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瀑布》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壶口瀑布》教学设计一等奖
壶口瀑布是通过描绘山水风光景色的秀丽,来表达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热爱的情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壶口瀑布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教材分析
《壶口瀑布》是部编版教材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游记,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本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文章层次分明,脉络清晰,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思考深邃。为了让学生能快速入情入境,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引领学生充分感知壶口瀑布独特的景象。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游记,不应当局限于这篇游记写了哪些地方,记了什么景物,而应当先把握作者为什么记这些景,他笔下的景物之间有什么联系,从中可以领略到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或思考。
作者视角独特,既有整体观照,也有细节刻画,在文中不仅精细地描摹了壶口瀑布汹涌澎湃之景与壮丽开阔之境,更由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勇往直前的特质联想到人的经历,想到中华民族的艰难历程,由对黄河的歌颂,升华到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描写景物,表达情感,融会贯通且有特色。
教学目标
1.积累文章中精美的词语,如“震耳欲聋”“深不可测”“前呼后拥”等;
2.品析语言,结合文章深刻体会作者在观赏雨季和枯水时期的壶口瀑布时不同的感受。
3.领会文中所写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品析语言,结合文章深刻体会作者在观赏雨季和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时不同的感受。
难点:两次壶口经历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我曾徘徊于黄河上游的刘家峡水库,惊异于她如泊如镜的沉静;曾生活于河套平原,陶醉于她如虹如带的飘逸;也曾上溯龙门,感奋于她如狮如虎的豪壮。但当我沿河上下求索而见壶口时,便如痴如狂。
-----梁衡
二、初读课文,寻美。
作者几次前往壶口?分别在哪些段落具体描绘?作者两次感受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默读,圈点勾画。
三、精读品析,赏美。
学生活动:
1.朗读第2段,试赏析雨季壶口之美。
第二次作者为什么选择枯水季去壶口?
2.自由读3--5段,赏析枯水季壶口之美。
写完壶口瀑布的水,为什么又要写“脚下的石”?
3.分别朗读文章的第1段和第6段,说说这两段写什么,有什么作用?
小结文章的写作思路。
美点预设:
气势之美
1.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汹涌澎湃的河水比作沸水,突出壶口瀑布惊心动魄、气势磅礴的特点。
2.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多种修辞手法和一系列动词,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震撼。突出壶口瀑布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的特点,表现了黄河奔腾激越的气势。
3.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柔而无形的水比作“一卷飞毯”“一卷钢板”,传神地体现了河水的“凝重”“猛烈”,突出了水势变化之大,将黄河博大的胸怀、壮阔的气势非常生动地表现出来。
形态之美
1.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河水因地势而纤细柔和的优美形态,其中“钻”“觅”“淌”“夹”等动词,运用得十分贴切,表现了水流的灵动多姿,使人如临其境。
2.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顺壁挂下的水比作“丝缕”,隐在水雾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生动写出了挂瀑水的姿态柔美,声音动听。
神韵之美
1.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黄河水人的品性,表现了黄河水外柔内刚的品性,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2.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运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并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和借物喻人、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表现了黄河宽厚的雄壮之美,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也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
四、延伸交流,说美。
你喜欢壶口瀑布吗?想去壶口吗?
如果梁衡先生决定要第三次游壶口,请你帮他选个时间点。
五、课堂小结。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读了梁衡的《壶口瀑布》,我们不由的会有身临其境之感,在为美景感叹时,也深深被梁衡的语言文字所折服。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究作者的写作技巧。
六、作业。
积累本课字词,赏析经典语段。
板书随堂完成。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着梁衡先生感知了壶口瀑布的壮观与柔美,这节课,我们来跟着梁衡先生学习写作游记。
二、请同学们朗读第3—5段,圈出表示观察顺序的词句,把握作者的立足点和观察角度。
1.自主圈点勾画。
2.小组内交流。
3.明确:
下到沟底 走到河心 向上游看去 细观脚下的石
立足点:沟底河心的一块大石头上
观察角度:俯视龙槽——仰观河面——视线随河水由上而下——平视龙槽两边——俯视脚下
立足点不变,从不同角度描绘不同方位景物的写作方法,即定点换景法。
“所至”是游记的线索,也是写景抒情的基础。不一定都是实录游程,也不一定都有明显的“移步换景”,可以像本文这样定点换景。
二、请同学们再次朗读第3—5段,体会作者描写景物的手法。
作为一篇游记散文,写景应该成为主体,应重点描绘。读了梁衡的文章,你认为在写作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所见”是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包括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现实生活等。写作时应该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选材,有所侧重,不可贪多求全。要写最能触动自己的景物,选择表现景物之美最集中、最典型的“点”描写。描绘景物时可采用恰当的修辞手法,调动多种感官,适当联想和想象,以丰富作品的内容。
“所感”是游记的灵魂,也是游记的生命力所在。由景物自然而然地触发出来,与景物融为一体;写出自己对景物的独具个性的体验与感想。如果在抒写感受的同时,能进行理性的思考,文章就有了高远的立意。例如本文中,作者在抒写对壶口瀑布的赞叹之情时,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这就让文章有了深度,增强了文章的魅力。
三、总结收获:
1.游记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
2.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所至”是游记的线索,也是写景抒情的基础;“所见”是游记的主体,也是作者着力描写的对象;“所感”是游记的灵魂,也是游记的生命力所在。
3.写作注意事项:
所至:不一定都是实录游程,也不一定都有明显的“移步换景”,可以像本文这样定点换景。
所见:要写最能触动自己的景物,选择表现景物之美最集中、最典型的“点”描写。
所感:由景物自然而然地触发出来,与景物融为一体;写出自己对景物的独具个性的体验与感想。
四、布置作业:
请仿照本文定点观察的方法,写某一处景观。
课后反思:
上面就是壶口瀑布教学设计了,想要了解更多内容,请多多关注本网站。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相关推荐文章:
壶口瀑布教案设计 壶口瀑布教案设计一等奖
鲁迅与时间教学设计 鲁迅与时间教学反思
跳水教学反思 跳水教学分析与反思
小二黑结婚教学设计 小二黑结婚教学反思
漏教学反思 漏教学反思简短
2、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壶口瀑布是通过描绘山水风光景色的秀丽,来表达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热爱的情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壶口瀑布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教材分析
《壶口瀑布》是部编版教材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游记,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本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文章层次分明,脉络清晰,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思考深邃。为了让学生能快速入情入境,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引领学生充分感知壶口瀑布独特的景象。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游记,不应当局限于这篇游记写了哪些地方,记了什么景物,而应当先把握作者为什么记这些景,他笔下的景物之间有什么联系,从中可以领略到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或思考。
作者视角独特,既有整体观照,也有细节刻画,在文中不仅精细地描摹了壶口瀑布汹涌澎湃之景与壮丽开阔之境,更由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勇往直前的特质联想到人的经历,想到中华民族的艰难历程,由对黄河的歌颂,升华到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描写景物,表达情感,融会贯通且有特色。
教学目标
1.积累文章中精美的词语,如“震耳欲聋”“深不可测”“前呼后拥”等;
2.品析语言,结合文章深刻体会作者在观赏雨季和枯水时期的壶口瀑布时不同的感受。
3.领会文中所写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品析语言,结合文章深刻体会作者在观赏雨季和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时不同的感受。
难点:两次壶口经历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我曾徘徊于黄河上游的刘家峡水库,惊异于她如泊如镜的沉静;曾生活于河套平原,陶醉于她如虹如带的飘逸;也曾上溯龙门,感奋于她如狮如虎的豪壮。但当我沿河上下求索而见壶口时,便如痴如狂。
-----梁衡
二、初读课文,寻美。
作者几次前往壶口?分别在哪些段落具体描绘?作者两次感受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默读,圈点勾画。
三、精读品析,赏美。
学生活动:
1.朗读第2段,试赏析雨季壶口之美。
第二次作者为什么选择枯水季去壶口?
2.自由读3--5段,赏析枯水季壶口之美。
写完壶口瀑布的水,为什么又要写“脚下的石”?
3.分别朗读文章的第1段和第6段,说说这两段写什么,有什么作用?
小结文章的写作思路。
美点预设:
气势之美
1.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汹涌澎湃的河水比作沸水,突出壶口瀑布惊心动魄、气势磅礴的特点。
2.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多种修辞手法和一系列动词,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震撼。突出壶口瀑布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的特点,表现了黄河奔腾激越的气势。
3.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柔而无形的水比作“一卷飞毯”“一卷钢板”,传神地体现了河水的“凝重”“猛烈”,突出了水势变化之大,将黄河博大的胸怀、壮阔的气势非常生动地表现出来。
形态之美
1.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河水因地势而纤细柔和的优美形态,其中“钻”“觅”“淌”“夹”等动词,运用得十分贴切,表现了水流的灵动多姿,使人如临其境。
2.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顺壁挂下的水比作“丝缕”,隐在水雾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生动写出了挂瀑水的姿态柔美,声音动听。
神韵之美
1.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黄河水人的品性,表现了黄河水外柔内刚的品性,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2.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运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并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和借物喻人、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表现了黄河宽厚的雄壮之美,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也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
四、延伸交流,说美。
你喜欢壶口瀑布吗?想去壶口吗?
如果梁衡先生决定要第三次游壶口,请你帮他选个时间点。
五、课堂小结。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读了梁衡的《壶口瀑布》,我们不由的会有身临其境之感,在为美景感叹时,也深深被梁衡的语言文字所折服。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究作者的写作技巧。
六、作业。
积累本课字词,赏析经典语段。
板书随堂完成。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着梁衡先生感知了壶口瀑布的壮观与柔美,这节课,我们来跟着梁衡先生学习写作游记。
二、请同学们朗读第3—5段,圈出表示观察顺序的词句,把握作者的立足点和观察角度。
1.自主圈点勾画。
2.小组内交流。
3.明确:
下到沟底 走到河心 向上游看去 细观脚下的石
立足点:沟底河心的一块大石头上
观察角度:俯视龙槽——仰观河面——视线随河水由上而下——平视龙槽两边——俯视脚下
立足点不变,从不同角度描绘不同方位景物的写作方法,即定点换景法。
“所至”是游记的线索,也是写景抒情的基础。不一定都是实录游程,也不一定都有明显的“移步换景”,可以像本文这样定点换景。
二、请同学们再次朗读第3—5段,体会作者描写景物的手法。
作为一篇游记散文,写景应该成为主体,应重点描绘。读了梁衡的文章,你认为在写作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所见”是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包括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现实生活等。写作时应该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选材,有所侧重,不可贪多求全。要写最能触动自己的景物,选择表现景物之美最集中、最典型的“点”描写。描绘景物时可采用恰当的修辞手法,调动多种感官,适当联想和想象,以丰富作品的内容。
“所感”是游记的灵魂,也是游记的生命力所在。由景物自然而然地触发出来,与景物融为一体;写出自己对景物的独具个性的体验与感想。如果在抒写感受的同时,能进行理性的思考,文章就有了高远的立意。例如本文中,作者在抒写对壶口瀑布的赞叹之情时,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这就让文章有了深度,增强了文章的魅力。
三、总结收获:
1.游记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
2.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所至”是游记的线索,也是写景抒情的基础;“所见”是游记的主体,也是作者着力描写的对象;“所感”是游记的灵魂,也是游记的生命力所在。
3.写作注意事项:
所至:不一定都是实录游程,也不一定都有明显的“移步换景”,可以像本文这样定点换景。
所见:要写最能触动自己的景物,选择表现景物之美最集中、最典型的“点”描写。
所感:由景物自然而然地触发出来,与景物融为一体;写出自己对景物的独具个性的体验与感想。
四、布置作业:
请仿照本文定点观察的方法,写某一处景观。
课后反思:
上面就是壶口瀑布教学设计了,想要了解更多内容,请多多关注本网站。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相关推荐文章:
壶口瀑布教案设计 壶口瀑布教案设计一等奖
鲁迅与时间教学设计 鲁迅与时间教学反思
跳水教学反思 跳水教学分析与反思
小二黑结婚教学设计 小二黑结婚教学反思
漏教学反思 漏教学反思简短
3、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壶口瀑布是一篇游记散文,那么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可以学习到哪些内容呢?上面是小编整理的壶口瀑布教案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学习目标
1.掌握阅读游记的方法。
2.赏所见,品读语言体会黄河刚柔并济之美。
3.悟所感,体会黄河的伟大之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望庐山瀑布》引出学习游记的三个要素:所至、所见、所感。
把握了所至、所见、所感,也就把握了阅读游记的方法。而我们今天就通过这三个方面来学习《壶口瀑布》这篇游记。
二、新授
环节一 理游踪(所至)
通过预习我们可以把握,作者一共去了(两次)壶口瀑布,分别是(雨季和枯水季)。而枯水季的视角较之雨季更为独到,谁可以说一说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观察角度,看到了哪些景物呢?
《壶口瀑布》立足于河心,不断变换视角,这也是游记的游踪之一,即定点观景。而抓住方位变换和视角转换的词句,我们就可以更好地把握游踪。
环节二 赏所见
1.请大家小组合作,循着游踪,说一说你发现了壶口瀑布怎样的特点?从哪些语句品读出来的?并进行圈点批注。
明确:①老师示例:“我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在这里,刘老师最喜欢这一系列的动词,一个字的挤、撞从横向上写出了黄河水量之宏大,四字词推推搡搡、前呼后拥则从纵向上写出了黄河水流之湍急,而随着句式逐渐变长,文章的节奏并没有减缓而是愈发的紧张。河道上排排黄河水在这排山倒海、争先恐后涌来的磅礴气势下碎成了堆堆白雪。戛然而止,让人不禁为这份气势折服!好一个雄浑壮阔的黄河!好一个雄浑壮阔的壶口瀑布!
②学生自主分析:
示例一:“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五个“跌”,这里不仅从高处急速下落,而且还多次地急速下落,三跌四跌,无法反抗,只能晕头转向地碎成点,碎成雾。隆隆而来的浩瀚黄河水最后竟被跌碎成了雾。这壶口瀑布该是如何的险峻啊!
示例二:“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比喻修辞和否定句,强调突出了壶口瀑布凝重猛烈、汹涌澎湃的特点。为什么不能是飞毯而必须是钢板?他们有什么不同?飞毯柔软而钢板强硬,尤其是刚出轧经过淬炼的钢板,更能展现凝重猛烈的特点。
示例三“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一寸寸地剁去。”
“静”态的巨石蕴含着河水“动”的力量,“切、剁”这样夸张强硬的词竟是与石头相比更为柔和的水所发出的动作,体现出壶口瀑布柔中带刚的特点。
环节三 悟所感
梁衡先生曾说:“大凡看景只看人为的热闹,是初级;抛开人的热闹看自然之景,是中级;又能抛开浮在自然景上的迷眼繁花而看出个味和理来,这才是高级。”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作者的味和理。
请略读4-6自然段,说一说你在文中读到了怎样的情感与思考?(请勾画出抒情议论性的语句)(3分钟)
明确:“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她可以是一条河;她可以是一个人;她可以是一种精神……
黄河西出昆仑,源远流长。壶口瀑布更以它气吞山河之势,声绝九霄之壮著称于世。如果说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魂,那壶口就是黄河精魂的集中体现。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壶口瀑布,通过所至、所见、所感三个角度,学会了品读游记的三种方法:
抓方位变换词 理游踪
品描景语句 赏所见
抓抒情议论句 悟所感
世界那么大,我们都想去看看。但当我们的脚步还未来得及丈量这个世界之时,不妨多阅读游记,借着作者的妙笔,领略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
四、作业
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预习《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并试着与《壶口瀑布》进行比较。
板书设计
壶口瀑布
梁衡
所至:定点观察
所见:雄、险、刚、柔
所感:河→人→精神
上面就是壶口瀑布教案设计了,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关注本网站。
【壶口瀑布教案设计 壶口瀑布教案设计一等奖】相关推荐文章:
无言之美教案设计2021 无言之美教学设计一等奖
蒹葭教案设计 蒹葭教案一等奖
鸿门宴教案设计 鸿门宴教案设计一等奖4课时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设计2021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一等奖
赠从弟(其二)教案设计 赠从弟教案一等奖
4、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与反思
壶口瀑布一文是一篇游记散文,那么从这篇课文里我们可以学习到哪些内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壶口瀑布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课文介绍:
《壶口瀑布》是部编版教材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游记,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本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文章层次分明,脉络清晰,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思考深邃。为了让学生能快速入情入境,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引领学生充分感知壶口瀑布独特的景象。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游记,不应当局限于这篇游记写了哪些地方,记了什么景物,而应当先把握作者为什么记这些景,他笔下的景物之间有什么联系,从中可以领略到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或思考。
作者视角独特,既有整体观照,也有细节刻画,在文中不仅精细地描摹了壶口瀑布汹涌澎湃之景与壮丽开阔之境,更由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勇往直前的特质联想到人的经历,想到中华民族的艰难历程,由对黄河的歌颂,升华到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描写景物,表达情感,融会贯通且有特色。
教学目标
1.积累文章中精美的词语,如“震耳欲聋”“深不可测”“前呼后拥”等;
2.品析语言,结合文章深刻体会作者在观赏雨季和枯水时期的壶口瀑布时不同的感受。
3.领会文中所写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品析语言,结合文章深刻体会作者在观赏雨季和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时不同的感受。
难点:两次壶口经历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我曾徘徊于黄河上游的刘家峡水库,惊异于她如泊如镜的沉静;曾生活于河套平原,陶醉于她如虹如带的飘逸;也曾上溯龙门,感奋于她如狮如虎的豪壮。但当我沿河上下求索而见壶口时,便如痴如狂。
-----梁衡
二、初读课文,寻美。
作者几次前往壶口?分别在哪些段落具体描绘?作者两次感受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默读,圈点勾画。
三、精读品析,赏美。
学生活动:
1.朗读第2段,试赏析雨季壶口之美。
第二次作者为什么选择枯水季去壶口?
2.自由读3--5段,赏析枯水季壶口之美。
写完壶口瀑布的水,为什么又要写“脚下的石”?
3.分别朗读文章的第1段和第6段,说说这两段写什么,有什么作用?
小结文章的写作思路。
美点预设:
气势之美
1.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汹涌澎湃的河水比作沸水,突出壶口瀑布惊心动魄、气势磅礴的特点。
2.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多种修辞手法和一系列动词,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震撼。突出壶口瀑布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的特点,表现了黄河奔腾激越的气势。
3.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柔而无形的水比作“一卷飞毯”“一卷钢板”,传神地体现了河水的“凝重”“猛烈”,突出了水势变化之大,将黄河博大的胸怀、壮阔的气势非常生动地表现出来。
形态之美
1.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河水因地势而纤细柔和的优美形态,其中“钻”“觅”“淌”“夹”等动词,运用得十分贴切,表现了水流的灵动多姿,使人如临其境。
2.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顺壁挂下的水比作“丝缕”,隐在水雾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生动写出了挂瀑水的姿态柔美,声音动听。
神韵之美
1.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黄河水人的品性,表现了黄河水外柔内刚的品性,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2.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运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并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和借物喻人、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表现了黄河宽厚的雄壮之美,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也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
四、延伸交流,说美。
你喜欢壶口瀑布吗?想去壶口吗?
如果梁衡先生决定要第三次游壶口,请你帮他选个时间点。
五、课堂小结。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读了梁衡的《壶口瀑布》,我们不由的会有身临其境之感,在为美景感叹时,也深深被梁衡的语言文字所折服。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究作者的写作技巧。
六、作业。
积累本课字词,赏析经典语段。
板书随堂完成。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着梁衡先生感知了壶口瀑布的壮观与柔美,这节课,我们来跟着梁衡先生学习写作游记。
二、请同学们朗读第3—5段,圈出表示观察顺序的词句,把握作者的立足点和观察角度。
1.自主圈点勾画。
2.小组内交流。
3.明确:
下到沟底 走到河心 向上游看去 细观脚下的石
立足点:沟底河心的一块大石头上
观察角度:俯视龙槽——仰观河面——视线随河水由上而下——平视龙槽两边——俯视脚下
立足点不变,从不同角度描绘不同方位景物的写作方法,即定点换景法。
“所至”是游记的线索,也是写景抒情的基础。不一定都是实录游程,也不一定都有明显的“移步换景”,可以像本文这样定点换景。
二、请同学们再次朗读第3—5段,体会作者描写景物的手法。
作为一篇游记散文,写景应该成为主体,应重点描绘。读了梁衡的文章,你认为在写作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所见”是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包括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现实生活等。写作时应该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选材,有所侧重,不可贪多求全。要写最能触动自己的景物,选择表现景物之美最集中、最典型的“点”描写。描绘景物时可采用恰当的修辞手法,调动多种感官,适当联想和想象,以丰富作品的内容。
“所感”是游记的灵魂,也是游记的生命力所在。由景物自然而然地触发出来,与景物融为一体;写出自己对景物的独具个性的体验与感想。如果在抒写感受的同时,能进行理性的思考,文章就有了高远的立意。例如本文中,作者在抒写对壶口瀑布的赞叹之情时,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这就让文章有了深度,增强了文章的魅力。
三、总结收获:
1.游记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
2.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所至”是游记的线索,也是写景抒情的基础;“所见”是游记的主体,也是作者着力描写的对象;“所感”是游记的灵魂,也是游记的生命力所在。
3.写作注意事项:
所至:不一定都是实录游程,也不一定都有明显的“移步换景”,可以像本文这样定点换景。
所见:要写最能触动自己的景物,选择表现景物之美最集中、最典型的“点”描写。
所感:由景物自然而然地触发出来,与景物融为一体;写出自己对景物的独具个性的体验与感想。
四、布置作业:
请仿照本文定点观察的方法,写某一处景观。
课后反思:
上面就是壶口瀑布教学设计了,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关注本网站。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与反思】相关推荐文章:
童年教学设计与反思 童年教学设计一等奖
珍珠鸟教学设计及反思 珍珠鸟教学设计一等奖
紫藤萝瀑布教案 紫藤萝瀑布教案全国一等奖
山中杂记教学设计 山中杂记教学设计及反思
养花教学设计及反思 养花教学设计一等奖
5、部编版八年级语文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两课时
《壶口瀑布》是部编版教材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文章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下面是小编带来的部编版八年级语文壶口瀑布教学设计,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
1.积累文章中精美的词语,如“震耳欲聋”“深不可测”“前呼后拥”等;
2.品析语言,结合文章深刻体会作者在观赏雨季和枯水时期的壶口瀑布时不同的感受。
3.领会文中所写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品析语言,结合文章深刻体会作者在观赏雨季和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时不同的感受。
难点:两次壶口经历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我曾徘徊于黄河上游的刘家峡水库,惊异于她如泊如镜的沉静;曾生活于河套平原,陶醉于她如虹如带的飘逸;也曾上溯龙门,感奋于她如狮如虎的豪壮。但当我沿河上下求索而见壶口时,便如痴如狂。
-----梁衡
二、初读课文,寻美。
作者几次前往壶口?分别在哪些段落具体描绘?作者两次感受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默读,圈点勾画。
三、精读品析,赏美。
学生活动:
1.朗读第2段,试赏析雨季壶口之美。
第二次作者为什么选择枯水季去壶口?
2.自由读3--5段,赏析枯水季壶口之美。
写完壶口瀑布的水,为什么又要写“脚下的石”?
3.分别朗读文章的第1段和第6段,说说这两段写什么,有什么作用?
小结文章的写作思路。
美点预设:
气势之美
1.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汹涌澎湃的河水比作沸水,突出壶口瀑布惊心动魄、气势磅礴的特点。
2.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多种修辞手法和一系列动词,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震撼。突出壶口瀑布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的特点,表现了黄河奔腾激越的气势。
3.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柔而无形的水比作“一卷飞毯”“一卷钢板”,传神地体现了河水的“凝重”“猛烈”,突出了水势变化之大,将黄河博大的胸怀、壮阔的气势非常生动地表现出来。
形态之美
1.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河水因地势而纤细柔和的优美形态,其中“钻”“觅”“淌”“夹”等动词,运用得十分贴切,表现了水流的灵动多姿,使人如临其境。
2.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顺壁挂下的水比作“丝缕”,隐在水雾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生动写出了挂瀑水的姿态柔美,声音动听。
神韵之美
1.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黄河水人的品性,表现了黄河水外柔内刚的品性,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2.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运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并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和借物喻人、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表现了黄河宽厚的雄壮之美,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也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
四、延伸交流,说美。
你喜欢壶口瀑布吗?想去壶口吗?
如果梁衡先生决定要第三次游壶口,请你帮他选个时间点。
五、课堂小结。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读了梁衡的《壶口瀑布》,我们不由的会有身临其境之感,在为美景感叹时,也深深被梁衡的语言文字所折服。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究作者的写作技巧。
六、作业。
积累本课字词,赏析经典语段。
板书随堂完成。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着梁衡先生感知了壶口瀑布的壮观与柔美,这节课,我们来跟着梁衡先生学习写作游记。
二、请同学们朗读第3—5段,圈出表示观察顺序的词句,把握作者的立足点和观察角度。
1.自主圈点勾画。
2.小组内交流。
3.明确:
下到沟底 走到河心 向上游看去 细观脚下的石
立足点:沟底河心的一块大石头上
观察角度:俯视龙槽——仰观河面——视线随河水由上而下——平视龙槽两边——俯视脚下
立足点不变,从不同角度描绘不同方位景物的写作方法,即定点换景法。
“所至”是游记的线索,也是写景抒情的基础。不一定都是实录游程,也不一定都有明显的“移步换景”,可以像本文这样定点换景。
二、请同学们再次朗读第3—5段,体会作者描写景物的手法。
作为一篇游记散文,写景应该成为主体,应重点描绘。读了梁衡的文章,你认为在写作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所见”是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包括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现实生活等。写作时应该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选材,有所侧重,不可贪多求全。要写最能触动自己的景物,选择表现景物之美最集中、最典型的“点”描写。描绘景物时可采用恰当的修辞手法,调动多种感官,适当联想和想象,以丰富作品的内容。
“所感”是游记的灵魂,也是游记的生命力所在。由景物自然而然地触发出来,与景物融为一体;写出自己对景物的独具个性的体验与感想。如果在抒写感受的同时,能进行理性的思考,文章就有了高远的立意。例如本文中,作者在抒写对壶口瀑布的赞叹之情时,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这就让文章有了深度,增强了文章的魅力。
三、总结收获:
1.游记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
2.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所至”是游记的线索,也是写景抒情的基础;“所见”是游记的主体,也是作者着力描写的对象;“所感”是游记的灵魂,也是游记的生命力所在。
3.写作注意事项:
所至:不一定都是实录游程,也不一定都有明显的“移步换景”,可以像本文这样定点换景。
所见:要写最能触动自己的景物,选择表现景物之美最集中、最典型的“点”描写。
所感:由景物自然而然地触发出来,与景物融为一体;写出自己对景物的独具个性的体验与感想。
四、布置作业:
请仿照本文定点观察的方法,写某一处景观。
课后反思:
6、《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积累字词,划分文章层次结构。
2.品读描写黄河的句子,体会瀑布雄伟的气势,学习赏析句子的方法。
3.理解作者写作意图,体会对民族精神的歌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李白诗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最能体现黄河奔腾气势的,莫过于黄河壶口瀑布了。今天,我们通过阅读散文家梁衡的文字,来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
二、字词积累:
告诫(jiè)雾罩(zhào)
推搡(sǎnɡ)驰骋(chěnɡ)
旋涡(wō)寒噤(jìn)
雾霭(ǎi)出轧(zhá)
乘隙(xì)迂回(yū)
汩汩(ɡǔ)潺潺(chán)
震耳欲聋(zhèn)恕不可遏(è)
三、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①):简要介绍壶口的地理位置,游览的次数。
第二部分(②~⑤):作者两次看瀑布的情形。
第三部分(⑥):赞美黄河的性格,歌颂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小组合作
找出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声,势,景,感这几方面的不同。
季节 声 势 景 感
雨季(铺垫渲染)略写 隐隐如雷
震耳欲聋(刚) “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水浸沟岸
雾罩乱石
危险、气势磅礴、令人胆战心惊(惊心动魄)
撼人心魄的壮美
枯水季
(借物喻人赋予水以人的情感)详写 隆隆冲去
轰然而下(刚)
汩汩如泉
潺潺成溪
哀哀打漩
如丝如缕
(柔) “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凝重”“猛烈” “龙槽”“深不可测”;大水“向龙槽隆隆冲去”时“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大水“向两边涌去”时,“平平的,大大的,如飞毯抖落”。 “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有坚忍不拔的精神。
雄伟壮阔、刚柔相济
四、精读赏析
你最喜欢文中描写黄河的哪一句?读一读,品一品并进行赏析
重点讲评以下几句:
1.“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赏析: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之水在雨季时水势浩大、上下翻滚的汹猛景象。描绘了黄河外形之“厚重”。运用多种感官,听觉:涛声隐隐如雷。
视觉:雾气弥漫,河水正沸着。
2.“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赏析:①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震撼。突出壶口瀑布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的特点,表现了黄河奔腾激越的气势。
②比喻、拟人:表现出壶口瀑布奔腾激越、令人震撼的气势。
③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写景是为了抒情言志。常见的写法是:一将赞美之情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之中;二是在写景时加以联想。课文在描写壶口水势时,寄寓了惊叹之情。表现了河水催人奋进、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3.“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赏析:连续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黄河刚柔相济的特点。
4.“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赏析: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水的声音之美,以及颜色、态势之美,表达出作者的喜悦欣赏之情。
总结:赏析句子常用角度
1.多修辞
2.词语的运用:动词、形容词、叠词
3.多感官
4.侧面描写(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
5.动静结合(刚柔并济的特点)
6.情景交融
五、感悟文本,理解主题
通观全文,作者只是向我们介绍壶口瀑布这一风景名胜吗?他在写景中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齐读第六段。
“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这伟大”指什么?是哪些伟大的性格?
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写作意图:作者写的不仅仅是黄河之水,更是在一种人生的姿态,一种意境,一种哲理:一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性格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性格。黄河在壶口将其伟力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作者赞美黄河,正是赞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六、拓展延伸
从《壶口瀑布》一文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对你今后的人生有何启迪呢?
壶口瀑布那雄壮、浑厚、博大的气势,给人一种鼓舞,一种力量,是中华民族无坚不摧、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的体现。我们要永远保持和发扬这种民族精神。
7、《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教材剖析:
《壶口瀑布》中壶口瀑布先声夺人,气势磅礡的魄力以及水雾幻化出的彩虹,诱发了作者汹涌的豪情,表达了作者非常热爱祖国,非常酷爱锦绣山水的真挚感情。
课文分四个部份:第一部份(一-三自然段)写人们还没看到壶口瀑布,却被它先声夺人的响声所震动;第二部份(四-六自然段)写壶口瀑布魄力壮观,催发了作者的顿悟;第三部份(第七自然段)写了壶口的构造;第四部份(八-10自然段)写作者从黄河及壶口获得的真传,并被它沉醉。
教学目的
(1)知识与妙技:
一、学会十二个生字。累积好词佳句。
二、能正确、流利、有情感的诵读课文。背诵课文末了三个自然段。
三、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在笔墨中流淌出的思惟情感,感受黄河的魄力,祖国江山的绚丽,以及黄河厚重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对中华儿女的鼓励作用。
四、深切体会几处含意深入而且有奇特的表达法子与结果的句子和词语,认识作者是若何应用排比句的。
(2)进程与法子:
1. 充沛预习,收集资料,累积感受和体验。
2. 初读,总体感知,认识课文大抵内容。
3. 精读,抓重点段落和文句,体会文中营建的壶口瀑布的形象和蕴涵的赞颂与沉醉之情,学习作者的表达法子。
4. 情味读,转达自己的感受和感情。
5. 总结,回归总体,拓展延长,升华感情。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培育酷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和文化历史的美妙情怀。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在笔墨中流淌出的思惟情感,感受黄河的魄力,祖国江山的绚丽,以及黄河厚重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对中华儿女的鼓励作用。
2. 深切体会几处含意深入而且有奇特的表达法子与结果的句子和词语,认识作者是若何应用排比句的。
教学准备 部署预习,收集有关壶口瀑布的资料,累积感受与体验。
教学进程 小我特点补白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 学习生字词。
2. 总体感知。
3. 学习一-七自然段,认识壶口瀑布的特色,感受作者的赞颂之情。
教学重难点:抓重点段落和文句,体会文中营建的壶口瀑布的形象和蕴涵的赞颂与沉醉之情。
教学进程:
1、发言导入,揭露课题。
1. (地图展现黄河的全貌图和壶口瀑布的位置,与门生一块儿交换相干的资料信息。)
2. 同砚们,“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感受,那末壶口瀑布是怎么样的魄力,又何以征服无数的心灵的呢?今日,咱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壶口瀑布》。
3.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初读,学习生字词,总体感知。
1. 自由读文,学习生字词。
2. 默读,思索:环绕“壶口瀑布”,课文写了些甚么?
3、精读,感受壶口瀑布的特色。
1. 自读课文一-七自然段,勾勒表现壶口瀑布特色的语句。
2. 小组交换商讨,把你勾勒的语句读给其他同学听一听,然后商讨这些语句表现了壶口瀑布的甚么特色?
3. 面临如许的瀑布,你有怎么样的感受?
过渡:作者又有怎么样的感受呢?下节课,咱们继续学习。
4、部署讲堂功课。
1. 写生字词。
2. 有情感诵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 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在笔墨中流淌出的思惟情感,感受黄河的魄力,祖国江山的绚丽,以及黄河厚重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对中华儿女的鼓励作用。
2. 深切体会几处含意深入而且有奇特的表达法子与结果的句子和词语,认识作者是若何应用排比句的。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在笔墨中流淌出的思惟情感,感受黄河的魄力,祖国江山的绚丽,以及黄河厚重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对中华儿女的鼓励作用。
教学进程:
1、承上起下,导入。
1. 回首上节课内容,说说壶口瀑布有哪些特色?
2. 面临先声夺人,魄力壮观,构造奇特的壶口瀑布,作者又有怎么样的感受呢?今日,咱们继续学习。
2、精读,由景悟情。
1. 带着上述题目,自由读八-10自然段。
2. 交换反馈:
学习第八自然段:
①自读第八自然段,画出作者每次看到黄河时的差别感受的句子。
②读了这些判然不同的刻画,你有怎么样的感受?
③作者曾屡次看到过黄河,为何说“从今日起,我才称得上真正的黄河的子孙”呢?(让门生理解感受: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坚强是咱们中华民族的魂,是鼓励咱们,敦促咱们奋勇向前的壮大气力。壶口瀑布的雄健磅礴正表现了这1气力,它让作者热血为之沸腾,以是,作者说“从今日起,我才称得上真正的黄河的子孙”。)
④哪一句表达了作者已读懂了壶口瀑布包含的雄厚内在?找出来读一读,说说你的领会,并谈谈此句表达上有甚么特色。(它的威力在……怂恿,它的雄风在……咆哮,它的精神在……明灭;排比句内容上一层层深切,读起来有魄力,有韵律美,使表达的感情抒发地酣畅淋漓)
⑤指点情感诵读:你从这母亲河的魂魄中吸取了甚么养分?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
学习九-10自然段:
①回忆壶口瀑布的魄力,回味它包含的精神气力,让我们再次面临壶口,你又有怎么样的感受?(自由说)
②作者又是怎么样的感受?读九-10自然段,说说“醉”字的含意。(因黄河雄厚的内在,使一代代中华儿女为之羡慕、神往和崇尚,从中获得精神气力或灵感,因此沉醉倾倒或陷溺、沉醉在快活的享受里)
③情感诵读九-10自然段,读出沉醉之情。
3、总结,回归总体,学习表达法子。
1. 回首课文环绕“壶口瀑布”写了些甚么?说说壶口瀑布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
2. 作者是应用怎么样的表达使你对壶口瀑布的特色留下了深入的印象?(小结作者的表达法子)
4、部署讲堂功课。
背诵课文末了三个自然段。
认识黄河的近况,思索咱们应当为这条母亲河做些甚么?
板书设计: 15 壶口瀑布 先声夺人 气势壮观 构造独特 陶醉 内涵丰富 课后反思
8、《瀑布》与《望庐山瀑布》对比欣赏教学设计
一幅风景优美的画图,不能没有背景,没有背景就难以把画面的景物衬托得更为鲜艳夺目。风景画如此,写景诗亦然。即便同一景物,如果置于不同的背景之下,给人美的享受、艺术感染也不一样。入选在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的《瀑布》和《望庐山瀑布》都是同写瀑布的诗作,但,由于作者的观察点、表现手法不同,所描绘的背景有别,所以呈现出不同的瀑布图。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比欣赏,鉴别理解诗的意境。
《瀑布》是新体诗,显得自由活泼。诗的开端先写未见其形先闻其声,那瀑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好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这声音先给以昂扬振奋、心旷神怡的感觉。听到它,怎不令人急于目睹其形。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望见了,这又是何等的兴奋,诗人却无法比喻“这般景象”,只觉得“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诗人爱慕的感情油然而生。望见了,还没来得及细致欣赏,这是诗人初见瀑布的感受。乃至“站在瀑布脚下仰望”,这才饱览无余,“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诗人的情感进一步升发开去,由衷地发出慨叹。看看吧!这,就是瀑布。多壮观呀!然而,诗人由激昂兴奋又围到情意缠绵。这是因为“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多优美、多惬意呀!这种境界又是多么令人心情舒畅、流连忘返。
而《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景色就与此迥然不同。《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仙李白脍炙人口的佳作。作者以质朴的语言和夸张的手法,生动地勾画出香炉峰瀑布在阳光照耀下飞奔直下的动人情景,表现了他对祖国河山的深切热爱。
诗的开头写香炉峰的壮丽奇观,为瀑布先渲染出一幅色彩绚丽的背景。“日照香炉生紫烟”,意思是说,在阳光照射下香炉峰上生起了紫色的云烟。接着笔锋一转进入主题,“遥看瀑布挂前川”,这是作者远望瀑布的情景。由于作者遥望而非近观,所以瀑布四周的广阔天地都在他的视线之内:白色的瀑布从峰顶上的紫烟中喷涌而出,直挂在苍翠的香炉峰前面,在阳光、紫烟、绿茵的掩映下,瀑布既显得雪白如练,又是银光闪烁。整个景色非常丰富多彩,清丽奇巧,给人以色彩绚丽、气象万千之感。紧接着诗人以夸张比喻的手法极写了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把瀑布的流势之速、声响之洪、气势之磅礴、色泽之鲜明完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诗气势雄伟壮阔,格调豪放明快,可谓古今之绝唱。
两相对照,我们不难看出,两幅瀑布图都是优美的,都热情讴歌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但前者是近观,画面幽静迷人;后者是遥望,给人以气势雄伟壮观的感觉。所以,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对两首诗的对比欣赏,仔细品味两幅瀑布各自的诗情画意,在鉴别中理解诗的内涵,能提高学生欣赏鉴别事物的能力。
>
9、《瀑布》与《望庐山瀑布》对比欣赏教学设计
一幅风景优美的画图,不能没有背景,没有背景就难以把画面的景物衬托得更为鲜艳夺目。风景画如此,写景诗亦然。即便同一景物,如果置于不同的背景之下,给人美的享受、艺术感染也不一样。入选在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的《瀑布》和《望庐山瀑布》都是同写瀑布的诗作,但,由于作者的观察点、表现手法不同,所描绘的背景有别,所以呈现出不同的瀑布图。
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比欣赏,鉴别理解诗的意境。 《瀑布》是新体诗,显得自由活泼。诗的开端先写未见其形先闻其声,那瀑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好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这声音先给以昂扬振奋、心旷神怡的感觉。
听到它,怎不令人急于目睹其形。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望见了,这又是何等的兴奋,诗人却无法比喻“这般景象”,只觉得“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诗人爱慕的感情油然而生。望见了,还没来得及细致欣赏,这是诗人初见瀑布的感受。
乃至“站在瀑布脚下仰望”,这才饱览无余,“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诗人的情感进一步升发开去,由衷地发出慨叹。看看吧!这,就是瀑布。多壮观呀!然而,诗人由激昂兴奋又围到情意缠绵。这是因为“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多优美、多惬意呀!这种境界又是多么令人心情舒畅、流连忘返。
而《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景色就与此迥然不同。《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仙李白脍炙人口的佳作。作者以质朴的语言和夸张的手法,生动地勾画出香炉峰瀑布在阳光照耀下飞奔直下的动人情景,表现了他对祖国河山的深切热爱。 诗的开头写香炉峰的壮丽奇观,为瀑布先渲染出一幅色彩绚丽的背景。
“日照香炉生紫烟”,意思是说,在阳光照射下香炉峰上生起了紫色的云烟。接着笔锋一转进入主题,“遥看瀑布挂前川”,这是作者远望瀑布的情景。由于作者遥望而非近观,所以瀑布四周的广阔天地都在他的视线之内:白色的瀑布从峰顶上的紫烟中喷涌而出,直挂在苍翠的香炉峰前面,在阳光、紫烟、绿茵的掩映下,瀑布既显得雪白如练,又是银光闪烁。整个景色非常丰富多彩,清丽奇巧,给人以色彩绚丽、气象万千之感。
紧接着诗人以夸张比喻的手法极写了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把瀑布的流势之速、声响之洪、气势之磅礴、色泽之鲜明完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诗气势雄伟壮阔,格调豪放明快,可谓古今之绝唱。 两相对照,我们不难看出,两幅瀑布图都是优美的,都热情讴歌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但前者是近观,画面幽静迷人;后者是遥望,给人以气势雄伟壮观的感觉。
所以,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对两首诗的对比欣赏,仔细品味两幅瀑布各自的诗情画意,在鉴别中理解诗的内涵,能提高学生欣赏鉴别事物的能力。
10、《瀑布》与《望庐山瀑布》对比欣赏教学设计
一幅风景优美的画图,不能没有背景,没有背景就难以把画面的景物衬托得更为鲜艳夺目。风景画如此,写景诗亦然。即便同一景物,如果置于不同的背景之下,给人美的享受、艺术感染也不一样。入选在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的《瀑布》和《望庐山瀑布》都是同写瀑布的诗作,但,由于作者的观察点、表现手法不同,所描绘的背景有别,所以呈现出不同的瀑布图。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比欣赏,鉴别理解诗的意境。
《瀑布》是新体诗,显得自由活泼。诗的开端先写未见其形先闻其声,那瀑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好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这声音先给以昂扬振奋、心旷神怡的感觉。听到它,怎不令人急于目睹其形。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望见了,这又是何等的兴奋,诗人却无法比喻“这般景象”,只觉得“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诗人爱慕的感情油然而生。望见了,还没来得及细致欣赏,这是诗人初见瀑布的感受。乃至“站在瀑布脚下仰望”,这才饱览无余,“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诗人的情感进一步升发开去,由衷地发出慨叹。看看吧!这,就是瀑布。多壮观呀!然而,诗人由激昂兴奋又围到情意缠绵。这是因为“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多优美、多惬意呀!这种境界又是多么令人心情舒畅、流连忘返。
而《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景色就与此迥然不同。《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仙李白脍炙人口的佳作。作者以质朴的语言和夸张的手法,生动地勾画出香炉峰瀑布在阳光照耀下飞奔直下的动人情景,表现了他对祖国河山的深切热爱。
诗的开头写香炉峰的壮丽奇观,为瀑布先渲染出一幅色彩绚丽的背景。“日照香炉生紫烟”,意思是说,在阳光照射下香炉峰上生起了紫色的云烟。接着笔锋一转进入主题,“遥看瀑布挂前川”,这是作者远望瀑布的情景。由于作者遥望而非近观,所以瀑布四周的广阔天地都在他的视线之内:白色的瀑布从峰顶上的紫烟中喷涌而出,直挂在苍翠的香炉峰前面,在阳光、紫烟、绿茵的掩映下,瀑布既显得雪白如练,又是银光闪烁。整个景色非常丰富多彩,清丽奇巧,给人以色彩绚丽、气象万千之感。紧接着诗人以夸张比喻的手法极写了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把瀑布的流势之速、声响之洪、气势之磅礴、色泽之鲜明完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诗气势雄伟壮阔,格调豪放明快,可谓古今之绝唱。
两相对照,我们不难看出,两幅瀑布图都是优美的,都热情讴歌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但前者是近观,画面幽静迷人;后者是遥望,给人以气势雄伟壮观的感觉。所以,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对两首诗的对比欣赏,仔细品味两幅瀑布各自的诗情画意,在鉴别中理解诗的内涵,能提高学生欣赏鉴别事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