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蝈蝈》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绿色蝈蝈》教学设计一等奖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的文艺笔调,通过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及拟人手法的运用,把蝈蝈的外形叫声及习性写得活灵活现,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通过快速阅读归纳课文内容。
2、通过诵读品味生动优美的语言,并说说其作用,并积累美词佳句。
3、培养仔细观察事物的习惯,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以及关爱动物,尊重生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2、掌握描写动物的具体方法。
【教学设想】
利用多媒体引起学生对动物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运用快速阅读的一般规律,有效地寻找介绍动物的有效信息;通过诵读品味生动优美的语言,培养语感;通过观察动物画面,进行片断写作。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相应的课件,寻找动物特别是蝈蝈的图片资料,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课件备用。
学生:预习词语,查找资料,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并准备向同学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动物。
【教学课时】
一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画面)
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的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现在请大家来讲一讲你所熟悉的一种昆虫。(学生自由发言)
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的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二、作者介绍(出示法布尔的图片)
法布尔(JEAN·HENRI FABRE),1823年12月21日生于法国南部一个小山村。从孩提时代起就表现出对昆虫和自然的喜爱,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敏锐的观察力。通过自修,他取得数学,物理学,博物学学士学位,任博物馆馆长。他在南法塞西尼翁村买了一小块地,命名为“荒石园”,开始专心观察,研究昆虫,写成十册《昆虫记》。关于昆虫的研究受到达尔文的推崇,赞誉为“无与伦比的观察家”。91岁时过世。
三、检查预习,词语学习
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课件中显示红色)
狩()猎喧嚣()篡()夺劫()掠
窸窣()开膛()破肚篝()火嗉()囊
吮()取唾()液喑哑()静谧()
螽()斯莴苣()颚()喙()
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速读课文,讨论并完成下列问题:
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些习性?
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有什么称呼,什么效果?
学生思考讨论后交流:
1、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2、习性:蝈蝈的叫声和食性(重点)
称呼:捕蝉时狂热的狩猎者
笼中观察实验对象我笼里的囚犯生动形象
吃蝉肉时蝉的屠夫
再读课文,自由质疑。
1、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2、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在学生的讨论研究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
教师总结指导:
也许有的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也许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的写作特点:文艺笔调生动;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比较突出特征。
五、欣赏画面,进行片断写作
观察下面这两组图,请同学们灵活运用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比喻等,写一个有关动物的片断。请注意表达出真情实感。
六、作业布置
阅读《能歌善舞的昆虫》(图片,文章)
课文第10段“同类相食”中,“我从来没有见过象螳螂那样捕杀姊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径”,如今,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科学界已有不少异议,请阅读《螳螂杀夫冤枉》,发表自己的看法。
【板书设计】
绿色蝈蝈
法布尔
捕蝉外表漂亮,匀称,优美
蝈蝈演唱声音喑哑,清脆,柔和喜爱
吃食喜肉和甜食,同类相食
2、《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的文艺笔调,通过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及拟人手法的运用,把蝈蝈的外形叫声及习性写得活灵活现,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通过快速阅读归纳课文内容。
2、通过诵读品味生动优美的语言,并说说其作用,并积累美词佳句。
3、培养仔细观察事物的习惯,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以及关爱动物,尊重生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2、掌握描写动物的具体方法。
【教学设想】
利用多媒体引起学生对动物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运用快速阅读的一般规律,有效地寻找介绍动物的有效信息;通过诵读品味生动优美的语言,培养语感;通过观察动物画面,进行片断写作。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相应的课件,寻找动物特别是蝈蝈的图片资料,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课件备用。
学生:预习词语,查找资料,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并准备向同学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动物。
【教学课时】
一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画面)
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的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现在请大家来讲一讲你所熟悉的一种昆虫。(学生自由发言)
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的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二、作者介绍(出示法布尔的图片)
法布尔(JEAN·HENRI FABRE),1823年12月21日生于法国南部一个小山村。从孩提时代起就表现出对昆虫和自然的喜爱,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敏锐的观察力。通过自修,他取得数学,物理学,博物学学士学位,任博物馆馆长。他在南法塞西尼翁村买了一小块地,命名为“荒石园”,开始专心观察,研究昆虫,写成十册《昆虫记》。关于昆虫的研究受到达尔文的推崇,赞誉为“无与伦比的观察家”。91岁时过世。
三、检查预习,词语学习
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课件中显示红色)
狩()猎喧嚣()篡()夺劫()掠
窸窣()开膛()破肚篝()火嗉()囊
吮()取唾()液喑哑()静谧()
螽()斯莴苣()颚()喙()
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速读课文,讨论并完成下列问题:
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些习性?
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有什么称呼,什么效果?
学生思考讨论后交流:
1、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2、习性:蝈蝈的叫声和食性(重点)
称呼:捕蝉时狂热的狩猎者
笼中观察实验对象我笼里的囚犯生动形象
吃蝉肉时蝉的屠夫
再读课文,自由质疑。
1、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2、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在学生的讨论研究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
教师总结指导:
也许有的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也许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的写作特点:文艺笔调生动;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比较突出特征。
五、欣赏画面,进行片断写作
观察下面这两组图,请同学们灵活运用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比喻等,写一个有关动物的片断。请注意表达出真情实感。
六、作业布置
阅读《能歌善舞的昆虫》(图片,文章)
课文第10段“同类相食”中,“我从来没有见过象螳螂那样捕杀姊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径”,如今,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科学界已有不少异议,请阅读《螳螂杀夫冤枉》,发表自己的看法。
【板书设计】
绿色蝈蝈
法布尔
捕蝉外表漂亮,匀称,优美
蝈蝈演唱声音喑哑,清脆,柔和喜爱
吃食喜肉和甜食,同类相食
3、《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的文艺笔调,通过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及拟人手法的运用,把蝈蝈的外形叫声及习性写得活灵活现,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通过快速阅读归纳课文内容。
2、通过诵读品味生动优美的语言,并说说其作用,并积累美词佳句。
3、培养仔细观察事物的习惯,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以及关爱动物,尊重生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2、掌握描写动物的具体方法。
【教学设想】
利用多媒体引起学生对动物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运用快速阅读的一般规律,有效地寻找介绍动物的有效信息;通过诵读品味生动优美的语言,培养语感;通过观察动物画面,进行片断写作。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相应的课件,寻找动物特别是蝈蝈的图片资料,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课件备用。
学生:预习词语,查找资料,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并准备向同学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动物。
【教学课时】
一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画面)
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的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现在请大家来讲一讲你所熟悉的一种昆虫。(学生自由发言)
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的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二、作者介绍(出示法布尔的图片)
法布尔(JEAN·HENRI FABRE),1823年12月21日生于法国南部一个小山村。从孩提时代起就表现出对昆虫和自然的喜爱,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敏锐的观察力。通过自修,他取得数学,物理学,博物学学士学位,任博物馆馆长。他在南法塞西尼翁村买了一小块地,命名为“荒石园”,开始专心观察,研究昆虫,写成十册《昆虫记》。关于昆虫的研究受到达尔文的推崇,赞誉为“无与伦比的观察家”。91岁时过世。
三、检查预习,词语学习
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课件中显示红色)
狩( )猎 喧嚣( ) 篡( )夺 劫( )掠
窸窣( ) 开膛( )破肚 篝( )火 嗉( )囊
吮( )取 唾( )液 喑哑( ) 静谧( )
螽( )斯 莴苣( ) 颚( ) 喙( )
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速读课文,讨论并完成下列问题:
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些习性?
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有什么称呼,什么效果?
学生思考讨论后交流:
1、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2、习性:蝈蝈的叫声和食性(重点)
称呼:捕蝉时 狂热的狩猎者
笼中观察实验对象 我笼里的囚犯 生动形象
吃蝉肉时 蝉的屠夫
再读课文,自由质疑。
1、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2、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在学生的讨论研究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
教师总结指导:
也许有的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也许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本文的写作特点:文艺笔调生动;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比较突出特征。
五、欣赏画面,进行片断写作
观察下面这两组图,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比喻等,写一个有关动物的片断。请注意表达出真情实感。
六、作业布置
阅读《能歌善舞的昆虫》(图片,文章)
课文第10段“同类相食”中,“我从来没有见过象螳螂那样捕杀姊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径”,如今,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科学界已有不少异议,请阅读《螳螂杀夫冤枉》,发表自己的看法。
【板书设计】
绿色蝈蝈
法布尔
捕蝉 外表漂亮,匀称,优美
蝈蝈 演唱 声音喑哑,清脆,柔和 喜爱
吃食 喜肉和甜食,同类相食
4、《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速读课文,概述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体味文中美词佳句,试分析作用;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文章内容,并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创新训练】
通过本文主题,你对生命又有什么新的认识,请说给大家听。
【实践训练】
1、课余去户外静听虫鸣鸟啼,辨别这些声音,并用一段话形象的描写出来。
2、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昆虫。
【主要教法】
直观教学,互动式教学法。
【学法指导】
教师可让学生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通过绘画,制作出有关蝈蝈的形象,以便学生直观的形象理解,布置学生课下认真进行观察,准备向其他同学介绍一种自己最熟悉的小动物。
【板书设计】
绿色蝈蝈
法布尔
(科学小品文)
绿
色 特征:漂亮、嫩绿、苗条、匀称 拟人
蝈 生动
蝈 习性:叫声—柔和,捕蝉—为食
【教学设计】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出示课题:绿色蝈蝈。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学生交流有关蝈蝈的文章与图片,学生整体了解感知蝈蝈。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⑴ 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⑵ 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以上要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
教师指导:蝈蝈的外形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三、研读探究
学生再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等。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 师生在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教师可总结指导。
1、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2、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师: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因为它能给人以形象生动的感受;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学生设疑:
1、蝈蝈的叫声非常的优美,但是蝈蝈的发生器官与人的发生器官有何不同?
2、如何看待动物中的同类相食这种现象?
四、课堂练习
1、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2、研讨与练习1。
五、小结
《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阅读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学知识,而且可以体味到浓厚的文学色彩,从中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理解、体味说明文的情趣。在课堂中,学生设疑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很有探讨价值的问题,今后要继续保持着一个环节。
六、作业
1、读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节选本。
2、以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
3、读一读、写一写。
七、预习指导
1、预习第19课《月亮上的足迹》。
2、搜集登月的有关资料。
八、课堂回顾
5、《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今天小编分享的是《绿色蝈蝈》教学设计,大家一起来分享下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通过速读,抓住事物的特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整体感知、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通过品味、鉴赏的方式体会生动说明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法布尔的科学探索精神,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生动说明的方法。
2、体味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本文传神的语言。
教学难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研讨法、谈话法、活动法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感知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清字词的读音及含义,解决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
2、预习了解课文内容,捕捉第一印象,找出本文最吸引你的地方。
一、导入新课:
伴随着这优美的乐曲,我们走进了今天的课堂。能不能说说你都听到了什么声音?(森林里各种小动物、昆虫的鸣叫声)这些昆虫隐藏在茂盛的草丛里、浓密的树叶里,欢快地歌唱。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或研究过小昆虫呢?看来,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的确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趣味,都是伴随我们成长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就去拜访这些朋友中的一位——绿色蝈蝈。(板书课题)
二、预习交流:
1、字词交流。
2、请大家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法布尔的情况交流一下。
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1823年出生于法国一户普通农民之家。从小迷恋大自然。在他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通过自学,获得自然博士学位。1875年开始著作《昆虫记》,1880年后的35年里一直在“荒石园”中从事昆虫学研究工作,1915年11月去世,留有《昆虫记》共十卷二百万字。
《昆虫记》: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整部作品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一版再版,直到百年之后还会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
鲁迅说:《昆虫记》是“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更有趣味,更有意义。
达尔文评价说:难以效法的观察家。
他还被法国文学界誉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推荐他为诺贝尔奖候选人。(这些称号,对法布尔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3、谁能介绍一下绿色蝈蝈?(身体呈绿色或褐色,腹部较大,翅膀短,四肢强壮有力,善于跳跃。雄的前翅有发音器,能发出清脆的叫声。)
三、整体感知:
法布尔是怎样介绍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
1、速读课文,思考一个问题。
文章介绍了蝈蝈哪些方面的特点?重点是写哪一方面?
2、学生交流:声音特征、形体特征、食性等。
形体:漂亮、苗条、匀称。
叫声:喑哑、尖锐、急促、清脆、柔和。
食性:喜欢吃蝉,爱吃甜食,偶尔也吃一点儿水果、青草。
居住特点:和睦共居
3、小结蝈蝈在外形、叫声、食性等方面的特点。
师小结:作者抓住了绿色蝈蝈的特征,详略得当地进行介绍,使我们获得了有关蝈蝈的科学知识。
四、质疑探究:
浏览课文,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
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
1、文中多次变换对蝈蝈称呼,有什么表达效果?(当蝈蝈捕蝉时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的时候称“蝉的屠夫”。作者这样变换称呼,使文章更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师:你分析得真好,的确是这样。作者将蝈蝈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感有性格,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2、开头作者是怎么引出蝈蝈的?这样写的好处。(开头第一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忘记去观察昆虫。“我独自一人”说明作者对他热爱的事业的执着。第2段写蝉在夜晚不再鸣叫,它要休息了。突然,蝉的一声哀号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蝈蝈。这样写别具匠心,富有情趣。)
3、如何看待动物中的同类相食这种现象?(作为一篇科学性的说明文,应当要准确的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不能因自己的好恶进行取舍,这正是法布尔严谨的工作态度的体现。)
4、为什么作者要先写蝈蝈的叫声?(先写叫声——黑夜中的法布尔要确定自己身边有蝈蝈存在,首先是听到了蝈蝈的叫声,而不是看到了蝈蝈。所以,先写蝈蝈的叫声符合逻辑,使文章的走势显得自然而得体。)
五、品味语言: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励学生自主展示,初步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
1、我这里有一段描写蝈蝈叫声的文字,请跟第三段比较一下,看看你更喜欢哪一段,说说理由。(投影显示)
夜色降临,蝈蝈出来了。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绿叶丛中,蝈蝈在叫。声音较低,在连续不断的低声中,时不时发出一阵尖锐、急促的声音。
2、生结合课文分析、感悟,师生评价。(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比较,体会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
3、文中其他段落也有很多生动的描写,找出来,细细品味。
4、法布尔先生为什么能将绿色蝈蝈写得如此生动、活泼呢?
因为他非常喜爱绿色蝈蝈。因为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因为他善于观察和想像。
师小结:是的,他是抓住了声音、形态、食性方面的特点来进行形象细致地介绍的。并且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更重要的是他倾注了对昆虫生命的满腔尊重与热爱。
六、拓展延伸:
法布尔笔下的蝈蝈如此可爱,我们的感情一定发生了变化。它们不再是小昆虫,而是可爱的小精灵,是我们的好朋友。就让我们来学习作者的写法,用生动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一种你喜爱的小动物的某一个特点。
七、课堂小结:
1、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2、师小结:
法布尔笔下的蝈蝈是鲜活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蝈蝈的鸣唱给大自然增添了一串串美妙的音符,而法布尔则以睿智的哲思,求真的探索为人类奉献了一枚枚智慧之果。建议大家课后读一读《昆虫记》,你会有更多的收获。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绿色蝈蝈》说课稿
一、说教材:
《绿色蝈蝈》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内自读篇目。第四单元课文主要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本文出自法国的著名的昆虫学家、作家法布尔的巨著《昆虫记》,可谓名家名篇。它是一篇观察随笔,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采用生动的文艺笔调,通过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及拟人手法的运用,把蝈蝈的外形叫声及习性写得活灵活现,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文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结合。
根据本文的内容和表达的特点,本文的教育价值就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法布尔的笔触去感受奇妙的昆虫世界;在阅读中学会概括要点、品味语言、学会生动地表达;同时,通过阅读来走进“昆虫之父”法布尔,既可以感受他的探究精神,又可以通过品味他生动自然的语言来感受那浓浓的生命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是必要的,而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渗透一定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二、说教法
对本单元的教学,我们希望实现以下目标:
情感和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知识和能力目标: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中要注意几个方面:注意兼顾三个维度,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淡化文体,强调综合,以培养阅读能力和研究能力为主;注意结合自己所处的地域灵活处理课文内容;多以讨论课或探究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本文是一篇观察随笔,又是一篇优美散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语言优美,拟人手法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这一点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品味,并在实践中运用。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昆虫记》中的其他作品。作为六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的科技小品文,对学生增强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领悟科学精神有着很强的教育作用。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说教学程序:
本文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对于昆虫,还不一定所有的学生都喜欢,所以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引导他们进入昆虫世界,要让学生学会不仅能读懂这一篇文章,还应该教会学生会读这一类现代科技小品文,并善于整理知识和拓展知识。
由于本课篇幅较长,生字词较多,可以让学生先通过预习了解课文内容,扫除文字障碍。为此,我们可以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激发同学们对昆虫的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使学生能真正地自主、合作式地进行学习。基于这一思考,将“整体感知”。“品味语言”、“质疑探究”这几部分共同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一、导入新课: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预习交流:
交流搜集的有关法布尔及《昆虫记》相关资料。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思考:
文章介绍来的蝈蝈哪些方面的特点?重点是写哪一方面?
2、学生交流。
师小结:作者抓住了绿色蝈蝈的特征,详略的当地进行介绍,使我们获得了有关蝈蝈的科学知识。
四、品味语言: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励学生自主展示,初步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
1、我这里有一段描写蝈蝈叫声的文字,请跟第三段比较一下,看看你更喜欢哪一段,说说理由。(投影显示)
夜色降临,蝈蝈出来了。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绿叶丛中,蝈蝈在叫。声音较低,在连续不断的低声中,时不时发出一阵尖锐、急促的声音。
2、生结合课文分析、感悟,师生评价。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比较,体会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
3、文中其他段落也有很多生动的描写,找出来,细细品味。
4、法布尔先生为什么能将绿色蝈蝈写得如此生动、活泼呢?
五、质疑探究:
再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此环节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敢于怀疑的科学精神。
六、拓展延伸:法布尔笔下的蝈蝈如此可爱,学习作者的写法,用生动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一种你喜爱的小动物的某一个特点。看谁写得好。
七、课堂小结:
1、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2、师小结: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绿色蝈蝈》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
6、《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快速阅读及概括信息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习惯,初步掌握观察的方法,能抓住事物的特点。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快速阅读,概括课文要点和特色;
2、学习观察的方法。
难点: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双体互促教学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猜谜:(课件展示)谜一:“小小诸葛亮,稳坐中军帐。布下八卦阵,捉拿飞来将。”谜二:“小姑娘,日夜忙,会抽丝。会织网;织出网来不捉鱼,提些小虫当口粮。”(学生猜谜后课件展示蜘蛛的画面)
大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把谜底给猜出来的呢?(引导得出结论:根据谜语中讲的特点以及自己平时的观察)对,介绍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今天,我们来学习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绿色蝈蝈》,看看他是如何发现蝈蝈的特点的,他又是如何来介绍蝈蝈的这些特点的。(板书:抓住事物特征;如何抓住特征;怎样介绍特征)
二、检查练习,积累字词。(课件出示练习)
gōu
篝 火
xuān xiāo
喧 嚣
yīn
暗 哑
cun
篡 夺
shǚn
吮 取
m
静 谧
ho
哀 号
shu
狩 猎
l
劫 掠
xī sū
窸 窣
三、快速阅读。概括要点治作讨论,探究方法。
1、快速阅读,概括要点。
A、快速阅读全文,找找看:文章介绍了蝈蝈哪些方面的特点?
B、学生阅读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后,教师借助课件展示蝈蝈形、色、声、食等方面的视觉、听觉形象,(配以文字),加深学生的印象。
C、最后,教师请学生谈谈他们进行快速阅读时的经验体会,从而引导总结出快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找中心句,抓关键词。(板书)
2、交流讨论,编写谜语。
A、教师再次用课件展示蝈蝈形、色、声、食等方面的视觉、听觉形象,学生6人一组进行交流、讨论:请根据蝈蝈外形、色彩、声音、食性等方面的特点合作编写一个以“蝈蝈”为谜底的谜语。
B、教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谜语,由学生进行评价,看谜语是否抓住了事物的特征,或进行补充修改。
四、再次速读,交流小结:
介绍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从本文的叙述和介绍中,大家想想,介绍特征时可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我们如何才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呢?
引导学生把握介绍事物特征的几个方面的内容:即形、色、声、食、味等,从而明确观察的着眼点或方法,为下一步的观察做准备。同时也引导他们认识到观察、思考、探索的重要意义。
(此为教学难点,应让学生充分讨论,注意针导学生联系生活。)
五、三次递读,探究方法。
在学生把握了蝈蝈特点并明白了观察的着眼点的基础上,教师先提问:作者在介绍蝈蝈的特点时,用了些什么手法?你觉得哪些地方值得你借鉴学习?
然后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行第三次速读,并进行讨论,从而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介绍事物特点时的两种手法L人拟人和对比,感悟文章的写作特色,从而解决如何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问题。
六、迁移训练,运用方法。
教师用课件展示兔子和松鼠两种动物的系列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结合自己平时对它们的了解,看看它们有哪些特点,并试着用拟人和对比手法口头介绍它们的某个特点。
七、交流归纳,小结学法。
教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说看,你从法布尔和同学们身上学到了的什么?
1、引导学生总结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细致的观察,抓住事物的特征,运用拟人和对比手法等),巩固知识、能力目标;
2、感受和学习作者仔细观察、勤于探索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巩固本课教学的情感、态度目标;
3、总结在学习中得到的学习经验(快速阅读的方法,观察的方法,讨论探究等),巩固过程、方法目标。
八、布置作业,培养兴趣。
1、课外选读法布尔的《昆虫记》中的文章,做好摘录笔记,并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我与法布尔的对话》。
2、课外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做好它的形、声、色、味、食等方面特征的观察笔记,并整理成一篇文章。
[板书设计]
绿色蝈蝈
法布尔
快速阅读方法:找中心句,抓关键词(筛选信息)
事物怎样介绍特征:拟人(生动形象)、对比(突出特点)
[评点]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恰当地利用教学资源来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头关于“蜘蛛”的两个谜语的运用,由于谜语内容和语言形式比较贴近学生的年龄,极易激发学生思考、探究事物特征的兴趣,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学习课文后,让学生合作编写谜语的活动,是开头谜语竞猜活动的发展和深人,它与开头互相呼应。,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着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实践的心理氛围,鲜明地体现了在课堂中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内涵。不足的是,教学目标显得不够具体。
7、《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建议】
1、找法布尔的《昆虫记》进行课外阅读,并做读书笔记。
2、注意学习、积累语言。
3、同学之间互相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动物。
【教学步骤】
(课前准备:教师可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并制作相应的课件,制作有关昆虫特别是蝈蝈的动画形象,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学生注意本课的语言积累,并注意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2、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以上要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三、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
教师指导明确蝈蝈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四、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
学生可再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等。
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
1、你最喜欢文章中的哪个段落?为什么?
2、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句子?为什么?
3、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4、在学生的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
5、教师总结指导:作者在文中运用了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形象生动的感受,充满了对蝈蝈的喜爱之情。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五、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请同学们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六、课后练习
1、读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节选本。
2、以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写一篇400字左右的小短文。
8、《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目标:
①能用简洁的语言梳理信息,概述内容。
②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
③激发探究兴趣,培养探究意识。
重点:a.培养阅读能力;b.体会语言特色。
设计:
一、导入
1、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的情景吧?也许你还记得夏夜捉萤火虫吧?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勤劳的蜜蜂,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也许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再跟随昆虫学家法布尔去认识一位新的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2、简介法布尔及《昆虫记》
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1823—1915年,1879年《昆虫记》第一卷问世,1880年开始搬进荒石园,写了一卷又一卷《昆虫记》,度过35年余生。鲁迅把《昆虫记》称作“讲昆虫的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3、你知道哪些关于蝈蝈的信息?(可引导学生查字典)
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三、速读课文,梳理信息
1、速读,你从文中获得了关于绿色蝈蝈哪些方面的信息?
2、用简洁语言归纳
声、形、斗、食、居
3、作者告诉你们的这些信息,他是怎么得来的?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并说说你的启示吗?(旨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探究意识)
四、研读,品语言
①师:《昆虫记》叙述生动流畅,文笔诙谐幽默,一出版即风靡世界,不但为小读者喜爱,成年读者也啧啧称赞。你能从文中体会到这一点吗?
②再读(默读),探究品味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质疑。
③小组交流,选代表发言。
④全班交流。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适时引导,注意把握两点:
a.对蝈蝈的称呼:如“狂热的狩猎者”、“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你还可以再送给蝈蝈其它的雅称吗?
b.拟人手法:亲切自然,形象生动,充满喜爱之情。
⑤小结写作特点:语言传神,生动,拟人形象,突出特征。
五、延伸
1、读罢此文,你一定也对蝈蝈多了几分了解和喜爱,假如要你给蝈蝈拍张特写,你最想拍它的什么状态?给你的图片怎样命名?
2、蝈蝈是一种昆虫,你能不能说几个有关昆虫的成语、俗语或诗句呢?(增加知识积累)
3、法布尔笔下的蝈蝈如此可爱,你可以学习作者的写法,用生动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一种你喜爱的动物吗?(简述后作课外练笔)
9、《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概括要点。
2、了解蝈蝈的外表特征和生活习性。
【教学重点】
感知课文,概括要点。
【教学难点】
变换人称的好处。
【课时】
一节。
【教学设想】
整体感知──研读赏析──体验拓展。
【教学手段】
多媒体电教平台。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看书中图片,观察蝈蝈,介绍它的外表特征。请学生就自己以往掌握的知识,介绍蝈蝈的习性。
二、学习课文
1、教师领读文后的“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
2、整体感知:
课文写了什么内容?由此看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介绍绿色蝈蝈的特征和习性。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对科学的探索创新精神。
三、研读赏析
1、读课文,理出各段大意。
(1)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有忘记去观察昆虫。
(2)蝉的哀号引出蝈蝈。
(3)介绍蝈蝈的声音。
(4~10)写蝈蝈的食物习性。
(11)写蝈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从不争吵。
2、速读课文,讨论并完成下列各题:
⑴ 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些习性?
⑵ 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有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⑶ 课文多处运用拟人手法,找出几个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讨论后交流:
⑴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作者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
⑵ 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等。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进,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 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作者不断变换称呼, 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⑶ “窃窃自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是拟人。这样写亲切自然,形象生动。
四、把课文再认真读一遍,画出自己认为最精彩的段落或句子。说出理由
五、体验拓展
同学之间互相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动物。
六、作业
去户外静听虫鸣鸟叫,辨别这些声音,并用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
【板书】
绿色蝈蝈
1、国庆仍观察昆虫。 ──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2、蝉号引出蝈蝈。
3、介绍蝈蝈的声音。 对科学的探索创新精神
4~10、蝈蝈的食物习性。
11、和睦共居,从不争吵。 拟人手法,亲切,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