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说课稿一等奖

《《荷塘月色》说课稿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荷塘月色》说课稿一等奖

1、《荷塘月色》说课稿一等奖

《荷塘月色》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写景抒情散文《荷塘月色》,下面,我按“说课考核”八个项目的顺序,把我的备课思路和设计,一一展开解说。

一、教材分析

《荷塘月色》现在是高中语文必修②第一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此文堪称白话美文的经典之作。我个人认为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就好像一杯茶,在炎热酷暑中给我们送来清凉的慰藉,在飞雪寒冬中给我们送来舒心的温暖。《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壮年时期的作品,他的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在文章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文中他运用白话描写景致,而且在景物描写中,能自然地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使他的作品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本文虽属于精读课文,但我觉得对于本课,教师不宜过多地繁琐地分析,点到为止,重在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品味,领悟渗透在文章中向作者的情感和匠心独运的构思,以及语言艺术的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高中与初中相比,在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如本单元——现当代散文单元学习重点是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文章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依据学生特点,教材特色以及新课标要求制定如下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感情,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抓住精彩语段4—6段,品味语言之美,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理解本文借景抒情的手法。

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复杂感情。

2、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四、说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我现在所任教的两个班的大部分学生来自乡镇,语文素养不是特别好,但他们对散文这种体裁并不陌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学生一般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是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中。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对于教师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这一堂课,在教法上我采取对话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提问法,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学法:1、朗读法:形式多样的读,大量的读(对于美文,找提倡“美文美读”)

2、讨论法:通过提问思考讨论,引导自己思考,得出正确答案。

3、质疑法:引导学生从无疑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

六、说课时安排: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掌握与作思路,同时对四、五段深入分析

第二课时:赏析第六自然段,理解《采莲赋》作用,进而深入理解文章的感情。

七、教学过程:

现在找着重讲讲第一课时

(一)激趣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长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秦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课前播放古诗新唱《静夜思》《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山居秋螟》,以荷花、月亮为切入口,再要学生回想起一些“吟荷咏月”的诗句,这样既自然贴切,又调动了课堂气氛,也复习了初中所学。那么,古人如此,今人又如何,请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作者介绍:力求创新,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介绍时抓住两点①将名字由“自华”改为“自清”(学习人在任何时候都坚守内心的高贵与纯洁的品质,正所谓“质本洁来还洁去”,“世外没有桃源,净土在自己心中”。)②“宁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更凸显朱自清的人格魅力。(提醒学生:作为写作素材进行积累)了解作者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因为我们经常也说“知其文也要知其人,知其人才能解其文。

背景介绍:1、社会背景:1927年反革命改变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孤独苦闷彷徨。

2、家庭的苦难和矛盾(个人挖掘)

(设计介绍背景的理念:①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②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著——白居易)

(二)感知

1、首先把握读

播放范读录音,在交流听读感受基础上确定阅读的感情基调,在老师指导朗读方法后,再由学生自主朗读。这样学生有了遵循,诵读就有了美感,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接受美的熏陶,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基础。这一部分大约需十五六分钟,是这一堂课中占时较多的部分。之所以安排这么多时间,是因为这一篇写景抒情的美文,充分的朗读是让学生体验这篇文章最好的办法。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读”是“自主”学习的最直接体现,巴金说过:“写吧,只有写,才会写。”我们是否也可以这样说:放手让学生读吧,只有读,才会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这一部分大约分这样几步:

①学生自读,之所以不要学生齐读,是因为我觉得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而且这种再创造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每个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一样,他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是不一样的。

②第二步,抽学生起来朗读。教师予以适当的评点、指导。让学生听一部分范读。

③再次自读,步步深入,把握感情。

2、分析思路

①提问:找出文章中的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既然心理不宁静就要寻找一种方式来解脱,于是作者突然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于是观荷塘、赏月色写下了美丽的《荷塘月色》一文。

外:作者的游踪(明线)

内:作者的情感变化(暗线)

内、外结构呈圆形,浑然天成,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②作者情感变化的依托是什么?景。

情以景为依托,景因情而更美。王国淮在《人间词话》中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要求学生找出写景的段落。(4-6段)

3、品读——赏析

赏析4-5段,欣赏朱自清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

以下仅举几例: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用裙来比喻叶子?(引导学生用比较法揣摩语言)

②如果把“曲曲折折”换或“曲折”好不好?(引导学生用替换法揣摩语言)

③这是写月下荷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月亮的影子?(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结合)

④一个人在这月夜,能够如此细致地欣赏这样的美景,他的心情如何?(把握感情,体会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以上所启发引导的地方,在备课时皆已储存,到了上课就要随机使用。这些问题的设置,主要引导学生从修辞,叠词的运用,融情于景写这三方面分析文章。这些问题有学生未发现的,有已发现而仍用心不细的,可以不同角度发问,既是揣摩语言,提问时必须紧紧扣住语言,切忌架空。

第一课时结束,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4-5段

2、完成《新坐标》基础练习

第二课时 继续品位语言,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争取当堂背诵。

(一)课堂上:

1、情学生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重点赏析第6段

3、讲解《采莲赋》在文中的作用

4、分析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感情

(二)拓展延伸

语文学习要出于教材,但又不能局限教材,应向生活延伸,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

(三)课后练习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

(四)板书设计:

如果说练习是教学检测,那么整洁凝练的板书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

本课板书设计如下:

景 谈雅静美 朦胧柔和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情: 谈谈的喜悦 谈谈的忧悉

八、教学观念

1、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3、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4、教师观念更新①转换教师角色 ②改变学习方式 ③加强语文实践活动。

总之,我觉得生活即语文,语文的学习应由课堂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气息,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2、说课决赛稿:《荷塘月色》说课稿

《荷塘月色》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写景抒情散文《荷塘月色》,下面,我按“说课考核”八个项目的顺序,把我的备课思路和设计,一一展开解说。

一、教材分析

《荷塘月色》现在是高中语文必修②第一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此文堪称白话美文的经典之作。我个人认为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就好像一杯茶,在炎热酷暑中给我们送来清凉的慰藉,在飞雪寒冬中给我们送来舒心的温暖。《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壮年时期的作品,他的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在文章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文中他运用白话描写景致,而且在景物描写中,能自然地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使他的作品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本文虽属于精读课文,但我觉得对于本课,教师不宜过多地繁琐地分析,点到为止,重在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品味,领悟渗透在文章中向作者的情感和匠心独运的构思,以及语言艺术的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高中与初中相比,在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如本单元——现当代散文单元学习重点是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文章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依据学生特点,教材特色以及新课标要求制定如下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感情,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抓住精彩语段4—6段,品味语言之美,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理解本文借景抒情的手法。

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复杂感情。

2、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四、说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我现在所任教的两个班的大部分学生来自乡镇,语文素养不是特别好,但他们对散文这种体裁并不陌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学生一般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是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中。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对于教师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这一堂课,在教法上我采取对话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提问法,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学法:1、朗读法:形式多样的读,大量的读(对于美文,找提倡“美文美读”)

2、讨论法:通过提问思考讨论,引导自己思考,得出正确答案。

3、质疑法:引导学生从无疑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

六、说课时安排: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掌握与作思路,同时对四、五段深入分析

第二课时:赏析第六自然段,理解《采莲赋》作用,进而深入理解文章的感情。

七、教学过程:

现在找着重讲讲第一课时

(一)激趣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长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秦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课前播放古诗新唱《静夜思》《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山居秋螟》,以荷花、月亮为切入口,再要学生回想起一些“吟荷咏月”的诗句,这样既自然贴切,又调动了课堂气氛,也复习了初中所学。那么,古人如此,今人又如何,请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作者介绍:力求创新,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介绍时抓住两点①将名字由“自华”改为“自清”(学习人在任何时候都坚守内心的高贵与纯洁的品质,正所谓“质本洁来还洁去”,“世外没有桃源,净土在自己心中”。)②“宁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更凸显朱自清的人格魅力。(提醒学生:作为写作素材进行积累)了解作者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因为我们经常也说“知其文也要知其人,知其人才能解其文。

背景介绍:1、社会背景:1927年反革命改变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孤独苦闷彷徨。

2、家庭的苦难和矛盾(个人挖掘)

(设计介绍背景的理念:①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②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著——白居易)

(二)感知

1、首先把握读

播放范读录音,在交流听读感受基础上确定阅读的感情基调,在老师指导朗读方法后,再由学生自主朗读。这样学生有了遵循,诵读就有了美感,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接受美的熏陶,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基础。这一部分大约需十五六分钟,是这一堂课中占时较多的部分。之所以安排这么多时间,是因为这一篇写景抒情的美文,充分的朗读是让学生体验这篇文章最好的办法。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读”是“自主”学习的最直接体现,巴金说过:“写吧,只有写,才会写。”我们是否也可以这样说:放手让学生读吧,只有读,才会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这一部分大约分这样几步:

①学生自读,之所以不要学生齐读,是因为我觉得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而且这种再创造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每个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一样,他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是不一样的。

②第二步,抽学生起来朗读。教师予以适当的评点、指导。让学生听一部分范读。

③再次自读,步步深入,把握感情。

2、分析思路

①提问:找出文章中的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既然心理不宁静就要寻找一种方式来解脱,于是作者突然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于是观荷塘、赏月色写下了美丽的《荷塘月色》一文。

外:作者的游踪(明线)

内:作者的情感变化(暗线)

内、外结构呈圆形,浑然天成,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②作者情感变化的依托是什么?景。

情以景为依托,景因情而更美。王国淮在《人间词话》中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要求学生找出写景的段落。(4-6段)

3、品读——赏析

赏析4-5段,欣赏朱自清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

以下仅举几例: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用裙来比喻叶子?(引导学生用比较法揣摩语言)

②如果把“曲曲折折”换或“曲折”好不好?(引导学生用替换法揣摩语言)

③这是写月下荷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月亮的影子?(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结合)

④一个人在这月夜,能够如此细致地欣赏这样的美景,他的心情如何?(把握感情,体会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以上所启发引导的地方,在备课时皆已储存,到了上课就要随机使用。这些问题的设置,主要引导学生从修辞,叠词的运用,融情于景写这三方面分析文章。这些问题有学生未发现的,有已发现而仍用心不细的,可以不同角度发问,既是揣摩语言,提问时必须紧紧扣住语言,切忌架空。

第一课时结束,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4-5段

2、完成《新坐标》基础练习

第二课时 继续品位语言,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争取当堂背诵。

(一)课堂上:

1、情学生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重点赏析第6段

3、讲解《采莲赋》在文中的作用

4、分析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感情

(二)拓展延伸

语文学习要出于教材,但又不能局限教材,应向生活延伸,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

(三)课后练习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

(四)板书设计:

如果说练习是教学检测,那么整洁凝练的板书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

本课板书设计如下:

景 谈雅静美 朦胧柔和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情: 谈谈的喜悦 谈谈的忧悉

八、教学观念

1、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3、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4、教师观念更新①转换教师角色 ②改变学习方式 ③加强语文实践活动。

总之,我觉得生活即语文,语文的学习应由课堂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气息,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3、《荷塘月色》说课稿

课题

六国论复习

总课时数

第 节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知识

2. 学会运用本文论证结构和多变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参考

网络教案

授课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辅助手段

多 媒 体

专用教室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一、特殊句式: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洎牧以谗诛

5)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6)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7)赵尝五战于秦

8)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二、翻译上面的句子

三、指出加线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

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

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

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

2秦以[介词,用]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表结果,才]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等到]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

常识回顾

上黑板翻译

学生思考回答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以致]趋于亡。

8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代词,代燕赵之君]土,

2惜其[代词,代赵国,它]用武而不终也。 3向使三国各爱其[代词,自己的]地

4其[代词,代六国]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1或[代词,有的人]曰:“六国互丧,率[全都,一概]赂秦耶?”

2当与秦相较,或[或许,副词]未易量。

1与[动词,亲附,亲近]嬴而不助五国也。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子孙视之[代词,代土地]不甚惜,举以予[送给]人

2则吾恐秦人食之[助词,取独]不得下咽也。3其势弱于秦,而犹[还]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代词,代秦国]之[助词,的]势

4苟以天下之[指示代词,这样]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四、重点实词积累检查

五、几种被动用法

练习巩固

检查交流

练习

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承接连词]亡,诚不得已

3起视四境,而[转折连词,可是]秦兵又至矣。

4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转折连词]强弱胜负已判矣。

6是故燕虽小国而[转折连词,却]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7二败而[并列连词]三胜

8惜其用武而[转折连词,却]不终也。

9有如此之势,而[转折连词,却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10其势[势力]弱于秦,而[转折连词,可是]犹有可以不赂而[表承接的连词]胜之之势

11苟[如果]以天下之大,而[转折连词,却]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课外作业

完成《三维设计》练习

教 学 小 结

4、《荷塘月色》说课稿

课题

《指南录后序》复习(二)

总课时数

第 节

教学目标

1、 梳理文言知识点,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

2、 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文天祥以死报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

见教学目标

教学参考

网络资源

授课方法

诵读式 讨论式 点拨式

教学辅助手段

多 媒 体

专用教室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一、 虚词整理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他)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失其所与(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表语气,商量,还是)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哪里)

③将焉取之(哪里)

①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连词,表示承接,就)

② 夜则以兵围所寓所(连词,表示转折,却)

①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介词,用)

② 以资政殿学士行(介词,凭)

③将以有为也(介词,凭借)

④然而隐忍以行(连词,表示承接,)

①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介词,用)

②以资政殿学士行(介词,凭)

③将以有为也(介词,凭借)

④然而隐忍以行(连词,表示承接,)

⑤挟匕首以备不测 (连词,表示目的,用来)

学生思考回答

归纳整理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二、重点语句翻译

①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不幸的是,吕师孟早就同我结怨,贾余庆又紧跟着媚敌献计,于是我被拘留不能回国,国事就不可收拾了。

②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我按理应当自杀,然而仍然含恨忍辱地前去。正如古人所说:“将要有所作为啊!”

③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唉!我到达死亡的境地不知有多少次了!

④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死和生,不过是昼夜之间的事罢了,死就死了,可是像我这样境界险恶,坏事层叠交错涌现,实在不是人世间所能忍受的。

⑤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为?

唉!我能死里逃生算是幸运了,可幸运地活下来要干什么呢?

三、练习巩固

见《三维设计》

四、总结

特殊句式:

1、 予羁縻不得还

2、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3、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4、而幸生也何为

5、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谗于后

学生到黑板翻译

学生说出答案及理由

课外作业

教 学 小 结

5、《荷塘月色》说课稿

课题

《阿房宫赋》(一)杜牧

总课时数

第 节

教学目标

1.识记和理解文言词语,了解文中词语活用的现象和文言句式。

2.背诵课文,归纳“焉、而、夫”等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教学重难点

1.结合写作背景,梳理文章内容。结合赋体“铺采摛文”的特点,学习文章的语言风格。学习在铺叙基础上引发议论的写作方法。

2.背诵全文。

教学参考

《教学参考书》 《鼎尖教案》 课本

授课方法

复习点拨法,诵读法

教学辅助手段

多 媒 体

专用教室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一、基础过关

1.杜牧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西安人)。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郎。后在地方军府任幕僚多年。开成四年(839)回到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司勋员外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为“杜樊川”。

2.写作背景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藩镇跋扈,吐番、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

3、背诵全文

二、字词梳理、文中字词注音:

蜀山兀(wù) 缦(màn)回 不霁(jì)何虹 妃嫔(pín)媵(yìng)嫱(qiáng) 焚椒(jiāo)兰辘辘(lù)远听 杳(yǎo)不知 尽态极妍(yán) 剽(piāo)掠其人 鼎铛(chēng) 逦迤(lǐ yǐ) 锱铢(zī zhū) 架梁之椽(chuán) 在庾(yǔ) 直栏横槛(jiàn) 管弦呕哑(ǒu yǎ)参差(cēn cī)

三、文言知识梳理 一词多义:

1、“一”:(1)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数词)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给字词注音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2)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3)合纵缔交,相与为一(一体、整体)(整齐划一)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

(5)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全、都)

(6)靖国君之于寡人,一至于此乎(乃、竟)(一寒如此)

(7)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何”:多么)

(8)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初次,才)(一见如故)

(9)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整体)

2、“爱”:(1)秦爱纷奢,人亦爱其家(喜爱)(爱不释手)(爱屋及乌)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怜惜)

(3)吴广素爱人(爱护、关心)

(4)晋陶渊明独爱菊(喜欢)

(5)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舍不得,不愿意放弃,吝惜)

3、“取”:(1)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夺取)

(2)今入关,财物无所取(拿,拿来占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取出,提取)

(4)南取汉中,西举巴蜀(攻取,攻下)(取而代之)

(5)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同“娶”)

(6)留取丹心照汗青(助词,“着”)

(7)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采用,采取)

(8)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选取、选择)(以貌取人)

4、“族”:(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

(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同姓的亲属,家族)

(3)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种类,类)

(4)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筋骨聚结之处) (5)族疱月更刀(众,普通,一般)

(6)即有丁男繁衍之族(家族)

学生掌握文言知识

翻译相关的语句

课外作业

背诵全文

教 学 小 结

6、《荷塘月色》说课稿

课题

指南录后序(三)

总课时数

第 节

教学目标

1. 理解本文在叙述兼用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作用。

2. 理解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梳理课文情节,学习本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难点:体会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深化学生的情感教育。

教学参考

语文教材,语文教参,网络

授课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辅助手段

多 媒 体

专用教室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一、复习回顾:

课前考察上节课的重难点,易错点。

二、文本分析:

1.梳理文章结构:

全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5段)自叙出使元营所遭遇的种种磨难。

在元的经历。

其中1-4以记叙为主:

1将自己出使敌营的背景,意图。

2-3写至北营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

4写北行路中得脱的行程。

5以抒情为主,表明爱国,忧国的心志。

第二部分(6~8段)说明诗篇的写作情况和结集的目的,交代诗集的命名。

2.研习文本:

1)文天祥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分析: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当时元兵已迫近国都门外,出战、坚守、迁都全都来不及实施)的严重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2)文天祥当时的心情和意图怎样?

分析:心情是:“予不得爱身”(我不能只顾爱惜自己),即已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决心。其意图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估计元军方面还是可以用言语说动的),企图以外交手段来挽回败局;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更希望去观察一下元军的情况,回来后好寻求挽救国家的策

1.回顾上节课的重难点,易错点。

2.讨论,分层析段:

3.找出4段中的能准确表明作者活动的特点,又能表达作者急切、紧张的心情,以及连续所经历的坎坷的动词,体会这些动词的含义:

“奔”写出了当时迫不择路的极快速度;“变”“诡”二字反映了形势突变以及自己采取的果敢行动;“避”“出”“渡”“入”“展转”“至于”等一连串动词,反映了作者迅速离开险境的情况,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急于南下组织力量抗元以报效国家的急切心情。

4思考诗集的由来是怎样的?

分析:文天祥“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略)。

3)文天祥至北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怎样的?

分析:第一阶段是:“初至北营……北亦未敢遽轻吾国。”第二阶段是:“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不得归矣。”(按:吕师孟叔侄先后投降元军,文天祥曾上书要求宋朝杀掉他们的亲属,因此和吕师孟结下了仇恨。“构”,造成、结成;“恶”,怨恨、仇恨。“构恶”,即“结仇”。贾余庆在德祐二年二月元军使者入临安城封府库之后,他以右丞相充“祈请使”出使元军,与元军合谋扣留文天祥。“献谄”,向敌人献媚,指合谋扣留文天祥。这两个分句也可译为:吕师孟以前和我有仇,贾余庆在背后(卖国)媚敌出卖我。)第三阶段是:“未几……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4)文天祥既然“分当引决”(按理应当自杀),为什么却又“隐忍以行”(暗中忍受着去了)?

分析:“将以有为也”

5)第4段讲了几个层次,用了哪些动词以增强表现力?

分析:第一层,得脱后的喜悦;第二层,受误会后的困境;第三层,得舟后急于南下的急迫心情。

第5段如何划分层次?

分析:第一层:“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用“呜呼”引出“及于死”的危难,总起下文。

第二层:承接上文,连用了“……当死”“几……死”“……死”等17个排比句,最后用一“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情感真挚,气势磅礴,大大提高了表达效果。

第三层:“呜呼!死生,昼夜事也……痛定思痛,痛何如哉!”三句,把思想感情向前推进,进一步抒发了出生入死而国事难为的伤痛。

不忍废,……”

5.思考结集的目的是什么?

分析:目的是“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6.本文是什么文体?表达方式上有什么显著特色?

分析:本文是一篇序跋文章,作者通过对自身出使元营、逃归永嘉的历程的记叙,扼要地叙述了诗作产生的背景,同时也简要说明了诗集编辑的体例和目的,作序的时间和诗集命名,是一篇典范的书序;但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叙事散文。写作上的特点是记叙中兼用了抒情和议论。

课外作业

教 学 小 结

7、《荷塘月色》说课稿

课题

指南录后序(二)

总课时数

第 节

教学目标

1. 梳理基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

2. 进一步体会文天祥伟大的人格。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课文基础知识的梳理。

难点:掌握:“……为……所……”格式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参考

语文教材,语文教参,网络

授课方法

诵读法、

教学辅助手段

多 媒 体

专用教室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一、 新课导入:速读文本

二、知识梳理:

①通假字

A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具:通“俱”,全、都。

B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陵:通“凌”,凌辱。

C层见错出。 见:通“现”,出现。

D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馀僇;僇:同戮,罪。

②词类活用

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轻:形容词作动词,轻视,小看。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 恶:形容词作名词,坏事情。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北虽貌敬 貌:名词作状语,表面上。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夜: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予分当引决 分:名词作状语,按名分,按道理。

草行露宿草、露:名词作状语,在草丛中,在露天里。

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道海安、如皋 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 义:合乎义理的行为,形容词作名词。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序:名词作动词,作序,为……作序。

名曰《指南录》 名: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③古今异义: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古:没有依托。今:因清闲而烦闷;言行没有意义而使人讨厌)

1. 课前预习展示。

C形容词mǐ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奢侈《训俭示康》)

D副词mǐ 天高地迥,号呼靡及(无,不。靡及:达不到)

[如] A动词

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往……去,到……去)

劳苦功高如此(像《鸿门宴》)

固不如也(比得上《鸿门宴》)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唯恐,就怕《鸿门宴》)

B介词

绝无有者,则治之如所言(按照《狱中杂记》)

其如土石何(“如……何?”固定句式,“把……怎么样”《愚公移山》)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以至于永嘉(古:到达。今:表示退一步的副词。)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古:意气昂扬。今:大方。)

为巡船所物色(古:搜寻今: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

几彷徨死(古:走投无路。今:犹豫不定,不知往哪里去好。)

不复顾利害(复 古:再 今:重复 利害 古:个人安危 今:利益安危)

以父母之遗体行殆(遗 古:赠予 今:遗留)

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行为 古:。“一行”,是走一趟意思。“谓……为……”是“说……是……”的意思。今: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可以 古:可以用。 今:表示可能或能够。)

④一词多义

[间] A名词jiān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缝隙《庖丁解牛》) 扁鹊立有间(一会儿《扁鹊见蔡桓公》)

出没于长淮间(之间)

B动词jiàn 中间崩倒之声(夹杂《口技》)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曹刿论战》)

C量词jiān 安得广夏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D副词jiàn 间以诗记所遭(间或,有时)

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悄悄地,秘密地《陈涉世家》)

[靡] A动词mǐ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倒下《曹刿论战》)

相如传目叱之,左右皆靡(后退《廉颇蔺相如列传》)

B动词mí 徒靡弹药,无益吾事(浪费《冯婉贞》)

三、课堂练习: 见学案。

四、课堂总结:

句式解析:

①所+动词,组成“所”字结构的名词性短语。

莫知计所出(此句意译为“谁都想不出办法来”。)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住的……”作“舍”的定语)

②“为”与“所”相呼应,表示被动

为巡船所物色

为巡徼所陵迫死③特殊句式: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状后)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状后)

死生,昼夜事也(判断)

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判断)而幸生也何为?(宾前)

予羁縻不得还(被动句)

课外作业

完成练习册相关内容

教 学 小 结

8、《荷塘月色》说课稿

《荷塘月色》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荷塘月色》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二单元第一篇。本单元是在学习第一单元诗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荷塘月色》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既承接了师词单元语言优美精练传神、景色如诗如画的特点,也为学习本单元的其他文章中的形象打下了基础。

2、说教学目标:

在《荷塘月色》中,我把教学目标定为“掌握写景散文的特点”。依据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散文教学的说明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会学生文中抒情的方法。《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这类散文的特点是“情”与“景”的交融。怎样才能领会文中的情,感受文中的景,是学生学习写景抒情散文的关键,并且学会“景”与“情”互生,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鉴于此,我把教学目标定为“掌握写景散文的特点”。

3、说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的依据

我把这一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两个。一是领会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特点。二是本文中的“月”与“荷”是一种怎样的感情载体。难点确定为了解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确定本节课中重点的依据是:《荷塘月色》是写景抒情的散文,在理清本文的情感脉络,欣赏本文如诗如画的景色后,“情”与“景”怎样交融形成浑然一个整体,就成了一个重点。而散文中的情,打上了作者个性人格的印记,具有真实性、独特性;同时又是社会生活、时代风云在作者心底留下的痕迹,具有社会性、时代性,所以选择“月色”“荷塘”这样的景来写的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解了景,就了解了人,同时读懂了作者,也就更深入的了解了文章,所以我把“月”与“荷”这一载体再进一步分析,分析出它的独特意义,从而更深入的了解作者其人。所以把领会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特点,和本文中的“月”与“荷”是一种怎样的感情载体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确定难点的依据是:散文中的“景”我们可以看到,散文中的“情”我们可以感受到,而意境是景与情高度融合后,通过学生的审美体验,通过学生积累的人生经验与情感体验而感受出来的,它可以意会,却难以言传;又加以学生的审美能力、人生经验是有限的,感受意境比较困难,所以我把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1、本节课我选用的教法是“披情入境法”“拓展迁移法”“课下练习法”

选择教法的依据是:在《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中,作者的情感线索比较分明,情感的发展变化也是波澜起伏。运用“披情入境法”,既能把着作者感情的脉搏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又能更好的掌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选择“拓展迁移法”,是在掌握了本文情景交融的方法后,学会去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景与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学法是“语言揣摩法”“讲练结合法”“课外阅读法”

根据《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散文的教学要求谈到“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感受力”,,另外,根据本文的特点,认真揣摩本文的语言,才能感受到情的真,景的美,才能更深入理解课文。

9、《荷塘月色》说课稿

《荷塘月色》是职业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属于散文阅读与欣赏课,这篇文章是朱自清先生最有代表性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是典型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核心意义分析是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和归宿,核心意义须通过审美形式表现出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语),《荷塘月色》这个例子既承担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财经一年级学生,多数对散文有一定了解,从朱自清的《匆匆》到《威尼斯》,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见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出示课件)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诵读品味,体会景物的柔和美、结构的回环美.语言的音乐美。

2、品味语言,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荷塘月色》的重点是通过4—5段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作者为什么会有“颇不宁静”的心情,二是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另外教材中引用的《采莲赋》片断,语言较难理解,但注解详细,学生可以据注释自行解决。

目标定位赖于教材分析,学情了解清,而教学目标的完成则有赖于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过程的实施,

如何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见于特点,我的导语设置从创设情境入手,采用音乐配置画面,渲染气氛,引导学生接纳美的熏陶。

抒情的格调为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奠定良好的基调,作者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经历会深深感染学生,增加学生求知欲望

“题好文一半”对

课文分析至关重要,教学目标要在这里实现;难点要在这解决;教学重点要在这强调;提问式、讲解式、讨论式、朗读式、比较等教学方式要在这充分使用。为了让学生更好欣赏这篇美文,我分二个课时来讲析,这里着重阐述第一课时,

遵循散文教学规律,在整体感知课文基础上,从4—5段切入,品味语言,赏析课文,体会景物的美。首先把握读。播放范读录音,示范中学生听读,在交流听读的感受基础上确定阅读的感情基调,在老师指导朗读方法后,再来齐读重点段落。这样学生有了遵循,诵读就有了美感,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基础。其次赏析4—5段,品味语言妙处,体会景物特点。对月下荷塘部分采用赏析式教学。1、借助图片形象直观的品味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表达效果,体会语言的美。(出示课件)作者描写荷叶,以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写荷花,以一粒粒明珠、星星、美人作比;写荷香,把荷香若有若无、远远才能闻到的这种感觉与渺茫歌声相通,作者就这样抓住荷塘景物特点运用比喻等修辞形象逼真的写出景物形态美、静态美、动态美。2、采用比较阅读体会本段景物柔和美。出示孙犁《荷花淀》片段,并比较阅读本段与之景物的不同点,品味阳刚之美和柔和之美的差别。3采用删除、替换法体会语言和谐美。将“曲曲折折”“田田”“缕缕”“脉脉”等删去,将比喻、拟人换成一般描写比较阅读,以突显语言的和谐之美。

荷塘月光的赏析,在第四段分析基础上由学生自由讨论品味几个动词的妙用,感受“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表达效果。教师可出示课件帮助学生体会。经过探讨,荷塘月光朦胧和谐美便也呈现于眼前。

小结本课必不可少,教师总结语言的特点,点明再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最后再对这两个画面阅读赏析,伴着音乐使学生整体融入作者所给出的至高艺术境界。至此第一课时便结束。

第二课时重在理解作者情感。在阅读欣赏4—5段基础上以讨论形式完成教学内容。(课件展示)

讨论一:回想4—6段景物描写的特点,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物特点?找出表示作者心情的句子。理解作者情感

讨论二: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缘于何?

讨论三:作者引用《采莲赋》《西洲曲》中写采莲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问题后,将四、五、六段落三合一请学生配乐朗诵

教学效果如何主要通过课堂练习来检测,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把练习定位于记忆;

限时背诵第4段,效果可由学生自行评判

如果说练习是教学检测,那么板书则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本课板书设计遵循简明精练,突出重点,形象美观原则。(课件展示)第一课时主要突出“荷塘月色”的特点。

10、《荷塘月色》说课稿

课题

六国论复习

总课时数

第 节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知识

2. 明白文章结构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参考

鼎尖教案、网络教案

授课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辅助手段

多 媒 体

专用教室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四川眉山三苏祠(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八大家

二、 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北宋著名散文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权书》。文体: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在通假字下加线并写出本字

三、文章结构

中心论点: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分论点一: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韩魏楚

分论点二: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齐燕赵

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王朝

四、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通“倘”,假如]与秦相较

常识回顾

读文体会

学生总结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4暴霜露

(二)词类活用:

1.日割月削(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3.义不赂秦(名词用作动词,坚守大义)

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用作动词,礼遇)

5.不能独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6.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三)古今异义词

1秦以攻取之外[攻战取得]

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它的实际数目]

3思厥先祖父[古今异义,祖辈和父辈],

4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古今异义,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5至于[古今异义,以至于到。。。。。]颠覆,理固宜然。

6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古今异义,智谋和力量]孤危,

7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今异义,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8刺客不行

9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巩固本课要点

检查交流

课外作业

完成《三维设计》练习

教 学 小 结

11、《荷塘月色》说课稿

荷塘月色说课稿

步洪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是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在此,我来谈谈自己不很成熟的教学设计,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几十年来一直脍炙人口。相信阅读过这篇散文的朋友都知道,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她结构精致,语言生动、优美,感情细腻、含蓄,通篇气韵贯注,灵动多姿,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愉悦。此外,由于本文系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开篇之作,对他们初步感受到高中语文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加之高中语文和其他学科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它既承担着培养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本任务,又肩负着培学生养人文素质和健康性情的重任。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课文和情境进行因材施教,这里的“材”,既是指教材,也是指学生。教授此课时,我们面对的是刚上高中的学生,在初中,他们学过朱自清的散文,可以说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因此,我确定《荷塘月色》学习的重点是通过引导学生欣赏物境美、语言美、结构美,进而体会意境美,培养学生感受美、接纳美的能力。今天,我从五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分析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和双线索环形结构。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点拨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思考探究、活动体验”的学习方式,并掌握赏析散文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荷塘月色》是写景抒情散文的典范之作,因此我确定重点是通过4—6段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由于学生散文阅读知识积累较薄弱,所以我把教学难点确定为两个:一是分析散文的表现手法,二是理解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三、教学时间:拟定两课时。

四、教具使用:多媒体

五、教学设计原理

第一课时

一、通过预习,让学生归纳,这篇散文我们学什么?

1、教师明确教学目标

2、释题:思考问题,文题改为《清塘荷韵》好不好?

此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教师明确荷与月组成的文题具有象征义,在此讲析象征的概念,为学生现代文问阅读中表现手法做知识积累。

二、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学生简介作者,教师补充明确(从作者人格美角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高洁的品格)

三、学生配乐默读,通过情景式阅读,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意境(教师准备课件),同时思考问题,你觉得课文那段几段语言最美?将重点转到4、5、6段

四、教师鼓励学生站起来,配乐朗读,再次体会三段语言美。思考问题:为什么这几段最美?

将重点转为语言

五、比较阅读:展示《拿来主义》片段。

提出问题:鲁迅的语言让我们感觉到的是犀利,而这篇课文语言读来感觉如何呢?

学生明确:清美柔和,

六、思考问题:课文运用那些技巧使语言达到这种效果?

学生明确:比喻和叠词的妙用。

七、分小组合作学习:请同学们找出含有喻词的句子?(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为现代文筛选信息打下学习基础)

学生讨论明确,用比喻的句子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特点,为诗歌鉴赏和现代文阅读教学打下基础。

八、接着,从《再别康桥》切入,体会叠词的妙用,播放配乐诗,体会这首诗的语言美,思考三个问题。

1、问题:这首诗语言有何特色?

明确:运用叠词

2、问题: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出现的叠词?

3、思考问题:如果把“曲曲折折”换成“曲折”好不好?(引导学生用词语替换法揣摩语言,明确叠词的表达效果,为完成诗歌鉴赏中炼字题做准备。

九、运用叠词,仿《再别康桥》的结构,写一首关于语文课的现代诗。(培养学生诗歌写作兴趣,为语文审美教学打基础)

第二课时

一、展示作业,让学生评价成果,教师给予肯定,当堂完成此教学过程。

二、速读全文思考问题

1、思考问题:第6段,为了意境,何不删去“蝉鸣”和“蛙声”,那不是更能突出幽雅宁静的环境吗?

教师在此明确这就是衬托,是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表现手法的考察重点。

2、请同学找出表示作者出行路线和心情的句子,并绘制双线索环形结构(板书设计),学习本文艺术特色,同时培养学生文章分析概括能力。

外:作者的游踪(明线)(带上门— —荷塘上的月色— —月色下的荷塘— —江南旧俗— —回家)

内:作者的情感变化(暗线)情感(心中颇不宁静— —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思乡愁-----不宁静)

内、外结构呈圆形,浑然天成,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三、探究讨论

1、《荷塘月色》中有一段不写‘荷’与‘月’的文字,在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版的《高中语文》中删去了,你们猜我们现在读到的版本中的哪些部分被删节了?删得有无道理?”(明确:从“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2、现在教材上又恢复了原貌,说明了什么?

3、问题:这几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对比,表达作者现实中淡淡的哀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向纵深思考。

四、知识迁移

1、2008年高考湖北卷试题,积累语言表达题答题方法。

2、仿写对联

问题:教师在学习《荷塘月色》中提炼出或短或长的句子作上联,让学生对下联,初学对联知识,同时加深学生对课文意境的感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也能对出一些佳句

五、阅读与写作:课后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特定时辰,如朝霞中、烈日中、秋雨中某处事物投入真情实感,学习朱自清的遣词用句,写短文一篇。(本教学环节重在知识转化与应用)

12、高中语文必修2《荷塘月色》优质说课稿

一、说教材。《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在这篇散文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象。语言优美、典雅,是一篇著名的美文。新的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的要求是“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初步掌握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及艺术手法的表现力,具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编者正是按大纲要求把散文的阅读与欣赏安排在职业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是第一篇课文,属于精读文,但对于本课,教师不宜过多地繁琐地分析,点到为止。重在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品味,领悟渗透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情感和匠心独运的构思,以及语言艺术的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1)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学习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重难点)(2)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难点)(3)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三、说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四、说学习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质疑法等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写景抒情的散文,如何品析作品的语言,体会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五、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释题,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范读课文,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重点赏析4-6段,4、品味作品的语言和比喻、通感、叠字的运用)具体如下:

(一)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在夏季的一个夜晚,月亮升高了,是一轮圆月,我们的主人公心情郁闷,想散散心,于是想到荷塘去走一走。月光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荷塘上的月色也令人陶醉,那景色就像一幅静谧、安详、优美的图画。作者将这幅画给我们描摹了下来,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我们读他的文章就像看到了那幅画一样。那篇文章就是著名的《荷塘月色》,作者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显示配乐的荷塘景色,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听读,在交流听读的感受基础上确定阅读的感情基调,在老师指导朗读方法后,再来齐读重点段落。这样学生有了遵循,诵读就有了美感,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接受美的熏陶,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基础。2、 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可提供以下问题供同学思考:(A)文中所写的景物有哪些?(B)文中内容直接与题目相照应的段落有哪些?(2)分组交流讨论各自的认识及相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参与交流讨论。(3)教师主导,师生互答(三)品读--赏析。1、局部研讨,欣赏朱自清笔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1)学生朗读4-5段,借助图片形象直观的品味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表达效果,体会语言的美。(2)赏析月色下的荷塘,品味语言的妙处,体会景物特点。 荷叶,以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写荷花,以一粒粒明珠、星星、美人作比;写荷香,把荷香若有若无、远远才能闻到的这种感觉与渺茫歌声相通,作者就这样抓住荷塘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形象逼真的写出景物形态美、动态美、静态美。(3)荷塘月光的赏析。 讨论品味几个动词的妙用,再次明确通感修辞手法的作用。经过探讨,荷塘月光朦胧和谐美便也呈现于眼前

2、再次出示有关荷花的幻灯片,强化学生的感受,进一步体味文章的意境。

3、小结本课必不可少,教师总结语言的特点,点明在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四)讨论。在阅读欣赏4—5段基础上以讨论形式完成教学内容。讨论一:回想4—6段景物描写的特点,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物特点?找出表示作者心情的句子。理解作者情感。 讨论二: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缘于何?

(五)拓展延伸。 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