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书》教案教学简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我的第一本书》教案教学简案一等奖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简案
一、 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
教学重点: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出生。现当代著名诗人,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被人称为“诗坛硬汉”。已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及《牛汉诗选》等。
〈三〉整体感知。
“我的第一本书”是一本什么书呢?请说说有它的故事。
思考探究。
作者为什么对他的“第一本书”一生都难以忘怀?
质疑、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1、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追述他的“第一本书”的?
3、练习反馈
教师小结
拓展练习。
作者牛汉追忆的“第一本书”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也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哪些经历也是你的“第一本书”?请联系自己的实际来说说。
2、《我的第一本书》教案教学简案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简案
一、 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
教学重点: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出生。现当代著名诗人,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被人称为“诗坛硬汉”。已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及《牛汉诗选》等。
〈三〉整体感知。
“我的第一本书”是一本什么书呢?请说说有它的故事。
思考探究。
作者为什么对他的“第一本书”一生都难以忘怀?
质疑、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1、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追述他的“第一本书”的?
3、练习反馈
教师小结
拓展练习。
作者牛汉追忆的“第一本书”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也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哪些经历也是你的“第一本书”?请联系自己的实际来说说。
3、《土地的誓言》教案《孙权劝学》教案《竹影》教案《登上地球之巅》教案《华南虎》教案教学简案
《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的和要求: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歌曲欣赏《松花江上》
2、 东北特产
二、 作者介绍
三、 写作背景:“九·一八”事变
四、 整体介绍
五、 读准字音,掌握词语的意思
六、 文章结构
七、 问题讨论:
1、 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的故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2、 怎样理解:“我常常……热情。”中“泛滥”与“埋葬”两个词的确切含义?
3、 本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特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这么多吗?
4、 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为了表达“我不能离开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乡特有的景物?
5、 文章结尾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6、 “当我记起……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7、 如何理解标题“土地的誓言”?
8、 为什么作者对关东大地的称呼会改变?
八、 文章主旨
九、 拓展:《我爱这块土地》
《孙权劝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1、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复述课文
2、把握人物特点
3、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品位鲁肃、吕蒙对话后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过程:
一、《资治通鉴》
二、司马光
三、文章人物介绍
四、朗读全文
五、生字、词
六、课文小短剧
七、文段分析、翻译
“初……乃始就学。”
1、 这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描写?
2、 孙权对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 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的目标是?
4、 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
“及鲁肃……结友而别。”
1、“卿今者……阿蒙!”表现出鲁肃怎样的心情?说明了什么?
2、“大兄……晚呼!”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情?
3、“刮目相待”后,鲁肃的举动说明了什么?
全文翻译
八、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九、思路结构
十、 说话练习
《竹影》
教学目的和要求: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请同学们欣赏几幅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画和西洋画,说说二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2、 丰子恺作品欣赏
3、 丰子恺简介
二、 课文学习
1、 生字词
2、 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 课文可以分为几层
② 深入探究
A、“西洋画像……符号”怎样理解?
B、课文充满了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生动?为什么?
C、当爸爸走出来的时候,华明为什么会难为情?
D、爸爸是怎样解围的?华明又怎样?
E、爸爸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F、竹子难画在哪里?
G、为什么说“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
H、怎样才叫佳作?
I、 画竹除了用墨,还会用什么颜色?
三、 小结
四、 拓展
五、 作业
《登上地球之巅》
教学目的和要求:1、锻炼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写的景物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的强烈的团队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1、有详有略地复述课文
2、探险队员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美图欣赏,相关介绍
2、作者介绍
二、课文相关学习
㈠字音学习、词语积累
㈡文章结构
㈢速读课文,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并思考:
1、 说说登山英雄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又是靠什么来战胜的?
2、 本文选材详略得当,试简述文中详写了哪两个典型的事件?有什么好处?
3、 课文中有不少自然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㈣本文中心
三、作业
《华南虎》
教学目的和要求:1、通过学习诗歌,鼓励学生培养追求自由的精神,高尚的人格
2、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3、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欣赏诗歌形象
4、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
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习鉴别关键语句,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
2、朗读品味,鉴赏诗歌形象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图片欣赏(老虎)
2、 有关老虎的成语
3、 图片欣赏(桂林山水)
4、 写作背景
5、 作者介绍
二、 预习检测
三、 整体把握
1、“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屈辱”?
2、“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为什么“我”会“羞愧”?
3、“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是在描写华南虎的斑纹和颜色吗?
4、怎样理解本诗的最后一段的意思?“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在诗中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 角色分析
1、 观众
2、 “我”
3、 华南虎
五、 小结
六、 拓展
4、《土地的誓言》教案《孙权劝学》教案《竹影》教案《登上地球之巅》教案《华南虎》教案教学简案
《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歌曲欣赏《松花江上》
2、东北特产
二、作者介绍
三、写作背景:“九·一八”事变
四、整体介绍
五、读准字音,掌握词语的意思
六、文章结构
七、问题讨论:
1、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的故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2、怎样理解:“我常常……热情。”中“泛滥”与“埋葬”两个词的确切含义?
3、本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特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这么多吗?
4、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为了表达“我不能离开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乡特有的景物?
5、文章结尾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6、“当我记起……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7、如何理解标题“土地的誓言”?
8、为什么作者对关东大地的称呼会改变?
八、文章主旨
九、拓展:《我爱这块土地》
《孙权劝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1、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复述课文
2、把握人物特点
3、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品位鲁肃、吕蒙对话后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过程:
一、《资治通鉴》
二、司马光
三、文章人物介绍
四、朗读全文
五、生字、词
六、课文小短剧
七、文段分析、翻译
“初……乃始就学。”
1、这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描写?
2、孙权对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的目标是?
4、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
“及鲁肃……结友而别。”
1、“卿今者……阿蒙!”表现出鲁肃怎样的心情?说明了什么?
2、“大兄……晚呼!”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情?
3、“刮目相待”后,鲁肃的举动说明了什么?
全文翻译
八、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九、思路结构
十、说话练习
《竹影》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同学们欣赏几幅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画和西洋画,说说二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2、丰子恺作品欣赏
3、丰子恺简介
二、课文学习
1、生字词
2、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课文可以分为几层
②深入探究
A、“西洋画像……符号”怎样理解?
B、课文充满了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生动?为什么?
C、当爸爸走出来的时候,华明为什么会难为情?
D、爸爸是怎样解围的?华明又怎样?
E、爸爸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F、竹子难画在哪里?
G、为什么说“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
H、怎样才叫佳作?
I、画竹除了用墨,还会用什么颜色?
三、小结
四、拓展
五、作业
《登上地球之巅》
教学目的和要求:
1、锻炼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写的景物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的强烈的团队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1、有详有略地复述课文
2、探险队员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美图欣赏,相关介绍
2、作者介绍
二、课文相关学习
㈠字音学习、词语积累
㈡文章结构
㈢速读课文,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并思考:
1、说说登山英雄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又是靠什么来战胜的?
2、本文选材详略得当,试简述文中详写了哪两个典型的事件?有什么好处?
3、课文中有不少自然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㈣本文中心
三、作业
《华南虎》
教学目的和要求:1、通过学习诗歌,鼓励学生培养追求自由的精神,高尚的人格
2、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3、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欣赏诗歌形象
4、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
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习鉴别关键语句,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
2、朗读品味,鉴赏诗歌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图片欣赏(老虎)
2、有关老虎的成语
3、图片欣赏(桂林山水)
4、写作背景
5、作者介绍
二、预习检测
三、整体把握
1、“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屈辱”?
2、“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为什么“我”会“羞愧”?
3、“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是在描写华南虎的斑纹和颜色吗?
4、怎样理解本诗的最后一段的意思?“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在诗中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角色分析
1、观众
2、“我”
3、华南虎
五、小结
六、拓展
5、《土地的誓言》教案《孙权劝学》教案《竹影》教案《登上地球之巅》教案《华南虎》教案教学简案
《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的和要求: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歌曲欣赏《松花江上》
2、东北特产
二、作者介绍
三、写作背景:“九·一八”事变
四、整体介绍
五、读准字音,掌握词语的意思
六、文章结构
七、问题讨论:
1、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的故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2、怎样理解:“我常常……热情。”中“泛滥”与“埋葬”两个词的确切含义?
3、本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特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这么多吗?
4、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为了表达“我不能离开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乡特有的景物?
5、文章结尾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6、“当我记起……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7、如何理解标题“土地的誓言”?
8、为什么作者对关东大地的称呼会改变?
八、文章主旨
九、拓展:《我爱这块土地》
《孙权劝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1、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复述课文
2、把握人物特点
3、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品位鲁肃、吕蒙对话后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过程:
一、《资治通鉴》
二、司马光
三、文章人物介绍
四、朗读全文
五、生字、词
六、课文小短剧
七、文段分析、翻译
“初……乃始就学。”
1、这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描写?
2、孙权对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的目标是?
4、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
“及鲁肃……结友而别。”
1、“卿今者……阿蒙!”表现出鲁肃怎样的心情?说明了什么?
2、“大兄……晚呼!”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情?
3、“刮目相待”后,鲁肃的举动说明了什么?
全文翻译
八、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九、思路结构
十、说话练习
《竹影》
教学目的和要求: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同学们欣赏几幅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画和西洋画,说说二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2、丰子恺作品欣赏
3、丰子恺简介
二、课文学习
1、生字词
2、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课文可以分为几层
②深入探究
A、“西洋画像……符号”怎样理解?
B、课文充满了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生动?为什么?
C、当爸爸走出来的时候,华明为什么会难为情?
D、爸爸是怎样解围的?华明又怎样?
E、爸爸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F、竹子难画在哪里?
G、为什么说“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
H、怎样才叫佳作?
I、画竹除了用墨,还会用什么颜色?
三、小结
四、拓展
五、作业
《登上地球之巅》
教学目的和要求:1、锻炼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写的景物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的强烈的团队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1、有详有略地复述课文
2、探险队员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美图欣赏,相关介绍
2、作者介绍
二、课文相关学习
㈠字音学习、词语积累
㈡文章结构
㈢速读课文,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并思考:
1、说说登山英雄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又是靠什么来战胜的?
2、本文选材详略得当,试简述文中详写了哪两个典型的事件?有什么好处?
3、课文中有不少自然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㈣本文中心
三、作业
《华南虎》
教学目的和要求:1、通过学习诗歌,鼓励学生培养追求自由的精神,高尚的人格
2、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3、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欣赏诗歌形象
4、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
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习鉴别关键语句,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
2、朗读品味,鉴赏诗歌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图片欣赏(老虎)
2、有关老虎的成语
3、图片欣赏(桂林山水)
4、写作背景
5、作者介绍
二、预习检测
三、整体把握
1、“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屈辱”?
2、“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为什么“我”会“羞愧”?
3、“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是在描写华南虎的斑纹和颜色吗?
4、怎样理解本诗的最后一段的意思?“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在诗中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角色分析
1、观众
2、“我”
3、华南虎
五、小结
六、拓展
6、《品质》教案《老王》教案教学简案
《观潮》多媒体复习式教学设计
目的:提高农村中学生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加深对《观潮》这篇文章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
重点:掌握并理解文章内容。难点:怎样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应用于实际的写作之中。
教学时间:1课时
过程:
一、导言(插入主题幻灯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大致读懂、理解了这篇文章。为了加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今天我们利用一节课的时间来直观感受一下钱塘潮,并对这篇文章重新梳理一下,加深印象,巩固所学知识。
首先,同学们先来直观感受一下钱塘潮的雄伟壮观
(插入图片7张)
(插入动感短片感受钱塘潮雄伟气势)
(一)插图(钱塘潮的形成 解释2张)
(二)钱塘地势图直观介绍
(三)朗读课文,注意字音
①提问 雷霆 杨诚斋 艨艟 倏尔 僦赁 一舸无迹
鲸波万仞 罗绮 如履平地 善泅 (点拨)
② 重点词义(问——→答)
(四)回忆文意,逐句释义回味(4张)
(五)总结课文内容
(1)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2)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
(3)写弄潮健儿的英姿
(4)写观潮的人数之多
二、发展与体验
(一)找原文填空
(1)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2)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3)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4)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二)悟
钱塘潮为何如此雄伟壮观?
三、作业练习
1、解释下列古今异义的字词
席地( ) 文身( )
是 ( ) 虽 ( ) 标枪( )
2、解释下列词语:
1、既望:农历十六 4、略:一点点 7、逝:去,往
2、方:当……时 5、文:画着文彩 8、溯迎:逆流迎着潮水。
3、倏尔:突然 6、出没:健儿在水中忽隐忽现。
7、《乡下人家》第二课时教学预案教学设计(简案)教案教学设计
内容预览:
8、《 艺 术 品 》 教 学 设 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者生平及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体会本文精彩的语言描写,揣摩人物性格。
2、运用艺术上的巧合,续写本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人性中的丑。
教学重点:
1、 语言描写。
2、 人物性格。
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麦琪的礼物》讲了一对贫贱夫妻在圣诞节上互赠礼物的故事,他们肯为爱牺牲、付出,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人性的美。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礼物有关的故事,契诃夫的《艺术品》。
二、听读课文。
思考:你认为怎样的物品才算艺术品?它应该具备哪些特征?
(小组合作探究,各抒己见)
要点提示:无功利、供欣赏、审美性、艺术性。
(展示一些艺术品)
三、走近作者。
契诃夫(1860--1904),十九世纪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他的作品大多数取材于中等阶层的“小人物”的平凡生活,揭露了反动统治阶级的残暴,抨击了沙皇的专制制度。
他是一位幽默讽刺大师,其作品情趣隽永、文笔犀利,代表作有《套中人》、《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等。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 复述故事。
--萨沙为感谢医师救命而送祖传裸女铜烛台,但医师认为有伤风化转送别人,礼物在几个人手中转送,后来又回到了医师的手中。
3、 细读课文,了解课文情节结构。
本文以时间为序,以医师为主人公叙事。
萨沙送礼
医师受礼
礼物转送
礼物返回
五、问题探究。
1、医师、律师、演员对大烛台的反应的基本模式说什么?
--反应模式是高兴的接受后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再转送他人。
2、文中的医师、律师、演员喜欢这件礼物吗?他们为何都要将礼物转手他人?
--喜欢。因为烛台上有两个装束象夏娃一样的女人,他们不敢留下来。
3、 作者对医师、律师、演员的表现持什么态度?小说想以此表现怎样的主题?
--作者对他们的表现持讽刺的态度。
小说借一件艺术品多次被转送的故事,反映了社会不同阶层人的虚伪性。
4、烛台再次回到医师的手中,这合理吗?为什么?
明确:合理。一方面,就文章而言,作者为了让这个烛台回到医师手中设了几处伏笔。在一开头,萨沙就声言自己的母亲是收购古董的商人,这为最后烛台被当作古董收购准备了条件。其次,萨沙在送礼的时候就为烛台只有一个而不是一对而感到遗憾。另一方面,就萨沙母子而言,救子之恩、救己之情无以言表,母子俩人倍感激动,唯有用最好的东西来报答。铜烛台作为祖传之物,其贵重不言而喻,可遗憾的是只有一只,好事成双,当母子再遇铜烛台定会高价收回再送恩人。
5、本篇小说在故事情节安排上与《麦琪的礼物》有哪些相似之处?
1) 运用巧合的手法。
2)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3) 尾声都即高潮。
6、激发想象。
(齐声朗读结尾段)当萨沙再送烛台时,你认为医师想说什么?写出来好,还是不写出来好?
小组讨论。
明确:“天哪!这是我前面刚刚送走的!” “天哪!你怎么又来了!”“萨沙,你叫我说什么好呢!”之类包含第一反应的表达。
当然,以不写出来为好。一是表明其骤然涌现的第一反应过于强烈,以致抑制了语言的表达。二是前述的多种原因使他觉得说不请楚,即使说了也没有用,舌头打住了。三是无须写出,读者也能感受到他瞬间的惊讶与不安,同时也给读者想象的自由和趣味。
六、 布置作业:
续写故事:如果烛台继续送下去,接下来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1、充分发挥想象,体会医师、律师等人的内心活动。
2、想象应合乎人物性格,体现小说主题。
七、小结:在本文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纯粹客观的世界,里边没有作家个人的无休止的唠叨,也没有哲学式的议论,更没有对政治的愤恨以及偏激的固执,这是一个完全需要读者自己去理解的世界。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真正体味到了契诃夫小说的魅力,风格质朴,语言精练,篇幅简短,情节简单,不靠悬念吸引读者,但自有一种震撼人的力量。同学们有机会,应多读读契诃夫的作品。
8、《亡人逸事》教案《金岳霖先生》教案组合式教学简案
《亡人逸事》《金岳霖>金岳霖先生》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鉴赏文本细节美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 通过活动体验,鉴赏文本的细节美,深入体验作品蕴含的美感,能探究出鉴赏细节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味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感情,感受“亡人”身上具有的中国普通劳动妇女的美德和金岳霖先生为人率真、热爱生活的品格。
[教学重点] 领略文本的细节之美。
[教学难点] 比较两篇文章在细节描写上的不同
[教学方法] 主次式整合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由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导入,赏析词的情感和细节。人生最大的哀痛莫过于生离死别,这种凄美构成了文学永恒的主题。现在我们来欣赏一首悼亡词。
(放录音朗读,打出幻灯片)
这首词自问世以来,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许多人读而下泪,同学们你们觉得它为什么具有如此强烈的感染力呢?
(提1-2名同学,引向细节描写)
可以说他们十年恩爱,而今阴阳两隔,时光不能改变的是对亡妻“惟有泪千行”的深深怀念,对于生者,“小轩窗,正梳妆”的细节是曾经的幸福时光的缩影,是亡妻温婉美丽形象的定格,谁能说这细节中不凝聚着作者对亡妻的款款深情呢?
由此可见,通过细节我们可以读出生动的人物形象,透过细节我们可以品味作者丰富的情感。
板书:其实很多感人的作品都是这样,今天我们先一起来学习具有同样艺术效果的《亡人逸事》。
二、引导学生以鉴赏细节美为重点,进入对《亡人逸事》的学习。
1、课前已经请同学们预习了,现在请再快速浏览一下课文,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提一名学生,老师稍稍补充)
(“天作之合”的婚姻、初次见面、持家、临别)
2、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光了解大意是不够的,还要慢慢地欣赏品味文中的细节之美。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有关细节描写的内容,挑出你做欣赏的描写亡妻的细节,并在旁边写上你欣赏的理由。
(找3——4位同学说,下面是预设的赏析)
(1)点头笑着说:“什么都是天定的。”
说明她相信缘分,对他们的婚姻很满意,对雨怀着感激之情。
(2)盯、跳、走、钻
极其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未婚妻腼腆害羞的神情姿态。
(3)不跟你走
突出了妻子的礼教观念重,表现了她的质朴。
(4)回娘家诉苦、背不动北瓜
说明她曾是一个娇惯女儿。
(5)大拇指顶得变形
说明她吃苦耐劳、勤俭持家。
(6)抱着生病的孩子整夜在炕下走
表现她对孩子的慈爱。
(7)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
说明她对丈夫寄给她两丈花布这件事感到满足和幸福,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辛劳一生、温柔善良却又不乏坚强的中国农村妇女形象。
3、同学们的欣赏能力很强,实在叫人佩服,不过作者所写的内容在我们今天看来,肯定有不能理解的地方,问题在于你的思考和发现,请每位同学拿出一张纸出来,再浏览课文,记下你的疑问。。
4、能发现问题更能解决问题,是学习的至高境界。现在我们进行分组讨论,讨论的内容是你们对课文的疑问,如果有组内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请组长交给老师。
5、师生共同讨论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根据学生的疑问酌情打出幻灯片:我的疑问
从全文看,作者的语气很平淡,好像对妻子没有多深的感情。我的看法对吗?
赞同我的,请为我辩护;不赞同的,欢迎你说明反驳的理由。
(引导全班针对第四部分的内容进行阅读、思考)
三、小结鉴赏细节的方法,过渡到对《金岳霖先生》的自主学习。
到这里,我们主要欣赏了文本的细节美,通过这些精彩的细节,你读到了亡妻怎样的形象,作者怎样的情感?
细节 人物:质朴、勤劳、持家的农村妇女
疼爱孩子的慈母
情感:悼念、感激、愧疚
孙犁先生用平淡的语言抒写对亡人的深情,而我们说不同的作者由于所写的对象不同,寄托的情感也会有所不同。下面我们来看看著名作家汪曾祺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金岳霖先生的。请同学们抓住细节、人物、情感自主学习课文《金岳霖先生》。可以自由朗读课文、也可以同桌讨论。
提1——2名同学:告诉我们通过文本你读到了什么?
下面是老师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不知是否英雄所见略同。(打出幻灯片)
细节 人物 情感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重点欣赏了描写人物的细节美,谁来帮大家总结一下欣赏细节美的方法。
(抓住细节、人物、情感)
五、关于细节,我想送给同学们一段话:
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
一朵花中有一座天堂
把细节放在你的手上
让永恒在刹那间收藏
六、布置作业
1、阅读读本“半瓣花上说人情”专题中的三篇文章,自主品味细节美。
2、从网上进一步了解金岳霖先生
9、《古诗词三首》教案《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简案
【课前活动】
1、师生打招呼。
2、放声背诵一下以前学过的古诗。
(师生问好。)
师:第五课的古诗词三首,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两首,第一首《泊船瓜洲》作者是谁?
生:王安石。
师: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师:那《秋思》呢?
生:张籍。
师:昨天预习过课文了吗?谁来读?
(一女生读《泊船瓜舟》)
师:读得正确、流利。一水间的“间”为什么读成“ ”?
生:是一水间隔。
师:让我们一起读第一句。
(生读:京口瓜洲一水间)
师:第二首谁来?
(生读第二首)
师:我们都自学了这两首诗,谁结合重点词的意思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一学生说第一首的意思)
师:说得准确而且很流利。
(另一学生说第二首诗的意思)
师:你不仅把诗大意说出来,还补充了自己的意思。把老师想问一下这个“欲作”是什么意思?
生:想写。
师:“又担心”是从哪个词读出来?
生:复恐。
师:让我们拿起课本,轻轻地来读这两首古诗。
(生齐读)
师:预习得很好,两首诗的意思已经初步理解了。到底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这思乡之情?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品读这两首诗。
(一学生读《泊船瓜洲》)
师:你觉得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生:春风。
师:请你谈一谈。
生:因为作者看见春天到了,春风吹绿江南两岸,让他想起了故乡。
师:这两个句子里有一个字特别特别有名,课后的资料袋里有对这个故事的介绍,谁来读一读?
(学生读资料袋里的文字资料)
师:诗人字斟句酌,最后确定了一个字,是──
生:绿。
师:自己读一读这一句,从这个绿字能读出什么来?
(学生小声读)
师:从绿中你读出什么?
生:我知道春天,燕子飞回来,河水融化了,流出哗哗的水声,柳树随着春风长出了细细的柳条,随着风舞动。小鸟也回到故乡,站在大树上欢乐的歌唱。
师:这个绿字不知藏着多少幅美丽画面,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
生:想。
(出示课件)
(学生闭上眼睛想像)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来说。
生:我从音乐听到小鸟的叫声,小溪水潺潺的流水声,柳枝上长出芽苞,小溪中未融化的冰块儿,在水中跳动。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色。
生:有点悲伤,有点欢快。
师:想得多好。你们还看到了什么景象?还可以用自己的积累的词语、诗句来描绘自己脑海中的画面。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心在山前……
师:黄四娘家──
师:小孩们放学了,儿童散学──
(师生接诗句)
师:一个绿字里不知藏了多少幅画面,能把这首诗美美地读出来吗?谁来试一试?
(一男生读)
师:这个绿字,怎样才能让我们想到更美好的画面?
(生再读)
师:有进步,吹面不寒杨柳风,能让你的春风再暖和一点吗?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好吗?
(生齐读)
师:这个绿字仅仅是在写江南的美吗?想想作者身在何处,他的家乡又在哪里呢?师板画。
师:谁知道?
生:作者的故乡在钟山,在京口。
师:同意吗?你读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在哪儿?
生:在瓜洲。
师:你就是作者站在风景如画的瓜洲,读一读这两句诗。
(学生读)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都是诗人王安石,想着风景如画的瓜洲,读一读前两句。
(生读)
师:同学们,我国古代山道崎岖,交通落后,到长江山高水长,路途遥远,在作者的笔下却是“京口瓜洲──,(学生接诗句)钟山只隔──(学生接诗句)从这些词语体会到什么呢?
(学生思考,师小声读)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体会到交通不发达,但思乡浓厚,用了“只“”一”表现作者的思乡之情非常浓厚,作者思念家乡的殷切。
师:是思念,让天涯变成咫尺。
生:我从“一”“树”读出了对故乡的的思念,他的心中非常思念自己的故乡,向往故乡,远处的家乡仿佛就在眼前了。
师:你读懂了诗人的心,体会到了诗人的心。他的家乡很遥远,却近在眼前,他思念家乡,让作者仿佛走不出自己的家乡,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诗的前两句。
(生齐读)
师:作者如此依恋自己风景如画的家乡,为什么又要离开呢?请看大屏幕。
(出示王安石的有关资料)
1070年王安石升任宰相,提出正革,主持变法……
1074第一次变法挫败王安厂被朝廷……
……
师:五十七岁的作者站在长江边,你们能体会到他的心情了吗?
生:有点高兴,有点悲伤.
师:你带着依恋读一读后两句诗。
(学生读)
师:谁还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
生:又高兴又无奈的心情。
师:有点无奈。
生:他很想回家。
师:他对家乡充满了深深的依恋。
生:他很无奈,他依恋家乡,可他要去当官,皇命难违,很少回家,他已经很久没有回家。
师:这一次他刚刚离开家乡,却对家乡产生深深的依恋。千种滋味,万般愁绪化作江水,滚滚流淌,化作两句诗,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读后两句诗。
(生读)
师:九百年前,诗人站在花间渡口,他的身后是深深依恋的家乡,他的前方仕途茫茫,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
(学生齐读)
师:老师可以读一下吗?
师:(师范读)同学们,咱们再读,好不好?
生:好。
(师生齐读。)
师:唉!在途中是和煦的春风勾起了王安石对家乡的无限思念,勾起了他无限乡愁,那么,又是什么勾引起了诗人张籍对家乡的思念呢?自己读一读第二首。
师:是什么?
生:秋风
(师板书)
秋风
师: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是看不见的,作者在洛阳城里都看见了什么?轻声读第一句。
(生小声读第一句诗)
师: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再读第一句。
(生读)
生:他看到满天飞舞的树叶,还有空中排成一字的大雁。
师:大雁朝哪飞?
生:朝南飞。
生:作者感受到秋风来了,秋风吹过,让人打了个冷颤。
师:这都是你谈到的秋风。
生:闻到桂花的香味。
生:他看到一些小松鼠在收集食物,落叶飘下来,桂花的香味,不禁想起中秋节快到了。
生:看到秋风吹来,带来许多凉意。
师: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兮,雁南飞……来,读第一句诗。
(学生读)
师:诗人在这寂聊的秋风中,又做了什么呢?读下面的诗句。
(生读)
生:作者想给家人写一封信。
师:写信,写完又干什么?
生:写信交给送信人,有些意思没写完,又拆开。
师:怎样写的,又是怎样拆的呢?
(出示课件图片和音乐)
师:你看到他送信时的动作了吗?看到他的神情了吗?体会到他的心了吗?
(选择写家书和拆家书的片断)
(课件出示练笔提示)
(指名读提示)
生:抓住“见秋风”“欲作”“意万重”变成“写家书”片段,或者抓住……
师:开始写,选择其中的一个片段来写。
师:谁来读读你写的内容?
生:现在正是桂花盛开的季节,此时我想起了年幼的孩子……我抬头看明月,仿佛看见我的孩子和妻儿对我笑呢,低下头……
生:写完了家书,我又担心又害怕,担心写的不完整……
师:同学们,虽然有些同学还没有写完,但在你写的过程中,你能体会到诗人的心,对家乡的牵挂,能带着这种牵挂来读第二首诗吗?
(学生齐读)
师: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已经细细地品读前两首诗,你发现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一个是生机勃勃的春天,一个是收获的季节来临。
师:还有什么不同?
生:《泊船瓜洲》又是新的一年,想起年老的父母,却无法回家。秋是凄凉的季节。
生:《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的。《秋思》是叙事抒情的。
师:他们写诗勾起乡愁的事物不同,表达的方式不同。都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
生:都表达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师板书)
师:思乡的诗写了千百年,今天还在写,思乡的诗读了千百年,今天还在读。总有一天你们长大了,也许要远离家乡,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你们会觉得故乡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温馨、是最不能割舍,最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让我们合上书再读一读这两首动人的诗篇。
(学生齐读两首诗)
师:下节课,让我们走进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10、《古诗词三首》教案《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简案
【课前活动】
1、师生打招呼。
2、放声背诵一下以前学过的古诗。
(师生问好。)
师:第五课的古诗词三首,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两首,第一首《泊船瓜洲》作者是谁?
生:王安石。
师: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师:那《秋思》呢?
生:张籍。
师:昨天预习过课文了吗?谁来读?
(一女生读《泊船瓜舟》)
师:读得正确、流利。一水间的“间”为什么读成“ ”?
生:是一水间隔。
师:让我们一起读第一句。
(生读:京口瓜洲一水间)
师:第二首谁来?
(生读第二首)
师:我们都自学了这两首诗,谁结合重点词的意思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一学生说第一首的意思)
师:说得准确而且很流利。
(另一学生说第二首诗的意思)
师:你不仅把诗大意说出来,还补充了自己的意思。把老师想问一下这个“欲作”是什么意思?
生:想写。
师:“又担心”是从哪个词读出来?
生:复恐。
师:让我们拿起课本,轻轻地来读这两首古诗。
(生齐读)
师:预习得很好,两首诗的意思已经初步理解了。到底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这思乡之情?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品读这两首诗。
(一学生读《泊船瓜洲》)
师:你觉得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生:春风。
师:请你谈一谈。
生:因为作者看见春天到了,春风吹绿江南两岸,让他想起了故乡。
师:这两个句子里有一个字特别特别有名,课后的资料袋里有对这个故事的介绍,谁来读一读?
(学生读资料袋里的文字资料)
师:诗人字斟句酌,最后确定了一个字,是──
生:绿。
师:自己读一读这一句,从这个绿字能读出什么来?
(学生小声读)
师:从绿中你读出什么?
生:我知道春天,燕子飞回来,河水融化了,流出哗哗的水声,柳树随着春风长出了细细的柳条,随着风舞动。小鸟也回到故乡,站在大树上欢乐的歌唱。
师:这个绿字不知藏着多少幅美丽画面,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
生:想。
(出示课件)
(学生闭上眼睛想像)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来说。
生:我从音乐听到小鸟的叫声,小溪水潺潺的流水声,柳枝上长出芽苞,小溪中未融化的冰块儿,在水中跳动。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色。
生:有点悲伤,有点欢快。
师:想得多好。你们还看到了什么景象?还可以用自己的积累的词语、诗句来描绘自己脑海中的画面。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心在山前……
师:黄四娘家──
师:小孩们放学了,儿童散学──
(师生接诗句)
师:一个绿字里不知藏了多少幅画面,能把这首诗美美地读出来吗?谁来试一试?
(一男生读)
师:这个绿字,怎样才能让我们想到更美好的画面?
(生再读)
师:有进步,吹面不寒杨柳风,能让你的春风再暖和一点吗?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好吗?
(生齐读)
师:这个绿字仅仅是在写江南的美吗?想想作者身在何处,他的家乡又在哪里呢?师板画。
师:谁知道?
生:作者的故乡在钟山,在京口。
师:同意吗?你读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在哪儿?
生:在瓜洲。
师:你就是作者站在风景如画的瓜洲,读一读这两句诗。
(学生读)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都是诗人王安石,想着风景如画的瓜洲,读一读前两句。
(生读)
师:同学们,我国古代山道崎岖,交通落后,到长江山高水长,路途遥远,在作者的笔下却是“京口瓜洲──,(学生接诗句)钟山只隔──(学生接诗句)从这些词语体会到什么呢?
(学生思考,师小声读)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体会到交通不发达,但思乡浓厚,用了“只“”一”表现作者的思乡之情非常浓厚,作者思念家乡的殷切。
师:是思念,让天涯变成咫尺。
生:我从“一”“树”读出了对故乡的的思念,他的心中非常思念自己的故乡,向往故乡,远处的家乡仿佛就在眼前了。
师:你读懂了诗人的心,体会到了诗人的心。他的家乡很遥远,却近在眼前,他思念家乡,让作者仿佛走不出自己的家乡,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诗的前两句。
(生齐读)
师:作者如此依恋自己风景如画的家乡,为什么又要离开呢?请看大屏幕。
(出示王安石的有关资料)
1070年王安石升任宰相,提出正革,主持变法……
1074第一次变法挫败王安厂被朝廷……
……
师:五十七岁的作者站在长江边,你们能体会到他的心情了吗?
生:有点高兴,有点悲伤.
师:你带着依恋读一读后两句诗。
(学生读)
师:谁还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
生:又高兴又无奈的心情。
师:有点无奈。
生:他很想回家。
师:他对家乡充满了深深的依恋。
生:他很无奈,他依恋家乡,可他要去当官,皇命难违,很少回家,他已经很久没有回家。
师:这一次他刚刚离开家乡,却对家乡产生深深的依恋。千种滋味,万般愁绪化作江水,滚滚流淌,化作两句诗,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读后两句诗。
(生读)
师:九百年前,诗人站在花间渡口,他的身后是深深依恋的家乡,他的前方仕途茫茫,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
(学生齐读)
师:老师可以读一下吗?
师:(师范读)同学们,咱们再读,好不好?
生:好。
(师生齐读。)
师:唉!在途中是和煦的春风勾起了王安石对家乡的无限思念,勾起了他无限乡愁,那么,又是什么勾引起了诗人张籍对家乡的思念呢?自己读一读第二首。
师:是什么?
生:秋风
(师板书)
秋风
师: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是看不见的,作者在洛阳城里都看见了什么?轻声读第一句。
(生小声读第一句诗)
师: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再读第一句。
(生读)
生:他看到满天飞舞的树叶,还有空中排成一字的大雁。
师:大雁朝哪飞?
生:朝南飞。
生:作者感受到秋风来了,秋风吹过,让人打了个冷颤。
师:这都是你谈到的秋风。
生:闻到桂花的香味。
生:他看到一些小松鼠在收集食物,落叶飘下来,桂花的香味,不禁想起中秋节快到了。
生:看到秋风吹来,带来许多凉意。
师: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兮,雁南飞……来,读第一句诗。
(学生读)
师:诗人在这寂聊的秋风中,又做了什么呢?读下面的诗句。
(生读)
生:作者想给家人写一封信。
师:写信,写完又干什么?
生:写信交给送信人,有些意思没写完,又拆开。
师:怎样写的,又是怎样拆的呢?
(出示课件图片和音乐)
师:你看到他送信时的动作了吗?看到他的神情了吗?体会到他的心了吗?
(选择写家书和拆家书的片断)
(课件出示练笔提示)
(指名读提示)
生:抓住“见秋风”“欲作”“意万重”变成“写家书”片段,或者抓住……
师:开始写,选择其中的一个片段来写。
师:谁来读读你写的内容?
生:现在正是桂花盛开的季节,此时我想起了年幼的孩子……我抬头看明月,仿佛看见我的孩子和妻儿对我笑呢,低下头……
生:写完了家书,我又担心又害怕,担心写的不完整……
师:同学们,虽然有些同学还没有写完,但在你写的过程中,你能体会到诗人的心,对家乡的牵挂,能带着这种牵挂来读第二首诗吗?
(学生齐读)
师: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已经细细地品读前两首诗,你发现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一个是生机勃勃的春天,一个是收获的季节来临。
师:还有什么不同?
生:《泊船瓜洲》又是新的一年,想起年老的父母,却无法回家。秋是凄凉的季节。
生:《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的。《秋思》是叙事抒情的。
师:他们写诗勾起乡愁的事物不同,表达的方式不同。都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
生:都表达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师板书)
师:思乡的诗写了千百年,今天还在写,思乡的诗读了千百年,今天还在读。总有一天你们长大了,也许要远离家乡,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你们会觉得故乡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温馨、是最不能割舍,最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让我们合上书再读一读这两首动人的诗篇。
(学生齐读两首诗)
师:下节课,让我们走进纳兰性德的《长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