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说课教案(第一课时)(语文版八年级必修)一等奖

《岳阳楼记说课教案(第一课时)(语文版八年级必修)一等奖》属于语文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岳阳楼记说课教案(第一课时)(语文版八年级必修)一等奖

1、岳阳楼记说课教案(第一课时)(语文版八年级必修)一等奖

一、教学理念

1、倡导自主学习。

2、构建开放课堂。

3、尊重个性体验。

二、教材分析

《岳阳楼记》是苏教版八年级(下)第七单元的一篇古文,是千古传颂的名篇。不仅文采斐然,而且立意高远。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和远大抱负,体现其人格的魅力,仿佛一盏灯,至今仍给人以明示。它既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和古典人文教育的较好载体,也是适应新课改创建古文教学多样化的典范课例。

三、学生分析:

八年级学生心理发展趋于成熟,在形象思维丰富的同时,抽象思维有了较深层次的发展。对于文学的欣赏不仅仅停留于感性体验而且具有了理性的分析与较高层次的审美。正是基于培养学生古文自主学习能力、开拓学生思维空间、提高文化品位、倡导个性分析的考虑,我选择了《岳阳楼记》这篇结构美、语言美、立意美的文章并设计了本节拓展性教学。

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文章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法,把握作者独辟蹊径、精心设计的巧妙;正确理解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自主交流、积极探究,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通过师生交流、相互提高,达成审美意识的共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胸襟、抱负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引导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对历史和传统文化思想的借鉴。

(二)、教学重点:体会作者设意的独特,领会文章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领会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志趣。

(四)、教学方法:学生自主交流、师生合作探究,教师疑难点拔。

(五)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结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领会文章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法及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和作者的志趣。第三课时,归纳文言字词句。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情境导入: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美文妙句,引出文人骚客对岳阳楼的吟诵。

2、背景介绍

二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

1.听录音朗读。要求:(1)准音谪(zhé)属(同“嘱”zhǔ)霪(yín)霏(fēi)樯(qiáng)楫(jí)冥(míng)谗(chán)偕(xié)(2)句读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登/斯楼也。

2学生齐读课文。

3分组合作学习。要求:(1)划出疑难语句;(2)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结构

4师生互动解疑

5学生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板书

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自然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自然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自然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三课堂小结

分组朗读2—5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品味优美的写景语句。

2、岳阳楼记说课教案(第一课时)(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一、教学理念

1、倡导自主学习。

2、构建开放课堂。

3、尊重个性体验。

二、教材分析

《岳阳楼记》是苏教版八年级(下)第七单元的一篇古文,是千古传颂的名篇。不仅文采斐然,而且立意高远。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和远大抱负,体现其人格的魅力,仿佛一盏灯,至今仍给人以明示。它既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和古典人文教育的较好载体,也是适应新课改创建古文教学多样化的典范课例。

三、学生分析:

八年级学生心理发展趋于成熟,在形象思维丰富的同时,抽象思维有了较深层次的发展。对于文学的欣赏不仅仅停留于感性体验而且具有了理性的分析与较高层次的审美。正是基于培养学生古文自主学习能力、开拓学生思维空间、提高文化品位、倡导个性分析的考虑,我选择了《岳阳楼记》这篇结构美、语言美、立意美的文章并设计了本节拓展性教学。

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文章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法,把握作者独辟蹊径、精心设计的巧妙;正确理解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自主交流、积极探究,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通过师生交流、相互提高,达成审美意识的共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胸襟、抱负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引导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对历史和传统文化思想的借鉴。

(二)、教学重点:体会作者设意的独特,领会文章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领会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志趣。

(四)、教学方法:学生自主交流、师生合作探究,教师疑难点拔。

(五)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结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领会文章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法及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和作者的志趣。第三课时,归纳文言字词句。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情境导入: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美文妙句,引出文人骚客对岳阳楼的吟诵。

2、背景介绍

二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

1.听录音朗读。要求:(1)准音谪(zhé)属(同“嘱”zhǔ)霪(yín)霏(fēi)樯(qiáng)楫(jí)冥(míng)谗(chán)偕(xié)(2)句读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登/斯楼也。

2学生齐读课文。

3分组合作学习。要求:(1)划出疑难语句;(2)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结构

4师生互动解疑

5学生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板书

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自然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自然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自然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三课堂小结

分组朗读2—5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品味优美的写景语句。

3、(语文)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册):《古诗三首》(江畔独步寻花、寒食、泊船瓜洲)教案


设计说明:
本课教学,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在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本课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法特点:
1、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层渗透”,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节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出示多媒体课件,边看边思: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桂林山水相关的图片展示
二、揭示学法,理清脉络
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并划出中心句)。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2)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意: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3)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写出桂林山水的秀丽,也抒发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感情。
2、第二步,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先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一步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2)先总的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具体描写漓江的水是怎样的水,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山。
(3)最后写游览桂林山水总的印象和感受。(据此给课文分段,理清思路,按“总起—分述—总结”的方法分段。)
3、第三步:围绕中心句,学习词句,领悟感情。
默读思考: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下”?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大海的水“波澜壮阔”,很美;西湖“水平如镜”,也很美。可作者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胜过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独特,更美丽。是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漓江的水“甲天下”。
(2)漓江的水有“静、清、绿”三个特点。写“静”,是通过人的“感觉”来写的——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写“清”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写“绿”是用“比喻”把内容写具体的——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结合教学比喻句,知道句中把漓江的水比作绿色的翡翠。)
(3)个别读,引读,要读出感情。(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静啊nga.真清啊nga,真绿啊ya)
三、总结方法,自学感悟
思考题: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自学后讨论,教师引导,结合进行朗读指导,明确:
(1)作者先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桂林的山胜过泰山和香山,说明桂林的山“甲天下”。
(2)
再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桂林的山“奇”。(结合看图,理解“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并理解“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词意。)
(3)同样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桂林的山“秀”。(结合看图解释:翠绿的屏障。
(4)桂林的山很“险”,抓“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领会山势之险。
(5)结合学习比喻句,分别说出在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6)反复诵读课文,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奇啊(ya),真秀啊(wa),真险啊(na)。
四、深化重点,揭示中心
1、学习重点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先学懂词意:舟,指小船;碧波,碧绿的波浪;画,画卷;游,游览。再学懂句意:小船行驶在碧绿的江面上,人好像在美丽的画卷中游览。句子形象地写出桂林山水的无比秀美。也抒发了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情感。
2、句子的作用与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照应,并有总括全文的作用

4、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册):《寓言两则》(刻舟求剑、揠苗助长)教案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刻舟求剑”这个成语的含义,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

2.学会本课7个生字和掌握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背诵课文。

4.写话练习。用一段话写出在学雷锋活动中做的一件事。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

2.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

教学难点写话练习。

教学准备投影片一张、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内容:初学生字,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讲:第八课讲的是古时候称象的故事,你们还喜欢学故事吗?请大家一起来学习。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要求:(1)看拼音读课文,把生字的音读准。(2)新词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不懂的地方记下来。(3)标出小段。

三、认读生字,解答疑难(出示生字卡片)

四、深入分析、弄懂寓意

1.指定四位学生读课文。思考: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宝剑掉到哪里去了?

2.提问:这个人的宝剑是怎么掉进江里的?读课文回答。“不小心”是什么意思?再读这一段,用十分惋惜的语气读读。

过渡:那个人是怎么做的呢?他为什么这样做?

3.读第二段,回答问题(①一点儿不着急。②在船舷上刻记号。③他想记住掉剑的地方,捞上宝剑?)

4.指导看插图,说清图意。

5.小声读3~4段,思考:当有人问他,他是怎么回答的?

(1)提问:“有人”指的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问?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读,谁来读读看?

(2)教师示范。学生练读,指名读。第一句要读出着急的语气。两句话既要读出不理解的语气,而且还要读出不赞同的口气。

(3)理解词语“不慌不忙”的意思。他为什么不慌不忙?

(4)用不慌不忙的语气读读那个人的话。

(5)提问:按照那个人说的办法,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展开讨论)

(6)用投影片演示(或用挂图)让学生看明白:船一移动,船的位置就变了,在船上的记号的位置也跟着变了,那个人只记住剑从船弦掉下去的位置,并不是剑掉在水里的位置,所以,完全不可能在船靠岸之后,从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捞到剑。

五、揭示课题,析字悟意

1.让同学说出这个故事的名字。

2.逐字分析,舟:是船;求,是找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个成语的意思。

六、总结谈话,启发联想

1.分组讨论。

①那个人等船靠岸后捞到剑了吗?

②他没捞到剑会说什么?

③别人可能又会说什么?

2.提问

①你认为那个人错在哪里?

②学完寓言以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教学内容:学习本课7个生字,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

二、自学生字,要求重点放在分析字形上

三、集体学习,掌握字形,弄懂字义

1.检查个人学习情况。

(1)指定认读。

(2)开展竞赛认读。

2.开展互教法。(学生自由领生字,教给大家)如“求”是“球”去掉“王”旁。

“宝”,“玉”字上面加个“宀”头。宝剑:古时候指稀有珍贵,所以是“宀”头。

“捞”,“劳”字加个“扌”旁,“捞”东西,要用手,所以是“扌”旁。

3.教师帮助分析重点字形。(笔画多和易错的)

剑:右边是“脸”的左半部,最后一笔横变成提,右边是“刂”旁。

“急”,上下结构,上面是⺈,中间是彐,下面是“心”底。因为心里急,所以下面是“心”底。

“号”,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口,下边是横,竖折折钩,注意最后一笔不要穿过横。

“慌”,指心里慌,所以左边是“忄”旁,右边分为上中下,上面是草字头,中间是“忙”的右半边,下边是。要写紧凑些,可与熟字“流”区别异同点。

4.扩词练习,丰富词汇。

5.边讲边理解词语:

“宝剑”:原指稀有珍贵的剑,后来泛指一般的剑。

“不慌不忙”:心里很沉着,不着急。

四、巩固复习生字词

1.看音写词语。

2.猜字谜。

3.抄写生字。

五、作业

1.写生字。

2.练习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教学内容:(1)指导背诵课文。

(2)写话练习

教学过程

一、指导背诵课文

1.教给背诵方法。

(1)根据内容,想联系。

(2)参看插图,抓事态。

(3)读完一段,练习一段。

(4)反复练习,记得牢。

2.可采用多种方法。(自由背、分行背、互相背、指名背、齐背、领背等)

二、写话练习

1.读写话要求。

2.回忆在学雷锋活动中参加了什么活动,做了什么好事?

3.在班上交流。

4.教师讲明写作要点和格式要求。

5.用一段话写出来。

三、作业:把写出的一段话读给家长听。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讲一则寓言故事,我们不仅要学会,还要会讲。什么是寓言呢?

2、(出示投影)注意寓言的“寓”(大屏幕演示“寓”字的写法)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你们是如何预习的?通过预习你读懂了什么?

相机板书:巴望

焦急

激动

伤心

二、猜猜看

既然你们都读了不少寓言故事,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谁愿意接受挑战?愿意接受挑战的请起立。

(出示课件-猜猜看)

三、读课文,讲故事

1、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便是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动听的声音把课文读一遍,要做到正确、流利。一会儿站到前边来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2、为了展示最佳的读书效果,我们再将课文听一遍。善于聆听也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出示课件边看边听)

3、同桌互相讲故事。

4、再以第一人称小组中改编故事

四、配音讲故事

1、选出农夫、农妇和他们的孩子的扮演者

2、(出示课件:揠苗助长动画)自我介绍

3、配音讲故事

4、小结。

问农夫:当时你为什么会想到拔苗的办法?现在后悔吗?说说你的想法。现在你最想对观众们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问农妇:你的丈夫做了一件蠢事,你该如何处理这件事?你的丈夫有勇气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讲他的这件蠢事。他真是一个勇敢的人。你看他懊悔的样子,你该怎么开导他?

问孩子:小朋友,你的爸爸干了一件蠢事,你一开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现在你知道了吗?你还爱你的爸爸吗?你知道你爸爸为什么会犯错误吗?

五、总结

1、同学们,你们从这位农夫身上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呢?(出示课件-总结的话)

2、我们以后做任何事都不能违背了事物的自身规律,让我们都做一个聪明的人,做一个善于观察、不急于求成的人。

六、作业

《揠苗助长》新编(说说自己做过的一件蠢事)

5、高二(下)语文(上海H版教材)《人物形象的鉴赏》教案(第一、二单元)

我是这样设计“人物形象鉴赏”单元(主要是小说)教学的——

[目标设定]

基本目标

1、初步进入鉴赏学习,了解人物形象在记叙类文学作品中的地位和作用,体会理解和鉴赏的异同。

2、引进研究性学习方法,通过一定数量作品的阅读、鉴赏,学习从情节、环境两个方面切入,运用比较法、言行法等方法鉴赏人物性格,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了解人物性格常识,懂得人物性格复杂化的原因;了解叙事类文学作品中细节和人物语言的作用。

辅助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鲁迅的小说的历史地位;巴尔扎克及其生平创作;方苞与桐城派散文;曹雪芹及《红楼梦》;曹禺及其《雷雨》历史地位;《水浒》的人物描写的特点;茅盾在文学评论方面功绩;戏剧文学的基本常识。

2、开拓学生视野——采用“主题读书”“扩展读书”的形式,充分利用《新语文读本》等资源,放手让学生阅读课外的叙事类文学作品;组织“怎样分析细节”和“怎样分析人物语言”专题讲座,提供分析的思路和方法。

3、尝试以写带读——通过收集、阅读典型范文,试写人物鉴赏一得,互动交流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读读写写中学会鉴赏。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训练学生自读自析课文的能力。

目标链接

1、与“文言文基本过关计划”链接:为“鉴赏、读写并重背景下提高学生文言理解能力”探索和实验提供支撑。

2、与本学期写作教学实现链接:将“细节”与鉴赏联系起来进行教学,注意读写的结合。

[过程设计]

△准备

——完成《左忠毅公逸事》和《鸿门宴》的文言语言教学。

——初步了解《新语文读本》等教学资源的情况,作好使用的准备。

△实施

第一课时:以《左忠毅公逸事》为例,介绍人物形象鉴赏的常识

第二课时:以《鸿门宴》为例,进行人物形象鉴赏方法指导

第三课时:《红楼梦》专题阅读:《宝玉挨打》+《新语文读本》关于《红楼梦》的资料+写鉴赏笔记

第四课时:课内小说作品的听读《欧也尼·葛朗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读书笔记

第五课时:扩展阅读:《新语文读本》小说选读1:(每人2~3篇)+读写笔记(课外:自读鉴赏文章)

第六课时:扩展阅读:《新语文读本》小说选读2:(每人2~3篇)+读写日记(课外:摘读鉴赏文章)

第七课时:专题讲座:怎样分析细节?

第八课时:交流:“我对《XXX》小说的鉴赏一得”(与写作同步)

第九课时:主题阅读:认识鲁迅(同时布置《祝福》学习要求(书面))

第十课时:《阿Q正传》的互动式学习

第十一课时:《雷雨》背景与基本内容介绍

第十二课时:专题讲座:怎样分析人物的语言

第十三课时:交流:“从《阿Q正传》《祝福》,看鲁迅小说的特点”(与写作同步)

第十四课时:《雷雨》的人物形象讨论交流会

第十五课时:第一、二单元教学总结

△并行

——文言专题教学(见专题教案)、本册书的“宋词”和“中国古代游记”的教学(见专门教案)

——以学生上述阅读和写作的表现为依据给分(包括阅读和写作)

目前,本方案正在实施之中。到今天为止,已经实施到第五课时,学生们很欢迎这种形式——当然,最后效果还要等到全部实施以后。这里贴出来,征求大家意见。

6、第22课《五柳先生传》教案(说课)(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22《五柳先生传》教案05(说课)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上午好!很荣幸能在这里为大家解说我的一堂课,请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给予批评和指导。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2课—?《五柳先生传》。下面我将从教材、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五大方面来对本课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五柳先生传》是作者托名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这是一篇文言文,篇幅短小,但内涵深刻。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二、说目标。
课标要求,对文言文的教学要在多层次诵读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为此我设定的三维教学目标是:
1.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诵读,识记文言文字词音、形、义,能够扫清文字障碍,自主疏通文意,把握内容,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关文言知识,形成学习、分析文章、把握主旨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分层四步读书法,即通过初读—诵读—品读—延读的程序,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师巧加点拨,让学生了解人物志趣、生活状况、性格方面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陶渊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精神风貌;教会学生辨证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而我把本课的重点定为?一、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二、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教学难点:
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为了引导学生整合资料、与文本对话,我设想通过探究《五柳先生传》是不是陶渊明的自传这一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阅读体验来把握人物性格及精神。这就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第一层次,初读,疏通文意;第二层次,品读,探究文理;第三层次,诵读,加深理解;第四层次,延读,写个人小传。在此过程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运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并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客观辨证地认识事物的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由教师诵《桃花源记》导入新课,首先教师诵读几句《桃花源记》中的句子让学生猜,引出陶渊明。再让学生齐背学过的他的《归园田居》,目的是让学生温故而知新,然后引出陶渊明。并思考陶渊明笔下的五柳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和热情。
第二环节,采用分层四步读书法,全面学习课文内容,并从深度广度两方面拓展文本内容,力求让学生达到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读书境界。
第一层次:初读,正音,疏通文意。
1. 听老师配乐朗读,和自己预读的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准确把握句子的节奏,给学生渲染一种优美的意境。
2. 听完录音,教师指导文言文的读法。即根据词语的意义把握句子的节奏,根据教师的读法指导让学生练读。
3. 指名读课文、正音。在正音的同时,让学生迅速的书空,以加强学生对于字词的记忆。
4. 理解文意。在这里我安排学生开展活动“请让我来帮助你”。让学生边自由读边将文中不懂的词句找出来,向大家质疑问难,由学生互帮互助来完成,困难教大的由老师指点。借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和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空间。
第二层次:品读,探究文理。力求学生全面感知文本,并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拓展内容。为达到这一目标,我安排了三个步骤,即三读。
第一读。以论坛的形式让学生分组品读课文,论坛的主题是“千年‘五柳’大家谈”。我将学生分为三大组,拟出“我最欣赏———句,理由是——”?“印象最深的内容是———,理由是——”“我认为表现了——的情感,表现在——”即按品语言、品内容、品情感三方面来进行品析,每小组选择一个方面进行品读。在学生相互品读过程中,教师可去旁听。以此促进师生交流。此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自主探究。在学生互品5分钟后,以版主的身份收集学生观点,从三方面进行总结。如:学生品读语言时,教师在广泛采听后,总结“不”是这篇文章的文眼,每一个“不”字都能体现“五柳先生”的品质,再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出五柳先生的生活态度;学生品读内容时,在广泛采听后,提出三个问题
1“爱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
2家境贫寒为什么还“嗜酒”?
3“常著文章”为什么“自娱”?
以此让学生了解这些都是“五柳先生”的志趣,明白他志趣高雅。再问“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五柳先生’的?”然后板书归纳,让学生全面深入感知文本;最后是品读情感.让学生理解“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情怀和安贫乐道的品格。安排这三品,就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五柳先生的内心世界,体会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五柳先生所特有的思想情怀,并力求在品读过程中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火花.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强化朗读,在读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第二读,开展“我当法

官巧断案”的活动探究问题.把历史上对五柳先生评价的人物和陶渊明,作为原告和被告,根据事实证据断定:五柳先生是否是陶渊明?让学生把五柳先生的形象和我们了解的陶渊明的形象加以对比,明确本文实为陶渊明的自传。
第三读:学生对人物的褒贬,反映了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也反映了学生的价值取向,为了在本文思想内涵和学生价值取向二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我安排了“跨越时空面对面”这一活动,让学生假设陶渊明跨越了千年来到了我们面前,说出你想对他说的话。在比较苏轼、周敦颐、陶渊明的作品和对生活的态度中,引导学生客观辨证地认识五柳先生,学习他精神、性格中进步的方面,树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价值取向。
第四层次,诵读,加深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积累背诵经典文章及段落,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在熏陶感染之中完成个人的独特体验。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试背这一环节,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第四层次:延读,写个人小传。这也是为了力求让学生达到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读书境界,进而产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意识。我把这个写作训练命名为“猜猜我是谁”,即展示学生所写小传,让大家猜猜写的是谁。既培养了学生写人物时要抓住特征表现个性的能力,也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第三环节:小结。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教师用优美的语言作结。
五、说板书
本文以自传的形式,从性格、爱好、生活三方面展示了作者的志趣和人生追求,这是作者对自己人生的一次重要观照,也是教学本文的核心内容。为了体现这一核心,我选了图画式板书形式,以五柳先生的性格、爱好、生活为切入点,以五柳先生的安贫乐道之志为重要支撑,将本文内容的丰富性和图画式板书的直观性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借助板书这一窗口,形象解读文本内容,深入感悟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最终完成学习目标,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附板书:?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生活贫穷? ?爱好读书嗜酒著文章?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精神安贫乐道

7、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册):《快乐国奇遇记八》教案

[内容简析]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木偶――皮诺曹与一群不爱学习,十分贪玩的孩子,被诱骗到快乐国,在那里,他们经历了尽情玩耍、由人变驴、被卖、挨打、摔瘸、惨遭淹溺、险些丧命的磨难,最后跳水逃走的奇异遭遇,说明皮诺曹是一个没有主见,非常贪玩,但决心改正错误的孩子。

课文选自著名童话《木偶奇遇记》,语言朴实、故事性强,适宜儿童独立阅读。

文中有二幅插图。一幅画着皮诺曹骑在惊恐万分的毛驴上,高兴地赶往快乐国的情景;一幅画的是皮诺曹长出驴耳朵、驴尾巴时痛苦、绝望的情景。这二幅图,有利于学生理出文章线索,深入地理解课文。

[设计理念]

本文设计力求引导学生读、思、议结合,使他们读懂并理解课文,在阅读有趣曲折的故事中,受到启发与教育。同时,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独立阅读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掌握阅读童话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并从中认识主人公的道德品质。

3辅导学生认识课后的7个生字,理解相关的词语。

[重点难点]

了解皮诺曹的奇异遭遇,认识他的品质。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名著《木偶奇遇记》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你们认识这两个字吗?(板书:奇遇)请谈谈对“奇遇”的理解。

2说说你们经历的或听说的、你认为最能表现“奇遇”的事。

3你们说的奇遇,与我推荐你们读的“奇遇”相比,太平常了。你们要读的奇遇,是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怎样幻想都不为过的“奇遇”,你们愿意读吗?

4板书课题。

5简介作者及作品。(突出介绍作品想象丰富,故事奇特、曲折、有趣。被翻译成许多国家的文字,吸引了几代儿童的目光,使人爱不释手的特点。)

二理解课题,猜想内容。

1“记”是什么意思?文章中指什么?(引导查字典,准确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2理解“快乐国”。

①在神话或童话故事中,你知道有哪些虚拟的国?(如《西游记》中的女儿国等)

②这些国名与他们国家的社会生活是什么关系?

3猜想皮诺曹在“快乐国”的生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独立阅读课文,要求:

①画出生字,自学生字、新词。

②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检查自学情况。

①指名读课文,认读生字与词语。(相机讨论、理解词语:愿望、盼望、嘱咐、爽快、乐不可支、斩钉截铁、九霄云外、兴高采烈、绝望、懊悔、一五一十、诚恳)

②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找出故事中的人物,用图示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

三自读课文,感悟理解。

1边读边想。

①皮诺曹是怎样被“小灯芯”说动去快乐国的?从这点上看,皮诺曹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②从皮诺曹与”小灯芯”的对话中,你看出他的态度有哪些变化?请用笔画出来。想一想,这些变化说明什么?

2读读说说。

①皮诺曹在快乐国里生活怎样?把写他思想变化的词语画出来?说说这些说明什么?

②皮诺曹是怎样脱险的?从皮诺曹脱险与决心上,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③说说皮诺曹的经历。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找《木偶奇遇记》,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指导朗读课文。

二小组讨论。

皮诺曹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可以从多方面概括,只要有道理就行。如:皮诺曹是一个聪明善良、没有主见、没有恒心的孩子;他是一个天真纯洁、贪玩的孩子;他不爱学习,不识好坏人的孩子;他是一个知错就改的孩子......)

三读课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

四拓展活动.

讲一讲,你还知道的木偶奇遇的故事。

五布置作业。

1组织学生课外阅读《木偶奇遇记》全书,举办一次故事会。

2把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家人或小伙伴们听。

六按皮诺曹的遭遇,重新排列句子,并用序号(123.....)表示。

()皮诺曹变成了驴。()被卖到马戏班。()他跳水逃走了。()在快乐国里,他没完没了的玩乐。()皮诺曹被推下海,险些淹死。()经常挨打,腿摔瘸了。()皮诺曹在“小灯芯”的劝说下去了快乐国。

8、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问题导入:自主探究)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二课时)

学校: 班级: 科目: 语文 授课人: 时间: 年 月 日 目标:1、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感受。2、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教学难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课型 要素组合方式

课时 标准课

教学环节

操作流程 1、听+想+讲

a、读课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听写本课词语,同桌相互批改。

b、20世纪的科学发明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同时又告诉我们什么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1、看+想+讲

a、指名读第一段。

b、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20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还可以说成20世纪是个怎样的世纪?

( (约定)

2、看+听+讲

a、指名读第二段。思考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

b、读第一句话,体会其含义。

c、读二、三句,结合工具书和自己的理解体会“发现”与“发明”,“改观”与“改变”的区别。

d、指导朗读,读出个人的体会。

(小动) 2、 想+讲

a、默读课文,思考“20世纪前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不一样”?

b、小组讨论,交流。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c、引导学生理解“农耕社会”是个怎样的社会?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是什么样的本领?“愿望、幻想”是什么意思?猜想一下古时候的人们还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幻想?

2、想+讲

a、依照自己搜集的资料,说说在近一百年中,人们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和幻想变成了现实。

b、作者在第三段引用古人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有什么作用,说明什么问题。

作业布置

1.搜集20世纪以来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发明、创造

2.完成小练笔

教学

反思

课题: 30 电脑住宅

学校: 班级: 科目: 语文 授课人: 时间: 年 月 日

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2、与同伴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讨论、交流,体会电脑的神奇,感受现代科学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舒适和便捷。 教学重点 学习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课型 要素组合方式

课时 标准课

教学

环节

程 1、听+想+讲

结合图片,介绍电脑住宅的由来和第一座电脑住宅产生的背景。 1、看+想+讲

a、自读课文,认读生字、词语。

b、出示词语卡片,检查并巩固认读字和新词:

c、指名分段读课文,评出最佳读书员。

(约定)

2、看+听+讲

a、引导学生根据阅读提示独立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介绍了电脑住宅的哪些设施?那里的电脑有什么样的功能?它们又是怎样工作的?

b、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填写表格,理清课文的结构。

(小动) 3、 想+讲

a、引导学生根据阅读提示独立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介绍了电脑住宅的哪些设施?那里的电脑有什么样的功能?它们又是怎样工作的?

b、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填写表格,理清课文的结构。

2、想+讲

以“如果我是个建筑设计师,我想这样设计电脑住宅”为题,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进行讨论交流。

3、讲+做

阅读《美国的第一幢电子化住宅》和《中国智能化住宅的发展》等相关文章,唤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对科学的探索与追求。

(小组+小动+约定) 作业布置

1.摘抄句子

2.完成作业本练习

教学

反思

课题:31 飞向蓝天的恐龙 第一课时

学校: 班级: 科目: 语文 授课人: 时间: 年 月 日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恐龙、凶猛、鸽子、描绘、轻盈、敏捷、欣喜若狂,形态各异”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

课型 要素组合方式

课时 标准课

教学

环节

程 1、听+想+讲

a.出示各种恐龙和各种鸟儿的动态画面。根据资料说说你知道它们哪些特点。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非常有趣的课文,它是科学家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一大发现。

(读课后《资料袋》板书课题飞向蓝天的恐龙)

b、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1、看+想+讲

a.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圈画生字词语。

b、读词语比赛(读卡片)

(约定)

2、看+听+讲

、猜词语比赛(出示宇屏)

颜色多,灿烂多彩——五彩斑斓

在空中回旋地飞——翱翔

高高地在天空中或高升到天空中——凌空

动作迅速而灵敏——敏捷

说话或写文章时最重要的部分——点睛之笔

(小动) 4、 想+讲

根据动作选配词语

放映有关恐龙与鸟类动态画面,认识部分词语。

2、想+讲

根据动作选配词语

放映有关恐龙与鸟类动态画面,认识部分词语。

3、讲+做

讨论:这部分内容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重要信息?

读一读,说说你发现哪些语言表达十分准确。

课文中提到“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二者”指的是什么?

到底它们相干不相干呢?继续读书找出答案吧!

(小组+小动+约定)

作业布置

1.抄写词语

2.摘抄句子

教学

反思

课题:31 飞向蓝天的恐龙 第二课时

学校: 班级: 科目: 语文 授课人: 时间: 年 月 日

1、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背诵自己感兴趣的语段。

2、练习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发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

教学重点 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

课型 要素组合方式

课时 标准课

教学

环节

程 1、听+想+讲

a、读文思考。用自己的话说说恐龙与鸟类有什么相似之处?

(二者骨骼结构相似;恐龙化石有羽毛的印痕。)

b.结合课文说说,你认为这些发现有什么作用。

出示文字屏(齐读)

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1、看+想+讲

a、“画卷”“点睛”各指什么? b.齐读第二段。

(约定)

2、看+听+讲

学习第三、四段

a、轻声称读这一部分,然后概括主要内容。

b.划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语句读一读,准备交流。

(在内容句式、对比写法、叙述结构等方面加以陈述)

c.指名读第四段

(小动) 5、 想+讲

a、找出表现恐龙家族庞大,形态各异的语句读一读。

b、合作填写下列表格。

2、想+讲

a、参考填写内容,有条理地说—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加上自己的想象)。

b.课文中还有哪些语句的意思表达得很准确,找一找,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

3、讲+做

a.齐读最后一段。

b.选择感兴趣的部分背下来

(小组+小动+约定)

作业布置

1.摘抄句子

2.完成练习

教学

反思

课题:32* 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学校: 班级: 科目: 语文 授课人: 时间: 年 月 日

1、认读“差异、比较、处于、特殊、用武之地、美味佳肴”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并体会设问句的作用。

3、学习文章中的说明方法,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讲太空蔬菜的变化或作用。 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中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讲太空蔬菜的变化或作用

课型 要素组合方式

课时 标准课

教学

环节

程 1、听+想+讲

a、板书“飞船”。(齐读)

b、你们了解哪些飞船呢?它有什么特点,能介绍给大家吗?

c、课文中的飞船上有乘客吗?它们是谁呢?读课文就知道了。

d、教师补写完整课题(……上的乘客)

1、看+想+讲

a、边读课文边划出生字,读一读

b、朗读卡片上的词语:番茄、辣椒、植物、遗传、葫芦、花卉、奇迹、淘汰、宇宙射线、美味佳肴等。

3、分段朗读课文。

(约定)

2、看+听+讲

读了几遍课文,你一定知道飞船上的特殊乘客是谁了吧?

想想,飞船航天飞行为什么要带上这些特殊乘客呢?

(小动) 6、 想+讲

a.你发现文中哪些词语、句子表达的意思准确、具体(交流)。

b、划出说明小小的种子经过太空旅游拥有了“美妙的变化”和“神奇的用途”的句子读一读。

c、你还喜欢哪些语段,读出来让大家欣赏。

2、想+讲

a、读中比较,感悟写法。

b、除此之外,你还认为哪些写法值得你学习,读一读。

3、讲+做

a、指名按部分读课文。

b、总结自己读后的收获。

(小组+小动+约定)

作业布置

1.摘抄句子

2.完成作业

教学

反思

课题: 习作

学校: 班级: 科目: 语文 授课人: 时间: 年 月 日

1. 观察并发现广告中的错别字,认识其危害,积极改正。

2、学习、理解并积累名人名言,丰富自己的语言,进行习作

教学重点 写作文

教学难点 修改作文

课型 要素组合方式

课时 标准课

教学

环节

程 1、听+想+讲

a、上节课,大家交流了自己的奇思妙想,那纷纭的奇思,诱人的妙想,无不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涌动着理想的涟漪。还记得哪些同学的发言最让你难忘吗?

b、认真回忆,交谈看法。

c、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你愿意把自己的奇思妙想,或受别人启发联想到的内容写出来吗? 1、看+想+讲

a、师生共同商讨习作内容和要求。

b、综合归纳:写清自己的奇思妙想是什么?产生这奇思妙想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奇思妙想如能实现,会给人们带来哪些好处?

c、小组交流习作内容。

(约定)

2、看+听+讲

a、学生起草习作内容。

b、草稿完成之后,伙伴交流,互相帮助。

c、根据同学意见修改。

(小动) 7、 想+讲

1、整体评价。

a、习作态度。

b、习作内容、角度等。

c、不同层次学生的进步等。

2、想+讲

、习作内容、质量的评价。

a、宣讲、展示优秀习作。师生评议。

b.宣讲、展示优秀语段。师生评议。

c、宣讲、展示优秀语句。(主要针对后进的学生,发现其习作中的闪光点,进行鼓励

3、讲+做

小组交流评价,互助提高。

a、组内数人朗读交流各自的习作,互评互议。

b、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

(小组+小动+约定)

作业布置

1.写作

2.修改作文

教学

反思

课题: 巩固拓展

学校: 班级: 科目: 语文 授课人: 时间: 年 月 日

1. 学习、理解并积累名人名言,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认识能力。

2、初步认识对联,在游戏中感受语文的乐趣。 教学重点 积累名人名言

教学难点 在游戏中感受语文的乐趣

课型 要素组合方式

课时 标准课

教学环节

操作流程 1、听+想+讲

(1)、自读语文园地八中的“我的发现”的内容。

(2)、读后说说自己的发现。

a、学生交流个人的发现。

b.教师相机点拨(从字形的变化——词义的变化——语言文字纯洁性的重要)。

1、看+想+讲

开展“争做文字小卫士”活动。

a、动手修改成语广告中的错别字。

b.出示自己搜集的错用滥用的成语广告词。

c、生生交流,动手修改。

(约定)

2、看+听+讲

a、名句导入。

常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

b、学习本课提供的名人名言。

(小动) 8、 想+讲

a展示交流自己积累的名句,并介绍其含义。

b、思考总结学习名句的途径:读书读报、生活中与人交往、留心观察和倾听等。

2、想+讲

试着读读对联。你觉得哪个词不好读?

a、讨论怎样读准对联中的多音字。

b、交流看法,理解对联的意思。

c、齐读对联。

3、讲+做

读茶杯盖上的“五字循环句”

a、个人试读并质疑。

b、解疑:想想五句话里省去的同一个词语是什么?(茶)

(小组+小动+约定) 作业布置

1.积累名句

2.完成练习

9、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册):《语文百花园八》教案

[教材简析]

“语文百花园八”共安排了五项语文活动。有“语海畅游”(安排了成语练习)“积少成多”(安排了读背关于学习、积累方面的古人名言)“阅读平台”(安排阅读古代神话《精卫填海》)“能说会道”(安排了以“我的藏书角”为话题的口语交际)“笔下生辉”要求写自己和书的故事。

通过这些语文活动,学生了解到,有的成语中有一对反义词的构词现象,积累了词语,在阅读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了、交际的能力、表达的能力。

[设计理念]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利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乐中学,在趣中学,达到逐步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成语,说特点,让学生感受到成语构词的奥妙,激发学生学成语的兴趣及产生深入了解成语的愿望。

2辅导学生读读背背,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受到虚心好学的教育。

3引导学生阅读短文,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

4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使学生在交际的活动中,提高对应、交流、说话的能力。

5指导学生写一写自己与书的故事,提高学生书面表达的意识与能力。

[重点难点]

口语交际及写有关自己与书的故事。

[教具准备]

1多种藏书角展示的课件。

2收集赞颂读书或赞颂书的名言警句。

3把自己存放藏书的地方照相或动手画出来。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语海畅游、积少成多、阅读平台。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我们又到了畅游百花园的时间。今天我们在百花园里将享受发现的惊奇;学习后的满足;交流时的喜悦;我们还能阅读古代神话故事;欣赏自己或同学的习作。你们愿意与我一起走进语文百花园吗?

二语海畅游,感受乐趣。

读成语,说特点

1自由读成语。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请查字典自行解决。

2指导学生读成语,理解成语的意思。

3引导学生与书上的学习伙伴一起发现这八个成语的特点。(成语中有一对反义词)

4画出成语中意思相反的词。

此起彼伏左躲右闪大惊小怪明察暗访

前因后果争先恐后将功补过大公无私

5读一读,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和有趣。

6照样子,再说出几个有如此特点的词语。

七上八下因小失大小题大做大材小用

阳奉阴违左右为难口是心非一张一弛

三读读背背,积少成多

1自读古人名言。不会的字词,通过查字典自己解决。

2指导学生理解句子。

第一句意思指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表达了一种极为谦虚的学习态度。

第二句意思是说学习要时常进行温习。

第三句意思是:不一小步一小步地积累起来,就不能到达千里远的地方;没有一条条的小河汇聚在一起,就不能形成大江大海。这句话不仅强调了积累的可贵,还告戒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追求。

3简单介绍《论语》《荀子》。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人的思想影响深远。它是由弟子及再传弟子纂辑,记录了孔子及弟子的言行。孔子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荀子》先秦论说散文集,荀卿著。荀卿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对孔、孟的学说有继承和发展。《荀子》代表先秦论说文的成熟阶段,其文章结构完整,条理清晰,逻辑严谨,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说理透辟,极富说服力。文中大量运用比喻,妙趣横生,文中还有大量的排比、对偶句式,间杂韵语,参差错落,铿锵悦耳,摇曳多姿。许多语句后世流传,被现代人引用。

4辅导学生读熟、背会。

5把这些古人的名句抄写在《我的采集本》上。

四阅读神话故事。

1默读短文,不会的字词自己查字典解决。

2同桌讨论词语的意思。(炎帝、波涛、礁石、盘旋、留意、炙热、掠过、挟着、铺天盖地、袭、竭尽全力、恢复、残酷、哀怨、昼夜、衔、碧波万顷、宏大、毅力、钦佩)

3边读边想。

①这个故事是怎样展开的,短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文章主要写什么事?

先写女娃到海边玩耍,观望大海美丽的景象;再写女娃被大海吞掉,妈妈呼叫无应;最后写女娃的精灵化作一只精卫鸟要填平大海。

②精卫鸟为什么要填海?

③从哪里看出精卫鸟宏伟的志愿和坚强的毅力。

4读一读,议一议。

精卫填海的故事赞扬了什么?

你读后有哪些收获?

5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读一读。

6交流你读过的神话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能说会道。

一交流展示。

交流收集的赞颂读书或赞颂书的名言警句。

二谈话导入新课。

书带给我们快乐,带给我们思索,是我们成长的阶梯,是我们要好的朋友。我们是怎样对待他们的?

三欣赏“藏书角”的课件,开阔学生的眼界,打开学生的思路。

四引导学生看书、读题。

把握这次说话的主题与基本要求。

五自己准备、练说。

先对照提示一道题一道题地说,再把三道题连起来说一说。

六小组交流介绍。

要求:1说的同学要使用普通话,说的内容要有条理。

2听的同学要边听边想边记,想象他介绍的藏书角的样子,记下他介绍时,使用的好语句。没听明白的地方,可以问一问。

3先自己准备以下四方面的谈话内容,再说给全组同学听。

①你有多少图书?你怎样保存这些图书?

②你的藏书角是怎样布置的,藏书角里都有哪些书,这些图书怎样分类?

③你的藏书是怎么慢慢积累起来的?在藏书的过程中,哪件事情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④在你的藏书中,你最喜欢哪些书?说说理由。

五评一评,谁说的最好,谁的藏书角布置的最有新意。

六组织活动,进行交际。

举办藏书角博览会。

参赛须知:

1要有三人推荐,方可报名参加。

(每一名参赛同学要快速找三名同学向他们介绍自己的图书角。想一想,你怎样用热情诚恳的态度,得体生动的语言,赢得同学的认同。这样他们才可能推荐你。)

2三名同学要介绍自己推荐的理由,每人至少说三句话,且不可重复。

(可以商量一下,三人怎样从不同角度介绍,不清楚的地方多问一问。)

3评委会同意后(全班同学都是评委,可举手投票,过半数即可)参赛者用“藏书角的自述”的形式介绍自己的藏书角。

4评委进行投票,评出本届“十佳藏书角”。

5评委讨论获奖的理由,写出获奖评语。(引导学生从图书角设计新颖,实用、美观的角度,评判藏书角;从语言流畅、生动、介绍全面、具体上评判表达的能力)

6为获奖者、推荐者颁发证书及奖品。

七课外扩展。

参赛作品进行展示。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笔下生辉。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同学们情绪高昂,讨论激烈。有的同学没机会说;有的同学说的不够尽兴;有的同学在别人的启发下又有新的想法想说。由于时间有限,大家很遗憾。现在你们还有向别人介绍展示的愿望吗?

我们可以写出来,写一写可以梳理我们的思维,促使我们深入的思考,及时归纳我们的体会与收获。我们的习作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随时与同伴交流与欣赏,它将成为我们成长的记录。今天我们一起写一写你和书的故事。

二引导读书,明确目标

1自由读书,明确“写什么”的问题。

2与同桌交流自己与书的故事。(如:购书、借书、读书、包装书、抄书、修补书时所发生的事情。也可以写自己和小书架或小书柜、小书箱的对话。还可以夸夸自己的小书架或小书柜、小书箱。也可以写读书活动中的见闻)

三自读“观察与思考”,

四明确习作的要求。

1如果选择写一件自己和书之间发生的事,要注意把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写具体。

2如果是选择写小书架,就要先观察自己的小书架,看看它的样子、结构、有多少书,都是些什么书,然后在动手写,字里行间要流露出你对它的赞美与喜爱。

五学生自由习作。

六同桌互相交流、欣赏。(读一读,改一改。)

七把自己的习作推荐给父母看,请他们欣赏评价。与他们分享习作的快乐。

10、《春酒》教案(06年浙江省初中优质课展评课例)(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春酒

教学目标:

1.赏读细节,体会蕴涵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

2.关注结尾,感受作者的故乡情结。

3.联系生活体验,编织每个人心中的故乡情结

4.拓展感悟,从诗文中蕴涵的思乡情结升华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故乡情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和学生交流当地家乡话开始。

是啊,只有道地的家乡人才会说道地的家乡话,只有道地的家乡人才会永远记得充满道地家乡味的风土人情。对台湾著名作家琦君来说,令她念念不忘的是童年那杯充满道地家乡味的春酒。让我们去细细品尝这杯故乡的“春酒”。

二.教师配乐朗读,通过拟酒名初步体会寄寓在春酒中美好丰富的情感

(1)问:能否取一个合适的酒名来体现作者寄寓在春酒中美好丰富的情感?

学生取的酒名进行比较。提示哪个酒名最能体现作者流淌在全文中的情感?

思乡酒。

(2)问:这杯思乡酒中包含了作者哪些美好的回忆?

看来这些充满温情的回忆是和我的童年生活、母亲和乡邻们联在一起的。

(3)问:在这些充满温情的回忆中,你对作者所写的哪一份回忆印象最深刻呢?

三.赏读细节,深入体会蕴涵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

引导学生关注其中几处细节,感受春酒中蕴涵的美好情感,品出一份道地的家乡味。

1.问:描写童年生活的哪些细节特别充满情趣?为什么?

学生品析细节时,可以启发学生结合具体的词语来说说。

例子①“其实我没等她说完,……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这里的“偷偷地”写出了作者的孩子般的胆怯与好奇;一个“舔”字活画出一个嘴馋可爱的小女孩的样子,充满童趣。

②母亲给我在小酒杯里只倒一点点……也是个酒仙呢。

“只”“一点点”说明对母亲的小气感到不满足,充满孩子气的天真与可爱。

“端、闻、走来走去”说明对酒的珍惜。

说小花猫是酒仙充满孩子般自由天真的想象。足见我可爱的童心童趣。

③我是母亲的代表……肚子吃的鼓鼓的跟蜜蜂似的。

问:这个比喻恰当吗?用像皮球像企鹅不是更可爱更能突出“鼓”的形象吗?(因为蜜蜂采蜜和春酒的甜味相似,因为形体小更见我的可爱。)

师:这些生动的细节让我们感受到了童年“我”最纯真的童趣,那是留在作者心中一份美好的怀念。

2.问:如果老师想把文中描写母亲的许多细节拍摄成一个个特写镜头,你最想选择哪个细节?为什么?

知道人物的特写镜头怎么拍吗?提示人物的特写镜头往往要关注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可以抓住表现这些特点的词语。同桌交流。

(1)学生讨论交流。

(2)回答时尽量引导学生去领悟每个镜头所蕴涵的美好的母性。

如从这个镜头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教师可问学生“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这里把母亲的神态拍成“腼腆”不是更能表现母亲的淳朴吗?“得意”是得到别人夸奖后一种甜蜜的神态,跟喝过酒似的。一副农家妇人的样子。更能突出母亲的质朴和贤惠。

“母亲对我说”,说这话的时候,母亲对我应该是一种怎样的表情?说说你

的理由。(从说话的内容中去揣摩)不是严厉的斥责,而是善意的提醒。表现母亲对我的温柔和慈爱。

小结:母亲身上的勤劳善良、温柔慈爱、质朴贤淑这正是人类情感中最美好的母性。

3.问:对乡邻们的回忆中,重点提到了谁?花匠阿标叔。

花匠阿标叔又是怎样的人呢?善良热心纯朴。

问:从作者对阿标叔的怀念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从他的身上可以感受到故乡淳朴浓厚的人情。这是一份多么淳朴的乡情啊。

三.关注结尾,感受作者的思乡情结。

1.师:这杯思乡酒,荡漾着我儿时纯真的童趣;散发着母性温柔的光芒;流淌着乡邻间朴实的情意。此时你品出了春酒真正的味道吗?(道地家乡味)这些蕴涵在春酒中最美好的情感正是充满道地家乡味的春酒啊。它承载了琦君对故乡最温情的怀念。光阴荏苒,她还能品尝到这道地家乡味的春酒吗?

关注最后两段。找不到真正的家醅了,因为她已是“独在异乡为异客”了。

2.了解作者生平。琦君1917年生于温州。她12岁随家迁居杭州,1949年

迁至台湾,后定居美国。自去台湾以后,琦君50多年再也没有回过温州。她说“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2006年6月7日凌晨,90高龄的琦君永远搁下了那支生花妙笔。临终前,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着: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呵……是啊,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故乡是漂泊海外的游子心中的根呐。让学生带着这份对故乡刻骨铭心的深情和淡淡的感伤,齐读结尾。对故土的眷恋,是萦绕在作者心中一份难以割舍的故乡情结。

四.联系生活体验,编织每个人心中的故乡情结。

师:故乡情结是人与生俱来的情感。对我,一个普通的人而言,故乡情结是

飘漾在空中的番薯糕的香味。童年时最喜欢吃母亲做的番薯糕。记得母亲把蒸好的番薯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然后放在一个大筛子上,在阳台上晾晒。那金黄的色泽伴着阵阵香味对我充满了无限的诱惑。我总是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拿。每当这时,母亲总会轻轻拍一下我的手,嗔怪着说:看你急的,番薯糕要晒干了才好吃,甜甜的嫩嫩的,嚼起来才有味道。“现在我偶尔从超市买回一袋地瓜干,却再也嚼不出童年那甜甜的嫩嫩的滋味。多年以后当我身居另外一个城市,我依然会想起童年的番薯糕,因为它是我对故乡一段最本色最温暖的回忆。

那么当故乡和你渐行渐远,当它在你心中成为了遥远的回忆,萦绕在你心中的那份故乡情结又会是什么呢?你也像老师那样试着写下一两句话,为自己编织一份美丽的故乡情结。

示例:故乡情结是飘漾在空中的番薯糕的香味;

是童年嚼在嘴边那甜甜的嫩嫩的滋味;

是生命中一段最本色最温暖的回味。

师生交流点评。

五.拓展感悟

师:故乡情结更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积淀下来的中国人最深厚的情感,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中它就已经缓缓流出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从古到今,诗人们借用更丰富的事物(即意象)来表达对故乡无尽的情思。

问:在思乡诗词中常常借助哪些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让学生吟诵有关诗句。

小结:明月、羌笛、乡音、秋风等这些不同的意象上,使思乡的情感变得更丰富更深沉。它已沉淀为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那是穿越千年永远不老的文化之根啊。身居异乡的人们,吸吮着故乡文化精神的营养,都会把故乡作为心灵的归属。

而现在海外学子学成归国,客居他乡的华人华侨或回大陆寻根认祖,或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和公益事业慷慨解囊,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呢?我想这都是缘于凝结在心中的那份深厚的故乡情结啊。正是这种特有的故乡情结,才让我们中华民族一代一代繁衍壮大,成为具有强烈凝聚力的伟大的民族。故乡情结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之根,精神之根。