我心中仿佛升起了一团火。
“一团火”的服务精神,是本文的线索。作品以“一团火”的服务精神为线索展开,贯穿全文。采用了彩线串珠式的结构方式,叙写老售货员生活中的平凡事迹,凸显了主人公具有“一团火”精神风貌,赞扬之情溢于文中。这种结构安排,起到概括故事情节,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主题的作用。
结构上的特点:倒叙写法。先点明张秉贵是劳动模范,再用丰富事例加以佐证,同时辅以插叙。买糖果的人形形色色,有老有少,有感激他、赞扬他的也有脾气爆、对他发火的,但是张秉贵始终用他“主动、热情、诚恳、耐心、周到”的态度服务每一个人。这样安排更能突出这位劳动模范就如一团火,无论何时何境都能尽心尽力为人民服务,温暖众人心的美好精神品质。
3.文章为什么以一位路过北京的青年农民的诗歌结尾?
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感动了很多很多人,正在发挥着他的巨大作用,因而显示了“一团火”精神的崇高可贵。
五、学有所获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觉得人物通讯在写作时要注意哪些方面。
选择典型人物,不一定非得崇高伟大的人物;精选表现人物崇高品格的事例;注重细节描写;用适合的线索把材料贯穿起来;安排好文章的结构;注意语言的优美生动……
2.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给了你什么启发?
示例1:张秉贵为全社会展现了什么是“工匠精神”,什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境界,他的这种“心有一团火,温暖万人心”的品格和精神应作为一种文化和传统不断传承与发扬。
示例:2:我们应该永远牢记这位杰出的劳动模范,像他那样爱岗敬业,像他那样刻苦勤奋,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像他那样助人为乐!
示例3:张秉贵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美德,已远远超越了他所生活和工作的那个时代,成为了中华文明史上的光辉典范。
六、内容拓展
齐读下面的诗句,结束本课的学习。
假如我是一束光,
就要给别人送去一片光芒
假如我是一阵风,
就要给别人送去一阵清凉
假如我是一朵花,
就要给别人送去一阵芬芳
假如我是一棵树,
就要给别人送来一片阴凉
假如我是一首歌,
就要给别人送去一片悠扬
七、作业:写一篇读书笔记,谈你对人物的认识。
上面就是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教案了,你学会了吗?想要了解更多内容,请关注。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教案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教案 人教版】相关推荐文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案 人教版观潮教案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初中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人教版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教学设计2
《散步》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秋天的怀念》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4、《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教学设计
导入:
1957年,张秉贵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7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成为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2009年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张秉贵为全社会展现了什么是“工匠精神”,什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境界,他的这种“心有一团火,温暖万人心”的品格和精神应作为一种文化和传统不断传承与发扬。张秉贵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美德,已远远超越了他所生活和工作的那个时代,成为了中华文明史上的光辉典范。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人物通讯的写作方法。
2.体会张秉贵的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阅读文本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挖掘人物亮点,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并感悟张秉贵的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人物“心有一团火,温暖万人心”的品格和精神应作为一种文化和传统不断传承与发扬。
1.教学重点:体悟细节描写中表现出的人物优秀品质。
2.教学难点:掌握通讯的写法。
课前要求学生阅读并梳理文本情节,了解学习张秉贵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美德。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一、导入新课(看视频,谈感想)
播放《全国劳模张秉贵:将卖糖果做到极致》视频,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
二、背景介绍
平凡的岗位同样能干出不平凡的事,那么张秉贵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张秉贵,1918年出生于北京,11岁时到纺织厂当童工,17岁到北京一家杂货店当学徒。旧社会的苦难经历,让张秉贵不堪回首。新中国成立的50年代初,即将开业的北京百货大楼招聘营业员,尽管规定只招25岁以下的年轻人,但已经36岁的张秉贵因有“多年的经商经验”被破格录取,当上“新中国第一店”的售货员。他从1955年11月到百货大楼站柜台,30多年的时间接待顾客近400万人次,没有跟顾客红过一次脸,吵过一次嘴,没有怠慢过任何一个人。他苦练售货技术和心算法,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艺。所谓“一抓准”,就是指一把就能抓准分量;“一口清”则是非常神奇的算账速度。
1957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7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成为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多次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当选为党的十一大代表,第五、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常委。北京有燕京八景,张秉贵售货被称为“燕京第九景”。1987年,张秉贵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不幸去世,享年69岁;1988年,北京市百货大楼在大门广场处为其竖立半身铜像至今,陈云同志亲笔为其题词:“一团火”精神光耀神州。2009年张秉贵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三、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画出重要字词,概括文章写了张秉贵的哪些事,分别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2.字词检测过关。
【熙熙攘攘】熙熙:和乐的样子;攘攘:纷乱的样子。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体贴入微】体贴:细心体谅别人的心情和处境,给予关心和照顾;入微:达到细微的程度。形容对人照顾或关怀非常细心、周到。
【和颜悦色】颜:面容;悦:愉快;色:脸色。脸色和蔼喜悦。形容和善可亲。
【全神贯注】贯注:集中。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全力以赴】赴:前往。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
【座无虚席】虚:空。座位没有空着的。形容出席的人很多。
【传诵】①辗转传布诵读(多用于诗词、文章等);②辗转传布称道(多用于名声等)。注特别意:传颂,传播颂扬,重在颂扬;传诵和传颂比较,诵一般指扩大说的范围,而颂是称赞的意思,多指传播名人名事。
3.概括文章写了张秉贵的哪些事,分别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从中可以看出张秉贵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①张秉贵用糖哄哭闹的小孩,表现了他的耐心细致、周到体贴。
②张秉贵给要赶火车的顾客提前称糖并悉心指路,表现了他体贴入微、急人所急、解人所难的品质。
③张秉贵接待了气呼呼的女顾客,表现了他的热情大度、主动耐心、和蔼亲切。
④张秉贵的女儿生病,却依旧没有影响他的服务态度,表现了他的隐忍克制、爱岗敬业、公私分明。
⑤张秉贵光照顾买得多的顾客而被买得少的顾客质问后受到触动,表现了他自我反省、不断成长的品质。
⑥张秉贵忆往昔被兵痞打,今天却收到女顾客的水果而感慨不已,表现了他懂得感恩,乐于奉献的品质。
⑦张秉贵通过多种渠道丰富自己的商品知识,当好顾客的参谋,表现他主动求知、严于律己、视“为人民服务”为服务宗旨的品质。
⑧张秉贵去吃夜宵,因座无虚席,厨房大师傅特意给他拿凳子而受启发,表现了他善于剖析小事、思想觉悟高。
总而言之,张秉贵是一位热情体贴、细致周到、诚恳耐心的优秀老售货员。
4.文章基本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张秉贵的“一团火”品格的表现。
第二部分:张秉贵的“一团火”品格的成长。
第三部分:张秉贵的“一团火”品格的影响。
四、重点研讨
1.文章在描写张秉贵的时候,选择了很多细节,试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示例1:张秉贵在柜台里“三步并作两步走,一点儿不知累”,下班后累得“有时连上楼还要扶着墙”。强烈的细节对比,突出张秉贵忘我的工作精神。
示例2:张秉贵也随着她向柜台东头走去,边走边想:她准遇到了什么不顾心的事,越是这样,我越是要热情接待她。张秉贵一边走,一边还是那样和颜悦色地说:“最近从上海来了几种新果,味道还不错,您想看看吗?我向您介绍一下。”心理描写与语言描写结合,揭示他的主动耐心、亲切和蔼,善于应对各种顾客。
示例3:他从称好的糖果中拿出一块放回货柜里,又拿出几块用小纸袋好,塞进孩子的衣兜里,把剩下的糖果包捆结实递给顾客,嘱咐道……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他的细致周到。
示例4:忆往昔,看今天,他默默地想,现在我刚为人民做一点儿事,他们就把我当亲人相待,我有什么理由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58年他入党后,想了又想,个共产党员到底图什么?图的就是多为人民服务!心理描写,表现了他的成长过程。
总之,细节描写使内容更加真切感人,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2.找出文中写“一团火”的句子,分析文章的行文线索和结构特点,并说说文章为什么用《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作为标题。
①收货动作的迅速劲儿,接待顾客的热情劲儿,像一团火一样,把大家深深地吸引住了。
②张秉贵常说:“我们售货员要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来温暖人民群众,使他们不仅在商店里感到热乎乎的,回到家里热乎乎的,走上工作岗位还要热乎乎的,激发出更大的革命干劲儿。”
③张乘费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赢得了广大顾客的爱戴和尊敬。
④您那感人肺腑的事迹,使我心中仿佛升起了一团火。
“一团火”的服务精神,是的线索。作品以“一团火”的服务精神为线索展开,贯穿全文。采用了彩线串珠式的结构方式,叙写老售货员生活中的平凡事迹,凸显了主人公具有“一团火”精神风貌,赞扬之情溢于文中。这种结构安排,起到概括故事情节,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主题的作用。
结构上的特点:倒叙写法。先点明张秉贵是劳动模范,再用丰富事例加以佐证,同时辅以插叙。买糖果的人形形色色,有老有少,有感激他、赞扬他的也有脾气爆、对他发火的,但是张秉贵始终用他“主动、热情、诚恳、耐心、周到”的态度服务每一个人。这样安排更能突出这位劳动模范就如一团火,无论何时何境都能尽心尽力为人民服务,温暖众人心的美好精神品质。
3.文章为什么以一位路过北京的青年农民的诗歌结尾?
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感动了很多很多人,正在发挥着他的巨大作用,因而显示了“一团火”精神的崇高可贵。
五、学有所获
1.通过的学习,你觉得人物通讯在写作时要注意哪些方面。
选择典型人物,不一定非得崇高伟大的人物;精选表现人物崇高品格的事例;注重细节描写;用适合的线索把材料贯穿起来;安排好文章的结构;注意语言的优美生动……
2.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给了你什么启发?
示例1:张秉贵为全社会展现了什么是“工匠精神”,什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境界,他的这种“心有一团火,温暖万人心”的品格和精神应作为一种文化和传统不断传承与发扬。
示例:2:我们应该永远牢记这位杰出的劳动模范,像他那样爱岗敬业,像他那样刻苦勤奋,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像他那样助人为乐!
示例3:张秉贵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美德,已远远超越了他所生活和工作的那个时代,成为了中华文明史上的光辉典范。
六、内容拓展
齐读下面的诗句,结束本课的学习。
假如我是一束光,
就要给别人送去一片光芒
假如我是一阵风,
就要给别人送去一阵清凉
假如我是一朵花,
就要给别人送去一阵芬芳
假如我是一棵树,
就要给别人送来一片阴凉
假如我是一首歌,
就要给别人送去一片悠扬
5、《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教案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把握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把握作者观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文章行文线索,体悟细节描写的魅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张秉贵的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中表现出的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学习张秉贵在平凡的岗位上表现出的不平凡的优秀品质和他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体悟细节描写中表现出的人物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掌握通讯的写法。
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01相识恨晚
1.看视频,谈感想:播放《全国劳模张秉贵:将卖糖果做到极致》视频,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
2.平凡的岗位同样能干出不平凡的事,那么张秉贵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张秉贵,1918年出生于北京,11岁时到纺织厂当童工,17岁到北京一家杂货店当学徒。旧社会的苦难经历,让张秉贵不堪回首。新中国成立的50年代初,即将开业的北京百货大楼招聘营业员,尽管规定只招25岁以下的年轻人,但已经36岁的张秉贵因有“多年的经商经验”被破格录取,当上“新中国第一店”的售货员。他从1955年11月到百货大楼站柜台,30多年的时间接待顾客近400万人次,没有跟顾客红过一次脸,吵过一次嘴,没有怠慢过任何一个人。他苦练售货技术和心算法,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艺。所谓“一抓准”,就是指一把就能抓准分量;“一口清”则是非常神奇的算账速度。
1957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7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成为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多次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当选为党的十一大代表,第五、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常委。北京有燕京八景,张秉贵售货被称为“燕京第九景”。1987年,张秉贵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不幸去世,享年69岁;1988年,北京市百货大楼在大门广场处为其竖立半身铜像至今,陈云同志亲笔为其题词:“一团火”精神光耀神州。2009年张秉贵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02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画出重要字词,概括文章写了张秉贵的哪些事,分别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2.字词检测过关。
【熙熙攘攘】熙熙:和乐的样子;攘攘:纷乱的样子。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体贴入微】体贴:细心体谅别人的心情和处境,给予关心和照顾;入微:达到细微的程度。形容对人照顾或关怀非常细心、周到。
【和颜悦色】颜:面容;悦:愉快;色:脸色。脸色和蔼喜悦。形容和善可亲。
【全神贯注】贯注:集中。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全力以赴】赴:前往。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
【座无虚席】虚:空。座位没有空着的。形容出席的人很多。
【传诵】①辗转传布诵读(多用于诗词、文章等);②辗转传布称道(多用于名声等)。注特别意:传颂,传播颂扬,重在颂扬;传诵和传颂比较,诵一般指扩大说的范围,而颂是称赞的意思,多指传播名人名事。
3.概括文章写了张秉贵的哪些事,分别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从中可以看出张秉贵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①张秉贵用糖哄哭闹的小孩,表现了他的耐心细致、周到体贴。
②张秉贵给要赶火车的顾客提前称糖并悉心指路,表现了他体贴入微、急人所急、解人所难的品质。
③张秉贵接待了气呼呼的女顾客,表现了他的热情大度、主动耐心、和蔼亲切。
④张秉贵的女儿生病,却依旧没有影响他的服务态度,表现了他的隐忍克制、爱岗敬业、公私分明。
⑤张秉贵光照顾买得多的顾客而被买得少的顾客质问后受到触动,表现了他自我反省、不断成长的品质。
⑥张秉贵忆往昔被兵痞打,今天却收到女顾客的水果而感慨不已,表现了他懂得感恩,乐于奉献的品质。
⑦张秉贵通过多种渠道丰富自己的商品知识,当好顾客的参谋,表现他主动求知、严于律己、视“为人民服务”为服务宗旨的品质。
⑧张秉贵去吃夜宵,因座无虚席,厨房大师傅特意给他拿凳子而受启发,表现了他善于剖析小事、思想觉悟高。
总而言之,张秉贵是一位热情体贴、细致周到、诚恳耐心的优秀老售货员。
4.文章基本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张秉贵的“一团火”品格的表现。
第二部分:张秉贵的“一团火”品格的成长。
第三部分:张秉贵的“一团火”品格的影响。
03重点研讨
1.文章在描写张秉贵的时候,选择了很多细节,试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示例1:张秉贵在柜台里“三步并作两步走,一点儿不知累”,下班后累得“有时连上楼还要扶着墙”。强烈的细节对比,突出张秉贵忘我的工作精神。
示例2:张秉贵也随着她向柜台东头走去,边走边想:她准遇到了什么不顾心的事,越是这样,我越是要热情接待她。张秉贵一边走,一边还是那样和颜悦色地说:“最近从上海来了几种新果,味道还不错,您想看看吗?我向您介绍一下。”心理描写与语言描写结合,揭示他的主动耐心、亲切和蔼,善于应对各种顾客。
示例3:他从称好的糖果中拿出一块放回货柜里,又拿出几块用小纸袋好,塞进孩子的衣兜里,把剩下的糖果包捆结实递给顾客,嘱咐道……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他的细致周到。
示例4:忆往昔,看今天,他默默地想,现在我刚为人民做一点儿事,他们就把我当亲人相待,我有什么理由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58年他入党后,想了又想,个共产党员到底图什么?图的就是多为人民服务!心理描写,表现了他的成长过程。
总之,细节描写使内容更加真切感人,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2.找出文中写“一团火”的句子,分析文章的行文线索和结构特点,并说说文章为什么用《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作为标题。
①收货动作的迅速劲儿,接待顾客的热情劲儿,像一团火一样,把大家深深地吸引住了。
②张秉贵常说:“我们售贷员要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来温暖人民群众,使他们不仅在商店里感到热乎乎的,回到家里热乎乎的,走上工作岗位还要热乎乎的,激发出更大的革命干劲儿。”
③张乘费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赢得了广大顾客的爱戴和尊敬。
④您那感人肺腑的事迹,使我心中仿佛升起了一团火。
“一团火”的服务精神,是的线索。作品以“一团火”的服务精神为线索展开,贯穿全文。采用了彩线串珠式的结构方式,叙写老售货员生活中的平凡事迹,凸显了主人公具有“一团火”精神风貌,赞扬之情溢于文中。这种结构安排,起到概括故事情节,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主题的作用。
结构上的特点:倒叙写法。先点明张秉贵是劳动模范,再用丰富事例加以佐证,同时辅以插叙。买糖果的人形形色色,有老有少,有感激他、赞扬他的也有脾气爆、对他发火的,但是张秉贵始终用他“主动、热情、诚恳、耐心、周到”的态度服务每一个人。这样安排更能突出这位劳动模范就如一团火,无论何时何境都能尽心尽力为人民服务,温暖众人心的美好精神品质。
3.文章为什么以一位路过北京的青年农民的诗歌结尾?
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感动了很多很多人,正在发挥着他的巨大作用,因而显示了“一团火”精神的崇高可贵。
04学有所获
1.通过的学习,你觉得人物通讯在写作时要注意哪些方面。
选择典型人物,不一定非得崇高伟大的人物;精选表现人物崇高品格的事例;注重细节描写;用适合的线索把材料贯穿起来;安排好文章的结构;注意语言的优美生动……
2.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给了你什么启发?
示例1:张秉贵为全社会展现了什么是“工匠精神”,什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境界,他的这种“心有一团火,温暖万人心”的品格和精神应作为一种文化和传统不断传承与发扬。
示例:2:我们应该永远牢记这位杰出的劳动模范,像他那样爱岗敬业,像他那样刻苦勤奋,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像他那样助人为乐!
示例3:张秉贵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美德,已远远超越了他所生活和工作的那个时代,成为了中华文明史上的光辉典范。
3.齐读下面的诗句,结束本课的学习。
假如我是一束光,
就要给别人送去一片光芒
假如我是一阵风,
就要给别人送去一阵清凉
假如我是一朵花,
就要给别人送去一阵芬芳
假如我是一棵树,
就要给别人送来一片阴凉
假如我是一首歌,
就要给别人送去一片悠扬
6、《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人物通讯的写作方法。
2.体会张秉贵的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阅读文本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挖掘人物亮点,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并感悟张秉贵的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人物“心有一团火,温暖万人心”的品格和精神应作为一种文化和传统不断传承与发扬。
1.重点:体悟细节描写中表现出的人物优秀品质。
2.难点:掌握通讯的写法。
课前要求学生阅读并梳理文本情节,了解学习张秉贵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美德。
一、(看视频,谈感想)
上网搜《全国劳模张秉贵:将卖糖果做到极致》视频观看。
二、知识链接:背景介绍
张秉贵,1918年出生于北京,11岁时到纺织厂当童工,17岁到北京一家杂货店当学徒。旧社会的苦难经历,让张秉贵不堪回首。新中国成立的50年代初,即将开业的北京百货大楼招聘营业员,尽管规定只招25岁以下的年轻人,但已经36岁的张秉贵因有“多年的经商经验”被破格录取,当上“新中国第一店”的售货员。他从1955年11月到百货大楼站柜台,30多年的时间接待顾客近400万人次,没有跟顾客红过一次脸,吵过一次嘴,没有怠慢过任何一个人。他苦练售货技术和心算法,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艺。所谓“一抓准”,就是指一把就能抓准分量;“一口清”则是非常神奇的算账速度。
1957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7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成为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多次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当选为党的十一大代表,第五、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常委。北京有燕京八景,张秉贵售货被称为“燕京第九景”。1987年,张秉贵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不幸去世,享年69岁;1988年,北京市百货大楼在大门广场处为其竖立半身铜像至今,陈云同志亲笔为其题词:“一团火”精神光耀神州。2009年张秉贵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三、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画出重要字词,概括文章体裁和大意。
2.字词检测过关。
【熙熙攘攘】
【体贴入微】
【和颜悦色】
【全神贯注】
【全力以赴】
【座无虚席】
【传诵】。
3.概括文章写了张秉贵的哪些事,分别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从中可以看出张秉贵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提示:一共是八件事情,概括人物要用张秉贵是……的……(身份)
4.文章基本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提示:三部分
四、重点研讨
1.文章在描写张秉贵的时候,选择了很多细节,试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2.找出文中写“一团火”的句子,分析文章的行文线索和结构特点,并说说文章为什么用《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作为标题。
3.文章为什么以一位路过北京的青年农民的诗歌结尾?
五、学有所获
通过的学习,你觉得人物通讯在写作时要注意哪些方面。
六、内容拓展
读下面的诗句,谈你对本课的学习的体会。
假如我是一束光,
就要给别人送去一片光芒
假如我是一阵风,
就要给别人送去一阵清凉
假如我是一朵花,
就要给别人送去一阵芬芳
假如我是一棵树,
就要给别人送来一片阴凉
假如我是一首歌,
就要给别人送去一片悠扬
答案:
三、整体感知
1.是人物通讯,讲的是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
2.字词检测过关。
【熙熙攘攘】熙熙:和乐的样子;攘攘:纷乱的样子。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体贴入微】体贴:细心体谅别人的心情和处境,给予关心和照顾;入微:达到细微的程度。形容对人照顾或关怀非常细心、周到。
【和颜悦色】颜:面容;悦:愉快;色:脸色。脸色和蔼喜悦。形容和善可亲。
【全神贯注】贯注:集中。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全力以赴】赴:前往。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
【座无虚席】虚:空。座位没有空着的。形容出席的人很多。
【传诵】①辗转传布诵读(多用于诗词、文章等);②辗转传布称道(多用于名声等)。注特别意:传颂,传播颂扬,重在颂扬;传诵和传颂比较,诵一般指扩大说的范围,而颂是称赞的意思,多指传播名人名事。
3明确:
①张秉贵用糖哄哭闹的小孩,表现了他的耐心细致、周到体贴。
②张秉贵给要赶火车的顾客提前称糖并悉心指路,表现了他体贴入微、急人所急、解人所难的品质。
③张秉贵接待了气呼呼的女顾客,表现了他的热情大度、主动耐心、和蔼亲切。
④张秉贵的女儿生病,却依旧没有影响他的服务态度,表现了他的隐忍克制、爱岗敬业、公私分明。
⑤张秉贵光照顾买得多的顾客而被买得少的顾客质问后受到触动,表现了他自我反省、不断成长的品质。
⑥张秉贵忆往昔被兵痞打,今天却收到女顾客的水果而感慨不已,表现了他懂得感恩,乐于奉献的品质。
丰富自己的商品知识,当好顾客的参谋,表现他主动求知、严于律己、视“为人民服务”为服务宗旨的品质。
⑧张秉贵去吃夜宵,因座无虚席,厨房大师傅特意给他拿凳子而受启发,表现了他善于剖析小事、思想觉悟高。
总而言之,张秉贵是一位热情体贴、细致周到、诚恳耐心的优秀老售货员。
4.
第一部分:张秉贵的“一团火”品格的表现。
第二部分:张秉贵的“一团火”品格的成长。
第三部分:张秉贵的“一团火”品格的影响。
四、重点研讨
1.
示例1:张秉贵在柜台里“三步并作两步走,一点儿不知累”,下班后累得“有时连上楼还要扶着墙”。强烈的细节对比,突出张秉贵忘我的工作精神。
示例2:张秉贵也随着她向柜台东头走去,边走边想:她准遇到了什么不顾心的事,越是这样,我越是要热情接待她。张秉贵一边走,一边还是那样和颜悦色地说:“最近从上海来了几种新果,味道还不错,您想看看吗?我向您介绍一下。”心理描写与语言描写结合,揭示他的主动耐心、亲切和蔼,善于应对各种顾客。
示例3:他从称好的糖果中拿出一块放回货柜里,又拿出几块用小纸袋好,塞进孩子的衣兜里,把剩下的糖果包捆结实递给顾客,嘱咐道……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他的细致周到。示例4:忆往昔,看今天,他默默地想,现在我刚为人民做一点儿事,他们就把我当亲人相待,我有什么理由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58年他入党后,想了又想,个共产党员到底图什么?图的就是多为人民服务!心理描写,表现了他的成长过程。
总之,细节描写使内容更加真切感人,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2.
①收货动作的迅速劲儿,接待顾客的热情劲儿,像一团火一样,把大家深深地吸引住了。
②张秉贵常说:“我们售货员要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来温暖人民群众,使他们不仅在商店里感到热乎乎的,回到家里热乎乎的,走上工作岗位还要热乎乎的,激发出更大的革命干劲儿。”
③张乘费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赢得了广大顾客的爱戴和尊敬。
④您那感人肺腑的事迹,使我心中仿佛升起了一团火。
“一团火”的服务精神,是的线索。作品以“一团火”的服务精神为线索展开,贯穿全文。采用了彩线串珠式的结构方式,叙写老售货员生活中的平凡事迹,凸显了主人公具有“一团火”精神风貌,赞扬之情溢于文中。这种结构安排,起到概括故事情节,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主题的作用。
结构上的特点:倒叙写法。先点明张秉贵是劳动模范,再用丰富事例加以佐证,同时辅以插叙。买糖果的人形形色色,有老有少,有感激他、赞扬他的也有脾气爆、对他发火的,但是张秉贵始终用他“主动、热情、诚恳、耐心、周到”的态度服务每一个人。这样安排更能突出这位劳动模范就如一团火,无论何时何境都能尽心尽力为人民服务,温暖众人心的美好精神品质。
3.
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感动了很多很多人,正在发挥着他的巨大作用,因而显示了“一团火”精神的崇高可贵。
五、学有所获
1.
选择典型人物,不一定非得崇高伟大的人物;
精选表现人物崇高品格的事例;注重细节描写;
用适合的线索把材料贯穿起来;安排好文章的结构;注意语言的优美生动……
2.
示例1:张秉贵为全社会展现了什么是“工匠精神”,什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境界,他的这种“心有一团火,温暖万人心”的品格和精神应作为一种文化和传统不断传承与发扬。
示例:2:我们应该永远牢记这位杰出的劳动模范,像他那样爱岗敬业,像他那样刻苦勤奋,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像他那样助人为乐!
示例3:张秉贵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美德,已远远超越了他所生活和工作的那个时代,成为了中华文明史上的光辉典范。
………………
六、内容拓展
只要是谈奉献精神就是把握住了主题。
7、二年级教案:张秉贵胸中有一团火,温暖顾客的心
张秉贵,1918年出生于北京,只在一所贫民学校上过半年学,11岁时便到纺织厂当了童工,17岁到北京德昌厚食品杂货店当学徒。那时的规矩,学徒除了每天站十三四个小时的柜台外,晚上还要给掌柜的捶腿,给老板娘看孩子。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有了自己的商业系统。1955年秋,新建的北京百货大楼开张并招聘营业员,规定年龄在25岁以下,36岁的张秉贵前去参加招聘,因有多年的经商经验被破格录取。
张秉贵刚上班的时候,还受过去一些旧商人陋习的影响。一位顾客要买两块桃酥,张秉贵嫌他买得少,没有理睬,而去接待购货多的顾客。那位被冷落的顾客向公司提了意见,同事们也批评他。他辩解说:“我多售货,是想为国家多创造些财富,有什么不对?”经过支部书记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张秉贵认识到: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要为国家服务怎能不先为人民服务呢?他说:“我们售货员要胸中有一团火,温暖顾客的心,树立‘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北京百货大楼当时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客流量大,加之物资相对匮乏,顾客通常要排长队。一次,有两个女顾客悄悄评价他“服务态度还行,就是动作太慢”。张秉贵便下决心苦练售货技术和心算法,终于练就了“一抓准”和“一口清”的过硬本领。后来他又发明了“接一问二联系三”的工作方法,即在接待每一个顾客时,便问第二个顾客买什么,同时和第三个顾客打好招呼,做好准备。他在问、拿、称、包、算、收六个环节上不断摸索,接待一个顾客的时间从三四分钟减为一分钟。他还注意研究顾客的不同爱好和购买动机,揣摩他们的心理。为使说话亲切动人、言简意明,他又自学了语言学。
赤诚的心和过硬的技术换来了荣誉。1957年,张秉贵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58年9月加入gongchandang,1959年参加了全国群英会。1978年,他又被北京市授予特级售货员称号,197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成为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多次被授予优秀gongchandang员称号,当选为党的十一大代表,第五、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常委。他出名后,许多单位都邀请他去表演、讲课,作过一百多场正式报告,听众达十多万人次。他亲自传授技艺的徒弟也有25个,有的徒弟后来也成了“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1987年9月18日,张秉贵因患癌症去世,终年69岁。
8、有效整合,突显个性《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东北师大附小南校 闵海燕
碰 撞:
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发展。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对旧课堂中所带来的东西已不感兴趣,往往新生的事物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于是,把开发新式课堂及培养学生能力的发展作为重点,是我两年来一直在考虑的问题。
灵 感:
“识字、写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由于低年级儿童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那么较好地上好一节识字与写字课成了我们低年级教师要攻克的课题。有幸在“考日回国汇报大会”上,看了一节音乐课与体育课整合课,我深有感触。于是有一个想法:识字课能不能拿到微机教室去上,让计算机这个多媒体吸引孩子们的眼球,让儿童们在动手操作计算机游戏软件的同时,把课上较难记忆的生字记住。于是,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本堂课。
课堂特色:
“识字、写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本课的教学设计将识字、写字与计算机教学实行了有效的整合。同时,把培养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计算机,能够在直观形象的计算机展示中,不仅学到知识,而且锻炼的计算机的操作能力。。
创新设计:
一、交流资料,了解雷锋。
1、课件展示:出示雷锋照片并引导学生介绍雷锋。
2、板书课题——《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思考:雷锋叔叔离开我们很多年了,我们到哪里去寻找他呢?
二、操作电脑,初识生字。
(出示教学软件,导入课文学习。)
1、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边读边用鼠标画出生字,借助注释或工具书学习生字,读通句子。)
2、 同桌交流:学生用鼠标点击生字考查对方的学习情况。
3、教师检查学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 学生读字。
(2)、用所认生字再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对照大屏幕,鼓励学生范读课文。
三、巧用整合,引导识字。
1、操作软件,自主学习。
(1)、学生自由读文,
思考:通过刚才读文,能够记住了哪个生字,可以给同学们讲一讲?
(2)、学生汇报识字情况。(根据学生所说生字,教师点击教学软件出示这个字,并配有相应的图片。)
(3)、鼓励其它学生进行补充:
A、想一想在哪里看到过他们?
B、关于这个生字你还想告诉同学什么?
C、 把你想到的和这个字有关的词语或句子告诉你身边的同学吧!
2、看图猜谜,字理识字。
3、操作对比,导学新字。
学习“迷”字。
(1)、电脑出示并引导学生读词语:
(2)、动画展示:
(3)、出示生字:“ ”,引导学生学习。
A、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生字?
B、在什么地方可以用到这个生字?
4、图文整合,随文识字。
5、利用电脑,合作识字。
小组学习“洒、滴”(电脑导入学习提示:)
(1)、学生操作软件并读文,挑出要学习的两个生字。
(2)、学生之间互相说出自己识记生字的好办法。
(3)、小组汇报。(学生操作前面的大屏幕,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
四、电脑展示,学写生字。
1、电脑出示书写顺序:
2、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范写指导,学生练写。:
3、全班交流评议。
五、及时小结,引导学文。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篇课文
中的十二个生字,初读了课文。下节课我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精彩回放:
由于本课还未讲,所以缺少这一环节。
作者邮箱: kxc_78.exe@eyou.com资料提供者:
9、《致西伯利亚的囚徒》《啊,船长,我的船长哟!》教案教学设计
《致西伯利亚的囚徒》和《啊,船长,我的船长哟!》
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掌握这两首诗歌所表现的内容。
2、能力目标:掌握诗歌所表现的意象、技巧等。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体会普希金和惠特曼在诗歌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所表现的意象、技巧等。
教学难点:体会普希金和惠特曼在诗歌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用自己所总结的诗歌学法进行渗透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简介作者
1、由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导入。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俄)普希金
赏析:在逆境中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和信念。感情上不要悲伤,情绪上不要急躁,要有乐观的态度,相信“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即使有了正确的态度和信念,忧郁也是难免的,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今天的磨难将是宝贵的财富,将成为今后的美好的回忆。
现实生活里,我们在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因为生命和幸福的本质就是苦乐并存。我们不能改变现实,但面对困难的心态是我们可以选择的。所以要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和挫折,才能战胜自我。要坚信“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2、普希金简介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年6月6日(俄历5月26日)出生于沙俄莫斯科,1837年2月10日(俄历1月29日)逝世于圣彼得堡,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及现代俄国文学的创始人。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高尔基)。 普希金作品崇高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使他具有世界性的重大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全世界所有的主要文字。普希金在他的作品中所表现了的对自由、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必能战胜黑暗、理智必能战胜偏见的坚定信仰,他的“用语言把人们的心灵燃亮”的崇高使命感和伟大抱负深深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天才的杰作,激发了多少俄罗斯音乐家的创作激情和灵感。以普希金诗篇作脚本的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鲍里斯·戈都诺夫》、《黑桃皇后》、《鲁斯兰与柳德米拉》、《茨冈》等等,无一不是伟大的音乐作品;普希金的抒情诗被谱上曲,成了脍炙人口的艺术歌曲;还有的作品还被改编成芭蕾舞,成为舞台上不朽的经典。由于普希金的创作和活动令沙皇政府颇感头痛,他们用阴谋手段挑拨法国籍宪兵队长丹特斯亵渎普希金的妻子纳塔利娅·尼古拉耶芙娜·冈察洛娃,结果导致了1837年普希金和丹特斯的决斗。决斗中普希金身负重伤,1837年1月29日不治身亡,年仅37岁。他的早逝令俄国进步文人曾经这样感叹:“俄国诗歌的太阳沉落了”。
名言:我曾经爱过你:爱情,也许 在我的心灵里还没有完全消亡,但愿它不会再打扰你,我也不想再使你难过悲伤。我曾经默默无语、毫无指望地爱过你,我既忍受着羞怯,又忍受着嫉妒的折磨,我曾经那样真诚、那样温柔地爱过你,但愿上帝保佑你,另一个人也会象我爱你一样。
二、赏析诗歌《致西伯利亚囚徒》一诗
1、诗作背景
1825年12月,轰轰烈烈的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了。这次起义是俄国贵族革命者发动的反对农奴制度和沙皇专制的武装起义,领导起义的贵族革命者在俄国历史上被称为“十二月党人”他们抛弃了财产地位和家庭,奋不顾身地为俄国劳苦大众谋幸福,被俄国人民视为英雄。沙皇尼古拉一世血腥镇压了起义,绞死了起义的五位领导者,并对十二月党人残酷迫害,将百余名起义者流放到西伯利亚服苦役。在这些被流放的囚徒中,有普希金的许多同学和朋友。想到朋友们正在西伯利亚服苦役,诗人写下这首诗托人捎给他们。
2、赏析
普希金与十二月党人的关系密切,他虽然没有参加他们的秘密组织,但在政治和思想上与他们是完全一致的。1825年起义发生时,普希金正被幽禁在流放地,起义失败后,有五位领袖被处死,一百多人被流放西伯利亚服苦役。在审讯过程中,几乎从每个起义者的家里,都搜出了普希金的政治诗,实际上他也是一个缺席的受审者。诗人从流放地回来后,十分关心这些苦役犯的命运。1827年初,十二月党人尼·穆拉维约夫的妻子去西伯利亚探望丈夫,普希金就托她带去了这首献诗,它于1856年才在伦敦的《北极星》杂志上首次公开发表。
这首赠诗首先对十二党人的功绩作了高度的评价,指出他们的革命事业没有落空。它向在残酷的环境里受难的革命者送去了诗人的忠诚的友谊、必胜的信念、热情的鼓励和崇高的敬意。诗写得言简意赅,情深义重,格调激昂,充满着乐观精神,它使在西伯利亚受难的同志们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十二月党人诗人奥陀耶夫斯基代表囚徒们和了一首诗。诗中表示,他们仍然坚信革命,将把自由之火重新燃起,“星星之火必将燃成熊熊的烈焰”。这两首革命的颂歌一同广为流传,鼓舞着一代代的革命者。1900年列宁创办了《火星报》,这个名称,就取自奥陀耶夫斯基的上述诗句。
(1)、在开头部分诗人为什么要寄语那些“囚徒”要“坚持着高傲的忍耐的榜样”?
明确:因为诗人知道,在矿井深处服苦役,犹如在地狱里挣扎,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才能支撑,肉体的折磨决不能是高贵的灵魂屈服。
(2)、“你们的悲痛工作和思想的崇高志向”指的是什么?
明确:解放农奴,推翻沙皇暴政。
(3)、“希望”对于“西伯利亚囚徒"和诗人来说分别意味着什么?(找出相关诗句说明)
明确:对于被流放的十二月党人而言,“希望”就是爱和友情,只要爱和友情仍在,他们就能战胜苦难,实现理想。在用希望激励战友的同时,诗人也用希望激励自己,他希望的是“沉重的枷锁会掉下,黑暗的牢狱会覆亡”,诗人向沙皇暴政发出了诅咒,预示了它的覆亡。
(4)、为什么最后送上的是“利剑”而不是“鲜花”?
明确:因为这是写给战士的诗。
(5)、第二段末尾一句最后的词“临降”,意思是“降临”,为什么说成“临降”?
明确:这样做足为了压韵——形式为内容服务,翻译时比较好地再现了原诗音韵上的和谐优美。
(6)、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
明确: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未来革命的胜利充满必胜的信念,对未来充满着希望,同时用希望、爱情和友谊去鼓舞战友的顽强斗志,只要爱情和友谊仍在,战友们就能实现理想,也以此来激励自己。诗人以无畏而自由的歌唱,传递了对战友和同志们的真挚的感情。
(7)、诗人通过哪些句子、词语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明确:“坚持着高傲的忍耐的榜样”、“她(希望)会唤起你们的勇气和欢乐,大家期望的时辰不久将会来临。”“爱情和友谊会来到你们的身旁,正像我的自由的歌声,会传进你们苦役的洞窟一样。”‘自由会在门口欢欣地迎接你们,弟兄们会把利剑送到你们手上。”等等。
3、朗读并概括出普希金抒情诗的特点。(特点不会一下子全找出,每读一遍,找出些特点)
讨论明确:感情真挚,结构精巧,韵律优美。
4、“望你们坚持着高傲的忍耐的榜样”中“榜样”一词表达了人们对十二月党人的景仰,为什么十二月党人值得人们景仰?
明确:(十二月党人简介):十二月党人大多是贵族出身,在专制的沙皇统治时期养尊处优,绝无衣食之虞,但是他们是最早觉醒的一批人(在这点上他们与屈原有相似之处)。他们有高尚的品格,为推翻专制的沙皇同志,推翻落后的农奴制,为国家为民众谋利益,不惜抛弃财产地位和家庭义无反顾地发动武装起义。起义失败后遭到残酷镇压,沙皇把他们流放到西伯利亚,他们依旧不屈不挠的坚守自己的信念。十二月党人值得尊敬的是他们的起义不是为了争夺权力,而是为了推翻专制暴政。为了这些理想,这些贵族青年宁愿走向刑场,走向流放地,这是高尚的人格使然,普希金的诗体现了这种人格理想。
三、介绍惠特曼和《草叶集》
1、惠特曼简介:沃尔特·惠特曼(1819年5月31日-1892年3月26日),生于纽约州长岛,他是美国著名诗人、人文主义者,他创造了诗歌的自由体,其代表作品是诗集《草叶集》。
2、《草叶集》:1855年《草叶集》的第1版问世,共收诗12首,最后出第9版时共收诗383首。其中最长的一首,即后来被称为《自己之歌》的那首诗。共1336行。这首诗的内容几乎包括了作者毕生的主要思想,是作者最重要的诗歌之一。诗中多次提到了草叶:草叶象征着一切平凡、普通的东西和平凡的普通人。这薄薄一册划时代的诗集受到了普遍的冷遇,只有爱默生给诗人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惠特曼从这封信中得到巨大的鼓舞。1856年,第2版《草叶集》出版,共收诗32首。《一路摆过布鲁克林渡口》是诗人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此外,《阔斧之歌》、《大路之歌》也是名篇。惠特曼在艺术上进行大胆革新,打破长期以来诗歌因袭的格律,首创后来称为“自由体”的新诗形式,即以短句作为韵律的基础,大量采用重叠句、平行句和夸张的形象语言,并吸收了一部分劳动人民的语汇和少量外来语,大大提高了诗歌的表现力。他的《草叶集》成为美国近代文学史上一座光辉的里程碑,是美国民族文学的典范。
四、赏析《啊,船长,我的船长哟!》
1、总体评价
《啊船长我的船长哟》是美国诗人惠特曼为悼念林肯而写下的著名诗篇。林肯是美国第16任总统,在任期内,他为维护国家统一、摧毁蓄奴制而领导了南北战争,解放了黑人奴隶。就在美国人民欢庆胜利的时刻,反动势力雇佣的刺客杀害了他。惠特曼为此极度悲痛,写下了很多诗纪念这位伟大的英雄,这首诗是最著名的一首。诗歌的基调是悲壮的。诗人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把美国比作一艘航船,把林肯总统比作船长,把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废奴斗争比作一段艰险的航程。
2、思想内容
全诗三节,逐层深入地表达了诗人对林肯总统的热爱和深切的悼念之情。
1.航程结束,大船凯旋,船长却倒下了。噩耗伴随着胜利的巨大欢乐而来,人们为船长的死而悲恸、痛惜。
诗人把美国比作“大船”,林肯比作“船长”,把林肯率领联邦政府军战败南方叛军的过程比作是“度过了一切风险”的“艰苦航程”。这里诗人用象征的手法把美国比做大船,把林肯比做驾驶美国这个大船的船长,把南北战争比做艰苦的航程,通过大船的胜利返航表现林肯的功绩,形象地赞颂林肯,表达对他的爱。
这一节描绘了大船的形象:稳定、威严而英武;突出了航程之艰苦,胜利的来之不易。借此来肯定船长林肯的伟大功绩。
在这一节里,在抒情方式上,诗人直称林肯为“我的船长”“我们的船长”,表达了一个士兵,一个水手,抒发对自己的统帅亲切爱戴之情。
2.人民群众为大船凯旋而热情欢呼,钟声军号齐鸣,旗帜飘扬,鲜花飞舞,但船长倒下了,人们是多么悲痛!
这一节描写的欢庆胜利的场面极为壮观,通过侧面描述人民群众对林肯的爱戴、敬仰之情,来赞颂林肯。
在抒情方式上,这一节里,诗人称林肯为“亲爱的父亲”,把他当作最亲近的人,这比上节只称林肯为船长感情更近一层。对林肯直接称为“你”,这第二人称与“父亲”的称呼相配合,直接与林肯对话,感情热切而真挚。
3.航船下锚,大功告成,而船长永远倒下了。
这一节诗人从历史的角度肯定了林肯的成绩,并表达了自己万分悲痛之情。诗人终于从想象(梦境)中回到现实中来,明确地知道“船长”真的是死了。在这一节里,诗人把林肯改称为“他”,表明诗人清醒的绝望、极度的悲痛。
这首诗作者主要运用象征的手法来描述林肯这个人物的形象,赞美林肯的业绩,表达对林肯的敬仰与爱慕之情。
3、艺术特色
(一)表现手法
1.反复咏叹。诗中以“他已倒下,已死去,已冷却”为主句反复咏叹,其中又有人称上的差别,这样的手法使此诗在表现上既保持悲怆感情抒发的一致性和沉重性,又体现了这种情感的发展过程。
2.象征。诗人在这首诗中采用整体象征手法,把美国比作一只大船,把林肯总统比作这只船上的船长,当这只大船凯旋时,船长却牺牲了。诗人用航船战胜惊涛骇浪到达港口庇佑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的胜利结束,以领航的船长象征林肯总统的伟大作用,这样构思有利于形象地表现任务的伟大崇高,在“航船”到达“港口”,船长却倒下了,具体可感地增添并表现了诗的悲壮情感。形象而又鲜明地表现了对林肯的敬仰爱戴和对林肯之死的无限悲痛。
(二)思路结构
诗人抒发的感情是由浅入深、层层渐进的,表现在以下几点:
1.对林肯卓越的功勋的赞颂。
诗人把林肯比喻成船长,把美国比喻成一只大船。在第1段中,这只大船在船长的指引下,“艰苦航程已经终结”,“渡过了一切风险”,“显得威严而英武”,突出大船的凯旋,借以表现林肯的功业;在第2段中,“旗帜正为你飘扬,军号正为你发出颤音”,“为你,送来了这些花束和花环”,“他们为你欢呼,他们的热情的脸转朝着你”,表现了广大人民对林肯的爱戴、拥护和敬仰;在第3段中,“这只船安安稳稳下了锚”,“大功已经告成”,从历史意义的角度,对林肯的功勋作出极高的评价。诗人在诗中一步步地深入表现林肯的功勋,使人倍感诗人对林肯的推崇之情。
2.诗人对林肯的个人感情。
在第1段中,诗人将林肯称为“我的船长”、“我们的船长”,这时他流露的是战士对统帅、水手对船长的敬仰之情。在第2、3段中,诗人的感情进一步深入,他深情真挚地称林肯为“亲爱的父亲”、“我的父亲”,表现诗人深厚的父子般的感情。这样的深入变化使诗人的感情更加浓郁深重,在第1段中只是为失去领航人而悲伤,在第2、3段中则是为失去慈父般的亲人而惨痛,称谓的变化体现了诗人感情上的深入。
3.诗人对林肯的悼念之情。
在第1段中,诗人对于林肯之死,只是客观地叙述道:“甲板上躺着我们的船长,倒下来了,冷了,死了”,林肯之死的突然,使诗人在震惊中感情麻木而没有感到过度的悲伤,只是当作一件客观事件来接受,来陈述;在第2段中诗人从震惊中惊醒,悲伤涌上他的心头,但是他在感情上不能接受这样的现实,他不肯相信船长已经死去,他呼唤“亲爱的父亲”,他用“手臂把”船长的“头支起”,他宁肯相信这是“在一场梦里”,他对船长仍用“你”来称谓,表示船长和他一样,仍是在人世间活生生的人,只是暂时“倒下来”而已;在第3段中,诗人不得不接受这惨痛的现实,他不得不承认船长已经感觉不到自己的手臂,船长“他已经没有知觉,也没有脉息”,自己支起船长的头呼唤也无济于事,于是他只好放下船长,“踏着悲哀的步子”在“甲板上走来走去”,诗人忍受“他倒下了,冷了,死了”给自己带来的悲痛。诗人用第三人称“他”称谓船长,表示诗人已经承认船长和自己已是冥世人间永隔了。
在第2段中诗人还觉得像“梦”,还有一丝希冀,而现在却只有绝望了。整首诗诗人对船长由无人称到第二人称再到第三人称称谓的变化,呈现了诗人悲痛心情的发展过程。
诗人的感情抒发旋律是起伏波动的,每一段的感情主旋律都是由欢乐的激昂转到悼念的悲痛。第1、2段的前部分都是欢快的语调,船已经回来了,“争取的胜利已经获得”,港口里“熙熙攘攘的人群”在“欢呼”,但是在这两段的下半部,却都一下子跌入沉痛悲伤的气氛之中;第3段除去前几行叙述船长的语句,也基本上和第1、2段一样,从“大功已经告成”的欢乐中又跌入到“悲哀”之中。整首诗这种情感上的强烈反差,更使人体会到诗人心中那种悲怆欲绝的感受。
五、指导朗诵这两首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