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导学案一等奖

《《观沧海》导学案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观沧海》导学案一等奖

1、《观沧海》导学案一等奖

学习目标:

1、回忆汉乐府的相关知识。

2、朗读并了解诗文大意,背诵诗歌。

3、尝试揣摩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背诵诗歌,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诵读法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导读:

走近曹操和他的作品

本诗选自《 乐府诗集》是乐府诗《 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作者是 曹操 ,字 孟德 , 三国 时期的 政治 家、 军事 家、 诗人 。他的诗以 慷慨悲壮见称。

二、课堂探究导学

1、《观沧海》中实写观海所见景色的诗句是哪几句?分别描绘出大海怎样的特点?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总写全景,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表现了大海充满生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海上景色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壮气势。

2、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三、当堂反思

2、《观沧海》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回忆汉乐府的相关知识。

2、朗读并了解诗文大意,背诵诗歌。

3、尝试揣摩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背诵诗歌,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诵读法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导读:

走近曹操和他的作品

本诗选自《 乐府诗集》是乐府诗《 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作者是 曹操 ,字 孟德 , 三国 时期的 政治 家、 军事 家、 诗人 。他的诗以 慷慨悲壮见称。

二、课堂探究导学

1、《观沧海》中实写观海所见景色的诗句是哪几句?分别描绘出大海怎样的特点?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总写全景,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表现了大海充满生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海上景色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壮气势。

2、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三、当堂反思

3、《观沧海》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品味诗歌语言,培养语感;

3、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方法:

朗读法、品味法、情境联想法、讨论探究法、

三、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青春我做主,走进《观沧海》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1)预习:资料链接:①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②作家作品:曹操今存诗二十首,都是乐府诗。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其散文《让县自明本志令》表现了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的雄伟气魄和深谋远虑。行文通脱,挥洒自如,对魏晋南北朝的文风有积极影响。

给加点的字注音:碣石、澹澹、竦峙;解释实词“东、何、至”和虚词“以、之、其”

(2)思考本诗朗读的节奏、重读、语气、语调(在书上标记);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品读诗歌。

(1)读前两句,找出诗歌用哪个字领起景物描写的?默读全诗,说说全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都是实写吗?

(2)分析诗中的形容词和动词,说说沧海的整体特点。并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感情。

(3)用近义替换法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培养语感。

例如:“观沧海”改为“观大海”好不好?最后一句改为“幸甚至哉,一统天下”好不好?

用还原替换法推敲品味诗歌语言,培养语感。

例如:将“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还原为秋风下实际所见的“树木凋零,百草枯敝。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可好些?

温馨提示: 解放思想,深入地品读诗歌;有困惑写下来;大胆地与同学、老师讨论你的感悟和困惑,扩大视野,加深对诗歌的解读。

(二)交流展示------课堂亮剑,解读《观沧海》

展示经典成果,展示青春,展示自己!相信自己,最棒的就是你!

1. 朗读展示。 2.诗歌解读展示。 3.学习感悟与困惑展示。

(三)激情背诵-----落霞与孤鹜齐飞

(四)检测与提高------牛刀小试

1、名句赏析:“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2、拓展:请找出2~3例登高观景的诗句或文段。

3、质疑与研究:将你依然存在的疑问写下来,并继续探究。

4、《观沧海》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指导阅读,把握朗读的节奏,韵律,声调,重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古文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诵读诗歌,体会诗歌宏伟壮丽的景象,把握诗人宏伟思想。

【学习难点】

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学习方法】

诵读、分析、点拨.

【学习流程】

(一)课前预习:

1、作者 ,字 ,时代 ,三国时期的 家 家 家曾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

2、背景: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 ,九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3、本诗中易错字

碣 澹 竦峙 丛生 丰茂 萧瑟 咏志

4、运用想象,描绘出诗中大海的景象

5、翻译“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并赏析

(二)预习检测:

( ),以观沧海。 水何( ),山岛( )。

树木丛生,百草( )。秋风( ),洪波涌起。

( ),若出其中; ( ),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 )。

(三)课内探究:

1、诗中哪些语句是实写?哪些语句是虚写?写出大海的什么特点?

2、理解课文:

(1)交代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让人仿佛看到曹操登山望海的形象的句子:

, 。

(2)动静结合,总写沧海全景的句子:

, 。

(3)逼真地表现大海波澜壮阔气势的句子:

(4)让让人真切感觉大海无风三尺浪的句子:

3、诗的结尾有“咏志”二字,那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样的志向呢?诗中哪些句子可以表现全诗的主旨?

(四)拓展延伸

1、曹操诗歌的风格:

曹操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造的全盛局面。借古题写新事,如《薤露》、《蒿里》,乐府旧辞皆为挽歌,曹操却用悲凉苦恨之调。

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诗特别能表现出他的个性,有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本色质朴大抒情浓郁,表现了他高远的志、坚定的信心、卓越的毅力和雄伟的气势,悲歌慷慨,气韵沉雄。如《短歌行》写得高远阔大,有君临天下之气度,与坚若磐石的信心和意志,能激发起读者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

2、经典诗歌: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五)训练检测:

1、水何澹澹,

2、 ,洪波涌起

3、 , , ,若出其里。

4、总写大海,写出了大海的辽阔与威严的诗句

5、表现了大海的生机勃勃的诗句是

6、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现出自己博大的胸襟或远大的抱负是的诗句

【教学反思】

5、《观舞记》导学案

今天小编分享的是《观舞记》导学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习目标

1、积累语句,熟读课文,了解印度舞蹈的艺术瑰丽,体会比喻和排比句的作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品味文中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舞姿的语句。

4、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学习重点:目标1、2

学习难点:目标3、4

学习课时:两课时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一、创境导入

古老的民族造就古老的文化,古老的文化是记录人类文明历史的宝库。本学期我们感受了来自迅哥儿家乡带有呢土气息的乡村戏剧——“社戏”,那月下神形兼备的绘画艺术——“竹影”。这一切无不都在向我们诉说着人类历史的进步。今天,著名的冰心女作家又给我们带来一场美幻绝伦的异国风情表演——印度舞蹈,不相信?还是让我们先睹为快吧?!

二、资料链接

1、走近冰心

冰心(1900.10一1999.2),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五四”时,她开始写小说、诗歌。她的散文语言清新秀丽,自成一体,称为“冰心体”,影响很大。许多作品被译成英、法、日、俄等多种文字,主要作品有《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诗歌《春水》《繁星》等。

2、了解印度舞蹈。

三、掌握如下字词:

1、给下面红色字注音:

斗薮(sǒu) 粲然(càn) 尽态极研(yán) 花鬘(mán) 嗔视(chēn)

浑身解(xiè)数 褶裙(zhě) 雏(chú)凤 叱咤(chì zhà)风云 颦蹙(pín cù)

2、解词:

颦蹙:皱着眉头,形容忧愁的样子。 粲然:笑容烂灿的样子。 嗔视:生气地看。

叱咤风云:形容威力极大。 尽态极妍:使仪态和丽质最充分地显示出来。

惊鸿:惊飞的鸿雁,形容美人体态轻盈。

四、感情朗读课文,找出描写印度舞蹈特点的语句,并用一个精辟的词语进行概括。

五、学生自由诵读,批注自己喜欢的语句(段)。

合作•交流

六、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想一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请你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说说本文主要内容,如果能写在笔记本上则更好。

【本文主要是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描绘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也表现了印度舞蹈的美。】

2、文章开头问道:“我应怎样来形容印度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没正面回答,你能从接下来的排比中找到答案吗?

【统领全篇,定下赞美的感情基调。开篇点题,开宗明义。她们的舞蹈像诗、像画、像音乐、像雕塑一样美。四个“假如”句分别描绘了舞蹈的类别、眉宇和服装、舞步和铃声、灵动的身影。】

3文章从第11段才正式叙写观舞经过 ,前面铺叙的文字有什么作用吗?

【铺叙表达自己欢喜激动的心情,赞美卡拉玛姐妹的舞蹈无法言状的美,为后文写舞蹈的美妙绝伦蓄势。】

4、写卡拉玛姐妹出场前,先写“台中间小桌上供奉着一尊湿婆天的舞像,两旁是燃着的两盏高脚铜灯,舞台上的气氛是静穆庄严的”这个细节有什么用意?

【暗示了印度舞蹈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点明了卡拉玛姐妹舞蹈的背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5、从文章中找出描写印度舞蹈特点的语句。

【13段。因为这一段用生动优美的词语写出卡拉玛姐妹形体的美。

16段。因为这一段从衣饰方面写出了舞蹈的美。

17段。因为这一组排比句,它写出了卡拉玛姐妹神态的多变,舞姿的优美,舞艺的精妙。

18段。这一段也是从形体方面的美来写的。】

6、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舞蹈“飞动的美”?

【作者从身体、神态、服饰、心灵等方面来表现:

⑴、光艳:秀丽的面庞;能说出万千种话的一对长眉,一双眼睛。女性的妩媚不仅表现在美丽的五官,更多地表现在眉目之间。未舞先有光彩先有情。

⑵、曼舞:长眉、妙目、手指、腰肢、髻花、褶裙、细步--从“轻云般慢移”到“旋风般疾转”。

⑶、神韵:卡拉玛姐妹以神采飞扬的舞姿传神地表现了“离合悲欢”。精妙的舞蹈跨越了文化的隔阂,让人心灵相通。】

7、为什么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卡拉玛的舞蹈非常优美,好像“飞动”起来,但是仅有“飞动”还是不够的,还要有心灵的完全投入,才能达到“美”的境界。她本身就是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浑然一体,超越形式的载体而进入了自由飞动的境界。真正的舞蹈,是心灵之舞,而不是技巧之舞。】

8、请你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方法等方面思考,简单地说说这些语句好在哪?

【生动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舞蹈和舞蹈者的姿态,以及作者的赞叹之情。正面描写结合侧面描写,多角度地展示舞姿的美,引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

9、能否引用文中语句,并加上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舞蹈?或说说印度舞蹈主要表现些什么内容?

【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可以表现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也可以表现自然和其他,一般用音乐伴奏。印度舞蹈主要表现神和人的故事,模拟自然界生物的姿态。(在第17、18节)】

10、文中引用白居易的两句诗起什么作用?

【为了表达作者对卡拉玛舞蹈的高度赞叹。】

11、文中说:“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怎样理解这句话?

【艺术上的交流,能增强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艺术没有国界。优秀的艺术家都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卡拉玛姐妹也一样,“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没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没有印度文化历史的内涵,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不会这样美妙动人。】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观舞记》导学案的全部内容。

6、《观舞记》导学案


1、积累词语“静穆、粲然、嗔视、叱咤风云”等16个词语。

2、熟读课文,了解印度舞蹈艺术,感受舞蹈艺术飞动的美。

3、体会文章精妙的语言魅力,学习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

导学方法:诵读教学法、联想想象法

导学时间:2课时

导学过程:

课前导学:

1、把“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工整地抄写在下面,每个三次,并注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

低回婉转:_________________ 叱咤风云:___________________

浑身解数:_________________ 高视阔步:___________________

3、剪贴一幅舞蹈作品在下面,然后仔细观察,用一段优美的语言把它再现出来。

第一课时

导学要点:熟读课文,感受印度舞蹈艺术“飞动的美”;教师引导,品读第17 段,体会排比的表达效果。

课堂导学:

一、读文题,明确拟题形式,获取信息。

二、指名读文第一遍,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三、录音范读,感受“美”。

1、试从文中找出一个短语。概括卡拉玛姐妹的舞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勾画出描写印度舞特点的语句,边听边展开想象。

四、选点研读,品味“美”。

教师引导,品读第17段。

1、朗读描写舞蹈内容的语句。

2、思考:本段中,从哪些方面表现了卡拉玛舞蹈“飞动的美”的?

3、边读边思考:作者是如何借助语言来表现舞者神态,动作的?

方法:出示改写语段,让学生通过对比来品读。

改文:她的双眉笑颊表现出无尽的哀愁喜乐;在垂睫张目间,又能表现出耐人寻味的娇羞盛怒;同时,她的点额抚臂,画眼描眉的动作,挺身屹立,按箭引弓的动作,也都表演得入木三分,令人拍案叫绝。

品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品的基础上,指导朗读。

五、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这是一篇如诗似画的__________(文体),紧扣“__________”的特征,把卡拉玛姐妹的舞蹈生动再现在读者面前,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_____________感情。

六、课堂练习:

背诵课文第17段。

第二课时

导学要点:小组合作,品读第13·16·18段,体会文章精妙的语言魅力,学习

比喻·排比等修辞。

一、复习巩固:

1、听写“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

2、回顾研读第17段的方法。

二、小组合作,品读第13、16、18段

方法:将全班学生分为三大组,以竞赛的方式品读,自学完毕,汇报成果(如描写舞蹈的句子,表现的方面,语言特色,达到的效果等)

第一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悟情诵读,升华美。

师导:这种“飞动的美”的舞蹈,带给作者的感受是什么?冰心又是如何传递出这种情感的?说一说,读一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学以致用,反思提高:修改“预习3”中的小练笔。

五、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结合文本,说一说:欣赏美,我们可以采用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堂练习:

背诵课文第13、16、18段。

七、课外练习。

1、仿照《观舞记》前面几个自然段的写法,放飞你的想象,调动你的激情,用“假如”开头写一组排比句,表达你看到美好事物或美妙景致后难以言表的激动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积累2-3句描写歌舞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课后反思:

7、《观舞记》导学案与答案

寄语:艺术是一种享受,一切享受中最迷人的享受。——罗曼?罗兰

【学习目标】

1、通过自读欣赏,感受舞蹈艺术“飞动的美”,提高艺术欣赏能力。

2、体会文章精妙的语言魅力,学习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来表现事物。

3、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吸收外国优秀文化,开阔视野,陶冶性情。

【课前预习】

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出生于福州。她是五四文学运动中涌现的第一批现代作家中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1919年以“冰心”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受泰戈尔影响创作散文集《繁星》、《春水》,被人称为“春水体”。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婆罗多”是三个梵文词语的首字母的组合,这三个词分别是表情、曲调、节奏,婆罗多舞如果意译即指表情、曲调、节奏三者巧妙结合的舞蹈。在印度,湿婆是印度教三个大神之一,他是毁灭之神,法力无边。他可以用目光将引诱他的爱神烧为灰烬,他也能吞下足以毁灭世界的毒药而安然无恙,甚至印度人认为恒河的河水就是银河水经过他的头发从喜马拉雅山顶流淌下来的。他也是舞蹈之神,在他看来,舞蹈就代表了宇宙本源的运动。因此,在印度中世纪,几乎各个阶层的人都要学习舞蹈。而婆罗多舞是印度舞蹈的正宗,表演时间少则3小时,长则5-6小时。

1、请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自由阅读课文,将你认为重要的生字(音)生词写在下面。

2、请同学速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本文主要是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描绘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也表现了印度舞蹈的美。

【合作探究】

1、找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或语段,大声朗读出来,并从修辞手法或表现方法等方面简单地说说这些语句好在哪?

提示:①、生动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舞蹈和舞蹈者的姿态,以及作者的赞叹之情。②、正面描写结合侧面描写,多角度地展示舞姿的美,引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

2、冰心的描绘,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之美,那她们的美是一种怎样的美呢?从文中找出两个字概括。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这种美的?

飞动 (16、17、18三个自然段) 形体、服装、神态、心灵之美

合作探究:

3、作者为什么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中,他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卡拉玛的舞蹈非常优美,好象“飞动”起来,但是又有“飞动”还是不够的,还有心灵的完全投入,才能达到“美”的境界。真正的舞蹈,是心灵之舞,而不是技巧之舞。

品味语言:

4、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来表现舞蹈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段,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卡拉玛姐妹精妙的舞蹈。尽可能地把视觉形象转化成语言形象,而又通过语言形象使读者发挥自己的想像,得到语言和舞蹈形象的双重审美的享受。

5、仔细研读文中有关卡拉玛姐妹表演的语段,请同学们用“印度舞蹈真美!‘美’在她们的 ”这一句式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6、这篇文章的文字很优美,值得我们一读再读。能否结合自己的感受或学习生活体验,说说为什么冰心奶奶能写出这样一篇优美的文章,像卡拉玛姐妹的舞蹈那样打动人心?

冰心老人之所以能写出这样一篇优美的文章,首先可能是她从小就对文学怀有极大的兴趣,观察或写作时能全身心地投入。其次是她在文学以及其他方面坚持不懈的学习,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吸取了许多宝贵的养料。三是由于她的勤奋。从她十几岁开始发表文章到她逝世,一直笔耕不辍,坚持写作近八十年。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课堂小结:

7、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提出来与同学交流。

【课堂练习】

1、填空。

①、《观舞记》的作者是 ,原名 , 作家。代表作品 ,诗集 、 。

②、《安塞腰鼓》也是写舞的,同本文比较,在舞蹈风格上:《安塞腰鼓》主要表现 之美,《观舞记》主要表现 之美。(各填两个字)

① 心 谢婉莹 现代《再寄小读者》《繁星》《春水》②阳刚;阴柔

2、阅读15—18段(p136-137)的文字,回答问题。

(1)、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飞动的‘美”’的?

作者从她们的身体、服饰、神态、心灵等方面来表现印度舞蹈的“飞动的美”。

(2)、文中主要运用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蹈的?请举例说明。

主要运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如:“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

(3)、“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艺术上的交流,能增强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扎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卡拉玛姐妹也一样,“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没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没有印度悠久文化历史的内涵,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不会这样美妙动人。


8、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观舞记》导学案

同学们,当你拿到这份学案时,就是你在为自己的学习在耕耘!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相信大家会在以下各个学习环节中辛勤“耕耘”都收获自己的学习成果!

预习案

(一)预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中的生词意义,注释拼音准确朗读。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大意。

3、学习作者是怎样描写舞蹈的(重在理解描写方法的运用)

(二)预习步骤

1、朗读课文,注释拼音,理解词语

2、印度舞是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朗读课文时注意理解文中是如何抓住了这一个特点的。如句子: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文段,给同学朗读, 请同学评价以下(展示朗读)

4、轻声朗读,勾画文句并填空:

她……用她髻上的( ),腰间的( ),用她( )的舞步,( )的铃声。

我们看她忽而( ),表现出( );忽而( ),表现出( );忽而( ),表现出( );忽而( ),表现出( );忽而( ),表演着( );忽而( ),使人( )

就是草木禽兽:如莲花的 、小鹿的 、

孔雀的 ,都能

作者认为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如此优美,其中主要的根源在

当卡拉玛姐妹要回去了,作者的感情是

这样的文句是:

阅读完本课文后,你自己还有什么发现吗?或者有什么疑问?写下来请教以下同学或者老师。然后自己对自己学习作个简评。

探究案

探究目标

1、精读文段,深入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

2、学习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运用生动准确的词语表达思想感情。

3、结合背景理解作者对印度人民真挚的感情。

(二)探究步骤

1、快速阅读课文,勾画运用了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的文句、段。并分别写两例:

2、文中写卡拉玛姐妹舞蹈,重点在: ,主要抓住了她的

来写的。文中借白居易的诗句“

”,来表现 ,

这属于 的修辞方法。

3、作者看了这舞蹈后,她的体会是: 。

文中表达的感情主要是: ,其中的文句有:

4、文章准确运用词语,表现心中感受舞蹈的“ ”的美。

如:用 形容神态。

用 形容动作。

5、文章运用大量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写几句:

6、请将自己的以上学习成果与同学交流并展示一下,相信自己做的是正确的,

三、检测案:

1、再读第2—6自然段,仿照这样的句式写一组句子。

2、文章哪些句子看出作者是在欣赏印度舞蹈:

。作者是怎样形容第一次看到印度的

,这是( )修辞方法,表现了当时 的心情。

3、作者为什么说感谢印度人民,答:

。感谢什么?答:

四、请个同学对你的学习情况写句评语:(评价人: )

9、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19 观舞记》导学案

19 观舞记
【预习案】
一、材料链接
1. 作者简介
冰心(1900.10一1999.2),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五四”时,她开始写小说、诗歌。她的散文语言清新秀丽,自成一体,称为“冰心体”,影响很大。许多作品被译成英、法、日、俄等多种文字,主要作品有《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诗歌《春水》《繁星》等。
2. 作品简介
《观舞记》是冰心写于五十年代后期的一篇散文。当时中印两国的来往比较频繁,在国际上有着许多的共同的立场和观点,特别是1955年万隆会议的召开,更进一步促进了中印关系的发展。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冰心以一场异国风情表演——印度舞蹈为题材,写下了这篇散文。冰心的散文《观舞记》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来北京的表演实况,浓妆艳抹地描绘了舞台上姐妹的服饰、身段、神态和舞姿,作者倾尽全力调动了文学技艺,写得珠光宝气,光彩照人。
二、预习自测
1. 为下列粗体字注音
斗薮( ) 粲然( ) 尽态极研( ) 花鬘( ) 嗔视( ) 雏凤( )
浑身解数( ) 褶裙( ) 叱咤( )( )风云 颦蹙( )( )
2. 解释下列词语
叱咤风云:
尽态极妍:
浑身解数:
息息相通:
3.有感情朗读课文,找出描写印度舞蹈特点的语句,并用一个精辟的词语进行概括。
【探究案】
一、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这一点的?
二、文章从第11段才正式叙写观舞经过 ,前面铺叙的文字有什么作用吗?写卡拉玛姐妹出场前,先写“台中间小桌上供奉着一尊湿婆天的舞像,两旁是燃着的两盏高脚铜灯,舞台上的气氛是静穆庄严的”这个细节有什么用意?
三、细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妙的语段,仔细体会(提示:可以从修辞、用词、表达方式、情感等方面入手)
【拓展案】
一、本单元我们学过另一篇写舞蹈的文章《安塞腰鼓》,请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提示:从内容、语言的表达、主题、结构等方面进行比较)

10、《拟行路难》导学案(包含教师用学案和学生用学案)

《拟行路难》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4、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5、学会比较阅读

【学习重点】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学习难点】

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学习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2)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3)解释题意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富有感情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3.请尝试翻译本诗,要求创设意境,语言优美,表述连贯通顺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也是有命的(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二、把握情感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明确: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诗的前四句不言愁,第五、六句借酒浇愁、用歌断愁,第七句是一个大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紧接着第八句,又是一个急转,“不敢言”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却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古诗源》)

2、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这是古代的血统论

(分析: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

3、“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着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了高潮

4、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5、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延伸拓展:

1、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诗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有哪些影响?

【明确】

作者的《拟行路难》对李白的《行路难》很有影响

从思想内容看,都是写怀才遇的悲愤不平的感情

从语言风格看,都得力于汉乐府的影响语言质朴,用近乎口语的文字表现深邃的诗意

2、谈谈你对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现象的认识

四.当堂检测

默写《拟行路难》

五.学习反思

2、推荐阅读: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1)找出这首诗的诗眼?

【明确】忧思

(2)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明确】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来弹琴),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来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3)诗人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如此忧思?(引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答)

【明确】三国魏晋时人公元249年,司马懿杀曹爽,专国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魏帝曹芳,立曹髦公元260年,司马昭杀曹髦,立曹奂死后,由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阮籍就是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与周旋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详细内容见补充资料)

七、作业布置:

附:鉴赏资料

1、《拟行路难》

《拟行路难》着重表现诗人在门阀制度压抑下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不平

诗歌开首两句由泻水于地起兴,以水流方向的不一,来喻指人生穷达的各殊这是一个很有名的比喻,它能够从平凡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即以水流方向各别来显示人生遭际的殊异,耐人咀嚼,叫人感悟

次二句承接上文:既然人的贵贱穷达就好比水流的东西南北一样,是命运注定、不可勉强的,那又何必烦愁苦怨、长吁短叹不已呢?表面上,这是叫人们放宽心胸,承认现实,其实内里蕴蓄着无限的酸辛与愤慨这关键就在一个“命”字上大“命”当头,谁还能强争强求?只能听凭它贵者自贵,贱者自贱但反过来问一声:“命”就真的那么公正合理吗?为什么人人必须服从它呢?低头认“命”,原是无可奈何的事;把社会生活中一切不正常的现象归之于“命”,这本身就包含着无言的控诉

再往下,诗思的发展仍然循着原来的路子认了“命”,就应设法自我宽解,而喝酒正是消愁解闷的好办法我们的诗人于是斟满美酒,举起杯盏,大口大口地喝将起来,连歌唱《行路难》也暂时中断了,更不用说其余的牢骚和感叹

那末,矛盾就此解决了?诗还用得着写下去吗?“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陡然翻转,用反诘语气强调指出:活着的心灵不同于无知的树木、石块,怎么可能没有感慨不平!简简单单七个字,把前面诸种自宽自解、认命听命的说法一笔抹倒,让久久掩抑在心底的悲愤之情如火山般喷射出来,其热度和力度足以令人震颤

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扔下手中的酒杯,横眉怒目,拍案而起,正要面对不公平的命运大声抗辩可是,他并未由此再进一步发泄这种感愤,却轻轻一掉,用“吞声踯躅不敢言”一句收结全诗,硬是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重又吞咽下去“不敢言”三字蕴藏着无穷的含意,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愤激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愈是不敢言说,愈见出感愤的深切经过诗篇结末两句这样一纵一收、一扬一抑,就把诗人内心悲愤难忍、起伏顿宕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套用一句老话,谓之“笔力足以扛鼎”

这首诗在音节上也有它独到的地方它不像前面第一、第三首诗采用纯七言句,而是用的长短相间的杂言体杂言似乎不及七言整齐,但有个好处,就是能灵活组织句子,便于选择合适的声腔,以配合文情的传递本诗头上六句正是巧妙地运用了五七言句式的交错,建构起一短一长、一张一弛的节奏形式,给人以半吐半吞、欲说还休的语感而到了结尾处,则又改为连用七言长调,有如洪水滔滔汩汩地涌出闸门,形成了情感的高潮声情并茂,可以说是鲍照乐府歌行的一大特点,它对唐人歌行体诗篇也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细心玩味

——选自《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第759—760页,上海辞书出版社

《拟行路难》导学案学生用案

【学习目标】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4、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5、学会比较阅读

【学习重点】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学习难点】

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学习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2)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3)解释题意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富有感情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3.请尝试翻译本诗,要求创设意境,语言优美,表述连贯通顺

二、把握情感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2、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3、“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4、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5、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三、延伸拓展:

1、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诗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有哪些影响?

2谈谈你对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现象的认识

四.当堂检测

默写《拟行路难》

五.学习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