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短诗五首》教案表格式一等奖

《部编版九年级下《短诗五首》教案表格式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部编版九年级下《短诗五首》教案表格式一等奖

1、部编版九年级下《短诗五首》教案表格式一等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人,诗人、书法家。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经历》,合集《汉园集》等。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生于广东南海,现代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聂鲁达(1904—1973),智利当代著名诗人。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漫漫(mànmàn)装饰(zhuāngshì)

舵手(duò)谎言(huǎng)

二、词语解释

【霜风】既指凛冽的寒风又指严明的风纪,在诗中指刺骨寒风。

【漫漫】(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的样子。

【舵手】掌舵的人;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者

2、部编版九年级下《短诗五首》教案表格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人,诗人、书法家。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经历》,合集《汉园集》等。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生于广东南海,现代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聂鲁达(1904—1973),智利当代著名诗人。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漫漫(mànmàn)装饰(zhuāngshì)

舵手(duò)谎言(huǎng)

二、词语解释

【霜风】既指凛冽的寒风又指严明的风纪,在诗中指刺骨寒风。

【漫漫】(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的样子。

【舵手】掌舵的人;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者

3、部编版九年级上《诗词三首》教案表格式

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课题诗词三首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标知识与技能识记李白、刘禹锡、苏轼的相关文学常识,了解这三首诗词的写作背景,背诵这三首诗词。

过程与方法品味诗词的语言,掌握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体会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4、部编版九年级下《词四首》教案

《词四首》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内容,读出词的韵律和情感。

2.学会赏析词句,感受词的魅力。

3.能够把握词作主旨,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渔家傲秋思

一.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亦称范履霜,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主持“庆历新政”,有《范文正公集》。

二.背景资料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三.细读感悟

1.反复诵读。

2.想象词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长烟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3.赏析下列词句。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开头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风景呢?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

5、古代咏鸟诗三首《闻雁》教案《池鹤》教案《迎燕》教案表格式

中学集体备课教案纸

(第二学期)

八年级 语文学科 主备人 时间 2月19

课题

古代咏鸟诗三首

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咏鸟诗三首,理解并建构文学作品中鸟这个形象中蕴涵的文化信息。

2.培养对诗歌的鉴赏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咏鸟诗三首,理解并建构文学作品中鸟这个形象中蕴涵的文化信息。

教学难点

培养对诗歌的鉴赏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课件,图片

作业布置

教材P

赏读三首诗

(一)《闻雁》【唐】韦应物

原文: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译文:

故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道在哪里啊?

归家的思绪正无穷无尽。

在淮河的南部的夜晚下着冰冷秋雨,

我听到大雁的叫声由远而近的传来。

赏析:

光从文字看,似乎诗中所抒写的不过是远宦思乡之情。但渗透在全诗中的萧瑟凄清情调和充溢在全诗中的秋声秋意,却使读者隐隐约约感到在这“归思”、“闻雁”的背后还隐现着时代乱离的面影,蕴含着诗人对时代社会的感受。

沈德潜说:“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澹,并入化机”(《说诗晬语》)。古澹,确是韦应物五言绝句的风格特征。从这首《闻雁》可以看出,他是在保持绝句“意当含蓄,语务舂容”的特点的同时,有意识地运用古诗的句格、语言与表现手法,以构成一种高古澹远的意境。诗句之间,避免过大的跳跃,语言也力求朴质自然而避免雕琢刻削,一、二两句还杂以散文化的句式句法。这种风格,与白居易一派以浅易的语言抒写日常生活情趣(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判然属于两途。

(二)《池鹤》【唐】白居易

原文: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译文:

在高高的竹笼前没有自己的同伴,在乱哄的鸡群却有着自己的风度。低下头怕丹砂落下,晒翅的时候担心白色的羽翼消失。转眼看到鸬鹚觉得它毛色污浊,又讨厌鹦鹉太谄媚。对风鸣唳想的是什么,惆怅地望向青青的田野和天之遥的云水之间。

赏析:

这是一只被囚的鹤,它的品格和仪表与众不同(鹤立鸡群),不会像鸬鹚那样侍奉权贵,也不会像鹦鹉那样讨好别人。鹤的鸣声美。汉以后,诗文中常以“鸣鹤”或“鹤鸣”喻君子。本诗借物抒怀,以囚鹤自喻,一个“怅”字,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当时诗人被贬江州司马,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伤感的诗渐多。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这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词鹤立鸡群。在高高的竹笼前找不到自己的知音,在庸俗的鸡群还凸显着自己的风度和节操。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此句,从表面上看,是丹顶鹤害怕低下头,头上象征高贵的标志丹砂落下,晒翅的时候担忧白色的毛色变得不好看。从意义上理解,应该还有一层:低下头,不仅仅担忧高贵的标志不再,还因为低头本身就代表了屈服和卑微,和孤高的形象气度相悖;“晒翅常疑白雪消”,这里的白雪不仅仅是指毛色,更多的是保持一种圣洁的清白。由此,一个清高孤傲,而又不愿意对世俗妥协的丹顶鹤形象便脱颖而出。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转眼四望,觉得鸬鹚毛色污浊,徒有其表而又善于学舌的鹦鹉太娇弱,这两者不仅形象气质欠佳,而且善于侍奉讨好主人,完全没有自己的自由和主见,更不要说具备一副铮铮的傲骨了。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没有知音赏,没有主人的青睐,只是在囚笼里长唳,惆怅的望向远方,那遥不可及的云水之乡才是梦想的天堂。丹顶鹤所思的,不仅仅是宝贵的自由,还有知音的赏识,和对自己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但又希望保持自己孤高的品格和非凡的气质才华,将来能鹤唳云端,展翅冲天。

本诗也可以说是作者托物言志,以物寓人。

(三)《迎燕》【宋】葛天民

原文

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作者介绍

葛天民,字无怀,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徙台州黄岩(今属浙江)曾为僧,法名义铦,字朴翁,其后返初服,居杭州西湖。与姜夔、赵师秀等多有唱和。有《无怀小集》。整风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葛天民诗,以汲古阁影钞《南宋六十家小集》本为底本。校以顾氏读画斋刊《南宋群贤小集》本(简称群贤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两宋我贤小集》本(简称名贤集)。新辑集外诗附於卷末。

诗意

在近已咫尺的阳春三月里,有这么一户的普通老百姓家里。

为了迎接新一年里燕子的归来,不放下破旧的帘子把房屋遮蔽起来。

一场春雨后燕子的翅膀上沾着丝丝的雨滴,

土地里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泥巴香味里面还混杂着雨滴砸落的花瓣。

燕巢早已铸修好了连小燕子都长大了

一人家一燕家两户家庭相伴着又度过了一个美丽的年华

赏析

燕子秋去春来,巢于檐下,民间视为吉祥物。“寻常百姓家”即借鉴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因为燕子不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主人也“不下旧时帘”,热情的迎接燕子的归来。“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两句,更是把燕子看成生活的一部分了。

古诗中燕子往往象征着幸福的生活。它们双宿双飞,本诗中的燕子也在主人的檐下幸福的生活。燕子的自由自在,正是诗人隐居生活的反映;燕子之乐,足见诗人之乐。诗歌生动的描绘了燕子的生活习性,表达了燕子与老百姓的深厚情谊。

备注

教学反思

6、部编版八年级(下)《唐诗二首》教案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诵读并默写两首古诗。

2.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品味文章语言,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学习

重点 1.品味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2.领会人物形象,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

难点 1.了解诗歌情景交融、志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学法

指导 品读法,比较阅读法,讨论点拨法。

7、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外国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包括了《蝈蝈与蛐蛐》和《夜》,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外国诗两首》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学目标】

1、加强朗读,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把握全诗主旨。

2、学会比较阅读。

3、揣摩诗句,通过联想和想像,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借助联想和想像,以意驭情,强化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学会比较阅读。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自然万物,生机勃勃,充满诗情画意,令无数诗人为之讴歌。

二、《蝈蝈与蛐蛐》

1、作者简介: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一生写有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他的诗,想像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可惜他宏才初展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他的墓碑上写着:“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2、学生朗读诗歌。

3、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把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比作大自然的歌声,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4、诗中怎样表现虫声之美?

衬托: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

冬日的寂寞冷清、人们家中的温馨。

三、《夜》

1、作者简介:

叶塞宁(1895~1925),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30岁时,因思想极度矛盾,精神忧郁,自杀身亡。

2、反复朗读诗歌。

3、请归纳这首诗每一小节的内容: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在轻轻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夜的静谧、月色的美丽。

4、尝试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所写的夜景:

学生以小组单位自主活动,答案不求统一,只求感悟独特。

四、拓展比较

与郭沫若《静夜》相比,你的感受有何不同?(学生自主发言)

预设:

相同──都描绘了静谧的夜景、美丽的月光。

不同──《夜》:描写眼前实景,传达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安适、宁静的心境。

《静夜》:在写景基础上转入想像世界,引发对理想境界的遐想。

五、课堂小结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无论济慈、叶赛宁,还是包括我国诗人在内的许许多多诗人,都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们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并通过诗歌表现出来,渗透着自己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着生命的底蕴,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表达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语文作业本》。

2、熟读这两首诗。

8、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国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林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独运。

3、揣摩诗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用心领悟田园诗的 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时安排:1

教具准备:录音机,录音带。

教学方法:诵读法 感悟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平常的昆虫的 叫声,在 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今天,我们将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引领下,区倾听生命的赞歌。

二、 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 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 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 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 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

一、 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 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 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 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 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

四、 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三的 写作训练。

9、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案

内容预览:

4、外国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林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独运。

3、揣摩诗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用心领悟田园诗的 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时安排:1

教具准备:录音机,录音带。

教学方法:诵读法 感悟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平常的昆虫的 叫声,在 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今天,我们将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引领下,区倾听生命的赞歌。

二、 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 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 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 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 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

一、 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 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 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 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 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

四、 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三的 写作训练。

......

10、部编版九年级下《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23.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⑵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⑶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⑷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能力目标:

⑴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培养学生读诗的趣味。

⑵积累五首诗中的名句,增强语言感悟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3、德育目标:

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

1.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2.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知识梳理

1、走进作者

11、部编版九年级上《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案

24* 刘姥姥进大观园

学习目标:

1.疏通字词,了解文意,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

3.分析、概括刘姥姥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4.体会作者写这场“笑剧”的用意。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潇湘(xiāo)篾片(miè)发怔(zhèng)

麈尾(zhǔ)砒霜(pī)蓼溆(liǎoxù)

岔气(chà)促狭(cù)戗金(qiàng)

秋爽斋(zhāi)

2.作者链接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年),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颙之子(一说曹北页之子)。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通过各种方式诵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快速浏览课文,梳理文章脉络。

12、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

《古诗二首》编排了两首古诗,它们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描写了春天。

《村居》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美景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咏柳》是首咏物诗,描写了早春二月的杨柳,借柳树歌咏春天。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春天已有了自己的感受,能较好地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可利用这一点,激发课堂教学的情趣,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古诗教学达到魅力无穷、活力四射的境地。所以,在本课的古诗教学中,要以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进入到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在读中意会,读中感悟,读中体验,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教学建议

学习本课,可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然后再看图,感悟图文相通之处。还可先引导学生依据插图来体悟课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再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从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含义,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2.借助画面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小组合作朗读、想象、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句,背诵古诗。

难点

1.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2.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古诗的配乐曲子,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彩笔及画纸。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会认“莺、拂、堤、柳、醉”5个生字,会写“诗、村、童”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村居》,背诵古诗《村居》。

3.理解古诗《村居》,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

二、重点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

体会诗人对春光的赞美之情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三、激趣导入

在二三月间,公园里、学校中,到处都是春暖花开的景象。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一首古诗中去找一找小山村的春天,大家跟随老师一起吧!(板书课题:村居)

四、自读古诗

1.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自己喜欢的学习符号标记应重点注意的地方。(如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难写的字等)

2.(出示风筝图,上面带有生字)大家瞧,这些风筝多美呀,你能将它们放飞得更高吗?(指名认读生字)

提示:“莺”的韵母是“ing”,不要念成“in”。

“堤”的声母是“d”,不是“t”。

3.同学们真不错,将漂亮的风筝都放上了天。让我们再来认认它们!(齐读生字)

4.自读古诗,想一想:古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5.小组交流。

五、品悟古诗

(一)学习第1、2句。

出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早春二月的小山村是冰冷沉静的吗?它有怎样的美景?

1.自由读读古诗,你会有很多发现的。

2.学生自由读第1、2句。

3.你看到了什么?分组交流。

4.你能把你看到的景物带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第1、2句)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长”“飞”“拂”“醉”等字眼体会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

5.瞧,早春二月里,草儿吐出嫩绿的新芽,黄莺也飞来快乐地歌唱,河堤上的杨柳仿佛陶醉在这迷人的春色里,在春风中轻拂堤岸。我们的小山村变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你们想配合这美丽的画面再来读读吗?(指名读)

6.你还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生汇报)

7.这么多美妙的感受,我想大家一定能读好这两句诗的。(生齐读第1、2句)

(二)学习第3、4句。

出示: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你能读好它吗?

2.自由读这两句古诗。

3.在这么好的春光里,你想做些什么呢?(指名说)

4.村子里的孩子也和大家一样喜欢这美妙的春天吗?他们在干什么?(分组交流)

5.你们能配合画面,说说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景吗?(分组交流,尝试练说)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归来早”“忙趁”体会孩童欢畅的心情。

6.读了这两句诗,你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听吗?(生汇报)

7.你们的想法都很有意思,你们能将自己的想法融进诗里读出来吗?(指名读)

8.想不想加入他们放风筝的队伍中去呢?这样吧,让我们朗读古诗,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吧。(生齐读第3、4句)

六、背诵古诗

1.早春的山村,草长莺飞,杨柳依依。孩子们也将自己心爱的风筝放飞。多美的春景图呀!它不仅吸引了诗人高鼎,也迷住了大家。我相信这首古诗你们一定能背下来。

2.集体配乐吟诵。

3.生自由背。

七、指导书写

指导写好生字“诗”“童”“村”,重点写好生字“童”。

1.看“电脑小博士”的笔顺顺序,学生认真观察笔顺顺序、笔画写法。

2.指名反馈。

“童”字是上下结构,共有12画,可组词为“儿童、童年”。

3.观察田字格中的“童”字,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找到关键笔画,再通过课件演示,提醒学生“立”的最后一横最长。)

4.教师范写3个生字。

5.学生描红并临写3个生字。

6.师生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