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藤野先生》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等奖
藤野先生
鲁 迅
教学目的:
1.学习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了解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难点:
(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
(2)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3)结尾部分的作用。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1、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驿站( ) 教诲 ( ) 系住( ) 芦荟( )
瞥见( ) 畸形( ) 匿名( ) 诘责( )
绯红( ) 杳无消息( ) 深恶痛疾( ) 油光可鉴( )
(2)解释词语。
宛如 绯红
油光可鉴 驿站
掌故 不逊
诘责 杳无消息
瞥见
3、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4、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下面的问题,然后回答。
○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从“我就往仙台”到“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
第三部分:从“我离开仙台之后”到完。 ..
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2.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
看到的盘着辫子的清国留学生成群结队地赏樱花,听到的是他们在中国会馆学跳舞。
○3.提问“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
无非,只不过。表达了作者对在东京留学日本学生中效忠满清王朝。醉生梦死状况的失望情绪。
○4.提问:“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鉴,本义是镜子,词性由名词转化为动词在这里是光照或反射出去光亮的意思。
○5.提问:“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清国留学生既要赶时髦,又要表示效忠腐朽的清王朝,于是只好盘起辫子。作者用揶擒的口吻,对他们盘辫子进行明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麻木的思想本质,表达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5、课堂小结,
课文开头部分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 失望 情绪,对 “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的生活的 不满和恶。在全文结构上是为 离开东京去往仙台求学 作铺垫。
合作交流
研读第二部分。
1. 提问: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
因为“日暮里”让人想起屈原离骚中的“日忽忽其将暮”的诗句,使作者联想到清王朝的衰败,日暮途穷;记得水户,是因为它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记住这两处地名都透露着作者的爱国情结。
2. 提问: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
“大概”表示推测、估计。作者到达仙台后,受到免交学费的优待和生活上的关照。对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予特殊待遇,反映日本人民善意的心地和友好情谊。而作者却把这些善意统统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因为作者感受到的不是尊重,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内心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3.提问: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
默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画出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说说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最初印象。
蚊子多,“居然”睡得安稳;吃的是“难以下咽的芋梗汤”。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立志苦学,学成作实现医学救国的理想。
讨论并归纳:外貌描写:“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外貌特点是其貌不扬,有点学究气。接着又借留级生之口介绍藤野先生“穿衣服太模胡”“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这些说明藤野先生穿衣“不修边幅”“生活俭朴”的特点。
4、提问:这一层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尚品质?
(1)添改讲义 对教学认真负责
(2)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3)关心解剖实习 对学生热情诚恳
( 4)了解女人裹脚 对学术严谨求实
5.提问:以藤野先生的形象为例,说说人物的主要特征。
(1)抓住富有特征的外貌,写出主要印象——不修边幅,生活俭朴。
(2)抓住言谈举止,写出人物性格——语速缓慢,显得沉稳。
(3)通过叙事,表现思想品质——(见第2题讨论并归纳)
探究质疑
研读第二部分
1.提问:谈谈匿名信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鲁迅上午解剖学考试成绩较好,一些同学疑心藤野先生向鲁迅漏题。
经过:学生会干事翻检我的讲义,邮差送来匿名信。
结果:我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
2.提问:匿名信事件说明了什么?
(1)弱国的人民在国际上没有地位,遭受凌辱。 ,
(2)所谓的日本“爱国青年”对中国人怀有偏见。
(3)鲁迅为了自己和祖国的尊严进行的斗争。
3.提问:如何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
(1)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的人。
(2)麻木的,同样毫无意义甚至喝采的看客。
(3)被刺痛了的人(我)。
4. 提问:在看电影事件中“偏有中国人夹在里面…‘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句话中包含了哪几类中国人?
这欢呼声深深地伤害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5.提问:“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什么?
当时一般中国人心理上的麻木和思想上的觉悟。
6.提问:“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句话应怎么理解?
“那时那地”指鲁迅在日本仙台留学的时候。“我的意见”是科学救国,因为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使作者认识到医学并非是一件要紧的事,第一要紧是改变他们的精神,因此,作者决定弃医从文。
7.提问:第二部分的最后一个层次是“告别藤野先生”,哪些词语写出他们惜别的感情?
“悲哀”“凄然”“慰安…‘叹息…‘惜别…‘叮嘱”等,表现出师生之间深厚的感情。
8课堂小结。
课文第二部分讲了 了鲁迅与藤野先生相识交往的过程 ,理解了藤野先生
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摒弃民族偏见 高尚品质,也了解到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从叙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所特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
精读品析
一、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结尾部分的内容及作用。
(2)了解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二、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下面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1.提问:作者写了几种具体行动来怀念藤野先生?
.(1)装订收藏讲义。
(2)悬挂先生照片。
(3)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2.提问:怎样理解“小而言之”和“大而言之”?
“小而言之”是藤野先生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藤野先生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因为“中国”是个地域概念,相对较“小”,而“学术”则是没有地域限制,属于全人类的,所以相对较“大”。
3.提问:“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删去“我的眼里和心里
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藤野先生是一个普通的大学教授,在其他人的眼里也许不伟大,然后作者从与他交往中认识到他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从心眼里敬重他,怀念他,所以这样说。
4.提问:怎样理解“我又忽然良心发现……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这段文字主要是在说明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对作者的影响。而正是藤野先生的那种治学严谨、教学认真,那种探求真理的执着态度以及对作者的热情诚恳和殷切希望,促使作者奋发有力。其中“良心发现”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新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各种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正人君子”是反语,指敌对势力。结尾这句话表明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与敌对势力作不妥协的斗争。为中国的光明前途而奋斗。
5.提问:课文以“藤野先生”为题,为什么却有一半以上的篇幅言及他事?这些事用什么战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1)明线:叙事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相知、相别的过程,表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
(2)暗线:感情线索。主要表达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是作者忧患情绪的一种表现,也可以看出作者到日本学习的目的;往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和“水户”也透露作者的爱国情感;对初到仙台受到优待不以为然的心情。对艰苦的生活条件不以为意的态度,也是作者爱国精神的体现;对藤野先生表示敬仰,是由于他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歧视中国人;看电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由于拯救民族危亡的考虑;最后把怀念之情转化为多写揭露黑暗现实的文章,则是当年弃医从文的目的,是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指导下的实际行动。可见,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是统摄全篇的红线。
6.提问:请归纳的中心思想。
6.回忆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到离别的往事,歌颂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也展示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历程,从中洋溢了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当堂反馈
1.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C(迭——叠) )
A.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B.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
C.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
D.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
2.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 极了。
油光可鉴:指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用来讽刺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
标致:漂亮。此为反语,用来讽刺。
(2)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正人君子: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至极。
3.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__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__,暗线是__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__。围绕__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_这一中心组织材料,按____时间先后___________顺序组织材料。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 )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 :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5.在上文的“( )”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6.“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是_________(谁)的看法,你能用一个例子批驳这种错误看法吗?
某些日本人 例略
7.“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
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
8.作者先离开东京,又离开仙台,两次选择的目的是什么?他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何启示?
一心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启示略
9.概括文段大意。
看电影事件促使鲁迅先生弃医从文
2、《藤野先生》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藤野先生
鲁 迅
教学目的:
1.学习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了解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难点:
(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
(2)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3)结尾部分的作用。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1、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驿站( ) 教诲 ( ) 系住( ) 芦荟( )
瞥见( ) 畸形( ) 匿名( ) 诘责( )
绯红( ) 杳无消息( ) 深恶痛疾( ) 油光可鉴( )
(2)解释词语。
宛如 绯红
油光可鉴 驿站
掌故 不逊
诘责 杳无消息
瞥见
3、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4、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下面的问题,然后回答。
○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从“我就往仙台”到“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
第三部分:从“我离开仙台之后”到完。 ..
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2.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
看到的盘着辫子的清国留学生成群结队地赏樱花,听到的是他们在中国会馆学跳舞。
○3.提问“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
无非,只不过。表达了作者对在东京留学日本学生中效忠满清王朝。醉生梦死状况的失望情绪。
○4.提问:“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鉴,本义是镜子,词性由名词转化为动词在这里是光照或反射出去光亮的意思。
○5.提问:“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清国留学生既要赶时髦,又要表示效忠腐朽的清王朝,于是只好盘起辫子。作者用揶擒的口吻,对他们盘辫子进行明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麻木的思想本质,表达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5、课堂小结,
课文开头部分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 失望 情绪,对 “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的生活的 不满和恶。在全文结构上是为 离开东京去往仙台求学 作铺垫。
合作交流
研读第二部分。
1. 提问: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
因为“日暮里”让人想起屈原离骚中的“日忽忽其将暮”的诗句,使作者联想到清王朝的衰败,日暮途穷;记得水户,是因为它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记住这两处地名都透露着作者的爱国情结。
2. 提问: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
“大概”表示推测、估计。作者到达仙台后,受到免交学费的优待和生活上的关照。对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予特殊待遇,反映日本人民善意的心地和友好情谊。而作者却把这些善意统统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因为作者感受到的不是尊重,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内心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3.提问: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
默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画出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说说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最初印象。
蚊子多,“居然”睡得安稳;吃的是“难以下咽的芋梗汤”。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立志苦学,学成作实现医学救国的理想。
讨论并归纳:外貌描写:“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外貌特点是其貌不扬,有点学究气。接着又借留级生之口介绍藤野先生“穿衣服太模胡”“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这些说明藤野先生穿衣“不修边幅”“生活俭朴”的特点。
4、提问:这一层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尚品质?
(1)添改讲义 对教学认真负责
(2)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3)关心解剖实习 对学生热情诚恳
( 4)了解女人裹脚 对学术严谨求实
5.提问:以藤野先生的形象为例,说说人物的主要特征。
(1)抓住富有特征的外貌,写出主要印象——不修边幅,生活俭朴。
(2)抓住言谈举止,写出人物性格——语速缓慢,显得沉稳。
(3)通过叙事,表现思想品质——(见第2题讨论并归纳)
探究质疑
研读第二部分
1.提问:谈谈匿名信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鲁迅上午解剖学考试成绩较好,一些同学疑心藤野先生向鲁迅漏题。
经过:学生会干事翻检我的讲义,邮差送来匿名信。
结果:我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
2.提问:匿名信事件说明了什么?
(1)弱国的人民在国际上没有地位,遭受凌辱。 ,
(2)所谓的日本“爱国青年”对中国人怀有偏见。
(3)鲁迅为了自己和祖国的尊严进行的斗争。
3.提问:如何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
(1)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的人。
(2)麻木的,同样毫无意义甚至喝采的看客。
(3)被刺痛了的人(我)。
4. 提问:在看电影事件中“偏有中国人夹在里面…‘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句话中包含了哪几类中国人?
这欢呼声深深地伤害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5.提问:“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什么?
当时一般中国人心理上的麻木和思想上的觉悟。
6.提问:“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句话应怎么理解?
“那时那地”指鲁迅在日本仙台留学的时候。“我的意见”是科学救国,因为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使作者认识到医学并非是一件要紧的事,第一要紧是改变他们的精神,因此,作者决定弃医从文。
7.提问:第二部分的最后一个层次是“告别藤野先生”,哪些词语写出他们惜别的感情?
“悲哀”“凄然”“慰安…‘叹息…‘惜别…‘叮嘱”等,表现出师生之间深厚的感情。
8课堂小结。
课文第二部分讲了 了鲁迅与藤野先生相识交往的过程 ,理解了藤野先生
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摒弃民族偏见 高尚品质,也了解到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从叙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所特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
精读品析
一、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结尾部分的内容及作用。
(2)了解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二、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下面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1.提问:作者写了几种具体行动来怀念藤野先生?
.(1)装订收藏讲义。
(2)悬挂先生照片。
(3)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2.提问:怎样理解“小而言之”和“大而言之”?
“小而言之”是藤野先生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藤野先生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因为“中国”是个地域概念,相对较“小”,而“学术”则是没有地域限制,属于全人类的,所以相对较“大”。
3.提问:“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删去“我的眼里和心里
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藤野先生是一个普通的大学教授,在其他人的眼里也许不伟大,然后作者从与他交往中认识到他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从心眼里敬重他,怀念他,所以这样说。
4.提问:怎样理解“我又忽然良心发现……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这段文字主要是在说明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对作者的影响。而正是藤野先生的那种治学严谨、教学认真,那种探求真理的执着态度以及对作者的热情诚恳和殷切希望,促使作者奋发有力。其中“良心发现”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新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各种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正人君子”是反语,指敌对势力。结尾这句话表明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与敌对势力作不妥协的斗争。为中国的光明前途而奋斗。
5.提问:课文以“藤野先生”为题,为什么却有一半以上的篇幅言及他事?这些事用什么战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1)明线:叙事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相知、相别的过程,表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
(2)暗线:感情线索。主要表达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是作者忧患情绪的一种表现,也可以看出作者到日本学习的目的;往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和“水户”也透露作者的爱国情感;对初到仙台受到优待不以为然的心情。对艰苦的生活条件不以为意的态度,也是作者爱国精神的体现;对藤野先生表示敬仰,是由于他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歧视中国人;看电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由于拯救民族危亡的考虑;最后把怀念之情转化为多写揭露黑暗现实的文章,则是当年弃医从文的目的,是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指导下的实际行动。可见,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是统摄全篇的红线。
6.提问:请归纳的中心思想。
6.回忆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到离别的往事,歌颂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也展示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历程,从中洋溢了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当堂反馈
1.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C(迭——叠) )
A.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B.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
C.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
D.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
2.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 极了。
油光可鉴:指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用来讽刺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
标致:漂亮。此为反语,用来讽刺。
(2)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正人君子: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至极。
3.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__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__,暗线是__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__。围绕__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_这一中心组织材料,按____时间先后___________顺序组织材料。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 )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 :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5.在上文的“( )”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6.“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是_________(谁)的看法,你能用一个例子批驳这种错误看法吗?
某些日本人 例略
7.“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
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
8.作者先离开东京,又离开仙台,两次选择的目的是什么?他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何启示?
一心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启示略
9.概括文段大意。
看电影事件促使鲁迅先生弃医从文
3、第22课《五柳先生传》教案(说课)(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22《五柳先生传》教案05(说课)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上午好!很荣幸能在这里为大家解说我的一堂课,请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给予批评和指导。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2课—?《五柳先生传》。下面我将从教材、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五大方面来对本课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五柳先生传》是作者托名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这是一篇文言文,篇幅短小,但内涵深刻。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二、说目标。
课标要求,对文言文的教学要在多层次诵读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为此我设定的三维教学目标是:
1.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诵读,识记文言文字词音、形、义,能够扫清文字障碍,自主疏通文意,把握内容,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关文言知识,形成学习、分析文章、把握主旨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分层四步读书法,即通过初读—诵读—品读—延读的程序,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师巧加点拨,让学生了解人物志趣、生活状况、性格方面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陶渊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精神风貌;教会学生辨证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而我把本课的重点定为?一、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二、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教学难点:
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为了引导学生整合资料、与文本对话,我设想通过探究《五柳先生传》是不是陶渊明的自传这一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阅读体验来把握人物性格及精神。这就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第一层次,初读,疏通文意;第二层次,品读,探究文理;第三层次,诵读,加深理解;第四层次,延读,写个人小传。在此过程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运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并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客观辨证地认识事物的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由教师诵《桃花源记》导入新课,首先教师诵读几句《桃花源记》中的句子让学生猜,引出陶渊明。再让学生齐背学过的他的《归园田居》,目的是让学生温故而知新,然后引出陶渊明。并思考陶渊明笔下的五柳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和热情。
第二环节,采用分层四步读书法,全面学习课文内容,并从深度广度两方面拓展文本内容,力求让学生达到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读书境界。
第一层次:初读,正音,疏通文意。
1. 听老师配乐朗读,和自己预读的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准确把握句子的节奏,给学生渲染一种优美的意境。
2. 听完录音,教师指导文言文的读法。即根据词语的意义把握句子的节奏,根据教师的读法指导让学生练读。
3. 指名读课文、正音。在正音的同时,让学生迅速的书空,以加强学生对于字词的记忆。
4. 理解文意。在这里我安排学生开展活动“请让我来帮助你”。让学生边自由读边将文中不懂的词句找出来,向大家质疑问难,由学生互帮互助来完成,困难教大的由老师指点。借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和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空间。
第二层次:品读,探究文理。力求学生全面感知文本,并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拓展内容。为达到这一目标,我安排了三个步骤,即三读。
第一读。以论坛的形式让学生分组品读课文,论坛的主题是“千年‘五柳’大家谈”。我将学生分为三大组,拟出“我最欣赏———句,理由是——”?“印象最深的内容是———,理由是——”“我认为表现了——的情感,表现在——”即按品语言、品内容、品情感三方面来进行品析,每小组选择一个方面进行品读。在学生相互品读过程中,教师可去旁听。以此促进师生交流。此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自主探究。在学生互品5分钟后,以版主的身份收集学生观点,从三方面进行总结。如:学生品读语言时,教师在广泛采听后,总结“不”是这篇文章的文眼,每一个“不”字都能体现“五柳先生”的品质,再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出五柳先生的生活态度;学生品读内容时,在广泛采听后,提出三个问题
1“爱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
2家境贫寒为什么还“嗜酒”?
3“常著文章”为什么“自娱”?
以此让学生了解这些都是“五柳先生”的志趣,明白他志趣高雅。再问“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五柳先生’的?”然后板书归纳,让学生全面深入感知文本;最后是品读情感.让学生理解“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情怀和安贫乐道的品格。安排这三品,就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五柳先生的内心世界,体会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五柳先生所特有的思想情怀,并力求在品读过程中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火花.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强化朗读,在读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第二读,开展“我当法
官巧断案”的活动探究问题.把历史上对五柳先生评价的人物和陶渊明,作为原告和被告,根据事实证据断定:五柳先生是否是陶渊明?让学生把五柳先生的形象和我们了解的陶渊明的形象加以对比,明确本文实为陶渊明的自传。
第三读:学生对人物的褒贬,反映了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也反映了学生的价值取向,为了在本文思想内涵和学生价值取向二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我安排了“跨越时空面对面”这一活动,让学生假设陶渊明跨越了千年来到了我们面前,说出你想对他说的话。在比较苏轼、周敦颐、陶渊明的作品和对生活的态度中,引导学生客观辨证地认识五柳先生,学习他精神、性格中进步的方面,树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价值取向。
第四层次,诵读,加深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积累背诵经典文章及段落,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在熏陶感染之中完成个人的独特体验。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试背这一环节,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第四层次:延读,写个人小传。这也是为了力求让学生达到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读书境界,进而产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意识。我把这个写作训练命名为“猜猜我是谁”,即展示学生所写小传,让大家猜猜写的是谁。既培养了学生写人物时要抓住特征表现个性的能力,也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第三环节:小结。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教师用优美的语言作结。
五、说板书
本文以自传的形式,从性格、爱好、生活三方面展示了作者的志趣和人生追求,这是作者对自己人生的一次重要观照,也是教学本文的核心内容。为了体现这一核心,我选了图画式板书形式,以五柳先生的性格、爱好、生活为切入点,以五柳先生的安贫乐道之志为重要支撑,将本文内容的丰富性和图画式板书的直观性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借助板书这一窗口,形象解读文本内容,深入感悟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最终完成学习目标,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附板书:?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生活贫穷? ?爱好读书嗜酒著文章?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精神安贫乐道
4、第22课《五柳先生传》教案(实录型)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22《五柳先生传》教案02(实录型)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生字的读音,理解文中语句的意思。
2、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以及他消极避世的思想。
3、教育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追求高雅的志趣。
【教学重点】
1、熟读全文,把握课文内容。
2、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
【教学难点】
从正反两方面来对照体会五柳先生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
【教学设想】
从读入手,了解文章大意,以突出文言文特色;通过引导学生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感悟他消极避世的思想,并贯穿写人的方法,从而延伸到运用语言的目的上。
【教学模式】感知?-?品析?-?延伸
【教具准备】投影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实录】
一、前置补偿,导入新课:
师:成语“世外桃源”出自东晋田园诗人写的《》一文,后常用来借指?。
生:陶渊明?桃花源记幻想(想象、理想)中的美好世界。
师:除《桃花源记》外,我们在初一时还学过陶渊明的一首诗,谁能背诵一遍呢?生:(背诵)?归园田居(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师:这位同学背得非常准确,通过以上两篇诗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陶是一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隐士。你们想更多地了解陶渊明吗?那么让我们一起去采访一下“五柳先生”吧!
板书课题二、精讲点拨,略通文意:
师:范读课文,强调重音、句读、语气。
生:(朗读两遍)
师:同学们根据课下注释,试着疏通文章大意(巡回指导,排疑解难)
三、师生互动,构建板书:
师:现在大家已经对“五柳先生”有了一个认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扮演“五柳”来个“答记者问”,好吗?
生:(惊讶)
师:(问一生)请问先生您贵姓啊?(你就是“五柳先生”了)
生:我没姓。师:那先生叫什么呀?
生:我也没有名。
师:谁来接着采访“五柳先生”呢?谁来当记者(生纷纷举手)
生:请问先生是哪里的人呢?
生:我不知道。师:我们已知道本文是陶渊明写的一篇自传,他真的连自己的姓名和籍贯都不知道么?他为什么要隐姓埋名呢?这又暗示着作者的什么身份呢?(隐士)
生:(继续采访)那先生又为什么叫“五柳先生”呢“生:因为我家种有五棵柳树,因此用它做号。
生:请问先生性格如何?
生: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生:先生有什么爱好吗?
生:我平时最爱读书,但并不在一字一句上下功夫。
生:先生平时爱喝什么饮料呢?
生:我爱喝酒,并且一喝就醉(学生笑)
生:先生常自己喝吗?生:不,我家里很穷,喝不起,常到亲戚朋友家去。
生:先生还有其他的志趣吗?
生:平时也写一些文章,自得其乐。
生:老师我能采访一下您吗?
师:当然可以。同学们,我们为这位同学的勇敢挑战鼓掌。(学生鼓掌)生:先生您有崇拜的偶像或知心朋友吗?
师:(思考)有啊!战国时的黔娄就是我的知己。
生:为什么?
师:因为我“不慕荣利”,他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我俩算是志同道合吧!
生:可黔娄是战国时的人,您在现在就没有知心朋友吗?师:(沉吟片刻)恐怕没有,至今还未曾找到,可说是“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学生鼓掌)
生:……师生共同归纳板书:? ?身份:隐士?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①? 传?志趣: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 ?生活:?住: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五?穿:短褐穿结晏如也 陶? 柳?吃:箪瓢屡空? 先? 渊? 生不戚戚于贫贱? 自传?黔娄之俦?明? 不汲汲于富贵以古贤自比②? 赞? ?无怀氏,葛天氏之民①师: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陶渊明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②师:这种“以古贤自比”的写法,我们在以前也曾学过。
生: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句?即此写法。(师笑,众生鼓掌)
(学生依据板书背诵课文)
四:大家谈:
师: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对陶的性格志趣、生活态度有了更详细的了解。他这种思想曾被后世很多人推崇、赞扬,可谓是“名垂千古”。其实呀,名利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它总是躲避着追逐它的人,却又追逐着躲避它的人。”陶“不慕荣利”却美名流传至今,而当时那些追名逐利的人,后人有谁知道呢?但现在又有很多人并不赞成他的那种思想,认为1500多年过去了,他的思想已过时了。同学们,你们有什么看法呢?请大家在“采访”之后,做个评论家:
品头论足说陶潜? 由古到今话隐士
生:我认为陶“闲静少言”不行,当今社会应多说话、多与他人交往,才能有更大发展。
生:我认为陶读书“不求甚解”不好,我们读书应深入体会每字每句的含义。
生:我认为陶“性嗜酒”,且好喝醉不好,有害身体健康。
生:反对,如果陶不喝酒就写不出好文章了,像诗仙李白,就常喝酒,且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佳句。
师:同学们,你们可知李白英年早逝原因之一就是喝酒造成的,若他不喝酒,
也许会给我们留下更多美丽的诗篇。
生:也许他不喝酒连一篇好诗也写不出来呢。
师:这个我们就不好去问李白了。(生笑)
生:我认为陶隐居是在逃避现实是懦夫行为。(生鼓掌)他应勇敢地面对现实,揭竿而起。(生笑,鼓掌)
师:那么历史上又会出现一位起义领袖—陶渊明。(生笑)生:如果我们都像他一样找个“世外桃源”躲起来,那么谁来建设我们的祖国呢?人类又怎么会有进步呢?(生鼓掌)五、畅想篇师:刚才同学们各抒已见,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都是优秀的记者、评论员,那么大家不妨再大胆地设想一下,如果陶渊明活在我们今天,就生活在我们的社会里,他会怎样?会有何变化?请大胆发挥想象,过把“导演”瘾,拍一部“戏说二十世纪的五柳先生”。学生热情高涨:
生:今日的五柳先生成了一名出色的农业家。
生:今日的五柳先生成了一名优秀的作家。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生:今日的五柳成了一个醉鬼,流浪街头,沦为乞丐。
生:今日的五柳开了一家酒店,做了总经理。生:五柳先生又当官了,而且是位反腐倡廉、为民做主的清官。(鼓掌)
生:由于他闲静少言,找不到工作,最终被社会淘汰了。
师:我也做一次“导演”吧,我想啊,五柳先生会发挥自己的特长,去种柳树。(生笑)并运用现代转基因技术培育出耐高温抗高寒的柳树新品种,种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并一直《种树种到联合国》(本册书课文名)被授予“环保卫士”的光荣称号。在国内同袁隆平一样享受国务院津贴,并建起豪华别墅,再也不住“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的破屋了,而且他同孔子、愚公等人被评“中国十大杰出老年”,真是名利双收啊!(生鼓掌)
六、结束语:
愿我们今天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努力学习、刻苦读书,长大以后决不做“社会的隐士”,而要做“国家的栋梁、生活的勇士”,把我们的邢台建设得更加美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下课:勇士们再见!
5、《泥人张》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泥人张》导学案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感知课文,概述“奇”事;
2.研读手法,多角度欣赏“奇”人;(重难点)
3.开阔视野,了解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
【学法导航】
品读、小组合作探究
【资料链接】
一、关于冯骥才
冯骥才, 1942年生于天津,当代作家,作品以写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他的小说集《俗世奇人》共收录近二十篇作品,每篇写一个人物。
二、关于泥人张
天津泥人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已享有很大声誉。使天津泥人大放异彩、成为民族艺术奇葩的,是“泥人张”的彩塑。天津“泥人张”艺术的创始人是张长林。
张长林(1826—1906),字明山,“泥人张”彩塑创作题材广泛,或反映民间习俗,或取材于民间故事、舞台戏剧,或直接取材于《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
【预习导学】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圈划生字词,进行自主学习。
1. 给生字词注音
估衣( )气最冲( ) 模子( )阔绰( )抠( )怵( )
一瞅( )谁有钱谁横( )横冲直撞( ) 撂( )戳( )
我的补充:
2.理解词义
架式 怵 找乐子 贱卖
3.尽量用上上面四个词语,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故事情节。
(提示:概括主要内容,应尽量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要素)
贩盐商天庆馆羞辱泥人张, 。
【合作探究】
1.小小说很讲究人物的出场艺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既重视细节描绘,也常进行侧面表现,往往会用一些手法比如对比手法,在情节发展上讲究伏笔、照应、悬念,而且会给我们留下很多想象的空间。请你自行选择一个角度,赏析文章的写法。
2.形象概括
这是一个 的“泥人张”。
【拓展提升】
运用本课学到的一种或几种写作手法,写一写咱们班的某位老师或同学,让大家猜猜是谁吧!注意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特征,写出人物的个性,一二百字即可。
6、《与朱元思书》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沉醉于山水生活的情趣
3学习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
学习重点: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学习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并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缥( )碧 湍急( ) 轩邈( ) 泠泠( )鸢( )
经纶( ) 窥谷( )
2、简介作者: 本文作者___ ,字__ , ___ 文学家,本文选自____ 。
3 解释下列加框字的意思。
(1)风烟俱净( )(2)从流飘荡( ) (3)水皆缥碧( )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 ( )(4)负势竞上( )
(5)互相轩邈( )
(6)泠泠作响( )(7)蝉则千转不穷( )
(8)鸢飞戾天者( )(9)经纶世务者( )(10)横柯上蔽( )
4、参照注释翻译下列句子。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4)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5、预习思考:
作者描绘富春江山水的绮丽多姿极富层次:第一段总写富春江的景色之美,概括为“ , ”;第二段承“异水”二字,抓住“ 水 ”和“水 ”的特点进行细致的描绘;第三段承“奇山”二字,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山的 之美。
二、合作探究
(一)情景导入 明确目标
“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好是杭州”。可是,你曾否想过,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你一定会发现,有一条秀绝人寰的富春江,如绿色的飘带萦绕徜徉在同样青翠的群山间,她上面缀满了无数炫目的珍宝,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古往今来,有多少游客为这山光水色所倾倒,留下了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的传说------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文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
(二)自主探究 释疑解惑
(1)读一读
1、听读 听老师范读课文学生画出生字词,再次熟悉。
2、自读 学生自己朗读课文,读准节奏与停顿。
(2)译一译
1、 自译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己试着翻译课文。
2、 互译 提出自己不会译的句子,小组合作,师生共同解决。
(3)思一思
1、本文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2、本文主要在写什么?用文中的哪一句话可以概括?
3、作者写了水的什么特点?怎样写的?
4、作者写山之奇时,从哪几个方面在写?
5、“鸢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品一品
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文,语言简练隽永,请朗读课文说说你喜欢哪一句并说明理由。
例:我喜欢“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因为它采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水的流速和气势。
三、拓展延伸
1.文章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水时,作者抓住了水的_____和______的特点。
3.写山奇,分别从_____和_____来写景,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欣赏了奇山秀水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的结构有何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堂清反馈
一比较阅读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四时俱备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B、沉鳞竞跃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C、泠泠作响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D、有时见日 胡不见我于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4分)
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 【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4.【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测案
1、测测你的注音速度!(又快又准!)
泠泠( )作响 嘤嘤( )成韵 鸢飞戾天( )( ) 水皆缥碧( )
经纶世务者( ) 互相轩邈( )( )
2、验验你的写字速度!(你很棒的!)
经lún_____世务 kuī_____谷忘fǎn_____ 横kē_____上bì_____
急tuān_____甚箭 在zhòu_____犹昏 风烟jù_____净
3、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B.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C.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D.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B.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5、默写测试:
1)、概括赞叹富春江景色之美的句子是:
2)、写江水清澈的句子是:
3)、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之状写活的句子是:
4)、写听觉感受的句子是:
6、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水皆缥碧(piǎo) 急湍甚箭(tuān)
B.互相轩邈(xüān) 泠泠作响(línɡ)
C.嘤嘤成韵(yīnɡ) 鸢飞戾天(lì)
D.经纶世务(lún) 好鸟相鸣(hǎo)
7、下列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东向西)
B.夹岸高山,……互相轩邈(形容词作动词,争向高处和远处)
C.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息)
D.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动词,奔跑)
8、根据课文填空。
(1)风烟俱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意东西。
(2)水皆缥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视无碍。
(3)负势竞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百成峰。
(4)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用自已的话概括)
9、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山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先勾勒出富春江沿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色特点,再细致描绘了水之清、水之_____、山之_____、山之_____,让人们充分领略寓春江山水的雄奇秀美。
12、文中句子“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
13、文中从侧面表现水的清澈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鸢飞戾天者”与“经纶世务者”分别指什么人?
15、全文的结构特点是:
16、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是:
17、给予全文共三段,_____段是第一层,为总写,以“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作为全文的纲领。_____段是第二层,为分写。先写“异水”,以_____写水流舒缓处,以_______________写水流湍急处。再写“奇山”,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字,将崇山峻岭化静为动,再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声音从听觉写出山间的勃勃生机作者感慨的句子是:
课后反思
7、第30课: 诗五首 之《饮酒(其五)》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30《饮酒》教案0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咏读这首诗歌。 2、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咏读这首诗歌。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诗歌语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法学法】
1、诵读品味
2、想象联想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之流。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二、板书课题、题解、简介作者。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三、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齐读,师向学生明确:本诗分为两层。1—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5—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四、研习新课
1、研习第一层:
提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
尔:这样。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2、研习第二层
提出以下问题,师生共同分析解决。
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⑵?“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⑶?“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明确: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B、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C、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⑷?《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明确: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3、学生齐读全诗。
五、以讨论小结本课。
结合诗作的学习,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明确:
a、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b、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C、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板书设计:
在人境? 第一层?(果)←心远地自偏(因)? ? 无车马喧? 第二层悠然?→?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有真义→归隐乃人生真谛 ?
8、(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丑小鸭》导学案
《丑小鸭》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
了解安徒生作品;认识这篇童话作品的自传特色;分析文中丑小鸭的形象及其社会意义;把握文章的主旨。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课文,理清层次;理解丑小鸭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通过复述和辨析,提高文学欣赏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内在因素,在学习和生活中正确地对待挫折,不断实现自我价值。
预习案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1、依据课下注释和预习案认真阅读文章,理解并积累文中出现的词语。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4、限时完成15分钟,独立完成。
一、相关知识
1、你了解作者童话大师安徒生吗?请完成下面的填空。
安徒生(1805-1875),_ _ 童话作家,其著名作品有《卖火柴的小女孩》、____ 、____ 等。他出生于一个穷困的鞋匠家庭,从小就爱听故事,爱看戏、唱歌,十几岁开始写诗,写故事,虽历经无数次失败,饱受嘲笑打击,但仍然坚持写作,终于成为众人皆知的童话大王,并且在诗歌、小说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就。
2、童话是_____中的一种,主要面向_____,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作品,通过丰富的_____、_____、_____象征的手段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其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字注音。
陋( ) 弥( ) 骇( ) 迸( )
讪( ) 沮( ) 泞( ) 恐( )
2、解释下列词语。
嫉妒:_________ _
讪笑: ___________ ______
来势汹汹:____________
恭恭敬敬:___________ _
来历不明:_____________
兴高采烈: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各项关于“丑小鸭”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它一出生就伴随着别人的嘲弄和歧视。
B.经过种种挫折和打击后,它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
C.丑小鸭最突出的特点是对美的向往和不懈的追求。
D.丑小鸭形象是作者虚构的,没有融入作者自身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我的疑问?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探究案】
(1)、丑小鸭遭到哪些歧视和打击?在这些打击面前,丑小鸭抱什么态度?
(2)、如何理解“丑小鸭”这一艺术形象?对你有何启示?
当堂检测
⑴本文以_______为线索。在出生地,丑小鸭_______;在沼泽地,丑小鸭_______;在老太婆家,丑小鸭_______;在灌木林里,丑小鸭_______;在种田人家,丑小鸭_______;在花园里,丑小鸭_______。
⑵请你以“我喜欢这篇童话中的丑小鸭,是因为 。”的句式说一段话。
【训练案】
要是只讲他在这严冬所受的困苦和灾难,那么这个故事也就太悲惨了。当太阳又开始温暖地照着大地的时候,他正躺在沼泽地的芦苇里。百灵鸟唱起歌来——这是一个美丽的春天
忽然间,他举起了翅膀:这翅膀拍起来比以前有力得多,马上就把他托起来飞走了。他不知不觉地飞进了一座大花园。这儿苹果树正开着花;紫丁香散发着香气,它那又长又绿的枝条垂到弯弯曲曲的溪流上。啊,这儿美丽极了,充满了春天的气息!三只美丽的白天鹅从树阴里一直游到他面前来。他们轻飘飘地浮在水上,羽毛发出飕飕的响声。小鸭认出了这些美丽的动物,于是心里感到一种说不出的难过。
“我要飞向他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可是他们会把我弄死的,因为我是这样丑,居然敢接近他们。不过没有什么关系!比被人们打死,被鸭子咬,被鸡群啄,被看管养鸭场的那个女佣人踢和在冬天受苦要好得多!”于是他飞到水里,向这些美丽的天鹅游去。这些动物看到他,马上就竖起羽毛向他游来。“请你们弄死我吧!”这只可怜的小鸭说。他把头低低地垂到水上,只等一死。但是他在这清亮的水上看到了什么呢?他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但那不再是一只粗笨的、深灰色的、又丑又令人讨厌的鸭子,而是——一只天鹅!
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在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过去他遭受过那么多的不幸和苦难,可是现在他感到非常高兴。他现在清楚地认识到,幸福和美丽正在向他招手。——许多大天鹅在他周围游泳,用嘴来亲他。
花园里来了几个小孩子。他们向水上抛来许多面包片和麦粒。最小的那个孩子喊道:
“你们看那只新来的天鹅!”别的孩子也兴高采烈地叫起来:“是的,又来了一只新的天鹅!”于是他们拍着手,跳起舞来,向他们的爸爸和妈妈跑去。他们把更多的面包和饼糕向水里抛去,同时大家都说:“这新来的一只最美丽!那么年轻。那么好看!”那些老天鹅不禁在他面前低下了头来。
他感到非常难为情。他把头藏到翅膀里面,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感到太幸福了,但他一点也不骄傲,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他想起他曾经怎样被人迫害和讥笑过,而现在他却听到大家说他是美丽的鸟中最美丽的一只。紫丁香在他面前把枝条垂到水里去。太阳照得很温暖,很愉快。他竖起羽毛,伸出他细长的颈,从内心发出一个快乐的声音:
“当我还是是一只丑小鸭的时候,我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幸福!”
1、丑小鸭为什么拼死拼活也要飞向美丽的天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第②段中描写自然景物的句子,并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怎样理解“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在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面对赞誉,丑小鸭表现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藤野先生教案下载(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藤野先生教案下载(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文件类型:word文档
内容简介:
《藤野先生》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围绕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来分析文章
教学要求: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当堂练习作文片段
教学步骤:
一、 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从中了解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的呢?让我们来一起学习鲁迅的这篇散文《藤野先生》弄个明白。
明确本文出处、教学重点、写作背景以及与《回忆我的母亲》写法上的不同。
二、 简介作者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从事了文学,成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三、 理清全文结构层次
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投影显示文章结构层次图如下:
10、诵读欣赏《古诗二首》(雁门太守行、别云间)导学案(八年级上册)
诵 读 欣 赏
古 诗二 首
学习目标
1.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3.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重点: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
预习导学
1.下面是某位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帮着补充完整。
李贺,字 长吉 ,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 唐 代诗人,因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称其为李昌谷。因仕途失意,他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外出时背一破锦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李贺作诗务求新奇,人称“ 诗鬼 ”。 夏完淳(1631—1647),南明抗清将领、诗人。原名 复 ,字 存古 ,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5岁能读经史,7岁能诗文,时人称为神童。14岁随父起兵抗清。夏完淳被捕时,家有白发老母和孕妻。被押解送南京后,不屈而死,年仅17岁。这首《别云间》便是他被捕之后、押解离乡之前所作。 |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摧(cuī ) 凝(níng) 燕脂(yān) 霜重(zhòng)
提携(xié) 羁旅(jī ) 塞上(sài )
拓展:列出以上生字词中的多音字,并注音组词。
塞 sài 边塞 sè 闭塞sāi 塞满
燕 yān 燕国 yàn 燕子
3.朗诵诗歌,完成下表。
雁门太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