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两则学案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世说新语》两则学案一等奖
一、走近作者作品
二、初读课文,完成三标一感
1.
标出不认识的词语并注音
2.
标出不理解的词语,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加以理解
3.
标出文中出现的人物,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
4.
感悟文章的整体内容
三、比一比,看一看,谁英雄,谁好汉:
1.
给黑体字注音
俄
(
)而雪骤()欣()然差()可拟()柳絮()无奕()女道韫()期日中() 尊君在不()相委()而去2.
解释黑体词语的意思
(
1
)与儿女讲论文义()(
2
)俄而雪骤()(
3
)公欣然曰()(
4
)撒盐空中差可拟 ()(
5
)未若柳絮因风起 ()(
6
)即公大兄无奕女 ()(
7
)陈太丘与友期行 ()(
8
)过中不至()(
9
)尊君在不()(
11
)相委而去()(
12
)则是无信()(
13
)元方入门不顾()(
14
)君与家君期()课内探究学案
一、教学目标
1.
积累掌握
“
俄而、欣然、拟、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顾”
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2.
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3.
结合人物的语言和
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概括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4.
背诵两篇短文。
◆
同学们,我们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聪明孩子的故事,你能列举一些吗?
【自主学习】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读顺句子,疏通文意。
2
.小组成员讨论解决字词句疑难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按照读
—
译—
讲的步骤进行。如有小组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可提交班上集体解决,教师可适当给予提示。3
.选三个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教师可提示学生要先了解故事背景,再抓住它的核心。
【合作探究】
1.
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2.“
公大笑乐
”
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3.
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巩固检测】
1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
(1)
俄而雪骤
(2)
撒盐空中差可拟(3)
未若柳絮因风起2
.翻译下列句子。
③
撒盐空中差可拟
---------- ---- ④
未若柳絮因风起------------------
3.
默写描写雪的诗句(不少于三句)
(
1
)——————----
(2
)- --------------
(3
)----------------------
4.
填空
(
1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
。兄女曰:------ -------------
。2011
、
10
、11
第二课时陈太丘与友期【自主学习】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
书理解字词,读顺句子,疏通文意。2
.小组成员讨论解决字词句疑难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按照读
—
译—
讲的步骤进行。如有小组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可提交班上集体解决。3
.选三个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学生点评。
【合作探究】
1.“
日中
”
这个时间概念是否科学,古代没有精确的定时仪,怎么判断迟到?2.
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3.
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4.
在友人
“
惭”“
下车引之”
时,元方却“
入门不顾”
是否失礼?【巩固检测】
1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
(1)
期
日中
(2)
尊君在不(11
)相委而去()(12
)则是无信()2
.翻译下列句子。
①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 -----------------------------
②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
.辨别
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①
敝人
②
卑职③
陛下④
令尊⑤
寡人⑥
足下⑦
令郎⑧
老朽⑨
麾下4
.下列句中加粗词与
“
尊君在不”
的“
不”
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
.诲女知之乎
B
.学而不思则罔C
.路转溪头忽见D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6.
填空
(
2
)君与家君期日中,-----------
,-------------
。对子骂父,--------
。友人惭,---------
,元方入门不顾。2、《世说新语两则》学案
一、走近作者作品
二、初读课文,完成三标一感
1.
标出不认识的词语并注音
2.
标出不理解的词语,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加以理解
3.
标出文中出现的人物,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
4.
感悟文章的整体内容
三、比一比,看一看,谁英雄,谁好汉:
1.
给黑体字注音
俄
(
)而雪骤()欣()然差()可拟()柳絮()无奕()女道韫()期日中() 尊君在不()相委()而去2.
解释黑体词语的意思
(
1
)与儿女讲论文义()(
2
)俄而雪骤()(
3
)公欣然曰()(
4
)撒盐空中差可拟 ()(
5
)未若柳絮因风起 ()(
6
)即公大兄无奕女 ()(
7
)陈太丘与友期行 ()(
8
)过中不至()(
9
)尊君在不()(
11
)相委而去()(
12
)则是无信()(
13
)元方入门不顾()(
14
)君与家君期()课内探究学案
一、教学目标
1.
积累掌握
“
俄而、欣然、拟、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顾”
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2.
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3.
结合人物的语言和
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概括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4.
背诵两篇短文。
◆
同学们,我们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聪明孩子的故事,你能列举一些吗?
【自主学习】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读顺句子,疏通文意。
2
.小组成员讨论解决字词句疑难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按照读
—
译—
讲的步骤进行。如有小组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可提交班上集体解决,教师可适当给予提示。3
.选三个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教师可提示学生要先了解故事背景,再抓住它的核心。
【合作探究】
1.
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2.“
公大笑乐
”
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3.
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巩固检测】
1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
(1)
俄而雪骤
(2)
撒盐空中差可拟(3)
未若柳絮因风起2
.翻译下列句子。
③
撒盐空中差可拟
---------- ---- ④
未若柳絮因风起------------------
3.
默写描写雪的诗句(不少于三句)
(
1
)——————----
(2
)- --------------
(3
)----------------------
4.
填空
(
1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
。兄女曰:------ -------------
。2011
、
10
、11
第二课时陈太丘与友期【自主学习】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
书理解字词,读顺句子,疏通文意。2
.小组成员讨论解决字词句疑难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按照读
—
译—
讲的步骤进行。如有小组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可提交班上集体解决。3
.选三个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学生点评。
【合作探究】
1.“
日中
”
这个时间概念是否科学,古代没有精确的定时仪,怎么判断迟到?2.
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3.
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4.
在友人
“
惭”“
下车引之”
时,元方却“
入门不顾”
是否失礼?【巩固检测】
1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
(1)
期
日中
(2)
尊君在不(11
)相委而去()(12
)则是无信()2
.翻译下列句子。
①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 -----------------------------
②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
.辨别
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①
敝人
②
卑职③
陛下④
令尊⑤
寡人⑥
足下⑦
令郎⑧
老朽⑨
麾下4
.下列句中加粗词与
“
尊君在不”
的“
不”
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
.诲女知之乎
B
.学而不思则罔C
.路转溪头忽见D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6.
填空
(
2
)君与家君期日中,-----------
,-------------
。对子骂父,--------
。友人惭,---------
,元方入门不顾。3、《世说新语》两则学案
《世说新语》两则
课题:《世说新语〉两则课型:讲读课时:一课时
主备人:庞素娜审核人:宋新蕊
学习要点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初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柳絮(xù)差可拟(nǐ)
尊君在不(fǒu)雪骤(zhòu)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快速、急速)公欣然(高兴地、愉快地)
撒盐空中差(大致、差不多)可拟(相比)
未若(比不上、不如)柳絮因(凭借)风起
太丘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3.《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南朝宋(朝代)人刘义庆(姓名)组织编写的。
4.“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寒雪日”、地点“内集”人物“谢太傅与儿女”事件“讲论文义”等要素。
二、检查导入:
1.导课
同学们,我国古代有很多聪明的少年,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2.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3.检查预习,听写字词
三、学习研讨
(一)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感知
《咏雪》问题组:
1.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儿女:古义为“子侄辈”,今义为“儿子女儿”;
2.为什么“公大笑乐”?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想像力。
3.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作者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陈太丘与友期》问题组:
1.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君是对别人的尊称。
2.“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不讲信用,不遵守约定的人。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二)精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说说原因。
明确:“柳絮因风起”更好,更能写出雪花随风飘舞的情态。
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客人无礼在先是事实,元方年仅七岁,懂得指出客人的不对,维护父亲的尊严,已属不易,不应对其要求过高。
(三)品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从《咏雪》一文中找出能表现谢家家庭气氛的词语,并思考一下,这些词语营造了怎样的家庭氛围?
明确:“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
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
四、迁移提高
拓展延伸,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训练点: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咏雪》一文中,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喻雪,请你想想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略)
五、反馈检测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期:约定时间行:外出
B.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过:超过 乃:才
C.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委:舍弃去:离开
D.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惭:惭愧引:拉 顾:回头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一会儿,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2)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飘起。
(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C.“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4.按课文内容默写填空。
①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_。”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②友人大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5.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水很活泼
一天晚上,我陪天天练习造句,用的词是“活泼”。
天天说:“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很活泼。”
我说:“对,再造一句。”
天天想了想,说:“小鱼游过去了,水很活泼。”
我说:“对。等等,不对!”
天天不懂我要说什么。我的本意是赞赏她的句子,并以为这是非常好的句子。这句“水很活泼”,真是非常活泼,要是再进一步,就是写诗了。写文章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别人看懂,□要有自己的语言。孩子的语言如同他们的画,本来都是很生动的,大人七教八教的,规范自然是规范了,却也枯萎了。当然这仅是我的说法,老师们未必会这么认为。学校要教会学生的是字词的规范的习以为常的用法,而不是写诗。老师的心里或许也不认为“水很活泼”就是病句。然而还有监督老师的人。想来想去,事情就复杂了。
我对天天说:“你造的这句子是一句很好的句子。但是,考试的时候不要这样造。”
天天一脸不解,问:“为什么?”
是啊,我也想问为什么。
1.对于“小鱼游过去了,水很活泼”这句话,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这句话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B.“活泼”,刻画的是水的泼动
C.“水很活泼”不规范
D.“水很活泼”是作者的心情的反映
2.“要是再进一步,就是写诗了”,这句话意思是(D)
A.“水很活泼”就是一句诗
B.“水很活泼”诗意还不够浓
C.“水很活泼”是散文的语言
D.“水很活泼”形象、生动、有创意
3.“但是,考试的时候不要这样造”,“我”这样说的主要原因是( D )
A.事情很复杂B.老师可能会认为这是病句
C.书本上没有这样的句子D.保住考试的好成绩
4.试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这篇短文的中心思想:
明确:揭示“应试教育”束缚学生智力开发的危害性。
5.“活泼一词经常用在人或动物身上,造来造去就不新鲜了”一句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应回归到何处恰当?
明确:放在第6段第2句“并以为这是非常好的句子”的后面。
6.文中有两处“□”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是( A )
A.既……又 B.不但……而且
C.又……又 D.并……并
7.文中有一处画线的句子,说法对吗?试用一句话说明你的观点。
一种说法:对。教育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却也不免抹煞了孩子们的一些天性。
另一种说法:不对。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的语言达到规范化,而不能单纯地认为使其“枯萎”了。
以上两种说法均有道理。
4、《世说新语》两则预习学案
今天小编分享的是《世说新语》两则预习学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和现代小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关于古代小说的说明,最早见于班固《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世说新语》在众多志人小说中以语言简练、辞意隽永著称,对后代笔记体作品的影响颇大。全书共8卷,按内容分为36门。
下面分说课文所选的两则:
1、《咏雪》:
这一则被编入书中“言语”一门,文章只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地写出,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的意图是明显的,谁的“语言”好,谁的不好,可一望而知。这正是本书叙事的优点。
文章交代咏雪的背景只用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别看这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却相当多。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为首的是谢太傅即谢安。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召集人兼主讲人自然是谢安,听众是“儿女”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
下面接着写主要事件──咏雪。其实是主讲人出题考听众。主讲人何以有此雅兴?原来是天气发生了变化: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于是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录下了两个:一个是谢朗说的“撒盐空中”;另一个是谢道韫说的“柳絮因风起”。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2、《陈太丘与友期》:
这一则被编入书中“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的品格。
本文记陈纪和来客的对话。先交代对话的背景,“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不守信约的是客人,而不是陈太丘;“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既至而不见太丘,这是客人发“怒”的原因;陈纪其时正“门外戏”,故与客相遇,这是对话的由来,也交代了对话的地点。写法与前一则相同。
对话可分两层:前一层属于信息交流性质,作铺垫用;后一层是对话的主要内容,写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陈纪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而辞严,逼得对方无言可答。
结尾是:客人以“下车引之”表示认错,但陈纪“入门不顾”。
意思航就是小编分享的《世说新语》两则预习学案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
5、《世说新语》两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阅读浅显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过程和方法:练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学习重点
颂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参考资料]《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是直叙起事。《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
课堂探究
一、阅读课文。
1、学生自由阅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1)注音:谢太傅
何所似
差可拟
无奕女
尊君在不(2)分角色阅读。指导句读、语调。
二、疏通文义。
1、自己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义,不理解的划出来。
2、分组讨论解决不理解的文义。
(1)口头解释:俄而
欣然
拟
未若
期行
乃至
期行
因风起
(2)口头翻译:
未若柳絮因风起。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思考:
a、“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的是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b、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何不同?
c、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的比喻,哪个更好?为何?请你积累几句咏雪的诗句!
d、“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的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e、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三、课外冲浪
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其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而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为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1、划线字注音:
2、解释划线字。
(1)窃入学舍
(2)听已
(3)冕因去
(3)恬若不见
3、翻译下列句子。
(1)王冕者,诸暨人。
(2)暮归,忘其牛。或牵其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
(3)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4、王冕是个什么样的人?什么值得我们学习?
6、《世说新语两则》导学案
【导学目标】
1.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3.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导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导学难点】
翻译文言文,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课时】2课时
【预习导引】
1.朗读课文,力求做到准确、流畅 。
2.结合注释,试着翻译课文。把不会翻译的句子写在下面。
【导学过程】
一、导入:
《世说新语•雅量第六》有这样一则故事: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 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为什么未尝一口能知道这一定是苦李?这是因为他虽小却能注意观察,认真思索的结果。树在路旁,如果李子甜早就让人家摘光了。从这里可以看出王戎的聪颖机智的性格。
我国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我们今天学 习的课文,就有两位这样的儿童
二、作家作品简介。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现在江苏徐州市) 人。 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原有集,已佚。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 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 。
三、朗读《咏雪》。要求语音正确,节奏合理,读 出感情。
四、指导学生翻译课文,一人一句。
翻译: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谈诗论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撤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五、探究质疑:
1.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讨论并归纳:
家庭气氛融洽、欢快、轻松。
2.文中的“儿女”指子侄辈,指家庭中年轻一代。现在的“儿女”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
指子女,这是古今词义的变化。
3.文中的“拟”指什么,现在的“拟”又指什么?这是文言中什么现象?
讨论并归纳:
古义指相比,今义指打算、仿照。这是古今词义的变化。
4.“公大笑乐”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有不同的解释。(1)对 子侄辈的答案都很满意(2)“笑”前喻,“乐”后喻。
5.你认为两个比喻哪个更好?
讨论并归纳:
有两种相反的意见。
(1)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相似, 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花飘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因此说,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
(2)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撤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且形象不美。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六、拓展延伸:
你知道古人有哪些喻雪的名句?
示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七、教师小结:
文章客观地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以描写人物语言为主,全篇语言简练。在不足百字的文章里,清楚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缘由以及经过和结果。虽未作一字议论,但从文末补充交代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更赞赏道韫的才气。
八、课外作业:
背诵课文,并能用现代汉语讲述这个故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谢道韫这个才女,这节课我们将再认识陈元方这个神童。
二、 朗读课文。
三、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翻译: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中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个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个朋友就发怒了,骂道:“真不是人啊!跟人家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父亲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个朋友感到惭愧,就下车来拉元方(想讨好他),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自家的大门。
四、探究质疑:
1.元方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何以见得?
讨论并归纳:
(1)他认为客人“无礼”“无信”谴责他,维护了自己及父亲的尊严,说明他聪颖、机智,懂礼识义;
(2)对粗俗的客人“入门不顾”,又表现他正直不阿的性格
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讨论并归纳:
有两种看法:
(1) 对粗俗的客人“入门不顾”,表现他正直不阿的性格。
(2)认为客人已经认错了,就应当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也算无礼。
五、教师小结:
本文主要记述陈元方和来客的一段对话。对话以责备客人“无信、无礼”为核心,既表现了陈元方懂礼识义的品质,又从反面说明了“信”和“礼”的重要性。结尾“入门不顾”的动作细节,再次强化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六、当堂检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 陈太丘与友期行( ) (2) 太丘舍去( )( )
(3)尊君在不?( ) (4)下车引之,元方如门不顾( )( )
2.翻译句子。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元方是从哪几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答案:1、2略 3.元方是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从信用方面,是父亲友人失约在先;从礼貌方面,是父亲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在两个方面他都站不住脚,根本没有资格指责谩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友人哑口无言,只好向元方道歉。
七、课外作业:
背诵这两篇短文。
【教学反思】
7、《世说新语》两则导学案
25.《世说新语》两则导学案
使用者:
课型:
一、学习目标
(
1
)知识和能力:阅读浅显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
2
)过程和方法:练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学习重点
颂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重点】
1
、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义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
2
、背诵课文。
【学习难点】
1
、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
、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二、知识准备:
1
、走进刘义庆,了解《世说新语》的特点。
①
简介刘义庆及《世说新语》。《世说新语》两则选自
,
作者是
。《世说新语》的编写者是
(朝代)文学家。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这两篇讲述的都是
的故事,第一篇故事的主人公叫
,第二篇故事的主人公叫
。
②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谢太傅(
)
雪骤(
)
无奕女(
)
差可拟(
)
尊君在不(
)
谢道韫(
)俄而(
)
三、学习过程: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与
儿女
讲论文义:公
欣然
曰:未若柳絮
因
风起:即公
大兄
无奕女:2
、翻译句子。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未若柳絮因风起。
撒盐空中差可拟
3
、整体感知:
①
“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等要素。
②
用“撒盐空中”何“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谢太傅大笑乐?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四、知识梳理:
五、达标检测(一):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未若柳絮因风起(
)(
)
俄而雪骤(
)(
)
撒盐空中差可拟(
)
陈太丘与友期行(
)
相委而去(
)
入门不顾(
)
下车引之(
)
公欣然曰(
)
太丘舍去(
)
2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
A.
俄而雪骤(
c
ò
u
)
B.
公大兄无奕女
(y
ì
)
C.
尊君在否
(b
ù
)D.
友人惭
(ch
á
n)
3
、下列加点的词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
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子女儿)
B.
撒盐空中差可拟(相比)
C.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才)
D.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丢下,丢弃)
4
、下列句子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俄而雪骤
B.
即公大兄无奕女
译:突然间,雪下得紧了。
译:就是谢安长兄的女儿无奕
C.
待君久不至,已去。
D.
元方入门不顾
译:等了很久也没来,已经离开了。
译:元方头也不回地走了。
达标检测(二):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
。”兄女曰:“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
、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谢太傅(
)
雪骤(
)
差可拟(
)
柳絮(
)
无奕(
)
2
、对“公大笑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B
、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
C
、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D
、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没有前一喻好。
3
、“儿女”一词古今义有何差别。
古义:
今义:
4
、翻译下列句子。
⑴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⑵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5
、文中两个以雪为喻句子是
;
。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6
、谢太傅一家可谓其乐融融,你的家庭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片断吗?模仿课文,以简洁的文字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
25.
《世说新语》两则导学案
主备人:汤秋侠
时间:
使用者:
课型:
一、学习目标
(
1
)知识和能力:阅读浅显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
2
)过程和方法:练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学习重点
颂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重点】
1
、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义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
2
、背诵课文。
【学习难点】
1
、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
、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二、知识准备:
1
、走进刘义庆,了解《世说新语》的特点。
①
简介刘义庆及《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两则选自
,
作者是
。《世说新语》的编写者是
(朝代)文学家。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这两篇讲述的都是
的故事,第一篇故事的主人公叫
,第二篇故事的主人公叫
。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期
日中:
太丘
舍
去:相
委
而去:则是无
信
:下车
引
之:元方入门不
顾
:3
、翻译句子。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三、学习过程:
1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
“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的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②
《陈太丘与友期》中友人已下车向元方道歉,但元方仍入门不顾,这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③
品味陈元方回答“友人”的话,说一说为什么能使“友人惭”?
四、知识梳理:
五、达标检测(一)
一、
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词义变化。
A
、陈太丘与友期行
古义:
今义:
B
、太丘舍去
古义:
今义:
C
、下车引之
古义:
今义:
D
、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
今义:
二、
阅读下列三篇文言,回答文后问题。
(一)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词。
①期行(
)
②尊君在不(
)
③相委而去(
)
④下车引之(
)
⑤尊君(
)
⑥家君(
)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下车引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君子之学必好问
B
、子将安之
C
、良愕然,欲殴之
D
、投诸渤海之尾
3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
、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5
、假如你独自在家,你父亲的同事有要事来找他,你会怎么回答呢?
达标检测(二)
(一)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
“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类此。
6
、解释加点的字。
遗(
)
夜书(
)
说(
)
尚明(
)
以治(
)
7
、翻译下列句子。
①云而过书“举烛”。
②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8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
。从中可归纳出一个成语:
。
(二)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
注释
]
秦青、
薛谭:都是秦国著名的歌唱家。
饯:设酒食送。
衢(
q
ú):大路。
9
、选出对下列加点字词语的解释不当的一项
(
)
A
、薛谭学
讴
于秦青:唱歌B
、未
穷
青之技:尽、全部C
、
抚
节悲歌:把住D
、响
遏
行云:阻止10
、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11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教学反思:
《〈世说新语〉两则》训练一
一、南朝宋
刘义庆
寒雪日
内集
谢太傅与儿女
讲论文义
二、不如
乘
不久、一会儿
急
差不多可以相比
约定同行
丢下
回头看
拉
高兴地
离开
三、
B
四、
A
五、
C
六、
B
七、(一)
1.f
ù
zh
ò
un
ì
x
ǜ
y
ì
2.D3.
古义:指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4.
⑴不久,大雪下得急了,谢安十分高兴地问:“纷飞的白雪就像什么?”
⑵(道韫)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5.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道韫的比喻比胡儿好。因为柳絮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一种意境美,而“撒盐”的比喻过于直接,缺乏令人遐想的美感。
6.
略
(二)、
7.
七言绝句
咏物诗
8.
拟人、比喻
赋予白雪以人的感情,显得生动活泼。
以“飞花”喻雪,不仅形似,而且生动形象地写出动态美,与春天的景象吻合。
9.
略
《〈世说新语〉两则》训练二
一、
A.
期
古义:约定
动词
今义:日期
名词
B.
去
古义:离去、距离
今义:前往
C.
引
古义:拉
今义:引用
D.
顾
古义:回头
今义:照顾或顾客
二、(一)
1.
《世说新语笺疏》
刘义庆
南朝宋
2.
①约定
②通“否”
③丢下、丢弃
④拉
⑤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⑥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3.C4.
做人要重礼守信
5.
略
6.
略
(二)
7.
送
在晚上书写
通“悦”
崇高
治理得好、太平
8.
①一边说一边将“举烛”二字误写到了信上。
②国家是治理好了,但“举烛”二字却不是郢人写信的愿望。
9.
寓意:比喻穿凿附会,曲解原意
郢书燕说
10.C11.B12.B13.
那歌声慷慨悲壮,在树林中萦绕,树林也仿佛被震动了;那歌声优美洪亮,响彻天空,连云彩也好像伫立静听。
14.
寓意
:学无止境。
满足于一知半解,便不会有成就。
8、《世说新语》两则预习学案
初 中 文 言 文 阅 读 方 法 指 导
1.朗读课文,标注生字,特别是通假字。
2.抄写课文,抄一行,空两行。
3对照注释,圈点勾画重点解词,注释中单个的词语解释是重点。
4.尝试翻译句子,标注不会翻译的词句。
预习笔记示例:
《世说新语》两则 刘义庆
《 咏 雪》
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 内集 , 与 儿女 讲论文义。 俄而 雪 骤, 公 欣然 曰:
重点解词 :家庭聚会 讲解诗文 不久,一会儿
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不久,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
原文:“白雪纷纷 何所 似?” 兄子胡儿曰 : “撒盐空中 差 可 拟。”兄女曰:
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
原文:“未若柳絮因风起 。” 公大笑乐 。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凭借
不如比作柳絮被风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大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课下解释:
1.刘义庆(403—444)南朝宋鹏程(现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2.内集:家庭聚会。
3.3.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4.4.俄而:不久,一会儿。
5.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5.6.因:凭借。
尝试预习课文《陈 太 丘 与 友 期》
原文:陈太丘与友 期 行, 期 日中, 过中不至, 太丘舍去,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 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过了中午朋友没有到, 陈太丘不再等候友人离开了
原文:去后 乃 至。 元方时年七岁 , 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他离开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 陈元方那年七岁, 在家门外嬉戏。 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吗?”
原文:答曰:“待君久不至 ,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客人便发怒说道:“ 不是人啊!和人家相约同行,丢下我走了。”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 日中不至 , 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 则是无礼 。”
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中午,中午了您却没有到, 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友人惭 , 下车引之 , 元方入门不顾。
客人很惭愧, 下了车拉元方(表示好感),元方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
【课下解释】1.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
2.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日中,正午时分。
3.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离开。
4.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5.5.元方:陈纪,字元方
6.尊君在不( fǒu ):你爸爸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委:丢下,舍弃。
7.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8.引:拉。(这里表示友好 )
8. 9.顾:回头看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9、《世说新语两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3.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学习重点】
1.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学习难点】
翻译文言文,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课时】2 课时
【预习】
1.朗读课文,力求做到准确、流畅。把生字写在下面。
2.结合注释,试着翻译课文。把不会翻译的句子写在下面。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二、作家作品简介。
三、检查预习。
指名朗读课 文。
四、翻译课文。
五、探究质疑:
1.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2.文中的“儿女”指子侄辈,指 家庭中年轻一代。现在的“儿女”指什 么?
3.文中的“拟”指什么,现在的“拟”又指什么? 这是文言中什么现象?
4.“公大笑乐”的原因是什么
5.你认为两个比喻哪个更好?
六、拓展延伸:
你知道古人有哪些喻雪 的名句? 请 写在下面,不少于3句。
七、教师小结:
八、课外作业:
背诵课文,并能用现代汉语讲述这个故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 朗读课文。
三、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四、探究质疑:
1.元方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何以见得?
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五、教师小结:
六、当堂检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 陈太丘与友期行( ) (2) 太丘舍去( )( )
(3)尊君在不?( ) (4)下车引之,元方如门不顾( )( )
2.翻译句子。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日中不至 ,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元方是从哪几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七、课外作业:
背诵这两篇短文,能用现代汉语讲述这两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