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上的足迹》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月亮上的足迹》教案一等奖
1. 学习11课《莺》12课《月亮上的足迹》
2. 汉语知识:副词、连词、介词
3. 第三单元检测
11课《莺》
(一)文学常识
作者:法国博物学家,作家布封。布封自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的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自然史》,这是一部博物志,但它的语言优美,又不乏艺术的形象描绘,因而也有文学价值,课文就是选于此书。
作为科学家,布封颇受诋毁,作为文学家,却受到普遍的赞扬。他写的《自然史》笔锋富于感情,用形象的语言,作拟人的描写,生动活泼,至今仍为人们喜爱。
(二)基础知识
1. 读准字音
mái qī tián hē xǐ hán
阴霾 栖息 恬静 千呵万护 迁徙 涵养
2. 解释词语
阴霾: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
栖息:(鸟类)停留休息。
涵养:蓄积并保持。
恬静:安静。
迁徙:迁移。
(三)文章内容和结构
这篇科学小品,以文学的笔调,描绘了莺的活泼好动,生性胆小,善于歌唱的特点,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莺和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的由衷喜爱和赞美。
全文六个自然段:
第一段:冬天过去了,鸟类带来了初春的信息。
第二段:莺活跃,灵巧,轻盈,好动。
第三段:莺的毛色,大多为灰白色或褐色,显得暗淡缺少光彩。
第四段:莺在花园里,树丛中,菜园里栖息、繁衍、打闹。
第五段:莺生性胆小,但容易忘却,很快回到欢乐之中。
第六段:莺有着美妙的歌声,它歌唱幸福,人们为之动情。
12课《月亮上的足迹》
这篇纪实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现了人类探索太空的伟大气魄,赞美了人类的聪明才智。
全文可以按照事情的发展过程分为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4小节)写飞船升空前的准备。
第二部分(5—9小节)写飞船飞向月球。
第三部分(10—14小节)写登月舱登月成功。
第四部分(15—20小节)写飞船返回地球。
这几部分中第三部分是重点,在登月航登月成功,这段里记叙了宇航员做的六件事。
(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2)采集月壤和月岩。
(3)树立登月纪念碑。
(4)安装各种仪器。
(5)插上美国星条旗。
(6)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语法知识
(一)副词:
1. 副词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动作行为的范围、时间、频率、语气等或性质状态的程度的词。
2. 常用的副词
(1)表示程度的,如:很、更较、稍、最、太、极等。
(2)表示范围的,如:都、全、只、单、俱、仅、一共、统统等。
(3)表示时间的,如:才、已、刚、就、马上、立刻、永远、将要等。
(4)表示频率、重复的,如:又、也、再、常常、屡次、往往、还等。
(5)表示语气的,如:难道、竟、却、究竟、反而、果然、莫非等。
(6)表示情状的,如:刚巧、突然、偶尔、居然、仿佛、渐渐等。
(7)表示否定、肯定的,如:一定、确定、必然、不、非、没、否等。
3. 副词的功能特点
(1)副词主要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但不能修饰名词;如:“十分可爱”、“很讨厌”。
(2)有些副词还能起关联作用,把词、短语、分句组合起来。
例如:又说又笑
这种衣料花样既好看,价钱又十分便宜。
(二)连词:
1. 连词是连接词、短语、句子的词,用来表示并列、选择、转折、递进、因果等关系。
2. 常见的连词:
(1)表示并列:和、跟、与、同。如:战争与和平。你和他都是我的好朋友。
(2)表示选择的:或、或者。如:或打篮球,或踢足球,随你便。
(3)表示转折的:却、但是。如:困难是很大,但我们有必胜的把握。
(4)表示递进的:而且、并且。如:李小明不但迟到,还经常旷课。
(5)表示因果的:因为、所以、因此。如:因为我高兴,所以多喝了几盅。
(三)介词:
1. 介词经常用在名词、代词或者名词性短语前面,同这些词或短语一起修饰或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时间、处所、方向、对象、方式、目的、比较等。
2. 介词的功能特点。
(1)介词不能单用,这是最根本的语法特征。
(2)常常同名词、代词和名词短语组成介宾短语,可以表示如下意义:
① 表示处所、方向:自、从、往、朝、向、到、在、于
② 表示时间:从、自从、到、在、当、于
③ 表示目的:为、为了、为着
④ 表示对象:对、对于、关于、连、同、跟、和、把
⑤ 表示比较:比、同、跟、和
(3)有些词兼有动词和介词两种功能。如:
动词
介词
由
这件事不能由你。
他由家里出来。
向
葵花向太阳。
大家向你学习。
左
他在图书馆。
他在信中批评了我。
比
咱们比什么?
你比我强。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一. 选择题:
1. 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
A. 惩罚(chěng) 嵌入(qiàn) 孕育(yùn) 簌簌(sù)
B. 仪表(yí) 装置(zhì) 描摩(mé) 农谚(yàn)
C. 着陆(zhuó) 平衡(héng) 畸形(jī) 褐色(hè)
D. 殷墟(xū) 欢畅(chàng) 阴霾(lí) 怠惰(duò)
2. 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组是( )
A. 如醉如痴 不胜枚举 涵养 融化
B. 次第开放 哀草连天 装扮 蜉游
C. 不记其数 草木荣枯 恬静 延迟
D. 无忧无虑 怕案叫决 湿润 情致
3. 找出加点字读音相同的一项( )
A. 风和日丽 和盘托出 曲高和寡 和平共处
B. 一年半载 风雪载送 载歌载舞 千载难逢
C. 落井下石 落花流水 落落大方 不落痕迹
D. 差之毫厘 差强人意 参差不齐 相差无几
4. 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年年如是 风雪载途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A. 是这样 记载 解除 连续
B. 这样 充满 隐藏 连接
C. 像这样 装载 解除 连接
D. 判断动词 装载 隐藏 连续
5. 下列词语字形、读音、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翩然(piān rán):舞姿漂亮的样子。
少见多怪(shǎo jiàn duōguài):由于见识少,遇见平常的事也感到奇怪。
B. 孕育(yuèn yù):怀胎生育,文中用来比喻酝酿着新的事情。
目不识丁(mù bú shí dīng):形容人不识字。
C. 怠惰(dài duò):懒惰。
不胜枚举(bù shèng méi jǔ):例子很多,无法一一列出。
D. 情至(qíng zhì):情趣、兴致。
雅俗共赏(yǎsú gòng shǎng):文化高的和文化低的人都能欣赏。
6. 下列词语不完全是反义词的一组是( )
A. 光明——黑暗 伟大——渺小
B. 文明——野蛮 单纯——复杂
C. 平坦——崎岖 批评——表扬
D. 迅速——缓慢 聪明——傻子
7. 下面句子中对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分析正确的一句是( )
A. 西洋人把织女星和附件的几颗星连在一起,成为一架七弦琴的样子,把它叫做天琴座。这句话给“天琴座”下了定义。
B. 光年是天文学上表示距离的单位,表示光一年所走的路程的长短。这句话给“光年”下了定义。
C. 所谓小星,只不过我们看起来小,实际上有很多都比太阳还大。这句话给“小星”下了定义。
8. 下面破折号的用法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冷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B. 这中间一颗最亮最大的就是牛郎星——也叫做牵牛星。
C. 这速度和地球公转的速度——每秒钟29公里——差不多。
D. 尤其害怕遇到最危险的敌人——伯劳。
9. 以下句子中划线处应填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
得多。
(2)物候观测的数据 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 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3)若是我们一连几晚,每晚上都 牵牛星和织女星,就可以知道他们的关系位置是不变的。
(4)7月21日5点17分40秒,登月舱 地降落在月球上。
A. 灵巧 反馈 观测 稳稳
B. 灵活 反应 观看 安稳
C. 灵敏 反映 观察 平稳
D. 灵便 表现 观赏 安全
二. 判断题:
1. 说明文可以分为两类。说明实物的外形、功用、来源、内部结构及种属关系的说明文叫实物说明文;说明事物的因果关系、发展规律的说明文叫事理说明文。( )
2. “特征”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写说明文必须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来说明事物。( )
3. 说明文的语言有两种,一种是生动的说明,另一种是平实的说明。( )
4. 起连接作用的词就叫连词,如:同、跟、因为、经常等等。( )
5. 助词可以分为三类:结构助词、动态助词和语气助词。( )
三. 综合题:
1. 请将作者与对应的文章用横线连起来。
A. 《大自然的语言》 朱长超
B. 《卧看牵牛织女星》 布封
C. 《莺》 叶至善
D. 《月亮上的足迹》 竺可桢
2. 简答题: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中去掉“许多”可以吗?为什么?
(2)“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 ,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句中为什么要用“约”?
3. 下列句子语序应排列为
①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产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植物的影响。
②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③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④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四. 阅读题:
(一)
①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来去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②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③ 布谷鸟开始歌唱 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 阿公阿婆 割麦插禾 ④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 找出文中两组反义词。
(1) (2)
2. 给文中第③句话加上标点。
3. 写出“这样看来”中的“这”指代的内容。
4. 用“ ”划出这一语段的中心句。
5. 在文中用“‖”给语段分层并概括第二层意思。
6. 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吗?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在正确的说法后面画“√”
A. 能。因为这三句话都是拟人句,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
B. 不能。因为杏花、桃花都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能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
C. 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后者说的是夏天的物候现象。( )
D. 能。因为三句都是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 )
7.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表现了劳动人民聪慧和他们丰富的经验。
B. 形象地说明布谷鸟的叫声和农时的关系。
C. 举例说明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D. 语言轻松活泼,使文章浅显通俗。
8. 这段文字以优美的笔调说明了
9. 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请你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横线上。
(1) (2) (3)
(二)
①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差异。② 植物的( )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 )则越往高处越早。③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情况。④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⑤ 这叫逆温层。⑥ 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⑦ 在华南丘陵地区把热带作物( )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1. 括号内应填的词语依次是( )
A. 发芽、落叶、引种 B. 抽青、结果、移种
C. 开花、落叶、栽种 D. 抽青、落叶、引种
2. “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一句应插在( )处。
3. 语段中划线词语指代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这个因素:
特殊情况:
这个道理:
4. 语段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 )。
5. 划分层次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⑤⑥⑦
B. ①‖②③④⑤⑥⑦
C. ①‖②‖③④⑤⑥⑦
(三)
吃元宵
夜幕垂得更低了,窗外黑乎乎的,寒风尖叫着,而我们教室里却人声鼎沸,温暖如春。
现在正是我们班新年晚会的高潮。五彩的灯光和着欢快的乐曲变幻,一盏盏红灯在同学们手上随着歌声跳动,天花板上用纱布结成的彩带伴着欢声笑语翩翩起舞。
“最后一项,吃元宵!”主持人一宣布,我们几个负责煮元宵的可着了慌。我们刚才只顾着看节目,还不知元宵熟没熟呢。没办法,盛就盛吧。开始每人六个,还忙得过来,没想到有些吃得快的人又来要。他们几个大男生没带饭盒,就用水果盒盛,每次盛还要恳求“再多给几个!再多给几个。”董蒂蔓她们几个平时不声不响的女生,这会儿也不甘示弱,还一个劲说:“好吃,好吃!”吃完了还回味着说:“我还没有吃过这么香的元宵呢!”听着这声声叫好,看着同学们吃得有滋有味的样子,我也禁不住夹起一个,一咬,竟还生着,略带点苦味。望着眼前的这一张张笑脸,我真糊涂了。
记得去年的新年晚会,吃的是饺子。那三鲜的饺子馅是食堂小灶的师傅给调的,我们几个女同学包,忙了一个下午,半个晚上。可到了吃饺子时,教室里却没有多少人。有的说吃不下,有的说不好吃,没吃几个就都回家了。我们几个包饺子的同学更是气不打一处来,饺子倒掉了,闹得不欢而散。而现在,难道是那些爱挑剔的同学改了脾气?还是……
“还是大家一起吃得热闹,吃得香啊!”李刚一句话给我点破了迷津。是啊,初二时,我们班是乱班,像盘散沙。同学们都有自己的小算盘,谁也不把集体放在心上。一有集体活动,不但参加的人少,即使参加了也总有闹别扭、挑刺的。而今,通过整顿,我们班同学齐心合力拧成一股绳,又重新有了我们共同的“大家庭”。不论是运动会,还是年级活动,人人都想为班级出份力,争点光。谁要是再提班里的“旧事”,准会被大家哄得无地自容。只要是大家的事,谁都热心支持。这不,生元宵抢着吃,哈哈!不知怎的,我这么一想,嘴里的元宵竟变得又香又甜了。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和着( ) 迷津( )
2. 解释词语
人声鼎沸( )
3. 这篇短文的叙述线索是( )
A. 元宵 B. 吃元宵 C. 时间的推移 D. 热爱集体的精神
4. 第四段中从开头“到就回家了。”及第五段中“是啊,”至“总有闹别扭的。”从记叙顺序上说属 这部分内容与 形成的鲜明的对比,烘托了 这一中心。
5. “还是大家一起吃得热闹,吃得香啊!”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6. 这篇短文的中心思想是( )
A. 写元旦庆祝会的欢乐景象,表现同学们丰富多彩的生活。
B. 写元旦庆祝会上吃元宵,表现同学们热爱集体,赞美集体主义思想。
C. 写元旦庆祝会上同学们争着吃元宵,表现元宵比饺子更好吃。
D. 写元旦庆祝会同学们不嫌元宵又生又苦,表现同学们的宽容、大度。
7. 文中与“我也禁不住夹起一个,一咬,竟还生着,略带点苦味。”一句照应的句子是
与和去年新年晚会吃饺子,“不欢而散”相照应的句子是
。
【试题答案】
一. 选择题:
1. C 2. A 3. C 4. B 5. C 6. D 7. B 8. A 9. C
二. 判断题:
1. × 2. √ 3. √ 4. × 5. √
三. 综合题:
1.
A.《大自然的语言》 朱长超
B.《卧看牵牛织女星》 布封
C.《莺》 叶至善
D.《月亮上的足迹》 竺可桢
2.
(1)不可以。“许多说明数量多,但有范围,不是所有的农谚都包含物候现象。”
(2)“约”表示大连在北京以南大约的位置。并不是正好一度。
3. ② ③ ④ ①
四. 阅读题:
(一)
1.(1)荣——枯 (2)去——来
2. ,:“ ,。”
3. “杏花开了……割麦插禾。”
4.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5. ①‖②③‖④具体写物候现象对人类的启示作用。
6. B 7. C
8. 自然现象同物候的关系
9.(1)传语 (2)暗示 (3)唱歌
(二)
1. D 2. ⑤⑥句之间
3. 这个因素:春夏雨季高处比低处冷,植物生产高处比低处慢,秋天高处比低处冷,落叶也早。
特殊情况: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天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个道理:逆温层现象。
4. 下定义:举例子 5. B
(三)
1. hè;jīn 2. 人声喧闹 3. B
4. 插叙;同学们争先恐后吃元宵;热爱集体
5. 反映大家爱集体,乐于参加集体活动
6. B
7. 我们刚才只顾着看节目,还不知元宵熟没熟;吃饺子时,教室里却没多少人,在的同学也都说不好吃,吃不下,没吃几个就回家了。
2、《莺》《月亮上的足迹》教案及练习
1. 学习11课《莺》12课《月亮上的足迹》
2. 汉语知识:副词、连词、介词
3. 第三单元检测
11课《莺》
(一)文学常识
作者:法国博物学家,作家布封。布封自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的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自然史》,这是一部博物志,但它的语言优美,又不乏艺术的形象描绘,因而也有文学价值,课文就是选于此书。
作为科学家,布封颇受诋毁,作为文学家,却受到普遍的赞扬。他写的《自然史》笔锋富于感情,用形象的语言,作拟人的描写,生动活泼,至今仍为人们喜爱。
(二)基础知识
1. 读准字音
mái qī tián hē xǐ hán
阴霾 栖息 恬静 千呵万护 迁徙 涵养
2. 解释词语
阴霾: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
栖息:(鸟类)停留休息。
涵养:蓄积并保持。
恬静:安静。
迁徙:迁移。
(三)文章内容和结构
这篇科学小品,以文学的笔调,描绘了莺的活泼好动,生性胆小,善于歌唱的特点,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莺和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的由衷喜爱和赞美。
全文六个自然段:
第一段:冬天过去了,鸟类带来了初春的信息。
第二段:莺活跃,灵巧,轻盈,好动。
第三段:莺的毛色,大多为灰白色或褐色,显得暗淡缺少光彩。
第四段:莺在花园里,树丛中,菜园里栖息、繁衍、打闹。
第五段:莺生性胆小,但容易忘却,很快回到欢乐之中。
第六段:莺有着美妙的歌声,它歌唱幸福,人们为之动情。
12课《月亮上的足迹》
这篇纪实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现了人类探索太空的伟大气魄,赞美了人类的聪明才智。
全文可以按照事情的发展过程分为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4小节)写飞船升空前的准备。
第二部分(5—9小节)写飞船飞向月球。
第三部分(10—14小节)写登月舱登月成功。
第四部分(15—20小节)写飞船返回地球。
这几部分中第三部分是重点,在登月航登月成功,这段里记叙了宇航员做的六件事。
(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2)采集月壤和月岩。
(3)树立登月纪念碑。
(4)安装各种仪器。
(5)插上美国星条旗。
(6)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语法知识
(一)副词:
1. 副词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动作行为的范围、时间、频率、语气等或性质状态的程度的词。
2. 常用的副词
(1)表示程度的,如:很、更较、稍、最、太、极等。
(2)表示范围的,如:都、全、只、单、俱、仅、一共、统统等。
(3)表示时间的,如:才、已、刚、就、马上、立刻、永远、将要等。
(4)表示频率、重复的,如:又、也、再、常常、屡次、往往、还等。
(5)表示语气的,如:难道、竟、却、究竟、反而、果然、莫非等。
(6)表示情状的,如:刚巧、突然、偶尔、居然、仿佛、渐渐等。
(7)表示否定、肯定的,如:一定、确定、必然、不、非、没、否等。
3. 副词的功能特点
(1)副词主要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但不能修饰名词;如:“十分可爱”、“很讨厌”。
(2)有些副词还能起关联作用,把词、短语、分句组合起来。
例如:又说又笑
这种衣料花样既好看,价钱又十分便宜。
(二)连词:
1. 连词是连接词、短语、句子的词,用来表示并列、选择、转折、递进、因果等关系。
2. 常见的连词:
(1)表示并列:和、跟、与、同。如:战争与和平。你和他都是我的好朋友。
(2)表示选择的:或、或者。如:或打篮球,或踢足球,随你便。
(3)表示转折的:却、但是。如:困难是很大,但我们有必胜的把握。
(4)表示递进的:而且、并且。如:李小明不但迟到,还经常旷课。
(5)表示因果的:因为、所以、因此。如:因为我高兴,所以多喝了几盅。
(三)介词:
1. 介词经常用在名词、代词或者名词性短语前面,同这些词或短语一起修饰或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时间、处所、方向、对象、方式、目的、比较等。
2. 介词的功能特点。
(1)介词不能单用,这是最根本的语法特征。
(2)常常同名词、代词和名词短语组成介宾短语,可以表示如下意义:
① 表示处所、方向:自、从、往、朝、向、到、在、于
② 表示时间:从、自从、到、在、当、于
③ 表示目的:为、为了、为着
④ 表示对象:对、对于、关于、连、同、跟、和、把
⑤ 表示比较:比、同、跟、和
(3)有些词兼有动词和介词两种功能。如:
动词
介词
由
这件事不能由你。
他由家里出来。
向
葵花向太阳。
大家向你学习。
左
他在图书馆。
他在信中批评了我。
比
咱们比什么?
你比我强。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一. 选择题:
1. 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
A. 惩罚(chěng) 嵌入(qiàn) 孕育(yùn) 簌簌(sù)
B. 仪表(yí) 装置(zhì) 描摩(mé) 农谚(yàn)
C. 着陆(zhuó) 平衡(héng) 畸形(jī) 褐色(hè)
D. 殷墟(xū) 欢畅(chàng) 阴霾(lí) 怠惰(duò)
2. 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组是( )
A. 如醉如痴 不胜枚举 涵养 融化
B. 次第开放 哀草连天 装扮 蜉游
C. 不记其数 草木荣枯 恬静 延迟
D. 无忧无虑 怕案叫决 湿润 情致
3. 找出加点字读音相同的一项( )
A. 风和日丽 和盘托出 曲高和寡 和平共处
B. 一年半载 风雪载送 载歌载舞 千载难逢
C. 落井下石 落花流水 落落大方 不落痕迹
D. 差之毫厘 差强人意 参差不齐 相差无几
4. 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年年如是 风雪载途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A. 是这样 记载 解除 连续
B. 这样 充满 隐藏 连接
C. 像这样 装载 解除 连接
D. 判断动词 装载 隐藏 连续
5. 下列词语字形、读音、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翩然(piān rán):舞姿漂亮的样子。
少见多怪(shǎo jiàn duōguài):由于见识少,遇见平常的事也感到奇怪。
B. 孕育(yuèn yù):怀胎生育,文中用来比喻酝酿着新的事情。
目不识丁(mù bú shí dīng):形容人不识字。
C. 怠惰(dài duò):懒惰。
不胜枚举(bù shèng méi jǔ):例子很多,无法一一列出。
D. 情至(qíng zhì):情趣、兴致。
雅俗共赏(yǎsú gòng shǎng):文化高的和文化低的人都能欣赏。
6. 下列词语不完全是反义词的一组是( )
A. 光明——黑暗 伟大——渺小
B. 文明——野蛮 单纯——复杂
C. 平坦——崎岖 批评——表扬
D. 迅速——缓慢 聪明——傻子
7. 下面句子中对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分析正确的一句是( )
A. 西洋人把织女星和附件的几颗星连在一起,成为一架七弦琴的样子,把它叫做天琴座。这句话给“天琴座”下了定义。
B. 光年是天文学上表示距离的单位,表示光一年所走的路程的长短。这句话给“光年”下了定义。
C. 所谓小星,只不过我们看起来小,实际上有很多都比太阳还大。这句话给“小星”下了定义。
8. 下面破折号的用法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冷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B. 这中间一颗最亮最大的就是牛郎星——也叫做牵牛星。
C. 这速度和地球公转的速度——每秒钟29公里——差不多。
D. 尤其害怕遇到最危险的敌人——伯劳。
9. 以下句子中划线处应填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
得多。
(2)物候观测的数据 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 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3)若是我们一连几晚,每晚上都 牵牛星和织女星,就可以知道他们的关系位置是不变的。
(4)7月21日5点17分40秒,登月舱 地降落在月球上。
A. 灵巧 反馈 观测 稳稳
B. 灵活 反应 观看 安稳
C. 灵敏 反映 观察 平稳
D. 灵便 表现 观赏 安全
二. 判断题:
1. 说明文可以分为两类。说明实物的外形、功用、来源、内部结构及种属关系的说明文叫实物说明文;说明事物的因果关系、发展规律的说明文叫事理说明文。( )
2. “特征”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写说明文必须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来说明事物。( )
3. 说明文的语言有两种,一种是生动的说明,另一种是平实的说明。( )
4. 起连接作用的词就叫连词,如:同、跟、因为、经常等等。( )
5. 助词可以分为三类:结构助词、动态助词和语气助词。( )
三. 综合题:
1. 请将作者与对应的文章用横线连起来。
A. 《大自然的语言》 朱长超
B. 《卧看牵牛织女星》 布封
C. 《莺》 叶至善
D. 《月亮上的足迹》 竺可桢
2. 简答题: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中去掉“许多”可以吗?为什么?
(2)“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 ,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句中为什么要用“约”?
3. 下列句子语序应排列为
①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产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植物的影响。
②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③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④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四. 阅读题:
(一)
①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来去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②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③ 布谷鸟开始歌唱 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 阿公阿婆 割麦插禾 ④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 找出文中两组反义词。
(1) (2)
2. 给文中第③句话加上标点。
3. 写出“这样看来”中的“这”指代的内容。
4. 用“ ”划出这一语段的中心句。
5. 在文中用“‖”给语段分层并概括第二层意思。
6. 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吗?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在正确的说法后面画“√”
A. 能。因为这三句话都是拟人句,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
B. 不能。因为杏花、桃花都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能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
C. 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后者说的是夏天的物候现象。( )
D. 能。因为三句都是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 )
7.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表现了劳动人民聪慧和他们丰富的经验。
B. 形象地说明布谷鸟的叫声和农时的关系。
C. 举例说明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D. 语言轻松活泼,使文章浅显通俗。
8. 这段文字以优美的笔调说明了
9. 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请你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横线上。
(1) (2) (3)
(二)
①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差异。② 植物的( )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 )则越往高处越早。③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情况。④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⑤ 这叫逆温层。⑥ 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⑦ 在华南丘陵地区把热带作物( )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1. 括号内应填的词语依次是( )
A. 发芽、落叶、引种 B. 抽青、结果、移种
C. 开花、落叶、栽种 D. 抽青、落叶、引种
2. “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一句应插在( )处。
3. 语段中划线词语指代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这个因素:
特殊情况:
这个道理:
4. 语段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 )。
5. 划分层次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⑤⑥⑦
B. ①‖②③④⑤⑥⑦
C. ①‖②‖③④⑤⑥⑦
(三)
吃元宵
夜幕垂得更低了,窗外黑乎乎的,寒风尖叫着,而我们教室里却人声鼎沸,温暖如春。
现在正是我们班新年晚会的高潮。五彩的灯光和着欢快的乐曲变幻,一盏盏红灯在同学们手上随着歌声跳动,天花板上用纱布结成的彩带伴着欢声笑语翩翩起舞。
“最后一项,吃元宵!”主持人一宣布,我们几个负责煮元宵的可着了慌。我们刚才只顾着看节目,还不知元宵熟没熟呢。没办法,盛就盛吧。开始每人六个,还忙得过来,没想到有些吃得快的人又来要。他们几个大男生没带饭盒,就用水果盒盛,每次盛还要恳求“再多给几个!再多给几个。”董蒂蔓她们几个平时不声不响的女生,这会儿也不甘示弱,还一个劲说:“好吃,好吃!”吃完了还回味着说:“我还没有吃过这么香的元宵呢!”听着这声声叫好,看着同学们吃得有滋有味的样子,我也禁不住夹起一个,一咬,竟还生着,略带点苦味。望着眼前的这一张张笑脸,我真糊涂了。
记得去年的新年晚会,吃的是饺子。那三鲜的饺子馅是食堂小灶的师傅给调的,我们几个女同学包,忙了一个下午,半个晚上。可到了吃饺子时,教室里却没有多少人。有的说吃不下,有的说不好吃,没吃几个就都回家了。我们几个包饺子的同学更是气不打一处来,饺子倒掉了,闹得不欢而散。而现在,难道是那些爱挑剔的同学改了脾气?还是……
“还是大家一起吃得热闹,吃得香啊!”李刚一句话给我点破了迷津。是啊,初二时,我们班是乱班,像盘散沙。同学们都有自己的小算盘,谁也不把集体放在心上。一有集体活动,不但参加的人少,即使参加了也总有闹别扭、挑刺的。而今,通过整顿,我们班同学齐心合力拧成一股绳,又重新有了我们共同的“大家庭”。不论是运动会,还是年级活动,人人都想为班级出份力,争点光。谁要是再提班里的“旧事”,准会被大家哄得无地自容。只要是大家的事,谁都热心支持。这不,生元宵抢着吃,哈哈!不知怎的,我这么一想,嘴里的元宵竟变得又香又甜了。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和着( ) 迷津( )
2. 解释词语
人声鼎沸( )
3. 这篇短文的叙述线索是( )
A. 元宵 B. 吃元宵 C. 时间的推移 D. 热爱集体的精神
4. 第四段中从开头“到就回家了。”及第五段中“是啊,”至“总有闹别扭的。”从记叙顺序上说属 这部分内容与 形成的鲜明的对比,烘托了 这一中心。
5. “还是大家一起吃得热闹,吃得香啊!”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6. 这篇短文的中心思想是( )
A. 写元旦庆祝会的欢乐景象,表现同学们丰富多彩的生活。
B. 写元旦庆祝会上吃元宵,表现同学们热爱集体,赞美集体主义思想。
C. 写元旦庆祝会上同学们争着吃元宵,表现元宵比饺子更好吃。
D. 写元旦庆祝会同学们不嫌元宵又生又苦,表现同学们的宽容、大度。
7. 文中与“我也禁不住夹起一个,一咬,竟还生着,略带点苦味。”一句照应的句子是
与和去年新年晚会吃饺子,“不欢而散”相照应的句子是
。
【试题答案】
一. 选择题:
1. C 2. A 3. C 4. B 5. C 6. D 7. B 8. A 9. C
二. 判断题:
1. × 2. √ 3. √ 4. × 5. √
三. 综合题:
1.
A.《大自然的语言》 朱长超
B.《卧看牵牛织女星》 布封
C.《莺》 叶至善
D.《月亮上的足迹》 竺可桢
2.
(1)不可以。“许多说明数量多,但有范围,不是所有的农谚都包含物候现象。”
(2)“约”表示大连在北京以南大约的位置。并不是正好一度。
3. ② ③ ④ ①
四. 阅读题:
(一)
1.(1)荣——枯 (2)去——来
2. ,:“ ,。”
3. “杏花开了……割麦插禾。”
4.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5. ①‖②③‖④具体写物候现象对人类的启示作用。
6. B 7. C
8. 自然现象同物候的关系
9.(1)传语 (2)暗示 (3)唱歌
(二)
1. D 2. ⑤⑥句之间
3. 这个因素:春夏雨季高处比低处冷,植物生产高处比低处慢,秋天高处比低处冷,落叶也早。
特殊情况: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天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个道理:逆温层现象。
4. 下定义:举例子 5. B
(三)
1. hè;jīn 2. 人声喧闹 3. B
4. 插叙;同学们争先恐后吃元宵;热爱集体
5. 反映大家爱集体,乐于参加集体活动
6. B
7. 我们刚才只顾着看节目,还不知元宵熟没熟;吃饺子时,教室里却没多少人,在的同学也都说不好吃,吃不下,没吃几个就回家了。
3、《绿色蝈蝈》《月亮上的足迹》教案及练习
《绿色蝈蝈》、《月亮上的足迹》
《绿色蝈蝈》
知识目标:
1. 理解、积累“狩猎、喧嚣、静谧、弱肉强食、惊慌失措、津津有味”等词语。
2. 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以及蝉的生活习性。
能力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并掌握概括要点的方法。
2. 体会文章语言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 体会并学习文中拟人的手法的运用。
德育目标
感受作者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信念。
《月亮上的足迹》
知识目标:
1. 理解、积累“观测、畅谈、里程碑、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等词语。
2. 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能力目标:
1. 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2. 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德育目标:
1. 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2.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新课讲解
《绿色蝈蝈》
1. 词语积累:
(1)正音:
喧嚣(xiāo) 劫掠(jié) 静谧(mì) 酷爱(kù)
吮取(shǔn) 气氛(fēn) 满载而归(zài) 喑哑(yīn)(yǎ)
(2)解词:
狩猎:打猎。
喧嚣:声音嘈杂。
静谧:安静。
弱肉强食:原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吞食,比喻弱的被强的吞并。
庞然大物:指高大笨重的东西,现也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强大但实际上很虚弱的事物。
惊慌失措: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
津津有味: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empirenews.page--][/!--empirenews.page--]?lt;/span
2. 简介作者法布尔及其作品《昆虫记》
1823年12月22日,法布尔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童年时代就迷上了户外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在他不足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1880年他用积攒的一小笔钱,在乡间小镇塞里尼昂附近购得一处坐落在荒地上的老旧民宅,进一步研究活虫子的计划即将变成现实。他精神舒畅,用当地普罗斯旺语给这处居所取了个风趣的雅号——荒石园。年复一年,他守着心爱的荒石园,开足生命的马力,不知疲倦地从事独具特色的昆虫学研究,把劳动成果写进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他就是这样,孤独、欢欣、清苦、平静地度过了35年余生。
《昆虫记》主体内容集中在昆虫学问题上,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若干解决理论问题的议论,以及少量带科普知识性的文字。1910年法布尔在全十卷精装本《昆虫记》的出版序言中说:“非常遗憾,如今我被迫中断了这些研究。要知道从事这些研究是我一生得到的惟一的安慰。阅尽大千世界,自知虫类是其最多姿多彩者中之一群。即使能让我再获得些许气力,甚至有可能再获得几次长寿人生,我也做不到彻底认清虫类的益趣。”
3. 整体把握:
(1)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
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作者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从第4段到结尾,这是文章的主体,其中8、9、10三段是对蝈蝈食性的补充说明。11段是写蝈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从不争吵。
(2)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等。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4. 深入剖析:
(1)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引出蝈蝈的呢?
课文第1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有忘记去观察昆虫。“我独自一人”说明作者对他热爱的事业的执著。第2段写蝉在夜晚不再鸣叫,它要休息了。突然,蝉的一声哀号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蝈蝈。这是多么富有匠心的写作思路!
(2)作者是如何知道蝈蝈喜欢吃什么食物的呢?
作者是通过实验和观察知道蝈蝈喜欢吃蝉肚子的。清晨,作者散步时看到的一幕揭开了蝈蝈食物之谜——捕蝉为食。又通过变换食物的花样,揭开了蝈蝈首先吃蝉肚子的秘密,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这反映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3)文中多处运用拟人手法,试结合具体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窃窃自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是拟人。这样写亲切自然,形象生动。
(4)研读课文第9段,归纳这段文字说明了蝈蝈的什么生活习性,说明蝈蝈属__________(A. 食肉 B. 食草 C. 杂食)性昆虫。
课文第9段文字说明了蝈蝈的食性。选C,属杂食性昆虫。
(5)“蝈蝈也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诚然,在我的笼子里,我从来没见过像螳螂那样捕杀姊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径,但是如果一只蝈蝈死了,活着的一定不会放过品尝其尸体的机会的,就像普通的猎物一样。”本语段中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好处?
语段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蝈蝈同类相食,拿螳螂来作比较。这样写既能使读者了解其他昆虫的习性,又能突出蝈蝈的习性。
(6)《辞海》中有关蝈蝈的条目是这样的:蝈蝈,昆虫。螽斯的一种。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发声。吃植物的嫩叶和花,危害农作物。也有称之为“哥哥”。就这段文字与课文比较,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笔法特点。
本文的说明与一般的说明文不同,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亲切自然,富有文学笔法,妙趣横生,生动活泼,呈现以下几个特色:
●文艺笔调。本文既有对昆虫的形象描写,又有个人感情的流露。
●生动传神的语言。作者对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语言生动感人。
●拟人手法的运用。这使文章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
●通过比较来写蝈蝈。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
这些比较,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又说明了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小结:
谈到《昆虫记》,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的确如此,法布尔笔下的蝈蝈是鲜活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蝈蝈的鸣唱给大自然增添了一串串美妙的音符,而法布尔则以睿智的哲思、求真的探索为人类的精神之树增添了一颗丰硕的智慧之果。在我们品享的同时,就让心中的感念作为对“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的赞誉。
《月亮上的足迹》
1. 词语积累:
(1)观测: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
(2)畅谈(chàng):尽情地谈。
(3)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4)昂首挺立:仰着头笔直地立着。
(5)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6)可望而不可即(jí):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即:靠近、接触。
2. 整体把握:
(1)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①升空前的准备(3—4)升空前气氛、登机
②飞向月球(5一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③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④返回地球(16一20)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登月感受
(2)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①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②采集月壤和月岩。
③树立登月纪念碑。
④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
⑤插上美国的星条旗。
⑥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3)提问: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的。明晰的时间线索使读者比较详细地了解登月的具体时间,也增强了事件的生动性。
3. 深入剖析:
(1)读课文的第5、11语段,在课本上标记出含有数字的语句,思考:作者比较详细地列举一系列数字的作用是什么?
富有吸引力的数字如“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为每秒7.67公里;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等。
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同时可以帮助读者增加知识。
(2)结合课文第4语段中的议论性语句,思考:为什么说人类第一次登月“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①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②踏上月球的第一步,也是踏上太阳系各行星和最终走向太空其他星球的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这句话阐述的是事实,而“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则是对未来的希望。
(3)作者以平实的语言记录登月的过程,尽管没有过多的议论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举出片断说明。
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赞叹。如流露在登月纪念碑文中的胜利、豪迈之情。
4. 总结:
这篇记实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记叙,条理十分清晰,记叙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语言平实、准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一. 基础知识:
1. 给加粗的字注音。
喧嚣( ) 劫掠( ) 静谧( ) 酷爱( )
吮取( ) 气氛( ) 满载而归( ) 喑哑( )( )
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shòu( )猎 cuàn( )夺 rǎo( )乱
更胜一chóu( ) gōu( )火 zhōng( )斯
xī( )sū( )作响 wō jù( )( )
3. 请将横线处的文字表述替换成成语(或词语)。
①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自语。( )
②表面上很大而实际脆弱的东西常常成了绿色蝈蝈进攻的目标。( )
③蝉则惊慌、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地飞起逃窜。( )
④它们对这道菜吃得特别有兴趣。( )
4. 给下列各句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空。
(1)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终于代表全人类拜访了月球,迈开了人类________(探索、摸索、求索)太空的重要一步。
(2)于是,第三级火箭再次发动,使速度达到了每秒10.5公里,进入登月轨道,向着月球________(奔、飞、驶)去。
(3)它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________(挂、飘、悬)在飞船的上方。
(4)三位宇航员躺在舱内,________(观看、观测、观察)着各种仪表的读数。
5. 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构成名人对联。
(学有专长 虚心求教 独辟蹊径 不倦求知 潜心练习 矢志求成 一丝不苟)
上联:孔夫子每事必问 ,
下联:王羲之临池学书 ,
6. 下边是某教学楼旁一个告示牌的内容,其用语强硬,故效果不佳。请你根据“用语亲切诚恳,让人容易接受”的原则,修改告示牌的内容。
原句:此处严禁堆放垃圾,违者罚扫!
改句:
7. 从连贯的角度看,填入横线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我梦里:所有被砍伐的森林重新绿叶葱茏, 。梦境如此美好,能忍心让它仅仅是个梦吗?
A. 污染的所有河流重新清波荡漾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