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评点》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三顾茅庐评点》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朗读讨论毛宗岗的评点内容。
2.灵活运用此法评论名著片段。
【课前准备】
有关文评诗词,三大名著片段。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涉猎古代文评,了解古代文评典故佳话,比较阅读拓展知识视野。
【教学过程】
一、月旦评——导入新课
(月旦评,东汉许劭、许靖之典故)
风流旧仰先贤传,月旦翻输后辈评(清黄景仁)
独先月旦宜无愧,满纸清风月旦评(金元好问)
教师导语:
同学们,《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最高峰,“红学派”是中国文评第一大派,脂砚斋扛鼎;《金瓶梅》道尽古代兰陵家居生活,“金学派”不让红学;《水浒传》高举替天行道大旗,“金圣叹腰斩水浒”;《三国演义》有毛宗岗,生花妙笔点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重要文学评论派,及相关重要评论家)
二、石鼎评——理解内容
(典故出自韩愈,借指诗文善能。)
咫尺西风诗酒社,石鼎句(辛弃疾)
清吟联石鼎(萨都拉)
2、《三顾茅庐评点》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讨论毛宗岗的评点内容。
2.灵活运用此法评论名著片段。
【课前准备】
有关文评诗词,三大名著片段。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涉猎古代文评,了解古代文评典故佳话,比较阅读拓展知识视野。
【教学过程】
一、月旦评——导入新课
(月旦评,东汉许劭、许靖之典故)
风流旧仰先贤传,月旦翻输后辈评(清黄景仁)
独先月旦宜无愧,满纸清风月旦评(金元好问)
教师导语:
同学们,《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最高峰,“红学派”是中国文评第一大派,脂砚斋扛鼎;《金瓶梅》道尽古代兰陵家居生活,“金学派”不让红学;《水浒传》高举替天行道大旗,“金圣叹腰斩水浒”;《三国演义》有毛宗岗,生花妙笔点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重要文学评论派,及相关重要评论家)
二、石鼎评——理解内容
(典故出自韩愈,借指诗文善能。)
咫尺西风诗酒社,石鼎句(辛弃疾)
清吟联石鼎(萨都拉)
3、《三顾茅庐》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人物呢? 你知道他们身上的哪些故事呢?(学生简单介绍自己知道的人名和故事。)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三国时期的故事《三顾茅庐》。(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田字格中的生字,读顺课文。
(2)自学生字,懂得它们的书写方法。
(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4)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按要求自读课文。
教师巡视,及时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
教师相机指导生字的读音。
(2)检查字形掌握情况。
茅:与“矛”比较。
统:与“流”比较。
宜:与“宣”比较。
(3)交流词语的意思,
三顾茅庐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
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4)指名说说自己没读懂的地方。
三、再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1、放录音范读全文。
2、指名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他实现统一中原的大业,诸葛亮真有这样的雄才大略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读第四自然段,加以体会,理解“茅塞顿开”)
4、刘备在请诸葛亮出山后,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等)
5、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刘备什么样的品质?
四、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钢笔描红。(文后练习2)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建立统一祖国的大业。诸葛亮在二十一年后回忆起这件往事,还感激万分,写下了这样几句话
1、出示《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听教师朗读,体会其中的意思。(能听懂多少是多少,不要过高地要求)
2、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
二、细读课文
1、诸葛亮对刘备的三顾茅庐可以说是记忆犹新、历历在目的,甚至是刻骨铭心的。这是为什么呢?
2、讨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是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呢?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用其中的句子或词语来回答。(诚心诚意)
默读课文二、三自然段,画出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词语和句子。
3、组织交流:
(1)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人才……” 同桌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2)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3)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感情朗读这一句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4)等了半晌功夫……又等了一个时辰……
(与“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进行对比)
交流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思考: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4、小结: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他怒斥张飞、三顾茅庐。还有半里路就早早下马步行,在房门外恭候多时,快步走进草堂和诸葛亮见面……看来,刘备渴望得到诸葛亮这个贤才已经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这就叫“求贤若渴”。
5、齐读第五自然段
三、小练笔:
正因为刘备求贤若渴,所以《三国演义》中写刘备二顾茅庐而不遇孔明时,他亲自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留给诸葛亮。这封信,一般读《三顾茅庐》的人都忽略了。其实这封信也深深地打动了诸葛亮的心。因为信中,刘备将自己的一番诚意、仰慕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现在,请大家发挥想象,替刘备写一封简短的信留给诸葛亮。
4、《三顾茅庐》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一次比一次详细,尤其是第三次拜访,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
★二、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三国演义》、群雄纷争。
2、板书课题。示范“茅”、“庐”两字写法;学生练习写“茅”、“庐”两字,写在课题旁边。
3、解题。理解“顾”、“茅庐”意思。
二、初读课文
1、范读。(或听录音)
提问:谁“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干什么?“三顾茅庐”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2、自渎课文。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
②读熟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3、检查自渎情况。
①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A.生字卡片;
诸葛亮
辅助
捆来
尊重
卧龙
疏疏朗朗
潺潺
吩咐
恭恭敬敬
半晌
时辰
策略
茅塞顿开
同塌讨论
B.重点字音:
疏
潺
晌
辰
诸
尊
吩
塞
策
C.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②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要求:不破词破句,不添字漏字,不复读,不唱读。边读边评议。
③感知文章主要结构:略写前俩次,详写第三次。
④讨论: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板书:
刘备:尊重人才
诸葛亮:雄才大略
三、作业:
1、描红
2、抄写生字新词
3、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吩(feng fen)
辅(fu fu)晌(xiang shang )
辰(cheng chen )
诸(zhu zu )
卧(wo wu )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抽读生字卡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
思考: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刘备为什么还要去拜访诸葛亮?
(2)填空:
刘备( )前往隆中( )诸葛亮,( )地( )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3)讨论填空,理解重点词语:两次、拜访、诚心诚意、邀请,体会刘备求才的急切心情和虔诚态度。
(4)指导朗读,体会。
2、学习第2——4自然段,
过渡: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事,留下一段佳话。下面,我们来学习第2——4自然段。
(1)小组学习。读课文,思考: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语言、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2)讨论问题一: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要点:
①第二自然段。重点指导分角色读张飞、刘备的话,讨论,指导朗读,细细感悟品味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②第三自然段。精读赏析:“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快步走进”等重点词语的细节描写;讨论,指导朗读,感悟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③第四自然段。同塌睡觉、同桌吃饭等。
(3)重点句理解。
3、讨论: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①理解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象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
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②理解句子:我得到到诸葛先生,就象鱼儿得到水一样啊!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三、作业
1、近义词
2、组词
3、抄写比喻句。
第三课时
一、总结、写作特点
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的,指名读有关的语句。
二、指导复述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
两次拜访没见到
上路前
第三次拜访的经过
见面前
见面后
刘备、诸葛亮的鱼水情
2、看板书学生自由练说。
3、指名复述。
三、指导用“来到……只见……”说话。
1、指名读:“他们来到隆中……秀丽宜人”。
2、分析:写了那些景物,按什么顺序写的?描写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3、指导用“来到……只见……”说话。
如:我们来到烈士陵园,只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由练说,同桌说,指名说。
四、教学生字新词
1、生字字形教学;
2、指导书写:茅
尊
恭
卧
五、练习
1、形近字组词;
2、用“来到……只见……”说话;
3、比喻句辨别。
★六、板书设计:
8三顾茅庐
两次拜访没见到
上路前
第三次拜访的经过
见面前
见面后
刘备、诸葛亮的鱼水情
5、《三顾茅庐》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人物呢? 你知道他们身上的哪些故事呢?(学生简单介绍自己知道的人名和故事。)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三国时期的故事《三顾茅庐》。(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田字格中的生字,读顺课文。
(2)自学生字,懂得它们的书写方法。
(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4)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按要求自读课文。
教师巡视,及时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
教师相机指导生字的读音。
(2)检查字形掌握情况。
茅:与“矛”比较。
统:与“流”比较。
宜:与“宣”比较。
(3)交流词语的意思,
三顾茅庐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
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4)指名说说自己没读懂的地方。
三、再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1、放录音范读全文。
2、指名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他实现统一中原的大业,诸葛亮真有这样的雄才大略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读第四自然段,加以体会,理解“茅塞顿开”)
4、刘备在请诸葛亮出山后,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等)
5、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刘备什么样的品质?
四、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钢笔描红。(文后练习2)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建立统一祖国的大业。诸葛亮在二十一年后回忆起这件往事,还感激万分,写下了这样几句话
1、出示《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听教师朗读,体会其中的意思。(能听懂多少是多少,不要过高地要求)
2、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
二、细读课文
1、诸葛亮对刘备的三顾茅庐可以说是记忆犹新、历历在目的,甚至是刻骨铭心的。这是为什么呢?
2、讨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是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呢?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用其中的句子或词语来回答。(诚心诚意)
默读课文二、三自然段,画出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词语和句子。
3、组织交流:
(1)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人才……” 同桌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2)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3)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感情朗读这一句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4)等了半晌功夫……又等了一个时辰……
(与“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进行对比)
交流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思考: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4、小结: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他怒斥张飞、三顾茅庐。还有半里路就早早下马步行,在房门外恭候多时,快步走进草堂和诸葛亮见面……看来,刘备渴望得到诸葛亮这个贤才已经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这就叫“求贤若渴”。
5、齐读第五自然段
三、小练笔:
正因为刘备求贤若渴,所以《三国演义》中写刘备二顾茅庐而不遇孔明时,他亲自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留给诸葛亮。这封信,一般读《三顾茅庐》的人都忽略了。其实这封信也深深地打动了诸葛亮的心。因为信中,刘备将自己的一番诚意、仰慕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现在,请大家发挥想象,替刘备写一封简短的信留给诸葛亮。
6、《三顾茅庐》第二课时教案
一、教学理念:
1、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探索自主探究的开放的课堂模式。
2、以语言材料为载体,以课文为“例子”,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位学生乐学、善学。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3、情感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三、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披文入情。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还深入地学习了“刘备一访诸葛亮”。
2、你想进一步研究刘备吗?研究什么?(略)要研究刘备,还涉及到他的弟弟张飞,那么,我们怎么来研究这两个人物呢?让学生说,通过阅读,抓住人物言行、神态等来理解。
(二)自主选择,合作探究。
1、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深入学习课文,完成填表。(把表格发给学生。)
一顾
二顾
三顾
怎样一个人刘备
(言、行、神态)
问……又问……
失望而回
张飞
(言、行、神态)
失望而回
(1)如果对张飞感兴趣,找出描写张飞的言行的句子填入表格。
(2)如果对刘备感兴趣,找出描写刘备的言行、神态的句子填入表格。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巡回,了解学情。
2、研读刘备、张飞的句子。(按学生回答的顺序讲)
(1)研究刘备的同学交流。
按学生交流的情况分别投影,重点落实字词,这些句子要具体讲,认真读,读出感情。随机板书:斥责张飞、下马步行、阶下恭候、赶紧谒见。
学生另外找出的有关刘备的句子,让学生说说读读就可以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刘备是个怎样的人。
(2)研究张飞的同学交流。
用同样的方法投影出示,读读议议,可以看出张飞是个怎样的人?
(3)文章主要是写刘备,但同时也把张飞写进去了,这是否多余?分小小组讨论。
然后交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点拨,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随机板书:反衬
(4)对比朗读,愿意朗读张飞的读出他的莽撞无礼,愿意朗读刘备的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三)课外延伸,激发兴趣。
引导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尤其是这篇课文的有关章节,以更好地理解课文,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7、《三顾茅庐》第二课时教案
一、教学理念:
1、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探索自主探究的开放的课堂模式。
2、以语言材料为载体,以课文为“例子”,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位学生乐学、善学。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3、情感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三、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披文入情。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还深入地学习了“刘备一访诸葛亮”。
2、你想进一步研究刘备吗?研究什么?(略)要研究刘备,还涉及到他的弟弟张飞,那么,我们怎么来研究这两个人物呢?让学生说,通过阅读,抓住人物言行、神态等来理解。
(二)自主选择,合作探究。
1、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深入学习课文,完成填表。(把表格发给学生。)
一顾
二顾
三顾
怎样一个人刘备
(言、行、神态)
问……又问……
失望而回
张飞
(言、行、神态)
失望而回
(1)如果对张飞感兴趣,找出描写张飞的言行的句子填入表格。
(2)如果对刘备感兴趣,找出描写刘备的言行、神态的句子填入表格。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巡回,了解学情。
2、研读刘备、张飞的句子。(按学生回答的顺序讲)
(1)研究刘备的同学交流。
按学生交流的情况分别投影,重点落实字词,这些句子要具体讲,认真读,读出感情。随机板书:斥责张飞、下马步行、阶下恭候、赶紧谒见。
学生另外找出的有关刘备的句子,让学生说说读读就可以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刘备是个怎样的人。
(2)研究张飞的同学交流。
用同样的方法投影出示,读读议议,可以看出张飞是个怎样的人?
(3)文章主要是写刘备,但同时也把张飞写进去了,这是否多余?分小小组讨论。
然后交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点拨,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随机板书:反衬
(4)对比朗读,愿意朗读张飞的读出他的莽撞无礼,愿意朗读刘备的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三)课外延伸,激发兴趣。
引导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尤其是这篇课文的有关章节,以更好地理解课文,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8、《三顾茅庐》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
欧绪成 宁波广厦小学
因为是借班上课,课前围绕《三国演义》有关常识与学生进行交流,既检查了学生对《三国演义》熟悉程度,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
第一教时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顾茅庐》,〈〈三顾茅庐〉〉就选自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现在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1、读通课文,做到正确流畅;2、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3、读后想想课文写了怎样一件事。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随机指导,及时表扬读得认真的学生。)
师:谁愿意站起来朗读?
(学生分节朗读)
师:倒数第二自然段,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段话跟前面不一样,文绉绉的,像“久闻大名”、“光临草舍”、“礼让一番”等词句你们能理解吗?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吗?
生:“久闻大名”就是早就听说您的名气了。
生:“光临草舍”就是来到我这么简陋的家。
生:“光临草舍”就是您来到我这么简陋的茅草房。
生:“礼让一番”就是“你先坐,你喝茶”这样的话。
师:也就是客气一番。你们的话简单明了,通俗易懂,那课文为什么用那些文绉绉的话,而不用你们的话呢?
生:我觉得课文的言语很精练。
生:刘备、诸葛亮都是有学问的人,讲话也就文雅了。
生:刘备、诸葛亮他们的性格谦恭有礼、温文尔雅。课文里的话符合他们的身份。
师:说得真好。言语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人物的性格,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我们仔细体会体会,好好读一遍。
[这里让学生体会语言的不同风格,懂得什么人说什么话,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要吻合人物的性格。]
师:请两位同学到黑板前来,其余同学在自己的本子上,听写几个词语:怏怏而回 谒见 惭愧 辅佐 三顾茅庐
(反馈听写结果,相互纠错改正]
师:联系上下文,你能说说这五个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吗?
生:“怏怏而回”就是很不高兴地回去了。课文指刘备三人见不到诸葛亮很失望。
生:“谒见”就是去拜访。
师:我到你家来拜访是不是谒见?
生:那不能用。应该是下级拜见上级。晚辈拜见长辈。
师:说得很准确。而且是很有敬意的拜见才叫谒见。
生:辅佐就是帮助别人。课文指诸葛亮帮助刘备
师:请你帮个忙把教室的门关一下,能说请你辅佐吗?
生(大笑):不能说,这件事太小了。辅佐要用在大事情上。
师:对,辅佐就是帮助成就大的事业。
[运用归谬法让学生形象地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表达程度,适用范围,把词语教活。]
生:“三顾茅庐”就是三次去拜访茅草房。
师:是拜访茅草房吗?
生:是拜访住在茅草房里的诸葛亮
师:连起来说完整。
生:三顾茅庐就是刘备三次拜访住在茅草房里的诸葛亮。
师:对,这就是课题的意思。请你们迅速搜读课文,在课题前加上拜访的原因,课题后加上拜访的结果。自己试着连起来说说,要求语言通顺连贯。
(学生边默读边作记号)
生:刘备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大业,就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
生:刘备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大业,就三次到茅草房里去拜访。诸葛亮看到刘备很有诚意,就答应出山,并辅佐他打了很多胜仗。
[解释课题,补充课题。通过课题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既降低了概括文章内容的难度,又引导学生学会了一种概括主要内容的新方法。]
师:是啊,同学们说的其实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当时正是东汉末年,豪强四起,群雄割据。有董卓、吕布、袁绍、袁术、曹操、孙权等,他们之间常常发生战争,百姓是苦不堪言。刘备见此决心匡扶汉室,救黎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这就是文中所说的统一大业。读了课文,你能谈谈对文中刘备这个人物的印象吗?
生1:刘备是个对人诚心诚意的人
生2:刘备是个礼贤下士的人。
生3:刘备是个求贤若渴的人。
师:是啊,刘备这个人物形象逼真鲜明,跃然纸上,令我们过目不忘。作者是怎样来描写的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划出文中能体现刘备求贤若渴的语句,然后可选择一处加以评述,也可组合起来评述。
1学生默读,自划,评述
2同桌轻轻交流
第二教时
师:上节课我们对刘备这个人物进行了研究,现在来交流一下。
生1:我从刘备对张飞的两次斥责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因为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亲如兄弟。可是现在为了请诸葛亮不惜斥责自己的兄弟。足见对诸葛亮的诚心。
师:你说得真好,第一次是斥责,第二次是大声斥责,你能把这两句话读好吗?
(学生读得很冲,给人骂的感觉)
师:你这个刘备好凶啊!虽是斥责,但毕竟是兄弟啊!
(这一“挑逗”,学生领悟了,读的语调更合情理了。)
师:这就叫聪明。一点就通。还有愿交流的吗?
生2:我从“刘备还有半里多地就下马步行,以看出他的诚心。”古人对特别有地位的人有这样的要求,叫文官落轿,武官下马,表示极大的尊敬。(听课教师一片掌声)
师(大为佩服): 了不得,你怎么知道?
生:我从电视上看来的。
师:看了能记住,记了能用上,就是好本领。留心生活,处处皆学问啊!
生3:我从“轻轻敲门,恭恭敬敬地等着,等了好长时间”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是诚心诚意的,那么长时间,自始至终这样恭敬的,一般人肯定做不到。
师:我们以前学过一篇课文叫《程门立雪》,我们深为感动,但那是学生对老师的敬意。可文中刘备是大汉皇叔,一方诸侯,已是名闻天下,连曹操也说天下英雄只有刘备和他两个。而诸葛亮当时只是一介草民,平头百姓。而且刘备当时已有47岁,而诸葛亮却只有27岁,刘备能做到如此恭敬,真是令人叹服。[句与句的联系,渗透人文内涵,与故事背景联系,教师适当介绍,促进语言内化。]
师:你们认为读好这段话,应该强调那些词语?
生:我觉得像“半里多地、就下马步行、轻轻敲门、恭恭敬敬、好长时间”这些词语都应强调。
师:说得好。不知你读得好不好?
(学生读得很投入)
师:你真聪明,把“轻轻敲门、恭恭敬敬”读得较轻,把刘备的诚意给读出来了。有时轻读也是一种强调。还有补充吗?
生4:我从“下拜、谒见、恳请”这些词语可看出来。因为从身份、地位、年龄上来看,刘备根本不需要如此客气,如此谦逊的。
师:你分析的很准确。
同学们寻找得很全面,很准确,分析得也很透彻,但只是零星的、分散的表达,现在我增加难度,要求同学们寻找一个好的方法,把它整合起来概括地回答。先自己试试。
(学生自由准备,同桌讨论。)
生:我觉得刘备邀请诸葛亮很有诚意,当他前两次拜访诸葛亮都不在时,他毫不气馁,第三次又前往;当张飞对诸葛亮不敬时,他是大声斥责;当他离茅庐还有半里多地时,就下马步行;当知道诸葛亮还在睡午觉时,他就在檐下恭恭敬敬地等待;当见到诸葛亮时,他赶紧下拜。这些足见刘备的诚意。
师:这位小朋友真聪明,用“当------时,刘备-----”的句式把内容整合起来表达,效率就提高了。
生:我从刘备的说话上看出来,他称诸葛亮是当今大贤,见到诸葛亮用”谒见、恳请“这些谦恭的词语;从行动上看出来,雪一停马上起身;未到茅庐就下马步行;诸葛亮睡午觉就恭敬等候;见到诸葛亮是赶紧下拜。
师:这位同学根据语言、行动归类表述,简单明了,更是技高一筹。
生:我还从张飞和刘备对诸葛亮的不同态度上可以看出来。刘备是那么诚心,而张飞却是那样无礼。
师:是啊,文中的张飞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觉得张飞是个怎样的人?哪里看出来?
生:我觉得张飞是个很卤莽,不懂礼节的人。从他说三句话可以看出来,“叫来得了;一根绳子捆来就是了;放一把火,看他起来不起来?”
师:仅仅是卤莽吗?你还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他的火气是越来越大了,他发火是因为张飞很敬重刘备,大哥在他眼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现在受到如此怠慢。他能不生气吗?
师:你真聪明,因为敬重所以生气。你能把这三句话的味道读出来吗?
(学生朗读,但没那种气势)
师(提醒):张飞说话多干脆啊,“得了”,“就是了”,“看他起来不起来”,这就是张飞的语言啊!这些词你得把握好,再来试试。
(生读,朗读质量明显提高)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的研究很有成效,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品质就在他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了。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刚才对人物的理解,自选一段,读出人物的形象,读出人物的味道,读出人物的神韵来。等下竞赛。
(每组一人竞赛,朗读很到位。然后一起读最后一段。)
师:课文最后一句说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很多胜仗,你知道有哪些胜仗?
生:火烧新野,火烧赤壁
生:七擒孟获,
生:三气周瑜,智降姜维,空城计
生:草船借箭
师(竖起大拇指):你们的知识真丰富!诸葛亮帮助刘备打了很多很多胜仗,而且最后建立了蜀汉王朝。你想,到那时,张飞回忆起三顾茅庐时的情景,心里又会怎么想呢?请你写在书本上。
(学生饶有兴趣,很认真地写。)
生:张飞想,诸葛亮果然是个人才,水平果然了得。当时我真是有眼无珠,说他是一个村夫,如果当初只把他捆来,他肯定不情愿,捆得了他的人,捆不了他的心啊。
生:张飞想,大哥不愧为大哥,真是慧眼识英才,若不是大哥三顾茅庐,就请不来诸葛亮,也就没有了现在蜀汉王朝,我太卤莽了,险些坏了哥哥大事。
生:张飞想,大哥对人那么有诚意,才请来了大贤诸葛亮,才打了那么多胜仗。我也应该像大哥一样,遇事不卤莽,要尊重人才,重用人才,那才能打更多的胜仗。
```````
师:是啊,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方能成就大业。古时候是如此,在知识就是经济,人才就是财富的今天,就尤为突出了,所以“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到今天也成为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代名词了。
今天的课到此就结束了,最后我想补充的是我们六年级已经有能力去看原著了。
如原著中对卧龙岗有这样一段描写(屏幕显示):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清澈,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簧交翠。这段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呢?
如原著中诸葛亮的草堂有副对联:宁静而致远,淡泊以明志。这副对联对刻画人物有用吗?
又如原著中诸葛亮醒来吟了一首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这首诗又有什么含义呢?因此去读原著定会给你更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拓展延伸,课内外结合。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尤为重要。]
教后评析:
本实录是笔者在新昌县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班上交流的两堂课,回顾这两堂课,我认为尽力做到了:
1、 感悟体验与学习语言相结合
这两堂课的教学,处处紧扣文中的语言来进行,首先在初读课文时凭借语境,调动学生原有的语言积累,理解与学生现有语言有一定距离的词语,如“久闻大名”、“光临寒舍”等等,让学生进行言语的转换,同时,还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什么人说什么话,说话符合人物身份这一语文知识,又通过反诘、归谬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用词的准确和感情色彩;在深入阅读时,牢牢抓住文中有关语言、行动描写的词句,揭示词句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朗读体验,评价人物,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世界里,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艺术解读,体会语言运用的规律和作者的思维结构。使语言和精神同筑共生。
2、 师生互动,相得益彰
“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我们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的自主地位,同时又不能忽略老师的正确引领。引导学生思维和话题的走向,使讨论焦点化,避免活动的盲目性和形式化的倾向。本教学中,教师始终围绕着对刘备真诚求贤、尊重人才这一话题展开,学生凭借文中的语言,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自己的认识,很有个性化的色彩。教师一面是倾听学生的发言,一面则同样以一个读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参与与文本的对话。教师几次精要的言语一是对学生发言的肯定和评价,二是补充和引导向思维的更深处开掘,使孩子们的认识得以升华。
3、 有意识地增加语文课堂的实践性
语文课既要反对机械呆板的训练,也不宜提倡虚无缥缈的“对话”。整个教学过程中,安排了朗读训练、归纳全文主要内容、语言品味、人物评价等语文实践活动。其中一个自认为是设计亮点,动笔写一写“张飞回忆起三顾茅庐时的情景,心里又会怎么想。”这一小练笔,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深化了课文的主题,一举多得,同时还把语文实践活动从课内引向课外,提供原著中的相关语言材料供学生阅读、思考,培养读书的兴趣。
“乱花渐欲迷人眼,斑斓未必皆是春”。本文教学努力植根在语言的学习上,朴实无华,但又洋溢着人文精神。使本课语文教学做到了“平平淡淡就是真”!
作者邮箱: oxc7862@163.com
资料提供者:
9、《三顾茅庐》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者:江苏省常熟市谢桥中心小学 黄惠娟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和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朗读体会比喻的作用。
学习课文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难点:
通过刘备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
主要板书:
7、三顾茅庐
刘备 诸葛亮
诚心诚意 雄才大略
教学过程: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引导学生接答:《三顾茅庐》,已板书好课题)
师:“三顾茅庐”这则故事讲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
师:第三次去隆中,刘备是凭什么打动诸葛亮.
……(引导学生说出刘备是凭他的“诚心诚意”来打动诸葛亮的)
(板书:诚心诚意)
教学板块之一
师:刘备是怎样打动诸葛亮的?
……
附:引导要点:
生一:上路之前:当张飞嚷着要用一根麻绳把诸葛亮捆来时
出示: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刘备责备张飞是因为怕张飞的鲁莽误了他的大事,通过比较朗读突出了他对诸葛亮的敬重,对贤才的渴求。
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旨在让学生通过刘备的语言,理解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和对贤才的渴求。
生:学生练读
指名读,其他学生评读
角色读,评读
齐读
生二:见面之前,刘备的所作所为。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
(引导学生读读,找出关键词语,反复诵读。从而领悟刘备对诸葛亮态度认真,恭恭敬敬,体会他尊重人才、呵护人才,求贤若渴的品质。)
分析:
你能找出一些关键词吗?(生找,师划)
这些词反映了刘备什么样的心情?
生答……
师:你们能读好这些话吗?请练几遍
生:练读
师:指名读
评读,
让学生体验刘备为了见到诸葛亮既急切又不得不等待的内心。
师:还有那些描写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和赏识
教学板块之二
师:请看刘备在前往隆中的路上所看到的风景
出示:(生读)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这里又有一句——(生接:比喻句)
师: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
师: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
师:人们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
师小结: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为统一中原——出力。
教学板快之三
诸葛亮真的是一条腾飞的卧龙吗,真的很有能耐吗?谁来说说见面以后诸葛亮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才华?
见面之后,刘备如鱼得水。
生:刘备听了诸葛亮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后,刘备感到“茅塞顿开,像拨开乌云见青天。
你知道刘备在见到诸葛亮之前对自己的统一大业处在什么样的迷茫之中吗?
生……
所以听诸葛亮这么一分析,他——(学生接读……)
再读刘备的话……
学生练读
指名读
评
齐读
师: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师引读——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师:老师知道我们班很多同学都读过《三国演义》,我们一起来说说诸葛亮出山以后的一些故事。
生:学生交流
……(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是书上的,也可能是课外的)
生: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出示: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这句话特别吗?
生:这句话用了比喻
师:“茅塞顿开”就是——(生接:拨开云雾见青天 )
能使迷茫中的刘备“茅塞顿开”这样的计谋肯定很高。可见诸葛亮很有才华,用一个成语那就是——(生接:雄才大略)
师:我们也有过“茅塞顿开”的时候吗?
(生交流……)
有了这样的体验一定能把刘备的这句话读好!
学生练读
指名读
评
如:诸葛亮一出山就在博望大败夏侯淳,接着又在新野把曹军烧得焦头烂额(即“火烧新野”)草船借剑的成功;巧设空城计等故事都证实诸葛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他料事如神,胆大心细。
诸葛亮确实是一位旷世奇才他——(学生接一些成语)为辅助刘备“实现统一中原”的目标,竭尽全力,最后战死疆场,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出示:一首诗
教学板块之三
迁移练习
师:隆中美不美?
生:……
师: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么美?
生:学生默读研究
交流……
(交流时教师把握:写了哪几个景物?它们各有那些特点?)
读,读出美感
师:我们也来写一处景色!
出示:课后练习
认真读读课文中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师:你最想写哪一处景色?
生:学生交流,交流中抓住要点:这一处景色有哪几个重点景物?它们各有那些特点?你有什么感受。
交流后学生习作。
资料提供者:
10、小学四年级下册:《三顾茅庐》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一次比一次详细,尤其是第三次拜访,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
二、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三国演义》、群雄纷争。
2、板书课题。示范“茅”、“庐”两字写法;学生练习写“茅”、“庐”两字,写在课题旁边。
3、解题。理解“顾”、“茅庐”意思。
二、初读课文
1、范读。(或听录音)
提问:谁“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干什么?“三顾茅庐”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2、自渎课文。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
②读熟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3、检查自渎情况。
①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A.生字卡片;
诸葛亮辅助捆来尊重卧龙疏疏朗朗潺潺
吩咐恭恭敬敬半晌时辰策略茅塞顿开同塌讨论
B.重点字音:
疏潺晌辰诸尊吩塞策
C.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②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要求:不破词破句,不添字漏字,不复读,不唱读。边读边评议。
③感知文章主要结构:略写前俩次,详写第三次。
④讨论: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板书:
刘备:尊重人才诸葛亮:雄才大略
三、作业:
1、描红
2、抄写生字新词
3、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吩(fengfen)辅(fufu)晌(xiangshang)
辰(chengchen)诸(zhuzu)卧(wowu)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抽读生字卡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
思考: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刘备为什么还要去拜访诸葛亮?
(2)填空:
刘备()前往隆中()诸葛亮,()地()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3)讨论填空,理解重点词语:两次、拜访、诚心诚意、邀请,体会刘备求才的急切心情和虔诚态度。
(4)指导朗读,体会。
2、学习第2——4自然段,
过渡: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事,留下一段佳话。下面,我们来学习第2——4自然段。
(1)小组学习。读课文,思考: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语言、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2)讨论问题一: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要点:
①第二自然段。重点指导分角色读张飞、刘备的话,讨论,指导朗读,细细感悟品味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②第三自然段。精读赏析:“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快步走进”等重点词语的细节描写;讨论,指导朗读,感悟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③第四自然段。同塌睡觉、同桌吃饭等。
(3)重点句理解。
3、讨论: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①理解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象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
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②理解句子:我得到到诸葛先生,就象鱼儿得到水一样啊!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三、作业
1、近义词
2、组词
3、抄写比喻句。
第三课时
一、总结、写作特点
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的,指名读有关的语句。
二、指导复述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
两次拜访没见到
上路前
第三次拜访的经过见面前
见面后
刘备、诸葛亮的鱼水情
2、看板书学生自由练说。
3、指名复述。
三、指导用“来到……只见……”说话。
1、指名读:“他们来到隆中……秀丽宜人”。
2、分析:写了那些景物,按什么顺序写的?描写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3、指导用“来到……只见……”说话。
如:我们来到烈士陵园,只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由练说,同桌说,指名说。
四、教学生字新词
1、生字字形教学;
2、指导书写:茅尊恭卧
五、练习
1、形近字组词;
2、用“来到……只见……”说话;
3、比喻句辨别。
六、板书设计:
8三顾茅庐
两次拜访没见到
上路前
第三次拜访的经过见面前
见面后
刘备、诸葛亮的鱼水情
11、九年级上册语文《三顾茅庐》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和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朗读体会比喻的作用。
学习课文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难点:
通过刘备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
主要板书:
7、三顾茅庐
刘备
诸葛亮
诚心诚意
雄才大略
教学过程: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引导学生接答:《三顾茅庐》,已板书好课题)
师:三顾茅庐这则故事讲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
师:第三次去隆中,刘备是凭什么打动诸葛亮.
(引导学生说出刘备是凭他的诚心诚意来打动诸葛亮的)
(板书:诚心诚意)
教学板块之一
师:刘备是怎样打动诸葛亮的?
附:引导要点:
生一:上路之前:当张飞嚷着要用一根麻绳把诸葛亮捆来时
出示: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刘备责备张飞是因为怕张飞的鲁莽误了他的大事,通过比较朗读突出了他对诸葛亮的敬重,对贤才的渴求。
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旨在让学生通过刘备的语言,理解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和对贤才的渴求。
生:学生练读
指名读,其他学生评读
角色读,评读
齐读
生二:见面之前,刘备的所作所为。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
(引导学生读读,找出关键词语,反复诵读。从而领悟刘备对诸葛亮态度认真,恭恭敬敬,体会他尊重人才、呵护人才,求贤若渴的品质。)
分析:
你能找出一些关键词吗?(生找,师划)
这些词反映了刘备什么样的心情?
生答
师:你们能读好这些话吗?请练几遍
生:练读
师:指名读
评读,
让学生体验刘备为了见到诸葛亮既急切又不得不等待的内心。
师:还有那些描写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和赏识
教学板块之二
师:请看刘备在前往隆中的路上所看到的风景
出示:(生读)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这里又有一句(生接:比喻句)
师: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
师: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
师:人们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
师小结: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为统一中原出力。
教学板快之三
诸葛亮真的是一条腾飞的卧龙吗,真的很有能耐吗?谁来说说见面以后诸葛亮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才华?
见面之后,刘备如鱼得水。
生:刘备听了诸葛亮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后,刘备感到茅塞顿开,像拨开乌云见青天。
你知道刘备在见到诸葛亮之前对自己的统一大业处在什么样的迷茫之中吗?
生
所以听诸葛亮这么一分析,他(学生接读)
再读刘备的话
学生练读
指名读
评
齐读
师: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师引读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师:老师知道我们班很多同学都读过《三国演义》,我们一起来说说诸葛亮出山以后的一些故事。
生:学生交流
(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是书上的,也可能是课外的)
生: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出示: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这句话特别吗?
生:这句话用了比喻
师:茅塞顿开就是(生接:拨开云雾见青天)
能使迷茫中的刘备茅塞顿开这样的计谋肯定很高。可见诸葛亮很有才华,用一个成语那就是(生接:雄才大略)
师:我们也有过茅塞顿开的时候吗?
(生交流)
有了这样的体验一定能把刘备的这句话读好!
学生练读
指名读
评
如:诸葛亮一出山就在博望大败夏侯淳,接着又在新野把曹军烧得焦头烂额(即火烧新野)草船借剑的成功;巧设空城计等故事都证实诸葛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他料事如神,胆大心细。
诸葛亮确实是一位旷世奇才他(学生接一些成语)为辅助刘备实现统一中原的目标,竭尽全力,最后战死疆场,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出示:一首诗
教学板块之三
迁移练习
师:隆中美不美?
生:
师: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么美?
生:学生默读研究
交流
(交流时教师把握:写了哪几个景物?它们各有那些特点?)
读,读出美感
师:我们也来写一处景色!
出示:课后练习
认真读读课文中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师:你最想写哪一处景色?
生:学生交流,交流中抓住要点:这一处景色有哪几个重点景物?它们各有那些特点?你有什么感受。
交流后学生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